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水村干旱的事,小说根本就没有少安去谈判这回事,电视剧还重点放了这个,小说是直接把水坝豁了。。。
而且这件事发生在很早,孙少安娶媳妇之前了,电视剧上这件事在润叶结婚之后了。。。
而且更无语的是,孙少安谈判的时候喝酒喝多了,润叶去了,帮他喝酒,还对别人说是他的相好。。。
这也太开放了吧!!!
小说里面润叶跟李向前打架之后是去找了她二爸要她二爸帮她换工作,电视剧里她直接回娘家了。。。
越往后看改的越多了。。。
孙少安不仅去谈判了,还被河水冲走了,村里还搞了个追悼会安排润叶骨头摔伤了,不能走路了,孙少安和李向前打架。。。
最后豁坝死人了这件事情书上是田福堂代表双水村做检查,电视剧变成了孙少安代表双水村做检查了。。。
关键是书上关于干旱豁坝这件事情,没有提到孙少安半个字。。。
完全就是英雄主义了,平凡的世界就不应该搞得这么个人英雄主义。。。
这个电视剧真的是把孙少安凸显的太英雄主义了,现在的电视剧就不能忠于原著么。。。
终于花几周的时间看完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
这部电视剧改编于路遥先生的小说。
小说我读过最前面一段,是飞机上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不过落地之后就忘记了它的存在,没有再继续了。
所以有关于电视剧是否忠实于原著的讨论,我心有余力不足,无法参与。
不过仅凭电视剧本身来说,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
虽然有些叙事表演方面的缺陷,不过剧本的内容是个好故事,电视剧也至少忠实于标题本身。
《平凡的世界》,主要是描写孙家两兄弟,孙少平和孙少安,如何在成长过程中坚持自己的故事。
少平算是个文艺青年,因为家庭的原因辍学,但总觉得身边的世界并非他的世界,他看到火车有莫名的激动,他想要去远方,觉得生活在别处,他生活在一个自己心中的另外世界,但他也并不能说清人生的具体规划和他最终想要的生活,只知道现在的生活不是。
少安的想法比较传统,也有比较明确的目标,他认为周围的世界就是他的世界,自己就应当生活在祖祖辈辈生活的黄土地,带领家人和村里的人过上好日子是他毕生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之所以说故事忠实于标题,是因为这两种类型大致可以概括平凡的人。
不平凡的人能够听到明确的召唤,有强烈的使命感,知道自己为何而生。
可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么幸运。
不过每个人都应该可以隐约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会知道自己是不是安于现在的生活状态。
小霞经常对少平说,你不平凡,你是一个有另外世界的人。
其实少平是平凡的,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但是平凡的少平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这就使得他实现了当初对小霞的承诺,就是把平凡的人生过得不平凡。
这不平凡就在于,少平意识到,当没有其他的牵绊和责任,一个人应该要以自己喜欢的样子活着。
无论周围的人是多么的不解和反对。
因为只有这样,才真正能找到内心的安宁。
我想,这部小说之所以得到很高的评价,部分原因也正在于此。
我们是一个中庸之道的民族,一切讲究四平八稳,历来强调集体利益和家庭责任,对于个人的自我意识,却一直没有过多关注。
看剧的时候,我常常会读视频下的评论,一些人说少平去揽工,去煤矿吃苦,和在家弄砖窑因为都是体力活也没有太大区别。
我却觉得这是本质上的不同。
前者是其他人觉得什么样的生活适合你,后者关乎于你喜欢什么样的生活。
在外面揽工的少平是自由的,心灵的自由,少平做了想做的事,离家千里完全依靠自己,拥抱这个世界,也完全享受自己的陪伴。
这件事结果好坏并不重要,更与别人无关。
因为什么样的人生都有各自的风景,自己觉得好才是真正的好,也轮不到别人来评价。
另一个看点是剧中的爱情。
剧中的爱情并不是多么波澜壮阔,同样非常的平凡。
但正是这平凡的爱情让我们看到,爱情的纯洁和美好,相爱的人可以一起相濡以沫度过困难,不那么相爱的人也可以持续的付出爱和努力,让人心头一暖,想要好好过日子。
因为其实这就是普通人真实的人生写照。
对比现在大多数电视剧,都是以出轨、城乡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来衬托爱情的渺小和现实的冷酷,我却更喜欢有人用淳朴的笔调歌颂爱情的伟大和根植于人们心底的善良。
当大多数电视剧都以生离死别哪怕摧毁世界来表现爱情的时候,这类情节带给我心头的暖意不及秀莲追上少安说想要和少安过苦日子的那一刹那,不及少平和小霞在树下坦诚埋藏多年爱意的那一个雨天,更不及《情书》中女主人公翻开书签发现匆匆那年一个少年曾默默喜欢过她的一瞬间。
看了四集《平凡的世界》,口音什么的就算了,是否真的还原率95%也先搁在一边,关键是把金波的角色去掉了,由润生分担了两个角色的戏份,这是多么无理、多么糟糕、多无聊的事情啊,这一改很多矛盾就出来了。
金波在原书中可是一个主线人物,是伴着少平一直走的好基友,剧中少平好像是和田福堂家挺近的(不知是不是住他家),要知道那个时候田福堂和孙玉厚家关系很不好(他看不起孙老头),少平怎么可能住他家里,所以书中的安排多好,少平跟金波天天一起,他俩也不分彼此,毫不见外,睡在他家偶尔也吃他家的,放学和金波共骑一辆自行车,于是有了润生和金波自行车对比。
书中的金波可以说是招很多读者都特别喜欢的,我尤是喜欢,而且书中金波是个主线人物,少平很多思想以及对生活的思考都是在他这里转达给读者的,金波就像一个侠客一样的,虽然他也有很多无奈的妥协的情况,但他是那种敢爱敢恨,有血有肉,性格活泼,行侠仗义,内心浪漫又热爱生活的热血青年,可以说他是少平精神上的一个依靠,你说孙少平的世界能没有他?少平在挖煤的时候回到石原县可都是先去找金波的,两人见面就彼此肆无顾忌,侃侃而谈,毫无保留的诉说各自的世界,他在少平心中就是亲兄弟,也以至于在书中极少出现的金秀对少平表白时,少平很吃惊不能接受,虽然见得不多,亲兄弟的妹妹就是亲妹妹,所以他才决然的拒绝金秀(当然这只是很小的原因了),少平因为郝红梅的情感纠结问题,是他带头出面在宿舍把顾养民揍了一顿,金波参军那段故事多么耐人回味,他在大草原(好像是草原吧)上与那藏族姑娘对唱的情景多么美好美妙,两个语言不通的人,纯粹的心灵的对唱,在那寂寥的天空下、空旷的群山间是多么纯洁美好,他和少平谈及这段故事,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时候,多少读者动容,他后来放弃工作去找那位姑娘又是多么率真而勇敢,又是多么的为他祝福,虽然最终也没能找到,他是少平最知心的朋友,是真正和少平在精神上相照应的基友,也是他给了少平很多启示,也让少平了解了很多外面的世界,他们两个在爱情上相似的命运更是书中的一个小高空,而且他们俩从思想上是看不上同村的田润生的,所以平时很少和他有交接,事实上田润生也确实是那种性格平平的人,直到他勇敢地娶了郝红梅的时候才让我觉得他是个成人了,在书中他的作用并不大,也就是个跑跑龙套,衬托一下人物,相当于田润叶和李向前之间的一个桥梁吧。
可以说金波是路遥先生花了很大心思塑造的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那么鲜明那么可爱,在书中对于主线故事的发展又那么重要, 怎么就给删了呢。
剧组请个演员不行吗吗?
这点资金都没有吗?
难道所谓的95%就是把其中95%的角色都有了,删掉5%的重要角色吗?
真受不了再说说没有他之后的一些不合理性,书中说少平家里太穷,所以他和兰香都是住在金波家里,没有金波之后呢,第二集中他去把润叶给他的钱还给田福堂老婆,顺便借了柴油灯要看《钢铁》,看得出两家很融洽的样子,而事实上那时候两家矛盾挺大的,主要是田福堂当上村支书后就看不起孙玉厚了,年轻时候的亲切关系不在,像孙少安和田润叶两个还没穿开裆裤的小娃娃挤在一起睡的情景在少平和润生之间不会发生了,他们家离得也远了,关系也疏远了,直到最后孙玉厚帮田福堂锄地 他们的关系才和好。
所以润生做不了少平的基友。
少平也不可能去润生家里睡,更不合适跟润生公用一辆自行车,所以基友的角色让金波来担是最合适的,金波爸爸和孙玉厚关系非常好,都是憨厚朴实的农民,又开车经常不在家,为人也热情,不热当官,所以金波和少平从小就想润叶跟少安一样的关系也就顺理成章了。
还有一点是我的推测,剧中既然让润生替代了金波,那么润生后来冲破思想枷锁娶郝红梅那一段就是很不合理的了,因为以金波的性格,兄弟爱过的女人他是绝不会去动情的(这点可能我有点偏激了),而且他也没有什么机会遇到郝红梅的,更何况他这种敢爱敢恨的人,浪漫而专一的人,是不容易放弃那个藏族姑娘的,这也是最后他依然孑身一人的原因吧。
很多好的作品虽然会给人以希望,却往往悲剧结尾,少安好不容易过上了好日子,秀莲却换上了癌症,少平不断努力内心精神有晓霞作伴,晓霞却死于激流,金波有情有义,却爱人难觅......可怜路遥塑造这么一个形象活生生的就被这一剧组扼杀了,多么无知的一个人啊。
一个演员都请不起,演什么电视剧啊?
ps:《平凡的世界》是我很早以前看的了,去年趁特价又买了一套,还没来得及看,书中很多具体情境记不清了,所以举例较少,但对金波印象深刻,也特喜欢,包括我个人也喜欢交这样的朋友。
所以对于他的戏份被删,我觉得这剧组真的做的很差劲
我是《平凡的世界》的忠实读者,八年,高中,复读,大学,四五遍的细品,多少次的眼泪,都是我青春的记忆和前行的力量。
而导演却仅仅以白痴的旁白破坏舞台艺术的魅力——请不要以为全程照书旁白就是忠于原著好吗?
什么心情什么氛围都应该用演员的演绎,布景的设计表现的!
再说,那些夹杂普通话的陕西话也实在是对质朴方言的讽刺。
那些秀气洋气的主角面孔也是对农村背景的无视。
那辆红白相间,一尘不染,原西开往双水村的崭新公交车也是对黄土高原七十年代经济实力的过分赞美!
再有,导演如果缺钱缺人手也请不要删去金波这样重要的人物,而让少爷润生代替他成为少平的好友,好么!
也请不要哗众取宠地让李向前与润叶、少安在电影院前见面,玩三人暧昧吃醋好吗?
原著中三人从未碰面,也没有这样恶心纠结的关系。
少安清清楚楚地把润叶当作妹妹的,一直祝福她找到幸福。
导演却以现代人的邪恶用心让他表露出明显的醋意,可笑。
再有,对于选角,只有孙玉厚的扮演者刘威不愧于老戏骨称号,够土够真实。
少安的老练是努力装出来的,其实一下子就叫人看出没有经历风霜。
少平更不用说,我分分钟会穿越到《步步惊心》的十三爷好吗!
袁弘帅得没话说,但真的不适合演我们亲爱的农村矿工少平。
佟丽娅的润叶尚可,但机敏有余,质朴不足,总不像七十年代的姑娘。
田晓霞则是最最差劲的选角。
太嫩了,脸太小巧了,太像刘亦菲,太像公主小姐千金了,好么!
即便是出场就披着军大衣,手插裤兜,但也是江青一般的女干部,就算我脑洞全开,也联系不上阳光的,质朴的,男孩子气的,关心时事的晓霞!
我为少平伤透了心。
哪怕让袁泉来演也要好的多,尽管年龄大了点,过于成熟,但我们亲爱的晓霞一直就是很成熟稳重的。
这样想来,如果夏雨来演少平,也是不错的,男儿气概很足。
总之,我再也看不下去这剧了。
因为太担心自己一怒之下砸电视,砸电脑。
我的圣书啊,就这样被拍毁了!
p.s.不是所有翻拍都注定失败。
像昔日的《红楼梦》《围城》(陈道明主演)都给人一种为原著精确注解的畅快感。
可见并不是翻拍有多难,而是看导演有多用心,有多少职业良心。
第一集的时候 看气氛的渲染感觉还都不错 只是随着剧情的发展 让我从每一集都不舍得快进 到只能快进着才看首先说说演员的选取孙玉厚的扮演者刘威 演技挺不错的 完全演出那种为生活在土地上劳累了一辈子的感觉 只是缺少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愁孙少平的扮演者 袁弘过于书生气 书中描写的孙玉平应该是瘦弱的 目光坚定的形象 比农民多出一种不一样气质 而袁弘的书卷气太硬 里庄稼气太远 一点都不像乡村里为吃食奋斗的人 其实这个形象应该多参考边远地区支教的老师 袁弘皱着眉头扁着嘴说话的样子 更像革命时期忧国忧民的文人雅士孙少安的扮演者王雷 比较佩服他一点的是他的陕北方言是所有演员里边说的最好的 虽然也不算标准 但是也算不错了 书中的孙少安是个充满悍性的陕北汉子 记得大学的时候 中国文学老师曾给我们讲过 陕西人就是古代的秦人 古代的秦人有种 能打 王雷梗着脖子说陕北话 的确看着挺有种的样子润叶的形象 佟丽娅演的挺不错 润生是书中金波和润生的合体 所以有时看到他的行为动作感到分裂也不足为奇 书里边的润生有点怯懦没主意的形象 金波则是率性有主意 两个角色集于一身 不分裂才怪李向前 第一次看的时候比想象中有点油头滑面的感觉了 刚十八集看起来感觉还好 田晓霞啊 真心觉得选角不好 李小萌没有演出男孩子气 看到现在觉得李小萌只有两个表情 一个皱着眉绷着嘴 一个不皱眉说话 田晓霞那种男孩子气的率性 太多太多的情绪没有演出来如果说田晓霞的选角糟糕 那么兰香的选角则是让人无力吐槽 书里的兰香听话懂事有主见 电视剧里的兰香 我只看到了木讷 没有那种灵气 很好奇这样的一个兰香最后是怎么给高官子弟的爸妈留下了好印象 大家都说1989年版的兰香不错 我专门去看了一下 的确是比这一版的灵气很多 好很多顾养民的演的很不错 只是略显僵硬吕一演的秀莲 除了比想象中瘦小了点外 演的真心不错 吕一挺适合演这个角色接下来要说一下目前认为最大的糟点就是对润叶和少安感情的处理 书里边是这样写的 少安虽然是个勇猛敢干的汉子 但是他心里非常清楚他和润叶是不可能的 润叶跟着他会受苦 而且在他心里 更倾向于把润叶当亲妹妹看 所以他压制了自己对润叶的感情 并没有表露出来 润叶呢 最大的动作也只是给少安了一封信其实往开了想 书里边的少安想的更通透些 他家现在的光景不好 家里最需要的是个干活的劳动力干活照顾家人 而不是只能给他感情滋润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润叶 或许有人会说润叶工资高 工资高地里的活就没了么 工资高奶奶就有人照顾了么 生活是由各种各样的琐事组成的 润叶还在县城里上边 要真结婚了 两地分居 家里平常的活计润叶什么忙都帮不上 所以他们不合适 想通这些 在少安的心里不再惦记润叶了 且不说少安能想到这部分 试想一个下学那么久 一直在家干活维持生计的人 他会有怎样的心理 大家心里应该都明了可是电视剧里怎么演 两个人纠缠啊纠缠啊润叶呢 一直没想通 但只需要不和向前同床这一点就可以完全体现出来了 可是呢 估计编剧怕大家看不明白润叶的痛苦 又设计了不少梗来表达 只能说作践了润叶这个角色啊少安和润叶的感情处理不当 也把另一个角色毁了 那就是润叶的二爸 田富军 书里边他是正直的人 电影里他牺牲了润叶和少安的感情 虽然后边一直在弥补拍名著的导演们 都像老版红楼梦的导演就好了 觉得除了秀莲和少安外其他人出戏太严重 明显对原著理解不深刻 对自己演的角色不理解嘛 好好的一部作品被曲解成这样
有时候,特别好的小说真的很难改成电视剧,看了之后难免失望。
这部小说,是我最喜欢的,当年看的时候,无数次泪流满面,心中为那些年那些人感动。
剧版其实拍得还不错,就是平淡了很多,少平的人生不那么励志,很难体会出那时体制内的农村青年追求心灵追求不平凡追求生命价值的不平凡的努力。
少安演得还好,再糙点就好了,男子汉气息再浓点,还是太精英了。
配角们都演得很好,尤其老一辈,戏骨啊,随处一蹲就是戏。
可是,那书上波澜壮阔的平凡世界,真是体会不到了。
首先,两颗星是送给兢兢业业、努力刻画人物的演员们。
其次,编剧并非定要原封不动地照搬原著,否则改编也就失去了她独特的魅力。
但是,这并不等于瞎改编。
鉴于我只看了前6集,也只能就所看部分发表自己意见。
若有误解之处,请大家指正。
第一,台词僵化。
作者在原著中使用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人物描写,让人物显得无比鲜活。
然而,编剧却在明明有旁白的情况下,僵硬地将其原封不动地作为台词。
剧中少平一本正经地对润生诉说自己的家境、敏感、自卑,不仅让润生手足无措、无以应答,也让观众尴尬至极。
第二,为了冲突而冲突。
诚然,冲突是小说、电视剧的关键。
原著也有许多精彩绝伦的冲突场景描写。
并且,这一切都让人觉得自然、酣畅淋漓。
但是剧中的冲突却显出了当事人的蠢笨。
作为高中生的少平、红梅、养民三人的关系微妙,且多是暗潮涌动。
但是,编剧却为了制造冲突,不惜将人物撕扯地面目全非。
原著中的润生固然习了些干部子弟的习气,在剧中却公然践踏红梅的尊严。
原著中少平为金波的友谊而感动、为养民的人格魅力而震撼,剧中少平却公然与润生对抗,全然不顾朋友是为自己出气。
更何况,原著中金波打架一事是重情义、重谋略的完美体现,编剧却硬生生地删掉了这个可爱的人儿。
金波不在,不得不说是本剧的一大残忍。
第三,盲目地弥补遗憾。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
我想,大部分看原著的读者都会遗憾润叶和少安的还未开始、便已结束的“爱情”。
甚至也会有些生气少安未做出一丝丝努力便放弃。
所以我看剧也是希望去弥补这份遗憾。
在剧中,少安的确向润叶表明了心意,也愿意为了润叶去争取。
这是大家都愿意看见的青年人为了爱情而克服重重困难的斗志。
(正如韩国《小姐》对《finger Smith》的改编就非常成功。
)但是,这份斗志应该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争取!
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木木地将福军叔置于“站队”的两难境地!
并且,在对方拒绝之后便如霜打的茄子一般!
更不消说,编剧为了表明少安“确实努力了,奈何命运阻拦”,将福军叔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试问,一个坚信“只要两个娃娃互相爱恋,这比什么都强”,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敢于同上级叫板,在剧中也为群众的苦难而下跪的可爱的人,怎么会为了自己的政治处境而牺牲掉亲爱的侄女的终身幸福!
剧中福军叔挂完电话的那瞬间,我真如噎了一只苍蝇般难受。
最后,我并非因为单纯的“与原著不符”而难过,而是那些作者用心去爱着的,认真塑造、刻画的形象,那些虽不完美、但却可爱的人儿们,被编剧剥离掉了最重要的东西。
很久之前看的书了,当时我记得我还推荐给同学一块看嘞。
前些天才发现原来已经拍了电视剧了,看完之后想写点什么,记些什么,打发一下这个无聊的下午。
记得当初看小说时,我就为书里的少安和润叶感叹。
看了电视之后无奈之感翻涌上来,现实生活里又有多少阴差阳错那?
理想总是美好的,但冰冷的现实会叫你清醒。
面对选择,有多少人是迫于种种压力做的无奈之举。
放弃自己最喜欢的人对自己内心是个多么大的挑战啊。
剧里的少平阖小霞是多少人羡慕的啊。
看电视被里面的少平兄弟俩之间感情感动。
尤其那个场景,少平跑去买靴子衣服的场景让人看了真的是泪流满面啊,这个这样的哥哥真的是很温暖啊。
一直觉得平凡的世界是个好书。
趁昨天偷懒终于把电视剧看完了。
书中人不断努力奋斗从农村的限制中慢慢走出来的感觉就像自己父辈的生活一样熟悉。
那些生活的艰辛美好的品质感觉那么真实。
但仔细想,却又和今日我们这代人遇到的场景完全不同。
现在再不是那个只要努力干活用勤劳的双手就可以让生活翻天覆地,也不是读几本国外小说就可以让人成了鹤立鸡群的理想主义者。
眼界和努力的方向变的越来越重要。
这点电视剧倒是比小说改编的更贴合现在的情况一些。
增强了农民企业家少安的戏份,压缩了如今看来有些不合时宜的少平和金波。
另外看的国产片多了,对于演技上粗糙的处理也越来越不能忍了,按道理这戏拍的也算认真的。
比如高贵豪华的两人享用的标间和满桌的菜,装修和菜风都很现代,看到了松鼠鳜鱼,还喝上了红酒,80年代的陕西高干子弟可以随便享用这个?
比如出现了美国大片式的外星人,雷到爆,80年代哎这想象力也太超前了,如果想到观音娘娘扮相的外星人感觉还正常点…比如秀莲都不行了,但是脸上的妆还满脸红润,前一刻晕过去了一拨人围着哭,后一刻醒来后一阵,人可以嗖的一下从平板车上爬起来,拜托演垂死的病人,敬业点…
其实对我们的电视剧可以分为几类,虽然90后大多喜欢青春偶像剧,但像闯关东之类的也看了不少,对平凡的世界首先被吸引时因为它是路遥的矛盾文学奖同名作品改编,因为自己实在不喜欢看书,几次都没有完全看完,所以拍成了电视剧,正好是对书的进一步了解的机会,所以去看了!
它的厚重感是这部剧的良心之处,年代感刻画的真是自然,让看的人不知不觉融入自己的真实体会,许多情节都会让父母产生共鸣,“对对对,那时候就是这样的”,看着看着就会跟你感慨起来,所以这部剧的价值之一就是它让同一年代的长辈们产生共鸣,也让我们年轻一辈更了解了那个年代,同时也更加了解了这本文学著作!
对于主演,有的人不认同,但我想说我确实忘记了他们的光鲜亮丽,他们穿着最朴素的衣服,演绎着不属于他们的人生,他们没有让我出戏,他们得到了那个时代的长辈们的认同,所以他们是合格的,也是勇于挑战的!
第十三集一开始,就是直男癌封建男尊女卑的产物,再见。
没看过原著没什么话语权。但让旁白多到都不大需要演员的地步还真是导演和编剧超乎常人的绝佳本事呐…解说里“把衣衫脱给牛穿的大哥在寒风中**的眼神”在观众眼中是一团需借助想象才能看见的黑色;对老二“青春期时的敏感与自尊心”的表现竟是让演员一字一句地将背出那11个生硬的字~笑了。
旁白太让人出戏了,人物的缺失让故事有些逊色,王雷的出色表演到是让人眼前一亮!
编剧成这样还抢啥署名权啊,可惜了这些个演员了!
演员满意,演技满意,故事满意,就是最后女主死了然后男主回到那个矿场,貌似和兄弟的女人孩子会生活在一起,结局是这么暗示的,我是真的难过,我也是真的受不了,超喜欢电视剧里有个插曲,好像是纯音乐,挺悲的,和剧情相得益彰
精良作品,属于那代人的悲与喜
演得太死板了
这么一比袁弘长的也太时尚一直出戏,看到王雷才回来。
少有的几乎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是让人喜欢的剧,又是几乎每一个“旧”时代女性角色都有着各自悲惨的剧,特别是两兄弟爱过的女人。看的时候其实总是有点不舒服,因为少安、少平,身上善良、朴素、执着的精神,对于当代人来说太过了,现实中也太过于考验他人的人性。
暌违一年,终于看到了。有必要探讨下根据小说改编的剧本到底应该在夺大程度上尊重原著,看了十集,在润叶和少安的感情戏方面非常不满意,还有就是田晓霞,完全南辕北辙。
改地太离谱了
作为国产剧来说算不错的了,演员都演技不错,场景布置都挺符合时代,觉得关于孙少平的思想转变描绘不够具体,交代的不清楚。没看过这本书,不知道书里结局如何,剧中都挺悲的……唉
王雷把孙少安演活了!
少有的因为演员太漂亮,太帅而减分的影视作品。
偶尔看到电视上在播放这个,只见除了几个主角衣服上装模作样打几个补丁之外,其他群众都穿着洁净崭新的衣服(哪捡了几尺布票?),女性披头散发,男性发型摩登,人人油嘴滑舌,男女高中生在教室里扯着嗓子讨论爱情问题。
一集弃,田晓霞真的不应该是这样,还有少安说河南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这道理没错,但少安知道啥是吉普赛人吗,铁匠师傅能理解吗?这是书里的话,说出来就很违和,还有王满银虽然是二流子,但兔子不吃窝边草的道理他懂,他最后也是个好人。塑造人物,能不能别把人扁平化了?
2015年3月,糟蹋我的经典!!
撇去编剧太烂的因素,怀念一下已经一去不复返的时代吧~
垃圾旁白,先减一星。袁弘的尬演,再减一星。该剧胜在题材,但是剧本整体架构有问题,拖沓、少平部分的剧还很矫情,应该说王雷的表演真的强行提升了这个剧一个层次。
演得最好的是王雷,佟丽娅和袁弘满满的违和感,另外旁白太羞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