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姜文是借着郎朗故事的壳,讲了这个国的成长史。
姜文从来都是装糊涂的高手,甚至可以说是如今电影界装糊涂的第一高手,《你行!
你上!
》就是他装糊涂的新巅峰。
中国电影,如今太难得有这种糊涂。
这一回,姜文时隔多年又演了张牧之,讲的是击败黄四郎之后张牧之的故事,只不过这次的名字是叫郎国任。
弄半天《你行!
你上!
》才是《让子弹飞》续集啊!
片头定格的那帧滑铲,不就是货真价实的“让郎朗飞”?
虽然姜文总是不承认自己电影有那么些隐喻,但他又总是变着花样表示自己是为醋才包的饺子。
所以喜欢姜文的观众,大多数一定是认可他在表故事之下爱藏个真正想讲的里故事的。
如果真有人看完《你行!
你上!
》之后,只去讨论真实的郎朗和郎爸,那电影算是彻底白看了。
所以,以下全部郎朗、郎爸、郎妈,都特指电影中的人物,和真实原型没有半毛钱关系。
不多废话了,上硬菜。
从预告已经露了的说起吧。
葛优,在片中饰演了郎朗的一任老师,留着一头爱因斯坦发型,姜文可能实在怕观众联系不上,直接在他家挂了个爱因斯坦画像晃来摇去,还让葛优学爱因斯坦吐舌头。
他代表的就是知识分子、科学家、学者群体,带郎朗拿到了“两个大奖,一个世界冠军。
”他后面和朗朗父子闹掰,也是在拿这说事:“没有我,行吗?
”这两个大奖和一个世界冠军,毫无疑问是指两弹一星。
所以在郎朗夺得那两个大奖的时候,姜文直接让郎朗飞了起来,甚至还搞出来了两个郎朗在空中击掌去强调这个事。
姜文的电影就是这样,你要是没搞懂他究竟在说什么,会觉得“嘿,郎朗突然就飞起来了”很无厘头,但如果你看明白了,就会发现好家伙,这是写实啊?
咱顺着老师这事继续说。
葛优之前的老师,是何赛飞饰演的欧亚。
这名字就差写她姓苏名联了吧?
她有很多学生,一个个都成了才,结果反过来整了老师,被搞出了PTSD。
所以她担心朗朗脱离自己的掌控,担心郎朗变得比自己更强大。
当她发现郎朗有这种苗头,并且因为郎爸的存在自己很难完全拿捏郎朗时,就选择了驱逐加诋毁。
葛优之后的老师,是摄影大师李屏宾饰演的诸葛伯乐。
作为影片的摄影指导,李屏宾还要演一个角色,不知道有没有多一份酬劳?
这位大师的重头戏,是郎朗拿到了两个大奖一个世界冠军之后,他让郎朗选择跟着爹还是跟着自己。
“跟着爹只能成为爹,跟着大师才能成为大师。
”姜文给这场戏设置了一条横亘场中的独木桥,一面是孤零零的郎爸,一面是大师和一群西装革履的人。
姓郎还是姓诸葛?
我原以为诸葛伯乐这个名字只是代表他足智多谋、知人善用,看到这我才恍然大悟。
诸葛 伯乐,zhu bo ,ZB,原来又是一个姜文钟爱在角色名字上玩的文字游戏。
姜文还是怕观众无法确信,直接让郎爸喊出了“我才是总设计师,你们都是临时工!
”总设计师,这个称呼在这种语境下应该没有其他含义。
哦对了,片中诸葛大师作为快刀,斩了葛优代表的乱麻时,情急之下直接喊了一句“冷静,达瓦里希。
”这词还需要翻译翻译吗?
我看就没有必要了吧!
后面就有意思了。
郎爸和诸葛大师进行了几番电话交流。
双方争论了两个大问题。
郎朗的目标是天花板之上,那天花板上面还有什么呢?
还有就是两个人谁更“忍辱负重”。
诸葛大师说“忍辱负重不要和我抢”的时候我笑了,因为总设计师的名号已经被郎爸拿走了。
说到这份上了,不会还有人以为《你行!
你上!
》是讲单纯讲郎朗了吧?
如果有人问郎朗:“这电影拍的是你吗?
”他大概会回答:“那时候我还很瘦。
”下面的内容,大家姑妄听之,琢磨出什么我概不负责,我和姜文一样,没有别的意思。
郎爸在片中有个重要的设定,他是个色盲,所以全程带着墨镜。
他,看到的世界和大家是不一样的。
他看红色是绿色,看黄色是橙色。
什么东西是红和黄组成的?
片中的颜色是不是又有别的理解呢?
郎爸带郎朗进北京时,墨镜里倒影的是广场上挂的那幅画像。
姜文把两父子最激烈的一场争吵剪到了片头。
郎朗要跳楼,郎爸一个滑铲郎朗铲飞了出去。
姜文让画面定格在了这一帧颇为幽默的滑铲。
一动不动,直到片头字幕过完。
漫长,特别漫长的一个滑铲。
有多长?
大概十年。
后来故事推进到这段,原来郎爸这个滑铲把郎朗从另一边铲下了楼。
郎爸抓住要掉下去的郎朗,两人产生了这么一段对话:“你就是想把我杀了,再换一个儿子。
”“我是想救你!
我怕你从那边掉下去。
”只能说到这了,再明白一点号要没了。
片中出现多次的“想办法”“究竟是想法还是办法?
”想法是战略,办法是战术。
“没有办法的想法,等于零!
等于零!
”郎朗小时候,郎爸雨雪无阻送郎朗去学琴,说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们努力,整段蒙太奇总有围绕一座雕像的环绕镜头。
这显然指的是建立初期一段标志性时间。
郎爸去到北京后总是说自己在吃软饭,他为此感到愧疚,觉得辛苦了马丽饰演的郎妈。
郎妈指什么我们留到结尾聊。
这段“吃软饭”的时期显然是很困难的,我觉得这个困难大概持续了三年吧。
雷佳音扮演的卖瓜的二叔出现的很突然,连郎妈都吐槽去哪捡了这么个穷亲戚。
二叔的发型挺别致的,有那么一家子姓金的就很爱这个发型,和他家一代目年轻的时候的发型几乎一模一样。
辛芷蕾饰演的学校老师,郎妈见到时稍有吃醋,在她自我介绍姓林之后,郎妈还是有意无意口误管她叫“小红老师”,有小红就有大红,那么林老师名字叫什么呢?
是男是女?
她常穿的红衣服在郎爸眼中是不是绿?
她设计的那段郎朗表演显然是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意思。
姜文的呈现中,小林老师显然有当舵手的潜质,至少郎朗愿意听她的话,并且除了爹妈她是见过郎朗光腚的人。
但这个角色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余皑磊饰演的坚孙,显然是谐音北京话的“尖孙”,漂亮男孩的意思。
郎爸和他说“琴我必须弹,钱还不能给。
”郎朗弹琴在片中显而易见是指发展。
后来他和郎爸和解后,帮郎爸出主意如何与邻居“外交”,就是让郎爸把各个楼层的厕所都刷了,“吃人家嘴短嘛”。
一丝不苟的背头,擅长外交,我想到了一个人。
这里还提到郎爸租了两个房子,一个房子练琴,另一个房子做客厅,把马桶刷的像饭碗一样干净。
好家伙,一屋两制了。
老警上门给朗朗送隔音材料装修琴房,说是从违建录音棚上拆的,里面人唱什么“一无所有”,这下彻底让他们一无所有。
那一格格的像不像个“田”字,这段我看是指土改。
片中郎爸和郎朗第二次闹翻,一群年轻学生起到了关键的拱火作用,可显然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在拱火,其中台词很多的两个学生,是姜文的亲儿子。
老姜家基因真强啊,他儿子都不用介绍,和他年轻时候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甚至还更好看些。
说回这场吵架,这群学生出现的相当突兀,可以说是毫无铺垫的。
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台词我觉得甚至不需要解读。
郎爸让郎妈回沈阳,自己在北京陪郎朗。
郎妈说郎爸“窃取胜利果实”,说他“撒谎成性”,这时候屋外有人敲门,郎爸就高喊着撒谎“屋里没人”。
郎朗离家出走,小林老师问原因,郎朗一口气把这辈子遇到的难题都说了出来。
小林老师:“你们家一夜发生这么多事?
”郎朗:“不是一夜,是一件件发生的。
”柴赛前郎爸逼郎朗别害怕,把他头按进水里,问郎朗的感受,郎朗说:“恨你。
”郎爸:“恨我就对了!
”“我就喜欢现在和未来,把现在和未来这条路走通,绝不能回头。
”“任何想在我和我儿子之间搞分裂的都得消失!
”郎爸和郎妈打电话。
郎爸:“国内国外的势力联合起来攻击我、反对我!
”郎妈:“你有那么重要吗?
”郎爸:“他们说我虐待郎朗!
”“关键是郎朗有叛变的迹象!
”郎朗解读郎爸离家出走的信上“半生缘”的意思:“他活到一半的时候有了我,我活到一半的时候就没他了。
”以上这些话代入到角色的暗喻之中,一下就有了另一番意味。
回到中间我特意留下没有解答的问题,郎妈指什么?
指这片土地,指世世代代生活、劳作与此的人民。
郎妈和郎爸一起孕育了郎朗,那个娘胎里就注定要成为“钢琴家”的天才。
所以,每次郎朗弹琴需要倾注浓烈感情时,他回想起的总是母亲。
所以,郎朗录感谢词时说的也是妈妈而非爸爸。
所以,郎爸说“家是你、儿子的港湾”。
所以,影片中间郎朗在悬吊的钢琴上弹起黄河大合唱,闪回的全都是妈妈。
弹《浏阳河》当然要闪回爸爸。
对了,这里郎朗穿的是红T恤,黄短裤。
郎朗和郎爸关系是复杂的,但郎朗与郎妈的关系是无比纯粹的。
看不懂这层隐喻,自然就不明白姜文为什么在影片结尾,又重现了那段“三个结论”。
答案不再是“咱儿子是钢琴家”。
而是咱儿子像他妈。
这样再去听郎朗结尾那场表演,就只有一种意思了。
姜文在这场表演时,特意安排郎爸晕倒,被急救直升机带上了天。
他在天上,看着成为大师的郎朗,如他所愿。
别上了,真不行看完《你行!
你上!
》之后,我想说你不行还是别上了。
如果说《让子弹飞》是建政荒诞剧,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做旧的抖音拼接低智闹剧。
《你行!
你上!
》质量的崩盘使我终于不用打逆风局了,我终于可以大胆地说我讨厌“太阳”之后姜文所有的电影了,包括“民国三部曲”和这一部,天天在说什么“饺子”和“醋”,如果一个人的每一句话都叫“金句”那么那就不是“金句”,同理,一部只能靠所谓“隐喻”堆砌的电影,那还是“隐喻”吗?
更甚者说,那还算是电影吗?
长久以来,大家把姜文给抬到了一个不属于他的高度,而把他高高抬起的根源竟然是愈发膨胀的网络“红小将”的缘故。
当一部电影完全是所谓的“隐喻”的时候,就仿佛一个不会写作文的小孩在一直写排比句,就像朱自清可以写出《春》,而自作聪明的学生却写出了“牛毛!
细针!
下了!
”结果连一个基本的逻辑都给忽视掉了,姜文自“太阳”之后的电影正是如此,当然,我并不是说带有隐喻性和象征性的电影不好,比如《圣山》,比如《镜子》再比如姜文自己的《太阳照常升起》都是好电影,一部好的电影,可以有隐喻,可以是诗化的,可以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但是,一部电影一定要有它自身谦逊的表达,当佐杜洛夫斯基在《圣山》中把镜头由被摄主体转向摄影主体时,当《镜子》中被梦给魇在潮湿的房间中时,当“太阳”中疯妈站在火车上喊出“阿廖沙!
别害怕”的时候,我看到了现实与电影,历史与艺术的交融,而《你行!
你上》却像魔幻现实主义的喊口号,在狂妄自大中丧失了自我,仿佛在说:“我可是姜文!
”姜文自“子弹”的成功后变得越来越自大,越来越不谦卑,逐渐丧失掉了自己的才华,姜文拍出过我认为大陆最好的青春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也拍出过我认为大陆二十一世纪到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鬼子来了》,他也拍出了我认为难以企及高度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而现在,他沉浸于一堆“独特”的粉丝群体中,甚至拥有些类似于“邪教头目”的优越感当中。
(《让子弹飞》严格意义上可以定义为“邪典电影”,至于他的优越感,可以参考今年北影节的种种事迹)看完姜文的新作,我只想说,请姜大导演记起自己的老师是伟大的导演谢晋,请姜文的那些“子弹帮”的狂热粉丝再多看一些电影。
当然,如果还是说我这样激动算是姜文是包了饺子喂我这样的猪吃的话,我承认我是头猪,但我是吃过细糠的猪,其中有几部细糠还是姜文亲自拍出来的。
切勿沉溺于“阅读理解”,电影是一项综合的艺术,用姜文自己在《太阳照常升起》里的原台词来说就是“天鹅绒到底是什么?
那tm就是一块布!
”(我原本期待的李屏宾的摄影在这一部里完全就是平庸,我怀疑姜文把他请过来的主要目的就是来演“诸葛伯乐”的)
不论是从演员层面还是导演层面,我都是姜文的影迷,他演的《有话好好说》《红高粱》,我喜欢;他导的《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很喜欢;《让子弹飞》,我超爱。
但是对于《你行你上》,我只能说:难看,很难看。
《邪不压正》后,姜文7年时间没有执导过电影,不知道是不是这7年时间憋的太久了,有太多的话想说,才让《你行你上》从第一分钟到结尾,都充斥着密集且聒噪的对话。
而且伴随着密集对话出现的,是同样密集的正反打,整部影片给我的感觉就是在晃荡,在轰炸。
其实对话密集本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问题是电影里密集的对话中并没有什么有营养的信息,更多的是一句话同一个意思翻来覆去的说,就比如一个吃软饭吃yuan饭,能颠过来倒过去说四五遍,这样的对话又有多大意义呢?
再来说电影的故事和节奏。
电影的情节不客气的说就是在记流水账,我在很早很早以前就看过郎朗的自传,书里的内容和电影中的基本一致。
郎朗一路走来也确实比较顺利,因为他的天赋和努力程度都是最顶级的,但这是在拍电影啊,如果没有起承转合,没有从某一个角度深挖人物弧光,只是从头到尾复述一遍主人公的经历,那我还不如去看纪录片,起码那个更真实。
电影的节奏也是完全崩掉,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急躁与亢奋,不停地推进推进,毫无节制地加速推进。
在这样的节奏下,演员们也都或多或少像打了鸡血一样,特别是两位主要人物郎国任和郎朗,我感觉整部电影里这两个人都没有好好说过话,只要开口就是在喊,演员演的累不累我不知道,我是看的挺累的。
在这样的节奏和氛围里,想要塑造一个比较丰富的人物形象显然不太容易,配角如走马灯一样的切换,每个角色都很模糊,一带而过。
另外,不管电影是不是一部“真正”的郎朗传记电影,但起码是借着人家作为由头来拍的吧,那给郎朗塑造一个正面一点的形象也不为过吧,但是电影里的郎朗,毫无魅力可言。
最后来说说所谓的“隐喻”问题。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观众,一个俗人,我没有从《你行你上》里看出什么特别的隐喻,如果有“电影盯帧”工作者从某个一闪而过的镜头或者极其隐蔽的角落里又发现了什么天大的秘密,我也乐于倾听并承认我没看懂姜文。
但我始终认为,电影应该是雅俗共赏的,而不是故弄玄虚。
一个好的表达者,一个意见领袖所说的话,应该是让普罗大众都能听明白的大白话,而不是打哑迷。
一部电影有隐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要建立在这部电影做到被大多数观众所理解和认可的基础上,建立在它符合公众认知的“好看”上。
而不是整部电影充斥着隐喻,但却连主体思想都没表达出来。
这就好比一个考生数学考了十几分,却逢人遍跟人炫耀说,你看我这几个“解”字写的多漂亮。
我很爱姜文,我很不喜欢《你行你上》。
姜文把郎朗的个体户老师拍得小,几个镜头几场戏,人物的光彩和局限都拍出来了。
过去被拍得小、现实拍得也小,空间像不断搭出来的玩具,有过家家也有恶作剧。
柴赛拍成日综,还有柯蒂斯的擂台赛。
什么大呢,音乐为大,黄河比不比柴一大,可以讨论。
但音乐是比殷承宗大的、也比任何的音乐厅都大,超过直升机的高度,远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但拍得比音乐更大的,是想法,对未来的非分之想。
比如天台上的云影就是想法的尺度。
电影塑造的郎朗是没有局限和边界的,因为他是想法的化身,来自郎爸的一个想法,想法前有旧的想法,想法后还不断有新的想法。
升降机上的那场戏能看到这个想法把它周围的无数其他想法凝结成一团的动人时刻。
想法要大要美,行动要干脆要果敢。
想法不会停止,只要有人在为想法行动。
太阳照常升起,人对大和美的想象便不存在终焉。
当然电影的视听造型表达主旨都远不止于此,更不像我写出来这么俗套。
我不想谈这部电影中可能的政治隐喻,或者谈论围绕这种隐喻的内容甚至是否存在而不断互文的语言游戏(饺子-醋辩证法)。
如果说反讽态度的典范性定义是“说话者有意识地从自身表达的内容中抽身或拉开距离”,那么这部的隐喻和符号解读,从创作者到部分观众,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反讽逻辑的无限退行——创作者一方面将某些暗示抛的比较显白,又不愿、或者无法声张这些隐喻的所有权,将其作为诱饵抛给怡然自得的听众。
而听众反过来又利用这种模糊性来获得某种类似打擦边球的快感。
抛开这些不谈,《你行!
你上!
》在电影语言和技术的角度是非常质朴,或者说,是粗糙(粗鄙?
)的,这大概是他强调电影“文本性”审美路线最终的逻辑终点——一部“漫画式”的,可以被观众翻阅的视觉小说。
本作的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布置的非常局促的内景,镜头中人物(尤其是姜文饰演的朗爸)又几乎占据了全部空间。
为数不多的外景往往刻意做出话剧和舞台剧中道具背景的质感,切换场景时又大量使用类似报幕的文字。
换句话说,这是一部几乎完全靠分析文字和对白就可以解读出大部分意图和表达的电影作品,没有对专业的电影语言门槛提出太高要求。
不少观众对这部电影表达主题的第一反应是“伸张男性气质与爹味”。
然而这部电影中除了姜文之外的男性形象是非常可疑的——名义上的第一男主角朗朗是个除了弹琴就不会做任何决定,遇到困难只会喊爸的依附者;朗朗在成才路上的老师要么是精神不坚定地女性,要么是蝇营狗苟、墨守成规的阻挠者。
古往今来,塑造男性气质和形象,离不开他所要克服的困难。
从伊利亚特到史记,最为动人的英雄全都离不开为他塑造的旗鼓相当的敌手。
这些敌手要么是具体的敌人,要么是抽象化的环境或命运。
《你行你上》中作为朗爸对立面的具体人物缺乏反派英雄气质,从而也没能立起主角的宏伟恢弘;而突破抽象的“环境与命运”的方向也描写的十分粗糙和浅薄,翻来覆去只会用“宁愿扰民也坚持练琴”这一个情节和意象来象征朗朗走向大师之路上遇到的非具体人际关系的困境。
登山运动员的英雄主义来自于追求那座就在那里的“山”,这部电影却没有令人信服的塑造出“山”的形象。
离开了这些有质量的对立面,电影中郎爸的男性气质也就一并被拉低了形象的天花板。
这大概并不是因为姜文缺少塑造具有男性英雄气质角色的能力或经验。
《让子弹飞》中的张牧之在大部分时候是沉着、内敛的,他的对手黄四郎尽管阴险狡诈,但却不失枭雄气质。
张麻子可以临危不乱,是因为他有智慧、力量和意志,这是最经典的塑造高大全英雄形象的手法。
据此,我们只能假定,《你行你上》中郎爸形象的塑造是富有自觉的艺术选择。
他反映的是一种更为原型的焦虑,以及这种焦虑背后的病理学。
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在表达创作者内心雄性躁动和父职渴望地无意识肿胀,不如说是在有意识地试图应对和处理私人与(公共)的男性与父亲的怀疑论与自我怀疑论。
外部世界的公共视角如何安置父亲和男性?
主体自身又如何安置自己的父亲性和男性性?
这个疑问与惶恐在电影开头第一段台词中就得到了体现。
姜文必定觉得它无比重要,以至于整整几分钟的场景原封不动地又演了一遍。
其中,愤怒地少年朗朗质问父亲,难道能够弹琴的是他朗朗而不是你朗爸?
难道可以教我弹琴、带我走职业道路的不是我的老师?
难道你不只是个吃软饭的男的?
这戳到了郎爸的痛点,以至于让他在电影中唯一一次真的肢体上扇了儿子一耳光。
(另一次接近肢体暴力的场景是在美国的时候,朗朗想让他作为朋友而不是父亲陪伴,朗爸演了几分钟之后憋不住了,大发雷霆。
) 最为自信和有效的信念往往是根本不会被察觉到的信念。
鱼如果有思维能力,大概率并不会发展出某种关于水的实在论;我们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探讨关于空气和重力的实在论。
某个议题引起注意(salience)恰恰意味着它的合法性与实在性受到威胁。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断在作品中强调信仰和基督之爱的重要,正是因为他所处的19世纪后半的圣彼得堡社会中,虚无主义与传统价值观的瓦解是一种更加紧迫和坚固的“实在”。
恐惧和厌恶这一“实在”的人就召唤出某种我们只能称之为绝断论与行动论的意志来加以对抗。
自认是反对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传统实在的捍卫着的人,却拿起对手的武器来战斗,这其中的讽刺乃至虚伪,也为存在主义/荒谬主义追求试图融贯和整全地解决现代社会意义危机的使命提供了命题与动机。
同样的,在这部电影中,郎爸与他的儿子以及儿子的外部协助者之间权力关系的倒转以一种野蛮事实(brutal fact)般的存在方式威胁着他的公共地位与自我理解,构成了这个角色在整部作品中无时无刻需要克服和面对的存在焦虑。
张牧之作为一个“古典”英雄,同时掌控着智慧、力量、还有意志。
而朗国仁想要坚守父亲的身份,却要面对智慧(钢琴的专业技巧与职业理解)和力量(朗朗的天赋和不断成长的生理上的身体)越来越不站在他这一边的事实。
隔在朗爸和自我身份瓦解的虚无中的有且只有一件东西,那就是意志。
郎爸把自己的一切内在和外在的存在都建立在“钢琴家朗朗的父亲”这个身份上,有意识且决绝地放弃了自己独立的社会身份与家庭身份,向单位递交了辞职信、和妻子分居两地,只为了把儿子鸡成世界第一而努力。
当朗朗考进美国的音乐学院被告知今后的职业不再是比赛和争胜负之后,郎爸表现出无尽的失落与空虚。
据此,我们有了一个经典甚至老套的存在主义式的舞台布置:主体无根基的意志与完全异化甚至敌对的“世界”之间的戏剧张力。
意志拒绝向世界妥协,因为这意味着其自身的消亡,另一方面,世界又不能被意志魔法般改变(will it away) 。
当代编剧的第一种惯常套路是走向某种庸俗化的黑格尔式和解:意志在坚持自身的本身也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在新的、改革了的自我理解中,与通过种种方式同样改革了的世界实现和解。
我们观众的大白话一般称之为人物弧光或者结局包饺子。
第二种惯常套路则是庸俗化的尼采式和解:“世界并不真实,只有意志真实,而没有人的意志比我更加庞大(ft.人类帝皇)” 意志的顽强被表征为具体的力量和智慧,我们因此沉浸在超人的《钢铁之躯》中无法自拔。
《你行!
你上!
》似乎是有意识地避免了这两条最成熟的剧本路线,剧中的台词也在反复强调保险的打法并不能令姜文/朗爸满意。
他没有安排郎爸有所谓成长的人物弧光,与世界和解;也没有更具体地展现郎爸实质性的智慧和力量(除了那场莫名其妙的二胡伴奏以及说他曾经考沈阳音乐学校第一名),而是从头到尾都在为“乡巴佬”、“疯狂”、甚至“不要脸”而自豪——无根据的、原初的权力意志喷薄爆发,参与进生存竞争的搏杀之中——表面上看这似乎又是在走《爆裂鼓手》的路线。
此时,本作又一次回到了前面提到的某种根本性的尴尬:电影中的朗国仁所奋斗的世界,是一个幼儿绘本的世界。
我们的英雄所面临的困难和敌手,全都是AI生成的纸片人和电风扇制造的风暴。
他带着自己的挂件儿子,在这个纸糊的世界里一路疯狂呐喊打鸡血,终于成功成为某个尼古拉(?
)的替代品。
一天一个艺术馆里添了一个新装置,来参观展览的人说对着这个装置议论纷纷,期间有一两个对艺术不敏感的看客因发出质疑而被请走,艺术馆内主流声音如下:这是金箔做的吧/这应该是金字塔的异化形态/但是它看起来有点软/是在说社会形态的金字塔正在崩塌/但是他上面的纹路好像又很有机的样子/无机和有机的结合/他有一些硫化氢的味道/这是5D装置/用嗅觉去攻占观看者的大脑/这是好强势的先锋手法… 闭馆后,保洁打扫场馆:这谁这么没素质,在这里拉屎。
老套的桥段每天都在上演
跳楼多不痛快,吃毒药就着雨水吞!
我为啥要听你的?
连怎么死都要你决定,那我是谁呢?
你早就习惯了我的存在,我俩结了半生缘,我活一半有了你,你活一半就没了我,一出大事就长奔着呼爸,没我你可咋办呐!
你就是个软饭男,仗着媳妇在外逞威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招把大师耍得羞辱,不要脸还得看你!
走的路疯癫歪扭,中外势力还联合绞杀,你问我是紧张还是害怕,其实是你又紧张又害怕!
郎朗你是全沈阳、全北京人托举出来的钢琴家!
多亏了我呀!
咱儿子是钢琴家!
只当第一!
我跟你关系太复杂,你是我爸不是我朋友!
我心里一直想妈,她对我才是最纯粹的!
儿子咱从东北进京,又辗转德日,最后落在美国,爸明白了爸走,你别来找我,你也找不着我!
但命运指向拉斯维亚!
爸别慌!
我有一绝技,一后空翻,直接入座!
上!
你行!
你上!
(2025)6.72025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姜文 / 姜文 马丽
各位请移步到我个人主页,最新的电影解析已经发出来了,现在你看到的这个不完整
7.16日 影院现场 7月16号,跟着点映场看完了姜文导演最新的作品《你行!
你上!
》,相比上一部的作品来讲,主线剧情更简单直接,就是郎爸(姜文 饰 郎国平)带着郎朗一路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大师的故事。
剧情不复杂,节奏就更紧凑爽快,虽然比不上《让子弹飞》那样爽的酣畅淋漓,但看完也会让人拍手称快的。
我还记得7年之前,在北京一脸期待的走进电影院,看完《邪不压正》之后又一脸懵逼走出来的感觉,但是这次《你行!
你上!
》完全是极致的视听体验!
笑点的时候全场爆笑,高潮的部分,就比如青年郎朗弹奏《保卫黄河》时也激动的让人热血澎湃!
在此就不做剧情描述了。
讲讲看完电影后一些自己反复琢磨理解的一些隐喻和暗线。
以下内容高度剧透,不喜勿看。
幼儿时期的郎朗(张程郝 饰 童年郎朗)是极具钢琴天赋的,但自己弹琴总是四指,同一个大院的老崔(于和伟 饰)就跟着街坊邻里的面跟郎爸对峙。
全剧比较重要的一句话“没有办法的想法等于0”这个时候的老崔,寸头一字胡,像极了周树人,代表的是民国时期那些迫切想要给中国找到新出路的那群人,他们批判旧社会,他们害怕本土文化孕育不出来新的伟大中国,就是他口里说的“一个拉二胡的能不能培养出来钢琴家吗?
” 街坊邻里的手电筒跟着镜头在二人之间打来打去,最后有照郎爸的,有照老崔的,这里的镜头语言简直太赤裸了,就是象征着那个时候人们对于新路线的选择飘忽不定,最后有的人选择了老崔,有的人选择了郎爸。
之后郎爸在沈阳为郎朗找到了启蒙老师——沈老师(孙韵 饰)。
这个老师帮助童年的郎朗打开了大拇指,并温柔的积极的引导着郎朗一步一步走向更好更强。
这个沈老师就是新民主义,她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引路者,也是实践上的“奠基者”。
这个时期的郎爸带着童年郎朗,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走在学习的道路上,这里面有个镜头是在教员的雕像下,郎爸开着车带着郎朗求学,走过春夏秋冬,把能学到的,能上的课都上了。
05-0722S这里就很好理解,新中国在伟人的指导下,新中国在不断地成长,05-0722S就是说红5军(平江起义部队)诞生于1927年7月22日,在这一天打响了那一枪。
在年复一年的成长过后,终于沈老师再也没办法教郎朗了,因为郎朗的快速成长,自己这个老师再也没办法教他什么了。
而且沈老师的女儿在美国,沈老师要去照顾自己的女儿,这个时候沈老师给郎朗引荐了北京的欧亚老师,郎爸带着郎朗作者火车到了北京。
这里说的也很明白了,新中国虽然还年幼,但新民主义已经没什么可教的了,而且新民主义的未来是选择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模式,它要去为自己的未来着想了,她也不鼓励小郎朗举家跟着她去美国,郎朗要有自己的路走。
于是郎朗乘着马列主义的火车来到了北京(新中国成立了)开始了探索建设自己的道路,郎爸墨镜上的内容就是反应如此。
郎爸到了北京,要房没有要钱没有,也没有任何的国际地位,成天被邻居一个大背头的孙坚(余皑磊 饰)骚扰,郎爸在这个时候就主张着一个原则,小郎朗该怎么弹琴怎么弹琴,该怎么建设怎么建设,出门打架这个事交给他,郎爸跟孙坚也说的很清楚,要钱没有,自己现在还吃着郎妈(马莉 饰)的软饭呢,不服就干!
就这么打了两场,终于被老警察(丁志诚 饰)在街坊邻居的面承认了他的身份,原来郎爸虽然在沈阳的时候交了辞职信,但是上面一直没通过审批,没通过审批那就还是一名警察。
这里也是很好理解的,那个时候的新中国跟邻居打了两场,最后赢得了国际的认可。
这里还有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就是郎爸是色盲,在暗房里在郎妈的角度来看这是红灯,但是郎爸一直以为是绿灯...这里姜文把郎妈拍的也是·真·好看啊,TMD!
然后就是带着郎朗去跟着欧亚老师(何赛飞 饰)学习,欧亚老师不喜欢拉二胡的郎爸,看着郎朗的天赋想要帮着垫高郎朗,而后又给撤下去了,这个欧亚老师就是苏联那个时期的意识形态,即瞧不上新中国当时的条件,又不想放弃新中国这个天才,即想帮助小郎朗,又怕郎朗长大了像其他学生一样反过来背叛她,伤害她。
所以一直是一个高压打压的态度,且要求小郎朗必须一板一眼的按照她的方法才能成为大钢琴家。
当她看到小郎朗靠着一身红衣一口流利的东北话的林老师(辛芷蕾)以及同班同学的帮助下,用风琴装作钢琴赢得了比赛第一之后,她觉得自己受到了挑战和侮辱,直接发飙,彻底不教小郎朗了,就是看到了走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之后,直接跟中国决裂了的苏联。
这个时候也把小郎朗逼得打算再也不学钢琴了,可是郎爸很清楚,不学就是死路一条,没办法父子二人在天台上进行了一场闹剧,小郎朗要跳楼,郎爸为了救他一个滑铲差点把郎朗从楼上铲出去摔死,好在是救回来了。
这一幕小郎朗的这个海魂衫这个小妆造完全就是动荡的那几年的造型。
虽然最后郎爸一个大滑铲救下了小郎朗,但也因为矫枉过正差点摔死小郎朗。
最后,小郎朗也是离家出走,这个时候另一个角色二叔(雷佳音 饰)登场了。
郎爸和小郎朗两个人你跑我就追,你追我就跑,最后小郎朗跑到了林老师的怀抱,林老师发现小郎朗除了弹钢琴连自己洗澡都不会,刚教导完小郎朗要学会独立自主,小郎朗自己洗一半就停电了,一片黑暗,但是林老师的声音还在...
停电就是没有了光,光一会就来了...过了好一会,灯才又亮起来,小郎朗光不出溜的躲在一身红衣的林老师的怀里,沙发上坐的是二叔带和郎爸...这里还有点说不清楚,等今天二刷吧,先不解读了。
但角色是很清晰明了的,林老师就是代表着我们独立自主的道路以及美好的未来,最后小郎朗也是在林老师家过的夜,直到郎妈来到了北京,小郎朗才回到了家。
我要准备去二刷了,今天先更到这里... 然后你们着急的可以去参考一下@韦斯安徒生 他的内容也是很有启发性的,对我的创作帮助也非常大。
原文在这→这其实是《让子弹飞》续集《让朗朗飞》,姜文演的还是张牧之
姜文最新路演回答觀眾關於電影《你行!
你上!
》有沒有隱喻的問題:
我是姜文的:影迷。
我不會說我是姜文的粉絲,粉絲這兩個字太重,好像骨子裡就透著狂熱。
我是姜文的影迷,姜文職業生涯中的作品可以說部部精彩,不為過,但這裡說的是《邪不压正》前的姜文,《一步之遥》前的姜文。
先說結論,這部電影,作為電影本身,真的爛出了一定的水平,相當於吳宇森的《追捕》,張藝謀的《三枪拍案惊奇》,陳可辛的《夺冠》,都是屬於晚節不保的範疇。
整部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急躁,極度亢奮,毫無節制,鏡頭的快切從最一開始一直切到結束,整部電影一點節奏都沒有,就是猛衝,衝的好看還好說,但是情節極度尷尬,想拍的飛,但又是個寫實題材,最後變得不倫不類,要人物沒人物,除了姜文自己的角色,沒有人立得住,要情節沒啥情節,就是一路贏,一點起承轉合不帶,一點挫折沒有,就是一路開掛,天才贏家。
觀感是又聒噪又乏味又疲憊。
這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就好像18年拍完《邪不压正》之後,姜文就已經被人關起來了,沒人跟他說話,而他又有太多話要說,所以一被放出來,馬上如饑似渴的跟人說話,恨不得1分鐘的對話裡能有10分鐘的信息量,又急又密,急到生怕每一秒和你說的話都是最後一秒,所以他一秒要當十秒用,一秒都不想浪費,狂轟濫炸的跟你聊。
他自己可能不覺得有什麼,但這個傾聽者也真不是誰都能做到的啊,因為你會發現他大多數時候是在跟你尬聊(吃yuan飯都能嘮半天,不尬嗎?
哥?
)歸根結底還因為姜文還在用拍《让子弹飞》的風格來拍這部電影,但前者是民國啊,是架空啊,是虛構啊,想怎麼拍的飛都不會奇怪,可你這部是寫實啊,是人物傳記啊,是真實人物改編的啊,你要麼就徹底放飛了拍,但現在就是稍微飛一點,就顯得很怪很尬,因為這兩種風格和模式壓根就融合不到一起去啊!
但是在粉絲的口中,這部電影有什麼呢?
有隱喻啊!
都不是隱喻了,是明示了!
從他們的口中,一部講郎朗和他父親的傳記片壓根就不是講郎朗和他父親的傳記片,等於整個故事在他們眼中就完全不是一個東西了。
大家有興趣可以翻一翻講隱喻的帖子,歸納出來就是:姜文繞主席像!
姜文眼裡有天安門!
姜文來自東北,姜文說了太空艙,姜文說了紅色,姜文說了綠色,姜文扔了獎杯!
姜文給每個老師起的名字和設的背景都有深意,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在我漫長的觀影史中,我是第一次看到一部電影,幾乎所有情節都是隱喻,拍的主題也是隱喻,所有人物都有隱喻,連名字也有隱喻,國家也有隱喻,我甚至都快找不到這部電影裡沒有隱喻的情節了。
就像一盤磁帶,大家都是正著聽的,偏偏有一群人卻是倒著聽的,就算是同一盤磁帶,也能聽出天差地別的區別!
這部電影真的是滿滿的深意,在他們的眼中基本上變成了普通觀眾看得每一秒和他們看得每一秒都不是一個東西。
比方說桌上放了個蘋果,普通人看到的是蘋果,他們看到的是姜文在電影裡放了一個紅色的象征!
那怎麼會是普通的蘋果呢???
請問一下老師:姜文騎自行車代表什麼啊?
姜文的自行車的牌子代表什麼啊?
姜文走路那段代表什麼啊?
姜文吃飯那段代表什麼啊?
姜文呼吸那段是代表什麼啊?
姜文本人是隱喻什麼啊?
問:姜文拉屎代表什麼啊?
答:!
也是,言論自由可能真的把不少人逼瘋了,把姜文這當成摩斯密碼站了,找到同好,解讀密碼,他們看得完全是一出《解密》啊,還樂在其中。
但是,就算退一萬步說,這部電影裡有不少是真隱喻,那又怎麼了嗎?
這就高潮了?
燃點這麼低呢?
就算這部電影裡有他媽一百萬個隱喻,也不妨礙它他媽是部爛片啊。
去看一部電影,就像去吃一頓好飯。
你光給我醋,我吃啥?
你光給我餃子,沒醋我也不愛空口吃,你給了我醋,也給了我餃子,我才能吧唧吧唧吃的香啊。
得虧現在不是文字獄的年代,再這麼解下去,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也是唯一的謎語人姜文,可真得被你們害進去不可咯。
不算是姜文粉丝,但是喜欢《鬼子来了》和《让子弹飞》,点映首场看完。
看完很生气,感觉姜文出了一篇阅读理解,让观众来做。
我认为好的电影,每一处画面、台词,都要为剧情服务。
如果90分钟无法讲完,一定要塞成144分钟,那你要塞得有意义。
所以不必讨论是否有隐喻,它是一定的,因为有些剧情莫名到不是隐喻根本无法解释。
简单说几处:1)第一任,沈老师不教了,只需表达「他已经成长到我的极限」「需要多个老师教」即可,非要说「我女儿去美国了」,完全没关系。
2)第二任,欧亚老师,非要强调说她的学生们纷纷背叛她,给足镜头,然后在郎朗取得奖杯后不再教他。
而且为啥后来又晕倒?
3)第三任,诸葛伯乐老师,出演他的根本就不是一位演员,而是一位摄影指导。
一个音乐家,为什么手里拿着网球拍接电话?
他的比赛,第一一堆人,第二一堆人,第三没有人,第四是郎朗,也丝毫没有道理。
4)在林老师那里,为什么要安排洗澡的戏份?
为什么要突然停电?
灯灭后郎朗不知所措,难道大东北的从来没停过电?
然后还要煞有介事的说“光没了”5)最后为啥要说“东北”就是“东北亚”?
郎朗学的都是柴、肖,怎么弹的是《茉莉花》和《黄河大合唱》周围的人还热泪盈眶?
这里面的每一位老师,都有一些云里雾里的人设,只有把「隐喻」按上去,才讲得通:1)沈老师代表战后同盟国,一开始提携东方国,后来重心放到了亲女儿美国上。
2)欧亚老师,名字就回答了,贯穿欧亚大陆的大国,也就是苏联,接棒支援东方国。
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叛逃。
林老师作为新的红色思想进入之后,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中苏也决裂。
后来欧亚老师晕倒,代表苏联解散了。
3)诸葛伯乐老师就是美国,开着小汽车。
两人打电话时,手里拿着的不是网球拍tennis,其实是table tennis,也就是代表着乒乓建交,开启了中美友谊,但是对美国来说,他那里第一第二的小弟一大堆,根本轮不到郎朗。
4)林老师洗澡,以前总是别人帮忙洗,现在要自己洗,就是说主动权要掌握到自己手中。
灯和光明,在姜文那个时代,就代表毛,而郎朗叛逆后的突然灯灭,就代表人民的光的消失。
而且郎朗叛逆的时候的妆造,海魂衫+凃红,多明显的红卫兵形象还有一个很莫名其妙,就是郎朗是82年出生的,上小学学习列宁?
这是63年出生的姜文的事儿。
5)最后的“东北亚”就更明显了,亚洲的东北部——不就是东方国么,朗朗弹的是东方国人民站起来的故事,所以才那么多人热泪盈眶。
还有很多地方,都是如此,他的隐喻,已经变成明喻了。
我想说,我看明白了,但是过程很累很无语。
姜文想站着把钱赚了,既满足自己的表达欲,又能达成商业上的成功。
但为了醋包饺子,多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情节,虽然通过快速的剪辑节奏和夸张的表演来掩盖,但效果依旧甚微。
人物形象非常片面,一些角色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说一些云里雾里的话(没错,就是暗号)。
情感没有合理变化,节奏一直是突突突打怪升级,不能说是一部电影,只能说是一部传记片,但记的不是郎朗。
到底是郎国任给的太多了,还是姜文活得太久了,久到荒诞和魔幻都压不住爹的展示欲。
后半段太煎熬
这还不好看啊 你们要看什么
无论如何,无论如何了~!
预告基本没藏,没有什么惊喜或者深度,也没有什么饺子和醋,就是一个偏执的父亲带着充满天赋的孩子不断豪赌,最终赢得全世界的故事。看似是郎朗的传记,其实主人公是郎爸:讲他如何牺牲尊严、力排众议、忍辱负重、完成和解。由于父母的特殊背景,影片前半段我们看到我们所熟悉的姜文作者符号,后半段则沦为《北京人在纽约》时隔30年的回响——姜文在我心里一下子祛魅了,就像《繁花》之后的王家卫一样。整部影片的表演和叙述都处在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下,音乐比赛成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场,而郎朗成为一个运动员不断为国争光:他是全中国的骄傲,换言之,他实现了每个国民当爹的梦想。在他站上世界之巅之后,郎爸轰然倒塌,仿佛在说世界属于你了,快去创造奇迹吧,而郎朗心中最想喊的却永远是妈。不得不说,姜文确实捕捉到了这个时代,以最男性的方式。
看这部姜文之前我心里怀揣着马丁·斯科塞斯、莱昂内、科波拉、费里尼和库斯图里卡,但都没用上。姜文这一次更加写实更加柔和了,全片看下来处处充满着激情,所以即使两个半小时却是一步一景式的,总是非常生动,看下来不仅一点不累还挺让人感觉爽的。有观众想从姜文包的这顿饺子里尝到一点醋,醋当然是有的,且没有那么难解,都在角色里在对白里,有充足的空间供大家解读。有所表达和对视听富有梦幻般的创造力,真的,华语电影世界里还好有姜文。
真没想到姜文拍了部形同《安妮特》的电影,老登与他名扬世界的提线木偶的故事,甚至有一幕都是吊在空中弹奏/演唱。屋顶戏之所以重复多次,便在于它是郎爸最接近杀人凶手,而非在外界看来成功的父亲的时刻,是真正的转折点,此后便没有什么大的冲突了。跳水、功夫、二胡等老中的优势项目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融入,而每次决定性瞬间的定格,都在往这个看似超现实的场域里增添一层纪实质感。无论设计师,还是临时工,本质上还是要服务于弹琴的人,郎朗说到底还是幸运的,但是他的努力也配得上全世界的掌声。
郎朗是怎么同意让姜文拍这个片子的?他想让网左天天去他B站评论区下面刷东方红吗?
七年磨一贱。知道可能会很差,没想到烂到家,闹剧拍得都不如开心麻花。以为去看的姜文,实际看的是超级大爸。以为突然暴雨又瞬间放晴的功夫天台已是很夸张了。没想到吧,全片都是狂打鸡血和顶级浮夸。仙台钢琴赛一群跪坐观众已够奇葩,美国人个个都能说中国话,连雷佳音都有被方言配音的一天呐!还有王传君咱能别cos西游记后传的无天老师吗?让吉娜演吉娜她妈的客串戏味太冲堪比演孙文见到儿时宋庆龄,有必要吗?马丽说得好哇:“郎国任,你不觉得尴尬吗?”何赛飞说得妙啊,我确实觉得我被迫害了!李屏宾说得对啊,我们都是在忍辱负重啊!在一句句声嘶力竭并带有杜比全景声环绕音的“爸啊啊啊一一!!!”中逐渐失去意识,可是没有直升机来救我们这些最需要急救的观众啊!就这还调侃一无所有呐?谁行谁上电影院吧,反正俺是不行了。0分
所有演员都像是得了“甲亢”一样,异常的亢奋演技。内容完完全全的“爹本位”叙事,连朗朗都得靠边……
还是姜文的疯癫劲儿+极致爹味(不知道听了多少遍“爸!!!~~~”,好在这次还是有个抽离自嘲桥段可以冲淡一点点)+近现代史隐喻(很多都接近明喻了)+超现实处理(所以自然也是不符合音乐圈实际情况的),爱的人会各种投入无限解读,恨的人一分钟都嫌长(的确有点拍太长了,尽管剪辑节奏忒快)。对我来说观感三星吧,高开低走,全程打鸡血难免让人疲乏无聊。更何况这个故事以及郎朗传记本身就实在不算有趣,主要看个热闹吧~ (6.5/10)
娥因贪19.9元的便宜误食伟哥
被过誉的费里尼——库斯图里卡路线复制人
好可怕,可不可以出一版没有姜文的洁版,大体故事也能说得通。拍摄技艺方面是真的好,随便一场戏放在现在国内电影市场上都是横扫千军的能力,但姜文主观意识太强,这个“爸爸”是他想当,他一直跳脱不出创作者(权力中心)和戏内主角(权力中心)的关系,他足够聪明,你能想到的缺陷他都能解决,即使伏低也是为了我上因为我行,如此超雄的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来演这个爸爸,他的戏外影响了戏内。电影里郎朗也没想着他,每次谈琴他会想自己的妈妈,自己的老师,他也不认父,更像值得信任的工作伙伴,是他自己要当,他无论如何要占住这个角色,谁都不能取代他,他没有生郎朗,但电影饶有趣味的用了同岁的瘤子代替,可见“狼子野心”,说到头,男性的弱点就在于此,无论如何都想当爹,哪怕谁都不认,害怕、痛苦的也许不是儿子,是他自己。ps.吉娜梗很恶心
好聒噪且意味不明的电影,朗朗真的同意自己是这个形象吗?这真的不是黑粉投资拍的吗。。。不应该啊,就很难受
特别吵,台词特别满,每个人都扯着嗓子说话,看得头痛。现在已经对男性叙事的电影失去耐心了,你们到底要几把干啥,别说什么隐喻不隐喻的,为了一碟醋包一盘饺子,看个电影,被一群觉得自己特幽默的东北男人机关枪似的吵两小时,还得思考他们莫名其妙的话里暗藏什么玄机。应试教育调教下爱做阅读理解的中国人,走哪都能找到爹。
郎朗不仅是沈阳的儿子,也是我们丰台的儿子!
你不把他当个传记片,把里面的人物换成国家,成长换成事件,就能看到另一个片。选朗朗的故事也是刚好时间上能巧妙发的对应上,当你看懂隐喻其实感觉这片也只有隐喻了,就算讲了一部发展史,也像是另一种主旋律。但当然我是能接受甚至喜欢姜文的节奏包袱和隐喻,但这次真就不是他表达最好的一次,我不想拆解出来还像看了一部主旋律。#万达
姜文,你不脚得尴尬吗?故事本身还是非常值得一拍的,不知道为啥非刻意把表演和氛围搞得那么尬😅
感觉姜文这个爹我还是不太行,就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