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假期,看了早就列入list的电影《笑的大学》。
编剧三谷幸喜,有电影和话剧两个版本。
话剧版曾经被北京人艺改编成《喜剧的忧伤》,由陈道明、何冰主演。
说回电影。
片名在我看来,除了是片中主角之一、编剧椿一所在的那个喜剧社的名字之外,还比喻着那一间像牢房一样的剧本审查室。
故事发生在1940年秋天的日本,政府对民间的戏剧表演尤其是喜剧实行严格的控制,所有剧目在上演之前必须接受警视厅的专人审查。
编剧椿一和审查官向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相遇了。
七天,一桌,两椅,二人,围绕椿一的剧本《朱丽叶与罗密欧》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交锋。
厌恶喜剧的向坂,自认为是最适合做这份工作的人,不能接受剧本里那些能让观众发笑的设计,不断提出修改意见。
椿一不屈不挠,修枝剪叶,每一次根据向坂的要求做出修改之后的剧本,都比之前的更令人发笑。
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椿一的剧本确实越来越妙,不断接近着喜剧的高级形态,最后甚至做到了没有一个搞笑情节但依然是喜剧。
谁说创作不是一个戴着镣铐跳舞的过程?
而向坂呢?
七天里,他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接纳喜剧,欣赏喜剧,慢慢地被喜剧的力量所感化,脸上有了笑,眼中有了泪,内心变得柔软,从一个审查官,变回了一个真正的人。
他们都从笑的大学毕业了。
是的,笑比人们以为的要重要深刻得多。
也只有那些常常从心底留出眼泪的人,才是能够放声大笑的人。
椿一在片中有一句台词:为什么国家要剥夺老百姓的乐趣?
实际上,喜剧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强权抗争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认为笑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会消除人心中的恐惧。
而强权统治的重要依托就是恐惧,因此在艾柯的《玫瑰的名字》中里,修士豪尔赫偏执地认为,亚里士多德关于笑的“异端学说”一旦被人所知,人们将不再惧怕上帝,因此他不惜在书上抹毒药、吃书甚至把书烧毁。
果戈里说,喜剧就像一场战斗,为了灵魂的自由。
《笑的大学》里,椿一也说了类似的话。
而这句话,直接印证在了向坂身上。
影片结尾,椿一接到了征兵令,我们都知道他要参加的是哪一场战争。
而向坂对他说,“要活着回来!
”
འཇར་པན་གྱི་གློག་བརྙན་«དགོད་སྒྲའི་སློབ་ཆེན»ལ་བལྟས་པ། འདི་ནི་གློག་བརྙན་སུན་སྤྱད་ཅིག་ཡིན་སྲིད། འདིའི་ནང་འཁྲིག་ཆ་དོད་པའི་འཁྲབ་ལྗོངས་ཡག་པོ་མེད་ལ། ཉོག་འཛིང་ཆེ་བའི་མི་སྣ་མང་པོ་མི་འདུག ཡིད་འགུལ་ཐེབས་པའི་ཕོ་མོའི་བརྩེ་དུང་ནི་དེ་ལས་ཀྱང་མི་འདུག གློག་བརྙན་ཧྲིལ་བོར་མི་སྣ་གཙོ་བོ་སྐྱེས་པ་གཉིས་མ་གཏོཊ་མེད་ལ། གློག་བརྙན་ཧྲིལ་བོའི་འཁྲབ་ལྗོངས་ཀྱང་ཁང་བ་གྲུ་བཞི་གཅིག་ཡིན།དོན་དག་ཀྱང་གཅིག་མ་གཏོཊ་མེད་དེ། ཟློས་གར་འཁྲབ་གཞུང་གཅིག་ཕར་སྣོག་ཚུར་སྣོག་བྱས་པའི་གནས་ཚུལ་ཁོ་ན་རེད། ཡིན་ཡང་ངས་གློག་བརྙན་འདིར་བལྟས་ཚར་བ་དང་། དཔྱད་ཕྲན་ཞིག་ཀྱང་སྤེལ་འདོད་བྱུང་། འདི་ལས་གློག་བརྙན་འདིར་འགུགས་ཤུགས་ཤིག་ཡོད་པ་ཤ་སྟག་རེད།༼མ་མཐའ་ཡང་ང་དང་ང་ལྟ་བུར༽ འཇར་པན་གྱི་གློག་བརྙན་འདི་ནི་དམག་འཁྲུག་གི་ལོ་ཟླ་རྒྱབ་ལྗོངས་བྱས་པའི་སྤྲོ་གར་གློག་བརྙན་ཞིག་རེད། གློག་བརྙན་དུ་འཁྲབ་གཞུང་ཞིབ་བཤེར་དཔོན་པོ་༼འུ་ཚོའི་广电总局ལྟ་བུ་ཞིག༽ཞང་པན་ནི་ནམ་རྒྱུན་གདོང་ལ་འཛུམ་ཙམ་ཡང་མེད་པའི་མི་གཟབ་ནན་ཞིག་ཡིན་ལ། རྒྱལ་ཁབ་ཀྱི་དོན་དུ་མི་སྒེར་གྱི་བརྩེ་དུང་བློས་བཏང་ཆོག་པར་འདོད་མཁན་ཞིག་ཡིན། ཁྲོན་ཡུས་ནི་སྤྲོ་གར་འཁྲབ་གཞུང་རྩོམ་མཁན་དང་འཁྲབ་ཁྲིད་པ་ཞིག་ཡིན་ལ། སྒྱུ་རྩལ་གསར་རྩོམ་གྱི་ཆེད་དུ་དཀའ་སྡུག་གང་ལ་ཕྲད་ཀྱང་འཁང་ར་དང་སྡུག་ཡུས་ཅི་ཡང་མི་འདོན་པར་ལས་ལ་འབད་མཁན་ཞིག་རེད། ཁོས་སྤྲོ་གར་འཁྲབ་གཞུང་དེ་ཞིབ་བཤེར་དཔོན་པོའི་མདུན་དུ་ཁྱེར་ཡོང་བ་ནས་བཟུང་། དཔོན་པོ་དེས་དམག་འཁྲུག་གི་དུས་སྐབས་སུ་མི་སུ་དང་གང་ཡིན་རུང་རྒྱལ་ཁབ་ཀྱི་ཆགས་འཇིག་ལ་མི་སེམས་པར་བཞད་གད་ཁྲོད་དུས་འདའ་བ་ནི་ཧ་ཅང་མི་འོས་པར་འདོད་དེ། ཆོག་མཆན་མེད་པའི་ཐམ་ཀ་བརྒྱབ་པ་དང་། ཁྲོན་ཡུས་ལ་འཁྲབ་གཞུང་ཁྲོད་དུ་གད་མོ་སློང་བའི་ཚིག་གཅིག་ཀྱང་ཡོད་མི་ཆོག་པར་བཅའ་དགོས་པའི་བཀའ་ཕབ། ཕྱི་ཉིན་ཁྲོན་ཡུས་ཀྱིས་ཁོའི་བཀའ་ལྟར་འཁྲབ་གཞུང་བཅོས་སྟེ་ཁྱེར་ཡོང་དུས་སྔར་ལས་ཀྱང་དགོད་བྲོ་བ་ཞིག་དུ་གྱུར་འདུག་པས། ཡང་བསྐྱར་བཅའ་དགོས་པའི་བཀའ་ཕབ། དེ་ལྟར་ཉིན་རེ་རེ་བཞིན་ཆོག་མཆན་མ་བཀོད་པར་ཉིན་བདུན་སོང་བ་དང་འཁྲབ་གཞུང་སྔར་ལས་ཀྱང་དགོད་ཇེ་བྲོ་ནས་ཇེ་བྲོར་གྱུར། གོ་རིམ་འདིའི་ཁྲོད་དུ་ཞང་པན་སྤྲོ་གར་འཁྲབ་གཞུང་ནང་དུ་ཟུག་ནས་ནམ་ཡང་གནག་འདུག་པའི་གདོང་ལ་རིམ་བཞིན་འཛུམ་རྒྱས་ཤིང་། ཁྲོན་ཡུས་ལ་འཁྲབ་གཞུང་བཅའ་རོགས་བྱས་པ་མ་ཟད་ད་དུང་གཞུང་ལས་ཁང་ནས་ཁོས་དངོས་སུ་འཁྲབ་སྟོན་བྱས་པ་སོཊ་ཤེས་མེད་ཚོར་མེད་ངང་ཁོ་རང་ཉིད་ལ་བློ་ཡུལ་ལས་འདས་པའི་འགྱུར་ལྡོག་བྱུང་ཞིང་། ཁོའི་རོཊ་རམ་འོག་ཏུ་འཁྲབ་གཞུང་དགོད་བྲོའི་ཡང་རྩེར་སོན་པ་ཞིག་འཁྱོངས་སོང་། ཡིན་ཡང་ང་ཚོས་བསམ་པ་ལྟར་མ་ཡིན་པར་འཁྲབ་གཞུང་ལ་སྔར་བཞིན་ཆོག་མཆན་མ་ཐོབ་པར། གློག་བརྙན་ཁྲོད་ཀྱི་འགལ་ཟླའི་ཚད་ཆེས་མཐོ་རུ་བཏང་ཞིང་རྩེ་རུ་སོན་ཏུ་བཅུག གློག་བརྙན་ཕྱོཊ་ནས་ཁ་དཔེ་ཞིག་ཡོད་པ་ནི། Simple is the best ཟེར་ལྟར་གཏམ་རྒྱུད་ཇི་ལྟར་སྟབས་བདེ་ན་དེ་ལྟར་བཟང་བར་བཤད་པ་བཞིན། གློག་བརྙན་འདིའི་བྱུང་རིམ་དང་མི་སྣ། འཁྲབ་ལྗོངས་སོཊ་གང་ཐད་ནས་སྟབས་བདེ་ཞིག་ཏུ་སྣང་མོད། འདིས་གློག་བརྙན་ཕབ་རྒྱུ་སྟབས་བདེ་ཡིན་པ་མི་མཚོན་པར། Simple is difficultཟེར་བ་ལྟར་གློག་བརྙན་འདིའི་སྒྱུ་རྩལ་མཚོན་ཐབས་དེ་འདྲའི་སླ་མོ་ཞིག་མ་ཡིན་པར་གསར་གཏོད་ཀྱི་རང་བཞིན་ལྡན་ལ། བརྙན་ཡིག་1ཚིག་སྦྱོར་ཀྱི་སྡེབས་སྟངས་ཐད་ལ་འགྲན་སློང་ཆེན་པོ་འདུག འཁྲབ་ཚིག་དང་བརྙན་གཟུགས་གཉིས་མཐུན་སྦྱོར་ལེགས་པོ་བྱུང་ཡོད་ལ། གཏམ་རྒྱུད་ཀྱི་བསམ་བློའི་རང་བཞིན་མངོན་མཚོན་བྱ་སྟངས་ཐད་ལ་མུར་རྒྱུ་ཆེན་པོ་ཡོད་པས། མུ་མཐུད་དུ་བལྟས་སོང་ཚེ་ད་གཟོད་རིམ་གྱིས་བློ་ཁ་འདྲེན་ཅིང་སྤྲོ་སྣང་ཆེན་པོ་རྙེད་ཐུབ། གློག་བརྙན་འདིའི་དགོད་སློང་སྟངས་ནི་ཐལ་ཆེ་བའི་རྩེད་མཚར་དགོད་གཏམ་དང་བསྟན་བཤིག་ཚ་བའི་བྱ་སྤྱོད(动作)སོགས་བསམ་གཟས་པ་གང་ཡང་མེད་པར། བབ་ཆགས་པོའི་ངང་བལྟ་མཁན་ལ་དགོད་ཁ་ཤོར་དུ་འཇུག་པའི་བྱེད་ཐབས་དེ་ནི་གློག་བརྙན་འདི་མཐར་ཐུག་སྤྲོ་གར་རླབས་ཆེན་ཞིག་ཏུ་བསྒྱུར་བའི་ཆེས་མཐོ་བའི་སྒྱུ་རྩལ་གྱི་ཚད་ཅིག་ཡིན་པར་ངེས། མཐར་དེད་ན་གློག་བརྙན་འདི་ལས་དམག་འཁྲུག་གི་ནག་ཉེས་ཤིག་ཐེར་འདོན་བྱེད་ཀྱིན་འདུག་སྟེ། དམག་འཁྲུག་གིས་མི་གཤིས་ཁྲོད་གདོད་མ་ནས་ཡོད་པའི་དགའ་སྐྱོ་ཆགས་སྡང་རྨེག་མེད་དུ་བཏང་སྟེ་མི་རྣམས་དགོད་ཀྱང་མི་ཤེས་པའི་འཕྲུལ་འཁོར་ལྟ་བུར་བསྒྱུར་བ་དང་། མི་རྣམས་རྒྱལ་ཁབ་ཀྱི་ཆེད་དུ་འཆི་བ་དང་རྒྱལ་ཁབ་ཀྱི་ཆེད་དུ་གསོན་དགོས་པ་ལས་གཞན་དགོད་སྒྲ་ཙམ་ཡང་ཡོད་མི་ཆོག་པའི་རང་བྱུང་ཆོས་ཉིད་དང་འགལ་བའི་འཇིག་རྟེན་གོ་ལྡོག་ལ་ཐད་ཀར་ཁ་རྡུང་བཏང་འདུག
一年之前就列入了想看,那时没有《笑之大学》的资源,意外发现后,体会到久违的好电影之魅力。
按耐不住一睹为快的香汗淋漓,不禁奔走相告“有了,有了,终于有了”,仿佛多年不孕不育的夫妇喜得贵子。
《笑之大学》剧情上名如其戏——教你笑。
第一,文化审查员向坂君不断提出苛刻要求让喜剧作家椿一君修改剧本以通过审查,七天里通过一次次为了迎合奇怪理由的修改让原本剧本也一次次更加出色,让原本总是苦瓜脸的苦逼审查员最后忍俊不禁和放浪形骸。
第二,看这么一部上乘的喜剧电影,让观众捧腹大笑,其中几场冷幽默是电影里难得的效果。
第三,当椿一君被紧急征军,异常冷静,让人感到的反差,暗喻着生活中无笑的后果。
至此,我决定改用“三笑”系列产品,这寓意直接秒杀“吃屎屎香”。
影片更深的意义在于两者政治立场的冲突,政府为什么要限制老百姓的笑声?
这样的题材,这样的探讨,也证明为什么资源之稀缺的理由。
有时我也想,无所不能的他们真的懂电影吗?
审查书的,他们知道什么是好文章吗?
审查歌的,他们知道什么是好音乐吗?
审查综艺的,他们知道什么是好节目吗?
唯有一个例外,审查毛片的,他们真的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时而暂停,时而回放,时而对某一片段反复研究,双手很是繁忙,是在做笔记吧。
好了,不聊政治,不是屌丝玩得起的。
笑之大学令我感触最多的是椿一君之本意,一个剧作家的抗争。
面对各种不合理的修改要求,他先面带微笑跟对方尽力争取,发现徒劳之后沉着接受,只要一晚,第二天带着更好的剧本再次迎接不批准。
多么不可能的完成任务都只要一晚!
作为文人,作为工人,作为艺人,必须拥有一份对自己工作的尊严。
如今节操碎满地的社会,你不去关注都有很多事和闻腐蚀着我们的价值观。
最后毫无概念的他变了,苦于坚持的你变了,缺少定力的我也变了。
熔炉烧得旺,进来了早晚会自我欺骗,从而降低肉体上的痛苦。
斗志,激情,理想,这些东西我们在我们身边看到的越来越少。
有人说,是我不看报不看新闻,经常有报道的。
童鞋,什么叫新闻?
新闻是新的,少数的,一般人不知道的,整天报道好人好事,关注寥寥几个有道德的人,这样的新闻不免让人越看越迷惘。
我更看重,我的朋友们,是否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是否热爱着自己的生活,是否做了有意思的事儿。
如今的奋斗更多等同于赚钱。
现实中必然存在挫折,富含困难,至少要抗争。
就好比打boss,自然经验多,爆的装备好,你不打boss怎么升级?
游戏里你风骚的走位,现实里干嘛是个摊子?
游戏里你精算胜负,现实里干嘛是个脑残?正如《闻香识女人》Frank说“我知道那条路正确,但是我没勇气选择,因为那太他M的难了”。
另一些人的经历是,抗争了,受伤了,放弃了。
是啊,谁不向现实妥协呢?
可是,有必要妥协的这么彻底么?
椿一君是理想主义者,为了一部好的作品任劳任怨。
椿一君是现实主义者,为了戏剧的上演,可以忍辱负重,任由现实摆布,却坚持着自己所要的表达。
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如何在骨干的现实中理想依旧丰满性感。
“少年派”易稿400次李安赢得拍摄资金。
史泰龙为拍《洛奇》,遭遇1849次失败。
同样都是为剧本的抗争,可谓现实中的椿一君,同样他们赢了。
《笑之大学》不单教我们笑,还教我们如何抗争。
有人怪时代,有人怪世道,有没有人怪自己?
这部影片叫做《笑的大学》。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日本。
向板从前线归来,任某地的剧本审查员。
他是一个有着强烈军国主义情感的人,认为艺术了无趣味,到战场上为国捐躯才是有意义的事。
对他来说,做一个剧本审查员几乎是一个不可接受的工作,因此,他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在剧本上盖下“不许可”的红章,除非作者接受他的蛮横无理的修改:不允许有情爱,不允许有丁点的对帝国的不敬,不允许有诙谐和滑稽——在他看来,战争时代的帝国不应该有笑声。
椿一是一个名叫“笑的大学”的剧团的作者和导演,他写的全是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喜剧。
向板照例对他的剧本提出了荒唐的修改要求,椿一无奈接受。
可当他按照向板的意图修改剧本后,剧本竟然变得更滑稽,那是在一本正经下显示的黑色幽默。
于是向板又提出了下一个修改要求,椿一又照着做,剧本又散发出新的幽默色彩。
这样一天天改下去,向板也沉醉在了剧本的氛围中,在他的修改下,剧本越来越幽默,越来越完美。
他甚至和椿一在办公室中排练,推敲如何让对白更引人发笑。
向板的转变是渐进的,让人信服,这也显示了电影导演的叙事功力。
向板原本是一个不会笑的人,当他看到椿一的剧本后,嘴角不禁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他迅速意识到并收回了笑容。
修改了几次剧本后,一天晚上他不自觉的走进戏院,他的手几次想拉开门帘,又几次收回,当他终于拉开的时候,眼前是一片笑的世界:观众正在剧场里笑得前仰后合。
他第一次来到了笑声中,怀着欣赏的态度。
他看了演出,觉得还不够精彩,应该更幽默一些。
第二天他就充当演员,和椿一排练剧本,推敲对白。
他由一个政治上的审查官变成了一个艺术上的审查官(严格要求作者的编辑)。
故事讲到这里,不禁让人想到了《东宫•西宫》。
这同样是一个引诱与被引诱的故事。
《东宫•西宫》是同性不断施加的引诱,而这部电影讲的是笑声的引诱。
向板拒绝笑声,一生中甚至没有笑过。
他本想把椿一的剧本改得一本正经,改得枯燥无味,可没想到剧中人物的一本正经却造就了一种反讽和黑色幽默的效果。
他一遍遍地要求椿一修改剧本,剧本却愈加诙谐。
他无意识地沉浸在这游戏中,慢慢地已区分不清他到底是要否决剧本,还是要使剧本更完美,更幽默。
他被笑声引诱,在一次次地拒绝笑声中,却受到了笑声的更大引诱,于是他只好沉沦在笑声里。
一个喜剧的审查者和反对者,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喜剧的作者,甚至是表演者。
故事的意义已经显现出来了:专制时代,威权要求人人都为它服务,成为国家机器上的工具。
工具是机械的,没有情感的。
任何情感的显露都是私人的,是对国家机器的疏离,甚至反对。
笑声对于国家机器是危险的。
可是作为国家机器代表的审查官,在与笑声的斗争中,却不知不觉地被笑声同化,被笑声吸引,自己也笑了起来,这就是人性的“笑”凌驾于国家机器的伟大力量。
这种力量无法抵抗。
故事讲到这里也已经是完满的。
所以当我看到以后的情节——向板准备在最后修改好的剧本上盖“许可”章的时候,椿一却开始对向板布道,大讲出版和创作自由——我不禁感到厌烦。
如果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宣传“创作自由”,那也太降低了它的价值。
我想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放弃时代背景,——岂止战时日本,哪个时代没有国家机器的“审查官”呢?
——我还暗自为它安排了结局,向板出现在真正的舞台上,出演椿一创作的戏,而且就饰演一个滑稽的帝国警察,台下笑声一片。
这是个团圆式的结尾,如果这样,《笑的大学》本身也就成了一部笑的喜剧。
然而我之后看到的情节却不是这样:向板听完椿一长篇大论的宣言后,脸色又变得凝重和严肃起来。
他又回复到“审查官”的角色。
他告诉椿一,他正是椿一反对的威权的代表,他的职责就是否决剧本。
所以他不准备在椿一的剧本上盖“许可”的章,相反,他要求椿一重新修改剧本,这剧本,绝不能让人发笑一次。
绝望的椿一还是答应了向板的要求,重新开始他们之间的斗争(引诱与被引诱的斗争)。
新的一天,椿一拿来了他的剧本。
这却是一出非常诙谐的戏,比之前修改过的任何剧本都要让人发笑。
向板读着剧本,一边尽力保持严肃,一边禁不住发笑。
他问椿一,为什么没有遵照他的旨意,而是变本加厉得让剧本更幽默。
椿一说,他头一天接到了应征入伍的通知,要奔赴战场,不可能执导这一部戏了,所以他也不在乎剧本是否通过。
向板在这瞬间又回复到了一个“人”。
他恳请椿一回来以后执导这部戏,他愿意做演员。
他坦承椿一的剧本让他快乐,他在看剧本的这一周每天都在发笑,而此前他从来没有笑过。
椿一答应了他,转身离开了。
这承诺大半虚妄,因为战争更意味着死。
在椿一离开办公室,即将消失在走廊尽头的时候,向板冲出来,对椿一大喊:“你不要为祖国牺牲,你要为牛排牺牲。
”这正是椿一剧本中的台词。
帝国审查喊出了:“你不要为祖国牺牲”。
这结局当然比我想象的好。
然而,这结局却更凝重,让人笑不出来。
和椿一的剧本一样,这样的结局,是悲伤和反讽结合的黑色幽默。
当椿一走向战场,走向死亡的时候,这部电影变成了向板要求的,“没有笑声的喜剧”。
给了五颗星的电影,其实是分两天看完的。
第一天,没能熬住前二十分钟,睡死过去。
但是睡前预感到很值得看,因为迷糊的同时,感受到美丽的小号配乐,舞台感极强的道具,以及开始蔓延的火药味道。
那种形式——一个封闭空间,几段对话,暴露冲突。
无疑就是舞台剧,用舞台剧的形式来演电影,也不是光光三谷幸喜想得出来,但是他拍得好,真的好。
人也对,如果不是冷酷的役所広司演剧本审查官,就没那么好玩了。
审查官向坂,小剧作家椿一,完全不搭的两个人走到一起,大概彼此都想快些摆脱对方。
如何审查剧本,通过或不通过,这是剧里两个人各自思量的问题,一拉锯就是七日。
生活不过由盖章组成的审查官向坂,哪里觉得有什么快活可言,只消面貌严肃,为政府效忠,一本正经执行职责就好。
喜剧这多余的玩意,不知道是哪个混蛋想出来的。
而以柔克刚的小剧作家椿一,虽然不断屈就权威,但是却在审查官的严厉要求之下,写出巧妙又更具备喜感的作品。
这就是秉性所致,毫无意识,下笔如有神助,天生的喜剧作家。
随着椿一君最为强大的喜剧天性逐渐渗透,无论如何都不肯相信这世界有所谓喜剧的向坂,终于也开始怀疑愉快感的存在。
向坂把椿一扔掉的废作品放进口袋,就像偷糖吃的小孩,不时拿出来舔一舔。
下班后的向坂,拎着包怯生生走向剧院,站在最后的人群中,看着台上鲜艳的表演,听着别人发自内心的笑声。
他流出泪来。
从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开始改变了吧?
一定有什么使他变得幸福了。
恩,我也一直相信这世界的确是有愉悦感的,虽然有时候很辛苦,所以幸福才显得尤为突出。
所以说,椿一是个了不起的角色,他一定用自己的天才改变了许多个人生,包括向坂的。
使别人笑的职业,非常崇高。
随着剧本的不断改进,简直可以看见向坂由此而变得温柔的内心,让人感动得无以复说。
实际上椿一君的剧本到底如何搞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使我们发笑的本领,真是高明。
当然,不是在说玩手技或者口技的单纯取乐于人,老实说,对于那样的表演,我从来没觉得好笑过。
当要去参军的椿一把最后的作品交给向坂时,他已经无暇顾及是否通过审查。
“请一定要回来”分别时,向坂对椿一这么说。
也是对那个刚刚认识的自己说。
如此的离别无疑是痛苦的,这让我也忍不住流出泪来。
从三星到四星到五星。
役所广司和稻垣吾郎的影帝级表现。
与片名不同,电影整体沉闷,全片只有三个场景,两个主要人物,几乎没有任何笑点。
事实证明,不笑就是喜剧最大的笑点。
对公权力的讽刺,个人理念对审查制度的抵抗,艺术追求和政治立场的冲突,人与人和人与国家机器之间的关系矛盾,以及反反复复出现的门的隐喻,这部片子可挖的角度和内涵实在太多。
更不用说还有两人对峙时那场出色的光影控制,临近结尾的戏中戏反转。
另外,从这部片中还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影子,意大利费里尼式的滑稽喜剧,还有与《十二怒汉》极其相似的场景设置。
要说瑕疵就是结尾太拖,太刻意,很多次完美的ed都被导演忽略掉,实在有些可惜。
在检察官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某个影子,可能这来源于大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尤其是思政方面的。
真的,不苟言笑可能就这么刻到了骨头上的某个位置。
尤其是在前后出现态度反差的时候,上面这个念头就突然蹦了出来。
说起来,开头的部分,会让我觉得很魔性,在我认知里,这一点都没有电影的风格,甚至不能够贴上喜剧的标签。
随着第一个捏寿司场景的出现,就感觉突然来了个恶趣味,想笑,却又笑不出来。
作家不断努力地改稿,以及检察官不断参与进来的过程,总有一种作家在戏弄检察官的感觉,而检察官则是从铁板一块的脸不断松弛的过程,以及在剧院前那种犹豫、期待、自责的表演,那么长的一段时间,虽然没有笑,但是可以感觉得到,他已经在心里笑了。
而检察官说出自己笑了83次&作家则说明了这是他的战斗时候,检察官的表情快速反转,真的心头有种被揪起来的感觉。
不得不说,主演们,尤其是检察官的表演是多么到位。
个人感觉,结尾落入了某种套路,虽然中途自己笑了几次,但我觉得,这部电影,才是检察官所说的“不能笑的喜剧”。
从这部电影中,俗套地来说,可以看出,是反映了作家以作品对抗权威采用了某种不为大众所接受的态度,开场时其他作家的表现,跟圈内的某些人真的好像,而这个作家,或许是为我们所厌弃的那些人,甚至比那些为了上演而删除某些情节的人更让人讨厌,或许我们就像剧场的老板、其他演员一样,认为他是叛徒。
或许,彻底地反对或彻底地接受,都不如这样的方式好,这是我咀嚼这块肉的感受。
正如两年前在做横向课题的时候,一份报告的政策建议,我措辞上以及内容上都显得很激动,在大老板的批注中,我理解了他的用意。
一个长期为gov做咨询的学者,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不只是迎合,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潜在影响最后决策过程。
这是我们这些愣头青,一头扎进去的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怎么去咀嚼这个肉,真的全靠个人感受,嗯,这个肉,这个国,一如作家轻盈的调笑
啊对,因为没有合适的条目,这里标记的是改编的话剧剧本《喜剧的忧伤》。
一、剧本梗概喜剧编剧为了通过剧本的审查来到审查官的办公室,审查官不断向他提出无理的修改要求,而在连日来不断的剧本修改之中,审查官的态度逐渐软化,两个合理创作出了一部引人发笑的剧本。
二、幕场分析总体结构大纲第一幕主要讲:审查官对编剧的剧本感到不满,提出将人物和背景改为中国的要求。
第二幕主要讲:编剧完成了修改工作,还加入了审查官的话语。
审查官再次提出要求,让编剧删去接吻的情节,同时加上局长这一正面人物形象。
第三幕主要讲:编剧又一次完成了修改工作,审查官仍想挑刺,但为了剧本的完整又决定保持原状。
审查官在配合编剧演戏的过程中逐渐被感染,甚至说出“戏比天大”,决定将局长这一形象删去。
第四幕主要讲:两人合力完整了剧本,编剧这时告知审查官,自己被征兵入伍了,而这部戏也不会再有机会上演了。
审查官不再执着于家国大义,而是要求编剧活着回来。
总体结构分析第一幕是故事的开端:交代了这出戏的核心设定,即改剧本。
审查官和编剧之间初次建立对立关系,编剧要想办法通过审核,审查官要提出无理的修改要求。
第二幕、第三幕是故事的发展:在剧本的不断修改中,由于这些意见的提出和编剧想方设法的弥缝,剧本真的越来越好笑了。
除了这条故事线的发展,人物状态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审查官的态度逐渐软化,甚至愿意去配合编剧演戏,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也感受到了喜剧的魅力,开始不对剧本做无理的干预,认为“戏比天大!
”第四幕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到了剧本完成的一天,审查官已经在内心里欣赏起编剧和他的工作来。
编剧这时告知审查官,自己被征兵入伍了,而这部戏也不会再有机会上演了,而审查官抛开了自己作为国家机器的立场,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要求编剧好好活着,活到剧本能够上演的时候。
第一幕编 剧 您好,审查官先生,自我介绍一下,鄙人……审查官 不必了,编剧的名字我已经划掉了,为了避免公事私办。
所以,今后,我们就以职务相称吧。
编 剧 明白了,我叫编剧。
审查官 我呢?
编 剧 对不起,审查官先生。
审查官 不对。
编 剧 长官?
审查官 再想想?
编 剧 那……审查官 你是想叫我瞎子还是独眼龙啊?
编 剧 没有,我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说实话。
编 剧 可您不是瞎子啊。
审查官 那就是独眼龙了?
编 剧 没有,我真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没关系,我之所以这么问你,就是想看看,你能否对我说实话。
坐下。
开场即建立起两人的形象,审查官此时的态度还是公事公办,甚至有些不客气的,而编剧则有些畏缩,两人之间有一定的对立。
审查官 我可把丑话说在前头,我本来对当这个文化审查官就没很不满意,我凭什么要和你们这些人打交道啊?
文化审查,文化需要审查吗?
在我看来,应该禁止一切的娱乐活动!
现在是什么时候?
啊?
前方的战士,在那儿抛头颅洒热血,你们带着大家在后方笑?
我还可以告诉你,我刚从前线回来,知道我这个眼睛是怎么瞎的吗?
再一次突出审查官的人物形象,对于喜剧本身是厌恶的,也为下文的百般刁难做了铺垫。
审查官 你现在心里是不是在想,碰到一个不通情达理的审查官?
编 剧 没有,我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这就好。
你刚才说,这个点心是在哪家店买的?
编 剧 广场南边第二家。
审查官 哦,你还挺会买。
编 剧 对不起,我带回去。
审查官 实话跟你说,我是从来不吃豆沙这种东西的。
可也怪,我家老太太吃起来确实没完没了。
编 剧 审查官先生,其实要叫我说,就是点点心,您就给老人家带回去呗?
审查官 嗯?
嗯。
编 剧 明白,明白。
(递上点心)审查官 你现在心里是不是在想,他还是收了?
编 剧 没有,我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脸上写着呢。
编 剧 您冤枉我了。
审查官 说实话。
编 剧 就想了一点。
我……我还是带回去吧我。
审查官 放下。
编 剧 您看我还不如不买了我。
审查官 放下。
编 剧 我带回……(送回点心)审查官 真倒霉,碰到一个不讲理的了。
编 剧 我真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你要是这么想就对了,我就是个不讲理的人。
依然是两人之间的矛盾,且局面完全由审查官主导。
审查官 那个时候我还不是审查官。
再说了,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故事被你们写完了吗,你现在弄个洋娘们在这儿谈情说爱,你什么意思?
我问你,文运会的六不五要你们剧团传达了吗?
编 剧 传达了。
审查官 第四条。
编 剧 不表现浪漫情调。
审查官 第五条。
编 剧 要以本民族的立场创作。
审查官 这还不明白吗?
此时的审查官还是恪守纲领规则的形象。
审查官 对不起,编剧先生,这个剧本不符合文运会的精神,这样的剧本,我不能通过。
从你家阳台下来吧。
编 剧 您说哪儿有问题,我改啊。
审查官 问题很简单,就两点。
第一,把外国主人公变成中国人,把外国的故事背景变成中国的,只要你达到这两项要求,这个剧本,还有可能通过。
前面是对这个剧本的大致呈现,可以看出其实没有多么好笑,而其真正的作用在于与后文不断修改完善的剧本形成对比,在逐渐的失控和由此产生的莫名的喜感中变得成熟;而审查官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修改意见,算是确定了之后几幕戏两人对手戏的一个模式,即剧本内容、提出意见、修改要求,而两人关系的变化,尤其是审查官的态度变化,也就在这几幕中这种模式的细微差别下呈现出来。
第二幕审查官 熬夜了吧?
编 剧 凌晨打了个盹。
审查官 辛苦啊。
编 剧 我习惯了。
感同身受,叹息扼腕。
审查官 有!
我就是那个导演哪!
你指桑骂槐,含沙射影,你以为我听不出来啊?
你看,第三页,“德国,吃的着炸酱面吗?
希特勒能做炸酱面吗?
谁敢给希特勒做炸酱面哪?
”你不过是把窝头换成了炸酱面,其他的话还不都是我的原话?!
反正我是从这里开始笑的,也开始进入这个戏剧情境之中。
后面的情节也类似于此,在审查官的意见之下这个剧本逐渐有了生命力和笑点,这也是打动审查官的一个原因所在,即亲自让一出好戏成形。
编 剧 我就是对您那句话我印象太深刻了,对不起审查官先生,我删了它!
审查官 别删。
编 剧 不不一定要删。
审查官 不能删。
编 剧 必须得删。
审查官 不要,不要删,就这样!
你想啊,这个炸酱面,噎得死他吗?
改回窝头,改回窝头!
编 剧 明白,明白。
审查官 这样才能体现导演意图啊。
编 剧 改好了。
审查官 哎呀,你干活怎么这么糙啊,这儿还是炸酱面呢!
编 剧 其实我也觉着呀,这个窝头它一定比炸酱面噎人呀,我要是一个字不改照抄您原话不是怕您不高兴吗。
改好了。
审查官 嗯,不错。
审查官开始注重戏剧本身了。
第三幕审查官 唉,这么短的时间里,让你憋出这么个邪玩意儿,也不容易。
你念念怎么改的?
编 剧 许山伯的词,“我为国而战,为国视死如归,为国战死沙场。
”审查官 这样不很生硬吗?
编 剧 我知道,可我实在想不出别的来了我。
审查官 这个戏如果这么改的话可就没意思了,这么生硬地加为国,我看还不如为锅呢。
编 剧 您喜欢为锅?
审查官 我没说喜欢为锅,我是说两者比较起来,似乎为锅更合情合理。
编 剧 明白,马上改回来!
审查官 哎,我没说我喜欢为锅。
编 剧 我知道我知道,马上改着呢!
(趴回改剧本)您看,都改成为锅了。
审查官 嗯,合情合理嘛!
编 剧 可我们就是没有为国呀。
审查官 你怎么就不明白呢?
这个……民以食为天吧,这老百姓也做饭哪,要拿锅做,国以民为本哪,这民就是国,国就是民哪,那么为锅就是为国,为国就是为锅啊!
审查官开始为了喜剧本身,甚至忽略掉自己先前提出的,基于“正能量”的修改意见。
审查官 哎?
我倒是有个小想法,不行不行,我是外行。
编 剧 您说出来呀,也许会有帮助的。
审查官 那我说了,你别在意。
如果这个局长他是抓犯人上来的呢?
比如说他抓小偷,然后路过这里,造成他们两个的分开?
编 剧 可以呀!
审查官 我这可是随便说说。
对喜剧的热情逐渐高涨。
审查官 不好不好,这时候局长再自我介绍啦!
删了删了。
编 剧 不能删,删了局长该不高兴了!
审查官 什么他妈局长,戏比天大!!
删!
编 剧 漂亮。
前面的铺陈最终过渡到了这里一句“戏比天大”,审查官在创作热情的驱使之下无视无理的修改要求。
审查官 对!
换个好看点的男演员演,只要你这个剧本按照我的思路来改,我可以睁一眼闭一眼。
编 剧 审查官先生,我必须由衷地说,您是个天生的喜剧作家。
审查官 嗯,是吗?
编 剧 是,我这就回去改,对您的帮助,万分感谢!
审查官 还有呢!
编 剧 还有?
审查官 明天,把你们的服装道具都给我拿来。
万一,你们在里面走手脚呢?
编 剧 明白,明白。
审查官先生,明天见!
心态已然发生转变。
第四幕审查官 等等,等等,等等!
你得回来,你得活着回来,你不是会演戏嘛?
我教你,到了战场上,敌方的枪一响,你趴在地上装死,或者干脆当逃兵,无论如何你得活着回来,这个剧本我给你留着,等你回来上演。
编 剧 您说这话合适吗?
审查官 这是秘密!
但是我必须要谢谢你,这几天,你让我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让我知道了笑还是件有意义的事情,你的剧本我看了很多遍,在家里,办公室,甚至在路上,我笑了笑得我腹肌都发达了,我对于你的热情对于你的才华对于你的顽强我打心里边佩服,我要看着戏上,我要看你写的书,我要看你编的戏,让我更愉快吧!
所以,你必须活着回来。
审查官与编剧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
编 剧 明白了,您现在是以审查官的身份在跟我说话吗?
审查官 这还重要吗?
编 剧 告诉我您叫什么吧。
审查官 就叫我独眼龙吧。
再次给出这种转变,与开头形成呼应。
三、主要人物分析我觉得这部剧最打动我最让我感觉牛逼的地方就在于,它明着只是在讲一个剧本的修改过程,但真正的细腻的暗线,就是一个原本身为国家机器的人,如何被一个美的事物,被创作本身所打动,最终回归到一个人。
审查官开场时是不报自己的名字的,只拿“编剧”称呼对方,让对方拿“审查官”称呼自己,姓名的缺失意味着身份的抽象化,个体被更大的事物代表,也即,国家的文艺审查机器审视国民的文艺创作。
到了最后一幕,我们看到,审查官让编剧称自己为“独眼龙”。
值得注意的是,他原先提到独眼的事情时,是有一个悲惨的前史的,也即被日本兵弄成了这副模样,他开场便对“独眼龙”这种绰号有着抵触情绪,甚至主动警告对方不许取这种绰号,而到了最后,他主动又把这个绰号搬了出来。
这里有两点可以挖,一个是,“独眼龙”而非“审查官”,说明审查官不再将自己当作一个身份认同的象征,不再是官僚体系中的一部分,而是一个个体,他和编剧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再是开场时的冰冷隔阂,而是心意相通的朋友,或者说道友;二个是,审查官不再觉得这是什么心魔了,这是可以开玩笑的事情了,这种事情可以被自己当成好笑的事情了。
所以除了回归个体这一主题,还有一个主题,就是戏比天大。
整部剧到最后,就是为了说明一件事,即,什么是真正好笑的事情,审查官走到最后的一个人物弧光,除了从国家机器变成个体,就是,从不好笑变得好笑了。
我们看到那个编剧和审查官合力攒出来的剧本,许多的笑点都来源于审查官的意见,或是为应对无理的要求而生改给改出来的别样的包袱,或是他主动提出的,应该如此的好笑的地方。
在改剧本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审查官的一次能力的训练,剧本写完了,他也有了笑的能力,他对于喜剧的创作,有了自己“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不可撼动的准则。
所以在改到兴头,情绪顶上来,他才会高呼,“什么他妈局长,戏比天大!
”局长,又是一个国家机器的象征。
于是到了这里,我们提出的两个主题就能够串联起来,也即,一个国家机器的象征是如何为了喜剧对抗国家机器,重归个体的。
就像结尾那句,“就算要死的话,也是为了锅,为了妈妈的锅,为了,妈妈锅里的肉!
”为锅,不是为国,其实就是,为小我,不是为大我。
看到这里其实就在想会不会三谷幸喜老师的原作会更好,这里批判那种军国主义的意味会更浓,编剧入伍的那种酸涩感会更深。
现在这样也还可以啦,但是毕竟是削弱了这层意味,显得就有点违和。
我还蛮喜欢这种似乎有些不正确的内核的,就像我虽然不太喜欢赖声川老师的相声剧,但《千禧夜,我们说相声》里有一句我印象很深:大清国没有大我,只有很多很多个小我。
最后还要说一句,三谷幸喜老师真是厉害啊,这应该是我第二部看完会有嫉妒感的剧本,第一个是《枕头人》。
这么说起来,两者之间还是有不少共同之处的,也确实都是我想写出来的那类剧本。
继续努力吧。
“能为之捐躯的,只有肉。
”这句话过于谄媚观众了,一听就知道是哪个年代的电影。
审核官与作家商磋剧本,僵硬无趣的审核官学会了怎么写剧本,也学会了怎么笑。
剧本改好的那天,作家参军去了。
所以,笑之大学,即是剧团的名字,也是审核官的房间。
第一天,让改为日本故事、日本人;第二天,加入“为国 为国 为国”;第三天,删掉接吻;第四天,加入警察;第五天,让警察合理。
“不要为了祖国而死,要为了肉而死。
”本来是带有搞笑意味,但在结尾在编剧瘦弱背影的衬托下充满了悲壮的味道。
电影布景简洁,演员少而精,对光线的运用更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短短120分钟所表达的含义极深极广,无论是对军国主义的嘲讽,还是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探讨,都在一间小小的审查室通过喜剧编剧和审查官的一来一往中一层层地展现出来。
电影语言的巧妙设计使得深奥的内涵具像化,让观众一点点看清军国主义和官僚体制给艺术是如何一步步套上不可理喻的枷锁,而艺术又是如何戴着镣铐跳舞。
一个坚持自己的喜剧之道,天真又执着的编剧,一个体制内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官僚,立场上天然对立,最后却因为笑的艺术而在某个时间段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然而,也仅限于某个时间段,就像灰姑娘的南瓜车到了午夜12点就会变回原形,体制内的官僚再怎么喜爱编剧的才华,当编剧当面质疑体制的合理性,想用艺术来战胜体制时,官僚的愉快面孔瞬间消失了,换了一幅比之前严肃时更让让人恐惧的神情,“我就是这体制内的一部分,你攻击这体制,那作为这体制最底层的官吏的我该怎么办呢?
”这一段电影的镜头和光线语言运用得出神入化,阳光逐渐从役所广司演绎的审查官上消失,审查官完全陷于黑暗之中,所有的光芒都在编剧身上。
编剧那清澈闪亮的双眼充满了迷惑,他不明白这世界上有艺术和情感跨越不过去的鸿沟,那就是立场和利益。
他知道怎么让人们笑,却不懂得人心的复杂和矛盾。
这是一个孤独的编剧,他一个人在喜剧的道路上踽踽独行,对审查官提出各种无理要求都用笑的技巧和艺术去化解,既不放弃也不完全妥协,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戴着镣铐跳舞,镣铐越多,跳得反而越来越好。
他感动了他的敌人-审查官,却招致了旁边人的唾骂和殴打。
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却换来了叛徒的称号,但最终只有审查官明白他的苦心,认可他的才华。
难为知己难为敌,最后最理解你的人是你的敌人。
真是天大的讽刺。
站着死是不是比跪着生伟大,我无法评断,但是放弃总是比忍辱负重要容易得多,也看起来更有气节。
即使没有审查官,编剧也一直在承受各方的压力,在可以的范围内尽力妥协,比如团长的下流段子和无聊的转垫子,为了剧团的氛围也不得不强行加入。
(怀疑这段是三谷的心声啊)看似胆小的编剧却有着一颗对艺术无比坚定和赤诚的心。
这种坚定的信念让他在小小的审查室里艺术和体制的无声的较量差点胜利,只差一点点。
其实最终也是编剧胜利了,他成功唤醒了审查官笑的细胞,唤醒了他作为人的温情的一面,当结局阳光洒在役所广司的脸上时,他就已经不再是那个体制内一板一眼的官僚,见过那个会笑的世界,就再也回不去之前那个冷冰冰的以体制为名的牢笼。
电影名字起得真好,笑的大学,笑真的是所大学,在开怀大笑间也学会了如何和人相处,如何生活。
三谷真是个鬼才。
开场两分钟突然意识到 啊 这电影超级三谷幸喜! 果然. 纵然导演名字挂的不是他 确是他写的剧本 一贯的独特风格 有笑料有温馨 绝佳的演技派CASTS和别树一帜的布景及镜头掌握 可惜 也少不了看他电影时一贯的超越日剧 低于电影的感觉 永远少了2% 不能让人尽兴
与三谷自己比真的很一般,其实就是个话剧,称不上好电影。
3.5。人物很极致,人物关系也构建的非常有趣,双方是流动的。框架完整。就是冲突…怎么说,选择的是最难令观众信服的一种冲突模式,如果观众觉得主角剧本写的好,那么观众就信服;如果观众没感受到主角的剧本写的好,就很难感受到有趣。冲突又依靠大段的台词来构建,如果感受不到有趣的观众,会觉得冗长。讽刺意味很浓,落点也好,最喜欢的两句台词,“舞台是死的,重要的是营造气氛。”“-团长怎么说?-只要让他耍坐垫,说“裤衩”,他就满足了。”
这种形式非常像日本的漫才。也就是日本的相声。但是人家这个相声包罗万象啊,政治军事战争国民内心与行为对峙最后被艺术形式打动。很无聊我看不下去。
1.用喜剧方式来控诉军国主义,这一次是高级的;2.笑点基本get不到,我偶尔几次在役所广司的脸上发现笑点,仅此而已。
拿去广电同仁共勉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给五星还不够 前半段各种讽刺的点总感觉欠火候 后半段神烦的日式正能量…看得快睡着了 看完感觉浪费了两个小时 要么真的是我欣赏不来日本电影吧…
没有买到《喜剧的忧伤》的话剧票,所以才找了原版电影来看。我难道比片中审查官大人还不苟言笑吗,真没觉得哪里有趣……
审查官和剧作家,相互对立的角色最后惺惺相惜。两个人的对手戏相当精彩,配乐也十分出色!从对话及影片给予的外境氛围,只言片语就勾画出战时日本民众的反政府情绪,编剧功力十足!
不好意思,看不完。
“只有浅草。去浅草决一胜负。浅草就是一切。浅草在呼唤我。”——语出浅草大学优秀毕业生面瘫小子北野武的《浅草小子》。
单一场景,两个人物,对白发展故事情节。几次镜头变化都是偏喜剧性的,总体依然是三谷幸喜式剧本为王。审查员和剧本作者的七天,从审查员角度是:我要毙掉这个剧本,崇洋媚外-剧本有意思但需要改,要爱国-我已没什么要修改的,但上峰有新需求,需要加警察-双方共创警察段落,我很享受-改好了,我很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剧作者坦诚的说了我无法忽视的违反纪律的话-回炉重造,写一个不是喜剧的喜剧-新本子把我逗乐了,可保持初心的剧作者却要入伍了,我敬佩他。非常严密的剧作逻辑,役所广司的出演大大为本片增色,对手戏男演员相比起来有些生涩。役所广司将剧本中略有情绪断点的卡通人物演出了灵魂。
對censorship 浪漫主義的解構,真實性和在真實世界的合理性顯然於本片並不重要。影片在讓人感動的同時,也有一絲對集權主義和軍國主義大徹大悟後的決斷。當然片子裡還是保留了不少顯著的日本(或泛東亞)性,如支配與被支配者的關係始終未變,編劇的「戰鬥方式」也很「東方」。影片絕大多數場景在室內,由兩位男演員完成。在所有類似這樣的室內戲劇電影中,屬於完成度和可看度都很高的。好片!
真的不懂为什么review这么高……真的不懂……
神作!后来我就明白了为什么贾樟柯在受邀拍一个关于中国电影人生存现状的片子的时候,他会来一段《狗的状况》。两个人的戏,话剧感、舞台感十足。非常有意思的小品片。剧本非常强悍。
笑点和泪点get不到,隐喻也没啥感想。剧情非常不合理,审查官笑点那么高根本不会因为片中的那些桥段发笑的,影片一直在说改编剧本的事,最后还是没法演出,本质根本没变,结尾的转折也只是因为编剧参军,结局和开头根本没有质的变化。
一个屌丝喜剧作家通过改改改改再改改感化总局(或者是产品经理?)的感人搞笑故事。我看的版本字幕组翻译不全卖报小哥吆喝的新闻标题,难道这些新闻大日本帝国侵略中国有关,不敢翻译?希望是我想多了,不然那可太讽刺了
素质不到家?完全无感~
挺好!编剧的控诉..广电总局有没有这样的人
跨年嘛照例是继续看三谷——我的纯爱之王🤣。这满分的剧本,演员也很适配,连星护进行电影化所犯的错…认真想想都值得称赞,这不就是在为日后三谷从戏剧导演转型电影大导试错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