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就像直接投射着我的内心,童年的不安全感导致更加自我,更加执着于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另一个人,又或者说寻找自己,肆无忌惮地寻找来源于内心净土的渴求,目空一切地,比任何重要都重要,狂欢很闪耀,不是奢靡浮华的狂欢,是只是狂欢的狂欢,不是凑合和滥竽充数的,是真真正正地完全契合,只属于她的,她以为她找到了,但是不会的,即使想法相同的两个人,也终究不是一体……于是,她孕育了一个完美爱人,因为外界的爱都远远不够,她内心的不安全感像黑洞,永远无法充满,现在她要亲手捧出这份最真挚最浓烈的爱了……李少红对意识和情感得拿捏真厉害,直接却不夸张,浓烈的情绪喷涌而现在眼前。
我想宝贝是幸福的,因为有爱在她身边,她爱他,他爱她,却无能为力,好悲伤的电影,我以为他们会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不是影评,这只是个人的小想法。
简短附注装不下,只好写这里。
]爱一个人就要让Ta因自己而觉得更幸福...如果Ta让你觉得倍儿飞,倍儿精神,还有一点儿小紧张,就请好好照顾Ta.我们需要的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多。
那些关于飞翔的若干个梦,从来没有停止过,就像我始终想要温暖你的决心。
我们一起跑到阳光下的草地上玩儿遥控飞机,我们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杯子,我们一起开车周游全世界。
你说,好不好?
现在的我比较喜欢斯巴鲁森林人。
我们去德国,那有我向往已久的森林;新西兰也好,据说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令人振奋哈希腊和意大利,则是对我来说有着重要意义的地方。
宝贝对刘志说“因为我们做过同样的梦,都会飞,我一直想跟他飞到地铁里...”,而我呢,时常会在梦里飞起来,时常是在要命的的险境里慌乱飞行,只有一次是悠然的飞行在有迷人朝霞的天空中,那是一片蔚蓝大海的上空,黎明时分。
想要一起飞进一座古老的森林里,那会是故事开始的地方,也是谁和谁从此幸福生活的地方。
最后刘志用血红的双手按住玻璃,睁圆的双眼里布满了困惑和惊恐,他说,我宁愿相信这痛苦是快乐的。
他说,那是一段魂飞魄散的爱情,他不确定是不是真的遇到了那个女孩。
的确,有的人会让你精神恍惚,难分虚实,而至于爱情,你还是最好别给它下定义。
是不是每份爱情都伴随着痛苦和伤害?
相爱也无法避免彼此的伤害。
《恋爱中的宝贝》虽然被大部分人划为爱情片,但是它所表达的东西远远超出爱情的范畴。
影片不仅关注了人的成长主题,还反映了现代文明的隐忧和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并深入到当代人的自我主体中,涉及本真主体与异化主体、此在主体与彼在主体的缠绕和对抗。
1)“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本真主体与异化主体的分裂愈演愈深 某种意义上,《宝贝》与其说是爱情片,不如说是关于爱情的成长片。
和其他成长题材的片子不同的地方是,导演李少红并没有设置过多的人物来展示宝贝的成长历程,而是选取了宝贝成长时期中社会急剧变迁的景象来暗示这种周遭世界的巨变给宝贝留下的心灵印痕。
但是那些给宝贝心灵带来振荡的各种场景并不依次出现,而因叙事需要插入其间。
这就给整部影片的叙事节奏带来一种张弛感,并带领观众循着导演的叙事视角去看,去关注,去体察。
在角色设置上,略有神经质甚至可以说是精神分裂的宝贝似乎象征着滞后于时代变化的某类不合时宜的人,而刘志和妻子及其朋友则隐喻着这个急速变化的世界里的顺应潮流者。
然而在物质的充分满足后,他们内心苍白,倍感焦虑与孤独。
影片开头,刘志和妻子之间仿佛就仅仅是一种物的联系。
在时间的磨砺中,双方失去了情感和性的交流。
于是刘志留恋于酒吧,在猎奇中得到暂时的满足。
那所富丽堂皇的复式建筑,高档的法国装修以及仿若马尔代夫海潮般的马桶冲水声,无不暗示着冷漠的物质关系下,丈夫和妻子早已失去沟通。
但是,后面酒吧里头那场没有台词的和解戏则暗示着让沟通变得困难的并不是语言本身而是我们疏于理解,只会厌倦并渐渐麻木。
影片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情节是帮刘志圆慌的朋友却和他的妻子有一腿。
这个情节的设置也许有人会觉得过于戏剧化。
我们且不去评说朋友和妻子之间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爱情还是一时饥渴下的性爱关系。
但是不能否认,这里暗示了沟通的可能性。
——当朋友去为作丈夫的圆慌时,必然和对方的妻子在情感上产生交流。
也许我们不能排除其中怜悯的成分,然而即便是怜悯,在这里也暗示着交流的可能和珍贵。
相形之下,宝贝也并不是一个善于用语言来交流的人,但是她本真的性情并不因此而被掩盖。
她之所以能表达自己对刘志的爱只因她有一颗敏感并单纯的心,并且心口如一。
关于家,宝贝只要床和厕所。
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张楚的《厕所和床》。
而刘志觉得“起码要有个窗帘吧,沙发,书桌,电视。
家嘛,总得有个厨房吧,冰箱,洗衣机,再来一部电话,带传真的。
电脑都还没买呢。
最重要的还得有个大......” 物质欲望的膨胀导致人们忘记了那些最本真的事物的存在。
床和厕所无疑象征着最低的生活需求,但是在宝贝看来,这就够了。
刘志的愿望在我们看来似乎也并不过分。
殊不知,这些物质已经使我们本真的生活发生变异。
窗帘给了我们隐私也带来了我们对距离的习惯和依赖。
沙发是慵懒和松弛的象征,同时也暗示着分工日益细密的异化劳动使得我们对所谓放松和休息的想象仅存于如此一方皮软之地。
电视把世界缩小在荧屏之内,我们可以在瞬间知晓天下事,却再也不会为一场新闻报道里 的战争垂泪,因为电视已经让我们对苦难司空见惯并习以为常。
电脑看似把地球上的人类都笼罩在一个村子里了,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老死不相往来。
现代物质文明拓展了我们的生存空间,使我们的生活似乎变得越来越舒适,但是我们是否因此而增添幸福感呢?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不断膨胀的物欲和异化的出现使得原本混沌一体的自我主体发生变异,分裂为本真主体和异化主体。
而随着文明的进程,这两者之间的分裂亦愈演愈深。
我们征服世界却并没有换来心灵上的更大自由。
或“人为物役”,或“心为形役”。
宝贝在这里无疑象征着人类自我人格结构中的本真主体,仿若庄子笔下的“古之真人”。
而刘志作为一个现代人,有着本真主体和异化主体的双重自我。
但是由于受现代文明的熏染,他身上更多的是异化自我,他已经无法脱离物的奴役,离开这些已经习惯的文明世界的物质就几乎不能继续生活了。
2)当爱情作为救赎:此在主体与彼在主体的对望 片首,刘志自述厌倦了现实世界里没完没了的人和事:厌倦工作,厌倦电话,厌倦婚姻也厌倦泡妞……“总幻想自己有一天在街上被突如其来的爱情当场击倒,然后远走高飞,离这个世界越远越好。
” 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刘志在此在世界和彼在世界中游荡。
他有精神上的渴望,但是这渴望被现实所压抑。
周而复始的生活使他厌倦,他渴望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带他远离这个世界。
这个时候,爱情变作一种救赎,一种逃离此在世界的救赎。
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在总是我的此在”。
此在的现在就是在世,人又必须与自然和他人交往;与自然交往构成“烦忙”,与他人交往构成“烦神”。
人无法摆脱过去的规定性,只能存在于个体和群体的全部历史所构成的世界中,这就是“沉沦”;沉沦意味着异化。
可见海德格尔的此在是一种忘却了本真存在的存在,是异化的存在。
彼在意味着对此在的超越。
相对于此在世界的异化,彼在就是本真的存在,就是返回未被现代文明所污染的人类本真性情。
于是她从天而降。
她叫宝贝。
一个活在想象世界里的精神分裂者。
这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宝贝仿如一个纯粹的彼在,当刘志被此在世界所抛弃的时候,这个纯粹的“彼在”一度拯救了他,并实现了他在此在世界时对彼在的幻想。
突如其来的爱情,纯粹而美好。
纯粹的美好的爱情,在人类现实的世界里注定遭遇象征社会秩序维护者的警察和象征阴森恐怖的侵犯者的猫吗?
我们被不断的异化和欺骗,本真的性情被亵渎并摧残。
此在和彼在由此形成一种对望的姿态。
人类追寻着此在与彼在的弥合,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它们日益分裂并疏离。
席勒曾经提出的“完整的人”,如今看来只是前工业时代理想人性的状态,仿佛现代人遥远的怀想和孩提的记忆。
然而,我们又听到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这样说道:人的伟大在于他是通向目标的桥梁,而不是目标本身。
这样来看,也许人的高贵正彰显于此。
3)走向精神分裂 詹姆逊曾经用符号学的方法把人类文化史分为:符码化、超符码化、解符码化、再符码化和精神分裂这个五个时期。
精神分裂其实是德鲁兹在《反俄狄普斯》中为我们指出的一条出路。
在他看来,伟大的当代英雄只可能是精神分裂的人,因为只有他(她)能摆脱这一切符码,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他们把那种状态称为精神分裂的流涌)。
其实浪漫主义者早在十九世纪就已推崇某种形式的精神失常,而当代的精神分裂反映的是一种对社会的彻底拒绝抵抗或者是彻底的不接受。
“我心里一直有一条路,我不知道它会通向什么地方,但是我一直在这条路上走,在路上会碰到蛇,还有猫,我很害怕,真的很害怕。
但是在路上会有阳光,最灿烂的那种,你会停下来,让它照耀自己,然后把它带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
还会有一种声音,它老是照着我,是你最熟悉的人。
我的表哥,坐他开的车去周游世界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还会有一种味道,会让你经常想起一些忘不掉的事情。
” 这是宝贝的一段内心独语。
宝贝作为影片的一个角色隐喻了我们这个现实世界里那些对所谓文明彻底拒绝和不接受的人。
他们敏感于我们不屑的事物,他们用心记录着各种细微的感受。
他们不膜拜现代文明却无比珍视内心真实的快乐。
我不由想起《疯癫的历史》里,福柯曾告诉人们,精神分裂者不是正常世界里的疯子,而是疯狂世界里的正常人。
原来,先知早已告知世人,所谓幸福,属于精神分裂的人们。
這部片子教育我們要重視對孩子的性教育 。
“ 我是哪裡來的 ”是一個不可以隨便回答的大問題 。
那種凌亂肢解的情節是我所喜歡的形式 。
可是從劇本到電影 ,真是被剪掉了很多很多 ,由此情節變得甚是破碎 ,和不完整 。
一開始并不太喜歡劉志 ,尤其那一段對白:劉志:我一点都不后悔李洋:人家现在不是已经不要你了吗劉志:我跟她挺好的 倍飞 倍精神李洋:又怎么样劉志:就是有时候 让你琢磨不定 还没有一个女孩儿让我那么紧张过李洋:(拍a肩膀一下)你是不是魔症啊劉志:一开始 我也没在意 可她一走 我一下子就空了更是讓我覺得這男人很犯賤 。
可是後來 ,他的不離不棄讓我開始對這男人有了些好感 。
剛開始寶貝的一系列特別到了後面終於知道是因為媽媽的一句玩笑話“ 你是我從垃圾堆裡撿回來的 ”而孕生出的精神問題 。
受刺激便離家出走 ,以至后面的幻覺中見到貓(幻想之中在垃圾堆的自己曾被貓襲擊)就神經緊張 ,擔心會搶走孩子 。
又由於自己堅信是被撿來的所以十分渴望能生一個真正的孩子 。
假孕 ,幻覺 ,妄想 。
死亡 。
死亡 。
仿佛一開始 ,就是我對寶貝命運的推斷 。
这部电影,让我深陷其中一个星期,心情像蒙上了灰,我想去擦亮,但是不舍得,我终于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只想去感受,去看自己如何虐的自己,看到了,慢慢的走了出来,一片豁然明朗。
我知道这个星期我把我的宝贝找了回来。
每个人都是剧中的宝贝,也都是刘志,一句,我是刘志啊,你一直追着不放的人啊,看到刘志这一段,我的眼泪没有停下来,他就是在说,我终于看见你了,请你认出我来吧,我醒了。
这部电影表述的有太多,现代社会物质丰富的我们,往往把灵魂丢在了后面,即便宝贝一直在,因为被繁琐的思想,物质的生活,让你一直盲目奔跑,丢了宝贝确不自知,爱情,你是否也丢失了你的宝贝,也许一世也不自知,生活,是否丢失了你的宝贝,浑浑噩噩不自知。
通过《恋爱中的宝贝》这部电影,尤其是女主角宝贝的爱情经历,我们将挖掘她爱情觉醒的内在动力。
让我们首先从宝贝这个独特的角色谈起。
电影中的宝贝,和其他女性看起来有些不一样,宝贝认为自己是星星的化身,而不属于人世,这似乎赋予了她追求完全自由的理由和力量。
影片的开始是几时的宝贝在念自己的作文《我的出生》,通过作文宝贝向我们讲述了她神奇的身世,她是颗落到垃圾堆里的星星,被妈妈捡到的。
影片随后也正是着力地营造这种神话氛围。
不管是垃圾堆里婴儿身下的黄光,与刘志交流时的腹语,还是从高楼上坠下后的毫发无伤,都让“宝贝”带有某种神话色彩,这与《辉夜姬物语》中的辉夜姬有类似之处。
正是这种“非人类”的、神经质的定位,使宝贝能够超越于芸芸众生之上,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生活。
然而,看起来“逍遥”的宝贝也有自己的烦恼。
影片开头就是城市拆迁的场景,小女孩宝贝无助地固守在孤立无援的房子里,吊车冷酷无情地将屋顶揭去,往昔栖息的温馨家园在推土机不动声色而又坚决的行动中纷纷瓦解坍塌。
尘土飞扬中的小女孩宝贝惊魂未定的尖叫,而世界已经在刹那间翻天覆地,一栋栋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立交桥像章鱼的手爪一样伸展开来。
这是一幅在机械化、工业化推动下的城市化进程的经典场景,影片用干脆利索的剪接和恰倒好处的特技衬托出宝贝在机械丛林里的脆弱和渺小,工业化的快节奏使这种渺小的自我更显得迷惘和恐惧。
李少红在该片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是一个灵魂遭遇的故事,一次和自己精神的对话。
我们的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曾经轰轰烈烈的历史迅速成为推土机下的瓦砾,我们以最大的热情拥抱现代化生活的时候,我们的灵魂是怎样的?这就是‘宝贝’这个人物肖像的构思。
“以上是宝贝这个角色的基调。
那么,影片中宝贝的爱情是如何发生的?
宝贝事实上早在中学时期就与刘志相遇了,青涩的宝贝骑着单车不停看着同样骑着单车的青年刘志,眼里满是好奇与雀跃。
接着,她的跟踪被横闯过来的大车截断了,宝贝撞上了公车(暗示)。
紧接着的镜头切到宝贝飞奔回家中,发现自己初潮。
月经对女性的影响在波伏娃的作品中提到过很多次:“少女到了十六岁就经历了种种难以忍受的考验,像是青春期、月经、初次意识到性、初次经历身心欲望骚荡、初次的激亢、恐惧、反感,以及暧昧的经验等,她将这些经历一一隐藏在心中;她学会了小心翼翼保守这些祕密。
”看见刘志——撞上大车——发现初潮,这三组紧密相扣的蒙太奇可以被解读为:与刘志的相遇唤醒了宝贝初开的情窦,在宝贝内心引起如同车祸一般剧烈的振动,最终以由月经初潮作为象征的爱与性萌动的象征结束这场短暂的相遇。
之后,“恋爱中的宝贝”这个电影标题才浮现,影片正式开始。
如果说学生时代与刘志偶然短暂第相遇是一种爱情的芽头和铺垫,宝贝爱情真正的萌动则发生在对刘志录像的观看中。
影片中,宝贝捡到了刘志那盘破损的描述了在他无爱的婚姻之外关于“真爱”的残破梦想的录像带后,录像带里刘志的厌弃物质化生活和虚无的婚姻、渴望一场当街击倒的爱情的自述,与现实里刘志和妻子琐碎庸俗的生活交替出现,形成辛辣尖锐的讽刺对比。
而期间不时穿插宝贝修复、观看录像带和宝贝对刘志夫妇的窥看的影像,暗示着宝贝逐渐爱上刘志,即将闯入刘志的生活。
宝贝一反传统两性情爱关系建构的男主女客的单向动力模式,依凭生命内在的原始野性,闯入刘志家中,展开真诚、主动、大胆的爱情追求,彻底瓦解了刘志与其妻子貌合神离的婚姻生活。
不过,在宝贝疯狂追逐着刘志说“我要带你去个地方”后,初次见到宝贝的刘志此时并没有回应宝贝的感情。
影片在这里插入了几段较为细碎的片段。
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片段是宝贝与老教授的相遇。
古板得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老教授蛰伏在他书房的文学世界中,同时沉浸在他的精神之恋里。
宝贝闯入老教授的家里,立刻主动融进了老教授的世界。
他的大书架以及他念叨的一大串文学大师的名字一起,指涉着一个非物质、非现实的彼岸世界,一个理想化的、精神建构的世界——— 也是与凡俗的现实相抵牾的艺术和美的时空。
此时的宝贝说出了“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教授听闻,立刻在投射下的光辉中倒下死去。
这句话,即是宝贝对刘志说的,亦是老教授对暗恋的人说的。
说出的话,代表宝贝在内心里接受了这个世界,并认同它的精神价值。
也说明宝贝读懂了教授的精神世界和教授的爱情。
也许教授一直在等待着这份理解,现在他等到了,于是欣然赴死。
在老教授火化的耀眼火焰光之下,宝贝和刘志终于四目相对而牵手。
至此,宝贝爱情的萌动阶段结束。
在了解大致剧情后,我们回过头来探讨:宝贝的爱情对宝贝而言是怎样的存在?
戴锦华在《浮出历史地表》中谈到五四时期女作家创作中的“爱”时说到:“不过,五四时代的历史变革毕竟赋予女性一种弱者的自觉,如果不是性别自觉......像历史上一切弱者群体一样,她们也往往易于接受一种更适合弱者利益的、不带侵泡性的信念或哲学来抵抗、削弱、控制乃至消除强者的侵犯性和权威。
于是在涌入中国的大量外国思潮中,女作家事先选取的便是基督教文化中爱的观念与泰戈尔爱的哲学的混合体。
这一混合体逐渐衍化为弱者——女性自己的一种哲学和信念。
它发挥着削弱男性侵犯性权威的功能,又容得女性以某种方式寄身其中。
在冰心笔下,爱成为解释世界的一重密码,这种密码必然置编男性统治的历史、世界。
果然,在由这一密码编定的文学国度里,我们看到一个不能说是女性,但显然是非男性的世界,这世界的主人不是父亲、不是弑父者,而是童心、自然、母亲以及无冕之王——爱......在这一意义上,爱已不是一种单纯的情感观念或情感主题,它是一种更有悲悯性的、弱者的、反抗侵犯的文化的萌芽。
它的目的旨在为包括女性在内的弱者——被统治者提供生存的文化依据。
这便是爱之所以会成为女性意识充分觉醒之前的女作家们热衷的主题的原因之一,也是“爱”这一笼统的字眼所包含的时代历史意义。
而且它与逆子们反封建的斗争完全合一。
”我们借用戴锦华老师的理论:与老教授在书房建构自己的理想化精神世界用来永留自己的纯真爱情,在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中留存一间古老得蒙灰的屋子来抵抗物质世界的侵袭十分类似地,爱情是宝贝用来反抗她最惧怕的东西即难以反抗的、灾难一般迅速的现代化(影片中呈现为拆迁的废墟、拔地而起的高楼和宝贝的哭喊尖叫,以及灯红酒绿、摩登高雅的另一方面是被污染的环境和这样环境里成长的异化了的人:泛着泡沫的黑色的工业废水、锈渍斑斑的输油管道、颟预漠然的面孔、暴戾凶悍的儿童……)的武器。
带着神话色彩的宝贝固然可以半自由半疯癫地在世界里“飞行”,但是在世界的趋势面前她却处于绝对的弱者地位,她却无力阻止现代化对社会、对人心造成的种种伤害。
她将这份弱者的希望诉诸爱情,于是我们可以在影片中看见:与刘志相爱后,机械冰冷的家庭里出现了宝贝的笑脸、飞舞的果蔬、可口的家庭饭菜、热闹的春晚氛围(至少从宝贝的视角来看)。
工地上的冒险也变得有惊无险,从高楼的钢架坠落,掉入的竟然是塑料垃圾堆成的大床,他们在大床上欢跃、性爱。
在宝贝的爱情中,现代化的侵略性被短暂地消解了,在他们相爱的时刻,重要的东西不再是钢筋水泥、婚姻家庭、打工上班、摩登高雅、灯红酒绿,这些东西都聚合塌缩成他们身下躺的塑料床,而床上,只有他们彼此交合的他们二人。
(虽然这份圆融迅速就被打破了)
爱着的一颗心最为宝贵,却总是被辜负,被别人,也被自己。
在爱中,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自己是否知道?
我喜欢这部电影,觉得应该打七分。
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喜欢同种类型的作品——我爱长发飘飘,恋爱中的宝贝,喜宝,圆舞,王菲。
为爱不顾一切的女子,在爱中却不忍心伤害任何人,为爱她们委屈自己,为爱她们保持沉默。
本来是习惯在电影的新档期之后才来观看新电影的,那样可以避开铺天盖地的宣传和各种不一的褒贬,但是我却在“宝贝”的风潮还未褪尽时看了这部电影;本来是决定在情人节左右去看的这部电影的,却因为种种而没有在那个甜甜蜜蜜红男绿女的日子走近电影院,但是我又因此而庆兴,没有因为这部片子而在情人节那天颠覆我对爱情还存有的那一点点美丽的幻想与愉悦。
从一开头就知道,这将是一部充满神经质的片子。
黑猫,拆迁,奔跑,紧张而繁复的镜头让人陷入莫名的眩晕里面。
充满诡异的气息,像是露台角落里常年不见阳光的羊齿植物,有让人怜惜的气息。
从一开头就知道,这个圆瞪着眼睛的女子即将死去。
犹如放在我枕边的安妮的书中的女子一样,只有死亡,才能充满她的瞳孔,才能让她得到圆满的结局。
这是命运的安排,也是上帝奸诈的微笑。
周迅坐在浴缸里的时候,后背上的骨,那样的嶙峋着,犹如要长出翅膀,立刻飞走。
从一开头就知道,这个男人对于一切都是无能为力,他有一双好看的手,那样修长的手指,却这能蜷缩着,没有力量。
他对着镜头喃喃自语,对着妻子和朋友转身离去,对着宝贝的神经质的凛冽的叫喊,对着她在楼梯角落淋漓的鲜血……他都无能为力。
这不是一部描写爱情的片子。
李少红用诡异的气氛将爱情扯成一片一片的,撒在情人节的花瓣上。
让寂寞、孤独、痛苦从浪漫的背后闪现出来,让爱情还原为精神空白赖以寄托的一个符号。
周迅也不是一个好的演员。
她灵魂里的凛冽,灵动,敏感,寂寞才是这部片子的主角。
说实话,我是喜欢周迅的,喜欢那个在《那是花开》,《苏州河》里的她,而不是在此后的若干电视剧中的她。
喜欢她,并不是犹如对朱丽叶.比诺什的深爱。
喜欢她,犹如精灵,以及她无法掩饰的寂寞,如烟花般的寂寞。
看她在电影里,走路抱着臂膀,睡觉蜷缩如婴儿,时常凝视一个没有目标的地方,毫无预知地爱上一个人,光着脚在路上尖叫。
这是一部压抑的电影,但是并没有让人一沉谷底。
明艳与深沉的颜色处理,和种种如幻想般的特技,成为了一种人心的调剂。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觉得闻到了一种气息。
犹如盛夏里,正在割草的气息,凛冽,疼痛,并且愉悦。
我喜欢用“烟花”这个词。
那么这部电影,该是黑色的烟花,绽放在空中,只有被人指点,才能够看清。
我打赌这不是为了一场捡来的爱情 为了她你毁了自己虚荣的生活 骗自己说你那梦想在鸟不拉屎的798大厂房里 你妄想像她是泰勒烧了你堆满分期付款来的高档家具橱柜电冰箱大彩电或者他妈的滚筒洗衣机 你是杰克你为了她混进了一场莫名其妙的战役(fight club) 抵制现代文明 抵制人情世故 就想在光天化日或者黑灯瞎火里面跟她没完没了做爱 你那没目的的灵魂变成了一注热精钻进她的卵巢 睡在胎盘上就想在长了草的绿色云端睡了个甜觉 然后你这些没头没脑的坏心眼便在她肚子里扎了根 变成了另一个人儿 那小人儿不存在 那小人儿是你们捏造出来的 那小人儿不是传宗接代的任务他是个让人发狂的大脓包 就像你来到这世上为了找另一个人讨债一样 你害怕他毁了你 毁了你们的乌托邦 所以用你的不安杀了他。
2008-06-28 19:40:12
看這個電影雖然已經過去蠻久遠的時間。但現在想起來,還是常常會進入精神失常的狀態。尤其是電影的音樂,極容易產生幻覺。難怪傳說周迅拍完此片得了抑鬱症。
想象和看到之后反差最大的
很早看的了。
抄袭痕迹太重。女主最后发疯不明不白。发疯可以,但是此片太牵强。
我宁愿相信,这痛苦是快乐的,你体验过飞的感觉么?我是刘志,你一直苦苦纠缠的刘志,我太喜欢那时候的中国电影了,那种独特的魅力,比现在的韩影都要让我痴迷一百万倍,北方电影带着点淡淡的北京口音,男生比现在的要正常可爱,女生比现在的更自由大胆,真挺好的,那时候的演员很容易有魅力,都很有少年感,平凡的脸在电影里也会很美很帅,看现在的艺人和影视的话,感觉似乎不是一个国家的一样,连语言都似乎不是中国话了,一个大帅哥居然也会也会毫无魅力,毫不生动,毫无感觉,文艺已死,剩下的几个活着人,再怎么鲜活,也没有新鲜血液带来的冲击感了
完全不明白想说什么。更是被周迅最后的切腹吓到了。
有点哗众取宠的感觉。
愛是一場漫長到無垠無邊的歇斯底裡,如儀式一般帶有毀滅氣息和死亡幻覺的讒妄與癲癇,是一場醒不過來的夢,也是一場混沌沌的魘;陷入愛情的男人和女人,開始一段華麗到殘酷的幻念之旅,把現實與迷亂混淆攪合,透不過氣來,然後死滅。夢想照進現實,抑或現實撕裂夢想,這無法承受的,是生命的重,和輕。
故弄玄虚的以裸戏为噱头的恐怖片····
李少红一贯的风格,有点让人难以忍受。
其实没怎么看懂,就觉得那女的是个神经病,那男的挺命苦。
我是俗人,看不懂
对于当时小学六年级的我,太看不懂了
里面对工厂得回忆跟我一样.得到不如失去
龟毛情节
没看懂
真不应该在情人节档期上,完全可以在暑期当惊悚片。
忘了,看太久了...
黄觉 / 周迅 / 陈坤 / 廖凡 / 李小冉。卡司不可为不大,可依然没能把黄觉捧红
我要带你去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