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终点

The End of the Tour,旅程终点,当旅程结束时(港),寂寞公路(台),作家上路了(台),大作家有嘢讲(港),旅程末端,两心相依

主演:杰森·席格尔,杰西·艾森伯格,安娜·克拉姆斯基,麦米·古默,琼·库萨克,朗·里维斯顿,米奇·萨姆纳,琳赛·伊丽莎白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旅行终点》剧照

旅行终点 剧照 NO.1旅行终点 剧照 NO.2旅行终点 剧照 NO.3旅行终点 剧照 NO.4旅行终点 剧照 NO.5旅行终点 剧照 NO.6旅行终点 剧照 NO.13旅行终点 剧照 NO.14旅行终点 剧照 NO.15旅行终点 剧照 NO.16旅行终点 剧照 NO.17旅行终点 剧照 NO.18旅行终点 剧照 NO.19旅行终点 剧照 NO.20

《旅行终点》长篇影评

 1 ) 不要成为我

耶鲁师徒(Donald Margulies和James Ponsoldt)携手编导,两位大卫(David Foster Wallace和David Lipsky)贡献素材,犹太双J(Jason Segel和Jesse Eisenberg)联袂演绎。

我这硬拗配对的功夫还行吧?

大段对白当然是全片重点,所以我基本是当做升级版哲学播客看的(比如在追的Sam Harris的《Making sense》)。

两位作家在五天四夜的时间里,谈情感谈孤单谈平凡,虽然所有相聚都可能面对离散……哦不好意思串词了。

我不知道本片的台词有多少来自Lipsky的原著,又有多少来自Wallace本人;可能作家平时都这么出口成章吧,反正我是紧盯字幕才勉强跟上他们思路的。

我觉得传达出最核心的信息就是:名利很美,让人上瘾,也让人迷失,更不能填补空虚寂寞。

这么一听好像又是名人传记片的常规套路:他出名他挣扎,你普通你幸运。

但Wallace本人确实多年受抑郁症困扰,如电影表现的那样,对交际感到不舒服,担心自己名不副实,容易受负面评价影响。

当药物和酒精无法消除积蓄的孤独和自卑,他选择了自缢结束自己的生命(影片也是由此倒序)。

片中两人互相欣赏互相羡慕甚至互相猜忌,Wallace给Lipsky的临别赠言是,不要成为我。

正所谓你可能羡慕别人的才华和财富,别人可能向往你的自由和家庭。

光鲜也好心酸也罢,有些事有些感觉永远只有自己知道。

总的来说,剧本中规中矩,台词妙语连珠,看完让人若有所思,但也不至于醍醐灌顶,跟炸裂的口碑稍嫌名不副实。

很高兴看到HIMYM里的马修重回明尼苏达,扮演者Segel证明了他不止能演喜剧。

Eisenberg好像演什么都是那个欲言又止深不可测的味道;他平时给《纽约客》写专栏的经历让他驾驭一个《滚石》记者绰绰有余。

 2 ) 干嘛急着去死

这片子放在三四年前,我可能会喜欢的吧。

观影即得的优越感;清醒而冷漠的自我凝视;第三视角的微妙反馈和更加聪明的审视。

看似随意的日常对白 寒暄或者突然深刻。

看啊 不甘堕于世俗的倔强而高级的灵魂仿佛看到了自己小小的身影投射出了巨大共鸣人类啊孤独和过于清高伟大作家几近神经质地担心自己将要被描述成的世俗样子。

努力深刻,努力不坠入陷阱,努力不成为“他们”。

他难道不知道,自我即深渊。

而深渊,不能凝视太久。

因为没有意义。

是的,我是说自我没有意义。

如果他意识到人终有一死他自己会死采访小哥会死热情的地陪会死两个可爱的女性朋友会死而他唯一存在的价值是在短短人世间相聚的短暂瞬间里在那个午后温暖阳光或者那个灰蒙蒙的泠冽清晨因为有他而多一丝微光让那一瞬间美好让尘世微茫的每一个短暂相遇美好让这个世界美好,他得有多努力。

不用着急奔向那个终将会到来的前方,他也许会积极一点也许会温柔一点也许会少顾虑一点也许会吻那个在电影院的黑暗里偷看他的女孩。

创造美好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谁比谁更不孤独既然如此,我们不如开开玩笑 互相照看世界并不美好,人类总是trouble maker。

我们常常没有办法处理好自己,彼此照料,互相修复却可以轻而易举。

 3 ) 就这样错过了2015年最好的电影

如果是在上映的 2015 年看到的《旅行终点》,我会毫不犹豫把它排在这一年所有电影中的第一名。

事实上,即使隔了一年,我也等了很久才鼓起勇气面对它。

犹豫可能来自一早得知的结局——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这个时代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在 2008 年 9 月 12 日选择以自缢的方式离开世界。

《旅行终点》的开头,便是杰西·艾森伯格饰演的另外一位作家,曾经采访过华莱士的大卫·利普斯基——又一个大卫——得知华莱士去世的消息,带着难以置信的沉痛表情,在电台里阅读他的作品,重新找出当年的采访录音,回忆起那段短短数日的旅程。

没有太复杂的情节,不过是一位刚刚进入《滚石》工作的年轻作家,突然听到某一位同行被媒体高度赞誉,“明年的各项图书奖都非他莫属了”。

他找来那本1000页《无尽的玩笑》,想要亲自验证这一切,结果发现这个第一次听说名字的作者真的如此才华横溢,于是决定去采访他。

电影便是整段采访的过程,大卫·利普斯基来到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家,陪他去图书签售的最后一站,两个大卫在华莱士的家里,学校,路上,明尼苏达州的旅馆、书店,一路的对话。

两个人的聊天很容易变得枯燥或无趣。

虽然理查德·林克莱特在他的“爱在”三部曲里给出过正面的示范,但对话的对象换成两个男人,并且没有爱情的起承转合,讨论的话题还是写作、灵感、抑郁、上瘾等等并不那么轻松的话题,会认为它好看的前提,一定是愿意敞开内心的某扇门,通往某些一直隐匿于暗处的灰暗的念想。

在采访的一开始,华莱士聊到他名气为他带来的变化,和更多女孩儿们上床的可能,却又让自己感觉像是出来卖的婊子。

而在去往签书会的航班上,他第一次谈及曾经的抑郁,28 岁那年,迷失在写作里,那是他唯一能够获得动力的事情,开始酗酒,和陌生人上床,感觉生活在这一年戛然而止。

然后看着另外一位更年轻的大卫,回到当下的生活,他说," David, this is nice. This is not real. "这其实不仅仅是讲述作家以及困扰他的抑郁的电影。

从签书会回来,在经历了一次因误会产生的冷战以及关于海洛因的尖锐争论之后,华莱士来到利普斯基的房间,终于,撕开了内心的某道口子,说自己书里写过的一段,一个人从燃烧的摩天大楼跃下时,是因为在更糟糕的选择面前,死亡成了一种解脱。

他说感觉一生中听过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自己什么都不是,一切不过是场幻觉。

你比别人优秀,因为你已然看穿,你也比别人糟糕,因为你已经没办法正常生活。

他说他觉得人是不会变的,那些东西仍旧埋藏在自己的身体内。

大卫·利普斯基躺在床上,眼睛里有什么东西在闪动,我想那是因为我同样感受到的某种刺痛。

“说到根本,华莱士的所有小说写的应该都是这种痛苦。

这位早逝的天才作家还曾经说过:小说的作用,就是告诉读者,身为人这种动物,到底是他妈的一种什么滋味儿。

”华莱士的作品中文版不多,此前只有过一本短篇小说集《遗忘》和演讲录《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无尽的玩笑》简体中文本已经翻译完毕,将于明年出版。

上面这段引用,来自书评人比目鱼《刻小说的人》中关于华莱士的一篇。

利普斯基在 2010 年出版了 Although Of Course You End Up Becoming Yourself: A Road Trip with David Foster Wallace ,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旅行终点》便来自这本书的改编,在去年也入选了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许多媒体的年度最佳电影片单。

在两位大卫的作用下,这部电影试着用一段旅程去讲述他们对于名利,对于生死,对于生命的看法和追求。

华莱士选择了“不那么糟糕”的死亡,利普斯基滚落的眼泪,却是一种懂得。

电影里,利普斯基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把自己的小说 The Art Fair 递给了华莱士,希望得到他的评价,但并没能如愿。

结尾时,他在自己的分享会上读起这本非虚构作品的一段,说,当我想起这段旅程,大卫和我坐在他车子的前排,我们都如此年轻,他想要的是比现在拥有的更好的东西,我想要的则是他已经拥有的这些。

我们都不知道各自的生活将去往何处,空气中有一股嚼烟叶、可乐、香烟的味道,那些对话是我有过的最棒的对话。

大卫认为书的存在是让人忘记孤独,如果可以,我会对他说,那些和他在一起的日子,并没有让我从生活中解脱,而是提醒了我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会告诉他,那让我感觉不那么孤独了。

镜头留给了正在欢快地跳舞的华莱士,无忧无虑,像个孩子。

但你会知道,有些东西,确实从来不曾变过。

死亡或许是某种意义上的终点,但它也有更深沉的意义,提醒着我们生命的目的,为此做出的选择,尚未满足的欲望,以及如何了解自己,知道我来过这个世界,我逗留于此是为了什么。

 4 ) 看完日记

日记今早看了别人给我推荐的一部电影:《旅行终点》“最让你恐惧的是,你感到你能听懂他说的每句话,你们确凿无疑是同类,经历过同样的痛苦,有过同样的希望。

然而他却死了。

死于自杀。

你还要发现多少次这样失败的证明?你还剩多少次机会证明前无后路,后不见归途?”“如果我达成x、z、和y,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理念,我书里有一段是讲,当一个人从燃烧的摩天大厦跃下时,不是他们就不再惧怕坠落了,只是另一种选择更糟糕。

这就会令你思考,什么样的情况是如此糟糕,以至于跃入你的死亡都显得是种解脱。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类似这种体验,但这比任何物理伤害都更糟糕,这大概就是以前所谓的心灵危机,感觉你生命中的每一句箴言都成了谬误,万事皆空,你亦是无物,一切皆是虚幻。

你比旁人出色太多,因你看穿这一切均不过是幻梦,你也比旁人糟糕太多,因你已经该死的无法正常过活,那种感觉非常吓人。

我觉得人是不会变的,我确信那仍旧深埋在我身体里,大概我只是非常努力地,在想办法不被它牵着走。

”“那时,我将自我完全迷失在了写作里,就像食物之于实验箱里的小白鼠一样,写作是宇宙间唯一我能汲取的动力,我非常困惑,「啊我的五年时间到了,我该往前看了」,可我不想往前看,我陷入了瓶颈,而且不是因为酗酒好吗,像是我的生活在28岁戛然而止,感觉很糟糕。

我想秉除这种感觉,于是尝试了各种办法,喝酒喝的很凶,跟陌生人上床,有时候我又滴酒不沾,整整两星期,每天晨跑十英里,带着绝望的,极具美式色彩的…「我会通过强硬手段解决这件事儿」的想法”“也没错啊你看看你现在 正在宣传广受赞誉的新书呢,也不赖啊”“戴维,这是很好,可这是虚无缥缈的。

”第一段是豆瓣电影的热评,后面两段是自杀的作家说的话。

我知道这就是我一直别人无法理解我的痛苦的点,电影帮我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可他自杀了,他也没有答案。

这个痛苦是深深扎根在内心最深处,你变换外表或者增加任何社会名头,都是无法改变的。

因为对比这些,现实中获得的任何成就都是虚无缥缈的,所以会选择写作,只是一个普通人,把无法言表的感受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文字变成一种媒介,抒发自己,也告诉能理解的人,你不孤独。

但可能最后,也只有自杀,别无他法,要么就是麻木的活着,可人不会变的,我怎么可能麻木的活着呢。

 5 ) 一些对话

人生若能遇到势均力敌无比坦诚的谈话对手,经历这样一次以心印心的对谈,大概可以无憾吧。

(一)Why aren't you married at 34? You first. Okay. Un…I don't know. I just think it's hard to cast that role, you know, to fill it when you know it is gonna be like 30 to 40 years. To find someone who , whatever mental landscape you're in, they're gonna be in it too. You have to find someone who fit any landscape you can imagine. I don't know. I can't put it in as well as you can. you know, about there mental landscapes. I just know that I am hard to be around. No,I don't think so. I am. Why do you say that? When I want to be alone, like, to write, I really want to be alone. I think if you dedicate yourself to anything, one facet of that is that it makes you very very self-conscious. And you end up using people…wanting them around when you want them around…and then sending them away.(二)You awake? Yeah. I was just thinking, um, it wasn’t a chemical imbalance, and it wasn’t drugs and alcohol, I think, um, it was much more that I had lived an incredibly American life. this idea that if I could just achieve X and Y and Z, that everything would be okay. There’s a thing in the book about how when somebody leaps from a burning skyscraper, it’s not that they’re not afraid of falling anymore. it’s that the alternative is so awful. and so then you’re invited to consider what could be so awful that leaping to your death would seem like an escape from it. I don’t know if you have any experience with this kind of thing, but it’s worse than any kind of physical injury. It may be in the old days what was known as a spiritual crisis, feeling as though every axiom in your life turned out to be false, and there was actually nothing, and you were nothing. And that it’s all a delusion and you’re so much better than everybody, cause you can see how this is just a delusion. And you’re so much worse because you can’t fucking function, it’s really horrible. I don’t think that we ever change. I'm sure that I still have those same parts of me,guess I’m trying really hard to find a way not to let them drive, you know. (三)When I think of this trip, I see David and me in that front seat of his car. We are both so young. He wants something better than he has, I want precisely what he has already. Neither of us knows where our lives are going to go. It smells like chewing tobacco, soda and smoke. and the conversation is the best one I ever had. David thought books existed to stop you from feeling lonely. If I could, I’d say to David that living those days with him reminded me what life is like instead of being a relief from it. And I'd tell him it made me feel much less alone.

 6 ) 《旅行终点》:从未是朋友

在第三次观看《The end of the tour(旅行终点)》的时候,我仍旧会把影片的中文名错记成《旅程尽头》,细微差别或许体现着对这部影片不一样的理解。

“The End”最常出现在影院大荧幕黯淡下来的那一刻,它代表着落幕,这部影片的开端也是一个人生命的落幕,David Foster Wallace——因长篇巨作《Infinite Jest(无尽的玩笑)》在文坛名声大噪的一位美国作家。

他的去世也是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David Lipsky开始创作《Although Of Course You End Up Becoming Yourself》的契机,十多年前Lipsky随Wallace宣传新书,短短5天的旅行中的对谈和采访成就了这本书,又在2015年改编成了这部电影。

可以想见,读者购买那本书多半是出于对Wallace的崇拜或者好奇。

他们也许会将自己代入,幻想自己与Wallace在冰天雪地的伊利诺伊州,一同走进一家饮品店,点一支烟谈天说地。

这么说或许对于同样是作家的Lipsky不太公平,但这部影片的观众眼中,两个David是绝对的平等地位,即使带着仰望的目光,重要的是Lipsky自己已入画。

由此引出的是影片中的多重观察关系:Lipsky对Wallace的观察,Wallace对Lipsky的反击与反观,以及影片中其他配角对二人的观察。

在复杂交错的互相凝视中,人会不自觉的开始扮演,和伪装不同,扮演似乎是类似“今天穿蓝衬衫”的一种选择,唤醒某一部分的自己,真实且可以共存.没有人想一直默默无闻,Lipsky总是逐个字母的报出自己的姓氏,下意识与女孩们调情(compulsively flirtatious),或是又是忧心地对Wallace说“我的女友好像爱上你了…她更欣赏你的作品”,他显然隐藏着自己的焦虑。

Wallace似乎对被人关注这件事保持着警惕,但当他发现Lipsky在人群中更游刃有余,他渴望被关注的欲望已然浮出水面,幼稚地、近乎示威一般地与Lipsky的女友通话了近半个小时,他警惕着,更像是在与自己的欲望进行着斗争。

影片中关于中产阶级的虚无与荒诞的讨论,借由Wallace的自言自语、他的书和生活延伸着:即使拥有良好的教育、不错的工作,却为何在精神上陷入空虚,日复一日要与失落共处。

Wallace自是没有答案,否则也不会在12年后依然选择了自尽。

但他擅长剖析自己的困惑,毫无保留的展示着自己的绝望。

无论是滥交,还是沉迷酒精或者电视节目,都只是麻痹的手段,连他自己也知道这无法解决问题,甚至都不享受麻痹的过程,毕竟失控感本身就会带来痛苦。

那么努力工作和生活就会好吗?

在飞机上,Lipsky提醒Wallace,看看你,现在正在给自己的新书做宣传,也不赖呀。

可Wallace却回答“这是不错,但它不是真实的”,是的,因为迟早要结束,他最终要回到自己的小房间,再次迎面撞上自己的虚无与失落,继续手足无措着。

Lipsky理解他,但自己却没有陷入这个漩涡,可他意识到Wallace的困惑既是诅咒也是祝福,因此也引向了影片另一个精彩之处:Lipsky和Wallace的关系。

如果你曾“不幸”被一个你并不认为是同类的人称作知己,你便知道这样的关系有多么微妙。

毫无疑问Lipsky欣赏Wallace,但从质疑到欣赏,他有一个接受周围人对Wallace赞美的合理性的过程,这与他一开始就自发赞美Wallace有着本质不同,意味着他的欣赏尚存一丝理智,而这仅有的理智却又给了他“我们可以成为朋友”的错觉。

可二人精神世界的共鸣始终是单向的,Wallace的语言像尖锐的银针一般准确的刺进Lipsky思想的最深处——“他说出了我的想法”。

但与此同时,Lipsky也不断地感受着在自己悄悄靠近时被轻轻推开,Wallace曾两次提及自己很难相处(hard to be around),于自己、于他人都是。

Lipsky听着Wallace对着电话那头对自己的描述只是“Rolling Stone guy”,他临走前赠予Wallace自己写的书,期待着能收到些短评,可打开快递盒里面却只有自己遗落的一只鞋。

人的确可以在保持真诚的同时不倾注真心,自我表露的时刻都是肺腑之言,也十分享受对谈时刻的身心放松,可说到底,他们从未是朋友。

欢迎关注公众号“光影时分”

 7 ) 让不安的人感到安慰,让安逸的人感到不安

(ps:文摘之网络)延伸到主人公David Foster Wallace某一访谈的一段对话:“有一位我很喜欢的老师曾经说过:好的小说,它们的任务就是让不安的人感到安慰,让安逸的人感到不安。

我想,严肃小说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读者——那些和我们所有人一样被孤独地放逐在自己的脑壳里的人——提供一种能够接近其它自我的想像通道。

作为人类的一员,忍受痛苦折磨是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无法逃脱的一项内容,所以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体验痛苦,当然,那是一种可以感同身受、作为替代经验的“具有普遍性”的痛苦。

在真实世界里我们永远都是独自受苦,我们无法真正彻头彻尾地体验他人的痛苦。

但是,假如我们读了一篇小说,而这篇小说让我们对书中虚构人物的痛苦产生了某种共鸣,那么,这种经验可能会坚固我们的信念:别人也会对我的痛苦产生共鸣。

这种体验具有滋养和救赎的效果,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因此而减轻。

道理可能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电视节目、热卖的电影、还有大部分的“低级”艺术——“低级”指的是那些首要目的是为了赚钱的东西——它们让人感觉更容易接受,这背后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它们的制造者清楚地意识到观众更愿意接受一部提供 100% 愉悦感受的作品,而不是一部 49% 的愉悦附加 51% 痛苦的作品。

然而“严肃”的艺术作品——那些首要目的并不是想从你身上捞钱的东西——它们倾向于让你感觉不安,或者逼迫你通过付出一定的努力来感受到愉悦,这和生活本身是一致的:快乐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辛苦劳作和忍受种种不便的副产品。

所以,普通读者,尤其是从小到大一直习惯于观赏那些接受起来不费吹灰之力、提供 100% 愉悦的作品的年轻读者,让他们阅读和欣赏严肃小说,他们会感觉非常吃力。

这种状况很糟。

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当下的读者很“蠢”,而是因为电视和商业文化已经把人们训练得懒惰而且幼稚,以至于降低了对于艺术作品的预期。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让当代读者充分动用他们的想象力和智力来接受你的作品,这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

 8 ) 我要离开地球,去火星生活

“人们不会去看一个普通人写的1000页的书,他们想去看,因为他们知道作者是个天才。

所以你他妈是在骗谁?

”“我几年后再和你讨论这个问题。

你不会想成为我。

”“未来的生活或许会变的很享受、很便利,只需要购买即可,但提供它们的人都是些不爱你的人。

等到那一天,或许你还活着,但你真的已经死了。

”虽然所有人都视成功为终点,社会本体就是个奔向成功的巨大体系,它如此根深蒂固的植入于所有人的内心,以至于不可撼动。

华莱士在《无尽的玩笑》之前,又何尝没写过成百上千页纸?

那些不能给他换得一点名气,然而在有一天,他成为了真正所谓的名人,登上了山的顶峰,但顶峰的风景是什么样呢?

其实什么也没有。

华莱士觉得社会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现实的成功无法解决一个人本质的问题和矛盾。

在忙碌的发布会、签名会,一场场party,一次次恭维之后,还是一个三十四岁的单身汉,陪伴的只有一张空白的纸。

成功无法解决孤单,这或许听起来很厚颜无耻,华莱士说出口的时候,也是满脸尴尬。

他何尝没有机会利用名气换取物质享受、sex,但那只会更加孤独,越是进入体系,就越是孤独。

但没有成功时呢?

作家不会感到痛苦,自尊心受损吗?

自然会。

但那时你还在体系里,还视成功为一切,对畅销书、最棒的作品充满着幻想和憧憬。

不知道自己花上多少年才能达到那个顶峰,然而等你一路攀爬,在商业运作下蓦然成为顶峰的人时,却发现自己以前劝说自己前进的原理不管用了,最棒的作品在哪里?

小黑屋里有的只是单身汉、社会的压力,和一张始终空白的纸页。

在这个社会上,提供给你一切便利的、给予你一切成就感的,都是些不爱你的人。

成功与否,都无法摆脱这份强烈的孤独感。

生活的便利有什么用?

我要离开地球,去火星生活。

 9 ) 越现代越孤单。

看这片得找一个正确的打开方式。

起先我一边在网上聊天一边观看,不断的话唠让人兴味索然。

隔天无事,正经的把这片消化掉,意外的感觉到很多来自话唠中的触动。

随着网络的延伸,如果你想要,来自互联网的讯息几乎可以告诉你任何你想知道的。

这就代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人几乎可以和神一样的全知(狭义的理解)。

这种优越感左右了我们的情感支配方式,更多时候我们没有察觉自己和上一代的差异,只是简单的理解为代沟,时代进步。

实则不然,在讯息时代之前。

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所做的情感支配,是带着迁就和无选择性的,所以人类显得保守和相对忠诚。

而现在的世界,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表演自己,主动发现更多的选择性。

在无限空间里,得到的越容易失去的也很容易,我们变得个性突出且毫无忠诚。

我们的迷失是整个时代的迷失,越现代越孤单。

情感这种东西也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当自己理解到这种孤单感的原因后,才慢慢理解了作家和他的几乎在矛盾中丧失自我的纠结。

 10 ) 成也孤独,败也孤独

成也孤独,败也孤独如果说《旅程终点》(The End of the Tour 2015)是一部话唠电影,那它也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的话唠电影。

在我看来,本片更像是介绍作家戴维(David Foster Wallace)的传记片,它引导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戴维以自己的孤独排解了我们的孤独,为何终究他又选择了死亡?

我们不妨依据滚石记者与作家戴维之间的对话来对一问题稍作分析。

如果说一个人选择死亡是因为痛苦,那么,戴维可能是因什么样的痛苦,才走上轻生的道路呢?

戴维当年凭他那本畅销书《无尽的玩笑》虽已声名鹊起,但名利并非他写作的主要目的,甚至,巨大名利让他更感到孤独。

他把写作比作抚养小孩,必须非常小心,他说:“可以为自己的作品自豪,但期望从中得利就不好了。

”利用声名获得利益似乎是一种潜规则,戴维在跟记者初次谈话中就嘲笑了这一点,他开玩笑地说,他很想利用新书巡回宣传吸引女性的投怀送抱,然而,他真实的想法却是“还好,我没这么干,那只会令我感到寂寞”,因为在他看来,别人只是看上了他的声名,而非他的作品和他本人。

他不仅不想从自己书籍的成功当中获利,甚至他无法跟任何人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可能是声名带给他的更大痛苦。

他向记者解释了他想利用声名吸引女性的真实意图:“我只是觉得如果可以跟人分享这些美好的事情会很棒。

”然而,他却无法做到这一点,首先,他无法跟普通朋友分享这一切,因为来找他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操心,都是带着目的而来的;其次,他的工作特点让他身边无法留住亲近的人,他的工作特点是写作时需要独处,在他看来,一旦“全情投入”便会有非常强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会让任何身边的人成为“被利用的对象”,这不仅让身边的人不能忍受,也是他不愿意去做的。

因此,他只能感叹:“如果有个人可以跟你共同生活,分担一切该有多好,无论是开心还是困惑,面对着她你都可以放得开。

”可见,有成功却无法与人分享喜悦,应当是他痛苦的一个来源,否则他不会跟记者着重解释这件事。

当然,既然喜悦都找不到人分享,那痛苦就更找不到人来分担了。

“成功”无法给他带来快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可能本质上就是个悲观的人。

他向记者解释他曾完全迷失在写作当中,因而酗酒、乱性,甚至想到死,然而,当他小说畅销,记者都认为他的新书备受赞誉,非常不赖时,他却说“这是很好,可这是虚幻的。

”试想,昔日的龌龊都不足以让他为今天的成功感到喜悦,他那里还能找到幸福呢?

如果说他写作并非为了名利,那他真实目的是什么呢?

他跟记者说起他那本畅销书的主题,就是探讨人性的孤独。

从这场对话中,我们能够看出,他的痛苦源自他的人文情怀,他那种想为人性孤独提供解决方案的高尚情怀。

对于人性孤独,他说“我拿不出一个诊断方案或一套药方来解决”,然而,他又非常担忧技术对人生幸福的不利影响,他认为技术手段如同“打手枪”,偶尔为之会带来欢愉,但决不能长期依赖,技术的进步也绝不是解决人性孤独的良方。

可见,人性孤独的问题他已无法解决,如果他是个以解决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为己任的人,他就注定是孤独而痛苦的。

此外,他的痛苦还来自他注定的“与众不同”。

因为他的才华、成就,的确让他显得比别人聪明,在记者看来,他的“交际策略”都利用了他的“聪明”,然而,他不仅不认可这一点,反而说“那让我感到有点孤单”。

他这样讲应当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从小就因父母是搞学术的,而使他感到自己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

他痛恨这种与众不同所带来的孤独感,因为他的信念告诉他,一位优秀的作家必须“珍惜普通人的一面”。

他辩驳道:“如果我只扫上一眼,就默认人家没什么见识,或者人家的内在不如我丰富、复杂、嗅觉敏锐,我就不会是这么个好作家。

”所以,他认为自己说“只是个普通人”,绝不是一种“惺惺作态”。

然而,他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普通人”呢?

正如记者所反驳的,别人啃你一本长达千页的书怎么可能是因为“作者是个普通人”呢?

现实与幻像的反差也是加重他孤独感的一个渊源。

虽然他自己有着很强的幻灭感,觉得万事皆空,甚至认为这种幻灭感根植于人性,但他还是在意那些他所批判的幻像,比如影像宣传,他认为这类东西很容易让我们“拐离有意义的人生”,既然一切皆虚幻,又何必太在意呢?

一旦在意了,孤独必会如影随形。

从他和记者最后的对话中,我们分明能看出这一点:“我必须从这些关注中抽离出来,因为那些关注就像是给你的大脑皮层来了针海洛因,我真正需要勇气的地方是得静坐在那里,承受住这种抽离,并且努力提醒自己什么才是现实。

现实就是:我,34岁,独自呆在房间里,面对着一张纸头。

”他无法在形形色色的幻象世界中体会快乐,又不愿在冰冷的现实中忍受孤独,这种性格特点就注定了他痛苦人生。

从以上分析可知,他成功无人分享,痛苦无人分担,孤独终究是无法排解的,当他二十来岁时发生过“心灵危机”再次发生时,而恰好此时根深蒂固的幻灭感又占据他整个的心灵时,死亡必然让他感受到是一种解脱。

显然,如果说是孤独成就了戴维,也是孤独感最后毁了他,那么,用“成也孤独,败也孤独”来概括戴维的一生应当是恰当的。

(文/石板栽花 2015年10月26日)PS.本文引文源自“酷炫秃顶富二代字幕组” koala676所翻译的字幕,特此志谢!

《旅行终点》短评

jason segel is such a good and underestimated actor!

4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还行

"We are both so young. He wants something better than he has. I want precisely what he has already. Neither of us knows where our lives are going to go. It smells like chewing tobacco, soda and smoke."

9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6/10。有点类似韩寒[后会无期]的小独立公路片,往往在人物最真诚地思考人生和表白想法的时刻,搞出些自我解构或嘲讽的文艺忧伤,影片对越成名越痛苦的切入角度很不凡,与巨大赞誉相对而来的批评、受到干扰的私人生活令华莱士陷入写作困境,所以他排斥外界影响,而记者想把作家真实情况揭发才是真虚伪。 @2016-03-06 01:55:40

12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勉强算不喜欢,因为离我心目中电影该有的故事性相差甚远。可谁不希望跟超凡脱俗的人有一段交集呢。

13分钟前
  • 瞎说实话的忠祥
  • 还行

简直有趣。

15分钟前
  • 普照
  • 力荐

作家都挺敏感的。叙述配乐和表演都不错,可以说进入了两个人的内心世界了。

19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劇本好 演員差 不如讀劇本 stuart staple 的聲線跟這片兒氣質太合了

24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还行

不知道啥感觉 , 反正我不要做这种人 , 也不必深入体会吧

26分钟前
  • ……
  • 较差

配乐演员都不对,虽然是真人改编,但摇晃的镜头不对,孤独感的主题也没表达出来。让理查德·林克莱特来导的话,大概能发挥的更好,但我更倾向于把它完全疏离化成一个虚构作家的故事,不要用英语对白,最好是发生在某个北欧国家的故事,那才是这样的故事最合适发生的舞台。

29分钟前
  • Kaito
  • 较差

还不错的看着

31分钟前
  • 南峰
  • 还行

曾经看到朋友发关于《旅行终点》的朋友圈状态,因为附图海报让我一度误以为这是部音乐题材的爱情片。最近在自己的《智能大反攻》观影记录提及本片(四部未看片子其中之一),于是就当做自我推荐找来观影。—— -…比如《虎胆龙威》?-《虎胆龙威》第一部吗?很棒的电影。-不,是超级赞。-是最顶级的,太好看了。-没错。—— -《危险机密》是什么片?……-《球场古惑仔》如何?-不要。-那是,呃,谁来着?-亚当·桑德勒。-《断箭》怎么样?不用动脑子的肌肉片,爆炸大场面什么的。-我看过那部。-你已经看过了?-是的。……不过你们想看的话,我再看一遍也没问题。—— 他们看完《断剑》从影厅散场的段落,注意到《勇敢者的游戏》和《理智与情感》的海报。-13231

3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看不下去,一分。

36分钟前
  • Moqi
  • 很差

或许是因为和近期境况过于相似 我甚至想给满分//采访者与被访者的身份限定让他们之间的相处天然地存在嫌隙 害怕被误解害怕不够深入 而能够互相理解的灵魂达成的愉快交流又让人难以忽视那种极其舒适的自在//词能达意 梗能共通 一个眼神就能明了大半 校准频率太快乐也太可怕了//同类//到位的细节所传递出的情感厚度都快让我无视掉他们交谈的内容 但内容同样重要 而且在这样倚重对话的作品里对白的层次当真考验编剧功力//我又想起卷老师的夏令营理论 对于两位作家来说根本无需赘言这场宣传之旅的难忘//一旦人浪漫起来完全可能一本正经一塌糊涂一败涂地 为某几年某几月某几天而彻底搭上自己一生的情况也不是不存在//贪婪地想 如果夏令营可以不结束就好了

37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演纽约文青手到擒来啊。是可以看一遍以上的那种片子呢

41分钟前
  • gui
  • 推荐

林克莱特和老无敌继承人新作实在是被惊喜到了。今年看了太多炫技的有所突破的新片了,当这部出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远离温情小清新片好久了。非常好的剧本、非常到位的情感,关于文学和how to be a (not) famous guy…其他很多方面也很到位。不闷,人物角色的塑造也很厉害。

4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A24ChallengewithLily#三星半,非常喜欢看这种作家访谈故事。

45分钟前
  • Tilda Li
  • 还行

太能说了,不吸引人。看了两集电视剧

47分钟前
  • 啸杨
  • 较差

3.5

49分钟前
  • 冻冻kirakira
  • 还行

聚焦滚石记者对作家Wallace的跟踪采访。本以为会很闷,但通过两人对话,完成对Wallace的内心剖析到主角的自身映射,进而促成两人关系的微妙发展,竟颇有吸引力,每个对话每段冲突都值得细品。当然电影精彩的核心还是Jason Segel对自卑又自我,自闭又渴望陪伴的孤独作家的传神演绎,极具突破,深入人心

51分钟前
  • ballsirius
  • 推荐

少不读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老不读三国。

5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