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题材,抑或是导演追求的不同效果,往往通过调节电影与观众的距离来实现。
洪在这方面无疑有着优秀导演应有的自觉性。
喝酒后的“直抒胸臆”早已成为洪常秀电影的标配。
有意思的是,昌淑在《之后》中的破口大骂与《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中永熙的两场酒后情感宣泄的戏达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与《独》中情绪化的,充满感染力的“激情戏”相比,《之后》中的那几声“卑鄙”则更像是导演在借情人之口进行着自我(男性?
)剖析,观众并未与角色的情绪宣泄产生“共情”,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认同”。
而这其实是《独》与《之后》两部电影最本质的差异:前者是“身受”,后者则偏向“感同”。
显然,洪对于这种微妙的差异是敏感的,且具有很强的控制力,而这也成为了其拥趸们不厌其烦地看他“自我重复”的理由之一,不管他们自己有没有意识到。
两部电影中,洪常秀精准地把握着作品与观众的“距离”。
与《独》相比,《之后》选取了颇具戏剧性的桥段,即打小三却选错了对象。
可以预见的是,这种机灵的巧合必然会使观众产生不信服的情绪,并将之与现实划清界限,对于某些电影来说,这种疏离感可能是致命的。
然而,这恰恰是洪的意图所在:他将《之后》中的故事精心地用巧合与互文进行构建,并且用重复的取景,女角色相似的面容以及互为镜像的对话桥段包裹起来,做成了一个“影射”(非“勾连”)现实的“装置”,从而绕过内容上的真实,直接触及了对人性真实的分析。
这也解释了电影中三个女角色略显做作的功能拆分起到的作用,这种“标准件”(何况还在标准之外作了充满机心的“功能重组”)无疑可以完美地嵌入他的“装置”,支撑电影的运转。
当然,这里面映射出的洪常秀式的男性视角,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他的电影中出现了。
相应地,《独》中工整的情节发展,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明显收束许多的剪辑的“机心”,都减少了观影时的“趣味”(这也是为什么观感上《之后》更招人喜爱的原因),取而代之的,是观者对唯一女主角的强烈认同。
在这个角度上,《独》(平稳-距离近-用心)成就了金敏喜的女神形象,而《之后》(机巧-距离远-用脑)则成为了洪常秀对男性性格弱点的精妙寓言。
以此来看,洪尚秀在自己一如既往的酒馆沙发,爱情徘徊的小小世界里,果真如哈姆雷特所说,即便身处果壳之中,仍可以以无限宇宙称王了。
自从私奔事件发生,关于洪常秀的话题就再也离不开金敏喜了。
他的摄影机确实也没有离开金敏喜,从《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克莱尔的相机》到《之后》。
相比于金敏喜带来的热度,熟悉洪的影迷更关注、也更期待或许会发生在这位风格鲜明作者身上的变化。
从第一部长片《猪堕井的那天》出世到现在,洪式电影发酵了二十年,后十年里他的方式已经在某种“成熟”的范畴中稳定了许久。
从国内观众目前容易获得资源的《海边》和《之后》看来,某种变化当然是在悄然发生,并且富于灵光地和前十年做出了某种呼应——金敏喜分别“造访”了2006年《海边的女人》以及1996年《猪堕井》的出版界故事。
从头到尾,洪常秀电影日常生活摇摆情欲的题材与主题几未变更。
但早期三部作品仍然清晰可见于后来游戏感所不同的气质,它们更复杂、纠结、充斥着执念和破坏倾向。
在这些故事里,情欲不只是一种带来骚乱的日常事件,而真切地导致了某种溃烂,让保护壳里的人与生活的虚伪和空洞短兵相接。
这样的气质后来被隐藏了起来,成为洪式电影的默认背景,被留白了,更多着墨的是,当这种溃烂发生时,人们是如何如鱼得水地、捉迷藏一般地回避它。
游戏感和亲切感让洪常秀的电影很好看,但严肃的个人经验的代入恐怕仍然是观看过程里最重要的一环——参与到游戏中。
如果不以自己被性、欲随意抛掷的脆弱一面来盛接,其结构的微妙很可能被理解为一种轻佻。
就我的理解,洪常秀不应被比照为侯麦拙劣仿本的地方在这里,后者将爱情放入高级的哲学游戏,而前者实际上只是用游戏感来装饰了他东方式小心翼翼的自我怀疑。
于佩尔在海边救生员的帐篷里醒过来,摇摇晃晃地回酒店去,她最终未有等到自己的情人。
人们欣赏着三重梦境带来的结构趣味,其实也在不知觉中接收了那种窒息一般的痛感,酒精令身体僵硬、粗俗的肉体带来羞耻,当然还有心痛。
装饰之下潜在的“揭开疮疤”实际上构成了《在异国》的余味。
这种装饰不仅针对故事中男男女女,同时也装饰了朝向他们的目光。
《这时对 那时错》两段结构的不同,恐怕不止是男女角方式与选择的不同,更关系到一个如此发生的事件,可以何种形态被接受和理解。
他的求爱是令人厌烦的猥琐欺骗,还是身不由己的情爱使然,她是矫揉造作的“绿茶婊”,还是冷淡疏离的文艺青年,对这段萍水情缘应该憎恶、遗憾、信任还是谴责?
这些问题的提出小部分关系着道德批判,更多地朝向镜头外拍摄者、观看者自我的情欲体验。
在这一方面,中年出轨的经验和选择,似乎让《之后》发生了一些动摇本质的变化。
装饰之外,结构又增添了一种介入的功能。
《之后》的不同甚至会给一些熟客带来第一印象的不适感。
相比于后期作品中漫无目的的相逢和情缘,这部电影不再跟随某场漫游,而从一开始就标清了人物和故事:一个起早的中年男人,一场婚内出轨。
交锋、偷情、误会、重逢,场景功能看起来相当鲜明。
与此同时,省略、闪回、段落之间延宕的缺场、或者段落内骤然的停顿,却又令得电影中的时间线扑朔迷离, 她们是否会相遇,他是否行进在连续的时空之中,时间到底行进到了一天、一月还是一年?
《之后》于洪常秀电影,似乎提出了一种文体上的变化。
在《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中,旧识对金敏喜诵读了契诃夫的小说《关于爱情》,《之后》的结尾,社长又将夏目漱石的《其后》赠送给了这个曾经萍水相逢、险结爱缘的女子。
伴随着这种情结,洪常秀将电影也拍成了一则小说。
“这个短篇小说”和《关于爱情》、《其后》一样,将 “美”作为点题的要点。
洪常秀和契诃夫、夏目漱石一样,将某一种“真理和美”作为凡人必为之臣服、为之屈折的存在。
这种美是完全抽象和文学化的,没有提供丝毫视听上的凭证。
最开始,“美”是社长和情人以一种偷情常见、狼狈而着力的方式在地下通道中揉在一起时的情话;其次,是金敏喜所饰演的雅凛名字的含义;最后,是妻子挽回丈夫时怀中女儿的大衣。
观众并不能看到这件英式的格子大衣,它和“美”的幼女一样只存在于出轨男性口头的解释性描述中。
如果更有助于人们进入这个故事的话,《之后》确实可以与电影之外的绯闻互文。
已经被充分剧透地,于影片中这个完整的丈夫、妻子、情人的三角关系,金敏喜所饰演的雅凛实际上是一个意外涉足故事空间的角色,而且她有着相对独立于男女关系的视点。
简单化地说,这个视点的出现,使得这部电影的存在从现代偏向了经典——它替代了观众。
镜头后作者现实中的情人,介入到了镜头内的一段三角关系中。
她有意去质问男主角关于存在和爱情的问题,却又激发了后者情欲的触角。
她不单被误认为情人、被指认为情人,甚至和情人当面对照。
而男主角(社长)的情感与意识也难得地得到如此多笔墨的交代:他与家庭、妻子的冷淡关系,分手后他回忆起与情人亲昵、依偎在地铁上,面对情人的回归,他又不由得思及雅凛新来到时那种略带暧昧却又不带烦忧的搭档关系如何填补了他所需要的那个位置。
这些段落十分简单,却情真意切,使得影片的结尾近乎绝望。
我们亲耳听到一个男人说他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虽然照常理来看,这是一个颇为的康乐的收场——出轨的人回到正轨里,那些叫他痛哭过的事都已远去,名利与妻子正围绕着他。
如果前面的情节令观众思考恬不知耻和奋不顾身的边界和分野到底在哪里的话,这个结尾只是让我们面对眼前突然出现的空洞手足无措。
类似的空洞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里也十分常见。
夏目漱石《其后》里,代助在百合花浓郁香气中感受到“一切都是幸福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最终将自己无妄的意志献给了“自然”,向三千代作出告白。
那么社长受到“美”的吸引脱轨、又因女儿的“美”回归家庭,这也是一种自然的体现吗?
其中的区别可能是,将美好的存在、个人的微茫视为一种信仰(如雅凛),抑或将其视为被高高挂起而且可以用语言游戏改换、挪移、自我欺骗的假象(如社长)。
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观看的实际上只是一场对话,一边是金敏喜,一边是社长,电影内外的故事,分别映证着他们秉持的生活理念。
作为论辩句号的是一份中餐外卖,社长不再同女助理午间踱步,金敏喜的出现逼迫他直面自己空洞的处境,以至于当《其后》被交接到了金敏喜手中随之蹁跹而去时,竟然有和尚将“宝玉”带回青埂峰去的感觉。
这场论辩不是从影片开头的中年人画像开始,而可以远远地,从《独自在夜晚的海边》金敏喜大闹酒桌,甚至是从《猪堕井》读起。
从作品臆测作者的私人生活,可以与《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对比观看的,还有《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
同样是陷入婚外情女性的孑然肖像,海媛读的是《临终者的孤寂》,情欲如同无底泥潭,独在异国的英熙尽管在众夫所指中彷徨,却有胆在酒中作爱的宣言。
这很可能是金敏喜的馈赠,她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洪常秀虽敏感洞察却始终徘徊的状态,以强势的女性直觉平衡了男性作者的犹疑。
非常励志地,电影对我们说,应该对爱情和人性的多变与暧昧有足够丰富的了解,却不要自我欺骗和怀疑。
但懂得又如何?
当寻常人陷入寻常的越轨恋情,将会发生的,不过还是苦苦煎熬、隙缝偷欢,与生活的最后一丝热情告别。
要么行尸走肉,要么沦入肉体越界的行为习惯。
原载于“文慧园路三号”
黑白镜头让她整个人都在发亮。
我很开心她表达自己内心的虔敬。
拥有了一个锚点的她,依然是自由的帆。
简单的人物关系,集中于一件事情,展开密集的对话,这很像侯麦。
但是更加碎屑和即兴。
毕竟韩国人的高中课本里没有那么多哲学课。
电影中的人物一直在讲述。
慢慢的我们在混乱的时间线上拼凑起一个完整的个人史。
自传需要对自己的坦诚。
洪尚秀遵循的叙述伦理,向我们展示了,真诚是历时性的,而非共时性的。
感情期待真诚,但是家庭之类的社会关系抗拒真诚,造成的结果就是契约背叛契约。
有很多横向的对话场景,尤其当画面中出现双人或多人时,我们的注意力被抢夺着。
“你真聪明,比我想的还要聪明。
”学会一些自我中心式的发言技巧,总是要说“我”认为,从“我”口中说你。
虚伪的男性知识分子。
金敏喜太美了,我单方面宣布与她喜结连理,并找了些关于洪尚秀和金敏喜的论文来看。
洪尚秀刚开始拍电影的时候,正赶上韩国电影的膨胀时期,也许有人对90年代的韩国电影没有深刻印象,但所有人一定会对那个时代的韩国电视剧有印象。
事实上,当时韩国电影正处于火热的新浪潮时期,政府也给予良好的支持,使得电影飞速发展,创造出一系列符合商业市场,却又足够深刻的,具有韩国本土民族化的作品。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的影响,韩国电影处于衰落形式。
电影人为此进行反击,90年代形成了“韩国电影新浪潮”。
二、1988年汉城奥运会举办后,大量国外资本涌入,韩国人为了保护他们本土电影,做了几件事。
1、“企划电影”出现,也就是“制片人中心制”电影,迎合市场资本运作。
制片人通过企划吸引到投资者,然后再找剧组进行拍摄。
2、电影配额制又被称为义务上映制,政府规定放映厅必须上满146天本土电影。
1999年还进行了“光头运动”。
三、90年代中后期,“新浪潮”之后的“新世代”出现,他们对于现实和类型片结合的意识更强,可以看作是大企业资本对于类型片想象力要求的结果。
1995年塔可夫斯基《牺牲》公映,韩国艺术影迷开始聚集。
四、1998韩国取消“电影剪阅制度”,电影分级制取而代之,使电影可以表达更深刻的东西。
市场资本给力、政府给力、艺术家争气、民众爱看,还有比这样更好地创作环境吗,我都要羡慕哭了,我们洪导就正好碰见,1996年,迎着新浪潮的浪,洪尚秀拍了处女作《猪堕井的那天》。
我一直觉得洪尚秀不是那种拍片天特别惊人,天才一样的作者,比如塔可夫斯基,也不是那种很用功的人,比如中国那批第四代、第五代,他就像他本人一样有些吊儿郎当,不拘形式,观众看着他总是叨叨自己的事情,总有种“爱看不看啊,我就这么拍。
我就爱拍自己这点破事儿,你看我家敏喜美吗?
”的感觉。
他是这么拍片的:“我有一些笔记,但没有大纲和故事梗概,大概头四部电影有非常完整的剧本,从那以后的每部电影都只有大概20来页的概述,而且越来越少。
每天早上我都是第一个到达拍摄现场的,比演员们大概要早两三小时。
在早上写剧本的那一瞬间,集中所有的精力思考一切的可能性,就那么一会就可以把要拍的东西都写出来了。
每天早上大概要写一个半小时。
”我要是演员我准会这么想;“行吧,这导演靠谱么。
”2005年他建了自己的工作室,请来的演员都是朋友,朋友嘛,就变成了大家一起玩,拍得东西大家都喜欢,片酬还低,有种其乐融融的俱乐部的气氛。
至于赚不赚钱这事,据说能刚好收回成本。
洪尚秀的电影是一种小品电影,短小、简洁、精湛,多抒发一些随笔想法。
他喜欢拍聊天,有些人就把他和候麦放一起比较,他喜欢拍餐桌上男女谈话,给人物特写,有人还提到小津安二郎(固定长镜头、低视角、无正反打;“零度剪辑”,即不用叠化、淡入淡出等剪辑方式,而是在影片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插入几个没有角色出现的空镜头或“窗外转场镜头”,当要表现时间的过渡时,导演便把镜头对准了窗外)另说变焦镜头,变焦镜头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常用,但变焦镜头不符合人眼规律,所以被淘汰了。
(当然不符合规律了,谁眼睛好好地突然来个特写),我们洪导就拿来用了。
大家餐桌上吃饭吃得好好地,突然来个推镜,有点像一个巴掌把人从梦中叫醒。
就差拿着喇叭在人耳朵边喊:“注意了,给我注意了。
”这是一种强调,一种布莱希特在戏剧里喊话的模式,就怕我们沉迷于男女间这美好的幻觉。
还有人认为这是对情感的瞬间捕捉,我认为是不对的,当然我没有看原文,因为原文是韩文。
洪常秀说不上两性专家,他镜头下男人的恋爱把戏,无非一是夸女人漂亮、二是说廉价的“我爱你”、三是拉过来按头强吻。
但洪常秀对两性话题的关注点和关注度都是极具特色的:尴尬。
(这里我看笑了哈哈)从德勒兹的生成他者理论看,洪尚秀都是在主动背离主体,不论是内容上的“尴尬”,还是形式上的“小作坊电影、小品电影”。
一部好的作品无非是解决了影像与文本间本质上的矛盾要么放大影像牺牲文本可能要么放大文本牺牲影像可能或者割裂影像和文本的并行两者各自发展杜拉斯的电影洪尚秀的电影乃第二条路线放大文本牺牲影像一如侯麦影像上的贫乏:场景固镜推拉文本上的丰富:对话结构重复台词与必要性结构与实验性重复与变奏性镜像与可能性
一如往常,洪尚秀展现了后现代语境里某种伦理选择的困境:在宗教失去公信力,成为一种“可笑的玩意儿”后,人们——尤其是深谙这种困境的知识分子们,如何面对接踵而来的难题成了“后现代性”的首要矛盾。
时间的重量、记忆的不确定性,以及婚外恋的主题,不难看出阿伦·雷乃的影响。
游走在主要内容之外的韩式礼仪/习惯、影片泛文本(洪尚秀与金敏喜令人津津乐道的婚外恋关系)与影片内文本的互文,更让人相信如今的电影已不仅仅是寄生于大脑幻想的动态画面,更多是一种由导演-观众-文化共同结构的动态文本集合。
喜欢出租车那场戏,一场夜晚突来的大雪就能洗刷掉一切。
时间在展现了它的沉重后,变成了一种轻盈如雪的介质。
/9.0
你知道爱情里最令人恐惧的地方是什么吗?
是「之前」与「之后」。
之前的回忆带着甜蜜和遗憾的负担,即使好不容易放下了,等待你的,又是一片空白的未来。
之后呢?
我们应该怎么办?
洪尚秀越来越像喂不饱的独角兽了。
他让自己的缪斯金敏喜拿到柏林影后,二人一同踏上了2017年的戛纳行,又马上交出了《之后》与《克莱尔的相机》。
《克莱尔的相机》是洪尚秀和金敏喜、伊莎贝尔·于佩尔合作的新片,于佩尔饰演的摄影师克莱尔拥有感知过去和未来的神秘力量所有人都将《独自在夜晚的海边》视为洪尚秀写给金敏喜的情诗。
那么《之后》呢?
这是想向大家交代接下来的故事吗?
这位很善于对伦常秩序做出消极抵抗的作者导演,始终站在对岸。
在他的观望下,男与女的下场,就像黑与白的谱系一样,从何时谈起,其实根本不重要。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里的英熙(金敏喜饰演)爱上了一个已婚男人,巨大的压力让她想要放弃一切「哪一天」还是「某一天」?
非线性的叙事手法,经常在洪尚秀的电影里出现。
他曾借用梦、日记、书信来打乱剧情,这次更甚,他没有使用任何工具,也抛弃了重新规整脉络的解谜点。
偶然进入的人与事,穿梭于剧情的发展。
回顾与翘盼,让人辨不清,这是「哪一天」还是「某一天」。
洪尚秀给观众下了私人战书。
你不知道为什么要看下去,就像你不知道「为什么要活下去」一样。
这些问题,本就无意义。
下午四点,在家吃饭的男人,被妻子识破了出轨的秘密。
他的表情,让故事由此开始,从此结束。
《之后》的第一幕,出版社社长奉完(权海骁饰演)被妻子质问,「你是不是喜欢上别的女人了?
」这之后社长深夜离家的画面,与他深夜回家时的偷情,在呈现上是一前一后,在故事的时间里,却是一后一前。
于是,这则爱情寓言,开始像贪食蛇一样回环咬合,不断吞噬起从过去跑来的瞬间,也吃光了刚刚出现的未来影像。
整部影片的叙事因此被加长扩容了。
屏幕之外,观众既在重复不止地转圈圈,也在心猿意马地抓流氓。
社长与自己出版社的女员工偷情,二人在楼梯间里绝望地搂抱金敏喜的出现,真正点名了「那一天」是「哪一天」。
她第一天上班,遇到了来找情人对质的社长妻子。
「三方会谈」时,社长说,「你搞错人了,她已经走了」。
这让此前所有的偷情场面都成为「过去」。
社长、新职员雅凛(金敏喜饰演)和社长妻子在出版社里交锋然而,出走的情人回心转意,忧愁又犹豫的男人在中间游荡。
影片的时间悬停于「现在」。
在金敏喜出现的这一天,高潮迭起的剧情和巧合,有成为俗套闹剧的风险。
幸好洪尚秀用「过去」的碎片把它打散了。
有时,我们看到男人像穿梭梦境一样回到甜蜜的仪式里,有时又看到他被妻子的恶言惊醒,在夜跑之后颓然哭泣。
《之后》与《海边》可谓对称,着重表现了男人在出轨后可能承受的心理压力这一次的洪尚秀没有再用梦的机器。
影片里人们喝酒的场合与喝咖啡的机会一样多。
可是,头脑足够清醒,事件足够清晰,就一定能看到真相吗?
让人头晕目眩的不是酒,不是梦,是那匪夷所思又残忍现实的爱情。
酒只会在下班后才喝,出轨的迷醉却发生在喝着咖啡的办公室里2011年洪尚秀的《北村方向》,英译名叫「 The Day He Arrives 」,《之后》的英译名则是「The Day After」。
《他离开的一天》(《北村方向》)和《那天之后》(《之后》)两部黑白影像,一部讲述爱情来的那一天,一部讲述爱情走了怎么办。
这种把戏,大概是一个作者导演最美妙的自由。
没想到,这些年来,洪尚秀的小成本「重复性」制作,竟然已经连成了一首诗。
「我爱你」还是「你爱我」?
「你卑鄙,跟我爱你没有关系。
」冬夜的小饭馆,她的眼神越过桌面上的酒瓶,挑衅的投向同样烂醉的社长。
十分「遗憾」,《之后》里没有床戏,没有暴露的性。
酒桌上的责备已经是最浓烈的情绪。
虽说人物的身体还在,却是用来挨打的。
金敏喜扮演的雅凛不是小三,反而成了委屈的替罪羊。
她被社长夫人狠狠掌掴的一幕,想来依然十分生动。
小可怜金敏喜被误扇巴掌可见,这次游戏的高级之处在于,纵然身份拥有正义性,身体却是能接纳一切的避难所。
爱情里令你执着的肉体或是灵魂,全然对立。
如果说男人是欲壑难填的魔鬼,女人就是身怀诱惑的女祭司。
即便对象一致,「我爱你」和「你爱我」仍然是不同的。
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往返的情诗不同。
平衡是脆弱的,一旦有所偏移,一切都会骤然失序。
《之后》里的三个人,被欺骗、被误认、被替代、被遗忘,几乎都是受害者。
洪尚秀的男人依旧很「真诚」,不掩饰自己的爱意;女人也仍然很「乐观」,始终觉得自己是唯一。
如此真挚的人设支撑着「你真美」、「你真卑鄙」这样直白生猛的台词。
一口烧酒下来,说出口的对白性感又潮湿。
「你就是很卑鄙,但是我爱你」导演、教授、画家、剧场演员…洪尚秀的男主角总是自带「艺术光环」和「渣男」属性。
这一次的评论家,更有文人那套自欺欺人的创作系统——「随便用语言编造一个,然后努力去相信。
」这就是作家活着的逻辑。
在中华餐馆里,雅凛与奉完讨论着相信与否的事情。
男人坚持「真正相信的东西与真实的东西没有联系」,女人则想要试试看。
如果相信不代表正确,那是否不能去相信?
如果真实是我们不能了解的,那真实是否不存在?
在这段漫长的对话中,金敏喜带着天真又迷人的表情,阐述关于相信的信仰。
这种执着让人动容,因为她本不必如此。
爱情,像很多事情一样,是没有正义性的。
它是一种吸引力的相对论,倒向哪边都有可能。
「去哪里」还是「哪里去」?
《之后》聚焦在办公室与餐厅的两个场景内,质朴又骄傲无比。
你若在看完之后突然回想起这部影片,仅存的记忆热点可能都是一男一女对坐谈话的场面。
饭馆、办公室,即使是外景也总在这两个封闭空间附近不得不说,洪尚秀又赢了。
他将影像直接简化到符号,却没有模糊文本的意义。
因此,《之后》不是一个故事,而是所有的故事。
离开和归来,都是极其复杂的行为。
当中牵扯了情绪、抉择与行动,反应夹杂了智性与冲动的后果。
奉完离开家,情人离开奉完,雅凛离开出版社…每个人的离开都预示着一种虚假的开始。
奉完回到家,情人回到奉完身边,雅凛回到出版社祝贺奉完…这些回归,实际都是终结,是真实的失落。
社长与国外回来的女员工,看似是旧情复燃,其实只是不甘心的垂死挣扎乍看之下,女性角色似乎还是委屈的受害者。
实际上,她们始终了解自己的心之所向与道路所指。
反倒是男人在出轨、离家的动作间隙,显得懦弱泄气,被女性的行动牵着鼻子走。
相比他们的临阵退缩,女人总是提前预警。
影片中有两段最引人注目的戏。
一是雅凛坐在计程车上开灯阅读,窗外开始下起雪。
她摇下车窗看出去,仿佛车子去往哪里都是归途。
雅凛一边看雪,一边和计程车司机聊天二是事隔已久,奉完再见到雅凛,却完全记不起这个一日的「情人」。
「原来你是她」。
这个包含了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的句子,暴露了一切关系的脆弱性。
米兰·昆德拉为小说里风流成性的托马斯解说过,不是他对这个女人不好,而是他的记性对她不好。
再见面时,社长已经忘记雅凛,却还装作熟悉地和她聊了些重复的对话「洪尚秀」还是「洪尚秀」?
《北村方向》过去六年了,洪尚秀又拾起黑白影像表达电影。
现代电影之所以还可能选择黑白,不是要指向复古美学,就是要致敬经好莱坞逝去的黄金时代(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
无论是诺亚的《弗兰西斯.哈》,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还是贾木许的《咖啡与香烟》,「文艺感」往往是黑白影像的天然标签。
《咖啡与香烟》(2004),黑白现在可以说是文艺青年手机摄影的惯用滤镜他们让城市褪色,用没有色彩的图层,减少「时代」的干扰。
故事仿佛能在真空中持续发酵。
尽管同样是「文艺且复古」的,韩国导演们的黑白影像,却不太有布尔乔亚的情操。
无论是洪尚秀的《处女心经》和《北村方向》,还是张律的《春梦》。
在东方的小镇青年身上,黑白传达了一种失落的颓靡。
烧酒和絮絮叨叨的情欲,没有色彩,却更加饱满。
张律的《春梦》(2016)讲述了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我已经讲了这么多次洪尚秀,有时候也会纳闷,为什么还要是他?
可能,对作者电影的讨论就像一个无限不循环的轨道。
只要作者/导演还在继续他的风格创作,影像文本自然就会在重复中叠加新的含义。
特吕弗喜欢引用季洛杜的那句话,这里也可以二次引用——「没有作品,只有作者!
」
季洛杜(Jean Giraudoux),法国作家、戏剧家这种关乎个性的美学狂热,与观众保持着长久且危险的关系。
电影终究是工业和流行的艺术。
作者电影虽未必经典,却永远自由。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
毕业后从学生转向半个工作人的独居生活里,没有精力和别人打交道,一部部地看洪尚秀。
其实我并不算是能沉得住气看闷片的人,2001 Space Odesey分了三次才看完。
洪尚秀的作品都没有什么戏剧性,对白有时候也真的很尴尬,但是看得多了,咂摸出一些味道来。
最近也慢慢一点点地拾回读书,好像模模糊糊地明白为什么别人说,洪尚秀的作品是有文学性的。
前阵子自己也是在感情上做了重大决定,和起起伏伏了四年多的旧日恋人告别。
越长大越看得到人的局限以及恋情的易逝,看到《之后》的开头,简直毛骨悚然。
在家中也是温馨的氛围,妻子也仍然美丽开朗,但中年男子被另一个人吸引,在困境中走投无路而数次落泪。
当然是可悲可笑的窘境,但是想想自己,就对恋情,或者说伴侣关系,感觉到恐惧和无望。
关于相信的那一段对话非常精彩。
是逃避和卑鄙啊。
2020-10-24
当天正在发生的事情插播了不少回忆片段,爱情故事拍出了悬疑片的效果。
故事和结构都在这部电影里玩出花来,难怪有人说《之后》之后的作品没有进步。
杂志社老板凌晨四点多起床吃饭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妻子虽然怀疑他有外遇但是没有继续追问,发短信认错只是一种迂回战术。
这是让老板以为自己不再追究,其实是要去杂志社现场捉奸。
在老板走路去坐地铁之前,播放了他脑海里的回忆片段。
因为情人离开,睡不着的老板只好起来晨跑,跑完后崩溃大哭。
看来,老板舍不得情人离他而去,走后的日子里混混度日。
坐在地铁上看书的时候,老板又回想起自己和情人一起坐地铁的时光。
来到杂志社,遇见的新员工宋雅凛和情人长得很像,让他也会忍不住想起离开的情人。
午餐时间,宋雅凛和老板进行了一番深度对话,宋雅凛直指老板胆小懦弱。
在和宋雅凛吃完午饭,老板又想起了和情人去吃的散伙饭。
因为老板迟迟不敢离婚,情人大骂他是胆小鬼。
这也是两个人分手的原因。
宋雅凛回到办公室没多久,老板娘跑来兴师问罪,二话不说就打了对方两巴掌。
老板刚好不在,宋雅凛只好自认倒霉。
她挨完打跑出去找老板来评理。
回来之后,从三个人的站位已经看出来老板自然是偏向宋雅凛多一点。
情人回来之后,三个人的站位又变成了针对宋雅凛。
为了赔罪,老板晚上又请了宋雅凛吃饭,没想到情人这个时候正好回来。
本来宋雅凛要辞职但是老板挽留下了她。
可是情人一回来,老板又要赶她走。
不管是面对妻子还是情人,宋雅凛恼火的点在于她始终是这件事里蒙冤的人。
当她提出离职听到老板挽留,能看出来老板心里的确有愧于她。
没想到,情人回来之后,她倒成了老板和情人两人吵架的导火索,明明挨打的人只有她。
这口恶气实在咽不下,反复质问老板未果,要走几本书当赔罪。
这里插播了一段当天的回忆,宋雅凛刚来在电脑前打字,老板跟她说了这些书可以随便看。
这也是她要拿走几本书的原因。
老板这个懦夫只知道来回踢皮球,恶人还要情人来当。
为了骗过妻子,宋雅凛挨了打还要背个锅来打消妻子的疑虑。
这样赶走了宋雅凛,老板和情人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一起。
回家路上下雪了,宋雅凛这一天过得实在是莫名其妙。
出租车司机只是见过一次宋雅凛都能记住,毕竟这么漂亮的人总是让人难忘。
真的过了很久,久到老板没认出来宋雅凛也是很少见。
看来情人早已在生活中淡去,不然不会不记得宋雅凛。
后来,老板和情人过了一个月之后,为了女儿重回家庭。
-为了女儿而活着。
这也算是回答了宋雅凛第一见面的疑问。
这个故事在《逃走的女人》里算是有一个番外片段,如果没和情人分开又是另一个结局。
我好像遇到过这样的老板,短短工作过几个月也是恶心了好几年。
PS:不会给书起名字的人看起来很像是洪导本人啊,给自己电影起名字太随意了。
晚上睡不着找了部洪常秀的片子来看,想着以他尬聊风格也许可以催眠也不一定。
没想到就看进去了,虽然剪辑有玄机,但叙事其实流畅,不像有些片子绕的你云山雾罩的。
不过一开始还是中招,在昌淑酒馆痛斥奉完卑鄙的时候心里嘀咕,咦,跳过两人从相识到相恋的过程,直接切入到婚外情最尴尬难缠的境地,直来直去倒也算有新意,就是昌淑怎么不太像以前的样子嘛,难道是金敏喜一人分饰两角吗?
当然不是,雅凛是雅凛,昌淑是昌淑。
在知道这是另外一个角色和演员以后才看出片子的结构,以及金敏喜的特别之处。
特别在哪里呢?
放在一起比较就可以看出那份成熟的女人脸上孩子式的天真来。
这是个被用烂的形容,但必须得说,它被人滥用,没有这种混合气质的都被强安上,导致真的遇上了才知斯人如彩虹。
何为孩子式的天真?
单纯,热忱,执着,没有机心——她可以哀怨缠绵,也可以勇敢炽热,但无法想象会如昌淑和奉完一般包藏祸心密谋把婚外情对象这个角色嫁祸他人,十足十的成人式的卑鄙——昌淑没有说错男主,只是她漏掉了自己,她也一样卑鄙。
不,在金敏喜的脸上找不到这种痕迹。
她漂亮,男人无不赞叹其美丽,她姿态好,手指细长,捧起咖啡杯或者打字之间引人注目,她明媚,笑起来两眼弯弯,她还天真,相信世界是好的。
当然这是就气质而言。
文艺女青年涉足的不伦之恋于当事男人最好的一点在于,她们不会大庭广众地哭也不会闹,即便结果不遂人意。
她们进可承受大众扔来的烂西红柿臭鸡蛋,退可在无人的角落自己饮泣疗伤。
按耐不住的爆发,也不过是借着酒意释放灵魂发问。
就是纠缠,也只是感情上的牵绊,剪不断理还乱,不会众目睽睽之下豁出去甩耳光扯头发,一副和你拼了的架式,撕得一地鸡毛。
对男人是多么理想的情感体验啊,在人到中年枯木死水一般的日常生活里。
还不用负责,因为她们要的是爱,给她就是了,而爱是有生命和周期会消亡的,没有了,一切也就宣告结束,消亡也许是渐衰的,也许是一瞬间,就像男主在看到打扮漂亮的女儿的那一瞬间。
这是洪常秀继“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之后的作品。
“海边”以当事人的体验讲述女人的困境,“之后”以旁观者的视觉折射出男人的窘态。
奉完两次哭泣,一次在昌淑离开后,夜晚的无人街道旁坐下痛哭,另一次是妻子拿着自己写给情人的情话打上门来,咄咄逼人的对质要丈夫承认工作的同事就是小三——既然在家好言好语的问你避而不谈,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狼狈不堪焦头烂额的男人掩面哭泣,都是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文艺版的“一声叹息”,无解的局。
女人,也许最好永远天真,不是为她所爱的人,而是为保有自己真情可贵。
如果叫《夏目漱石和炸酱面》,是不是喜欢的人会多一些。《之后》用影像诡计,制造了一通黑白虚实的团雾——就像人类用来试探躲闪的语言辞藻,最后,才拱手送上一个真相,顺带还颁发了一个最佳出轨奖。有了金敏喜以后,洪常秀从一千人观看导演,跳跃成一万人观看导演,值得喜贺。
写洪尚秀实际上很容易落入臭不可闻的导演意图过度阐释陷坑中,看看其各部作品的长评区即知。任何一个观看洪尚秀电影并清楚其优势所在的观众都应该可以意识到,在每个镜头内部的环境被初初设定后,洪利用细微知觉体验不断搭建起的可供观众同时实现观看与体验的情境,才是其作品的唯一基础也即是全部意义所在。他的确长于结构,但结构始终依托于具体情境发生意义。
这部不那么暧昧,不再亦幻亦真,不过其实也有一些段落是可以解读为梦境的,整体倒是很写实,偏通俗剧情,原配怒打小三之类,渣男只会痛哭流涕之类,太狗血了,文艺男中年,你容易吗?金敏喜演得很放松,自然舒服,面部表情细腻到位,戏份要是再多点,估计是要拿戛纳影后的!
不错哦。两个女人戴着几乎相同的黑色细带手表,种草……
韩国作者电影第一人,洪尚秀真是纤毫毕现地展现他精准又猥琐无力的艺术观。软弱的男性知识分子,哀泣的缪斯和荡妇,精神挣脱和肉身困境。回归家庭的男主说,他决定放弃人生了。洪的爱情政治学持续冲击着东亚父权社会结构,不是没有价值。只是洪越来越萎顿和放肆。而艺术最后如果失控,会把自己毁掉的。
引入金敏喜这个无辜卷入三角恋的第四者,作为旁观者承受虚伪的生存之道造成的伤害,但她十分功能性,并不是表述电影灵魂,而只是使剧本更加精妙的存在。除此之外便是比起剧情片更专注地记录几场闹剧,人在其中的嘴脸、虚伪的语言。洪的人物都不够自主,对人物的揭露也不到位,创作者将懦弱、无力、被动作为人物的前提,电影也就凝滞着这种灵魂无法展开。
都说人生无解,但很多尴尬在洪尚秀这里能找到解答,比如,第二次见面,她对他说,你的脸看起来有一点变化,放松了一些。很轻盈的化解方式,像第一次见面后她透过车窗看到飞舞的夜雪。
+。只有最后【窗外飘雪】与【重访】两场戏是神来之笔,视角的游离、时间的对叠。之前的段落就不要吹结构精妙了,寒碜得很。
她那么想要知道他为何而活的意义,却还是被以为是知心知底的答复骗了,这部片子虽然格局很小,却似乎有那么些影射萨德的政治问题。金敏喜对着飘雪问上帝,“我的天空为何挂满湿的泪?”
韩国女人和作家
第一部洪尚秀。极简主义,场景单一,出场人物少,剧情简单,基本靠不停的对话聊天推进剧情,但几场重点的多人对戏着实拍得很精彩,调度厉害,简单却又恰到好处的配乐也非常点睛,打乱时间线,黑白影像的加持都给影片独特质感,对比现实,感觉这就是给自己拍的个人传记电影,像是在诉说什么…(微笑脸)
要不是男朋友从我硬盘里翻出这个片子,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看。出乎意料的有点意思。洪尚秀给金敏喜拍的所有片子连起来都可以算是金敏喜的超长灵魂传记了,感觉金敏喜演得都是她自己,只是她无论说什么话都很有趣、很动听,的确是很有灵气很超脱的一个女子了。
有点像有一阵时尚界一直流行的内衣外穿。这是内裤外穿的电影。自娱自乐挺好,给电影权威人士打脸用也挺好,但要说这是电影新语言,那么前几天电影过生日时你们应该多烧点纸
AFI电影节观看,洪的电影看多了,观影感觉也变得都一样了
感觉像日了狗也没关系,毕竟到头来尴尬的是别人。
结尾那是上帝的意图吧。人类的自私愚蠢,都是上帝的意图。连续三天撸洪尚秀,我先生已经拒绝陪我看电影了。one 洪尚秀 a day, keeps husband away.
所以,在这样一个雨后放晴的傍晚,为什么资料馆放、我们来看一个老男人夹在出轨对象和家庭之间懦弱到痛哭流涕一把鼻涕一把泪呢?导演对他这婚外恋到底是有多少执念,一部又一部地拍。还是比较跳跃的镜头顺序、不太有逻辑的衔接,让我一开始竟没有分清昌淑和凛雅是两个人……楞没分清金碧玺和金敏喜。我其实还是挺喜欢这种简单纯粹叨叨叨的情感生活故事,但你也别总拍这么同质化的呀!多胞胎一样。以及那忽然拉近的运镜。很喜欢这家小出版社的场景,那么多书,很有文化很温馨的样子。老男人为了女儿回归家庭就,恶俗低端了,但也正是很多男人的真实状况,他们就是贪婪且懦弱。开头尴尬吃饭给我看饿了。和观版权。内嵌中字。资料馆1号厅。约5成满。我用会员卡余额现场买的。散场出来,凉快又清新。
卑鄙的人,也是普通的人。寻常普通的爱,也是卑鄙的爱。
之后,旧我继续。
洪尚秀15到17年的三部可以概括为:金敏喜在巷子里,金敏喜在海边,金敏喜在出租车上,然后就是每个男性都会对她说的那句:你真美啊。她足够美,他也足够情深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