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度嫌疑人

三度目の殺人,第三度杀人(港),第三次杀人(台),Sandome no satsujin,The Third Murder

主演:福山雅治,役所广司,广濑铃,满岛真之介,市川实日子,松冈依都美,桥爪功,齐藤由贵,吉田钢太郎,莳田彩珠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第三度嫌疑人》剧照

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2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3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4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5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6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3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4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5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6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7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8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9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20

《第三度嫌疑人》剧情介绍

第三度嫌疑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重盛朋章(福山雅治 饰)是一名律师,某日,他接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委托。被告人名叫三隅高司(役所广司 饰),他被起诉犯下了杀人的罪行,并且用火残忍的焚烧了尸体。为了使高司免于死刑的惩罚,朋章开始巨细摩遗的梳理起了案情。可是,让他感到疑惑的是,高司的杀人动机始终都隐藏在迷雾之中。就连高司自己对于动机的论述也屡屡发生着变化。 为了弄清楚案件的真相,朋章走访了死者的妻子美津江(齐藤由贵 饰),美津江奇怪的态度更加深了朋章的疑虑。咲江(广濑铃 饰)是死者的女儿,她的出现让案情终于有了头绪,然而这种种的蛛丝马迹却将案件的整个真相牵引到了另一条道路之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血战之境夜班医生第二季盖娜惊雷传说之无界天才基本法死亡片场音乐魔法镇!第二季汉江怪物PMAM之美好侦探社律政佳人第一季青年维兰德第一季黑色池塘天敌常回家看看分流水星领航员第2季吸血鬼生活第六季五度空间社畜小姐想被幽灵幼女治愈。朝鲜名侦探:吸血怪魔的秘密狐仙丽莎煞煞煞历史永远铭记男人底线点球成金守望者(上)哪里有彩虹告诉我俘虏亲爱的她不是孙大圣西施死亡游戏

《第三度嫌疑人》长篇影评

 1 ) 短评栏盛不下字数成“影评”了

原本要打四星,豆瓣评分这么低,只好打满,拉拉平均值。

以我入门尚不足的日语水平,也看得出是“第三次杀人”,何以翻译成这般读不通的片名?

不知道是不是野心促使,一个不太认识的是枝裕和,捧出一场罗生门似的戏码。

上来就是结局,一层层铺出去,一点点反转,却越看越不信任自己。

苦难、愤恨、杀戮、审判、救赎、怀疑,以为是黑泽明附体。

但还是熟悉的是枝裕和,互为支架,稳固的叙述线;绵密、饱满、也含蓄、会留白的台词,一如既往不多半句废话。

还有旁蔓而去的各条支线,互相纠缠变成爬满一座大楼山墙的藤蔓,数不尽的话题。

从女检察官、同所律师、退休法官、退休警官等等嘴里,不时蹦出一段金句,以为是要讨论的议题,然后发现只是质问和自问。

更不用说双主角之一,作为话题围绕的杀人嫌犯,役所广司贡献的是出神入化、深邃不见底的神级表演。

令人想靠近,又令人觉得恐惧。

不太理解评论一直的声音是在说是枝裕和如何走下坡路。

反正我看来,他的状态一直很稳定,且还在不断尝试新题材、拓展风格的外延。

 2 ) 只有故事,没有真相

《第三度嫌疑人》,这版中文海报看起来更像社会派推理故事,可以说相当不“是枝裕和”。

其实不应拿它当悬疑电影来看,而应去看整个辩护和审判过程的哲学性。

真相本是客观存在的,但因为有了审判,有了目标不同的法官、检方、律师、嫌疑人、受害者,以及因此利益牵扯的许许多多证人、目击者……有了人的参与,所以永远只有故事,没有真相。

影片结束后我们依然可以去猜想,谁是凶手,谁是同谋……那么就仍陷在陷阱没有出来。

——想到这里,愈来愈发觉“法律“素材的可挖掘性,如空气般无处不在的人类文明成果,只能趋近却永远无法抵达完全的“正义“。

而站在现在的节点去窥探法律的每个历史缝隙,都是构建在无数血泪之上。

——影片里,一个嫌疑人翻供自己“没有杀人”并最终被判死刑,与之相对应的是东野圭吾《沉默的巡游》里另一个嫌疑人借“不开口“而两度获无罪释放。

《朗读者》中也涉及审判,汉娜口头撒谎承认是自己所为而被定为“主犯”……司法机关业内有这么一句:“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可以说是非常精准了。

正因为法律赋予的权力可以审判决定别人的人生,所以法官检察官警官们才执着追求真相。

但与之相悖的是,时间永远不会倒转,人性的幽微复杂,常常使真相成为被讲述的故事口口相传……这是审判里永恒的“bug”。

——重新回到《第三度嫌疑人》,法官最终按嫌疑人的想法判了他“死刑”,所以究竟是谁做出的决定?

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相,或许只是走入他人设定好的结局。

而这也只是法官检察官律师办案流水线中的一本案卷。

法律的博弈永远没有终点,想清楚以后,大概也会感叹:”我们都只是容器罢了”。

 3 ) 如何看待《第三度嫌疑人》的结局?

其实,真相到底如何已经不重要了,犯人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那就是成功被别人决定自己的生死。

正如结局里犯人所说的,一切的故事都是你编造的,要是如你所说的那么美好就好了。

编造所谓的真相,无法直视自己罪行的美好故事,为犯人开脱的措辞,这些都是律师的工作。

这并不是为了追求真相,仅仅工作,仅仅是为了胜利。

那么犯人不停为达到自己的目的,编造的谎言,和律师为了工作的胜利幻想出的美好故事,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但是,即便他是犯人,至少我还能从那句 「他根本不配活在世上」的愤怒,信件中的温柔,以及和广濑铃合照里的微笑之中感受到他是并非完全是个恶人。

而嫌疑人却又是一个塑造得极其丰富的角色,他残忍(杀掉另外几只金丝雀)却又温柔(放走一只金丝雀,造坟墓),而这些塑造为后续一切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理由。

于是,将这些与后续结合起来,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不停的说慌,才能让法官彻底失去对他的信任,这种让观众极其摸不着头脑的行为便是他温柔一面的体现。

当某一天广濑铃迫不得已说出真相时,由于嫌疑人说了太多的谎话,所以无法得到法官的信任,因此驳回并审判他,才能让广濑铃像她放走的金丝雀一样,虽然无助,随时可能自生自灭,但却得到了一丝自由的可能,以及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

而嫌疑人对广濑铃的感情,说不定来源于自己坐牢三十年从而对女儿的愧疚。

广濑铃的角色,或许是受害者,或许是凶手。

究竟是否真的被侵犯,我们无从得知。

但是唯一能肯定的是,她对母亲和父亲,是带着恨的。

对母亲的恨体现在,她想要远离家,考去北海道,将母亲一人丢弃在家。

原因究竟是因为母亲做黑心食品,还是对父亲的侵犯无所作为,我们不得而知。

退一万步,我们假设,父亲侵犯她的事是一个谎言,也从另一角度体现出对父亲的恨--就算死了也要抹黑他,因此必然有他的可恨之处。

但是我宁愿相信是真的,也给观众对于嫌疑人一切行为动机的理解上带来一些说服力,至少,在接近影片结尾处一段杀人的片段里将广濑铃和嫌疑人叠在一起的蒙太奇的表达,也能够理解到导演所传达的意图。

最终她没有给法官说出侵犯之事,坐在黑暗之中的她,其实也是参与审判的刽子手。

毕竟,观众和福山雅治都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其实犯人的杀人动机与广濑铃无关。

因为观众的视点几乎全片与福山雅治的视点所统一,我们观众和他一起思考,前进,却又被骗的团团转,就像瞎子摸象,以为自己获得了真相,可眼前却只是一片漆黑。

而福山雅治的动摇,是因为他也身为人父。

当所有人都如福山雅治一样,开始以为嫌疑人是为了广濑铃而牺牲自己时,却又被泼了一盆冷水。

顺带提一下,大家很疑惑的,最后从法院里出来时,福山雅治摸了摸自己的脸的原因仿佛是想说,他的脸上也好似粘上了鲜血 (与前面广濑铃和嫌疑人杀人片段相呼应)其实他也是参与审判(杀死)嫌疑人的凶手啊。

嫌疑人和所有人一起,杀死了自己。

「第三度杀人」正意为此。

总结起来说,或许导演仅仅是想借这一系列摸不着头脑的剧情与情感表达,来告诉大家其实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一个人,也不要用最大的善意去看待一个人。

就像被害人的妻子一样,刚出场时候的楚楚可怜,到后来渐渐露出另一面目。

但是她真正的面目究竟是如何呢?

我们无从得知。

大家回过头想想同为福山雅治出演主角的 「嫌疑人x的献身」的结局--知道了真相,得到的却是无尽的悲伤和痛苦,那么又究竟有何意义呢?

知道真相又能如何呢?

最终不过是被别人审判生死。

就像握在手中的金丝雀一样。

渴望生命,反抗,却又无力。

是枝裕和结尾的留白,或许也正是想说,真相是什么,生死究竟应该被谁决定,其实,他也不知道。

还不如将一切蒙在鼓里。

就像役所广司所说的一样,只不过是一具空壳。

一切终究是站在十字路中间的迷茫。

最后,引入是枝裕和自传书「我拍电影时思考的事」中讲述「无人知晓创作初衷」的一段原话:「不是一翻两瞪眼的黑白对比,而是渐层的灰色记述世界,没有英雄也没有坏人,只是翔实描绘出我们生活的这个相对性价值观的世界,我想我应该有贯彻到最后吧。

」十几年后,他依旧贯彻如初。

再综合起是枝裕和对于纪录片和电影的理解,个人总结起大概意思为「真正有意义的影片,不是在播出的过程中不断灌输给观众已经得出结论的信息,而是让观众根据视觉的带动而思考出属于自己的一套理解,与这样的作品相遇之后,最终才能丰富自身,也能丰富个人。

」在这神奇的日子庆祝一下是枝裕和导演拿下金棕榈,作为死忠粉,真是十分开心。

希望下一部作品能够更好,也希望「小偷家族」早日登录大陆院线。

 4 ) 是枝裕和的突破

第一次在影院观赏是枝裕和,少了以往家庭题材的脉脉温情,杀人犯通过自我审判化身为人性善恶的容器,残酷而凛冽。

是枝裕和通过一次审判,严厉地拷问了法律和道德审判背后的人性冷暖。

我们每个人都有罪,却不知如何救赎,理性的困惑和道德的困境,只能依靠冰冷机械的法律条文。

这是一部悬疑片,却拍得异常细腻。

反高潮的叙事方式,真相随着剧情发展逐渐模糊,直至不再重要。

黑道高利贷、食品造假、家庭性侵、司法弊端和社会不公等问题渐次浮出,堆雪人、写明信片等极少数倏忽而逝的温情瞬间更令人深思人性的阴暗与复杂。

结尾惊艳无比的重影镜头背后,漠视和掩盖真相的每个人脸上应该都沾着血污。

作为目前最喜欢的日本导演,这部新作的镜头一如既往的克制而冷静,很高级,很喜欢。

 5 ) 简单分析下《第三度嫌疑人》里役所广司这个角色

第一凶手应该就是役所广司,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角色完美地立了起来,也让这部电影更有质感和艺术价值,对得起导演是枝裕和的良苦用心。

这部电影其实有很多高明的表现技法。

传统的推理片,大家会推测凶手是谁。

或者有些指明了凶手,让观众去推测他的杀人动机。

这部片开头,便将役所广司杀人的画面公布于众,但随着情节的层层推进,观众会发现已经认罪的他,不断在细节上说谎。

随着性侵、造假等一系列事件的公开,凶手究竟是谁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役所广司也开始了惊为天人的表演。

推测他的说谎动机,成为了一个最大看点。

而福山雅治作为役所广司的辩护律师,两人的飙戏也异常精彩。

福山雅治代理这桩官司,显然在道德上要遭受一定程度的“审判”,但正如玲所说的“法庭上没人会讲真话”,法律终究不看事实只讲证据,福山雅治利用一切手段希望能够为役所广司减刑……在发现了性侵等更多证据的情况下,他们原本就胜券在握了,这时在那次开庭后不久,出现了一个“惊天大反转”…… 役所广司突然不认罪了!

他反问福山雅治,到底相不相信他,并在崩溃中说出了“真相”……那一段表演看得我都快窒息了,这样一种歇斯底里的挣扎,显然不符合所有逻辑。

相信观众看到此处,被折腾了大半天的他们,也会近乎崩溃,这简直不啻于在绵长的刀锋上踏刃而行…… 但这一段妙就妙在,役所广司用一种惊为天人的演技,几乎把观众都要欺骗了,让我们甚至误以为凶手另有其人,让我们真的以为他是冤枉的了。

个人觉得,这段表演放在电影史上,都堪称一次能够留名史册的演出。

这一出的设置究竟意欲何为,相信福山雅治和役所广司隔着玻璃的那段对白,给出了一个最接近于“真相”的“真相”,让这部电影有了一种令人沉醉的高级质感。

役所广司不是没有想过求生,正因为想过,所以才会动摇,才会在细节上说谎,才会让辩护律师想尽办法让他改判无期。

但他内心更大的绝望,来自于对这个没有真相的世界,以及个别人动辄就能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绝望。

在这种绝望下,他人性所发出的最后一丝光亮,便是尽全力保护好命途多舛的玲,不希望她再遭受任何一丝的伤害了。

也正是在这种想法的左右下,他最终说服了自己,用一种近乎崩溃的表演,骗过了所有人,决意赴死。

这不是一部推理片,这时一部人性和法律碰撞下,开出的一株绝望之花。

你用推理片去看它,可能不会很喜欢。

但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它,会觉得是枝裕和还是那个是枝裕和。

那么玲有没有参与到这桩谋杀之中呢?

答案几乎可以说是肯定的。

各种细节上的暗示,都能让观众得出一个她在场的结论。

而后,结合役所广司的说谎表演和动机,也从另一个层面“出卖”了玲在场的事实……至于她在这桩谋杀案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那就永远无人知晓了。

 6 ) 审判还是救赎

一开始被电影的低分吓了一跳,以为是枝裕和跨界拍悬疑片拍砸了。

然鹅看完,是枝裕和就是还是是枝裕和嘛,还是平静的讲一个故事,给这个充满冷漠、不公的社会一个高级黑,只是不同于以往的家庭故事,这次讲了一个案件。

什么反转生硬,什么真相,什么逻辑,那都是嘲笑这个世界,是一次次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在乎这些吗?

没人在乎。

而三逾,他胜利了,他不在乎生死,不在乎是否救了那个女儿,他在乎的是,他终于这一次掌控了这个案件,掌控了这个律师,掌控了这个世界。

一如他离开法庭时经过广濑做了个放生金丝雀的动作,是暗示他救了她?

还是他故意让我们认为他救了他?

谁是审判者?

谁是救赎者?

我们就像最后站在十字路口的律师一样困惑了吧。

这就是高级的是枝裕和。

 7 ) 百亿天海水—第三次杀人

说得是《三度嫌疑人》。

片名的模糊就让我想起《我要复仇》,看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拳叔这样无恶不作的人该是被复仇才对啊。

他向谁复仇呢?

这种惊愕同样伴随片尾字幕缓缓出现,想起《千杯不醉》里方中信吃完法国大餐的表情。

是枝裕和的电影让人无所释怀是意料之中的,但如此云山雾罩还是不免令人:你啥意思啊。

也是一种心理习惯的被反转:这是凶案,先告诉我真相,哪怕是岛田式华丽扯淡的那种也行。

然后。

但是本片直到最后都没有给这个然后。

这个电影唯一没有反转的就是尸体始终还是尸体。

比较意外的是尸体似乎算是死有余辜:1.要挟刑满释放人员做廉价劳动力;2.食品造假;3.性侵亲生女儿(女儿坚持说因此跳楼致残)4.其他这样的人总有其他致死之由。

这具尸体也像所有的尸体那样完美地,不会回嘴。

也就是律师、凶手和女儿的那句话:有些人不配来到这个世界上。

据说这个电影是讨论这些内容的:1.这个世界不存在真相,人始终把自己看到的一部分当作真相的全貌(盲人摸象);2.谁有审判别人的权力;从镜头而言,中景,近景,特写甚至是大特写反复出现。

犹如被导演摁着脖子凑近“真相”。

大有你快放手,你哪怕长得不好看你说得我也觉得是对的。

大部分的所谓反转是通过对叙述的反复否定完成的。

每一次又开上帝视角让你觉得这比真金还真。

有没有参与谋杀,谋杀动机到底是什么,观众和检察官、法官、陪审员,甚至包括被告和律师大家一样疲惫不堪,苦不堪言。

役所广司对演技再次让我见识到什么叫做方寸之间,浊浪排空。

福山雅治则是春光明媚,得寸进尺。

罪犯要求的并非逃脱罗网,而是要这个根本不当他是回事的世界正襟危坐;律师则是想尽快公事公办,结果就像浪子这次真的动了心。

于是在一种困惑甚至暧昧的纠缠中,更多的人卷了进来。

于是,复杂的问题忽然变得简单。

这并非是在讨论哪一个真相更趋向“本来”,而是提醒不要执着于自己看到的,自己想到的。

真相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一个如释重负。

了解真相的一个最大副作用就是就此束之高阁,自此心安理得。

所困扰的,所焦灼的,似乎猛然子虚乌有。

即便凶手伏法,即便那个曾经的恶魔已经不能再祸害这个世界,即便整个司法体系又一次将各方面平衡到了一个临界点。

即便小女孩的悲惨往事没有被宣诸于世。

这一切其实的确并不是心心念念所在。

始终在关注的还是答案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答案更不可能像对所有人都可以奏效。

看完电影,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疑惑丛生。

这大概才是电影真正想诱发的东西。

“知道了”。

这句话本身是多么的陷阱重重。

 8 ) 即便是律政片,依然是家庭向

是枝裕和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落脚点往往在家庭层面,从“小”出发由小透大。

最初看到是枝裕和要拍律政片的消息,我完全“吃了一惊”。

从是枝裕和的风格上分析,他完全不像是拍情节激烈电影的导演;他的风格,完全是和“新电影运动”那一拨人(杨德昌、侯孝贤)一个路数,以静写动、让人物自己却继续故事,而不是靠情节推动人物情绪转折的技法。

是枝裕和这一次找的演员,是他此前合作过的汤川学福山雅治,此前二人合作的影片如父如子也是与法律有关的片子,加之福山对律政片的熟悉程度颇高,也是一种保障。

第三度嫌疑人这部影片引入大陆上映的时候,已经拿到了第41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剪辑、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可以说无论是表演还是技术,都堪称一流。

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在监狱里双男主对峙时脸贴脸的情景,这一幕也让这部影片充满了张力,而福山在这部影片中的演出,虽然并不比役所广司逊色,但是因为本身是线索人物,在表现的自由度上的确不如役所广司的角色有弹性。

对峙不同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故事上说,这部片子讲的依然是家庭纠纷,律师、被害者、犯罪者三个家庭交错进行,层层推进还原故事本来的面目;但是这部片子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并不是以“对错”定结局,而是用现实化的方法展示了不同家庭的不幸。

对于律师来说,他追踪了很久却没有探寻到故事的真相,家里夫妻离异,与儿子几乎没有任何沟通,在这件案子上没有找到成就感;对于被害者来说,被害应是他侵害幼女应得的下场,但是无论是妻子还是女儿,都要背负沉重的枷锁和生计的困境;对于犯罪者来说,妻子早年身故,女儿腿部残疾,他本人在监狱里已经服刑30年,与社会早已没有了关系,这一次更像是一种解脱。

是枝裕和的片子,本身并不喜欢探究“对错”,他是很爱讲人生百态的导演,而这部片子虽然顶着律政片的头衔,本身还是诉说世间的种种状态。

人对人的审判故事最妙的地方,莫过于用法庭审判的形式来体现社会对个人的判罚。

明面上,是法庭对案件的审理、对犯罪者的判决,讲的是一个”理“字。

暗线里,是犯罪者对社会的判决。

这种判决看起来难以实现,但是随着故事的推演,逐渐成为了片子的主线。

故事本身描绘的方式,的确很像松本清张的小说,把社会当作容器,而人物出于不同的立场,在其中加入不同的东西。

人对人的审判,其残酷性远胜于法理层面。

最后律师茫然地走出大楼,所体现的也正是这种社会性的残酷。

写这部电影的时候,正赶上是枝裕和新片小偷家庭上映,只能说自己写得实在太慢了。

 9 ) 法庭是探求真相的地方吗

谁制裁谁,由谁来决定法庭真的是探寻真相的地方吗?

不是吗?

十几年前,周防正行忧心忡忡地拍摄了[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而今,是枝裕和将自己对此凝练深邃的思考放进了[第三度嫌疑人]里。

所以,最好从一开始,就不要把它放在悬疑/推理片的体系里去对比。

一个曾经两度杀人的男人,在法庭上面临审判:律师只想着怎样减轻刑罚,检察官巴不得赶紧对其定罪,法官只想着怎样在规定时间内审完案件。

这不是理所当然吗?

已然成为常识一般。

©[第三度嫌疑人],左律师重盛和右犯人三隅在狱中见面但是枝裕和要问了:如果审判过程中,并没有人真的在乎事实真相,那案件的真相和正义在哪里呢?

和加缪写《局外人》来质询司法制度一样的尖锐和一针见血。

是的,你知道,这其实不仅是某些知识分子的困惑,更是司法制度甚至法哲学的困境。

01.不論真相,只求法律事實《Legal High》里,古美门律师曾对菜鸟新手说:“为自己委托人的利益全身而战,我们律师能做的只有这个。

”“我们又不是神,怎么可能会知道正义那种东西,你就认为正义只存在于特摄英雄剧和《少年jump》中吧。

©《Legal High》,古美门的名言某个律政剧的主角,一个口头禅就是:“真相是上帝的事,我们只负责辩护”。

法律人不自比上帝,并不负责探寻真相,为委托人利益而战,这是职业道德。

就像[第三度嫌疑人]里,律师重盛从一开始就告诉后辈:“辩护不是交朋友,不需要理解和共鸣。

”所以他接触犯人三隅,展开问询和调查,从一开始就没想着要还原事件真相。

搜集有利于委托人的证据,比如看到沾了油漆的钱包,就以“仇杀和事后拿钱”的版本辩护;委托人改了口供,就再往共谋犯/从犯方向辩护。

©[第三度嫌疑人]犯人多次翻供律师重盛从一开始的辩护策略和行动就无可指摘,看得出是秉承着职业道德的律师精英。

美剧《Justice》(金牌律师)中,就更是将这种“胜者即是正义”的观念放大到一定程度。

四位律师组成一个精英团体,四个人各有专攻,有人专门上法庭,有人负责证据链,有人负责搞定媒体。

口号是“100%无罪”,他们为富人辩护,从已知的证据里编织故事,再戳破检方的故事版本。

©《Justice》四人协作的团体作战,不在乎真相,只在乎打胜法庭审判,不再是寻找案件的事实真相,而是探寻各种「可能性」:比的是,辩方和检方的故事版本里,哪一个漏洞更少,哪一个能够更让人信服。

所以说,法庭当然是探寻真相的地方,只不过,探寻的可能不是我们朴素观念里的客观事实。

而是可以通过证据支撑和证明的法律事实。

就像举世瞩目的世纪审判辛普森案,即使全世界都知道辛普森的罪行,但缺少了证据,那就是不存在的东西。

©辛普森案中,不合手的黑手套成为一个关键证据有人说,人类发明最好的东西,就是法律和法庭。

那在法庭上,最好的发明大概就是检方和辩方的对抗式,通过两方的对抗实现对法律事实的探寻。

02.對抗式,進步和革新如果让我想象18世纪前,英美法系下的法庭场景的话,大概是这样的吧:被害人又身兼起诉人,他在法庭上大声疾呼:“你在某地抢劫我,还打了我,抢走了我的钱。

”被告的窃贼会回应:“你胡说,我才没有抢你呢,我那时候在家里睡觉。

”然后对方“不!

你骗人!

你抢了我!

”“你才骗人!

没人抢你!

”...然后...双方吵成了一团,法官一摸脑袋,唉,谁晓得到底什么鬼啊,随便判呗。

©17世纪的审判情形插画是的,那时候的法庭,没有辩护人,没有检察官,也不讲究证据。

几乎全是依赖两方的陈述,所以吵成了一锅粥就成了常态,还因此得名“争吵式审判”。

“被告说话”式的审判模式持续了很久,一直到它的弊端实在让人无法承受。

17世纪80年代,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英王开始残酷镇压政治犯,所谓的叛逆罪审判在这时大量进行。

由于对证据和程序的不重视,大量的伪证被做出,依赖口头证据又催生了严重的刑讯逼供。

而没有专业的、辩护律师的帮助,几乎只要被指控,就难逃其罪。

©“天主教阴谋案”的参与者被处以极刑所以这个时期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以及恶意审判,比如著名的“血腥巡回审判案”、“天主教阴谋案”就都发生在这个时期。

这种情形下,光荣革命后,重掌议会的辉格党人就开始了对审判制度的改革,以回应之前受到的镇压。

于是,17世纪末的审判法中已经开始在刑事诉讼引入辩护律师;但实际上,律师介入还是要到18世纪30年代了。

30年代,伴随着辩护律师介入到刑事重罪中,和检方的对抗制也开始逐渐成型。

但实际上,这个过程又相当漫长,直至18世纪中晚期,仍只有很少部分案件是在法庭上通过对抗制审判的。

英剧《加罗律师》故事背景就是18世纪末,那时候,律师还没有获得完全辩护权。

©《加罗律师》中的辩护还很有限他们只能在种种干扰和随意下,主要负责交叉询问被告人及证人,所能发挥的影响还是非常有限。

此后,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对抗制才确立、发展和完善起来,成为现在英美法系最基本的审判制度。

03.真相,只是副產品对抗式审判以进步和革新的面貌出现,毫无疑问将法庭秩序带入到真正的现代文明时代。

各大律政剧里,控、辩双方唇枪舌战,给观众奉上了无数激情迸射又严谨缜密的逻辑盛宴。

[十二怒汉]里,陪审团在控、辩双方的对战结束后,厘清法律与事实的过程,又让人深受程序正义的感染。

©[十二怒汉]陪审团在对抗制度下成为最重要的决定者但另一面,对抗式从它出现和发展到现在,也是它的问题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当控、辩双方都以击败对方的绝对胜诉为目标,功利主义的目的驱动下,真相也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有选择地收集和提交证据,只出示对己方有利的证据,隐藏、歪曲不利于自己的证据。

就成了行业常态。

而在对抗式制度下,法官又需保持绝对中立,不负有主动查明事实真相的义务。

法官和陪审团,只能在控、辩双方所给定的案件「可能性」中,选择最让自己信服的一个。

所以,就像[罗生门]里,每个人口中都是完全不同的故事版本;审判好像也变成了这样一个「你相信谁」的游戏。

©[罗生门]海报,每一个人口中都是一个不同的故事版本[控方证人]里,可以利用这种制度缺陷,伪造证人证言,就能实现案件逆转;加缪的《局外人》里,因为犯人“在母亲去世后就去约会”这种习惯性思维,陪审团就可以彻底否定一个人,然后判定有罪。

[第三度嫌疑人]里,犯人三隅一次次将证言推倒重来,最后利用法官的“不信任”实现了自我毁灭。

电影最后空留下一句“谁制裁谁,由谁来决定?

©[第三度嫌疑人]犯人最后的死,成为“第三次死亡”《局外人》里的犯人,从始至终被隔绝在审判之外,观者关注他的生活,关注他的母亲和女友,但就是不关注这起案件的真相。

真相只是副产品,真相只是每场审判的局外人。

-作者/卷卷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10 ) 剥下名叫“悬疑推理”的皇帝新衣,再丢下那块攥在手里的试金石

“新”字绝不应仅停留在“悬疑片新生”是枝裕和的标签上,更应该用来描述这部电影的“反类型”之新。

说起观影体验,前三分之一,我舒服地窝在椅子里感受熟悉又陌生的叙事,期待着下一步的指引;接下来三分之一,我开始感觉到有点奇怪,笃定的背后有种隐隐要被抛下的不安;而最后的三分之一,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因为考试睡着而没有答完卷子的差生,拼命寻找答案但眼前有一层怎么也拨不开的迷雾,无力又难受的感觉让我无法在椅子上保持一个姿势不动,随着演员吸气吐气,沉沉叹息。

片子高潮的鼓点咚咚地敲打着我,我跟着它拼命地跑,却不知道跑向何处。

最后电影在福山雅治和役所广司的对白中结尾,我却紧紧皱着眉头,半天回神。

“悬疑推理”:一件皇帝的新衣《第三度嫌疑人》在宣传期一直打着“是枝裕和的第一部悬疑推理片”这样的标签,关注度飙升,在日本票房更是持续走高。

确实如此,这部电影叙事上来看是绝对的悬疑片,三次辩护律师和悬疑人碰面,三次不同的证词。

同时与这个案子相关的人各有故事,心怀鬼胎,我们甚至不知道在这短短124分钟的电影里,他们到底让我们看到了多少真相,又隐藏了多少等着我们去发现。

若是从推理上来解读这部电影,粗浅来看或许要出现至少四个版本: 人是三隅杀的,为了救咲江;人是三隅和咲江一起杀的,三隅一个人承担了罪行;人是咲江杀的,三隅为她承担罪行;人不知道谁杀的,三隅看起来最该承担罪行。

即使我现在如此剧透,相信我,在看这部电影时候不会觉得这样的剧透有任何帮助,因为这似乎并不是导演想让我们奔向地那条路,如果在这条路上一直拼命跑,会像我一样沦为“粗心的差生”,考试前半段睡着而没有答完卷子,只能在最后几分钟疯狂的找寻答案。

另一条较为接近的路,是揣摩杀人动机不足的三隅,究竟为什么先承认杀人,又冒着风险坚持要翻供。

但走着走着,我们就会发现这条路是一条无终点的路,影片播放到最后,我们明明已经走出去好远,可感觉又好像在原地打转。

导演是枝裕和在接受主持人提问的时候表示:“这样的感觉是对的,观众的感受和片中的重盛律师相同。

”从导演的语气中,我感受到就像他曾说的“电影拍的有点含糊,到最后也没说出真相,实在抱歉,”他有点抱歉,同时又对成功将观众引领进这种情绪感到十分满足。

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不高,日影周放映前只有6.6,放映后提升至6.8,几位我关注的影评人更是打出了两星低分,批评这部悬疑、推理电影的剧本实在糟糕。

然而,虽然真相背叛了我们,但作为观影人,影片落幕时的那种感觉不会骗人。

于我而言,我感到有力量凝结在胸口,十分沉闷,陷入被真相抛弃的绝望,但片刻思考之后,我竭力爬出那种打开名叫“真相”的盒子却发现空无一物的黑洞,一种震撼的感觉渐渐扩散至全身,我感觉到这种情绪或许正是电影旨在传达的。

放映后,饰演咲江的演员广濑铃被问及真相是什么,低头沉思了许久,大胆地讲出她也尚在猜测中的事实。

电影想引发我们对法律和人性的思考,矛盾又复杂,而其中的答案导演本人也在思索,不是一部电影就可以讲清的。

影片真实地把这种思考的过程,痛苦的情感,泼在观影人身上,逼迫我们在打扫残余时深深思考。

正如导演所说,律师的工作是负责调节利害关系,真相本身不得而知,能知道的却是时常妥协在“真相”上的我们。

结尾“容器”说并没有起到一针见血的作用(这里不过多剧透),反倒因为这个修辞让电影更加无解。

不同于我们熟悉的对人性爆发性的表达,这部电影所做的而是无限收敛,将其压缩成一个无限模糊的抽象概念,让我联想到了是枝裕和的另一部电影《无人知晓》,果然是导演永恒的母题呀。

最后一次对白时那个玩味的镜头,重盛和三隅的玻璃映像渐渐结合又倏然分离,暗示着我们,影片中的“真相”,很可能根本就没有被设置出来。

可会不会正是因为这样有意为之的“真相”的缺席,让我们有机会全神贯注在追寻“真相”的过程呢?

对于这部“推理悬疑片”,我想跟大家说个故事。

有人说,皇帝得到了一件“衣服”,只有圣贤看得到,而愚人看不见。

第二天皇帝上街展示这件“衣服”,大家都在疯狂议论,有一个孩子指着他说:“皇帝明明没穿衣服啊。

”没错,我愿意当那个孩子。

不过下一句是:“有了美妙的身体,即便没穿衣服,又能怎样呢?

面对《第三度嫌疑人》,我丢下了那块试金石追求理性评论带来了标准,每个人自有一套。

是基于作者性格生活背景的一套历史派标准,还是基于个人喜好人生际遇的一套个人性标准?

似乎全不尽然,阅读伟大的作品让我们心中对优秀有了一种感知,把这样的一种感知当作经验所得藏在心里,它自会告诉我们什么可以称之为优秀。

对于电影来说,最常见的两个标准是其故事性和艺术性。

我们对待他们就像几何和代数,有一名学生,几何考满分,但代数分数不高,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会表扬他几何好,很有天赋头脑,但必须加一句“这位同学还要更努力些,争取代数也考满分。

”那些几何代数都成绩优秀的学生,即使哪个都没考到满分,老师也会认为他们才是最优秀的那部分学生。

这是很多人内心藏着的那套标准,或许并非如此具体,但大体没差,这套标准也足够正义,足够理性,值得奉行。

其实这个理论并非我自创的,而是基于Matthew Arnold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试金石(touchstone),进行的延伸。

“把经典作家的诗牢记在心(指那些内容与形式两方面都极具美感的作品),把他们当作试金石用在评价其他作品上面,以检测这些作品是否有如此崇高的诗的品质,或者这种品质含有多少的分量。

”尽管阿诺德的这项理论颇受争议,但细细想来,好像很多人都揣着这样的一块试金石去评判文学艺术。

这种做法很有道理,对几何满分但代数分数不高的学生,老师总有义务提点一句,“要多向几何代数都优秀的同学学习,下次争取代数也考满分呀。

”面对是枝裕和的这部新片,我却不由得开始思考,试金石理论足够理性,充满道理,但是否真正公平?

我常说自己是一名温和派,也接受这他人对此的调侃。

可是我个人打心眼儿里偏爱温和,因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观性本身已为它的一些不足开脱,优秀的作品亦没有义务做到完美。

我虚心听取“Who are you to judge? ”的质问,也坚持“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interpret.”的观点。

不妄加批判也不高调颂扬,我更关注的是作品的闪光点和其引发的受众的思考。

这部电影有很多方面的确给我的感觉一般,剧情逻辑有些空洞,叙述方式有点冗长等,但我偏偏又如此喜欢,如此感动于它带给我对于法律乃至人性的思考和被抛向空中又无人接住的那种震撼。

这种情绪在所有观影人之间流动着,又私密到无法对没有看过电影的朋友们分享。

文章中并没有剧透一些重要情节,甚至尽可能避免了对情节的直接讨论,是希望大家可以找机会观看这部电影,再来看看是否和我着有相同的感受。

我想所谓是枝裕和的新作,这个“新”字不应只运用在描述初次创作悬疑片的“新生”是枝裕和导演身上,更应该用来描述这部电影的“反类型”之新。

最后借用电影里三隅的一句话:“到底是什么人,能审判别人的生死?

”又到底是什么人,能审判电影的优良?

我也曾攥着那块试金石来看这部电影,但影片落幕,我默默丢下了它。

《第三度嫌疑人》短评

还是熟悉的是枝裕和配方阿 只不过不适合用在悬疑片上 不出彩 也没失望

4分钟前
  • Stokerliu
  • 还行

真是个无聊透顶的故事~

5分钟前
  • 大麻咧空啪
  • 较差

“第三度嫌疑人”什么鬼翻译,“第三次杀人”明明指的是死刑判决……假装转型,说是社会派,别说嫌疑人x,大卫戈尔的一生都没法比。别因为盲人摸象和审讯戏就去cue罗生门跟天国与地狱啊,段位差了好几个档次吧。如果我是福山雅治,死刑应该伤不了役所广司,因为这样把我当傻子糊弄,我应该不会让他活到开庭。

7分钟前
  • 字母君
  • 较差

一则寓言:盲人摸象,每个人只能在自己接触范围内揣测真相。一个比喻:空的容器,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一厢情愿代入他人。

12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坚持到最后重影那幕真的是吓坏了

16分钟前
  • 驳静
  • 还行

一个从不追求真相的律师 突然就这么要知道事实是怎样 这个转变很难有说服力……有几处不自然的剧情也不展开说了 是一次不算成功的转型 但是是一个还算不错的尝试吧

18分钟前
  • 小丸仔
  • 还行

没有做到"闭环",编排能力不够,是枝裕和的功力仅止于家庭片了吗?

20分钟前
  • 麻鸦小民
  • 较差

原来直译的片名就是“第三次杀人”。镜头感觉很特异,文戏很棒,有些细节还是很是枝裕和的(比方坐在办公室的福山雅治一直都在吃东西)。@美琪大戏院

22分钟前
  • 朱尔赫斯
  • 推荐

有点闷

27分钟前
  • goldenday
  • 还行

一个杀人案件逐渐揭开背后的人性深渊,产业造价、家庭扭曲、金钱至上、亲情淡薄,与复杂的人性相比,法律的公正、道德的力量却在逐步瓦解,没有“真相”的罗生门暗示着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我们又只选择展示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在那一场场监狱探视戏中,两位主人公影像渐渐重合直至最后融为一体

29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电影院里憋了两个钟头我终于能说了 !两颗星全给我的女朋友!!!

31分钟前
  • 躲猫猫社社长
  • 较差

好看!带劲!福山雅治和役所广司在会客室里的两次单独会面,前后有两次摄影角度互换,后一次,两人的头部发生重叠、移转和分离,镜头先于他们的语言。另有,两人的手,透过塑料搁板,合上、没合上,体温与心声透过去没?…令人难忘。

33分钟前
  • 何兮
  • 推荐

我真的快要窒息了!这到底是什么东西!片中很多情节都非常荒谬,但有一个最好笑,在监狱,福山雅治探监役所广司,两人大聊之后,役所说金丝雀是我放走的,接着做了一个放飞的手势,然后,福山雅治的脑袋竟然跟着他的手势望向后面的窗户...这到底是什么!表演魔术吗?请问这真的合理吗?

36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很差

嗯,还蛮无聊的

39分钟前
  • 苏乏
  • 还行

电影本身颇有趣味,福山雅治演冷酷律师挺到位,蓝饿,役所广司演底层劳工也是有点太没说服力了,一站出来还是邪魅狷狂的作曲家/政治家/生物学家的alpha男设定啊。

42分钟前
  • Ling总
  • 推荐

6.0。轉型有著明顯水土不服的症狀。推理寫著寫著變成社會寫實,又空留了一眾有趣的議題而毫無挖掘意圖。

45分钟前
  • Orpheus+
  • 还行

已经很无聊了,福山雅治更是和是枝裕和非常不搭,从如父如子我就觉得很不搭,役所广司也是,高领毛衣一穿怎么看也不像是个工厂里上班的。。

48分钟前
  • 苏娃
  • 较差

这节奏真是让人捉急到哭。明明是悬疑的卖相,走着走着走到庭审制度探讨去了。节奏,故事,画风都不行,就靠役所广司的表演加了一点点分。现在讨论的是枝大神,不是当年无人知晓,步履不停那个大神了吧?不过未知的领域偶尔尝试一下就好,靠这次精简一下影迷群体。希望下次能把这些年欠的电影票都还上。

49分钟前
  • momotea_Summer
  • 较差

6.5/10 分。节奏缓慢,看得我昏昏欲睡。。。也可能是心情的原因。。。暂时还没看过导演的其他作品。。。

52分钟前
  • Lonely
  • 还行

基本功是扎实的,所以各方面硬件都不错,唯独剧情配不上,估计导演自己都没想好到底真相如何才最有深度吧

57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