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女孩

Three Girls

主演:玛克辛·皮克,保罗·凯耶,吉尔·哈弗本尼,蕾娅·斯密特洛维兹,莫莉·温德索尔,丽芙·希尔,彼得·辛格,安东尼奥·阿克儿,杰森·休斯,鲁伯特·普格特,罗斯·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三个女孩》剧照

三个女孩 剧照 NO.1三个女孩 剧照 NO.2三个女孩 剧照 NO.3三个女孩 剧照 NO.4三个女孩 剧照 NO.5三个女孩 剧照 NO.6三个女孩 剧照 NO.13三个女孩 剧照 NO.14三个女孩 剧照 NO.15三个女孩 剧照 NO.16三个女孩 剧照 NO.17三个女孩 剧照 NO.18三个女孩 剧照 NO.19三个女孩 剧照 NO.20

《三个女孩》长篇影评

 1 ) 《三个女孩》:种族主义导致正义姗姗来迟?

BBC三集迷你新剧《三个女孩》不只是三个女孩的故事,其背后牵涉的是上百个女孩和他们的家庭,甚至可以说,三个女孩撼动了整个英国。

第一个出现的女孩是霍莉,她十三、四岁,被控故意损害一家店铺的财产,正在警察局接受盘问。

面对警察的问询,她欲言又止。

画面随即伴着她的思绪闪回到几个月前。

闪回中,另外两个女孩安博和露比出现了,她们与霍莉年龄相仿,与内向的霍莉不同,这姐妹俩言语粗俗,妆容蹩脚,但是素来家里不睦的霍莉与她们倆一拍即合。

安博和露比把霍莉带到相熟的烤肉馆里,经营店铺的巴基斯坦裔英国人对她们热情有加,吃喝免费进出随意。

虽然霍莉对于店主人的好客颇存疑意,但是长期被父亲粗暴对待的她在这里感到了温暖和快乐。

天下哪有免费的吃食,霍莉在与父亲口角之后又来到这里,店主人卸下伪装要求霍莉以身偿还之前的款待。

在强奸了霍莉的第二天,他又胁迫霍莉到停车场实施强奸。

两次受辱的霍莉回到烤肉店里又遭到他人非礼,羞愤之下,她砸坏了店里的玻璃橱柜。

而店主人竟然大喇喇地报了警。

BBC三集迷你新剧《三个女孩》剧集开始就标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根据大量调研采访和媒体报道改编。

”影视作品中很多真实的故事被改编得走了样,有些根本就只剩下一个响亮的名头是真实的。

然而《三个女孩》却几乎是源源本本的真实。

如果用惯常的标题党套路来选择剧集的话,这部英剧平平无奇的名字一定会让很多观众提不起兴致。

但是一旦深入进剧情,就让人撂不开手了。

霍莉拽回思绪之后,眼看警察准备匆匆结案,于是放下矜持和顾虑,勇敢地说出了强奸的事情。

被告人变成了受害人,警方马上拘拿嫌疑人。

然而在进一步的取证中,霍莉混乱的生活方式似乎起到了不良影响。

而嫌疑人在获得保释之后又一次把霍莉拽到了深渊,她彻底沦为跟安博、露比一样的悲惨境地,被犯罪团伙胁迫卖淫。

霍莉报了警竟然不了了之,而且事情变得更加不可收拾,霍莉放弃了抗争。

所幸有萨拉,一位当地性健康机构的工作人员。

萨拉发现了这些女孩子的反常,不仅暗中密切观察,并且敦促警方等相关部门采取措施。

三个女孩怀孕之后,萨拉的同事用世俗的成见把她们所为当做放纵轻浮的自作自受,然而萨拉坚定地认为她们是性虐待的受害者。

萨拉·罗博特姆/剧中的萨拉《三个女孩》的真实案件发生在2008年,地点是英国西北部大曼彻斯特辖下的罗奇代尔(Rochdale)。

真实人物萨拉·罗博特姆(Sara Rowbotham)很早就意识到当地亚裔犯罪团伙对十几岁的少女进行性虐待并胁迫她们卖淫。

作为性健康机构工作者,萨拉从无数来机构求助的少女口中得知,她们所谓的男朋友是上了年纪的亚裔英国人(多数为巴基斯坦裔),并且风闻一些违法犯罪行为。

一些女孩子的身上也常常带有伤痕,还有一些明显是吸毒成瘾。

与电视剧中的情节相同,2004年到2010年期间,萨拉向警方和当局呈送了上百份有关少女被性虐待的报告,并且几百次与有关方面正面交涉。

然而由于涉案少女都是一些问题少女,她们卖身交易虽然是被胁迫的,但是这种所谓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变成了当局推脱办案的口实。

为了掩盖事实,萨拉也被当局苛责为无法相处、难以共事。

霍莉和父母萨拉生活的地区是罗奇代尔的贫困区,人口过剩经济落后。

一些人由于生意失败等原因不得已来到这里苟延残喘,剧中霍莉原型人物的家庭就是这种情况。

“霍莉”曾经备受呵护,接受的是良好的教育,享受的是幸福的生活。

父亲生意失败后,一家人失去了原来优渥的住宅迁来此处,住进了廉租公房。

《三个女孩》剧中主要探讨事件背后的社会责任,相对弱化了霍莉的自身问题。

实际上“霍莉”家境的巨变,以及她自身少女的虚荣心和叛逆心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而使事情恶化的则是她的无知。

“霍莉”后来回忆说,自己以为那种在暗夜里漆黑的巷子中,被摁倒在地才叫做强奸。

最初吃吃喝喝占了店主人很多便宜,被迫补偿人家似乎也能让她接受。

但是第二次她被迫赔偿的对象却不只是一个人,这才激发了她的耻辱心。

店主人要求霍莉补偿孩子们不懂得保护自己,而社会舆论也不偏向她们。

一边是暴徒在蹂躏她们,另一边是当局在漠视她们。

在这种局面下,萨拉和性健康机构在暗地里取证调查这些亚裔人渣,并形成了大量翔实的书面资料。

据英国《卫报》报道,作为一种教育举措,萨拉·罗博特姆曾经带着当地的少女们去附近监狱看望一些比她们稍微年长的罪犯。

在这个过程中,萨拉无意中听到女犯人们跟少女们说及这些巴裔英国人:“他们八成会说避孕套有违他们的教义”,“我打赌他逼着你刮了阴毛”。

由此萨拉意识到,巴裔英国人的犯罪行为已经波及了好多代女性。

事实证明,仅在罗奇代尔一个地区就有上百个女性受害。

“我看到的是孩子们被害得惨不忍睹,你们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群婊子剧中故事集中在萨拉帮助霍莉战胜心魔、劝解家里理解霍莉、斥责当局消极怠工,最终英国皇家监控署(CPS)仍以证据不足为由撤销了案件。

由于涉事少女均为白人女性,而施虐者均为亚裔英国居民,人们由此认为警方的不作为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事涉种族主义的政治正确。

根据2012年BBC拍摄的相关记录片显示,被害者家庭当时每周聚集在当地警署,哀求当局采取措施,但是无论是警方还是社会救助机构无不对这些案件避之唯恐不及。

对此萨拉认为只是其中的部分原因,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深层原因是人们在内心深处对这些女孩充满了歧视:“我看到的是孩子们被害得惨不忍睹,你们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群婊子自找的”。

警官玛姬·奥利弗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剧,已经让人心中冰凉义愤不已,当事人的内心凄惨可想而知。

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样的片汤话来形容事情的转机并不能平复人心,但是好在确实有了转机。

2010年12月,在皇家监控署撤销案件15个月之后, 新上任的巴裔英国人地区检控官纳泽尔·艾夫萨尔(Nazir Afzal)推翻原裁定,启动“跨度行动”(Operation Span)重新进行调查。

然而三个女孩的生活早已支离破碎,霍莉和安博都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只有露比打掉了胎儿。

重揭伤疤对于她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但是如果不出庭作证来给这些人渣定罪,就会导致不明就里的巴裔英国人团体进行种族主义抗议,甚至会引发暴动。

在萨拉和大曼彻斯特警署负责此案的警官玛姬·奥利弗(Maggie Oliver)的循循善诱之下,女孩子们再次直面了曾经的惨淡。

萨拉和三个女孩罪犯最终被绳之于法,迟来的正义总好过不来,可事情却还没有完。

虽然压力之下,大曼彻斯特警署之后做出检讨,声称吸取教训,并以此为鉴作出整改,但是实际上没有一个警员因2008年霍莉一案的调查失职而遭到惩处。

为此,只有玛姬·奥利弗一人心存愧疚辞去警察职务,并于此后致力于为无助的诱奸案受害者提供帮助。

而前后数年为此事奔波呼号的萨拉在此案结案后被禁止参与处理相关的案件。

次年,她被裁员。

而她与同事们采集到的原始证据依然被采纳使用。

“三个女孩”案件之后,全英类似的性诱奸案件受到重视,包括伦敦牛津布里斯托在内的36个地区开始陆续进行打击此类犯罪行为。

剧集的编剧、导演和主要演员全部都是女性,演员们也极为收敛,毫无舞台腔戏剧腔和常见的影视腔。

同时该剧用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铺陈剧情,既不煽情也不夸张,态度平正,应该说这是BBC为保护女性和伸张正义制作的良心剧集。

鉴于办理案件的相关人员事后的遭遇,BBC出品这部剧集也一定遭受了相似的压力。

然而面对体制的错误过失,BBC的勇敢就在于此。

就仿佛史笔如铁,一切不能尽成飞灰,那就不如惕励面对。

公众号:丁神灯

 2 ) 我不想看到你受伤害

1、带你抽烟喝酒的不代表她们很酷,不要唯命是从,留个心眼。

2、不要在除了家人以外的异性面前喝醉,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

3、不要轻易相信除了家人以外的任何刚认识的朋友(本来这里打的是脏话,删了。

我对诱导她们灌醉她们的朋友说不出什么好话,对带小女孩给强奸犯协助强奸的人也说不出什么好话),时刻有安全意识。

4、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有人给你什么for free的请拉响你的警铃。

5、当有人自称为你的朋友,而朋友要互相帮助,而你意识到他所谓的帮助指的是脱你裤子的时候请果断一秒钟都不要耽搁夺门而出,尤其在门还没锁的绝佳自救情况下,而不是说“yeah but…”6、在你有亲爱的父母亲可以保护你的前提下请立刻回家告诉爸妈你所经历的一切,而不是躲在朋友家的浴缸里哭,当你的朋友也是受害者时她们对你屁帮助都没有。

7、不要上前一天刚强奸了你的强奸犯的车!

不要上前一天刚强奸了你的强奸犯的车!

不要上前一天刚强奸了你的强奸犯的车!

往反方向跑开!

尖叫!

快去引起社区其他人注意!

8、不要跟你的那些朋友来往了!

我求你了宝贝,这些人不是你的朋友,她们不是你的朋友,不要再让她们拉着你把你拖回深渊里面。

是,这很自私,但我希望每个女生遇到这种情况都能变得自私。

9、当你安全之后,不要离开家,不要受任何人诱导,你在家才是最安全的,没有比你家更安全的地方了。

看了第一集就受不了了,我只心疼holly和另一个女生,我不心疼那个amber,比强奸犯更恶心的是明明同为女性,却帮强奸犯找小女生给他们糟蹋的病态。

我会教育我的儿子不要去侵犯别人,但我同时也要教育我的女儿保护自己安全,这个社会充满危险,妈妈不能时时刻刻在你身边保护你,我也深切懂得这个社会太过不公,妈妈也向往居住在一个更安全的社会,但妈妈太过无力对现状毫无办法,我能上街游行呼吁女权,我也能演讲唤起其他人的意识,或许我还会为争取你的权益奋斗一生。

但现在,我最亲爱的宝贝,我首先要保护你在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上的安全。

你要学会保护自己,宝贝

 3 ) three girls

第一集的Holly从鲜活的和家人争吵,到自爆自弃的和朋友鬼混,一直都很动人,然后慢慢开始转变,被性侵的时候的无助,报警时的愤怒,再慢慢变成毫无结果的暮气沉沉,在她只能借酒消愁时的暮气让我觉得这才是最大的伤害,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朝气,没有了生活的意义,到最后那些侵犯者都是guilty,她很平静,甚至在最后一个镜头面前还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笑意,让人感觉到她的成长。

而安波尔,我觉得她很让人同情,她明明知道Holly说的是对的可是她却会在采访时诋毁Holly,因为她很谨慎,因为她害怕,这也是为什么她没有被选为证人后的失望与麻木吧。

但是她就是和Holly Ruby一样的受害者。

 4 ) 《三个女孩》BBC

不评拍摄技法,不剧透,只谈剧情本身,印象深刻的几个小片段。

1)Holly打赢了官司后和性维权着说:“靠,真的发生了吗”。

性维权者说,“不 应该是 靠 我居然做到了”。

维权者指责所有假装关心却没有把受害者利益放在心上的有关部门和所有看热闹的人:“you can all go home,can't you,at the end of the day”撇开电影不谈,多少次对热点事件的义愤填膺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所谓的为被害者发声,也只是发发声满口仁义道德过过嘴瘾?

这样的假热情,和讨论娱乐圈八卦绯闻有什么差别?

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风头一过,就忘到九霄云外。

“最终你们都能各自回家”,但受害者呢?

(3)Holly在法庭上面对九位律师讽刺挖苦的狂轰滥炸。

律师一直逼问诱导她 ,你感到自责对吗?

你感到自己没保护好自己对吗?

你以前说你很自责,现在说你不自责,是因为身边的人骂你不检点 ,所以你才觉得,哦,我以前是被强奸的 这不怪我 所以 我现在不感到自责 但你感到羞耻对吧?

这个15岁遭到性侵暴力,成绩优异却因为强奸失去大好人生,染上酒瘾,没有去读大学,有一个孩子,19岁的妈妈Holly给了一个漂亮的反击,这一幕真的为她感到骄傲,干得漂亮!

“I want justice”justiceguilty全剧给我最深刻的两个词。

(4)第一集片尾的一幕无声的台词,Holly被爸爸从朋友家接走。

另一个被性侵的女孩不许Holly离开,但还是放Holly离开了,她透过玻璃看着他们的背影。

眼神好远。

最后落泪。

虽然她卖掉朋友从中收钱,Holly反抗时,她把Holly推向男人时说:他很帅的,你不亏的。

她放她走,让她走,她也想被保护,她是羡慕的Holly的,也是爱着朋友Holly的,可她深陷其中无可奈何。

谁来救她呢?

到第三集时,Holly打赢了官司。

Holly被救赎了,爸爸说,十九年了,我现在为你感到骄傲。

但是她呢?

她被起诉了。

理由是,这只是有关部门的战术而已。

她被冠上更多的罪名,回头看,想起第一集的这一幕,只觉得她的命运更加可怜。

this is a ture story…人性的很多面,在片子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比《熔炉》这一部更写实吧。

个人感觉《熔炉》更多的是英雄主义色彩和悲情的渲染,但这一部,现实平淡到你觉得电影里所有人的反应好像就是身边的我们的生活,你我他谁都难逃其责。

BBC还是很敢拍的。

故事每天走在上演。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谁让她们穿着那样的短裙。

”“她们平时生活就不检点。

”“这都是亚裔男子做的。

如果受害的她们是你的女儿和妹妹呢。

你会怎么说?

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放下成见。

你是其中谁呢?

This is a ture story…你要做帮凶吗?

 5 ) 她的煩惱

有個認識不久很投緣的女性朋友,大眼小臉,身材瘦高,手指細長,打扮時尚,是那種發朋友圈就有許多男生點讚的類型。

性格爽朗,三觀正,富有好奇心,會跳舞,喜歡古典音樂,不斷擴展畫畫,書法,家裝,剪紙等愛好。

本以為這樣的她煩惱會比較少,聊天深入了就談到了她的困惑:明明什麼也沒做,就是會有人很惡意地說她肯定閱人無數。

偶爾無緣無故受到一些不懷好意地男性的輕視。

把歷史教科書當成歷史時期的我,會對看上去精心打扮的女生充滿戒備,總覺得不夠正經。

到自己開始真正在意著裝打扮時,不可否認化妝打扮也只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選擇。

妝有濃淡,國人判斷標準仍停留在唇色深淺,眼妝濃淡上,殊不知美妝界早已有了裸妝。

如果以工序和費時來說,絕不可以稱為淡妝吧。

人生而不同,五官樣貌也如此,有人適合紅唇有人適合彎眉,更多的人還在探索自己適合的妝容,淡妝濃抹總要都試試練練方可找到自己最合適的吧。

所謂的濃妝就一定說明她很不友善,很隨便?

A即B的邏輯一眼就能看穿,但披上了偏見的外衣後就好像名正言順了。

這也不過是多數人思維惰性的掩飾而已,萬一給人看出我的笨拙豈不是很丟臉?

還好,有群體讓我躲藏任意批判。

朋友是位受過高等教育的成年女性,遭受無故敵意尚且心有鬱悶。

那她呢?

她呢?

她呢?

千萬愁緒何處可說?

 6 ) 关于女性性侵,我必须要说的那些话

这几年性侵案层出不穷,社会舆论多了,媒体关注度也高了,但思想还是老样子 。

前几年的三色幼儿园,空姐奸杀,再到滴滴事件。

还有更多更多我们所不知晓的性侵在发生。

但旁观者,舆论又在对受害的女性们做些什么呢?

他们说“为什么你会被强奸,还不是因为你不检点”“为什么这么多女孩他偏偏强奸你?”“你穿着这么暴露,强奸你是活该”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林奕含说过:“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性侵仅仅只是开始,后面旁观者对受害者的辱骂才是无穷无尽的地狱。

前段时间大热的英剧《她说:女性人生瞬间》中有位小姑娘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我们明明是受害者,却反而要被囚禁?”

《三个女孩》中,当警察知道霍利在被强奸之前有过几次性行为,马上就把被强奸的原因归结到女孩的身上。

警察的态度为什么施害者被你们可怜,而受害者却被你们攻击?这个社会很奇妙,当孩子被性侵时他们会站出来攻击施暴者,我差点就以为这个社会真的醒悟了。

他们会在看《素媛》《熔炉》或者是国产的《嘉年华》假惺惺的哭几声,以证明他们不是吃人的怪物。

“天哪,这个孩子真可怜”“校方必须负全责”但当受害者成年了,或者稍微大了一些之后,他们就连惺惺作态都不愿意了。

之前老听奶奶念叨,说他们那年代有个女娃被强奸了扔到了河里,第二天被人给捞了上来。

叫她妈来认,她妈也看出她是她的女儿,却死不承认。

把头背过去连看都不愿了。

她嫌丢脸。

象征正义的人们就更胆大了,他们把女孩的衣服扒光,往她的下体塞石头,做尽了之后,还要一人跺上两脚。

仿佛这样才能把她的罪恶洗尽。

但是女孩做错了什么呢?

奶奶很冷漠的说:“谁叫她不检点,骚货。

”这种事她见得多了。

我听完有点难受,但那时我还古板的以为,时代变了。

受害者会被维护的。

直到这段时间的滴滴事件,网上对受害者的谩骂,我知道,我又错了。

这个社会,还是老样子。

Sarah让女孩报警

之前看过别人写的一篇文章,讨论于到底女孩的穿着和被强奸到底有多大的关系。

讨论的结果是,没有任何的关系。

归根结底还是法律和社会管理的问题。

旁观者永远在受害者的身上挑刺,只因为你不是完美受害者。

难道,做一个受害者,都要讲究资格论吗?

但是,这个社会必须改变了。

因为受害者没有错。

《她说:女性人生瞬间》二零一八都快过去了,这是新社会。

真正的受害者应该被保护,被信任。

而不是被二次强暴。

 7 ) This is a true story.

“When it all comes out--what's been done to girls like you--and it will, I want to look back and say I was on right side of it."This is a true story.熔炉。

罗奇代尔。

阿廖沙。

魔鬼代言人。

 8 ) 未成年少女遭诱奸、被迫卖淫的真相在这部剧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公众号搜索“17号电影”订阅

这世界上有一种“错”,是绝对不能蛮横轻易就称之为错,更不可理所当然、高高在上地鄙弃犯下这一“错误”的人,这种“错”就是懵懂孩子成长过程中必将遭遇的阵痛。

三个女孩,在青春如花一般的年纪里,被强奸,被虐待,被强迫卖淫,最后还怀上孩子,在什么都还不知的情况下堕胎、匆匆当上母亲。

她们挣扎过,反抗过,急切地呼喊求助过,却渴望不来一只带她们逃出魔爪的手,只能眼睁睁地任由罪恶在自己身上肆意压榨…… 今天要说的这部剧有点沉重,名叫《三个女孩》,是由BBC出产的3集电视剧,根据曾轰动整个英国的罗奇代尔街头团伙诱奸儿童案改编,讲述的是在英国罗奇代尔的海伍德小镇,一群巴基斯坦人长达数年对三个女孩进行性侵,虐待,并强迫她们卖淫的悲惨故事。

这些女孩中,有的是有父母跟兄弟姐妹正常家庭里的孩子,但由于正处青春期,与父母关系疏远紧张,于是冲动麻木地交出自己,闯入明知会对自己不利的地狱;有的是离异家庭缺乏关心和照看的孩子,她们对一丁点儿的关爱毫无免疫力,甚至都不觉得别人推自己进的是地狱,还将那些折磨看作是恩赐。

她是乖乖女,只是因为一时的叛逆 霍莉(莫莉·温德索尔饰)是一名十五岁的学生,性格敏感害羞,没有多少朋友,学习成绩优秀,家里有父母,还有几个弟妹,她是家里最大的孩子。

为此,父亲对她的期望很大,所有的事都严格要求。

放学后的霍莉不喜欢待在家,因为一待在家,父亲就会叫她做各种烦人的家务,母亲则忙着调解幼小弟妹无聊的争吵,根本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听霍莉诉说她的烦恼。

霍莉在家里,感受到的是孤独、气愤还有压抑。

一次偶然的机会,霍莉认识了跟自己年龄相近的姐妹俩,她们来自单亲家庭,母亲一个人抚养她们,平时并不会怎么管她们。

她们经常会去叔叔家居住,一起开趴狂欢,喝酒、抽烟、说脏话、在脸上涂画浓浓的妆,霍莉一下子就被这种自由放肆的生活所吸引,渐渐地成为她们中的一员。

除了在叔叔家欢聚,她们还有一处秘密的能免费吃东西的场所,那是由当地巴基斯坦人开的一家快速烧烤店。

霍莉刚过去的时候,还困惑地问了一句,这里的东西为什么能免费?

女孩们告诉她因为这儿的老板人好。

而沉浸在与朋友们挥霍玩闹喜悦中的霍莉,慢慢地也放松警惕,一次次来到烧烤店喝酒、一同放大音乐跳舞,丝毫不理会父母厌恶嫌弃的目光。

一次父亲又唠叨霍莉不懂事,霍莉忍不住地冲父亲喊道,“为什么每天都要这样折磨我,和伙伴在一起的时候,没人会站在窗边等我对我发飙”,恨铁不成钢的父亲也终于大发雷霆,说要是真的喜欢,那就搬过去跟她们一起住好了。

就这样霍莉离开了家,与女孩们住到一起。

但是她没想到的是,这是噩梦的开始。

三个女孩又来到烧烤店,老板给她们上了酒,过后便一个个地将她们叫到房间,强迫她们与自己性交。

还说这只是一场交易,是对她们所消费食物的缴费。

霍莉这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她尝试过反抗,可在高大强壮的老男人面前,反抗毫无意义,她被强奸了,完了老男人还塞给她钱,严肃地警告她“你是我的女人了,如果你惹我生气,我就杀了你。

”之后她便在这条路上越陷越深,彻底被家、被警察们遗弃。

她是大姐大,只是想要那一点点主动权安贝尔(蕾娅·斯密特饰)也是一名十五岁的女孩,性格独立强势,她是单亲家庭里的孩子,为生活操劳的母亲对她的关怀与管教甚少。

她有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的巴基斯坦男友塔里克,并对他言听计从。

青春期的她跟很多同龄人一样,虚荣心膨胀,也爱打扮。

但她的生活条件根本满足不了她这些,所以尽管她知道卖淫是件违法违背良心的事,她还是去做了。

在单纯的安贝尔看来,只要自己在一些地方还是存有主动权,就不完全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傀儡。

为此,她坚持在跟男人上床时,不让他们亲自己的嘴,也绝不让他们摸自己的胸。

通过这些形式上的无谓掌控,维护自己的贞洁和尊严。

不仅如此,她还从受害者转变为管理者,像个大姐大一样,主动操控督促其他女孩配合男友的卖淫行动。

霍莉在第二次被强奸后报警回了家,决定再也不跟这些女孩联系。

安贝尔跑来跟霍莉分析利害关系,认真地告诉霍莉必须跟自己走。

另外,只要塔里克一给她电话,她就会召集好所有女孩,坐上塔里克开来的车,任其带着她们到各个地方卖淫。

碰到女孩们不服从的情况时,她会先柔和地用自己那一套理论进行安慰劝说,如果没效,她就会像迫害她们那群男人那样暴躁专制。

而这招对女孩总是很有用。

在安贝尔内心深处,她跟其他女孩是不一样的,她更有力量,更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当然,这只是一个极其幼稚的想法而已。

她必须用力讨好塔里克,在他面前,自己同样是个可随意咒骂抽打的垃圾贱女,并没优越到哪去。

因为她想争取的这一点点主动权,她的罪过需要被要求更多地偿还。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的一则“湖南引诱少女卖淫”的新闻,里面的几名主犯王秀、杨洁等也都还是缺乏判断能力的少女,

王秀刚满十七岁,杨洁是十六岁,同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她们找来未成年少女,强迫威胁其卖淫。

事情之所以被曝光,也是因为其中一个不愿卖淫的十四岁女孩被打后向父母讲出实情的缘故。

她是小女孩,只想得到特别专属的爱 露比是安贝尔的妹妹,是三个女孩中最小的一个,案件发生时她才十三岁,个性单纯依赖,很容易相信别人,对很多事都还没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只是跟着别人要求的来做。

在烧烤店的团伙里,她也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男友,她叫他比利,全名是什么就不知道。

那是一个快四十岁有孩子的已婚男人,可在露比眼里,他们之间所发生的一切就是爱情,而不是别人所说的带有私心的蹂躏。

她甚至可以为一件自己明显被人利用了的事开心,一次比利给她拍了裸舞的视频,并把它发到网上,但露比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还高兴自己在巴基斯坦就出名了。

甚至在侵害停止了的四年后,露比还是不认为这些人是坏人,他们深深伤害了自己,而是仍把他们当做是朋友,在路上遇到都会向他们招手问候。

露比当时尚不成熟的心智让她很难将诱骗自己卖淫的人当做坏人,幼稚懵懂的她会认为他们都是对自己很好的朋友。

她不能说他们坏,但她却能记得当时混乱的场景:他们把你当皮球一样传来传去。

他们会在公寓里,围一个大圆圈,然后把白人女孩放在中间,然后你要跟着其中的一个走,然后你回来,传给下一个。

为恢复正常的生活,露比做了人流,她不知道别人有罪,她只知道自己有,因为是她,杀了一条还未成形的生命。

毋庸置疑,这些女孩的遭遇都不能说是她们的错,但是在现实中,她们却没能得到理解,不管是家里的父母,还是专门维护人民利益的警察及政府部门,都认为“一巴掌拍不响”,她们会遭遇这些跟她们本身的品质素养脱不了干系。

霍莉在遭到强奸时,不是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告诉警察与家人,但是之前就对她的行为有所失望的父亲最先想到的并不是怜惜心痛女儿受到的屈辱,而是疑惑难过为什么女儿明明知道会被强奸,第二次还是上了男人的车。

他们能想到的结果是霍莉也许真的变坏了。

从此他们看到霍莉,就跟看到耻辱、瘟疫一样,为了不让她影响弟弟妹妹,就跟她划清界限,宁愿舍弃她这个没救的女儿。

而听过霍莉陈述的警察们也是,他们问的最多的就是霍莉为什么要每个晚上都出去鬼混,还有她有过的几次性行为是怎么回事。

他们认定霍莉本身就是一个不正经的女孩,不相信那就是强奸。

政府机构给出的不作为的理由,也统统都指向这些女孩自身存在的问题。

他们说他们曾出面将女孩们带离烧烤店,但那些女孩都不愿走,她们就要留在店里。

但就像其中最关注女孩们权益的一位生理健康工作者莎拉所说,受害女孩大多都才十三四岁,面对三十到五十岁男人凶恶狡猾的诱骗欺压,她们又能对自己的处境想清楚多少,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又能调整到多少。

她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反抗,也没有能力反抗。

霍莉的父亲奇怪女儿为什么第二次还会将自己送到恶魔手里,但对才十五岁的霍莉来说,那一刻的决定在她脑海里留下的记忆可能都是空白的,听到那人的命令,她知道会有危险,她也茫然恐惧,但就是稀里糊涂地去了。

最后我想说,永远不要追问遭遇性侵的孩子他们为什么会将自己送出,他们会这样做,只是因为他们还小,还看不懂世俗的险恶。

如果你有一丝能救助这些在歧途上迷了路的孩子的机会,请伸手,请相信,她们很想上岸。

十七号电影,用精神杂粮喂饱你!

人生苦短,何不进来聊场电影,部部耐人寻味。

 9 ) When The System Is Falling down

妈蛋,气哭好几回。

当那个叫老爹的杂种推倒Holly时,当他们说,“说出去就杀了你,就杀你全家。

”的时候。

当Holly通过全部考试,回到家却听说皇家检察署取消指控的消息的时候。

当Rochdale的警察听Holly的陈述却打了个哈欠的时候。

当三个女孩被强奸后瑟瑟发抖地走在寒冷的街上时。

当Amber被列为被告人的时候。

当律师诱导性地问Holly,你是不是觉得Guilty的时候。

当最后得知Sarah被裁员的时候。

当警员Maggie说,”I'm not "using" anyone.”的时候。

这句话真让人崩溃。

当经过第一二集的痛苦,看到第三集片头“This is a true story."的时候。

数不过来。

对女孩们感同身受,虽不曾经历过她们所经历过的地狱,然而却曾经在外面受了委屈,家人却说,那么多人,他/她/他(她)们为什么偏挑上你?

被坏人欺负,又被社会及自己的家庭进一步孤立。

喜欢Sarah,不仅因为演员玛克辛-皮克,还因为自己在现实中也像Sarah一样,被曾经的同事评价为“不适合一同工作的人”。

如果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但看上去“不太正经”,你会不会伸出援助之手?

虽然网上大多数人都对这种事情义愤填膺,但真正能帮助“不完美受害者”的恐怕没几个。

我自己也未必能做到。

都说系统(体制)崩坏,其实每个人都是这个体制的一分子。

然而Sarah做到了。

从2003年开始就收集资料,83次向当地警局报告。

即使被裁员,她详尽的资料也仍被警方检方采用。

她是真正关心这些女孩的人。

当她从收音机中听到人有批评自己没有escalating the intervention的时候,她气哭了。

我也气哭了。

最终提起诉讼的检察长有一张中东脸,如果是白人,会不会结果又不同?

错的就是错的。

这件事与种族和政治正确无关。

所以别扯那些有的没的。

Holly在法庭上的表现真是绝佳。

"I don't feel guilty. I feel ashamed."希望三个女孩能有平静的生活。

 10 ) 不完整的正义,要辩证看待的许多事

片子结尾告诉观众一些人物的结局,从多角度引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影片的最后揭示了一种“不完整的正义”、“不完整的胜利”。

三个女孩的案子拖了三年才被放到法庭上讨论,而那时受害的女孩已经在无望的、似乎永远不来的正义里不断破碎,受害的阴影还在Holly脑海中不断闪回——这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但在她心里,这创伤仿佛昨日,如一个幽灵,从未离去。

为什么尽职尽责做出正确事情、孜孜不倦收集加害人信息、帮助受害者和家庭走出心理困境、不断向警方提供证据的Sara最后被禁止调查此类案件、一年后被裁员了?

如果Holly的父母更多体察到青少年的心理变化——恐惧、不安、害怕、麻木、无力、困惑,而不是与孩子们吵架决裂,如果孩子们没有身无分文地离家出走、被强迫、被威胁,她们是不是也能早一点受到保护、避免或者缩短她们受害的时间?

如果社区工作人员对孩子们更尊重些,而不是认为这是一批不知检点、自讨苦吃的妓女、婊子,是否能少一点心碎和割裂?

身为警察,他们的工作决策受到了太多太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那谁来负责正义呢?

为什么有家室的男人们乐于通过金钱和恐吓获得未成年女孩的性,并且团伙作案——这种变态的压制他人的快感让他们意识不到对面的小女孩也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类而非玩偶了?

老油条们的话术面对不喑世事的女孩儿们可真诱惑真可怕啊——“你真美”、“别哭”、“我请你吃饭喝酒这些都要钱,什么时候能跟我做爱?

”、“我们是朋友,朋友要互相帮助不是么”、“你现在是我的婊子了,以后都要听我的话,不听话我立马找到你、弄死你”!

面对巴基斯坦人的失业,把一切归咎于种族主义和女孩子们不该上街的大众声音,换成是我们,如何才能不被不加思考的最大的声音牵着鼻子走——我们要脸谱化地把异族人都当成罪犯么,是否想想提出把女孩们纳入可信证人的检察长本人也是抗议的白人们口中的“巴基佬”?

九个律师的交叉质询里隐含的前提和恶意令人时时后怕。

受害者里是否也有加害者?

人群是不是无限可分?

警惕真正的敌人分化我们,挑拨受害者之间的矛盾——分清“谁是真正的敌人?

谁是真正的朋友?

”而 “加害者”本身是否有可能也是受害者?

Amber的行为也让我反思和后怕,如果是我,我会在从中扮演什么角色?

是否在作为受害者的同时终有一天反被判有罪,从而失去本来的人生?

Margaret Oliver 作为职场人的经历同样令人沉思——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我希望我站在正确的一边。

面对上级的指令和对受害者信任的辜负,她作为一个职场人是否太过投入、共情过度、用情过深?

重启一个案件调查时碰满鼻子灰,在证人和家属都不配合、有强烈抵抗情绪的时候继续推进她的工作,这点我是真心佩服的,攻心计跟Margaret大姐学着。

观剧后内心久久不平,如果我是剧中的某一个人,出于自己的内心,我会怎样做?

从结果论分析,我需要考虑和避免的什么呢?

单纯稚嫩如我,只听从内心的声音是不是欠考虑?

只观照他人而忽视了自己的基本需求,是不完整的慈悲啊,切记切记!

《三个女孩》短评

如果有好多孩子,一个堕落了还有别的,不能让一个老鼠屎坏了一锅粥,holly爸爸有时候说的话真的太mean了,可能我重点错了,如果我被诱拐去当童妓,我爸妈怎么可能坐视不管

9分钟前
  • 连子glu
  • 还行

主题有心机,女主演技不错,剧本不太行。那些人被告上法庭后还像坐在电影院看电影一样的演绎方式不知道导演有没有注意到。

11分钟前
  • 行走的雕像
  • 还行

镜头语言太烂了,时间跨度之大,跳切完全让人对时间产生模糊感。好故事全被这种剪辑和拍摄手法搞砸了。

12分钟前
  • 较怂
  • 还行

结尾想起房思琪 受害者的心理大概都是相似的 麻木的反而比较容易活下来 女主演技很棒 另外,真正设身处地为女孩子们着想的一直是女人,她们用自己、用母亲的身份代入受害者,才能真正理解她们

14分钟前
  • 村里种树
  • 力荐

所以UK还是亲印度人。

18分钟前
  • zhouxiaolaohu
  • 推荐

Evil triumphs when good people do nothing.

23分钟前
  • 江湖子黑
  • 还行

如此好的题材拍成这个样子,心疼

26分钟前
  • oranjuice
  • 还行

虽然是真实事件,但电影没把关键冲突点展现出来,轻轻带过,略显平淡

29分钟前
  • MRMavis
  • 还行

原来发达国家的政治系统也是这个样子啊

34分钟前
  • 哭泣的坚果
  • 推荐

太真实,太无奈

35分钟前
  • Moca-Koala
  • 还行

是三个女孩,是所有女孩。

37分钟前
  • Redemption
  • 推荐

人性是多么恐怖~~~ 不知道实际上发生的事情会比电影中描述的恐怖多少倍, 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神经病在外面~~~可怜的姑娘们~~~

41分钟前
  • 程莎莎Abigail
  • 还行

中日韩此类影视剧和 BBC 精品三集片差的还是有点儿远

43分钟前
  • 🥥
  • 力荐

过程竟然和爱泼斯坦案有些许相似,通过女孩介绍女孩。。这些人,真就是人渣,欺凌弱小,你敢不敢去找成年人?就知道对没有成熟是非观和胆量的孩子下手,这些孩子和你的女儿一样大,说不定还小,真是臭不要脸到极点。都说白人种族歧视得厉害,这可被你们钻了空子,利用种族牌开罪!英国这些白人警察是吃白饭的吗?自己人被欺负都不管,真是各个明责保身。这几个女孩也是,最后还是验证那句老话,只有父母真心为你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个傻了吧唧拉皮条的女孩,我无法同情,为了一点免费吃喝,为了一点钱,拉那么多人下水,说不定毁人一生,和那些坏人一起审判也并无不可!

44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她们也许不完美,也许是问题少女,但在这个未成年人性侵案中,她们是受害者。

45分钟前
  • 倪娜
  • 推荐

昨晚不小心点开,一口气看到三点。“正义虽然会晚,但终将到来”这句话根本没那么值得高兴的,迟来的正义背后是被反复碾压的受害者的精神和人生,和被辜负并且可能永远也不会得到抚慰的追求正义者的心。

48分钟前
  • 百野
  • 力荐

类似素媛、熔炉一样的题材,一方面政治正确绑架了执法和司法,给少数群体中的败类分子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反映了在所谓司法公正的体系下,繁冗没人性的取证和庭审过程对受害者的多重伤害。受害者被迫无数次回忆受害过程,被迫接受辩方律师不信任盘问轰炸,身心难以支撑,而性犯罪中的女性更容易被社会舆论疯狂消费,甚至无法得到女性团体的支持。现行法律体系下,受害者的一丝错误或小小的过往不完美经历可能导致被告逍遥法外,而性犯罪中这类情况往往更普遍。难怪,真的只有人格完美的受害者才是合格的受害者。

49分钟前
  • 鲢鱼头小皮皮
  • 力荐

Sara跟Holly真的是太A了。制度是越用越僵的;且与此同时,钻制度漏洞的人也只会越来越多,所以导致越来越多的诉讼程序因为法律漏洞而成为“完美犯罪”而定不了案;以及体系内的人,整个监管机构的麻木跟人浮于事。但在某个角落仍然会有Sara跟Holly这样的微光闪现,这可能就是值得我们“再相信一次”的唯一理由吧。

51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不是很理解英国人民的思想,目前看来本质上就是不作为导致的悲剧,家长不作为、司法机关不作为。holly父亲说强奸的第二天为什么能被同一人再强奸呢?holly回家的时候甚至被当做是耻辱不能让弟弟妹妹看到。ruby母亲说ruby事后还会跟那些人打招呼,而ruby自己也认为那时段快乐时光。这些话简直令人震惊。

54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推荐

家庭才是导致悲剧的真正原因

58分钟前
  • Good Night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