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前列腺癌症的医生皮埃尔以老友让的名义给自己的私生子马修打电话并寄了一幅昂贵的画,马修从法国飞到加拿大想参加父亲的追悼会并看看自己的哥哥。
结果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让的两个儿子自己的哥哥。
通过皮埃尔的女儿,马修意识到皮埃尔才是自己的父亲,父亲讲述了与他母亲相识相爱的过程和一辈子受良心煎熬的情况,其实继母和皮埃尔女儿对马修都很友好,马修还受继母委托成功说服皮埃尔进行化疗。
所有都在不言中。
国外电影中家庭中夫妻和父子的关系充满着尊重,从小就有人权意识?
一个父亲对私生子的爱不被允许,但一生受折磨。
妻子和女儿更早发现了真相,很明显,他们都很爱皮埃尔,愿意让儿子亲近他。
通过自己父亲的遭遇,主人公更加珍惜自己对儿子的爱。
马蒂厄已经35岁,却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
母亲解释缘由时只推托说他是一夜情的结果。
一天,他接到一个陌生来电,这个电话告诉他,他的亲生父亲刚刚过世。
于是马蒂厄暂别妻子和孩子,决定飞去加拿大参加葬礼,并见见他那两个素未谋面的兄弟。
在蒙特利尔,除了父亲的好友皮埃尔,没人知道他的存在与真实身份。
但与此同时,马蒂厄也意识到他似乎进入了一个充满敌意的地方。
很喜欢这种情节简单但情感有力的电影,不用过多的台词和过分戏剧化的冲突,仅仅质朴的展现便能让观众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演员之间不断的眼神交流,细腻深刻,一切尽在不言中!
本来嫌美国流水线电影匠气太重想着换换口味,结果被本片无情打脸。
好莱坞之所以称霸世界真的是有原因的,世界第一的美国就是会吸引世界第一的人才,包括电影相关从业者。
说回本片。
很俗套的找爸爸的故事。
后期的转折确实没想到,但本应以细腻温情为主的片子变质成了用悬念吸引观众,实在有些黔驴技穷之感。
而且为了使谜底出人意料花大力气描绘捞尸体那段,但很多情节都是一次性和无用的。
比如两个哥哥的争吵斗殴,后面再没出现过任何照应,到男主走都没再见过他俩。
为了强行圆满结局把老头的妻子塑造成一个绿帽子扣头几十年还能坚强伟大的恳求一个私生子劝绝症老公治疗的母神形象,令人哂笑的同时瞬间出戏。
看着机场送别时剩下的三人默默举起小手告别我直接笑喷了,那女儿估计还对亲生哥哥充满暧昧的情愫吧。
还有真相揭晓后父子二人的迷之淡定。
我知道导演给了很多眼神戏企图偷懒说明一切,但男主之前挺固执一人,三番五次要给自己俩哥打电话见面,这终于找着亲生父亲反而哑巴了,一溜烟回法国了,也不知道图啥。
爹吧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终于鼓起勇气联系儿子了,真相大白之后最激烈的行为就是拿着听诊器对儿子按来按去,就没别的了。
总之,本片类型不明(在悬疑和家庭之间摇摆),情节老套而拖沓,人物行为逻辑混乱,女性仍只是男权视角下的工具人。
除了小众标签带来的一些优越感,其他都被英美甩十条街。
不吐不快,欢迎讨论。
以下内容【严重剧透】,观影后再来食用口感更佳!
剧透分割线假如某天,已经年过30,娶妻生子的我接到一个陌生来电说,在我还没出生就离开了我母亲的,而我至今从未见过的,我的亲生父亲,意外去世了。
电话里那头的人自称是我亲生父亲的朋友,苦苦寻求才联系到我,是要寄给我一些东西。
而这位自称我亲生父亲的好友,在我决定去参加我父亲的葬礼,并见见两位从未谋面的哥哥期间,还接待我见其家人并被热情款待。
到这里,比起知道我亲生父亲意外去世的消息,我可能更想知道这位我父亲的朋友的事!
而这种会存在于现实里的好奇感,在电影里,也同样成为我们男主角,马修,好奇的一个问题。
最后,他终于发现,皮埃尔,这位口中是他父亲的好友,其实,才是他真正的亲生父亲!
马修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怀疑皮埃尔的身份的?
影片里,皮埃尔的女儿,贝蒂娜,无意间看见之前皮埃尔给马修的一幅画,问他在哪里得到的,马修说这算是他死去父亲的遗物。
马修问贝蒂娜是在他死去的父亲哪里看到的么?
贝蒂娜说不是,自己是和父亲皮埃尔去一个画廊里看见的,当时皮埃尔还伫立着看了好久。
马修开始疑惑,之后找皮埃尔的妻子,安琪,要有死去的父亲的相册一看。
结果发现,一张照片上,皮埃尔先前给自己的,称是自己父亲遗物的听诊器,却戴在皮埃尔身上。
真相昭然若揭。
与此同时,皮埃尔看马修神情恍惚,询问其是不是不舒服。
马修说不舒服,现在呼吸困难。
皮埃尔便说给他看看,测量血压,还将耳朵贴在男主背上听其呼吸。
这时马修将听诊器递了过去,证实听诊器为皮埃尔所有,真相大白。
也正是在这一刻,电影的核心内容可以展现为,一位父亲以朋友突然去世的消息为由,给男主马修寄去所谓他去世父亲所谓的遗物,没想到男主前来探望,自己又心生念想的美丽谎言故事。
这么一说电影内容好像很俗套,可是看到结尾会发现,这是一部哪怕俗套却又俗套的适可而止的电影。
有影评人说这是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番外篇,取名叫《湖边的蒙特利尔》。
两部电影都表达着人生的不美好,细腻,克制,却又暗潮汹涌。
但相比《海边的曼彻斯特》的一丧到底,《约翰之子》,或者说这部《湖边的蒙特利尔》,却丧中带暖,仍有温情。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演员加布里埃尔凭借在《约翰之子》中饰演皮埃尔这一角色获得了最佳男配角奖,虽然相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主角等多项大奖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而言,《约翰之子》要逊色许多,但如果说同样对于人生不美好的诠释,《约翰之子》里那带有温暖的部分,我相信它会是一种更加美好的表达。
电影里,马修曾对皮埃尔抱怨说,自己是去世的父亲一夜情的产物。
皮埃尔说,你不是一夜情的产物,你父亲也许浪得一生,但对你母亲,是真心喜欢爱过的。
真相之前,我曾以为这不过是皮埃尔对马修的一句安抚,对自己朋友的一句解释罢了。
后来明白,这其实是皮埃尔自己的心声啊!
我曾经抛弃了你和你母亲,而如今时隔多年面对你,那句对不起,我依然无法诉说。
电影里,皮埃尔的妻子安琪,知道了男主角是皮埃尔的孩子。
也许是皮埃尔告诉她的吧,也许是自己偶然的看出。
一家人送别男主角时,两人独自坐在车上,看着后视镜里的马修,再看看正在加油的皮埃尔,安琪次次眼神漂移,似乎明白什么却又欲言又止。
后来明白,恐怕安琪是早已知道真相,才鼓励男主角去劝说得癌症的皮埃尔去接受化疗吧。
因为她相信,如果是自己孩子的话,皮埃尔一定会听的!
没有知道真相后的愤怒,而是用爱去保持沉默。
电影里,在知道马修做卖狗粮没什么前途的工作后,皮埃尔一度建议他,把去世父亲给他留的,价值过万的画卖了,以支持他的作家梦想,让他能在现在这种生活里解脱出来。
但马修也次次推脱,并一度不接受这样一份意外的遗产。
后来知道这幅画其实是皮埃尔所有,而当初马修眼里的这份意外之财,实际却是皮埃尔作为亲生父亲,能给自己孩子目前生活里最大的帮助和希望!
这一个个后知后觉,这一份份暗潮汹涌,带着冲击泪点的力量在电影最后的结尾里爆发出来。
在机场分别,马修或以拥抱,或以吻别的方式,和皮埃尔一家告别,却唯独没有和自己的亲生父亲,和这位自己那所谓意外去世的父亲的好友拥抱。
而这期间皮埃尔表示,期望马修能继续创作,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马修安检后,皮埃尔要走却又转过身来,眼睛注视着同样回望的马修,再次招手说再见。
我曾想,影片里皮埃尔在给马修看病的时候,是不是故意不用听诊器。
也许真相即将揭晓,但此刻只想能够用耳朵贴着自己孩子的背,第一次认真的倾听他的呼吸声。
只是想以这么奇怪的方式,去靠近和抚摸自己的孩子。
我也曾想,马修在和皮埃尔分别那一刻,都没有上前拥抱,是不是内心一直在说,你一定要听我的话,去化疗努力去把自己的病治好,好到你可以来你曾错过的,一直期盼的巴黎,也见见你的孙子好不好!
只是到最后,我们都未曾拥抱,我们都未曾说出,很久以前我们就开始不停想念,如今彼此都还深爱着对方这件事。
这是一个温暖善良品味相投的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是那么美好,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真实隐忍。
当最后离别钢琴曲再次响起,此刻才是全篇平淡的故事完美的意义,当我们了解了真相,体会了每个人物的特性后,那音乐带给观众的是情不自禁的感动,是瞬间迸发出来的。
平淡不惊的故事,是含蓄的不动声色,是温柔之人但并非寡情,老头小心翼翼的尝试着用了另一故事来和35年都没有见过面的儿子重逢,陌生的要去了解一下才会带到家中,这无不体现了内敛和有些顾及,的确约翰的两个儿子都表现得很差劲。
特别想说说父亲的妻子,这位女性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在一些言谈举止的细节中就能感受到这位女性身上具有的温柔善良、贤惠大气的品质,特别是后来她隐约感到面前的这个可爱的青年就是自己心爱丈夫的私生子,想来她的内心在剧烈地震荡,但是她并没有和丈夫说破,而且希望这个私生子能够有力量能够挽留自己的丈夫多一些时日留在自己和女儿们身边,这些也正是父亲即使与儿子的母亲在巴黎发生了一生中最美好炙热的爱情,而且有了自己最想要的儿子之后,也最终没有勇气去伤害身边没有任何过错的妻子。
仔细重温,片中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对白最终都圆满地完成了一整个事情的勾画,一切都是美好而自然而然的发生,没有过错,只有爱与无奈!
约翰之子 (2016)8.22016 / 法国 加拿大 / 剧情 家庭 / 菲利普·里奥雷 / 皮埃尔·德隆尚 加布里埃尔·阿坎德如流水般抚慰曾经的伤痕,平静水面下却流滚着难以克制的亲情。
“我只想见你最后一面,我希望你能过的更好”。
就算曾经错过,但并不代表我将你忘记,我亲爱的孩子!
10句短评:(不含剧透,放心食用)1.男主角德隆尚丑帅丑帅的,快成我最熟悉的法国演员了。
2.湖边的风景总让我想起像素恐怖游戏《湖边小屋》。
3.全片突出了——克制的爱,一切尽在不言中,虽有“憋屈”但却温情。
4.结尾的眼神群戏演技炸裂,最后的回眸让人感动不已!
5.十分佩服女主人的涵养,包容,以及对家庭的付出。
6.男主面对湖面,感叹自己的身世,“这湖叫什么名字?
” “没名字,就是知道叫个湖。
” “就像我,不知道父亲是谁。
”7.男主对“父亲”的感情出于矛盾,不想因为一幅画就“原谅”他,不想有所亏欠。
8.男主迫切想见自己的素未谋面的兄弟,其实是一种源于血缘的羁绊。
9.作为父亲,即使曾经“抛弃”孩子,但在生命的终结依旧希望可以看见孩子一眼,期望他可以过得更好。
10.观影前请不要看任何剧透,不然会打折扣,关掉弹幕,拒绝视频网站评论区的毒瘤剧透评论。
10条详述:(3.4.5.9涉及剧透,谨慎食用)1.男主德隆尚 以前很少看法国的电影,认识他是从另一部有关湖的电影(剧情敏感,自行百度),当时他给人一种丑帅丑帅的感觉。
未看片单中还发现了另一部他主演的电影,看来他快成为我最熟悉的法国演员了。
2.湖边的风景 寂寥的大山,平静的湖面,木质的小屋,本是度假的好去处;阳光,钓鱼竿,小狗,多么向往的生活。
然而,却总让我想起像素风恐怖游戏《湖边小屋》。
(指路b站up主:威尔逊不是歌手)3.克制的爱 影片后半段,从各种线索中,大家都隐隐约约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但却保持着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默契。
特别是在父亲听诊的时候,本以为谎言被击破,父亲和儿子会上演拥抱,哭泣等常规戏码,但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有眼神的相对和语言的“冲撞”看似平静的场面却蕴含着翻滚的暗涌,让我着急却也着迷,将这样的克制发挥到了极致。
4.结尾的演技,最后的回眸。
去机场的这段路是我近段时间看得最精彩的一场戏了,男主与老夫妻,三个人的眼神飘忽却不断冲撞,互相暗示却也不说明,心照不宣却也不捅破窗户纸,完美运用了语言的艺术,像极了网络上流传的那句段子“……像初恋的男友,盼他来,又怕他乱来……”。
而在最后老父亲的回眸与男主的对视,让人不自觉发出会心的微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许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5.关于女主人 我十分佩服女主人的涵养,包容,以及对家庭的付出。
又众多猜测女主人是在什么时候知道事情真相的,我猜测可能是在刚带男主回家的时候,也可能是在女儿看见那副画之后告诉了她的妈妈。
但不管怎样,面对自己男人的婚外情,并没有像传统剧情一样变身泼妇大吵大闹。
面对快要离世的丈夫,她选择了克制,这个时候她要撑起这个家,她太爱这个家了,太爱自己丈夫,所以才让男主去相劝丈夫,毕竟她知道除了这个家,他还有另一份挚爱与牵挂在外漂泊了太久太久,就算丈夫有错,男主痛失父爱35年难道还要怪罪吗?
所以她将这一切克制了下来,独自承受。
6.男主面对湖面,感叹自己的身世。
“这湖叫什么名字?
”“没名字,就是知道叫个湖。
”“就像我,不知道父亲是谁。
” 35年,从小有养父,14岁的那一年却告诉他这不是他真正的父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会是多大的打击,母亲也再也不提及生父。
如今,在母亲去世8年后,意外接到自己生父的消息,内心中那种担心,害怕,兴奋,怨恨夹杂冗杂在了一起。
但这对于他来说,都是寻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缺失的那一部分。
7.一幅画和听诊器 男主收到了父亲留给自己珍贵的画,但自己却不想亏欠父亲,想将它还给自己兄弟,说明男主内心还是存有一丝怨念的。
而父亲依旧留了一副听诊器,希望是自己的发代替,可以一直陪在儿子身边。
8.兄弟 男主可能会对父亲怀有一丝怨念,但对于自己的兄弟确更多的是期待与紧张,毕竟35年的父爱缺失,又是独生,母亲也离世,一种没有了“根”,失去所有至亲的孤独感让他感到压抑。
现在突然有了消息告诉自己其实还有兄弟,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男主老是想尽办法迫切地想见自己的素未谋面的兄弟,因为是一种源于血缘的羁绊。
9.父亲 他即使曾经“抛弃”孩子,但在生命的终结依旧希望可以看见孩子一眼,期望他可以过得更好。
当父亲听见自己孩子工作不太好,当父亲听见自己孩子想把画“还回去”,当父亲听见自己孩子热爱写作的时候。
他急了,极力阻拦儿子还画,极不情愿让他见了“兄弟”,毕竟怕提前穿帮,让他把画卖掉去发展自己的写作梦过得更好,把听诊器留给他带在身边就像自己陪着他。
他没脸见自己的儿子,只有用这样的方式在生命尽头见孩子一次,那副画自己曾经看地出神,不惜花重金买下留给儿子,只是因为画上同样是个小男孩儿,这是他最后的牵挂。
10.(个人是在腾讯视频观看)观影前请不要看任何剧透,不然会打折扣,关掉弹幕,拒绝视频网站评论区的毒瘤剧透评论。
影片中途手贱打开了弹幕,就被莫名暗示剧透一脸,还好快看到关键桥段不然被气死!
看完后发现评论区第一的就直接剧透了核心亮点,还好提前没去评论区逛,但假如对于还未观影的很多人来说真的失去了很多乐趣!
我真的对这些剧透的自以为是充满优越感的“动物”心中早已经“口吐莲花”,“口吐芬芳”了,最后送一句“酸萝卜别吃”和“原地爆炸”给他们!
最后温情感人,细水长流,适合静心观赏。
他收到了一个陌生老人的电话,说是父亲去世前交代的一个包裹,他从未见过他的父亲,于是打算从巴黎搭飞机到多伦多,亲自拿包裹以及认识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
他想了解他的父亲,他的家庭,透过他生时的环境与亲人。
临走前,他去看自己的儿子和分局的妻子,他和妻子的对话没有激情但是温情,他在乎他的儿子,他愿意花时间陪伴儿子。
到了多伦多,陌生人来接机场接他,这是他父亲生前最好的朋友,年轻到老,一辈子的,老头劝说他不要打扰他的兄弟的生活,他看上去担心什么。
他去了老头的家里,他的妻子,他的女儿,他的孙女,他们的照片,老头弹钢琴的一幕,他侧脸穿过镜头温情的笑,女儿和妻子,静静地听。
老头钓鱼,喝茶,爱生活。
“你是自由的”这是他对女儿们说的话。
他的弟兄们,为了遗产找寻着父亲的尸体,争吵 打架 钱,这是他厌倦的 也不是老头的价值观。
老头的一家与之价值观 生活观,形成鲜明的对比。
无意中,他明白了,这个老头就是他的父亲,就在他拿着听诊器,两人坐在床边,老头没有否认,也没有任何解释,他也没有多余的怪罪。
亲情与对朴素生活的热爱他和她一边收拾 一边对话,在阳台一起分享一根烟,拥抱的收敛却投入。
他和老头的妻子,聊犯罪小说,妻子突然知道了真相,却没捅破,相反对这个与别的女人生的孩子,友好亲切,充满母亲的爱与关心。
他和老头,没有多余的话,临走他说“孩子”,他说“他会坚持到他的第二本书出版”,他鼓励他卖了画,写书,做自己喜欢的事。
有些什么,在这一家人中发生了,是爱与真情。
没有太多的情节与跌宕,但是那份真实被真切的表达着,我喜欢这样的节奏。
最后他说,他要回去陪陪他的儿子。
老头一辈子都没放下心里的罪,被折磨了一辈子,可是见到儿子却是那么的克制,给他空间也给他温度。
影片没有去追逐33年前的为什么,也没有父亲与儿子的对峙,甚至没有太多怨恨,也没触碰理解与原谅。
似乎是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接近 体验 了解着彼此,不多问不解释,答案自然流淌出来。
在大雨後的下午,窩在寢室慢慢把影片看完了。
窗外異常的安靜,好像大雨也帶走了一些嘈雜。
天空灰暗,卻又有幾處透著光亮。
心裡懷著滿滿的感動,也油生深深的遺憾。
影片名為《約翰之子》,約翰可能對大多數學習外語的人來說是個很一般的名字,但在《聖經》中,約翰是耶穌十分鐘愛的門徒之一。
約翰被稱為「愛的使徒」,因為他講到愛的重要性比任何新約作者都要多,特別強調基督徒對耶穌基督的愛。
耶穌是我們所有人的天父,對他的愛何不就是對父親的愛呢。
電影始終沒有出現這個叫做約翰的人,但從主角對話可以知道約翰是個喜愛女色,心術不太正的人,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拋開约翰这个人,去理解這個名字傳達的愛。
大概從老人帶著男主去湖邊小屋的時候就開始懷疑,男主的爸爸是否真的是約翰。
而到約翰兩個兒子的爭吵再到老人緩緩講起與男主母親有關的回憶,我就完全確認他一定才是男主的真正父親才對。
而最後的機場送行,老人遲遲不肯挪動的腳步和注視的目光,好像要把這三十幾年來的時光全都補回來。
對於父親,滿懷着對兒子的虧欠,和木訥地不知如何去表達的愛;對於兒子,滿懷著找到父親的喜悅,和早已從埋怨偷偷變成的愛。
對男主來說這次來訪的決定一定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人生有很多很多的決定要去做,我們疑慮然後不斷錯過機遇,其實現在想想還不如鼓足勇氣就跟著感覺走算了。
人生苦短需及時行樂,這句話永遠是不會錯的。
我很喜歡的歌手林宥嘉的《說謊》,裡面有句歌詞說「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老人一開始瞞著自己是男主親生父親的真實身分;老人對家人隱瞞著自己的過去;老人與妻子瞞著女兒老人患有癌症的情況;老人妻子假裝不知道男主是老人的親生兒子...... 生活總是讓人始料不及,若要事事去追根究底,我們會失去很多生活的樂趣反而把自己墜入煩惱的深淵。
喜歡整個電影的節奏,喜歡裡面老人彈奏的鋼琴曲,喜歡老人和男主在湖邊木屋烤魚的畫面,喜歡老人的妻子的種種...... 我們的過去只應作為我們人生畫布上的各色染料,豐富著我們,不應該成為當下的牽絆。
學會放下,學會寬容,學會向前看。
拋下惡意的眼光,我們也能看到孩子們眼中的世界。
看似波澜不惊的电影,却暗流涌动,这样的电影,没有大场面的渲染,没有豪言壮语的粉墨,却能让你久久回味,克制的表达却是最深的告白。
看了三部德隆尚的电影了,深深为这个演员在电影里的神态、语言、眼神所着迷,非常让人难忘,这样的演员在国内,反观,真的太少了。
期待他日后的每一部电影,是金子总会发光!
爱他
沉稳细腻,克制深沉,点到即止。
如眼前冰冷平静的湖面,又像身后跳动燃烧的篝火,丧中带暖,这部片很符合我的胃口。
预定本月最佳三甲。
男人之间的关系中,父与子的感情最为奇妙,它不像母女俗称“小棉袄”那样的贴心亲近,“严父”是惯有的印象和距离。
它有时候显得很生疏遥远,父子如敌。
但旁人看来,两人的性格举止时常有复刻般的相似相近,提示着一脉相承的血溶于水。
即使这个人从来没有出现过在你之前的生命里,但他的心意却能悄然无声间传递,精准又沉甸甸的落在心头。
——————————以下剧透——————————电影剧情简单,可代入感很强。
从儿子接到那通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电话开始,这个记忆中空白的父亲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一份包裹为何一定要万里迢迢的让他亲自收取,谜团悬念就开始在心尖萦绕。
母亲过世八年了,和亲生父亲的初识相遇竟然要在葬礼上,这已经是人生的大不幸,更让人沮丧的是失踪的父亲遗体竟然找不到,他在钓鱼时心脏病突发,恐怕沉尸体湖底。
和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见面后,一个酗酒成性一个贪婪钱财,听着他们数落父亲生前的那些风流艳史,和兄弟俩格格不入的性格差异让他在异国他乡更显得郁结苦闷,又想念家中的儿子,巴不得尽早离开。
丧意满满的转折点发生在那个包裹身上,这是一副名贵的人像油画,至少价值几万美金。
虽然说是遗产,但和父亲素昧平生萍水未相逢的儿子感到分外沉重。
情浅而礼重,则难堪,不如转交给那个视财如命的哥哥算了。
唯一感到心宽的是迎接他的老头,一家人待客热情,相处融洽。
也许是同病相怜吧,在客气的寒暄和你来我往间悄悄打开了心扉,与妻子分居的他和老头的女儿,一个独自抚养双胞胎的单亲妈妈之间,还发生了一些说不清的暧昧情愫,两人的感情开始急剧升温。
此时剧情的走向开始有点捉摸不定,当年他的亲生父亲就是在法国邂逅了母亲,一见钟情。
在已有家室的情况下还与母亲偷情,而后音讯全无。
他是私生子,是一夜风流的产物。
而如今他又在没有离婚的前提之下,和这个单亲妈妈卿卿我我的耳鬓厮磨,眼看就要擦枪走火,难道父子真是如出一辙,重蹈覆辙?
还好故事不是朝那个最俗套的方向延续,悬崖勒马。
对话间儿子吃惊的发现,那幅价值不菲的油画竟然是老头自己买的,结合一些蛛丝马迹,兜兜转转半天,一直在身边的他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老头策划和扮演了一个影子的角色,一路在旁敲侧击的试探儿子的心意。
儿子还说自己的兴趣是写作,尤其是侦探小说。
如父如子,果然父子的兴趣爱好都相同啊。
父与子都是沉默寡言的闷骚类型,有着倔脾气和与生俱来吸引女人的魅力。
儿子假意不舒服,老头让他脱去上衣,自己在背后聆听心率心跳。
这是意向明显的“坦诚相见”的一幕,终于真相大白。
儿子问道,为什么一直不来找我?
三十年了。
患癌的老父只是重复着那句,现在时间到了。
一个是自知大限将至时不我待,另一个是,好友的失踪成了一个天赐良机,他终于找到了父子相逢的一个绝妙的借口,能不留痕迹的了却这件耿耿于怀一辈子的心事。
非常喜欢电影里人物间的那种不说透的关系,还有许多事后恍然大悟的细节铺垫。
那顶在湖边找到的黄帽子,是那个未曾现身父亲的形象,去机场的路上老头把帽子戴上,父子相视一笑。
妻子戏份不多,台词寥寥,这也是一个智睿坚忍的角色。
丈夫患癌,她把这份担忧和恐惧独自承担,发现丈夫出轨,她也默默的接受和宽恕了一切。
大半辈子夫妻,两人早已默契如一。
丈夫因为家庭的责任所在不能多言,显得踌躇,她都看在眼里心明如镜。
不忠的愤怒终将被岁月掩盖,被爱抚平,大家都在沉默里,心照不宣小心翼翼的守护着一层随时可能破裂的难堪。
父亲舐犊情深的真情流露,像缓缓的河流,隐忍无声下蕴含着深切的爱。
父亲希望儿子能趁着年轻,把画卖了换取时间多发展一下自我潜能,儿子希望父亲能及时治病,多活几年来巴黎看孙子。
时间,成了他们最紧缺的东西。
男人之间的感情不需要太多语言去传达,一言一语,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背后都是叮咛和承诺。
机场入关前儿子再三止步回首,父亲挥手致意,一段原本以为死亡的关系就这样展开了新篇。
父子相认得美好,又相认得太迟。
两人对视带着坦然,还带着多少慌张,这一转身从此恐怕一别生死茫茫。
父爱如山,厚重得让人泪目。
—————————写点天花乱坠—————————油画是最大的转折点,设定的偏差,这部片可以拍着截然不同的故事和结局。
1.油画背后有玄机,揭出这是一场兄弟阋墙,弑父夺产的凶杀案。
最后失踪的父亲还可以选择出不出现,作为反转。
2.没有注意到油画,情难自制下和同父异母的妹妹上床,意外怀孕,天道循环,伦理悲剧。
3.油画上是他的另一个弟弟。
(那就可以拍连续剧了)
三星半
一点他妈没看进去,淦
①满大街跑的斯巴鲁,证明加拿大是斯巴鲁的天堂;②穿毛线衣和不会钓鱼,请感受来自淳朴加拿大人民的鄙视;③狗狗真是人类的忠诚好朋友;④约翰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只认识钱的律师(可能也相当无良),另一个只爱酗酒打人,死了连尸体都找不着,老约翰这都造了啥孽;⑤生活就是这么些琐碎,本来渐生情愫突然就成了兄妹还是挺遗憾的;⑥看到最后那句“你就不想见见你孙子吗”简直不能更扎心,本来一切静在不言中嘛;⑦我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的中医,真的自己都不能解释这个能治病是什么原理,早个把月还听说“中药静脉注射”这种天知道是啥玩意的疗法,如果这都不是忽悠人,我觉得地球上没有疑难杂症了;⑧名为《约翰之子》实为《皮埃尔之子》,但片名如果这么取的话,本身就剧透得丧心病狂了~⑨不知为何,看完这个片子,我莫名的想念起了罗宾阿姨嘤嘤嘤~
2018048 二星还行
一般,不是很好看
看了个无字幕版的,懵懂,好在影评区竟然有剧本,牛!
实话说,很有情节,也不拖沓
内敛又精细。剧作踏实,执行朴素。这种拍情感的电影难度大,不依靠花哨和狗血,拍的是心平气和,看的是行云流水。演员都太好,加分不少。
理想主义的父爱如此平静
不错,是枝裕和风
文化的沟壑无法被作品填盖,没有刘德华唱失孤确实无法打动我!
无聊
暂为今年下半年个人最爱法语片,就是一部平淡美好但充满了细腻情感的古典乐,演员细致的表情以及互相之间的默契配合加上不时的停顿,使最深挚的情感从银幕流淌而出。台词简单却不落俗,镜头与音乐风格完美统一,冒着大雨看了部好片,值!
沉静如湛蓝的湖水,细腻如温柔的湖风。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根据导演的亲身经历或是听闻而改编的,很简单,但剧本写的很不错,影片的情感调度也非常棒,所以作为观众,我们从一开始就会和男主一起寻找各种线索,观察每个角色的眼神和表情,以及他们每一次微妙的情感变化。这些与清爽的取景和沉静的配乐结合起来,使得观感非常舒适,且不会觉得漫长无聊。到最后,也不会因为结果而感到波澜起伏的震惊,因为前面一点一点发展的过程已经给男主和观众足够多的线索。一直到结局,整部影片流露出来的也只有温暖和温情,以及全片的基调——沉静与细腻。给迷人的皮埃尔·德隆尚Pierre Deladonchamps多加一星,他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和《喜欢,亲吻,快跑》里一样很棒~~~
静默无声又丝丝入扣,总是这样的节奏最能侵入人心,这也许是更接近生活的本质。
叙事简洁却又蕴藏了很深沉的情感,情节上的反转让父子关系洗牌,带来的是二次审视下的情真意切。对于这样一个“认亲”故事,影片做到了刻意去俗套化,而是将父子情藏匿在眼神和动作间,就像结尾送别时父亲的折返招手显得十分动人。
一般
我可能没办法原谅,但历经时间的荒流又能怎样呢?一个眼神说出再见,可能也是带走一切的终结。
@2024-06-01 14:06:31
无法沉下心的时候不要看这样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