永失我爱的痛苦,别戳穿。
去弥补、去分担、去转移。
聪明,如,福尔摩斯先生,也是在亲历“永失我爱”之后,才顿悟。
“难得糊涂”之上的境界,是,把,残酷的真相,变成,一个迷。
“益男梅崎”这个名字,是电影《福尔摩斯先生》中,最神秘的迷。
这个名字属于一个在伦敦的日本外交官。
他把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送给儿子作为生日礼物,然后,消失了。
20年后,益男梅崎的儿子,利用一种传说中的神草,岩山椒,把真正的福尔摩斯先生,骗到了日本,广岛。
他想要一个当面的解释,为什么?
他的父亲,益男梅崎,会听从福尔摩斯先生的忠告,留在英国,一辈子没有再回日本,一辈子没有再跟妻儿联系。
福尔摩斯先生,已经93岁了,他的记忆每天都在掉落,他想要“岩山椒”,他想用传说中的神草,恢复他的记忆,写出他最后一案的真相。
他虽然经常失忆,但并没有失去智慧,特别是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戳穿了“益男梅崎”的谎言,一个移民渣男,借用“福尔摩斯”的名气,故弄玄虚,骗自己乡下的老婆孩子。
然后,带着岩山椒,回了英国。
......去看电影......去看细节......去看罗杰岩山椒,没用。
是罗杰的“死”全面激活了福尔摩斯先生的记忆。
他想起来了,他确实见过“益男梅崎”。
他写了一封信给“益男梅崎”的儿子:你的父亲,为了一个高尚的目的,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为了世界和平,牺牲了个人的家庭,我亲眼见证了他的勇敢。
他爱你,不要怀疑,他爱你。
寄出这封信的一刹那,睿智无双的福尔摩斯先生,成了笨拙善良的笑话。
他漏读了一封信。
“益男梅崎”先生的太太,去世前,给福尔摩斯先生写了一封信。
在信里,哪位坚强、善良的母亲承认:她隐瞒了丈夫的死讯,伪造了丈夫的笔迹,以丈夫的名义,送了儿子一本书,英文原版《福尔摩斯探案集》,希望他心中有爱、志存高远。
《福尔摩斯先生》 Mr. Holmes (2015) 心灵诡计 / A Slight Trick of the Mind
这应该是众多福尔摩斯系列影视剧里最不像福尔摩斯的了,至少是观众熟悉的那个福尔摩斯。
在少了潇洒风流、绝谋奇断,少了险象环生、扣人心弦后,93岁的福尔摩斯英雄迟暮,心有归处。
似乎影片拍的并不如原小说《心灵诡计》跌宕起伏。
几段故事都波澜不惊,略显平淡。
好像波峰波谷的一条线,高低差有意被导演拉的平直。
可能小说家还是想继承柯南道尔笔中的神探风华,不甘让老福尔摩斯就此离去。
但导演似乎更懂得老头儿的内心,因为“华生写的那些探案小说里的人根本不是我”。
于是即便是玻璃琴案的真相大白,日本之行的另有所图,还是最后少年被蜂蛰的应对处理,都伴随着平静缓慢的背景音乐,老福尔摩斯不起波澜的脸和暗色调稠滞的画面,本应涌起的高潮被化于平阔深邃,犹如奔流入海。
这才是老年人的心态,尤其是高龄老人,并且是英雄一世的高龄老人。
它需要一种种豆南山下的超然,一种乘桴浮于海的无谓。
生活在青山绿水中,几间木屋,有女管家照顾并且时而固执、挑剔、怄气;有小孩子陪伴,可以偶尔教导、传授、交谈。
没有比这更安逸更适合养老的地方了,不知是大不列颠人口稀少还是老爷子真壕,这么块儿风水宝地,世外桃源,还离医院近(救护车一会儿就到),要是搁在中国,价值几何啊?
所以,最后的老福尔摩斯用鹅卵石摆了个圈圈,双手合十,跪拜天地,祭奠着那些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如今的他只愿归隐乡间做一个养蜂人,努力记下几十年前曾逼着自己忘掉的回忆。
没有人比福尔摩斯更适合做这个故事的主角。
全世界都知道他是个绝顶聪明绝顶自负的人,所以不需要任何的伏笔渲染,你就知道这人风光无限。
可是人总是会老吧,你赖以生存的聪慧将会随时间而去,你只能在袖口写下要记得的名字,你只能遍寻自己也不确定是否存在的仙草。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只是,天地不仁。
如此公平,哪管你当年如何英明神武,总有迟暮的时候。
所有关于你的故事,都是别人的添油加醋。
你坐在电影院里看自己的故事,是个陌生的笑话,而因为你没有戴那顶招牌帽子,所以周围你的粉丝们都对你的存在无动于衷。
你想回首往事,可是你记不得。
你的生命,是活在他人笔下的,是活在另一种阐述中的虚构。
而你想了解你自己。
可是你记不得。
当你引以为豪并且肆意挥霍的智慧正在远离你的时候,你想要考虑,“你是谁”这个无解的问题。
曾经有智慧护持的那些软弱都排山倒海而来,你也终究不是神。
这是老年的福尔摩斯。
我一点儿都不觉得这电影推理的稀松如何是不得了的失误,它甚至不需要推理,这是对于福尔摩斯最信手拈来最不值钱的东西。
我想要看到,当他终于不可逆的在孤独里走向死亡的时候,他怎样抵销他的恐惧,他怎样在最后认识自己从来没有被了解过的一生。
当智慧被上帝拿走的时候,与之具来的骄傲还能存在吗?
电影最后给发了一颗糖,老福尔摩斯开始编织善意的谎言,开始明白无用的倾听也许比一针见血的剖刺更能救人。
所以,他跟他不屑去看的那些软弱,误会,人类的弱点和解了。
可是我觉得,编剧手还不够狠。
你知道,人生到此,思维习惯已成惯性,哪怕你心里知道,嘴里也是不肯妥协的。
更何况扑地痛哭。
对于福尔摩斯来说,承认自己有常人的软弱是他走下神坛归于宁静的台阶。
可是我觉得他做不到。
当然,我们看得都是华生笔下的福尔摩斯,并没有谁真正知道福尔摩斯是个怎样的人。
在fancy的故事都结束,也没有人关心他怎么老去,怎么死去。
我呢,只是忽然想起来一个人,跟他一样敏锐直白,但是我知道,他沉迷于自己的敏锐,已经永远不能走下那级台阶。
福尔摩斯是一段传奇,是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长盛不衰的主题。
近几年的《神探夏洛克》更是大火特火,卷福之名脍炙人口,很少有人提到他那拗口的本名。
在我们的眼中,福尔摩斯就该是一个西装笔挺,动作敏捷,思维活跃,戴着猎鹿帽子并叼着烟斗的人。
他似乎永远应该年轻强壮,永远不该老去。
但是在这部色调明快的影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福尔摩斯。
他已经垂垂老矣,并且饱受老年痴呆症的折磨。
他连身边人的名字都记不住,不得不把他们的名字写在袖口上。
他隐隐约约记得自己做了些什么错事,从而自我放逐到了荒凉的地方独自生活,但他却忘了究竟是为什么。
我记得他的脸,那是一张何等苍老的脸。
两颊的皱纹层层叠叠,如一颗石头激起的层层波浪。
老年斑已经遍布他的额头,如此睿智的额头也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
他拄着拐杖仍然步履蹒跚,他小心翼翼仍然笨手笨脚,他考虑再三仍然反应迟钝。
我们看到的不是福尔摩斯,而是他自己。
九十一岁的萨鲁曼已经逝去,他则是中土神祗中的未亡人甘道夫。
有时他幻化为威力无穷的万磁王,让金刚狼为之头痛。
如今他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揪心,我生怕他会一个不慎跌倒下去,从此再也不能站起。
他是伊恩•麦克莱恩。
76岁高龄的他仍然在演绎着传奇,从中土世界到大英帝国,他一直是大家的希望。
当初保卫刚铎的那个英雄已经风烛残年。
十多年的时间已经让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们冒起胡须,成为稳重的中年人。
而他,却在老去。
纵使我们不愿意让他凋零,又如之奈何?
传奇的迟暮总是悲凉,越是伟大的过去,越能反衬如今的苍白。
漠视众生的福尔摩斯先生终于走进尘世,原有的尖刻固执还未走远,却又新添了衰老和健忘。
那些孤独曾经不过是智慧的些许副作用,如今却成了压在老人身上的巨石。
他呢喃着花生从未真正懂过他,可踌躇于如何写下自己最后的故事时,唤回真相的却是老友细心留下的一只手套;他为了逃避他人独自来到乡下,为了找回记忆迷信于偏方、“仙草”,却在男孩那里寻到了故人故事的线索,和信赖温暖;他将自己与世界隔绝,连对医生都言辞倔强,却最后在女管家面前不支痛哭。
世界用矛盾的现实向先生展示了人性脆弱、逃避、复杂多变的一面,却也把最重要的,人与人间的善意宽容铺开在先生面前。
故事的结局,老先生终于学会如何善良待人,提笔写下了自己的第一个“虚构故事”;在旖旎的苏格兰风光里向故去的老友们感谢拜别。
一如既往,queen依旧执掌着蜂群,镇定自若,只是这一次,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像一个凡人。
福尔摩斯在一些改编作品和同人中被扣了一个“高智商没人性”的人设。
人设就是要极端,有记忆点,这样才能爆。
《神探夏洛克》里的福尔摩斯就有类似的人设,但与原作可以认为是平行时空,还可以接受,也足够有趣,已经是个新的福尔摩斯了。
然而《福尔摩斯先生》中的却是个基于平行时空人设的老年福尔摩斯,用一个故事去讲他老年迟暮的唏嘘。
问题是,这很容易给观众造成“这就是原著中的福尔摩斯可能有的结局”的印象,让人对原著的福尔摩斯产生误解。
原著中的福尔摩斯没有那么夸张的冷酷没人性。
读完原著,我对福尔摩斯留下的印象更多是对真相的执着,对正义的热情,以及不惧危险的勇气。
他在可怕的案件里保护过很多人,受过很多伤,也曾经放过过值得同情的凶手,他在和莫里亚蒂的决斗里也讲过他为什么而战。
他清楚爱情会给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所以他主动放弃了去拥有爱情。
他并不是什么都不懂,他只是觉得大脑容量有限,一些小事不必记得而已,比如新闻里有什么最新八卦。
但并不是不近人情,恰恰相反,他是极具人情的,才能持续坚持做他在做的事情。
这部电影,真的令人生气😡
影片最令我动容之处,是那日记本上的斑斑黑点。
对于人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在理智弃我而去之前,我能弃这个世界而去。
理智——这造物赐予我的最珍贵的礼物,于人生的波浪中始终扶持着我走到今天。
而最早让我意识到它的强大的,正是这个叫做福尔摩斯的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竟可以凭借头脑中的理性洞烛幽微拨云见日扶危济困伸张正义,而这样的过程,还能带给人无比的刺激和满足感。
Amazing!
然而当这个理性的化身活到93岁时,竟也要遭受小小的灰色脑细胞的背叛——他记不起东西来了。
只这一个梗就足以让我心塞得要死。
不过好在他的推理能力仍然一如既往的强大。
那么剧情就变成:年老的福尔摩斯试图在断片的记忆中,在新搭档的启发下,推理出自己当年放弃侦探生涯隐居乡下的真正原因。
我被这个回溯往昔探索自我的过程所吸引,然而我并不喜欢他发现的答案,因为这在我看来,是一个不那么福尔摩斯的答案。
在Ann的案子中,福尔摩斯做了他该做和能做的:查明真相,并尽力阻止进一步的伤害。
Ann的自杀,她无法摆脱的孤独,并不是福尔摩斯要负的责任。
孤独是无法用陌生人的陪伴、耐心的倾听和善意的谎言来抚慰的。
因为孤独而选择死亡,也不是什么难解的人性谜题。
福尔摩斯一生与孤独同住,怎会因为这件事就大惑不解恍然自失一蹶不振?
这是我难以认同的。
福尔摩斯固然不是理性的机器,但也从未成为感性的奴隶。
他是一个咨询侦探,他不是、也从来不想成为救世主。
他清楚自己的职责是运用理性破解恶意和误解造下的谜题,而不是消弭所有的苦难、看清人性的终局。
用他的话说吧,”这不是我对我的委托人所要承担的责任。
“这部影片想从这个角度拔高福尔摩斯,在我看来是失败的。
而让侦探的理性在与女性的心灵的碰撞中败下阵来,从而醒悟到自身的局限,也是把侦探的自信心看得太简单了。
理性固然是福尔摩斯生活和工作的倚仗,但他从未真的将它视作无所不能。
”我见过的世面太多了,不会不知道一位妇女所得到的印象或许会比一位分析推理家的论断更有价值。
“他曾对圣克莱尔太太这样说过。
我相信这并不是纯粹出于礼貌或自谦。
他的自信,是源于对自己运用理性的能力的信心,而不是对理性能解决一切的信念。
将他人无可救赎的伤痛看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是狂妄、僭越、圣母病。
认为理性万能,谜题解开就等于问题解决,则是盲目、冷硬、死理性派。
而福尔摩斯,我相信,即便活到93岁,也不会妄图跨越他早已知悉的理性的局限,扮演起上帝的角色,并遭遇到这场死理性派的信仰崩塌。
这部电影的编剧,恕我不能向你道贺。
强烈怀疑这部电影的险恶用心:拍出来就是让人心疼的。
爵士演老年侦探演得太真实,以至于我觉得那些神马生死哲思、人性幡悟,都是附属品;整个片子的核心目的只是为神坛上的旧日英雄描摹一场真实的衰老。
原著里面对于福尔摩斯的退场是早有交代的:与老友华生笑对东风,指点江山,且共从容。
颇有侠气的尾声倒是十分配得上福尔摩斯这一生传奇。
然而导演大大显然并不满足于这种浓浓『小说家』味道的结尾,他要用一场残酷而详实的风烛残年,来把福尔摩斯这个人坐实。
这样,伟大的侦探就像真的有血有肉地存在过,而不只是风里飘散的故事。
所以我猜导演一定是个superfanboy。
因为在所有关于福尔摩斯的衍生作品里,多半还是在用紧张刺激的演绎推理为侦探再续盛年辉煌;而这部只为迟暮的电影,对福尔摩斯的爱有够深沉了。
讲真,片子杀伤力蛮大。
进度条刚刚到六分钟左右的时候,我一把老泪就掉到键盘上。
虽然前面老态龙钟的侦探已然在铺垫心酸情绪,但下面这个镜头实在让我崩不住:福尔摩斯拄着拐杖,扶着把手颤巍巍地上楼,忽然停下来,费力地弯下腰,苍老的手指探向地上一小撮白色碎片,小心地拈起一片搓了搓,镜头给目光一个特写,然后看向头顶老旧的墙壁。
他手指枯槁,眼神浑浊,但一举一动间,当年的风采仍然可辨。
可是那已不是夺命的毒粉,不是沾了血迹的靴底泥土,不是杀手无意间留下的烟灰,不是引线上遗落的火药。
身处之地也已不是一八九五年风云诡谲的伦敦贝克街,而是半个世纪后苏塞克斯孤零零的海边别墅。
被他小心翼翼捻在指尖端详的,只是家里昏暗楼梯上的,最常见的,一小片剥落的墙皮。
关于衰老的一切,在这一刻淋漓尽致。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镜头已经够我哭一下午,剩下的九十分钟不用看了。
这部电影里的老年福尔摩斯是感性而脆弱的。
一个陈年旧案贯穿始末,他终于能像普通人一样讨论孤独和死亡,终于学会了普通人善意的假话,并且为当年的直白言辞忏悔。
导演这样安排,是想把福尔摩斯更彻底地拉下神坛。
但对我而言,这似乎没有太大的必要,甚至略有违和。
比起看他在时间的打磨下变得柔顺易感,我更愿意相信伟大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始终偏执而骄傲,岁月刻深皱纹,磨不去棱角。
至于他的心灵,原本就温厚善良。
电影的案情较弱,远不及探案集里的经典案子。
然而谁又在乎呢。
镜头里每一处细节都像染了夕阳昏黄的柔光,节奏也如耄耋老人一般迟缓而溢满恍惚的回忆,背景音里也仿佛会有旧楼梯吱呀之声的幻听。
满屏是一个大写的英雄迟暮,观者心里是一个大写的怆然涕下。
最后一个镜头是福尔摩斯用已逝故人的名字为石头命名,里面有华生,也有哈德森太太。
他将石头摆在身体四周,用日本的祭祀方法,面朝大海合十而拜。
镜头拉远,萋萋芳草,辽阔海峡,天地间只余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朝圣般虔诚祝祷。
『往生者们其实并不远,他们只是在墙的另一边。
』『The dead are not so very far away. They are just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all.』Mr. Holmes,致敬所有孤独而伟大的灵魂。
出于一个小时候被福尔摩斯占满课桌下偷看时光的书迷的角度,这故事真的令我喜欢不起来。
故事性很薄弱,三条线的穿插基本靠爷爷的睡梦和苏醒之间的交替硬联系起来。
几乎没有悬念设置,推理也显得牵强。
这真的不是一部值得推荐给想推理迷福尔摩斯探案迷的电影,我期冀的福尔摩斯从来不是这样。
然而我哭了,单纯地为了一个迟暮且疾病缠身的老人。
伊恩爷爷的演技无法不令人惊叹,他时不时抽动的嘴角,梦中惊醒后茫然的目光,从床上摔下时痛苦地抽搐却动弹不得的无力。
他卸下了所有旁人加诸在他身上的光环就那么直白地衰老在你面前。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过于敏感了,影片里每到否定电影中、人们想象中福尔摩斯的形象时,我就听得格外清晰。
当他说他注定终身孤独,当他要求Roger去道歉,当他说他后悔,我都为这些语句而难过。
而当他急于在女管家面前解释他在乎Roger却言不尽意最终跪下抽泣时,我终于被击溃了。
这真的太伤人了,这个在你面前不停忏悔的老人,这个在孤独包裹下颤抖的灵魂,居然是福尔摩斯!
他怎么可以是福尔摩斯!
但这里他真的就是,老迈的、迟缓的,带着深重的悔意和深刻的无能为力,孤独地惩罚自己的,福尔摩斯。
而影片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小演员了,尽管他浓烈的眉眼像极了托马斯桑斯特,可是出色的表演并没有让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太出戏。
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太在情理之中。
因为我们就是他,就是这个执拗地崇拜着福尔摩斯的少年。
他试图靠呆在他身边捕捉描摹他生活的点滴来满足自己心里对这个被奉为神砥的大人物的所有想象。
他读他的故事,他学他的行事,他靠攻击自己的母亲坚持自己的“正义”,这是他捍卫他的方式。
他甚至没有想过去计较自己对于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分量,他最好也不要知道,这个老人曾经恸哭,为他可能永远都无法醒过来而那样失措无力。
很感激Roger,感激他给他这样细腻和纯粹的陪伴,感激终究是有一个人可以给他孤独的疮口上涂药,感激他,是那么年轻,这样就可以陪他很久很久。。。
这真的就是一个孤寡老人萧索却仍带有慰藉的晚年故事。
就像电影里说的,如果我们把他推上神坛时没有过问那是不是他本来的样子,那么现在把他推下神坛,是不是依然也只是什么人想象中他的样子,想象他天才一生却冷情寡淡,让他暮年反思和自省过往后归于一个常人对情感的需索和肯定。
尽管我很质疑导演选择这样一个故事是不是有某种再牛叉老了也都凡人一个的险恶心理,尽管我心里还是坚守着自己固见中的福尔摩斯,但我依然推荐这个故事,给这个孑然一身、深省悔悟的老人。
如果神坛之下是这样一个你,接受一次又有什么关系。
看到结尾,这个老人跪地向天祈祷…而如果将这个老人与福尔摩斯这个名字重合时,顿时一阵尴尬涌起。
我想说,我们应该面对衰老,失忆,迟钝…但没必要用心中那个代表着聪明、勇敢、无所不能的生命形象为代价。
想起同是英伦偶像的丘吉尔,在垂垂老矣之时,只要看到有相机镜头对准他便会于瞬间回复强悍的神彩。
真实世界的人物尚且如此,艺术创作中的人物又何必衰弱至此。
我相信,丘吉尔的镜头感并非仅为出于私心坚持自己的伟岸形象,他知道自己也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形象,并且可能是永远的。
就像电影中所说,人生真的很孤独(仅认同这一点)。
所以,有一些精神形象是不会老去的,他们应该永远年轻在那些并不惧怕孤单的时光中。
真的没必要说破我们都知道真相的谎言,那是毫无意义的行为。
三星给福尔摩斯这个名字,一星给甘道夫,剧本不给星。
老者并非无能,而是力不从心。生命有终不可怕,怕的是长寿孑然一身,老病摧残。福尔摩斯番外,93岁的传奇侦探也逃不了岁月不饶人,看者深思。
好像是看了这么多次福尔摩斯的影视剧,第一次看到哭,唏嘘。
说实话我没看进去
还以为是悬疑片呢,搞半天是老头的自我救赎。
伊恩.万磁王.甘道夫.麦克莱恩应该是被化妆的更老了,76岁的年轻小伙演93岁的福尔摩斯有点挑战。
励志 亲情 福尔摩斯 伊恩·麦克莱恩 1年前看的, 現來說真太遲, 2015.10.23看, 趣點是看伊恩老爺和 卷福象不象呢....是否原著有東洋情節....扶桑人確是大偵探的死忠粉...
打分不要随大流!!!
剧本还可以
音乐和摄影很好,故事太差了……
等了好久兰辛村才开始放映。伊恩爷爷演技好到爆。旁边的歪国叔叔从影片中断就开始抽泣。#我将自己的暮年连肉带血剖出来给你看。我记忆衰退。我行动迟缓。我修正那些被夸大了的传奇。我一直孤独。我忘记拯救。那么。你还信不信我。你还爱不爱我#
真不知道这片拍出来的意义是什么,搞的好像要让福尔摩斯重归现实一样,有病吧,本来就是个虚构人物,弄这么个剧情孱弱无比,对白毫无意义的文艺闷片干鸡毛呢
伊安麥克連的演出鎮住全場,配角蘿拉林尼也表現的很好,比爾康登是熟練的導演,改編自小說原著的劇本也頗複雜,三段時間線交錯的敘事企圖展現對西方精神文明的省思,但福爾摩斯作為文學上的象徵超過我熟悉的範圍,不管是過往的真相或日本原爆的指涉,到對邏輯理性的反思,一時沒能抓到切入的脈絡。
3.5星都给sir ian
悬疑犯罪的标签,没看完,不是我的菜。。
这样的设定太赞,1947年的福尔摩斯故事,此种色调,此种时代背景,孤独、优雅的作风,可惜配了一个无聊的烂故事,这么无聊的故事甚至不值得如此大费周章地拍成电影,技术水准低下,剧情勉强,这种情节穿插的叙事方法也是许多导演用剩下的过时货。全片看似花哨,实则毫无内容,十分肤浅。
有點失望,整劇有點平淡,無什麼出彩的地方,較沉悶。評★★
不论多么小清新,导演这左插右倒的叙事肯定是玩过了,把很多普通观众送入了梦乡
这几个演员自不用担心演技什么的,特别是那个小罗杰,神了。。。但把伟大的福尔摩斯这么生活化,真的好吗?
有点无聊
开始三条线并行,显得很乱,后来融为一体又显得水到渠成,一部探讨孤独、老去、死亡的极佳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