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前想后,我本想打个两星可是这作品也并非一无是处,有几个演员的演技还是蛮有味的,但是大体上看,他确实是个不称职的历史剧。
历史剧不是不能够改编,历史剧一样能戏剧化地表现,但是它的尺度相对严格,举个例子吧,就说很多人诟病的《康熙王朝》里面有段正大光明殿训斥群臣的情节,你说他真实吗?
实在不真实,实在是很戏剧化地表现,你说他好吗?
我觉得是好的,台词好演的好,也依托了史实,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康熙王朝》,他里面为了宣扬主角的正确过度美化了历史,就说这个三藩之乱,康熙真这么有底气吗?
其实不然,历史上三藩之乱的转折点是吴三桂病死,在此之前清政府都是呈被动防守的态势,但是电视剧为了美化主角就写成了吴三桂活着的时候就被打败了,这就是不尊重历史了,但是这样的改动对整部电视剧的结构立意伤害大吗?
实话说没太大影响,但是这部剧就不同了,作为一部标榜正剧的历史剧,从头到尾不断使用民间的戏说全然不尊重历史,既有给徐达寄烧鹅又有刘伯温死后留天书,这不是历史剧这简直是个古装剧。
作为一个编剧要有基本的底线,不能什么东西都往进塞,拍的是朱元璋不是《珍珠翡翠白玉汤》,不是评书也不是话本,就好比为什么《三国演义》可以把历代的评书话本汇粹在一起,因为他拍的是《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古装戏和历史剧看着很像但是给编剧的发挥空间是不同的,这部剧我既不怪演员,抛开情节只谈演技他们都算是有实力的演员,也不怪导演,具体的内容是编剧在把控,要怪我只能怪编剧把好生生一个正剧写成了古装剧,拍成了《九岁县太爷》、拍成了《铁齿铜牙纪晓岚》,而且又由于编剧自我感觉良好半文不白的台词、戏说的内容,作为一个古装剧他也远远比不上《铁齿铜牙纪晓岚》这样的上乘佳作更况论他是一部正剧了。
五星觉得多,四星又觉得少,干脆以五星的名义打个真心的四星半吧。
“英雄自古无完人”,主题曲的最后一句,便是对朱元璋的评价了,当然也是对其他各英雄的评价。
我们说,最主要的,是做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但是这句话若是用在帝王身上,好像又不完全适用。
他首先最好是要做一个“独立完整”的人,其次呢?
好像变成了国家的一部分,得不得不“将帅可废,国家不可亡”。
看见有人说前面尽是一些不太完美的打战场面,没有后面的权谋之术好看,我不这么认为。
前面的朱元璋,是低处的朱元璋,是朱重八,一字一句,更是权谋之下的考量。
相比之下,后面大臣们的权谋之术都显得明显而单薄了,所以,刘伯温总是说“皇上聪明得很”“皇上自有圣断”。
上一次看完整的国产剧,是《周生如故》,这一次,是《朱元璋》,很庆幸选的都是好剧。
一部电视剧要花费很长时间去看的,要看,就要看值得的。
今天看《明朝那些事儿 》,正好看到马皇后之死,便想要写些什么。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这句话放在朱元璋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如果没有马皇后的出手相救,可能朱元璋在遇到郭子兴之前就被杀死了,如果没有和马皇后成亲,即使在郭子兴门下,也斗不过郭天叙和郭天爵。
她就朱元璋与危难之中,在朱元璋被困,即将饿死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为他送饭。
她虽然是个女子,却颇有胆识,陈友谅进攻龙湾时,她捐助自己所有的首饰财物劳军,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贵后,她也保持了原来简朴的作风,不骄不奢,并劝告朱元璋不要忘记民间的疾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愿得贤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为至理名言。
更难得可贵的是,马皇后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在朱元璋要杀朱文正、李文忠、宋濂时,她都出面苦苦哀求,她就是这样用她的慈爱去关怀每一个她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
马皇后懂得一个人生命的可贵,在她患有重病时,拒绝医治。
她说: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让医生为我医治,服药无效,陛下一定会降罪于医生,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这是一个始终用自己的爱心关怀他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她还是那样做的。
在马皇后死时,他不禁哀声痛嚎,因为他终于发现,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他的一切,是他的唯一。
马姑娘,这个平凡的女子,在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嫌弃出身贫贱的朱元璋,而是跟随着他,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情况多么复杂,她始终遵守了自己当年的承诺。
这个女人给了他无数的帮助,却从未向他索取过什么,她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
无论贵贱生死,永不相弃。
在她的丈夫成为皇帝后,她仍然以爱心待人,每当朱元璋举起屠刀时,她总是上前阻止。
她用女性特有的母性和慈爱关怀和挽救了许多的人。
虽然她最终也没能把朱元璋这辆失控的车拉回轨道,但她已经做了她能做的一切事情。
在今天,我们可以说,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生如夏花,逝如冬雪。
人生如此,何悔何怨。
看了,又一部历史剧佳作。
有人问我是不是张大导导的,我说不可能,这么厚重的历史剧,只有正统人士才拍的出。
---当然!!!
演员除了胡军和听着耳熟的剧雪外,其它一律不识,但演的一律精细。
我认为胡军演出来朱元璋的土劲、王气。
打天下时的斗志斗勇,坐天下的阴狠,无不让人追着看完。
朱元璋和刘伯温之间拍的我很不解,二人之间仿佛一豪气土匪追一名门才女,欲迎还拒,心里念嘴上骂,如是男女之间,则是有趣的爱情剧了。
编剧的剧情设计上很好,看片就爱看个缘由,因为什么什么,造成朱元璋什么什么,因为朱元璋什么什么,造成大臣什么什么,什么什么自己看去,一脉相承,很合乎情理。
小细节,挑明当时的状况。
值得一看的力作!!!
顺便一句,看了“明朝那些事-朱元璋篇”,里面剧情很多在这书里可以印证,不知有抄袭之嫌,还是历史就那样,谁写都一样。
书是好书,剧是好剧!
前半段马马虎虎,后半段渐入佳境,真是越往后越好看。
刘伯温真是儒雅,也明确表现了刘的政务能力确实是不如李善长和胡惟庸。
虽不像大部分剧里体现的那样神机妙算,但也是绝大多数事情都能看透,这剧一个很大的主题就是朱和刘之间斗智,一个连哄带吓,一个小心翼翼揣摩。
朱元璋李善长胡惟庸也很符合想象。
确实是一个农民的政治理想所能实现的最好的程度了。
论思想深度甩《康熙》八条街,当然还是不能跟大明王朝那种神剧比。
搞不明白康熙那种剧竟然有九点几分。
号称史上“得国最正”的一位皇帝,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打。
这个传奇人物就是朱元璋。
这部2006年播出的国产古装剧——《朱元璋》,真的好看。
虽然总体比不上《大明王朝1566》那么经典深邃,但足以秒《康熙王朝》两条街。
剧名非常直白,讲的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事。
看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对明史感兴趣的小伙伴,当看这部《朱元璋》时,一定能找到同样的乐趣。
《朱元璋》其实可以分成上下两部来看,风格差异还挺大的。
上部可以概括为:打江山易。
主要讲述了朱重八从儿时的放牛娃,到皇觉寺出家当和尚,再到参加义军、认义父,得名朱元璋,仿佛重生。
之后结识了自己的结发妻子——日后的马皇后(论一个贤内助的重要性)。
朱元璋带着好兄弟徐达、汤和、常遇春等将领,攻城掠地;
又得到李善长、刘伯温等顶级智囊团,一路从义军杀出重围,干翻陈友谅、张士诚。
最终成立大明集团,然后北伐大元,并成功将其灭亡。
《朱元璋》上半部分,基本上是一部合格的古装影视剧。
但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槽点:战争场面如同儿戏、史实性细节错误、对话太过现代之类(例如名场面:你那叫喜欢吗?
你那是馋她的身子,你下贱
除了这些无关紧要的槽点外,全员演技在线,没有特别拉跨或者出彩的地方。
但到了下半部分,就开启了它的封神之路。
下半部分的官场权术斗争,朱元璋的驭臣之术,以及他整治贪官污吏的酷辣手段,我可以不负责任的说,比神剧《大明王朝1566》有过之,无不及。
可能是穷人出身,朱元璋对文人官宦天生充满了不信任。
他了解百姓疾苦,爱民如子;但对待手下的臣子,却显现出仇人般的心狠手辣。
大明初立,昔日繁华的扬州城荒烟四起,总共只有18口人,连声鸡叫都听不到(鸡都死绝了)。
朱元璋安排能臣杨宪,三年复兴扬州。
能臣亦是酷吏,杨宪采取了大月尽式的手段,急功近利完成了表面上的功绩,也为后面埋下杀机。
复兴扬州的成绩,让杨宪深得朱元璋信赖,调回朝中,从此平步青云。
之后是李善长与胡惟庸师徒VS刘伯温与杨宪师徒。
简直是神仙斗法,各种权谋算计,都演绎得滴水不漏。
但是纸包不住火,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杨宪在扬州掩人耳目的面子工程,终究被人捅破。
朱元璋的老脸都快被打的稀碎,自认为“阅人无数”的重八从此怀疑人生。
一辈子玩儿鹰,结果却被鹰啄了眼。
朱元璋掀起了滔天的整肃运动,之后的“胡惟庸案”、“蓝玉案”也都惊心动魄,让人不禁为老朱捏把汗。
不过最后,天命难违,作为朱元璋成为皇帝后,仅剩的人性和精神依托,马皇后殡天。
朱元璋寄托了自己无限希望,准备把大明江山交付给太子朱标,最后也意外离世。
白发人送黑发人,孙子朱允炆继位,也为四子燕王朱棣篡位埋下伏笔。
朱元璋赐死了跟随自己戎马一生的“好兄弟”徐达,然后在夕阳中永久睡去。
纵观这部剧,可以说是荡气回肠。
后半篇的权谋之斗,更是精彩纷呈。
喜欢《大明王朝1566》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这部冷门佳作!
虽然是06年拍的,现在看起来仍感觉很新。
看完全剧,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当一个人成为皇帝之后,他就已经不是人了,而是国家机器。
为了国家,必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杀不想杀的人,而这一切完成之后,留给自己的竟然只有孤独。
如此多的处心积虑为了江山基业,所有的刺都被拔掉,不但不能保千秋万世,甚至促进了王朝的灭亡。
个人觉得,拔刺也不能全拔,留几根刺可能会延续得更久点,当然,最终还是逃离不了灭亡的。
一直对豆瓣评分8.4的朱元璋很好奇、于是潜下心好好的看了看、差点被第一集劝退、因为粗糙的画面、简陋的服装、以及开头幼年徐达以及常遇春跪在朱元璋面前、都让我觉着有种戏说的感觉。
没有尊重史诗、但是越往后看尤其是下半部分之后高潮迭起、将政治斗争以及人性的描写展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说可以算是半部神作、看完后发现冯小宁是导演。
这就比较合理了。
其实如果说预算再多一些能够把服化道解决掉、配角和群众演员如果还能选的更好一些。
一些细节上更尊重历史、这部电视剧就绝对封神配得上五颗星。
首先来说从朱元璋的出身、剧中描述是因为马皇后才加入的郭子兴、其实是幼时同伴汤和已经在义军中做到千总的位置,然后写信给朱元璋拉他入伙。
但是朱元璋不想去还把信烧了、只是最后被人告密、被逼无奈才去投的郭子兴。
在濠州的日子是朱元璋很关键的时期、不但娶了郭子兴义女马姑娘。
并且在义军内乱中救了郭子兴、于是提拔的很快。
但是郭子兴却不能容他。
于是他带兵出去打仗来换取生机、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其实这个时候朱元璋招揽了二十四人、这二十四人成为了大明的开国根基、当然还有一些亲戚、这很符合传销的架构。
有的时候你不得不信命、朱元璋的身边围绕的全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不管是周德兴、徐达、冯国用、冯胜、汤和、李善长、朱文正、李文忠等等、很难让朱元璋不成事。
前半部分最精华的地方其实就是朱元璋的战略眼光、当你手下有众多谋士和猛将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判断和选择的时候、如何从中间选择最优的那条路才是一个领导者的格局、当如何选择先开战人选的时候、大多数人都选择弱一点的张士诚、只有朱元璋最终选择了陈友谅、因为张士诚有钱懦弱、不会选择支援陈友谅、反之必定是同时与两方交战、必败无疑。
但是朱元璋在此时犯了一个重大错误就是去救韩林儿和刘福通、作为红巾军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这个时刻被张士诚干掉就最优选择。
而且这时候朱元璋旁边还有陈友谅在虎视眈眈、但朱元璋还是不顾刘伯温的劝阻、执意去救。
最后还是拿到了韩林儿这个烫手山芋。
并且他还执意要攻打庐州、给了陈友谅可乘之机率军60万进攻洪都、幸好洪都死守了三个月。
但是剧中死守洪都的是蓝玉、但其实洪都的守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
朱文正立了头功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假谦虚了一下。
朱元璋信以为真以为真的大度、结果没有封赏导致朱文正后面背叛与张士诚勾结。
幸好被朱元璋发现及时把朱文正下狱才没能酿成大祸。
当朱元璋顺利解决掉陈友谅和张士诚后顺利登基、但是韩林儿这个名义上的皇帝还是得解决、于是他派廖永忠去解决的、剧中又虚拟了一个大虎侍卫出来。
还受胡惟庸的指示。
所有的战事结束了就开始建国了。
重头戏也就来了、剧中是以两拨人作为对立面来诠释的。
一部分是以李善长和胡惟庸为首的淮西党,这是朱元璋的立足根本,没有这些人朱元璋做不了皇帝、但是一旦建国、那么眼光就不能仅局限于淮西一地、并且全国如果就一股势力那皇帝就属于傀儡一样了。
于是朱元璋开始重用刘伯温和杨宪的浙东党、扶持他们对抗淮西党。
但是在剧中好像把刘伯温塑造成一种不理世事、不求升官发财只想回青田养老的圣人、但其实身处权力漩涡怎么可能置身事外呢。
剧中把李善长弄成了一个只会争风吃醋、好色、做事拖沓的老头子的形象、可是实际上大明建国六大公爵为首的就是李善长。
可以称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他是心眼小。
可他与刘伯温之间也是争斗频频。
不像剧中描述的所有人都在针对刘伯温一样。
刘伯温自己没有出面争什么。
可是依旧派出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杨宪跟淮西党斗争、剧中印象最深的朱元璋问刘伯温谁适合做宰相、前面都是符合史实的、唯独说到自己的时候。
剧中刘伯温说自己想要退休。
而史实说的:是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
那么嫉恶是皇帝么?
所以说他想当官只是由于太聪明、嘴巴可比较刻薄。
所以不讨皇帝喜欢和信任。
而剧中是刘伯温一直想退休、皇帝不许、而历史上洪武三年刘伯温就被强制退休了。
杨宪也不是治理扬州的事爆发才被干掉、而是刘伯温不在很轻松的就被胡惟庸处理了。
当然刘伯温最后还是死在了胡惟庸的药下、虽然剧中朱元璋很生气、甚至感觉刘伯温之死才是朱元璋要处理胡惟庸的主因、莫名的搞出了朱刘CP出来。
其实处理胡惟庸很简单。
甚至兵不刃血就能解决、但朱元璋是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剧中宋濂说的话很到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基本就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
那么其实就是董事长和CEO的斗争一样。
谁强势一些权力就像谁倾斜。
那么对于朱元璋这个创始人来说、他是工作狂、而且他也喜欢大权在握的感觉、所以他不可能找一个丞相过来分掉自己手中的权力。
于是乎做了个局、轰走李善长之后、让胡惟庸做了7年的宰相、其在任做的任何事情不管多过分他都视若无睹、等待的就是真正下手的时机、那么占城国来使胡惟庸自己接见就是压倒骆驼最后一根稻草、最终胡惟庸案爆发、杀死接近一万五千人、朱元璋也顺利的把宰相这个职位撤销了、直接由皇帝对接六部。
当然宰相只是名义中取消了、他自己和朱棣都是工作狂皇帝、可是后面的皇帝就不是这样了。
于是乎内阁大学士出台了。
往往首辅要比宰相的权力更大。
处理完胡惟庸、就该轮到淮西权贵了、这些都是当年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们、普遍将军们都是属于桀骜不驯一类的、尤其是开国将领、他们感觉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并且战争时期大权在握、执掌生杀大权、这个时候皇帝为了安抚将领就会百般容忍、但是仗打完了、将领的价值就小了、这个时候如果会做人做事把兵权一交、当个富家翁安度晚年还不错、但很多人已经尝到了权利的甜头。
自然是不会放手的、刚好又遇到了一个杀伐果断的皇帝、于是蓝玉案也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朱元璋铲除淮西权贵的手段、那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就把文臣武将清理了一遍。
也算是为朱允炆上位操碎了心、可惜朝廷核心力量的削弱给了藩王机会、于是乎朱棣才能成功谋朝篡位。
朱元璋可以称的上爱民如子、但是对于手下的官员就没有那么多的善心了、究其本、他小的时候家里穷的吃不上饭,原因都是贪官污吏造成的,所以他对贪官非常痛恨、所以他非常讨厌这些官员、但是他又不得不让这些官员帮他做事、所以极其容易对他们不信任。
也就造成了动辄就大批的官员入狱杀头、就以四大案来说、杀头的官员应该也得有10万人左右。
但就说他杀了这么多人。
依旧没有阻止大家贪污受贿、原因是制度的问题、明朝俸禄太低、剧中体现刘伯温已经做到二品大员了、却依旧经常为吃饭发愁、最后停薪之后家里都掀不开锅了。
其实能看到导演和编剧在影射很多东西、甚至不惜改编历史、包括进士下乡、三年扬州计划、以及封爵和大清洗、虽然很多不太符合现在的主流观点。
但是影视剧本身也能做到警醒的程度吧。
所以我还是抱有宽容的态度的。
演员方面、胡军绝对是一个人撑起了这部戏、从开始的愣头兵、到后面杀伐果断的皇帝、有的时候让人觉着很鲁莽、却又透出一股子机灵劲。
演技真的绝了。
尤其是最后抱着马皇后痛苦的戏使人潸然泪下、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杨宪等主要演员都演得很好。
马皇后也把史上有名的贤后诠释的非常到位、包括吕昶、宋濂等配角也都不错。
就是一些次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真的不行。
非常容易让人出戏。
当你深入了解朱元璋这个人物的时候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属于毁誉参半的人。
他的功劳是建立了最后一个汉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还是少数从南打到北统一全国的、他勤政爱民、打抱不平、尤其恨以权压人之辈、而缺点也很明显:由于出身贫贱、导致自身不够自信、权利欲望又非常大、控制欲也很强、还擅猜忌、不信任任何人。
动不动就知道杀人、制定的国策都有局限性、导致后期无法运转。
对于刘伯温,看的事情很透,一眼看到未来,后面发生的事情也许都在他的预料当中,可是他没有办法……原本想归隐,回青田老家;皇上的恩威他也看的透,不得不又回来。
他是回来了,可是心却不在这(已经看透了,很无奈的选择……)最后被歹人下药毒死,很凄惨,更应该说是“恨”小人的卑鄙,“悲”刘伯温的结局。
可反过来想想,也只有死能结束这躲不过的一切,这也是他“梦寐以求”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做到了“大智若愚”,可是仍然没有用……
1.前半段稍显无聊,后半截直接雄起,看的我茶饭不思,一口气到大结局,主演和主要配角演技很好,至少极其符合我的口味,是我幻想中的朱元璋的形象,与胡军相比陈宝国的就略逊一筹了。
2.但必须指出的是这并非历史纪录片,也不是所谓的历史正剧。
认真的讲这是一部历史演义,可以将它看成是对那段历史和主要人物,事件进行了改编和再创造的影视娱乐作品。
3.既有大的历史框架和基本的逻辑,也有一些野史杂闻的添加,如果是历史爱好者和影视爱好者,这是属于你的饕餮盛宴,如果你是找茬人,和“正剧”爱好者,这对你来说是毒药砒霜。
这部剧将朱元璋和明朝初期的一些主要历史事件,民间奇谭编织而成的一部恢弘灿烂的历史传奇,也呈现了一台啧啧称奇,精彩异常的封建帝王君臣的政治权谋表演。
4个人认为瑕不掩瑜,找准定位,别鸡蛋挑骨头,把它当作经过改编再创的影视作品来欣赏,而非苛求其为“历史正剧”你会收获远超预期的愉悦;把它看作是权谋斗争,君臣博弈的影视作品而非历史作品,你会赞叹剧中的各个角色互相博弈斗智的快感;把它看作是民间历史传奇的演绎而非一板一眼的历史记述,你的偏见会改观许多。
5.另外,仔细琢磨,你会毫不质疑的发现许多角色,事件是巧妙编排,有意设计,似乎在“含沙射影”。
导演和编剧肯定是“阴阳人”。
这些彩蛋虽然不是准确清晰地表明什么观点,抒发什么立场,得出什么结论,但细细品味或者猛地会想起,很有意思,会不禁道出“哦!
原来是这样,我一开始都没反应过来”比如:a朱元璋的那几个亲密战友有没有很像谁?
b朱元璋农家出身,农民起义,喜爱游泳是否令你想起某位伟人呢,哈哈?
c洪武大帝的主要死对头陈友谅的发型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摆着在说这就是常凯申了吧?
d还有就是明朝开科取士第一届的进士朱元璋打破常例,让他们下基层历练实干这是在说什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
e另外,杨宪,急功近利,贪名冒进,为了迎合朱元璋的厚望和期许欺瞒君上,大放微信,这在说什么,自不待言?
f另外我自己发现的一点,可能比较隐蔽,如果你对现代史上教员的背景,经历熟悉的话,也不难发现。
就是朱元璋,本淮西布衣,身份寒微,学识浅陋(其实聪明绝顶,能力超流,胆识过人,善于学习);也许是每个人都会有的阴暗面和心里创伤,他对自己早年的出身还是会有些许自卑,对自己学识浅薄既感遗憾,同时对饱学之士,诗书大儒始终又爱又恨。
既尊重仰望,也痛恨如仇敌,觉得他们都是顽固不开化的酸臭腐儒,百无一用是书生,只会空谈,却脱离实际,不沾地气儿。
与刀尖滚来,血中杀去的山野武夫不同,甚至与读书人相比较,认为武人更质朴单纯,而后者则更为心机狡黠,同时也与最广大人民群众不亲近,始终尿不到一个壶,不是一路人的感觉。
所以对于那些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有一种异常执着的轻蔑和鄙夷,最典型明显的情节就是朱元璋与刘伯温(只谈剧中的影视形象而非历史)这条故事脉络,刘伯温在剧中是朱元璋麾下最为聪明智慧的臣子,朱与他一直爱恨纠葛,相互折磨,刘对朱总是有敬仰钦佩,却也十分惧怕帝王天威;而朱对刘呢,则也是亦有敬仰之情,也不乏憎恶轻蔑之意,朱对他的评价和印象是:过分聪明,总能猜透朕。
孤高自赏,自命清高。
老是仡老归乡,想远离咱,既是惧怕我,也是看不起我。
所以,朱总是捉弄,威吓刘,激烈反感其数次乞骸骨,究其原因,就是心中自卑,对刘这种典型的读书人中的人杰精英,对其才智嫉妒,对其所谓自命不凡的态度鄙夷,这种情绪,从而在朱一统华夏,问鼎中原之后,成为人极帝王后愈发不可收拾,此前的不满加上现在取得的权力,致使朱更加想要征服这些桀骜不驯的读书人,想要使他们不仅在表面上称臣,而且必须从心里由衷的拜服。
必须完全地,根本地通过玩弄,威吓,贬低等诸多方式最终击溃其虚伪无用的气节和自尊,令其完全心悦臣服的忠诚于我,从而收获无上权力带来的征服欲望和驭人快感。
那么最后这个我自认是彩蛋的彩蛋,你们发现了吗?
斗胆对比一下与教员心路相似之处:1.教员的早年经历: 尽管当时在湖南已经小有名气,而且是新民学会的领导者之一。
但到了人才济济、精英聚集的北京,特别是北京大学之后,就大有小佛见大佛的感觉了。
因为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外地青年,没有人会注意到他。
多年之后,他曾以一种略带自嘲的语气回忆这段在北大的经历:由于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愿同我来往……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头面人物的名字,我对他们极有兴趣。
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土话。
2.教员后期对于知识分子异常偏执的鄙薄和轻蔑,改造知识分子的诸多大运动可窥一点教员的内心世界
糙,一般,各种隔。就不说战争场面的一次次重复了。和康熙雍正等剧差了一个档次。
李善长归养和吕宋二人跪送刘伯温的桥段狠狠被感动到
可惜了,满屏幕写着没钱😂hh,有位长的很有特点的群演演了六个不同的角色了朱苏进又想注入低等级的腹黑学,好在这次没新三国那么放飞,以及朱元璋确实有丶那啥,不过还是有点过了
从底层脱胎爬上去的暴君太可怕了,把所有跟着自己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忠臣良将全折磨死了。刑罚动不动诛九族,毫无人性。
拾音效果不好6173胡军版演得朱重八还是太好了点。明明是个更变态更毒辣的人
可学之处太多
粗制滥造全靠演员演技撑着的剧
出身寒苦,治隆唐宋。
找一个满族人演朱元璋就是最大的侮辱
就这????
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总想找个差不多的电视剧看看,这个分儿还比较高~看了之后就觉得坑爹了。又是战争场面若干次的重复!没能力拍历史剧就尼玛别拍!打金陵是那个场景,守濠州还是那个场面!细节可以不在意,麻烦你老孙和老郭根本不是那么死的好嘛!老郭哪有那么正直!?朱元璋名字的来由都搞错!!
看了点,和大明王朝1566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撤销丞相制,而相权并不会消失,只是以其他形式出现。
剧中的对白不错,挺有文采的,但是故事的情节简单,背后蕴含的意义也简单,朱元璋可谓精明绝顶,滥杀功臣的意义在于保护减少民间的疾苦,勉强说的通,仔细想来,恐怕就不是这么回事吧,另,刘伯温被演的毫无仙风道骨
没看全。胡军和剧雪识字水平有限。
精彩! 古今华夏第一伟人
皇觉寺的重八行僧,有了名字元璋相当于重新活了一次,鄱阳湖前夜的侧听出肝胆忠义,日月行天亘古不变,洪武荆棘上长满了刺。一起奋斗的兄弟没了,妻子儿子走了,帝王是孤独的可太祖的孤独是自找的。东升西落是自然之理,让太阳站下日出资金日落栖霞。
胡军的男子阳刚之气将朱元璋的帝王霸气演绎的淋漓尽致,吼住了全场!
最出彩的角色,是马皇后
小时候看这部剧,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最后一集,当朱元璋临死前,想让太阳不要落下去,于是太阳不落的命令便响彻了整个皇宫,但太阳终究还是落下了,就像朱元璋终究还是撒手人寰了。权力再大的人似乎也不能对抗规律,扭转公理,但公理和强权之间的斗争更不可能是简单的二元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