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女主在工作态度上算是同类人,上班十几年换过三次工作,前两份工作都刚好做了两年,第三份工作一直做到现在。
无论在哪里,我始终保持高效率不加班,下班立即回归自己的生活,当然如果偶尔遇到团队危机,也会集体加班一起扛,但若是惯性加班,美其名曰企业文化,那很抱歉,我永远融入不了这类"大家庭",对我来说,公司是公司,家是家,除非你想当老板娘:)看剧的同时,联系这些年的一些经验,总结下自己的感想:1,欲速则不达。
2,全勤和加班并不能提升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3,因个人的错导致全体加班的人最让人反感。
4,只要自己的工作影响不到他人,大部分同事顶多八卦几句,并不会真的关注你关心你。
5,打工永远是为别人的事业做贡献,996的福报可能还没体检报告上的红色警告来得早。
6,上班坦荡荡,下班舒心心,投机取巧坑队友早晚凉凉。
7,常总结,多整理,按象限排序法处理手头工作,上班效率会更高。
8,职业女性分两种,已育和未育。
即便是理想的8小时工作,8小时睡眠,另外8小时除掉吃喝拉撒交通外,已育女性很难跟未育女性一样随心所欲做自己。
职场歧视不会消失,只要不增加他人工作量,要多少包容别人都能给,否则,能给的只有表面理解。
9,又不是通用货币,没必要讨人喜欢,职场恭维也不必挂在心上。
工作切记:守底线,担使命,抓落实。
领导或客户给出的超标任务,只要不愿意,绝对不便利。
10,工作目的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活反了,容易自杀。
所以当发现工作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时,赶紧换!
别跟工作较劲,你会输掉自己的生活。
如果对工作有异于常人的热爱,认为工作>家庭,非常愿意燃烧自我,把生命都贡献给工作的,要么上交给国家,要么去创业。
【本文同步微信公众号风和日丽(singthelife),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上次推荐《昨日的美食》,引爆本季日剧高光时刻。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日剧很硬核也很应景:《我,到点下班》。
(人人视频app/第一弹app都能在线看)目前豆瓣打分8.4。
最近996被广泛讨论,这部剧来得正是时候。
女主东山是某互联网公司总监,最大特点就是:准点下班。
【本文截图字幕组:FIX字幕侠】她每天下午6点下班,然后飞奔到小饭馆,因为6点10分之前,啤酒半价。
这是她给工作一天的馈赠:既能享受精打细算的成就感,又能品味实实在在的美食。
为此,她可以忍受半天不喝水,把时间的水分都挤干,争分夺秒地干活,高效且执行力强,这样才能换来准点下班。
她上班保持那种聚精会神的高效,电脑上贴满了当日事项便利贴,做完一件,撕掉一贴。
撕标签就像打仗,撕完当天所有工作量,正好打卡下班。
很少有人像她这样胸有成竹地忙碌和收工。
女主打破了职场的既定平衡:为什么我们都有忙不完的活儿,你却可以准时下班?
那请问,女主当日工作都完成了么?
完成了。
质量优么?
优。
更何况,女主还是总监,她把控团队分工,同时对执行结果负责。
面对同级别同事或者上级的质疑,她非常坦荡。
与女主对立的,是另一个总监,三谷。
这位打扮素净的三谷,从小到大都是“全勤劳模”:从不请假。
工作更是卖力:自觉加班,加班加到天昏地暗,而且强制其他同事一起加班。
但三谷也仅仅就是靠加班刷存在感,她不属于高效型,综合能力也一般,只能靠加班来增强自己的“美誉度”。
加班比她的履历更有辨识度,从读书时代开始,她就属于那种非常努力但成绩一般般的同学。
来到职场,不加班,她就没有安全感。
她没有女主那种悟性和综合能力,当她看到女主白天高效工作的时候,她确实感觉很惊叹。
于是,她把女人的大好年华都放在了加班上,很多加班对她而言可能都是无用功,但凭借着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她竟然爬到了总监这个位置。
这样的总监是一言难尽的,尤其对其他人而言,第一集的冲突点就集中在她身上。
三谷陷入了领导力的误区,她要其他人都复制自己的工作模式。
我们看到了她工作上的致命弱点:不懂得合理规划。
和新人同事讨论工作事宜,她喜欢给对方强加当天任务量。
工作有轻重缓急,最优先完成的工作有时效性,次优先以及其他非紧急性工作,可以安排一个时间截点,按时交工即可。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天能把第一要务全部完成并且做好,就很棒了。
三谷不这么认为,前一天晚上,她强迫新人小泉把翻译工作全做完,新人熬夜加班,第二天稍微晚到公司一点点,三谷就开始甩脸子了。
她要求所有新人必须提前半小时上班,因为三谷自己是这么熬出来的,她要求所有人都以她为范本。
最后,新人一肚子火,立马辞职。
前面的工作没做交接,正在赶的急活儿突然中断,现在人手又不够,这场离职风波确实影响不小。
三谷管理团队的方法只有一个:加班。
她觉得自己是加班熬过来的,她那一代人的工作都是靠加班换成长。
这属于最原始最低能的管理团队方法。
我做新人的时候,负责一个很重要的大项目,那会儿刚毕业,每天工作时间是早9晚12。
我当时的领导属于完全不顾下属死活的那种,在他们脑子里,工作没有规划,工作只需超负荷完成。
像剧中三谷一样,我们被要求:无条件完成所有工作。
我记得那几个月都是这样的节奏,年轻的时候还能熬,可熬到后面,我也崩溃了。
有一次我白天结束工作,晚上在办公室加班,加到晚上10点,我还要陪老板去见外宾,老板还要求我在这个时间段做会议口译,我脑子全是浆糊,最后我真的晕倒在会议室。
我那时候的领导并不懂得优先规划工作,他甚至觉得工作没有高效这个概念,只要熬时长,熬加班,都能完成。
他只看重工作的完成数量,并不会考量优质与否。
我现在甚至在思考,那个熬夜的周期里,为什么要把见外宾的工作都安排到深夜,大家在精疲力尽的状态下去谈判,这样的成效会好么?
而且那段时间,白天的工作并非都是第一要务。
还有一次,我们准备一场发布会,大家忙到凌晨两三点,还有一些收尾工作没有做完,但这些工作属于可弹性化的,放到第二天一早来补,完全可以。
主要是大家已经没啥体能了,我当时的领导说收工,但要我和另一个同事凌晨四点再过来准备。
我其实当时对这个时间点是抵触的,两点收工,打车回家半小时,睡觉洗澡不到一小时,完全没有缓冲期。
第二天发布会是九点开始,往前推三个小时好了,你安排我六点开工,这些收尾工作很快就能做好。
结果,我真的睡过头了,赶到会场已经是六点,虽然我没有准点赶到,但后面的工作确实也没有耽误。
还好,我也就遇到过这两个比较极端的案例。
我后面自己带项目的时候,我懂得如何合理规划时间表和进度,留出合理的缓冲时间,人的体能是有限的,前期准备的周期其实多少已经透支了大部分体力,最后执行冲刺期,不能用力过猛。
就像运动员比赛,训练的时候已经很累,最后比赛,如果不放松,就只能崩盘。
《我,到点下班》借着三谷总监的案例,戳痛了很多领导的管理之痛。
三谷的管理能力欠缺,源于她长期的不自信。
她做新人的时候,从来没有得到过领导的肯定。
周围同事对她的印象就是“加班但能力很一般”,她的口碑似乎成为了行业笑话。
于是她陷入了“埋头加班”的困局,没有人肯定她,她只能靠“加班”来麻木自己。
这么多年,加班成为她的避风港,也成为她作茧自缚的源头。
最后她崩盘了,直接旷工,躲在被窝里不愿见人。
事实证明,这么多年的加班,让三谷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弱。
她的加班是一种透支,因为低效,所以加班,如此循环多年,她的作战能力一直往下跌。
而且三谷是不自信的,加班更像是一种冠冕堂皇的逃避。
三谷的这种加班,很常见。
因为你能力不行,别人8小时内能做好的事情,你一定要10小时,而因为2个小时的加班,又得拖累其他人跟着一起加班。
很多无意义的加班,其实就是互相折磨,一个人低效,就带动所有人低效。
于是很多人就在低效中开始习惯磨洋工,白天八小时,自己制造很多干扰项:各种闲聊、提高上厕所频次、不停走动……加班并不是提高能力的必选项,当你身心疲惫,走火入魔的加班只会让你荷尔蒙大乱,大姨妈推迟,脱发掉发,到时候你面如黄蜡,如昨日黄花......加班让你的时薪更低,非常不划算。
女主东山总监开导她的时候,也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她曾经也是那种拼了命加班的人,每个月加班100小时以上。
直到加班到崩溃,她想突然生病,这样就可以不加班了。
终于,她太累了,发生了意外,医生还下了病危通知。
从那以后,东山醒悟到,生命最珍贵。
日剧很喜欢用美食来治愈人生,小餐馆的老板娘举了另一个例子:一个老顾客,最近死了,加班猝死。
前两年,我一个旧同事因为重病去世,虽然不确定是否与工作有关,但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20多岁的时候,我们用青春透支身体,30多岁的时候,我们就是用生命在透支了。
加班也好,996也好,这是个人选择,不可强迫,不可干涉,不能作为老板画饼充饥的一个话术。
有的人可能要往上爬,有的人可能喜欢在朋友圈疯狂刷自己加班,有的人可能在用加班讨领导欢心,因为有些领导确实喜欢看员工朋友圈每天刷加班,如果你朋友圈在刷生活如何美好,领导可能会觉得你工作量不饱和。
但也有很多人会追求平衡,工作战斗力也是要细水长流的,懂得合理分配时间,懂得高效工作,这样才能做到张弛有度。
很多工作,也需要在生活中补给能量和灵感。
职场都是遵循金字塔原则,很多人想拼高位,也有很多人就想平衡工作生活,你要100人都奋不顾身地加班熬鸡血,最终只有不到10个人有机会爬上去。
不愿意往上爬的人,可能早就看到了自己有限的上升空间。
拿多少钱做多少事,把本职工作做好,也是敬业。
当然,现在很多行业是因为工作量大,干活儿的人少,不得不每天加班。
很多人也默默忍受了这种工作周期,高效工作八小时,再高效透支自己完成加班的活儿,久而久之,就是无解的恶性循环。
但大家不能忍受的是,明明到了周末和法定节假日,这时候还要被迫工作。
《我,到点下班》给我们打开了一个理想的工作周期,可能离现实落地还有些距离。
但,工作累了,就不要硬撑了,硬撑只能加速低效和出错。
学会放松,也是对工作的尊重。
风风微博:@一直风和日丽的风和君
-我对吉高真的无好感,两集拖不下去了。
-题材OK剧本不咋地,请问女主的专业是组织传播吗。
我只在开头看到女主在做本职工作。
-前辈回归后愈发令人不喜。
既然这个家庭的安排是妻子工作丈夫请了育儿假,那为什么妻子还要大半夜回家做饭??
既然家庭主妇能全权管理好家庭内部,为什么丈夫在家就理所当然家里一团乱还老是要问妻子啥东西在哪儿??
甚至很恶意地把这个丈夫描绘得很好:暂时放弃工作照顾家庭、理解妻子的工作etc.,让观众有种真是新时代好男人的错觉。
你真的选择留家了就麻烦你把家庭照顾好OK??
不要老是东问西问妻子申请在哪里证明在哪里OK??
-女主劝前辈到点回家照顾孩子使我最终弃剧甚至想打人,前辈在努力打破刻板印象你在一边说风凉话真的大丈夫吗。
确实,前面的剧情铺垫把前辈塑造成一个冲过头的重返职场的新晋母亲,但是女主劝的点和前辈的点都没对上。
前辈是不想被人说成有了孩子的女人就不能职业女性了,女主是在劝她谁都会在工作上失误的。
根本不是一个点OK??
女主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前辈受公司排挤的立场上大义凛然发表一篇准时回家照顾小孩的speech令我厌恶至极。
原本打算上午去周围的大学散步,没想到,今天外面狂风呼啸,正好利用上午的时间看完这部日剧《我,到点下班》。
由于之前从一篇文章中看到这部电视剧的简介,对于这部电视剧一开始是出于好奇,没想到,10集看完,我却收获意外惊喜。
这部电视剧的主角我并不熟悉,反倒是女配角内田有纪是我看过不少作品的演员。
说句实话,前面倒是冲着内田有纪来看的。
看着看着,觉得这部作品确实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首先,说一下故事题材。
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是许多日剧打动人心的地方,这部电视剧也是如此。
电视剧所要探讨的问题想必也是普遍存在和关注的问题,编剧和导演十分用心做了出来并以一种温馨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可谓用心良苦。
其次,这部电视剧的演员演技在线,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说,让人信服。
第三,也是这部剧我比较喜欢的重要原因。
这部剧有一个重要场所就是上海饭店,真的是没想到,一部日剧能够为上海的美食作了宣传,这要比任何广告有效。
小笼包是女主角最喜欢的没事,夜成为她下班解压的乐趣,看完之后我也想去品尝一下。
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视剧,值得一看。
去年四月,日本内阁开始执行限制加班的“工作制度改革”:每个月最多只能加班45小时,一年做多360小时。
大企业2019年4月,中小企业2020年实行。
同时日本劳动基准法规定:法定劳动时间一周不超过40小时。
超出的时间按比普通工资增加25%的补贴,周日按增加35%的补贴。
还制定了“周五下午三点钟下班”制度,鼓励企业在周末让员工提前下班。
造成这一法案的推动,是2016年日本电通公司一名24岁女孩高桥茉莉自杀导致,在工作半年中,每个月加班时间多达130小时。
像类似发生悲剧推动国家改革法令的事情在日韩并不少见。
《素媛》,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最后推动了韩国在“关于强奸幼童案件定罪法律“的改革。
《杀人回忆》:改编自韩国非常有名的悬案“华城连环杀人事件”,凶手至今没有归案,迫使国会修正《刑事诉讼法》。
宋康昊主演的《辩护人》,让1981年因为“釜山事件“被以莫须有罪名入狱的受害人,在2013年得到平反,判为无罪。
好的电影,能改变一个国家。
前阵子杭州一个男生深夜骑车逆行给女朋友送老师,被民警拦下后崩溃痛哭,还将手机砸了。
“每天加班到十一二点““公司要催我““女朋友要催我“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特例。
我们没有资格评判一家公司的运营模式好还是坏,996加班可以认为是趁年轻奋斗一下,也可以解读为工作挤压了生活的其它部分。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选择权。
无论何时何地,强制加班都是可耻的。
如果你有理性有抱负,热爱这份工作,希望能改变世界,推动人类的进步,没有人会拦着你加班。
如果公司为了缩减成本,最大限度的使用员工,追求增大利益,这就是单纯的权利和义务的问题了。
为了让利益最大化衍生的996,为了缩减成本的996,同时跟你讲情怀讲刻苦奋斗,这不就是讲加班是福报的Jack Ma吗?
“马云你可以欺负自己的员工,你也可以侮辱他们,但请你别恶心其他人。
"1919年,苏联开展“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组织劳动人民自愿为社会提供无报酬劳动,产品不归劳动者本人所有,在星期六晚上从事6小时义务劳动。
阿里老板Jack Ma天天鼓吹996,多加班是福报,下面的人为了迎合老板的心思,有几个敢站出来说加班不是福报的?
苏联人民也不是那么喜欢“自愿”“星期六”劳作,但不自愿没办法啊,谁能挨超过两颗子弹?
瞧瞧结果,自愿星期六劳作,搞无产义务劳动的苏联在1991年已经亡国了。
在一个传统的百年日企待了四年,剧里的每句台词都能在过往经历中找到呼应,甚至共情,看的时候回忆翻滚而来,其实也没多大点事,积压在一起依旧让人心里憋屈。
以下是个人日企经历牢骚和吐槽,还有一些英勇的战果。
年功序列 前后辈关系压死人日企的年功序列制度可怕到让人不敢置信。
我当年对此毫无认知,一身是胆地进入了日企,在第二年的时候开始逐渐感受到年功序列对人的打压和摧残。
工作第二年在一个项目里遇上了两个比我大两年的前辈,X和Y。
在他们的观念里,我晚进公司两年,是他们的晚辈,属于下属。
但在我的观念里,你们只是比我多干了两年活的同事,大家都是打工的而已,哪来的上下级。
因为这种观念的不同,发生了很多后面的很多冲突。
第一次冲突是开组会的时候,我发表意见否定了之前的前辈的提案。
在我看来我只是如实地提出了提案的不足之处,又不是针对人。
当场Y,一个说话比较强势的日本姑娘,就指着我说,前辈的提案是你能批评的吗。
我当场懵了一下,被这个逻辑所震惊,前辈的提案就一定是好的吗。
导致我对Y的印象很差,能直觉这是个被固化了的人,之后都是尽量避免接触。
但后来Y离职了,问她离职原因的时候,她说公司等级氛围太强烈了,她根本不想来公司。
虽然这是后话了,一个明明不喜欢年功序列制度的人,却在当时对着我说出如此上级凝视的话,我觉得很不可思议。
大概曾经是被人如此对待过,但她没有我那么勇猛地去战斗,选择了服从,然后慢慢被驯化,等到自己底下有人的时候,再同样地去驯服后来者。
留下来的都是被驯化的一批人。
无限循环。
困了,有空再慢慢吐槽。
如果你认为,当上领导,月薪翻倍就不用加班了,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根据《2021 年轻人加班报告》显示,工资越高的人加班越多,在月薪超3万的职场人中,经常加班的占比达到了86.3%,也就是大多数人这两者不可兼得。
早点下班和薪水,如果只能选一个,你会怎么选?
我选择早点下班数据显示,加班最多的行业是互联网、金融、法律
早点下班和薪水,如果只能选一个,你会怎么选?
我选择早点下班
“写东西的时候,开头最难”,便以此开头吧。
最近更了一部日剧,名为《我,到点下班》。
适逢国内舆论焦点在996,这剧倒是应景。
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将工作中司空见惯的“加班”作为主题。
虽然名为《我,到点下班》,却把不同的工作态度纳入视野。
女主人公东山结衣最大的特点便是准时下班;但她的同事三谷则是所谓的“加班全勤女”。
第一集的矛盾便由此展开。
项目完成后,照常按时下班的东山被三谷追问:
“你为什么每天准时下班啊?
”“因为我工作完成了啊。
”东山如是说到。
虽然三谷承认,东山将工作完成得滴水不漏,但她还是无法接受东山准点下班的习惯。
这戏剧化的一幕,在之后的情节中再次出现,着实讽刺。
加班被视为理所应当,维护合法权利却被视为不可思议。
让东山坚持准点下班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她想赶上“上海饭馆”的半价啤酒、并吃上心仪的小笼包。
虽然其他食客阴阳怪气地谈论工作制度的改革、diss东山不够上进。
“那一定轮不到你升职吧,像你这样准时下班,吹吹小笼包。
”
东山并不在意,怡然地从生活中微小的幸福中汲取能量。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恐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而笔者似乎更能理解东山——人生的轨迹千变万化,但殊途同归,归根结底是人的体验。
不论是身陷囹圄或是位列塔尖,生活中的苦乐不会因为人外在的变化有太大的增减。
“比起升职,还是朝九晚六,吃小笼包比较幸福了”。
东山清楚,工作是谋生的手段。
她的生活是公司楼下的小餐馆、是与熟悉食客的攀谈、是和男友的相伴,是一地鸡毛。
当她听说,饭馆的一位常客过劳死后,感同身受的她恍惚了。
“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周末我与朋友约饭,和毛毛女士聊到今后的职业规划。
名校在读的她说,比起北京,她更想回的老家,和父母住、用另一套房来收租、再去星巴克做兼职。
“收入尚可,还有充裕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岂不美哉。
”
但上述的,都很幸运,至少他们有的选。
东山天资聪颖、情商高、并且遇到了合适的公司,这才有了理想化的工作状态。
而三谷,就是被东山反衬出的无奈现实。
从选角与造型上,两人大相径庭:东山留着栗色波浪长发、衣着休闲、五官柔和;而三谷留着干练的短发、穿着干练的职业装、五官硬朗。
相比东山的圆润处事,三谷真的很“刚”。
她是资质平凡的普通人,虽然努力但不够聪明,只能以时间堆砌成果。
毕竟,就一个普通人而言,“努力就会有回报”,是最底线、也是最残忍的自我安慰了。
她怕被替代,单是为了保住工作就拼尽全力。
即使生病、台风也不敢请假,加班不过是她的常规操作。
虽然在工作上,她有很多问题可以被一眼看破: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所以效率低;领导下属的方式刻板教条。
但对三谷,我抱有顾影自怜地心疼。
她代表的才是社畜普遍的生存状态。
““为什么不试着改变工作方式?
”“为什么不换种思维?
”“为什么要用加班这种最笨的办法?
””我想,我能回答这个问题。
曾经为了节目能够按时上线,我一度连续加班,每天挣扎在Pr的十几条轨道上不停修改素材。
那个时候我能想到的,只有吃喝拉撒。
一个节目赶着一个节目,我只能夜以继日地加班。
唯有当后来停下,我才开始反思。
但有多少人,敢停下来?
又有多少人像东山一样,有再选择的机会?
为既定的工作就耗尽了精力,谁又能兼顾其他?
没机会找寻出路,无奈沦为涸辙之鲋。
京东近期的内部公告,想着让不拼的人全部滚蛋。
凭什么,工作可以反客为主,鲸吞蚕食了生活?
我不想借题发挥,声讨国内互联网公司996的工作制度。
人民日报、知乎大V已经分析得鞭辟入里——资本自我增值的根本性质、人的异化、阶级固化、马爸爸偷换概念将工作和事业混为一谈等等。
我人微言轻,多说也没什么意义。
工作,把不同的人联系起来,这些人成长于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三观。
怎样去工作、怎样去生活,没有既定、唯一的准则。
而《我,到点下班》的优秀之处,就在于它并非先入为主,而是把不同员工、领导对待工作的态度,一视同仁地展示出来、无谓褒贬。
怎样取舍、怎样评价,在于观众个人的体验。
借用《濑户内海》中的一句话结尾:青春为什么要跑步流汗呢,为什么不能再河边“虚度”呢?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如是三七在公众号回复“下班”,即可获得影片资源
我是一名记者,这份工作没有休息日,每天四处跑现场,吃饭坐车都在写稿,经常加班到11点回家。
这种日子没有尽头,直到一场意外让我摔成骨折,无休止的写作终于停了下来,我审视那个疲于奔命的自己。
我写一篇普通稿子花半小时,一位花三小时的同行经常说我:“你怎么能乱写?
”我不理解她对工作的死心眼,她不理解我的雷厉风行。
其实我虽然写作速度快,但质量并不低。
因为记者的工作一忙起来不分昼夜,因此在没有特殊任务的时候,我尽量让自己更高效,这样的效率能保证我在完成基本报道任务的同时,有精力去挖掘一些深度选题,而且,保有自己的私人时间,可以看书看剧玩音乐打电动发呆思考人生。
就像剧中的东山,每天准时下班,只是为了下馆子喝杯半价啤酒,吃屉小笼包。
《我,到点下班》改编自日本作家朱野归子的同名小说,故事讲述的也是社畜的日常生活。
不过吉高由里子饰演的主角东山结衣,可谓是社畜中的一股清流。
身为日本第二大网页制作公司的项目总监,她坚守着按时打卡、到点下班、休完所有带薪年假。
每到下午六点,东山立马拎包走人,绝对不拖泥带水。
完成了一个项目,不跟下属开个庆功宴吗?
不了,他们都想早点回家吧。
那开会策划下一个项目?
等接到下一个任务的时候再策划也来得及。
——第一集开头的这段对话,东山的形象就立起来了。
这种领导多么让人羡慕。
对自己干脆利落,对下属也干脆利落。
然后东山一路奔跑,紧赶慢赶,原来只是跑到了一家上海菜馆,赶在Happy hour之前点上一杯半价啤酒。
喝一口手中的啤酒,东山由衷地感慨:“就为了这个瞬间,从白天开始不停喝水都是值得的。
”——好可爱的个性,让人忍不住想起那个和横道世之介坐在一起单纯快乐的吉高由里子。
诚然,东山这种“公私分明”的生活方式,在日本社会普遍加班的大环境下,很容易被扣上一个“工作态度懒散消极”的帽子,用当下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她就是废青本人了吧?
经常在一家餐厅吃饭的老熟人揶揄说,就你这样,还怎么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啊?
她也自得其所,直接回怼,你看我这个样子是求着升职吗?
上班好好工作,全力以赴;下班认真生活,岁月静好——这种看上去“不够上进”的生活工作理念,其实没有任何可以指摘的地方。
但是东山的同事,同为项目总监的三谷,则完全是东山的反面,为了赶进度常常加班到深夜,还拉着同组的新人一起加班。
工作没做到位就一顿严厉批评,还要求新人要提前规定上班时间半小时打卡——相比之下,在东山手下做事的新人,简直不要太幸福!
三谷的身上,有太多可以一眼看破的问题,比如领导方式很教条很笨拙,工作不够有条理并且过于低效。
但相较于东山,三谷的工作状态才是现实职场中更普遍存在的日常啊。
很多人像三谷一样,尽可能地把更多生活让位给工作,用时间堆积出成果。
三谷从上学的时候就在拼命努力地打时间战术,所以她也自然而然地以相同的标准,去要求手下的新人,让不够勤奋上进的新一代后辈更加努力地工作,哪怕加班也在所不辞。
其实三谷内心的惊异和好奇,一点都不夸张。
毕竟日本职场中,加班早就是不成文的隐藏规范了。
《我们无法成为野兽》、《我想一周休四天》、《不干了,我开除了黑心公司》、《我在一家黑公司上班,已经快撑不下去了》这些社畜题材的影视作品,已经向大家展示了日本人太多的加班日常。
而且,名字一个比一个怨念了…
《我们无法成为野兽》,碰巧的是结衣主演的女主角也酷爱喝啤酒。
其实东山也并非从一开始就“修炼”成了现在这样的佛系青年,初入职场的时候她也是一枚苦B的社畜,每天被催着要材料,被骂做事磨叽。
然而有一次东山着急跑着处理工作的时候,从楼梯上滚下来摔成重伤,这才引发了她对工作和生活之间如何平衡的反思。
这个角色,多少有着对现实的投射。
2017年日本电通公司一位女职工自杀身亡,这个24岁的女孩才刚刚入职半年,每月加班时间长达100小时,也就是说,每天有至少超过3小时的加班。
也正是这起事件,引发了日本社会的关注和热议。
直到《我,到点下班》开播前的4月1日,日本政府才通过,并且开始实施针对国内大企业的全新工作制度改革方案。
里面提到,员工加班时间一个月之内不能超过45小时,一年之内不能超过360小时,即使企业正处在繁忙的特殊业务时期,一年内的加班时间也不能超过720小时——如果超过的话,企业会也受到相应的处罚。
这就是剧中餐馆里那对中年社畜提到的“劳动方式改革”:
说到这里,两位老前辈还是狠狠感慨了一下当年自己多不容易:
结果被女主一句话打回原形:
其实无论是到点下班的东山,还是疯狂加班的三谷,每个人的工作方式和做事态度,都属于个人的选择——不存在孰优孰劣,也没必要上纲上线。
所以说,网上被大家强烈抵制的,是被制度化的996。
违反劳动法不说,更可怕的是,任何事物一旦上升到规章制度的层面,就意味着抹杀个人选择的自由。
《我,到点下班》用实例,打脸了这些“996=上进=成功”的说法。
要知道,长时间的工作,并不代表着高效率。
就比如东山,每天工作8小时,也能在规定的上班时间内,把事情做到井井有条。
这时有人会说,只有东山这样有颜有钱有地位的人才敢到点下班,底层社畜根本没资本没底气拒绝加班,电视剧无法帮你逃脱现实的残酷。
确实如此。
但这部剧并不是想要劝社畜及时行乐,享受生活,而是想要通过这样的个例,让大家能够有机会去思考,什么才是幸福的生活,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这部剧虽然只播了1集,但故事到目前为止,也非常高效地解决了东山和三谷在工作方式上的差异和矛盾,两个拥有不同理念的人也可以坐下来相互理解和包容。
除此以外,这部剧也向大家抛出了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到底什么?
大多数人认为,只有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的才是成功,放到我们这一行,就是拿奖评首席才是成功。
当周围所有人都抱着这种想法的时候,即便你非这样想,你也必须一次次默默提醒自己,什么才是我最想追求的东西,才能沉得住气来做自己。
其实大多数人认为“干出一番事业”的成功,本质上也无非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不可能取代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
看上去不够上进的东山,难道就不能算是成功吗?
通宵连轴加班的三谷,难道就很幸福吗?
所以,加不加班与是不是996,和成功与幸福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必要或绝对的关联。
说到职场女性的取舍,就不得不提一下剧集两位女编剧奥寺佐渡子和清水友佳子了,前者创作过《穿越时空的少女》《夏日大作战》《狼的孩子雨和雪》以及《为了N》等等作品,两人之前也合作过日剧《逆转重生》。
在《我,到点下班》中,她们在探讨社畜问题的基础上,为故事加入了更多女性化的视角。
因此这也是一部职场女性剧,讲述的也是女性在工作中的不同选择,强调的也是由各自选择延展出的不同生存状态。
有的认真生活,不代表她选择平庸;有的努力工作,不代表她野心勃勃。
回到刚开始的那个问题,花3小时写稿和花半小时,都是一种选择而已,无可厚非。
我的工作看似自由,但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任务一来通宵达旦也都是常事。
不过至少,大多数时候,我还是有选择的自由。
无论是自愿加班,还是按时回家,有选择幸福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无论是何种工作,不要失掉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我挺喜欢看日本职场剧的。
虽然会有点假,那种动漫式的假。
就拿这部《我,到点下班》来说吧。
干到进ICU的奋斗逼年年有,但没人会关注他们这点辛酸的小理由。
同是项目经理的三谷、贱岳,还有后半部的新人来栖,他们加班的理由相似,就是追求认同感。
而背后成因不尽相同:三谷是PUA最佳人选,因为她内向社恐,自尊心又强。
你只需要告诉她:加班才能被认可。
她就会拼命去做。
自尊心强的三谷贱岳大龄生育后,在职场鄙视链中处于劣势。
她内心惶恐,更需要态度来证明自己。
职场妈妈贱岳新人来栖是另一种形式的劣势,经验太浅,又急于证明自己。
职场新人来栖还有一位外包的设计师樱宫小姐,也可与他们归为同类。
她的外包身份本身也是一种劣势。
虽然她的努力只是用在了社交场合。
外包设计师樱宫如果说这四个人是因为有追求才加班,那还有个反例就是程序猿吾妻。
他加班是因为——没追求,下班也没事干。
颓废的程序员吾妻剧集给了每个人物一集的时长,和女主聊愈这份酸楚。
这就是日式的治愈感。
哪怕一件很小的心事,也会被看见。
比这些人层次更高的加班狂魔,应该就是女主的父亲和前男友了。
女主父亲亲述的奋斗理由,还要搭配泡沫经济的时代狂欢来服用: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像极了现在大厂程序员+全职主妇的家庭梦想。
同时代的大叔讨论泡沫经济而前男友更是一种“流川枫”式的神级人物,他就是不擅表达感情的技术宅。
加班就是热爱工作本身。
理由拽上天了!
技术宅男主这些加班理由都挺真实的。
如果让我当编剧,我还能写出:一个逃避带娃在公司溜号的新手爸爸;一个被催婚逼得无家可归的大龄单身女;一个被高额房贷和超期消费预支了未来,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讨好这份工作的大厂丽人;一个内心忐忑,对领导点头哈腰的小组长…实是国内IT圈加班众生相。
而女主反加班的理由倒不真实。
依照国情有100种方法治她。
工作高效吗?
那就多给你带几个项目。
一边画大饼鼓励加肯定,一边甩大棒说你工作不饱和。
不需要认同和升职加薪?
我361末尾淘汰的大刀悬你头上,加一套价值观组合拳,看你敢不敢摆烂?
但是日剧总是充满动漫式的“燃”和“理想化”。
女主说服了最不可能反加班立场的两波人来反对加班:大老板和甲方爸爸。
被卸磨杀驴的部长常有,帮乙方缩短工时的甲方可是哪里都没有。
至于那个能被偶遇的大老板,不更应该振臂高呼996是福报吗?
《我,到点下班》还有一个触动我的点是借女主东山之口说出了工作之于人生的意义。
她说出了工作和生活最恰当的边界感:不要做那种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人,要学会享受生活,认识不同的人,拓宽自己的眼界。
不断积累类似的经验,才能完成好自己的工作。
她还说出了如此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不是我们为了公司而存在,而是公司为了我们而存在。
要保证充足的吃饭和休息时间。
哪怕出错也不要让自己沦为牺牲品,脑子转不动的时候,可以稍微睡会儿。
我工作已经快10年了。
曾是需要认同感的来栖、三谷,也曾是失去人生意义感的吾妻。
那时候我的生活、健康都一团糟,拼命扑腾的工作也是事倍功半。
而当我能与“工作”这位大朋友和谐相处时,也恰是我认同东山说的这几句话的时候。
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越是苦心追求时,越是求而不得;越是轻松自在时,越是清风自来。
虽然我确实喜欢米饭配面条要吃两大碗的前任吧,但最后一集现任也太惨了吧…不仅全程没灵魂(甚至没他妈有灵魂),说什么都没大表情,讲点话要无意义重复,最后还要强行出轨……多大仇😂内田姐姐真好看啊,好看哭了,女主不如选前辈(。这剧吧,一会好看一会难看,看完觉得也就一般好看,洗完澡再一想什么玩意儿??你们加班都是心甘情愿加的??——加班回来想看女主不加班爽一把的我怒降一星
真可怕 一分钟的班都不想加
一般,不是很好看。第二集看到一半弃了。
套路
除了到点下班的噱头 其余基本就完全不行啊
完结篇是什么东西,一堆bug,然后强行让观众接受?先不说未婚夫到底有没有出轨,女主本就也没很喜欢他吧?为啥不是女主自己承认两人感情没那么好?感情篇编的烂就算了,职场工作甲乙双方的合作,最后还可以这样硬凹吗?
喜欢卡司,但实际上剧情没什么意思,而且还剩最后一集突然来个大转弯,就算本来站种田也觉得突兀到糖都吃不下去好吧,你就干脆再写一集算了,除非编剧实在不知道写点啥,毕竟实在是剧情最空泛的职场日剧了。。。。
披着职场剧外衣的琼瑶剧
除了女主之外都是加班狂人,估计就是女主一个个攻略让别人不加班了,感觉一般般
不喜欢过度强调这种观点,女主好做作
描述职场中人的苦与乐,每一集都有治愈系鸡汤,职场困境可以通过交流得到解决,这样处理注定让剧作无法高级,它就像深受加班之苦上班族的阿斯匹林。结尾疯狂发糖,甜死了。
跟风追剧不可取 职场部分基本都快进了 看来看去还是王丹最可爱 强行出轨什么鬼不过吉高拜鬼还真是配一脸
童话剧???
来为写实应景职场剧点赞。和女主有类似经历,找工作要吃过亏才懂得维护自己权利,打着“锻炼”、“奋斗”、“责任感”旗号疯狂压榨人的行为才是对一个职场人最大的恶意。鬼才相信996是修来的福报。享受生活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奋斗有很多种方式,拼命加班是最笨的那种。更多感想见长评。
其实是一个小群戏,一个同事一个问题演一集,基本就差不多了,剧情紧扣主题,整合了已婚已育女性的职场难题、为工作牺牲色相、工作狂的家庭危机、日本两代人对工作不同看法的隔阂、过劳死等种种职场上的问题,虽然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理想化,算是一部合格之作。但女主和男主的情感比较让人失望,前面男主角感觉彻底没戏,编剧不知道如何拗过来硬是让女主角的未婚夫出轨,也是十分生硬了。主要是两人的CP感不强,使得整个剧都难以让人代入。
主角好做作的芸風。。吉高由里子的说话方式还是比较适合傻白甜 向井理就更做作了 一集都坚持不下去
看到第六集弃了 什么鬼嘛 反正我是没见过行业top2的公司生怕员工辞职还得哄着新人的公司 日企就更不可能了 等级超级森严的 ps.我妈看完了 果然和前男友复合了
就还蛮无聊的剧情的。。。。
佛了,吉高非得努出小鸭子嘴才会演戏吗。浅尝辄止的主题探索,和前任藕断丝连还怪现任不相信自己,太差劲了…
社畜主题先行打倒996,然而我花了快10集的时间看女主快要和前男友复合????上海小笼包是本剧最大赢家。很明显这个编剧到最后一集才想起故事没讲完然后疯狂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