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220305《柳浪闻莺》是超出我预期值的一部作品。
在去看《柳浪闻莺》之前,我先分了两天把《七月与安生》看了。
坦白来说,我不喜欢《七月与安生》里面有我觉得比较“雷”的点吧,包括但不限于很早知道男朋友人品不怎么样仍然坚持交往,向往自由的人独自生下了人渣前男友的孩子。
《柳浪闻莺》看似同样是双女主,因为一个摇摆不定的男人,产生隔阂的故事,因此在看之前我真的非常忐忑,担心我会不喜欢。
看完后,我还挺喜欢的。
怎么形容《柳浪闻莺》呢?
这部电影整体给我的感觉是湿润的、氤氲的。
听惊蛰的时候,觉得“三月多雨的季节,雾气弥漫的湖边”和《柳浪闻莺》很搭。
电影把西湖拍的很美,在西湖边拍大合照的那场戏,让我想到21年去柳浪闻莺的那天,风瑟瑟、水澹澹,是个差不多的阴天,怀念那次不完美但珍贵的高考暑假出游经历。
垂髫、银心、工欲善,都是美的。
垂髫爱越剧,爱银心,爱工欲善。
垂髫真的太吸引人了!
她是很坚韧的人,温柔的人。
舞台上闪闪发光,谁看了都迷糊。
“你都演了一百场梁山伯了,我就演了十几场祝英台。
”“那我脑子里的祝英台怎么都是你啊。
”姐姐你真的好会说,好会撩,很难不心动吧,反正我已经疯狂心动了。
银心爱自己,爱垂髫。
银心漂亮娇俏,吵架会吵着吵着哭,有时候会犟,没有什么主见,她依赖垂髫、阿姐、工欲善、叶老板,这并不意味着她不清醒,和工欲善分开的时候,她是爽快的。
理想与现实,垂髫更偏向前者,银心更偏向后者,垂髫可以放弃稳定的工作奔向戏台,银心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如此不同的她们,能喜欢上同一个男人,需要这个男人具备同时吸引她们的点。
垂髫喜欢工欲善,是因为第一印象不错,最根本是他们都热爱艺术,他们的心、灵魂是可以靠近的,这也是工欲善喜欢垂髫的原因。
银心喜欢工欲善,因为他是阿姐介绍的,杭州户口的,看着挺顺眼的扇庄老板。
工欲善像是什么呢?
垂髫、银心在对方那儿受了伤,就借工欲善来排解情绪,他就像是一粒安慰剂。
垂髫和银心的“相爱相杀”,与工欲善不能说毫无关系,但是更多的是和越剧有关,越剧的兴衰、各自的浮沉、两人的离合,这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汪飏的越剧女小生扮相真的太好看了,有把视力不断变差的垂髫演出来,我觉得最难的是“隔扇羞愧意中人”那场,垂髫视力不好,但又要从眼神中展现对工欲善的情,我觉得处理得还是很好的。
阚昕的银心很可爱,而且她真的好白,初遇叶老板那场戏,胳膊比脸白!
郑云龙,我犹豫了很久,但还是感觉写不出来,他的工欲善是很吸引人的“小男人”,他演出了工欲善整个人“温吞”的感觉和他的“痴”,对艺术的痴、对垂髫的痴。
只有自己去电影院看了,才能直接地体会到郑云龙饱含的情绪,他的气质。
我从2020年的夏天开始期待的工欲善,终于在2022年的春天得以看见,他和我想象中的工欲善不同,他更加立体,真的比我预期中更好。
1.剧作空洞,俗套,烂俗,剧情的三角恋狗血,都什么年代了,还给我们看这种剧情设计,非要这样,又不高级,想拍第三性,却只在开头结尾台词点了一下,中间的文本完全没有呼应。
文本视角的混乱,女主角应该是垂髫,应该是站在弱者的角度,导演却站在了银心,这个阴险算计的小女子角度,让人看的生气。
情欲戏,有高级的设计,但也只是零星一两个,比如工欲善给垂髫化妆那一段,暗流涌动,满满的欲拒还迎。
比如,银心给垂髫裹胸,把女人之间的暗战与和解,表达了出来。
2.表演人物不饱满,每场戏都不完整,割裂感,双女主人物前史交代不足。
演员表演,柳云龙,真缺乏电影感,尤其是他的眼神戏,简直是有妖气,飘忽不定,让人感觉这个人真是捉摸不透,他到底是个阴阳人还是个两面人,情节也没有更多支撑,简直就是一个神经人。
3.美术摄影,美术,道具,能看出视觉层面下了功夫,而且却是很美,可以说是至极的视觉美,然而,美则美矣,出了美,其他都没了,就只空剩下一个花架子,羊粪蛋子,中看不中说服我。
90年代质感,不准确。
4.导演导演还是没搞懂什么是电影,,导演肯定以为把MV和宣传片撑长到一个小水以上就是电影了。
显然,导演需要好好看看北电周传基老师关于什么是电影的真实感,以及杨超对于电影真实性的解读了,导演为了艺术而艺术,艺术的脱离了剧情,让人看完大呼上当。
豆瓣的影迷朋友你们好,我是《柳浪闻莺》的导演戴玮,很开心能入驻豆瓣,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们电影的一些幕后故事。
很多看过电影的朋友见到我,第一句话就问:导演,你是怎么找到工老师,垂髫和银心的,他们演的太好了,太适合片中的角色啦!
…还有的说:“导演选角很准啊,他们就像从小说里走出来的,三位演员太贴近人物了”!
是啊,从改编剧本到开机前确定启用的三位主演,用了二年多的时间,那段时间里我几乎天天和故事里的“垂髫、银心、工欲善”生活在一起,他们在我眼前越来越真实,栩栩如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模样,终于有一天我在众多的演员中看到他(她)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重逢的老友…1、汪飏:我等垂髫等了整整十年!
垂髫是全片的灵魂人物,她的人选让我着实费了不少功夫,一开始我们确定了两个方向,一是想找和垂髫气质贴近的“科班演员”,二是要在“戏曲演员女小生”中选出一个来,我记得大约见了几十名女演员,还有戏曲演员,不仅要试戏,还要试戏曲妆,一路看下来都感觉不对,直到有天男演员许凝向我推荐了汪飏,第一眼看到她的照片,我立刻被吸引了,她身上那股子 “劲儿”对了,是垂髫的劲儿…我还记得第一次见汪飏,她就和我说,导演,我看了两遍剧本,被感动哭了,我能大胆的说句心里话吗?
我就是垂髫,我等她等了十年!
”…很快剧组安排汪飏扮上了女小生的妆容,再穿上戏服,英气逼人,仿佛真是从戏曲《梁祝》里走出来“梁山伯”,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她!
2、 郑云龙:你敢用我,我就敢演!
相比垂髫,工欲善更是难寻,他是杭州的一名画家,是一个瘦弱白净,文质彬彬的江南才子。
他与垂髫在艺术上精神上息息相通,决定了汪飏出演垂髫,这个“工欲善”还要和汪飏有CP感!
在进组前夕,监制程青松和作曲董颖达向我推荐了音乐剧演员郑云龙,我当时不认识大龙,还特意去看了“声入人心”的综艺节目,最吸引我的是他独特的气质和忧郁的神情。
但我深知“工欲善”有多难演,我对从来没有演过戏的郑云龙有点犹豫,董颖达坚持让我见见大龙本人,就这样我从杭州剧组到上海见了大龙,第一次见,他给我的感觉是很阳光很开朗,和忧郁的画家工欲善截然相反,而且大龙直言,这个角色和我本人反差挺大的,但对这个故事,在戏团的生活很感兴趣,“从小我就在京剧团的后台玩耍,因为我妈妈曾是京剧团的演员,后来为了我放弃了舞台和事业…”我问他,你想演吗?
他毫不犹豫:你敢用我,我就敢演。
于是马上安排了试妆试戏,那次大龙和汪飏一起试了一场,他俩的感觉特别对,大龙还告诉我他在减肥留头发,想从外形气质更靠近工欲善。
我确信:他就是工欲善了。
一个月后电影开机,大龙竟然瘦了一大圈,服装师和我说,他的服装都穿不了啦,必须重新购买。
3、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阚昕
阚昕,95后小女生,我第一次见到她本人是离电影开机不到一周的时间,之前的“银心”演员因特殊原因离开了剧组,我们要尽快找到新的“银心”,电影才能保证按时开机,但前提是新的银心必须有越剧的功底,我们把目光锁定在学过“戏曲”的演员或专业的戏曲演员身上,当时有一个学过四年黄梅戏的女演员是第一候选,我们电影的美术指导邱生推荐了另一位女演员阚昕,她是个新人,没参演过大银幕,但从外形气质很符合“银心”,看了她的一段表演视频,我和表演指导刘丹都很喜欢,决定在这两位女演员里选择一位,很快通知她们录制了同一场戏,当晚阚昕的表演视频发过来的时候,我和刘丹异口同声,银心就是她!
她从进组的那刻起,压力就伴随着她,八段越剧表演和角色内心复杂的情感戏都是她每时每刻遇到的挑战。
剧组杀青的那天,阚昕和我说: 导演,能遇到这部戏,我感觉我太幸运了,感谢你的信任帮助…我想说,阚昕, 《柳浪闻莺》遇到你何尝不是幸运的呢,你是天上掉下来的那个“林妹妹”啊!
电影刚开始的几分钟,让我想到了《如果爱》,那部电影是我的歌舞电影类型的启蒙片,与《如果爱》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更含蓄,也许是讲越剧的缘故。
这部片子的主人公应该是垂髫吧,她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姓童,叫垂髫。
“黄发垂髫”,垂髫代指儿童,我可以叫她童童吧,哈哈。
看到中间部分,垂髫落选,与搭档发生口角,她说“能演小姐就别演丫鬟”,连一句狠话都不肯说。
为生计忙却坚持唱戏。
城里的班子不景气,她一找到戏班立马给搭档打电话问“你要不要和我再唱《梁祝》啊?
”因为一起长大的搭档说“我要订婚了”,她一句话也没有提她和工欲善的事,直接祝福“我的英台终于找到他的梁山伯了”,于是我一直在心里想,“有人会不爱垂髫吗?
她那么会爱人,会有人不爱她吗?
”她的隐忍,她的坚强和她的默默哭泣,她的妥协都好动人啊……搭档最让我只呼爽快地一场戏是她和工欲善决裂的那场戏,她爱工欲善吗,我觉得不爱,她只是想留在杭州。
她世俗吗,姐姐说不要和x老板在一起,她最后选择了和x老板去美国,最后她给我的感觉是她在“反抗”,反抗垂髫比她优秀,别人的风言风语,反抗表姐说的“你不要和x老板在一起”,反抗工欲善把她当做别人的影子,如果是谁教会她怎么爱自己,我想那个人是垂髫,教会她怎么去爱一个人的人,也是垂髫啊。
演工欲善的演员是看这部电影最大的缘故,真的抱歉,因为我只认识他,而他又是唱音乐剧的,我先入为主以为他会演一个唱歌的角色,没想到这次他演个会画扇子有家底的文化人,这个角色最大的特色是他“突出”了垂髫,除了阿哥,他是另一个从头到尾都爱着垂髫的角色,垂髫出事之后,他终于敢鼓足勇气对垂髫表露真心,即使垂髫拒绝他,他还是爱着垂髫。
虽然导演拍摄的技巧有时会让人物显得不立体,浮于表面,但是雨天垂髫和工老师的缠绵戏的画面是美的,中国古代写意画的感觉,和南韩古代电影里喜欢用浓烈的色彩和动作去表达感情不一样。
喜欢编剧从解析“女小生”的角度延伸到对两性以及人性的解读,这是我打四星的理由。
编者按: 由戴玮执导,郑大圣、程青松监制,汪飏、阚昕、郑云龙主演的电影《柳浪闻莺》日前正式在全国公映,本片曾入围2021年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
《柳浪闻莺》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系列小说《爱情西湖》,故事以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江南越剧团两个姑娘与一个画家间的情感纠葛。
极具天赋的女小生垂髫(汪飏 饰),与花旦银心(阚昕 饰)自幼相识,一起在戏班子长大,两人性格迥然不同,但情同姐妹。
垂髫至情至性,为舞台而活;银心看似单纯天真,实则是个知进退、会钻营的女孩。
她俩本是彼此眼中最重要的那个人,可世事无常、种种分歧纷沓而至,特别是杭州画家工欲善(郑云龙 饰)的出现,让相依为命的两个女孩变得相爱相杀。
时代变迁,越剧由盛转衰,垂髫与银心的命运与越剧一同沉浮。
曲终人散之时,放眼世间,她最放不下的那个人,还是她。
本期「导筒」带来《柳浪闻莺》主演阚昕专访,听听这段绵延于西子湖畔的戏曲文化与爱恨交缠的影像回响。
青年演员 阚昕 湖北咸宁人,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
2017年,阚昕主演的短片《少女与白鹭》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2018年与倪萍老师首次合作共同主演电影《中国年》饰演徐萍;2019年与演员谢苗共同主演的玄幻动作武侠电影《新封神之哪吒闹海》播出,饰演外貌灵动可爱、性格英气的灵珠;2020年主演的青春校园剧《你在我的右手边》爱奇艺独播,饰演性格倔强、诚实善良的王元鹅。
该剧播出后口碑分账双丰收;2021年主演电影《柳浪闻莺》入围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于第34届金鸡奖“国产新片展”展映;2021年底主演由世界级作家虹影执导,贾樟柯监制电影《月光武士》。
专访正文 导筒directube:最初是怎样走上演员的道路的?
阚昕:我觉得是受家人的影响吧,因为我父亲很喜欢电影。
很多东西都是和他一起研究琢磨的,包括最早跟他一起看那些访谈节目,才开始慢慢知道演员这个职业,上高中的时候读艺校,最终选择走上这条路的。
导筒directube:在成为演员之前,是否有对你特别有指引作用的影视作品或者演员?
阚昕:我很喜欢周迅,从03年就开始看她的戏。
那个时候是电视剧,叫做《海滩》,当时我就特别喜欢她。
后来真正的接触到表演之后,我就开始“系统”地看她的电影作品。
最爱她的电影有两部,一部是《苏州河》,另一部是《李米的猜想》,也是因为她慢慢开始喜欢文艺片的。
▲曹保平《李米的猜想》(2008)剧照▲ 导筒directube:这次是在怎样的机缘下参演《柳浪闻莺》这部作品的?
阚昕:对我来说挺幸运的,剧组这边是开机前一周找到的我,我录了一个试戏片段给到他们,其实当时角色也有备选。
后来导演看完我的试戏片段之后,我们俩就视频聊天,去谈对于这个人物和整个剧本的感受。
她看了我的片段就觉得还可以,当时就问我,你喜不喜欢这个角色?
我当然是喜欢的。
视频结束后其实挺忐忑的。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我就收到导演的一条微信。
她就说:“欢迎银心进组。
”那个时候才知道就定我了,很开心。
▲《柳浪闻莺》剧照▲ 导筒directube:影片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系列小说《爱情西湖》,你对于这个原著故事有怎样的理解或者总结?
阚昕:我一开始就打算看这个小说的,但是当时我看完剧本之后,导演告诉我说银心这个人物与原著有了一个很大的改编,所以我就没有去看,我怕会产生影响。
导筒directube:你出演的角色银心在片中有很重的戏份,关于戏曲花旦方面的背景知识和演出技巧,你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阚昕:越剧在这个电影里面它是很重要的部分,当导演第一次视频聊天的时候,我就有跟导演聊过越剧这部分——我不是从小到大系统学习越剧的,连接触都比较少。
这个角色本身肯定是需要专业的越剧表演,所以我就把这个担心告诉了导演。
之后导演就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她说你如果演这个角色的话会给我一些帮助。
比方我们在片场会有老师一直在我们身边帮我们调整细节,也会给我时间去学习越剧。
包括在拍摄的过程中也会给我很多鼓励和信心,希望能争取做到最好。
我本身的性格也是跟所饰演的角色有很大的区别的,而且银心这个人物在剧中有非常明显的成长的变化过程,所以对我来说也挺难的。
这个戏对我来说意义很大,拍到最后我发现自己在跟银心这个人物一起共同成长,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阚昕在《柳浪闻莺》映后现场▲导筒directube:对你来说表演难度最大的戏是哪一场?
阚昕:因为有很多“感情爆发”的戏份,对于我来说挺难的。
那些戏都是拍了好多遍,才有最终电影呈现的那个效果。
其实压力挺大的,但是我们会有表演指导在旁边给予帮助,让我们更快的去进入这个角色,进入到这个剧情中,所以最后能更好地完成导演所需要的表演。
导筒directube:你会如何评价银心和垂髫时间的情感关系?
在剧组待了多长的时间?
阚昕:我们这个戏整个拍摄大概有四十五天,银心跟垂髫的关系是她们是从小就一起长大的好姐妹。
随着时间的变化,包括你越到后面经历的一些人和事,外界的一些影响。
▲《柳浪闻莺》剧照▲ 尤其是银心她内心的变化会非常大,她是容易被影响的一个人。
但是她对于垂髫又是极其的依赖。
以她的性格她其实只有垂髫这个朋友,包括垂髫也是,我们都是彼此最亲密的人。
虽然说经历了那么多的事,她们还是相互爱着对方。
导筒directube:工欲善这个角色在两位女主时间周旋,你如何处理和郑云龙的对手戏?
你觉得这个角色在片中是怎样的存在?
阚昕:工欲善这个角色在我们整部电影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我们第一次跟他见面后面所发生的事情就已经改变了,我们两姐妹的走向,所以他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包括银心对他的感情,我觉得银心之所以爱他,也是因为垂髫爱他。
因为她很依赖垂髫。
她所认为垂髫喜欢的,垂髫爱的。
她也要去喜欢,她也要去爱。
▲阚昕在《柳浪闻莺》映后现场▲ 导筒directube:《柳浪闻莺》在上影节首映后,收获了不错的反响,除了演员的表演,也包括摄影,你在现场是怎样去和导演以及摄影沟通自己的戏份,走位的?
阚昕:我很感谢摄影老师沙金成老师和表演指导老师刘丹,因为他们很在乎演员的感受,也给了很好的配合。
比方一个长镜头的戏,有些时候在一些剧组他们会把演员走位固定死,必须得按照规定的所有点位走,演员必须到这些点。
有一次我走戏有一个摄影师就告诉我,他说一会你在表演的时候我到这你也必须得到这。
突然表演指导就过来拍了那个摄影师一下,他说你不能这个样子,我们得按照演员的感觉走,而不是演员按照我们。
我其实挺感谢的,因为那样走的话我们就会一直分心,就会想着我下一步一定要走到那。
但他们就会配合演员共同调整,对于我们表演有非常大的帮助。
▲阚昕在《柳浪闻莺》映后现场▲ 导筒directube:影片的结尾符合你自己的设想吗?
阚昕:我挺喜欢影片这个结尾的。
在这些过程中其实也能设想到银心以后会走什么样的路。
包括垂髫和工欲善他们会走怎么样的路。
其实过程都是循循渐进的。
结尾我挺满意的,但我们其实也有拍别的结尾,但我还是最满意这个。
导筒directube:这次和戴玮导演的合作感受是怎样的?
她在片场的状态以及日常中是如何与演员相处的?
阚昕:这段经历想起来真的是非常开心非常难忘,因为在拍摄的过程中其实导演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还有耐心。
因为我们在拍摄的进度上都压力挺大的,我们也要赶时间。
包括越剧的部分又在那么炎热的夏天,现场的人员也很多。
我们每次演完一场戏,其实都挺不容易的。
导演有的时候会觉得我们挺累的。
我们有时候收工的时候导演会给我们一个拥抱,然后说我们辛苦了之类的。
这就挺好的。
导筒directube:你是如何看待这样的女性主义作品的?
阚昕:我本身是很喜欢这种女性题材的,尤其是我们整个团队,大部分都是女性。
我觉得也许是现在的观众,或者说大部分都是女孩更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
因为情感上容易引起共鸣,共鸣这个东西特别重要,尤其是两个姐妹一起长大经历的事情。
导筒directube:之后你会有怎样的表演道路规划?
会更想出演哪些类型的作品?
阚昕:对于我现在来说,还是特别“新”的演员。
很多人都不知道我,我希望一直能够有戏拍就挺好,而且类型也不一定是文艺片。
▲阚昕在《柳浪闻莺》映后现场▲导筒directube:除了表演,平时会有哪些别的爱好和兴趣?
可以和读者分享几部喜欢的作品。
阚昕:我本身挺宅的,没事就在家就看看电影。
最近有看几部文艺片,都比较“冷门”。
一部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一部叫《寂静人生》。
说实话我看电影的时候更希望它是悲剧,不太希望它是完美的结局。
我觉得悲剧更贴近真实一点。
每个人看的感受都不一样,影片的第一感觉我觉得是最重要的。
▲约阿希姆·提尔《世界上最糟糕的人》(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剧照▲
遥想2016年《逐梦演艺圈》上映前,二十多位业内顶级专家齐聚电影资料馆,专门就此片举办学术研讨会。
映后被盛赞为“一部有创新意识的电影新作”,“一部至真至纯的商业和艺术影片”,“为2016年中国电影的银幕带来一个新气象”。
这些话出自何人之口暂且不表(B站大学有视频),但对于这样一部惊为天人的旷世拙作,如此口径统一的褒扬不禁令人哑然。
利益的作妖让良知回天乏术,笑的同时感叹欲望与艺术互涉中电影之路的艰辛。
一时分不清夸赞还是高级黑 只是没想到,相同的事情,也发生在了《柳浪闻莺》身上。
《柳浪闻莺》至上影节开卖伊始就一票难求,火爆至何种地步呢?
据说有的主创自己都没抢到首映场的票。
出于种种原因在文联加映媒体场,形色从业者与影协大佬悉数落座,像是为即将亮起的银幕做最后审判。
那天因为赶场原因迟到数十分钟,轻声推门进入,在影厅的最角落席地而坐,真真恐惊天上人,而魔幻也就如此淡入。
且不说静谧环境下的四下低语,也不说不时打着灯光的人来人往,更不表手机铃声的悦耳叮咚,单就手机摄像此起彼伏的快门声,就让人不禁怀疑:他们真的是电影从业者吗?
事实证明,道德水准的低劣质疑不了起专业水平,单论捧臭脚,他们无疑是行业桂冠。
上至影协主席下至媒体编辑,每个人拎起话筒就能口若悬河,三五分钟不间断,从高级说到隐忍克制再到第三性表达,由选角连结越剧文化,105分钟的电影,映后做了70分钟。
专家们夸了70分钟,导演笑了70分钟,我惊愕了70分钟。
皇帝的新装 质疑被淹没在谬赞中,那镁光灯前的《柳浪闻莺》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
虽然宣发里大肆铺盖郑云龙讯息,但这是一部由双女主演绎的情感纠葛。
故事脉络大致如下:两个越剧女演员同时爱上扇师,从相爱相杀至重归旧好最后各奔前程。
影片涵盖了超越男女的第三性,越剧的衰退及杭州的美景,性别意识上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青蛇》、《霸王别姬》和《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等超越男女的角色(不过导演矢口否认)。
衰退的越剧从戏班生存中得以窥视,杭州美景不必多说,本就半幅江山半幅画,如是连西湖都拍不好,那也没有再创作之必要了。
表达意图的外衣被扒开,剩下的全是空洞。
媒体场里的所点评的隐忍克制不过是没有表现力的美化语言,台词做作矫揉,且每一句都在为画面做解说,音乐从头铺到尾,情绪也自开场泛滥到最后一秒。
内景柔焦做旧尚可,但一到外景就露怯,方正电脑体的“徐州”二字怎么看都不是九十年代的固有产物。
超现实手法的运用就像在玫瑰花浴池里崩了一个屁,硬要说它是香的,然则臭味令所有共浴之人尴尬。
全片没有一根硬骨头,散在地上就是一堆烂肉,郑云龙完美充当男性花瓶,如是粉丝们非要说他有演技,真的,青光眼不能拖,是急性病。
映后是导演还说,工欲善这个形象是典型的杭州男人,欲擒故纵,不善表达,带有艺术家的忧郁,散发一种入谜般都气质,虽然拧巴,但总能吸引人。
说的真好,用地域特性一言蔽之,成功把说服力仨字完美趋避。
人的本性怎能是一个地方能框住的,爱与恨与欲捏出来只属于自己的性格特质。
想用一人代表整个江南烟雨,胃口是真不小阿。
总结开来,《柳浪闻莺》如颗树上掉下的苦杏,乍一看止渴生津,尝一口满嘴酸涩。
散文只剩散,丧失龙骨靠粉墨堆砌出的奇异影像别说电影,当地铁宣传片都不够。
再翻看导演其他大作,想起当初与朋友烂醉半夜的有感而发:这片土地不缺从来不缺能力与才华,在放个屁能熏到三个编导的北京上海,缺的真的只是机会。
郑云龙花瓶2.0限定版 如今的电影,就像一个陷在淤泥里的瓶子,挂在树枝上的风筝,覆了巢的黑鸟,要么动弹不得,要么无家可归。
左右命运的品控在宣发手段中显得如此苍白,不给钱的电影缄口不言甚至落井下石,给钱不管香臭带头夸上天。
不仅媒体如此,主导电影走向的当权者亦如此,导致糟粕披着莫须有的外衣招摇过市,而精粹沦为欲望的阶梯。
脏水浇灭了希望,连失望都是奢求,只剩下绝望。
这种大环境下,最有创造力的导演也会在谎言的挟裹中迷失,少了专业的批评就没有指正的方向,而铺天而至的闪光灯让作者疲于自省,外力与内因的双缺失。
指望在这种荒诞中诞生好电影,倒不如说,被荒诞覆盖的从业者们在用失去良心滑稽可笑误人子弟的半生,演绎一部痛心疾首的《电影圈血肉史》。
柳影飞霞虛幻色,浪击画舫空自流。
闻道何需一湖水,莺声啼罢是时候。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
垂髫,银心,多美的名字,淡妆浓抹总相宜。
工老师,我把你的迷给破了。
你说过,越剧中的女小生是介于男女之间的第三性。
我之前不明白,但现在懂了。
女小生她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也不是不男不女。
她是超越男女,像是把男人跟女人揉成了一个更加纯粹的性别。
我也说不清楚,反正我就是明白了。
外公说过白马非马,女小声就是白马非马。
我好像能看见了……看见什么了?
最好的时候。
工欲善有一点点艾德里安・布洛迪的气质。
怀旧色彩与忧郁气质,喜欢这种调调,古典文艺,淡淡的忧伤。
是那种能放在国际电影节上的电影🎦——服化道不错,有恰当的氛围感,取景和分镜设计巧妙,小众、文艺、有情调,有裸露的情感、有隐晦的暗线,等等等等,虽然也有很多bug,但不妨碍观影。
还是那句话,磨叽男、凤凰女和独树一帜刚烈自洁女的三角套三角故事,最终结果是各自有了各自的归宿,是个好结局。
整个故事因为男女以及“女小生”带来的多重复杂关系带来了几重来来回回的【回头草】🔁,复杂、矫情、磨叽。
几个比较亮眼的点:①演员:没见过的两个成年妹子,非越剧科班出身但架势很有感觉——垂髫,真的好爱她,没扮是清冷挂,扮相更是超惊艳;银心,第一眼看上去像蒋雯丽,现在少有年轻演员还有这么传统美丽的长相,各种小表情拿捏得准确。
两个演小时候小姐妹的演员也有着成年姐妹👭的各自特征,很难得。
②服化道和镜头:很有年代感,细节满满,几乎没有什么穿帮的点。
机位和分镜也颇具设计,各种借镜子反光和墙面等等角度拍出来的都很绝,一看就是精心设计过的。
③一些小设计:台词有些有点儿生硬。
但后台画眉那一段有张敞画眉那味儿了,暧昧的气氛比扇子看意中人和肌肤之亲那段更有感觉。
真的好美!
后台看梁山伯那段也很心动。
p.s.郑云龙很适合演这种台词不多还磨叽的角色啊哈哈哈,睁着大眼不怎么说话的感觉挺准确,就是到后边越来越像垂髫了——像个眼神不咋地的状态😂剧情和台词还是略微生硬,但因为越剧元素在,还是给个四星没问题
可以打到7分左右。
这个戏好看的点有三,一是题材,二是两个女角之间的情感联结,三是工欲善的表演。
烟雨江南,西湖边的《梁祝》,是刻在南方人血液里面的基因。
戏太好听了。
垂髫和银心第一次上台的时候。
光影中飞扬的尘埃中,垂髫扬扇亮嗓,气场自如,和那个戴着墨镜的寡言女孩截然不同,生动至极,舞台上的垂髫太有魅力了,无论是小说里还是电影,很难让人不动心。
工欲善在其中代表了观众的眼睛:他看银心的戏时,眼睛是呆滞、冷的、游移的,而看垂髫一上场,他的目光里则变成了一点羞、一点怯、一点柔情,一点欲言又止。
银心从头到尾没入过他二人的这折戏。
工欲善是这场戏里最迷离的浪漫因子,之前说,扇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的暧昧,这场戏里,他才是暧昧。
他是明媚的诱惑。
无辜的、痴情的工具人。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他也从没入过她二人的戏。
工欲善这个人,如果不是由郑云龙来演,我对他是生不出任何好感的。
人是好人,可总是半掖半藏,捉摸不透。
话也不直说,难怪银心恨他,也难怪他错过垂髫。
我没想到那段情欲戏会以这样悲情的方式展现。
聊赠一折扇,三个人的情缘都到此了结了。
这两个女角的丰富性调和得很恰到好处,淡妆浓抹总相宜。
垂髫向往在舞台上唱戏,银心是只要有条件,她可以只给一个人唱戏。
戏对垂髫是信仰,对银心来说是营生,是画舫里的消遣,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点喜爱,也不过是漫长岁月里对反复做的事情不由自主生出来的感情。
女小生是介乎男女之间,杂糅成更加纯粹的第三性。
结尾处的垂髫独自在亭里唱戏,工欲善在远处凝望。
我个人的理解是:她已经参透越剧里的女小生的含义,也参透了自己,她不需要男人了。
她已能自臻圆满。
我看到了旧时代的女性主义,一种超越新时代的人的女性主义观念。
今天天气不错,我要去西湖边看看早春的新景了,即使现在不见抽枝的嫩绿的柳,吹吹风,看看人,也挺好。
[/cp]
一、主题:影片《柳浪闻莺》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急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为背景,向观众展现了戏曲和戏曲从业者的浮沉。
随着流行文化的强势登场和金钱价值观的深入人心,戏曲逐渐变得落寞和边缘化,两位戏曲女演员垂髫和银心也历经内心的失落与彷徨、挣扎与痛苦。
她们清高、倔强,尊严在时代的大潮中卑微而无用;她们对于自我的追求,在现实的落魄中无人喝彩。
这是戏曲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二、从影片时间跨度(4年)看主题影片的时间跨度只有1992年至1996年,影片似乎并不热衷于表现时代变迁中人物命运的起伏,甚至对于戏曲的尴尬处境也只有非常克制的渲染。
影片置于前景的是两位女性和一位男性之间的情感纠葛和超越性别、混淆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心灵交汇。
戏曲世界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要对抗的是封建礼教;现实世界中,两位女性显得更为独立,但她们的人生同样不自由。
她们不想认命,不想放弃尊严,却陷入更大的无助之中。
这是现实的反讽,同时也是影片在主题表达上的迟豫和茫然所致。
这一点,从影片结束于垂髫在戏曲动作中定格,画面变成黑白也可见一斑。
影片无法对两位女性的未来进行展望,只能让人物在时间的长河中停住,并风情万种地回首过往。
影片也许想表现女性如何向往人生的自由,彰显自我的价值,渴望理想的爱情,但她们的追求却落入男性织就的情感或金钱之网。
在这个过程中,时代性的因素变得虚弱而渺远,现实的许多逻辑被抽空之后,两位女性的人生得救似乎必须来自婚姻,全部精神突围只能寄托于戏曲。
这就可以理解,影片的时间跨度为什么只有四年,因为影片试图聚焦于两性情感之间的多元与暧昧,表现女性无措时刻的迷茫、成长与屈服,而不想在足够宽广的时空里表现命运的多种可能性,人生的多种诠释方式。
三、中国传统美学电影画面比例是4:3,而非传统的宽银幕,镜头缓慢、画面唯美,抒情的背景音乐加上戏服扮相,扇面、美景、诗词、戏词,情绪的营造皆是传统中国美学。
让大龙养金鱼感觉还挺冒犯的。
正所谓,姬姬有本难念的经,髫那月亮髫那心。最后的定格,心动的感觉
郑大圣和程青松也救不了,除了银心表演尚可,其他人都干啥呢,一男一女两个扑克脸,我看不到郑云龙任何的情感起伏,没完没了堆景堆音乐,显摆素材很多?结尾的解答就更好笑,什么不男不女超越男女,导演先把原著整明白再拍吧。
谜一样的画幅,老电影用的是胶片所以是那个画幅,你2022才上映的电影,搞个这种画幅就复古了?没有那么简单啊。演员除了垂髫还过得去,其他真是一眼就看得出很业余。郑云龙就算是本片的添头了吧。其实吧,你请阿云嘎演梁山伯,郑云龙演祝英台,垂髫演工欲善的角色,这戏可能还有看点...现在整体真是太平了,太平了......
男女主角选的不错,风景也美,故事差点意思。
是在大屏幕上很难看到的性别书写(甚至在英文字幕里看到了transgender)如果没有审查应该能走得更远吧...加一星给两位女主,选得很灵。
大龙的银幕处女作,找到了一个挺适合他的角色。这两年越剧被带火,回头来看这部,想说当年不流行“燃冬”的说法,可这三人的关系明明是更高阶的“燃冬”。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却对“第三性”的探讨浅尝辄止、流入俗套,实在太遗憾了,戏和当下的人、事之间,也本该有更强的关联。
最后第三性的解释我真的觉得有点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所以盲人按摩是不用脱衣服的吗?
女主真有气质,有中国古典的丹凤眼,扮上以后好有魅力啊,好看又英气,这个演员挑的真好。
知音体电影
文艺片。但是从头到尾看完了。整个故事把我带进了江南水乡的你侬我侬中。越剧的咿咿呀呀中也藏着竞争、嫉妒和爱恨纠葛。管中窥豹,世界相同。
琴师也太惨了,为了女主坐牢,最后连个名字也没有。
虽然不至于被夸成霸王别姬,但也有无极的水准吧,但还是有门槛,需要一点懂得。话说这其实是个越剧的萧条史吧.....其实说“女小生是第三性”这句话很有深意,但是结尾硬上价值“白马非马”就有点画虎不成的败笔感了......赞同某个评论说的一到大场面就怵,就没有一个完整的越剧唱段,略可惜。加一句,大龙在女人戏里没有让自己面容模糊掉已经非常不易了.......
电影整体感觉很文艺,配乐和摄影都很唯美,大龙第一次出演电影表现非常惊艳,等线院上映了一定多刷几次
每个人都不饱满,每场戏都不充分,狂铺音乐,狂扔情绪。女主演是演了个盲人,郑云龙是演得像个盲人。
看了原著期待极低,没想到剧本改得妙手回春——至少在女性情谊这个题上。
我有点不甘心,《花束般的恋爱》这种海藻寿司在豆瓣都配上桌了,凭啥瞧不起西湖莼菜汤啊。//我想给3星,但我妈说很不错,折中4星吧。我是冲着郑云龙、江南的景色去的,故事基本讲圆了,90年代年轻人的迷惘也略见一斑。里面几出越剧还是我妈告诉我的名,还给我讲茅威涛老师。//那啥大家用淘宝买票呀,别花大价钱。
3.5 纵然大部分形式都只是流于表现,文本表达无法熨帖这些形式,可拍得真美啊,拍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气韵”,黏稠,暧昧,欲说还休。两个女主的表演也充满说服力,但郑云龙差得离谱,丝毫接不住戏。
电影的服化道包括色调都很美,看电影的时候经常会被其中的场景给迷住。看大荧幕的效果会比捧着手机看舒服很多。垂髫真的好美,很符合“女小生”的气质,是一种含着英气的美,可以是电影里的梁山伯,也可以是飒爽的梁红玉。郑云龙一出场就很有文艺气质,声音有磁性很好听,工老师的画在全片确实是表达他情绪的工具,他送给垂髫的画是春意盎然柳浪闻莺,他和银心在一起后画面是死气沉沉的。选角挺合适的,就是感觉剪辑转场衔接的时候有些突兀,没什么过渡。剧情不厚重,但是音乐美术和服化道撑起了场。另,我觉得女一打电话邀请女二唱戏的那段戏还可以更快一点,缺了一点迫不及待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