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为了电影梦来到北京,因为这里是中国电影行业的集散地,最大或者最小的电影公司几乎都集中在北京,想拍电影,北京基本就是不二之选。
但拍电影和当导演的梦想可能每个影迷都怀揣着,只是谁能最后鲤鱼跳龙门,抑或是有几人能实现这个遥远梦想,现实给予了最为残酷的答案。
即便是现实残酷,但仍然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在不停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北漂鱼》就展现了一群草根电影的北漂生活,有喜有悲,有笑有泪。
喜剧片《北漂鱼》由余治林执导,这是他的第二部电影长片,他的导演处女作是《炫舞天鹅》,同样是一部带有励志色彩的故事片。
但《炫舞天鹅》是拍摄别人的生活经历,《北漂鱼》中的点滴喜怒哀乐显然是来自于余治林导演的切身体会,不能说片中人物余小宝就是导演本人,但可以看出导演在这个人物身上注入了很丰富的情感,所以余小宝这个角色才能打动观众。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漂在北京的电影人余小宝(姜峰饰)始终一事无成,但是他对老家的妻子女儿说自己已经是电影导演了,影片中,余小宝在电话这头凄凉务必,电话那头的女儿却听得暖洋洋的,为了梦想,余小宝只能编织一个个善意的谎言不让家里担忧。
可以,谎言总有面对残酷现实的一天,女儿来北京了,要看看余小宝怎么拍电影,为了把这个谎话圆的美满,余小宝不得不请来一个草台班子,为女儿和自己实现一下导演梦想。
《北漂鱼》将镜头对准的是一群人,这是一幅在北京生活打拼的草根电影人,他们为了梦想在默默奋斗,为了一个微小的角色而努力着,他们的生活也许看不到未来,也许他们有自己梦想的未来,只是现在一时找不到未来前进的方向。
生活就是漂着,谁也说不好能坚持多久,这种漂泊的状态不仅仅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等中国的大都市中,漂泊的人何止千万?
余治林导演的这部影片是以小见大,从一个人和一个群体来折射出当代社会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虽然社会经济高速发达,大都市里也建起了入云的大厦,可是很多人的离梦想却越来越遥远。
梦想是很虚的事情,对于自己而言,梦想是无比珍贵的;对于他人而言,你的梦想不过是笑谈。
片中的余小宝在外人眼中看来像是个傻子,但是成就梦想的人,在成功之前有多少不被人误解呢?
坚持游下去,就总会有理想的出口。
《北漂鱼》是献给所有电影人的作品,尤其是怀揣电影梦的年轻人,这部电影会激励大家继续坚持下去。
看《北漂鱼》,你会无意中有很多感受,那种笑中带泪的感动,那种没有大雅只有小俗的接地气轻松喜剧,不仅仅是在解读北漂演员的大梦想和小梦想,更多的时候,能够诠释出北漂一代人的辛酸泪。
很多在北影厂门口等待角色的那些临时演员们,都有当“王宝强”的梦想,因为只要努力,就会有机会成为一个好演员。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当然,即使你有了这样的机会,也有可能因为像“范菲菲”那样的三流演员,也都会因为各种原因活的并不舒心,成名就没有了自我,更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影片讲述了一个为了追逐电影梦想的大龄北漂余小宝隐瞒了自己拮据苦闷的生活现状,在老家的女儿面前描述自己已经做了导演。
女儿带着几个同学突然坐上北京的火车“看望导演爸爸”,让刚刚才当上剧照师的余小宝猝不及防。
为了不让女儿在同学们的眼里变成“骗子”,余小宝必须在女儿乘坐的火车到达北京之前,想尽一切办法成为“导演”。
最终,在北漂朋友们的帮助下,圆了女儿的一个梦。
其实,故事本身是质朴的,恰恰通过这样的质朴讲述,让人看到了很多北漂人的骨子里还是比较脆弱的,他们不愿意向家人真实的讲述现在的生活,更希望有一天在大城市里变成老家人心目中的英雄。
同样,正因为北漂人骨子里的脆弱,才让他们更加的团结,真诚待人,通过编织一个更大的梦来实现小女孩的梦。
既圆了女儿的梦,也圆了父亲的梦,也圆了很多人的梦。
电影不仅对大龄北漂余小宝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同样,也对贪小便宜的生活制片力哥、三流小演员李晶晶、迷失方向的前戏剧团台柱大圣以及亦正亦邪的群头老六等人进行了不同方式的解读,其实,他们每个人都代表着一类人,都属于北漂人群众中的一个形象,为了生存,他们有的丢掉了最初的梦想,为了演戏,他们有可能活的并不像个人样,但恰恰就是这样一群鲜活的人物,让北漂人的群体更加的丰富立体,正因为每个角色的不同角色,才让这部戏更有了十足的看点,因为每个角色都是一个十足的笑点,让人在笑中体会到漂的不易,在笑中感受到那些鲜为人知的辛酸。
没有大牌演员,只有鲜活的角色和人物,正是因为如此,才让人觉得整部戏充满正能量。
无论再小的人物也是一个社会的个体,无论是什么样的角色,都是在诠释着精彩的人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们觉得这种励志变得更加笑中带泪。
而这些北漂中的“非成功者”决定想尽一切办法建一个“剧组”,拍摄一场由余小宝导演的“电影”。
而这就是他们梦想中要做的事,事实上,他们已经做到了,而且很精彩。
做电影的,有这么几种人:电影是工作,混口饭吃而已;电影是生意,投投资,赚赚钱;电影是艺术,是美术、音乐、文学等的集合体,电影人即艺术家;电影是工具,主创用它来表达自己的理念、观点;电影是梦想,主创自由翱翔,任意畅想,除了他自己,没人知道他在搞什么;电影是游戏,是玩票,主创随意发挥,任意挥洒,没有条条框框,更不会规规矩矩。
5月15号看的点映,电影之后主创见面会上,导演余治林和大家交流时,透露片中主人公的原形可能就是他自己。
他是北漂一族,在各种剧组混过饭,做过制片人,拿过电影奖项,做过专题、栏目,然后,拍了这部《北漂鱼》。
发现没有?
他把上边提到的各种类型的电影人占全了。
在电影中,画面、音乐、文学等各种元素相互穿插叠加、闪回交织,,非资深影迷,理解起来可能稍有难度,再加上这是点映版,导演把素材都剪进去,显得线索较多,织体复杂。
现场一些观众就提出类似问题,导演回答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提出意见,听听大家真实的反映和想法。
看得出导演还是很有诚意的,现场提问不厌其烦。
片子的质量确实算不错,这么少的预算拍出这种效果,比一般所谓大片不知强了多少里地。
电影的主题相对简单,一不小心就会拍成脑残片,而这部片子就很尊重观众,没有把观众当弱智,而且导演也不故弄玄虚,没有让观众云里雾里。
大家随着剧情哭,跟着人物笑,一部电影看下来,尝遍了人生五味,最后升华到所谓“中国梦”的中国典型价值观,现在全国“做梦”,这个主旨立意还是很合时宜的。
我给打了四星,一星给编剧、一星给导演、一星给“梦想”,一星给不坑爹的诚意。
还有一星为什么没有给?
因为投资太少了,少到连宣传经费都没有,可以预见本片票房不可能大卖。
希望正式上映版可以减掉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枝节,导演野心大可以,但炫技稀释掉主旨就划不来了。
最后严正声明,本人不是五毛党,本来打算严词诅咒我非五毛党,但后来一想,五毛党和小姐一样,只是职业的一种,职业不分贵贱,没有必要对他们恶语相向。
再者说,这五毛钱大爷还真看不上。
所以爱信不信。
那为什么有人非得写影评?
非得图个钱么?
献给“梦想”,致“我们没有成功的导演梦和电影梦”!
文:郎启波在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去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里,中国2012年的流动人口达2.61亿人之多,数量逐渐上涨。
在这一群体里,“北漂”一族更是早负盛名,作为中国首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独一无二,加之资源集中使得这里成为追梦者们机会最多也是失意最多的城市。
余治林导演的电影作品《北漂鱼》将故事主角锁定选择北漂群体,全景呈现了追梦者一路走来艰辛的历程,还有在追梦过程中的坚守、拷问和自省,作为流动群体里特殊的一群,北漂一族的履历无疑早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并极具标本意义,无论你身处何方,这故事里你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些曾经的不堪的回首又或者是闪耀的瞬间荣光。
我不想也不会去试图论证本片是否多么精彩与好看否,但我很清楚这部电影已经触动了自己,和我一起观影的人们在影片结束时的掌声,足够说明这部电影的情绪击中了不少人的心坎。
我一直在想,这样一部电影里,是否就是导演自身亲历或见证的故事,创作和表达的诚意绝对真实存在着,尤其在各种商业大片的包围中,《北漂鱼》给人的感觉如果一股迎面扑来的芳草清香,独特且倔强地出现在你的视野里,让你痛并快乐着。
这是一部投资不大的电影,没有一线的明星和偶像,更没有庞大的叙事和虚无,但也恰恰因此是一部以小见大的电影,这其中蕴含的情绪更是当下中国漂一族的影像写照。
要强调一点的是,尽管很打动人和励志,这也绝非是一部煽情和催泪的电影,相信导演的出发点也不是这样,我更愿意理解为这部电影其实是导演为自己和更多追梦的人代言的电影,是从另一种角度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文学和艺术作为一个时代的“第二历史”,便是要提供给他人从被粉饰过的“正史”之外找到厘清时代的真相和本来的通道,电影这种体例的艺术形式同样承载了这样的功能作用,即便是那些华丽丽的主旋律电影,也都在见证属于每一个时代的价值观,他们的丰富恰好是无论他们多么正面、反面及中立和无为,都在其作品里标记了时代的特征,那些不可能抹去的烙印和蛛丝马迹最终成为流逝的时间里最有力的佐证。
像《北漂鱼》和我此前极为喜欢的王竞导演的《我是植物人》等等现实题材的电影作为第二历史的记录更为有效和有力。
不得不说的是,《北漂鱼》在技术处理上的瑕疵多少让人感觉有些缺憾,惟愿导演今后的作品能继续脚踏实地,继续让梦想照进现实吧。
“逃离北上广深”,这样的社会话题在近几年的六七月毕业季几乎都要重提一遍,不过,大都市的就业、生活,还有对于未来的憧憬,让不少人还是前往这几大城市,特别是对于广大的向往着踏入电影业的人来说,北京更是一个“圣地”,毕竟当下的电影公司等大部分都集中在北京,而王宝强在北京电影学院的门口等待着机会当群众演员、再到国际知名演员的经历,则鼓励着一群群的新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电影梦。
这部由余治林执导的剧情片《北漂鱼》,则是以一群北漂的、怀抱着电影梦的小人物为主要人物的、充满着脉脉温情的作品。
两年前余治林就曾经凭借着《炫舞天鹅》获得了第十六届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的最佳新人导演奖,影片的亲情故事尽管较为简单但是赢得了观众们的共鸣,而《北漂鱼》也将父女之间的情感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讲述怀抱着电影梦的剧照师余小宝在北京过着拮据、苦闷的生活,正为着筹备房租而发愁之际,却接到了心爱的女儿的电话,她正带着两个同学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来看看这个“导演爸爸”,于是,悴不及防的余小宝不得不去找同病相怜的朋友力哥、小演员李晶晶、拖欠工资的制片人等,以图在短短的一两天时间里让他完成自己的“导演”梦,也圆了女儿的“我有个导演爸爸”的梦……影片的故事有些类似于前年备受好评的《钢的琴》,都是因为女儿,而身为父亲的男主人工集结了一群朋友而圆了一个梦,不过余治林的野心显然更要大一些,带出了这个时代里的不少怀抱着北漂梦的人们的身在异乡的孤独与困顿,如余小宝租房住的那里,鱼龙混杂也杂糅了种种的困境,如水龙头的坏掉。
这使得影片散发出学者王一川所说的“奇观现实主义”的意味——“它注重透过社会群体生活中的奇观场面去传达对当代社会生活现实的关怀”、“它所专注的不再是个体日常生活,而是由个体与个体的相互共在而交织成的较大规模的社会生活网络,是社会群体生活奇观的现实性及其转化”,毕竟,无论是余小宝还是他的朋友们如阿力、李晶晶等,都是日常生活里常见到的小人物,怀抱着种种的梦想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打拼,尽管面临着种种的波折依然追寻着自己的梦,或者是放弃离开。
而片尾的纪录片式的访谈则使得这种“北漂”显得更为真实、贴地气。
当然,这也是受到好莱坞的影响下的电影作品——电影更多时候是为观众制造一个“梦”,现实困境的可解性(也即人物的改变困境)也就在情理之中,对于《北漂鱼》来说,也即让余小宝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圆了一次“导演”梦,虽然只是那么一个晚上。
当年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更为侧重于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而八十年代末在中国涌起的“新写实主义”潮推崇“零度”写作,都受到不少的好评,但时不我与,电影越来越成为了观众寻找生活的宣泄口的一种娱乐方式,对于观众来说,他们不仅是希望在影片里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更希望能有一种希望,而《北漂鱼》同时做到了这两点。
可以说,余治林在《北漂鱼》里将众多北漂族的追寻梦想的过程浓缩在一起,以小人物的悲喜剧的方式呈现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再加上结局时的圆梦、顿悟,还有对于现实里的北漂族的访谈记录,使得影片既让人共鸣,也让人感受到了丝丝的希望。
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2134568792134567983215468793124657823145679823147891456715487891546879213546987123546897132465123546789321456789321546897132544546645645756465465+51+532616516515616532565435165468451561561651654156465123156156451516
作为一枚货真价实的北漂族,看《北漂鱼》时总是会有很多共鸣。
即使没有在北影厂门口急巴巴的盼着群头的到来,即使没有在地下通道端着吉他期待的看着路人的腰包,即使没有像余小宝那样悲催坎坷的经历,不过说到“柳絮浮萍“的感觉,应该是每一个北漂族都不陌生的。
很多喜剧电影,内核其实是个悲剧,或者说叫悲催的喜剧亦或喜剧的忧伤。
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华语电影票房冠军《泰囧》,再回头看《北漂鱼》,也在传达同样的主旨。
故事讲述一个为了追逐电影梦想的大龄北漂余小宝隐瞒自己的悲催现状,向老家女儿夸口自己已经做了导演。
不料女儿却兴趣大发要带着同学来北京看望导演爸爸,猝不及防的余小宝无奈只好求助一帮北漂好友一起拍摄一部不露馅的电影,在此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爆笑连连又令人深省的故事。
《北漂鱼》会让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北京市里将近一半的人感同身受。
关于梦想,每个人都曾拥有或者正在实现;关于亲情,每个人都曾说过善意的谎言;关于被拒,也几乎是每个求职或者拜访者都曾有过的经历。
就是这些生活在北京城市里经常会遇到的情况,被导演搬上大银幕却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很多小人物的悲催遭遇得到观众的共鸣。
或许是由于资金问题,电影在道具跟布景方面做得不够精细,不过戏里的不精细倒是更加映衬了戏外北漂族的种种不易。
很多时候经常会被人问到,在老家找一份差不多的工作,过着安逸的生活有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留在人群永远川流不息的北京,每天艰难的呼吸着沉重的雾霾?
回答一般都会是机械式的:因为北京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平台,寻找机会和拥有平台,那说明大家留在北京都是因为梦想。
于是,就以这样的借口待下去,一混五六年,过程中还有多少人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没人知道,但一定有人淡忘了,盲目了,可是有的人却依旧在为实现理想的路上艰难前进。
《北漂鱼》讲述的不仅仅是余小宝的故事,更是导演想要通过一种影像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你还拥有梦想,那就应该不顾一切的去实现。
蹲在北影厂门口的有那么多人,不是谁都能成为下一个王宝强;地下通道里抱着吉他唱歌的人那么多,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旭日阳刚那样的机遇。
可是,北影厂门口跟地下通道里依旧还有那么多人在坚持,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导演用余小宝的遭遇致所有的北漂族以及自己,境遇太差总比余小宝好一些吧,既然他都能克服重重困难去完成一件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退缩。
导演已经率先表态,用一部电影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在城市的钢筋水泥的堡垒里,在冰冷的人情淡漠的隔膜里,在浮躁的世态炎凉的喧嚣里,什么东西会触碰你柔软的心灵?
是夜阑人静时慵懒倾诉的音乐,足以提醒夜归人的不落寞;还是施人帮助时回眸的温暖一笑,足以告诉落魄者还有丝丝的价值;还是举目无助时凄苦伶仃地守着一站烛光的窝心,足以慰藉你我那不甘寂寥的心灵!
不知道何日何月,我们的内心坚硬得如钢板一块,愣是那原子弹也难以撼动毫厘;也不知道何时何地,我们的思想顽固得如铜墙铁壁,即便那钻石的钻头也无法撬动一分;更不知道何夕何年,还能够找回曾经瞬间被感动的热泪盈眶,以及揪心的无以自拔的单纯,以及粘稠得层层叠叠的柔软,以及梦里歌里的那些好时光。
不是我们苛刻,只因我们透过浮华而看不到诚意;不是我们挑剔,只因我们曾经的付出如雨打沧桑;不是我们刻薄,只因我们柔弱的心灵已经经不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同样的创伤。
所以,我们选择赤裸裸的拒绝,凡事高高挂起,管它洪水滔天;所以我们选择冷冰冰的回避,绝不选择感动,任由过客齐飞;所以我们选择悲戚戚的缄默,听之任之由之,洁身自好无罪。
是的,我们就是被禁锢在这样的牢笼里,一颗颗冰冷的心肠,重复着亘古不化的教条,鲜有敢说真话的揭露皇帝新衣的小孩,成人的世界中,涤荡的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浆糊的老染缸。
是的,我们就是被压抑在这样的氛围里,活该被生活所欺骗,既不会愤慨,也不会忧郁,只有毫无原则毫无底线的克制,那转瞬即逝的未来的憧憬,都只是暂时的,不敢想的快乐的日子永远不会到来。
是的,我们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俗世,需要被拯救。
拯救我们的有文学、有艺术、有音乐,自然还有电影。
我们需要被好故事最麻醉,在短暂的时间内,去体会值得讲而世人也愿意听的东西,触碰内心的柔软。
我们需要被好诚意所驱使,在短暂的黑暗里,去洗白很多负面的负能量的垃圾,触及纯真的灵魂。
发现这些好东西,是我们每个人的任务。
既是净化自己的心灵,也是解脱自己的灵魂,还是圆一个未曾圆过的梦。
于是,发现了“北漂鱼”。
于是,狠狠地柔软了被霜冻了很久的心灵。
于是,猛烈地撞击了有着坚硬外壳的灵魂。
北漂,也许是一个不错的话题,很能激发起无数屌丝的共鸣;但是,也是一个不容易驾驭的主题,一不小心弄巧成拙,屌丝们脆弱的心灵可是有一万个伤不起。
还好,这是一个极富诚意而又极具创意的作品,经得起检验,扛得住板砖,即便是瑕疵,也是坦诚而有担当的瑕疵。
掏心掏肺了,北漂的兄弟们,大家都不容易,可不就是这样吗?
很接地气的黑色幽默。
菲茨杰拉德说过:“如果叙述与人不同的东西,就要使用与人不同的语言”。
我狗尾续貂一句,叙述与人相同的东西,更要用与人不同的语言,哪怕是刻意的,也要有这样的诚意。
我们会被“喜剧之王”所感动,因为他的诚意,那么我们同样会被“北漂鱼”所感动,还是因为他的诚意。
诚意的黑色幽默,诚意的刻画现实,诚意的真情流露,诚意的喜怒哀乐,都原封不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我不会为“泰囧”而笑,虽然他很成功,因为我不喜欢为了笑而笑;但我会为“北漂”而笑,笑里带着泪,笑里浸泡着倔强,还有什么比这更有生命力呢?
很能触及人们的灵魂。
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很难,但被利益所绑架的灵魂是难上加难。
电影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芸芸众生熟悉的面孔,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甲乙丙丁,我们呼吸着一样的雾霾,喝着一样的黄汤;我们可以看到纷繁复杂各自的梦想,他们就在我们身边酝酿成长,我们有着同样的痛楚,遭受同样的恐慌。
我们都会被问及幸福,我们都会被快乐呛声,我们还都曾经幸灾乐祸看别人笑话,然后别人一样投桃报李地笑话我们。
我们在审视别人的灵魂的同时,也在拷问自己:如果我是那谁谁,如果我是谁的谁,我该怎么办?
你该怎么办,你做到了吗?
很给力的草根的梦想。
他其实也是一个卢瑟,而且还是大龄的卢瑟,但是这个老男孩身上具备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韧,还有纵有刀山火海依然跳的执着,以及宁愿上当受骗也要奉献的善良,还有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原则。
果真是奇葩与狗血共存,卑微与伟大同在,就这么一个鲜活的小人物,给了我们很多励志的梦想。
人味、情味、铜臭味,五味杂陈;笑声、哭声、叹息声,八音共鸣。
在别人的一幕幕人间悲喜剧里,放佛看到另外一个自己,像那离离原上草,倔强而给力的生存。
我不会告诉你,我要推荐你们带着初心去体验;我也不会告诉你,柔软的灵魂是否禁得起太多触碰,我只会告诉你,抓住每分每秒难得的感动,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同样的事情会发生在下一分下一秒的什么时刻。
去感受吧,北漂的兄弟姐们!
6月18日在标放看的首映。
首映式搞得热热闹闹,又是武龙又是跃龙门的。
导演的片前阐述也颇有诚意。
但有诚意并不代表这就是好片子——一部落魄北漂青年要骗她的女儿自己的导演的故事本身是挺好的,但故事从始至终都没怎么表现骗女儿的过程。
而是把大量的笔墨分散在六七个配角身上。
而导演又试图让每个人的前史都讲清楚,不时就运用闪回、慢动作、变调色这样的技法来抽取配角们的前史,这让人分不清故事的主次。
每一场戏都拍得不错,但场与场之间的联系则实在是太弱了。
于是观众只看到一群莫名其妙的人在瞎忙活,主角自身在整个片子里根本就没起什么作用,全是他的朋友作为外部力量推动故事的前进。
甚至到最后主角找不到女儿,居然也啥事情没干,就被那女的拉上车直接拉走了。
而前面苦苦营造的骗小女孩的坏人瞬间又变成了老好人,顿时失去了戏剧张力。
至于笑料方面则更是乏善可陈了。
这种沉重的话题要配上合适的喜剧元素确实不太容易。
但导演营造的笑点还停留在上世纪的闹剧的水平,让人踩遥控车滑到,骑自行车掉进下水道,拍戏掉进水里这种所谓的疼痛喜剧元素通篇都是。
这让片子沉重不起来,又轻松不出去。
而片尾更是全面崩坏的节奏。
导演剪到最后估计是兴奋了,忘记了他要讲的是一个爸爸要伪装自己是导演的故事,最后大伙儿来到片场——然后就一块吃饭了——说好的拍戏没了影。
然后突然又插入了一个跟剧情毫无关系的长镜头,斯坦尼康倒是玩得很溜,充满了恶搞的成分,可这种氛围和前面辛苦营造的感觉完全不搭,让人不明所以。
估计是现场突发奇想想拍的,然后又不舍得剪,就给剪辑进去了。
可另一方面片子又用两个镜头告诉观众,小女孩已经在一张纸上知道了爸爸不是导演的秘密,然后小女孩在火车上若有所思。
可小女孩知道爸爸的秘密这是剧作上一个很关键的点啊,怎么能在片尾区区用两个镜头就交代过去了呢?
既然女孩都知道了,那前面九十分钟大家辛辛苦苦营造的东西不都是白费了么?
到底女孩是知道了但是原谅她爸爸了呢?
还是会觉得很失望呢?
导演通通都没有交代。
最后一组琐碎的镜头让人看着很迷糊,拍得像恶搞花絮,但又作为 正片的结尾出现,这让片子看起来没有结尾。
全片倒是最后出片尾字幕时旁边那些真实的北漂最为感动我,毕竟那是真实的我们身边的人,而不是生编硬造的故事。
反映北漂生活电视剧挺多,如《蚁族的奋斗》、《爱要有你才完美》,电影方面就比较少,近期上映《北漂鱼》算是一部。
《北漂鱼》虽然没有大牌明星,但胜在反应当下和真实,以喜剧的形式“还原”北漂一族的异乡打拼生活,影片粗砺的生活质感看得人五味杂陈,笑中带泪。
电影是娱乐产品,但电影创作也要关照生活,在《北漂鱼》中看到主创们这种努力,从生活中抓取鲜活的素材,从自身经历中截取让人产生共鸣的片段。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高楼大厦霓虹闪烁的都市另一面,租住蜗居、过着捉襟见肘日子,但依然怀揣梦想的小人物在奔波忙碌。
《北漂鱼》通过一心相当导演的剧照师的余小宝、被土大款相中影视圈新人李晶晶、克扣剧组伙食费制片力哥、经常被打的娱记大鹏、以及亦正亦邪的群头老六等一组小人物的群像,展现飘在北京的打工一族酸甜苦辣生活,经常搬家、做小买卖被城管追、吃高架桥小的街边摊、当群众演员结果被拉去做苦力……电影中主要人物身处的影视圈是造梦的地方,而影像中呈现的一切似乎有点残酷,但那就是真实的生活。
生活永远比戏剧精彩,来自生活的创作最容易打动人,我看的那一场结束后,观众给了电影尊重的掌声,是给主创的,更是给那些过着努力在都市里奋斗的小人物。
当然,电影没有一苦到底,还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喜剧桥段和温情的大结局,让观众笑中带泪。
电影中一些情节会戳中一部分观众的泪点,比如:余小宝借了一天的钱,身心疲惫,但回到家租住的房子又漏水把屋子里的物品都给淹了;余小宝女儿在拍摄现场见到导演爸爸的欢愉和知道爸爸不是导演懂事抱住余小宝的情节。
电影中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喜剧段落,如:制片主任躲避余小宝讨薪,两个人街头追逐戏充满笑料;土大款追小明星的遭遇也让观众爆发出幸灾乐祸的笑声。
在电影叙事结构方面,《北漂鱼》也有一些讨巧的设计,体现创作者的用心。
电影开始时余小宝的女儿在火车上碰到一个不着调的人,在结尾时候又有一个呼应,小悬念一直贯穿始终。
关于余小宝同住姑娘的身份以及他和大明星过往,电影在最后都抖了个包袱,你看到的和真实的可能不一样。
最具意味的是余小宝室内被水淹,那条从鱼缸跑出掉在地上的鱼,空间广阔了,但未必能活得自如。
《北漂鱼》电影主题立意上选取了一个具有群众基础的角度,影片插曲、电影海报等都让人有带入感。
在大都市里打工的群体是影院观众里重要的一支力量,这是一部给他们拍的电影,同时也是给这个“漂时代”的电影。
“北漂”是挺好的好题,可故事没讲好。
以防不小心看到。
一星给突然冒出来的励志短片...
我觉得还行,虽然都说不符合北漂族的感受,我也没北漂过,但是笑点、感动点都有。
形散神也散
这个城市,永远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但也有我们永远看不见的悲怆面。在喧嚣的掩饰下,这群小人物仍然饱有梦想,哪怕点滴,哪怕微不足道。无论北漂、广票、海票,只要你曾经在外飘过,那你就能在其中找到身边人的印迹:仗义的、耿直的、市侩的……形形色色。刹那间,亲切、悲愤、厌恶、感同身受,统统涌上
诚意是有的,但一部影片不是光靠这个的。
泥马
尼玛颂宋,这尼玛什么名字
不知道北漂的同学有没有同感?
剧情演技BUG数不清不说,光那镜头的切法我就受不了。要不是因为吃的太撑懒得动我早离席了hing【。
山寨‘’钢的琴‘’。也就‘北漂’这个词值得关注。
尼玛颂宋——这名字。也真够特别的
题材可以,演的太糙了,那么多人都想去北京,那么多人都在北京漂过,但真正留下的有多少,梦想这东西到最后都被现实吞噬掉了
本来给两星的,为了那些北漂的人,再加一星
你们看过疯狂的导演么?这两部是一个物种。
一个有创意的海报可以使电影锦上添花。朗捷设计团队全身心投入到北漂鱼电影海报创作中,用双手一笔一画的勾勒出了这几幅海报。影片中对北漂一族艰辛生活的描述和对梦想的坚持让同为北漂的创作团队深有感触。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决心要把海报设计到完美。结果大家觉得如何呢?给点掌声鼓励一下吧!
题材不错。
无法直视=_=
其实整部剧看完,剧情没什么可叙述的,主线比较明确,支线有点零碎,有些镜头个人觉得似乎无意义。因为一句中国梦,现在的电影里似乎出现【梦想】【未来】【目标】【奋斗】之类的字眼也多起来,虽然有些反感,但现实似乎的确如此:人还在,梦没了。我觉得这也属于小众片子,给北漂或者同样有漂泊经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