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影院观看了电影《守岛人》,这种小众的主旋律电影本不想写影评,因为写不好就会变成陈词滥调。
但在豆瓣评价中我发现很多人没理解这个故事,所以尽管水平有限,我还是打算尝试写一写。
这部电影核心的两句话。
第一句是王继才的:人这辈子只要干好一件事就不亏心。
第二句是王仕花的:你守岛我守你。
王继才毫无疑问是一名英雄,这座岛之前坚守最长的人15天,最短的3天,而他一守就是32年。
但英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电影描述了英雄成长的过程。
王继才开始工作时是和他爸赌气。
这时候他不是英雄,他在没人换他的时候会抱怨会骂部长,但他的初始目的让他没有一走了之,这里也初显王继才的毅力。
可明显如果只是赌气,想做成件事给他爸看并不可能支持他在如此恶劣的地方坚守32年,而是之后在工作中的认识慢慢使他成为英雄。
在小岛上靠敲打脚盆来提醒来往渔船绕行不触礁,能拯救了许多人的性命,在恶劣的气候下记录日志能为国家科学研究做贡献,在国门前阻止走私犯能保护国家利益,还有开山岛在历史上的非凡意义,因此守岛就是守国。
他在之后长久的工作中找到了守岛的价值,让他愿意义无反顾的坚持下去。
当他对花说:“你看我这日志写的越来越好了,这新来的得学多久才能写成这样?
”在那时他已经全心将工作放在第一位了,而不是可以有人来换班。
还通过船夫的回忆录知道,王部长也是带了几个人来,但是王继才看到王部长看那些人的眼神明显没有对他那般信任,所以他自己主动推掉了来替换的新人,最后王部长和他都不提换人的事了。
到这他已经把岛上的工作完全凌驾于个人生活之上了。
时代的英雄已经诞生。
当然最大的困难和挑战还是来自家庭,工作原因家里两个孩子读书只能供得起一个。
姐姐为了弟弟读书,自己去打工开贝壳,手冻得通红满是伤口。
听说姐姐不读书了,老婆劝他找王部长调剂两年。
可碰巧王部长肺癌晚期,他看着病床上的垂危王部长说让他放心,又将自己家庭的事默默搁置。
女儿自然是不会开心的,对父亲一阵抱怨。
王继才也只能默默地离开,当与家人中间做选择时总是格外艰难和残忍,他内心对家庭充满愧疚。
但柳暗花明,英雄有着英雄的家庭,女儿看着公车上累的睡着的父亲,哪怕车子晃动使他的头一下又一下地砸向车玻璃都没让他醒来。
她留下了眼泪,明白了守岛对父亲的重要性,其实她肯定心里早就清楚父亲为这个工作的付出,这些年从没抱怨过。
为了不让父亲带着心理包袱和愧疚守岛,她对父亲说女儿错了,请爸爸放心她会好好照顾弟弟。
王继才这才露出了如释重负的微笑,像个孩子一般开心。
现实中的王继才有三个孩子。
王继才的老婆王仕花也是英雄。
同样最初她不可能了解这份工作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也会抱怨。
她辞去了老师的工作,来岛上陪他丈夫是出于对他丈夫的爱。
但是当她帮丈夫洗澡时看到丈夫背上一道道在石头上砸出来的疤痕,知道了丈夫为这事业的付出和决心,在与丈夫一起工作的过程中也慢慢熟悉了工作的价值,便义无反顾的支持着王继才。
在后半段,丈夫帮她搓背,两人角色与之前对换,王仕花的背上也已经伤横累累,皮肤也变得非常粗糙还患有各种病痛。
这时他们已经成为一体为共同的事业而奉献一生。
这是最纯真纯粹的爱。
所以就算王继才牺牲了,她仍然接替着王继才的任务,守好这座岛。
王部长豆瓣说这个人物窝囊。
的确他每次见到王继才都战战兢兢。
那是因为他知道,他没法在那个时代给王继才一个心悦诚服的理由守下去。
无私奉献,说不出口,从头到尾电影都没有这句词。
部长也给不出钱也发不了荣誉,他知道王继才吃了苦吃了亏,他知道对不住王继才。
影片还有条暗线,就是王部长的父亲在抗美援朝里救过王继才他爹的命。
这最初是战友情谊的延续是对恩情的回报,所以王继才的爹一直以他儿子为荣:这小子,要个头有个头,真是帅气。
两代人之间红色基因的传承,战友的情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很多人没看明白或不理解这电影这人物,是因为他们去掉了历史来看这部电影。
以当前的时代眼光和个人的价值观加载在主角身上。
这座开山岛,之前是有解放军正规部队把手的。
但是在当时那个平穷的年代,迈向和平发展年代,解放军削减军费大裁军,这岛最后由民兵队负责。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当时国家支持大力发展经济,军队要忍耐,部队没有钱。
张绍忠曾谈到这段往事,南海因为军费紧张,被越南强占大大小小岛礁十几座,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解放军没办法,只能派几个人,在些只有几十平方的小岛礁上搭起木头房子。
论条件比开山岛还要艰苦的多,回来人都快出精神病了。
讲到这局座在节目中嚎啕大哭,我们海军受了那么多年的窝囊气,终于有了今天。
用当今的眼光看,多派几个人去换不就行了?
但在当时的确没有条件,在英雄不够支撑的地方,就的确可能遭受损失。
如今我们知道,战士的付出让这些曾经的小岛礁如今都成了有住宅和机场的大岛。
影片还有个历史角度的细节也非常值得回味。
在前二三十年,那个国家飞速发展的时代,资本快速扩张的时代,谁发财谁光荣,谁成为资本当中的人物谁就会被追捧。
像王继才这种平凡的小人物在相当长时间里,他们的付出不被重视,他们上不了这个台面。
很少人会觉得他们守岛光荣,家里姐妹觉得他出去做生意赚钱多好。
当时他们的坚守没法获得社会对他支持的力量,都想着赚钱发财。
恰巧,他在一个岛上,与世隔绝。
他的价值观没有被资本扭曲,还清醒的认识到有比钱更有价值的事物并且坚信不疑。
当王部长病死后,他更是没了最后的依靠,独自战斗。
一直过了近20年,08年北京奥运会前,他们才岛通了电,有了天线信号,除了夫妻两人携手种的各种树外并没太大改变。
但在2012年,整个国家风向变了。
小屋子里挂满了锦旗,写着时代的楷模,共和国的英雄。
房屋扩建了好几栋,宽敞又明亮。
时代变了,审美变了,在应有的价值观之下,他们本来就是真正的楷模,就是应该是学习的榜样。
让我们回头看看焦裕禄,看看雷锋。
他们在做好人好事之前在牺牲之后,会想到自己的事情被广为流传受人追捧么?
看看王继才,他会想到未来岛上的生活也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吗?
会想到自己成为时代楷模吗?
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坚持下来不忘初心?
是他们每个人都在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个岛。
有人说英雄感人却学不来,但正因为学不来,所以才仰之弥高,达到英雄的境界应该是我们的理想。
理想我们不一定实现的了,但正因为不容易实现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
榜样的力量,是因为我们需要榜样的引领。
王继才给我们做出了一个榜样,一位平凡的英雄。
毛主席说: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
庆幸的是他们一家得到了应有的荣誉,后代得到了保障,儿子更是完成了理想,成为人们海军!
如果我们整天娱乐至死,我们的价值只由市场去定价,那我们生活的意义在哪?
物质上的追求没有尽头,并且物质需要不断的刺激。
购买一件物品带来的刺激只够维持1周时间,所以许多精神上不足以驾驭金钱的暴发户,会去吸毒,嫖娼和赌博不断接受刺激。
就算是有追求的人也只是在投资界变相豪赌,还有挑战各种极限追求刺激。
原本现有价值被人遗忘了,那个时代有些人抢着发财,根本不认为需要承担什么社会责任。
他要的是自己的快乐,哪怕有负天下人,只要自己能吃香的喝辣的。
有多少人牢记使命,守住了心中岛?
现实生活中那么多消费主义爱情,比大比小比多比少,陪了多少嫁妆,买了多少栋房。
在这样的市井生活当中,当看到王继才、王仕花那样真正纯美的爱情后,心里难道不会生出一丝感慨么?
不会感觉我们的生活被玷污了?
不够纯粹也不够圣洁,连爱情都被玷污了。
对爱人的坚守难道不也是人生的一种价值吗?
所以对王继才来说:这辈子咱俩守岛顶他们几辈子,值了!
我们都应当被这种高尚的人格洗礼。
什么样的时代造就了什么样的英雄。
王继才是一个时代的逆行者,时代的逆行者不以大家选择的标准为标准。
正是千千万万王继才这样的英雄人物扶持着我们才能走过新中国那条艰难狭长的路。
最早一批为建设新中国牺牲的英雄,就是王继才他们的榜样。
王继才也是红色的后代,红色的传承造就了王继才成为新时代的榜样继续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直到他坚持32年后,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
马克思说高尚的人面对我们的骨灰将会留下泪水。
我们与其说被感动,不如说是我们没有这样的精神境界。
我们流出的是洗涤我们心灵的泪水,我们都应当被这种高尚的人格洗礼。
因为作为社会风气的回归,只有这样的民间榜样支撑了我们社会的基石,共和国的大厦才会坚如磐石。
你守岛我守你,守岛就是守国,守国就是守家。
还有太多没说的,留给下次吧!
本文引用了不少司马南老师的话。
B站有司马南老师的守岛人视频。
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吧,看了一下评论,我认同的不认同的都说了很多,有很多中肯专业的评论。
我是从这部电影里才真正认识到守岛人这三个字的分量,还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我就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1.十几年找不到守岛替换的人就很奇怪,为什么不能轮班制呢,这一个人守那么久,如果没有妻子陪他,就算有狗,也迟早精神会出大问题。
2.在面对选家庭还是选国家这个节点的时候,我觉得有点单薄。
他改变主意决定守岛主要是根据父亲的讲述,来决定通过部长来报答部长的父亲,我有一个疑惑,这份恩情真的会让他在守岛近十几年后,依旧选择舍弃儿女不顾,让女儿放弃学业,依旧坚持去守岛吗?
也许因为我和过去人的观念不同,因为我没有他的大毅力和诚实,所以我无法理解他。
但...真就挺魔幻(没有说守岛这件事魔幻,是说电影魔幻3.全电影一直在努力表示,王部长很努力寻找接班的守岛人未果。
但是,总觉得,还是交代一下他主要是怎么努力的、做出了哪些努力比较好吧....看的时候觉得他确实真诚、对兄弟仁至义尽,但是...但是...感觉仅凭电影里表现出的他的一些行动,是不太够的,总感觉有点坑。
拍蚊子的细节处理🦟真是令人全身发麻[发抖]从一开始的不情愿到坦然接受,全家人都有一股质朴却坚韧的力量岛主的信仰,国家,亲情,友情花 生孩子时的拼尽全力 感受到了母爱的力量姐姐对弟弟的爱护接棒了父母对弟弟学校角色里的缺失国家对这些为祖国奉献的家庭应该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关怀~希望自己也尽快能在一件值得一生为之坚守的岗位上你守岛 我守你[拳头]#观后感##电影守岛人##苏州#
电影《守岛人》主视觉海报
电影《守岛人》主视觉海报电影《守岛人》,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广电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品,片中刘烨老师饰演的是王继才,因突发心脏病,溘然长逝,年仅定格在58岁,宫哲姐姐饰演的是王仕花,一山哥哥饰演的是豆子,该片没有办法在连云港市灌云县开山岛拍摄,主要取景在平潭、福清、晋江、青岛等地拍摄之一,我们都是依山傍海,向海图强,见证山海有情,水韵江苏,清新福建,为你而来。
刘烨 饰演 王继才、宫哲 饰演 王仕花
刘烨 饰演 王继才
宫哲 饰演 王仕花
张一山 饰演 小豆子出品单位
八一电影制片厂
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广电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这部影片由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在开山岛的日子,2014年,王继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
32年间,他们经历过大自然的残酷,也见证过海岛独有的景观,并亲手把环境异常艰苦的小岛变成了温情的家园。
此次首映式,王仕花也亲临现场。
回忆起最初陪王继才守岛的情景,她哽咽着说:“他要守岛,那我就守着他吧!
”他们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现在开山岛继续由王仕花和其他人守着。
他们是英雄,是我们值得记住的人。
以下文字 是一篇迟来的影评,看过虽已有一周左右,但此时想起依旧感动不已,观影当时,那一令人动容的“平凡”力量,几度哭湿我的口罩。
看完《守岛人》我真想套用电影里刘烨的一句台词,对故事原型王继才王仕花夫妇,说:“说谢谢两个字,太轻,鞠躬。
”
电影根据全国“时代楷模”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的真实故事改编。
电影在狂风暴雨中开场,旁白一开始就交代了主角的最终结局,然后从故事开始的1986年慢慢向2018递进,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俩与恶劣环境抗争、观测并记录海洋数据、在渔民有需要时施以援手、与走私犯斗争,一个小岛,两个人,几只土狗,他们甘做平凡的人不甘做平凡的事,32年忠诚守护祖国边陲小岛。
电影情感相当饱满,从王继才王仕花夫妻的内心纠葛到他们的相濡以沫,再到父母在背后的支持,以及孩子对他们奉献精神的传承,电影始终没有流于说教,家国情怀的上升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有人心中有光 ,然后将自己活成了光!
对时代楷模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由衷敬佩!
“说谢谢两个字,太轻,鞠躬。
”
看名字其实就能觉出来,这是一部看之前和看以后都觉得挺主旋律的,现在很流行的,很多单位都比较喜欢推的题材。
我个人看完以后觉得还是很感人得,但是吧,过于的煽情就有点不是太好了,过于的宣传无私奉献,会让人觉得不是很好。
推荐看,内容挺不错的,但是稍微有一些过了,大家可以去看看,看完以后自己评论吧。
看预告片的时候我有点泪目,但果然又是一个预告片比正片好的结果…属于也许没电影看会选择看的一部作品…评论略两极分化,优点在于场景,演员极其真实,一开始没剪头发的完全看不出来是刘烨,甚至苍蝇的嗡嗡叫害我吃不下爆米花,基本上每个人都是黑得只能看出牙白,但三只狗子也极其可爱且通人性,但缺点在于实际后期条件并没有那么差至少已经有石头房子,引出了小人物大牺牲电影怎么感动年轻人的问题…我身边的两位不了解故事的95后小姑娘,就完全不能理解王继才的牺牲,甚至牺牲了儿女的前途…在我看来,诟病在于影片时间过长,长达2个小时但剧情割裂,旁白都搞不清楚是谁,最终导致泪点被打断,甚至故事情节断断续续,人物情感转变生搬硬套,比如女儿说要当最勇敢的海燕…我个人倒觉得应该选取几个冲突大的点切入,比如无法上岛,妻子不理解等…最后,刘烨和宫哲演技可圈可点,至少刘烨红眼眶的时候我也是,没有完全一味扮美的小花…
单位组织观影。
此前看过很多次王继才的事迹宣传,故事很熟悉。
伟大,是真的坚定伟大。
我非常敬佩他,但是和许多评论中写的一样,一个县,三十年找不到轮换的人,王继才一家老实、坚定、有信仰,就逮着他们一家薅!
如果王继才不是这样一个坚定的好人呢?
那么多走私船、地下赌场,万一遇上一个不那么坚定的人,岂不是防线崩溃?
岛如果真的这么重要,更应该及时轮换,杜绝一切徇私的可能。
并且现实也和我说的一样,王继才被追认烈士后,当地成立了一个十人组成的哨所,按照值班表轮换。
如果这一切早二十年……小宝这么乖巧的孩子,是不是也可以上学了?
纪录片里儿子说之前恨他爸(最初的宣传片里是这么说的,后来的各种宣传里这段被删了),是不是也不会发生了?
关于拍摄,整个剧情都非常压抑,当然真实故事估计比这个更残酷更伟大。
最尴尬的就是开山岛联欢会那段,突然就各种表演唱戏。
然后还有一点很出戏的,王继才和他妻子二十年后比二十年前络腮胡子的造型还年轻很多……小宝看起来都是他们同龄人了。
就这样吧,并不是批判,只是希望今后政策能更加照顾踏踏实实工作的老实人。
不然就和大多数同事的感受一样:英雄我敬仰,换我我不上。
不是觉悟低,实在是,明明可以轮岗的事情啊(而且王继才自己当年也很想轮岗只是后来没有指望了)!
边看边编辑:结尾主角离世前看到海燕和大军舰太感人了!
女主是真的爱男主,甚至愿意离开子女,在老一辈里属于少见的夫妻关系高于子女关系的那种。
虽然“你守岛我守你”,放弃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社交,不符合现在女性独立的氛围。
(一)场景:瑕不掩瑜单从场景来看,有很多震撼人心的画面,比如厚重的灰蓝色海面上、岩石嶙峋的海岛像一只易碎的贝壳漂浮着,加上巨响的雷声雨声,让人感觉:自然的力量真是具有毁灭性的。
但是,有一些镜头过于刻意,比如给军舰洒上金辉、给剪脐带以慢镜头、给仕花的腿伤加上慢镜头和特写。
能够理解导演的意图:作为一部主旋律大众电影,电影语言不能太含蓄,直白明了、通俗易懂非常重要,否则就失去了观众基础。
只是,易懂的镜头语言不代表需要镜头刻意强调画面。
镜头的存在感太强,反而会让观众失去沉浸感。
而这一点是一部写实性人物传记最需要保留的特点之一。
(二)情节:匪夷所思从情节上看,第一,细节不到位。
一只狗能在瓢泼大雨中找准方向,从海岛游回海岸(众所周知狗的视力很差,主要靠鼻子,下雨会让气味消散,并且海上也不会有什么气味能够让狗辨别)。
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夏季湿热,多蚊虫。
即使当时经济条件不好,没有蚊香、灭蚊液,也该有艾草(不确定是不是叫这个,应该有某种草可驱蚊)可以驱蚊。
然而很多年里,继才和仕花在海岛上被咬的体无完肤。
第二,戏剧性情节多,传记电影的写实性被弱化。
被继才救上来的孤儿张一山,父亲为海岛而死。
还有,继才父亲去世当晚,继才的儿子出生。
当晚狂风暴雨,继才、仕花出不了岛,而且仕花胎动。
仕花生不下二胎,昏死过去,继才站在门口大喊"老天爷,求求你了",于是仕花的手指动了,醒过来了,生下了儿子。
还有,整部电影继才唯一一次下岛,想找王部长换人,结果当天王部长病危,没有换成。
第三,逻辑不合理。
王部长给继才陆续派过来过十几个帮手,想替继才守岛。
继才对他们都看不上眼,不信任,甚至在与自己的对比中生出了一种自豪感(意思是觉得这些人都比不上自己)。
但是继才的画外音却说,岛外现在正是发展的好时机,让他们在外面挣钱发展吧,不要把人生浪费在了这里。
如果是一个圆滑中年人所说,那倒可以当做反话理解。
但是继才这一人物最大的特点是老实、不会说谎。
一个诚实的人,如何能做到一面瞧不上别人,一面说着"他们都是人才,让他们去把握赚钱的机会,有苦我来受"类似这样的话呢?
(三)价值观:讲好了"大家",没有讲好"小家"爱国主义、责任精神、奉献精神、知恩图报精神、坚韧精神,都是电影想要重点表达的观点。
这些观点的呈现是优秀的、令人动容的。
在观影后很久,仍然记得两夫妻在岛上升旗、唱国歌、风雨天引航。
但是,在小家里,奉献精神却变了味。
女儿小宝心疼妈妈仕花的手皲裂得不像样,给妈妈买了护手霜。
仕花怪她乱花钱,说"为给你俩凑学费,你弟已经一个星期没吃肉了"。
第一,"一个星期没吃肉"在八九十年代,真的不罕见。
编剧或许想要塑造生活的艰苦,"一个星期没吃肉"放在当时双职工的工人家庭确实艰苦,但是对守着海岛、拿着微薄薪水、养着四位父母两个孩子的家庭来说,不应该是常态吗?
而且,同样是小孩,弟弟是儿童长身体,姐姐是青少年也在长身体,姐姐又有多久时间没有吃肉了呢?
第二,仕花责怪完女儿小宝,转头把护手霜给继才,让继才抹一点。
如果要彰显夫妻感情,此刻应该让继才挖一勺,然后抹到仕花手上,说"你也来点"。
然而编剧选择让继才自顾自地抹上,而且还是个停顿几秒的长镜头。
这一选择和电影其他细节中给我的感觉是一致的,那就是仕花对继才的爱,远多于继才对仕花的爱。
但我想,这并不是导演想让观众们解读到的信息。
类似的,继才、仕花夫妻不要政府给两人的补贴,宁愿让女儿辍学赚钱养弟弟。
当女儿小宝打工,说着不仅要给弟弟赚学费,还要让弟弟用上好文具、吃上好零食的时候,我在心里叹气。
当继才、仕花夫妻夸姐姐小宝,是夸她放弃读书,打工赚钱给弟弟上学的时候;当夫妻俩转头夸小宝的丈夫,是夸他给弟弟补习帮助弟弟考上了大学的时候;当弟弟说他考上了博士,而姐姐却高中都没读完的时候,我真实地心痛。
为现实存在的无数的小宝心痛,为现实存在的无数的小宝父母、小宝弟弟而心寒。
为什么能够接受政府给的城镇户口、政府给的小孩上学的伙食住宿补助,为什么却不能接受政府的工资补贴,让小宝别打工,也去上学呢?
(四)仕花:永远的妻子与母亲、片刻的女人仕花是一个合格甚至可以说优秀的妻子、母亲,她可以一个人做家务带孩子侍奉丈夫的父母、她可以放弃工作陪丈夫待在海岛。
这样一个角色,竟也有片刻时光是一个女人。
不过也仅仅只有片刻。
仕花一直想下岛,因为守岛本就不是他们的职责。
政府为什么总是不能调人过来,军队的官兵为什么可以违抗上级指令不愿意上岛,这些可以不深究。
但是能够认可的是,仕花想下岛,是合理的、正确的。
二胎出生的那晚,因为在海岛上,又下着雨,仕花只能在海岛生孩子。
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丈夫、一间什么生产医用器械都没有的小屋,作为母亲,仕花最脆弱的时候是孤立无援的。
而这一切,都是海岛带来的。
当王部长打电话来的时候,仕花阻止继才接电话,咬牙切齿地说:"不接,让他知道我娘俩怎么死的。
"这一刻,仕花不是温柔的解语花妻子,也不是为了肚子里的孩子而忍耐的母亲。
她是一个在鬼门关外徘徊,孤独又绝望的女人。
她的恨驱使她以死为匕首,在所有人心上狠狠划上一道口子。
还有,仕花说,让弟弟在大学找个大学老师,介绍给他已经二十八九的未婚姐姐小宝。
继才觉得不合适。
仕花哭了,说为什么小宝就配不上大学老师了呢?
高中没毕业的小宝确实已经不可能配上大学老师了,因为他们已经生活在了不同的世界。
仕花哽咽着哭了,不知道,她是为女儿被抹去希望的一生哭,还是也在为自己作为妻子被奉献的一生哭。
仕花这一人物的层次感明显高于继才。
她有高光,也有灰暗。
仕花是一个传统的活生生的人,而继才则是更近于完美奉献的神。
我觉得,如果我们需要神,可以从中华民族的起源开始,逐一筛选寻找。
辉煌五千年,神多得数不胜数。
如果我们需要感动,那么应该在世俗的普通人中用放大镜观察,而不是给普通人镀上金身。
确实很伟大,但同时也太自私了。明明可以找人去替代,反而让自己以及亲人跟着遭罪。
难看!首先王继才王仕花二人是伟大的,这无需赘述。但是,这个电影呈现出令人不适的舍小家为大家式集体主义的赞歌真的让人直起鸡皮疙瘩。不明白为什么当地就可着一个老实人一只羊薅到秃,不明白要当英雄的人为什么非要拉上一大家子和他一起殉道,不明白为什么非要这种宏大叙事非要在高举集体主义这面旗的时候对个人视而不见。(当然更不明白为什么明知要长期守岛了还要拼死二胎,不明白为什么即将临盆还是不下岛。)在成为集体之前,首先你是个人。在成为英雄之前,首先你是他人的子女和父母。
电影逻辑差,事实不公平。
主旋律影片应当如何拍摄?若说开头部分台风裹挟暴雨冲击孤岛的部分隐隐能和《灯塔》沾上那么点关系、媳妇与公公雨中交谈的部分有那么点某些第六代导演的尿性,那么剩余的部分真是尽显平庸。观众们从来不是为了抵制主旋律而抵制,国外亦有许多甚至令他国观众亦甚为喜爱的主旋律电影,为何国内却总是会陷入这样尴尬的境地呢?要艺术不艺术,要商业不商业。我想真正的人间美好,从不是用无缺来显现,有辩证才能有升华。一味将好的一面放大到令人刺眼,则反而失去了令人共情的人情味。另外看得出刘烨拍摄该片时的那种辛苦与努力。宁愿看到刘烨凭此片二封金鸡也实在不敢相信黄晓明如此平庸的表演竟能二封。
相比较而言,这么拍一个主旋律电影其实已经不错了,演技也都在线。确实坚守孤岛让人肃然起敬,但时代也确实不同了,这种价值观这种人物也注定越来越鲜见。
情感刻画质朴真实,时代还原做得相当棒,陈力导演的主旋律作品确实是时代的一股清流。
你说它真实吗·很难说它是完全虚假的 你守岛我守你换个叙事角度我觉得会更好 至于电影本身尚不能做到使人完全信服。
于情于理应该加颗星,然而也只能这样了
看不进去一点这种
个人英雄主义背后其实显示了组织对个人真的亏欠太多了
就很疑惑真的有这么伟大崇高无私欲的人的存在吗?他明明有机会下岛,最终守岛32年。真人真事,那可真是令人敬佩了。
简单的人越容易获得幸福和快乐,真的很感叹导演的道具,都极具年代感
阴间的调色 尴尬的剧情 装逼的表演 单薄的塑造 牛掰啊这个电影
三星半。电影把“王继才”塑造成了一个现代的西西弗斯,也是在告诉我们,人生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山顶,而是在于每一次推巨石到山顶的过程!不过,张一山的角色是一大败笔,太明显的主旋律式说教感,以及张一山习惯性的用力过猛的表演带来的油腻感,都让电影显得浮夸,不过不得不说,电影中的事迹真的是让人肃然起敬,还是值得观看的。
真人真事很感人,很偉大也很高尚。但不知道意義在哪兒,以及為什麼讓普通人如此草率地奉獻一生。
有意写实却仍放不下英模题材定势身段,抛开主角豁命般的付出,还剩下什么呢?
开山岛,终于有了可以流传的故事。演员给力不娇贵。
感人。我敬佩你,但我成为不了你。“大哥,我儿孙三代报答你”
守岛人的伟大不容置疑,电影拍的却差强人意
请大声告诉我编剧不是陈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