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1 炸鸡炸鸡和黑人的关系日本:可尔必思 炸鸡 日本人喜欢吃肯德基 田纳西辣鸡:SOUL FOOD HOUSE麦乐鸡有四种形状新奥尔良:DOOKY CHASE’S RESTAURANT 1941纳什维尔辣鸡:HUSK RESTAURANT(hot chicken) HATTIE B’S BOLTON’S CHICKEN AND FISH华盛顿区:THE WORLD FAMOUS FLORIDA AVE GRILL 1944亚特兰大:BUSY BEE传统黑人餐厅 JUNEBABY西雅图:SALARE洛杉矶:OB BEAR 开膛鸡(原来的炸鸡)+现代炸鸡Episode2 Taco好的塔克,不认识的字,酱汁,有做玉米饼的人。
洛杉矶:MARISCOS JALISCO (大虾)哥本哈根:HIJA DE SANCHEZ墨西哥城:MAXIMO BRISTROT(米其林)阿巴斯托斯市场是世界最大的市场普埃布拉:TAQUERI RAGDAD阿拉伯塔克SAN BERNARDINO:MITLA COFFEE (75年墨西哥餐厅)费城:MAXICAN LAMB BARBEQUE洛杉矶:KOGIBBQ 科吉 韩式PUJOL:全球前20餐厅(墨西哥城)
第六集:烧烤美式烧烤?
独特性。
【1】adam perry lang:烧烤就是用火做饭,火加上肉。
烧烤是花费时间的。
【4】pit master大会烧烤有多少种风格?
北卡罗来纳烧烤/西田纳西/德克萨斯/田纳西各自所持有的自我限定和对其他的偏见。
从一个简单的命题开始,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自成一派”amerrican bbq的美国中心本位思考。
【3】韩国烤肉banchan:韩国小菜,一种来自皇家的传统习惯韩国烧烤不会被美国人接受为BBQ。
但韩国烧烤的确是让很多人认识到的一种韩国菜,韩国的载体。
韩国烧烤的互动性。
现代性。
文化融合是否对亚裔能够开放。
(《行尸走肉》li终于有韩国小哥上了妹纸啦)【4】哥本哈根的NOMABBQ可以变得很柔和。
是回归明火的烹饪。
【5】北京 街头肉食鸭头鸭脚裹糖吃。
亚洲人总是循规蹈矩的吗?
电视上的亚裔人必须是,有口音、会武功、很安静、或者是同性恋,所以你看,亚裔美国人总是在嘲笑亚洲人。
【6】北京 烤鸭历史悠久。
独特的烤炉结构。
传统的宫廷美食。
注重体验。
程序化。
【7】烤猪长时间的煎熬、等待——得到猪肉的升华除非你发明了火,否则你就不是烧烤的发明者。
如果要做到更好,j就要总是保持开放的思想。
【8】tootsi 老奶奶烤炉大师女性的烤炉大师并不多。
烧烤是一家人在一起的食物,周末家庭餐,本地化的,也因此是文化的强化。
【9】日本 烧鸟hakitori备长炭。
肉的脂肪滴落,在火上燃烧产生香味包裹了食材。
巨好吃。
但是烧鸟并不是世界级的食物。
【10】家中的韩国方式美国BBQ
ep.2 0. David Chang: "yeah, my world is binary."1. -When you have a row of places with treet vendors here making food, what are some taletell signs where u'd obviously wanna go to try?-Go to the place where you don't know some of the words on the menue.-The salsas (酱).-If you go there and there's a big mound of masa and somebody is making tortillas (玉米饼), score.It was an extreme privilige to be able to taste, talk about ideas and how we're gonna cook.2. It is rediculous to restrict tacos to being a cheap food that you can eat qucikly, which they are and they are amazing at. But why can that still be a vehical for the best cooking in the world, for the best restaruant in the world.3. Anyone who comes to Mexico, they put their little bits and pieces out of their culture. The Germans, the Czechs, the Poles, they gave us the beer. Lebanese gave us al pastor (综合烤肉 ) with tacos arabes.4. Peking duck is one thing. Tacos is a universe that keeps expanding. 5. We' re still treated as outsiders, in a way. I kind of love that shit, because this is who we are. We're still immigrants, we're still out here on the street, cooking.Nobody hates tacos. It's the portable kind of like vessel of love, in a way.6. What fine dining doese, at least you hope it dose. There's a synthesis that takes place. You are not reproducing this.
寻找自己太重要了, 前几年真的想把 Find yourself 直接纹在身上。
寻找自己, 就像从羊群中的羊,长出翅膀变成老鹰,意味着要与时代, 环境和群体独立开,并意识到,哪些是属于群体的,哪些是自己的, 哪些声音应该听, 应该相信.作为中国人不爱吃火锅是不是就不懂中国饮食文化?
韩国人有没有资格以亚洲人的角度评论中餐,这是今天在微博上看到的一个观点,有人觉得David不配做美食家,因为他吐了海参所以不懂中餐。
观点显然是偏激的,就像之前时尚圈的审美辱华事件们一样,一旦外界人士做出不100%符合传统或普世观念的作品,就会被全盘否定和抨击,似乎一切事情都可以被定义成好或坏两种。
当然,也许在现在的时代,这种思维方式或大论调都是短期内是没有办法被改变的。
保守派的狂妄自信哪里都有,比如第一集Pizza中,意大利协会主席不屑美国成功改良创新Pizza一样,他认为Pizza配方应该尊重百年经典。
但总的来说,David所做的事,相比一些把餐厅名首字母改成A以便出现在目录第一名的低价策略中餐厅,还是深刻很多。
日本有位非常厉害的美食家北大路鲁山人,他对食物的“美”要求颇高,他认为如果一味地在意“味”而对”美“漠不关心,那简直是对食物的侮辱了。
这倒也难怪,日本料理中的“料理”,本身就不是简单去品尝的意思,是让人调动所有的感官去享受味道与美的结合。
中国人对食物的倒是宽容一些,天南地北吃什么的都有,什么也都能做得好吃。
汪曾祺不是说了,“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到处的美食都去尝尝,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对的,食物是体现文化的方式之一,人们对某种食物的重视程度往往能反映出他们的文化观念。
《不中看的美食》(Ugly Delicious),想必光看这名字,北大路鲁山人就要对它嗤之以鼻了。
这部剧很有意思,它不仅会介绍哪儿的哪些美食好吃,以及它们的制作秘方,最棒的是它讲出了食物对于厨师、对于人们意味着什么。
也就是食物与文化、与人的关系。
比如在第1集中,著名披萨店”pepe"会做放蛤蜊的披萨,而且非常好吃。
但另一家百年老店“托托诺”坚决不会卖放蛤蜊的披萨,他们的披萨配方从未变化过,因为“没有问题的东西就不用修缮”。
你再去芝加哥,他们那儿的披萨就是“烤了一盘带脆边的炖锅菜而已”。
而意大利的拿坡里披萨协会告诉美国人:
再比如第2集的塔可,为什么墨西哥的塔可最能代表街头文化和移民文化呢?
因为正宗的塔可是这么吃的:
拿着方便,吃着方便,各种美味的食物卷在一起之后,你心中那些偏见或执念都在咬下去的一瞬间消失了。
所以很多时候,食物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恰好爱吃同一种食物可能会让两个原本不熟悉的人发展成饭搭子,进而成为一起发掘美食的好友,你嫁我娶的结果也说不定,甚至为社会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
这部剧还很诚恳,它没有回避食物背后隐含的一些难以启齿的背景,它将食物所代表的根源和历史从多个角度分解出来。
第6集的“炸鸡”告诉大家,在黑人文化中“炸鸡”可不算是一个礼貌的词汇,因为在黑人那段悲伤的历史中,他们只被允许饲养鸡。
那么卖炸鸡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营生手段。
对于一位现代的黑人大厨来说,“炸鸡”可能是他与自身和解、寻求自我认同感的一道坎。
然而炸鸡的味道太棒了,并不只有美国人才爱吃。
它又便宜又容易做,拿着也方便,谁会去想它代表着什么种族主义?
所以对于整个地球来说,炸鸡是一种灵魂食物,没准替代鸽子成为世界和平的象征也说不定呢。
第7集的中餐也和歧视有关。
大部分美国人、欧洲人印象中的中餐都是又酸又甜,这我能理解,当初移民过去的华人想必也不能给他们端上一碗红油脑花儿或者酱香鸡爪,少数人多少还是需要迎合多数人的口味,更何况你还是外来者。
但他们还惧怕中餐里的味精,这我觉得非常冤枉,好在剧中的几位厨师都站出来替中餐撑了腰。
我们的主角大厨说:“歧视或者不接受陌生事物是人与生俱来且根深蒂固的。
保持无知很容易。
”希望全世界人民都可以通过美食来透彻的了解另一种文化或者另一个国家,这可能是这部纪录片除了美食以外,最想表达的吧。
不过,Whatever,好的厨师都希望做出最棒的食物,美食爱好者们也希望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味觉刺激。
请善待美食,ugly也没关系吧,嘿。
祝大家观影愉快,建议边吃边看,不建议半夜看。
B站就有,请自行前往吧
18.09.05Pizza-大晚上突然看起来第一集,以前对披萨很无感在我看着就是一大块让我长肉的东西hhh,要怪就怪我小时候的必胜客的披萨没能让我对它产生好印象吧,以后会多尝试尝试多样的披萨,我也认为真不是正宗的原材料或是配比就是最好,适应当地最好。
吃这方面,也是一万个人一万个哈姆雷特嘛中间用小插画演示吃法好可爱!Dumpling-食物菜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传统也是在一代人一代人的传递中更迭的,希望更多人把食物看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不仅是满足生存,看到周围人不把吃当享受的话,我还挺难过的——这一集看的我内心还挺有感触的包子-喜欢薄皮的灌汤小笼包~我从美国的纪录片才第一次了解到中式的做法,惭愧惭愧塔可-看了没啥感觉嘻嘻嘻,不过墨西哥脆片玉米倒是蛮喜欢的小龙虾-我杂看了半天觉得都差不多呀哈哈,爆炒或者煮出的菜肴感觉都很像,但它一定都是手抓着啃最带劲了~吃味道就吃小龙虾,为吃肉就吃虾炸鸡🐔-中国菜里的炸鸡菜谱不多吧好像,在我印象中好像都是美式、韩式一类的炸鸡餐馆,关于鸡的食谱我们有五花八门的,但是炸的方面我可能吃的不够多还要多了解一下约摸两个月终于把它看完啦~看完了还有一点舍不得,看了那么多集,看到很多人很多个角度和想法,我觉得我不仅从里面了解到关于食物,还有关于尊重不同的文化、be an open minded person 等等,多问why还有就是感觉每一集都剪辑的很好玩,字体什么的也都看着很轻松的感觉~讨论食物就是要开心,讨论太多政治历史就稍微有点沉重了(虽然在食物里这些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在纪录片刚开始的时候,David有笑着说过几句话,大意是,我们厨师在厨房之外感觉什么都不会,一副生活不能自理的样子,但是走进厨房,我们就好像是特种部队。
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人是真的很热爱烹饪吧。
因为热爱,所以所有的精力只能放在这一件事情上,所以即使其它的什么都不会也变成了一件有点值得骄傲的事情。
不过越往后看,我越觉得我把“热爱”这种情感看得太过轻巧了。
如果真得热爱一个事物,你是不会独自守着这个事物的,你想做的不再是自己如何把它做得更好,而是要怎样做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也了解这个事物,并且和你一样开始对它痴迷,愿意为了它更长久的存续去做之前不会做或者不愿做的事情。
就像爱一个人一样,当你热爱一个事物的时候,你也会想着去了解它更多的细节:它过去是怎么样的?
它是如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
它是否还有我所不了解的一面?
充满期待又小心翼翼,在它过去的故事中或喜或悲,然后更添誓死捍卫它的决心。
老实讲,有几个人会在一开始就喜欢上David这样的人呢?
正如他的朋友所言,他讲话总是很大声,有很多自己的看法,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错的;喜欢和别人争论,永远一副要掀桌子打架的样子。
刚开始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他张嘴就是F**K、Damn之类的脏话,简直让我崩溃。
但是看完整个纪录片之后你会发现,他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铁骨柔情的亚洲人,虽然他从小在美国长大。
只要是面对和食物相关的事情,他都会充满敬畏之心,情感会变得异常的细腻丰富。
一个会在摄像机面前对一个不怎么熟的女士说“你什么时候可以放弃假装你那该死的丹麦口音”的粗鲁男子,却会在吃不惯中国宫廷菜中的海参时不安地让身边的人转达自己的歉意,表示只是自己不喜欢这种口感而已;在听到炸鸡在黑人种族那里意味着种族歧视的时候,眼中的错愕一览无余,在之后的采访中都面带悲痛之情,和黑人对话的时候,也变得小心翼翼,就连讲话的分贝都降低了不少;最让人触动的还是“烤肉”那一期,他去到日本的一家餐馆里,平常都只会大声地说f**king delicious的人,那天却一直笑嘻嘻地问餐厅里的工作人员"你知道这个很好吃的,对不对?
”。
我还纳闷这个人今天怎么怪怪的啊,然后过了一会儿就看到他眼圈都红了,之后他就跑进厨房说要和主厨拥抱一下,主厨就彻底眼含热泪了.....作为一个很喜欢吃的人,我觉得这世上并没有任何食物能够好吃到真得让人流泪。
David会这样,更多的是因为理解做出这样的食物的主厨的心情吧,知道他为了做出这样的美味一定花费了很多心思,但是这些心思却不能被大众所知或者说他的努力和才华没有被大众所认同,这实在太憋屈了!
这就跟他在和西方饮食代表辩论中被攻击是在嫉妒意式料理的地位的时候一样,他说他不是嫉妒,而是气愤,气愤亚洲饮食为何没有被给予应有的地位。
最后一期中David说道,我也有不喜欢的食物,我也有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是为更多人做出价廉味美的食物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
这大概就是关于一切被热爱的事物的共同真相吧:它并不是总是完美的,它给你带来的也不会总是愉悦,但是毫无疑问,它一直是你感到幸福的理由。
哎呀,真是太羡慕这些年纪轻轻就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的人啦!
短评又写不下了。。。
上上周五到上周二趁着做饭吃饭健身摸鱼的时间刷完的纪录片,看了之后一直对身边的朋友强推。
前几集拍的还束手束脚小心翼翼各种注意政治正确的,后几集渐入佳境,最后两集David Chang终于直抒胸臆,表达了他一直想表达的。
感谢对中餐的理解,这大概是我看到的第一个面向美国人的节目中,实事求是的告诉观众,中国很大,中餐的范围很广,我们有宫廷宴,也有街边摊,远不是General Chicken可以代表的。
最后一集中西餐之间的debate(主要是中餐和意大利菜),也是很客观的观点:没有谁的食物比谁的更高尚,人类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文明中产生了有共同之处的食物,是一种美妙的巧合。
最后再回到题目,为什么是Ugly Delicious?
因为比萨饼、塔可、小龙虾、烤肉、炸鸡、炒面,都是美国常见的快餐,不贵,省事儿省时。
他们的对立面是Fine Dining, 是前菜、正餐、甜点一应俱全的法国菜、是有着装要求的米其林餐厅。
他们的根在五湖四海,却又在美国有了独特的发展。
不要因为他们便宜,因为他们常出现于街边的餐车、超市的冰柜、装潢简陋的小店就轻视他们,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化,背后有着不亚于法餐的历史。
如果不能了解他们,至少试着学会尊重他们。
这部“纪录片”的立意很好,试图从有代表性的家常厨房菜色出发,展现不同文化之间既互相碰撞又互相融合的故事。
很少有高大上的菜式,即使有往往也是从家常菜演化来的(NOMA就不提了,至于中华宫廷菜……呵呵),多半是家常也在烹煮的,诸如TACO、烤肉、小龙虾、包子饺子意大利饺子等等。
韩裔主持David Chang是知名饭店创始人+厨师,作为少数族裔主持起来话题没有太多禁忌,必要时候自黑也更容易在“安全范围”。
这是节目的成功之处。
以至于刚播出的时候很多人高喊吊打“舌尖上的中国三”。
其实,如果以“舌尖”为标准,这部纪录片也远远称不上好。
一、食物。
如果你是一个吃货,并且期望看到的是一部美食纪录片,这部片子很可能会让你失望——当然你也可以说你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在意文化多过美食的高级吃货。
同《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承载中国人的生活不同,《美食不美》虽然同样是以美食承载文化,但故事的中心始终没有回到食物上来。
重点是:尬聊——关于文化的尬聊。
二、尬聊。
在片中的多数时间,你不要指望像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一样,知道这道菜由那些材料组成,他们经过了那些独特的加工,他们的口感是咸鲜还是爽脆。
对不起,这些都没有。
记得在TACO一集中,主持们长途驱车来到号称当地最好的TACO车前,在点单取菜后,他们……居然就边吃边尬聊了起来。
什么,你想知道这家的TACO好在哪里?
有什么特点?
没有的!
绝大多数时候,对某样美食的评价就是,好吃!
太好吃了!
就是该有的味道!
保持了食物的原味/像妈妈的味道。
在E01中,主持们经常聊到不知所云(或者我不习惯他们的聊天方式),在E02中,主创慢慢找到了聊天的方向——文化。
到了E03基本回到正轨,渐渐地即使是聊天也能围绕食物展开了。
三、文化。
尬聊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化。
这应该说是本片的最大亮点。
TACO?
墨西哥人带着梦想来到美国;Crawfish?
那是我们路易斯安那本地特色美食;炒饭?
美国人觉得每个中餐馆都会炒饭;意大利菜式?
是保持最传统的意大利做法好吃还是美式改良版好吃。
各大洲的美食都有部分在美国找到了融合的方式,这实在是很美国核心价值观了。
主创们还试图游走在种族禁忌和自黑的边缘。
比如为什么看到炸鸡就想到黑人。
文化的冲撞,口味的融合,甚至厨师移民身份的认同,是本片最出彩的部分(我认为主要在E03之后),离开了与家常美食八竿子打不找的NOMA和那位长得像Overwatch里布里吉塔的女厨师,主持们围绕着这个美食在传承与融入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寻根朔源和展开讨论。
但是,肤浅的认知经常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四、搞砸。
如果功课没做足,故事讲多了,难免要穿帮。
对异国文化理解有限可能无法评价,但是到了中国美食部分,可能很多人会有相同的感触,就是,瞎扯淡。
片中除了为迎合美国口味改良的美食请美国人来评价外,对于被改良前的异域美食,多数是请相对local的人来评价的。
但是在中餐方面,作者很神奇地请了一些不知所谓的人。
例如开始由一位长住中国的美国女士带领主持来到了一家估计多数中国人不会考虑的“宫廷菜”。
又或者下面这位痴肥的女士所介绍的中国福州——对不起,700多万福州人民看不起你。
这位号称福州是鬼城的阿姨,我代表福州700万人民怼你不过分吧
说着这些不知从何而来的理论,当然得不出令国人信服的结论。
我的心情就像:
(抱歉我实在忍不住对于这两位滔滔不绝的女士以貌取人了)尽管这些缺点,寻找美食的过程总是快乐的。
自黑的小胖子也总能给人小小的欢乐。
希望下一季能够继承本季后期的优点。
真的,吃货的世界,并不需要那么复杂。
(标题苦手)参考网址:The Restaurants of Netflix's Ugly DeliciousCau Ba Quan用Google map这样打进去找这个地方就行。
胡志明第一区靠河边的一个小独栋。
照着Google map上别人拍的外观照找,挺好找的。
2019-04-282019-05-05 去了越南,之前没想到这一茬的,最后一个在胡志明的晚上突然想起来David Chang好像有一集找了个越南厨师,马上找着去吃。
菜单的封面点了Chef's signature就是剧里提到的cajun-viet风味的大头虾。
说实话,我不喜欢大头虾这个品种,且挺难入味的,但是食材还算新鲜,肉质紧实。
最重要的是那个Cajun-Viet的酱汁搭配现烤的面包真的似神仙了,我好喜欢这个味道!
蒜香和不知道什么herbal的味道混合,又越南又美式。
里面还加了点香肠和玉米,啊,都是我喜欢的食材。
就是这个惹!
菜单上还有其他的海鲜,比如蟹什么的还另点了一个asparagus w/ beef一个炸tofu一个pork ribs。
炸豆腐的摆盘很不street food了,一个小小圆圆日本豆腐上都小心的在中间撒了淋过酱汁的葱花。
吃了将近690k越南盾,两个人算下来也200人民币了。
其实作为street food并不特别便宜大碗。
某香蕉主厨的美食日记,每集一个主题跟着主持人去餐厅吃吃吃,带有很重的个人偏爱。披萨、玉米卷饼、家常、小龙虾、烤肉、炸鸡、中餐、饺子。最让我惊讶的是主持胖胖的棒子脸竟然还有小酒窝,哈哈
因为David Chang扣两星 大概我对他的不喜欢已经到了影响观剧的地步。 感觉他心里很多的愤怒犬儒都不停的通过言语流露出来 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愤怒叛逆青少年的气场 看得我非常想推荐他去看therapist 这种节目除了拍好吃的也要host讨喜 我宁愿去看Anthony Bourdain装逼
终于补完了,制作上非常随性有创意。有容乃大。
啰里八嗦废话太多,每集可以再精简10分钟就好了。看到最后才发现David Chang竟然就是momofuku的创始人啊,想当年在纽约还排队等开门过。以拉面出名的连锁店居然是个韩裔厨师开的,啧啧。
「美食不美」这个译名好。食物之所以成为文化的载体和实体化,是因为但凡是人,无论东南西北,无论黄白棕黑,每天都要吃饭。吃饭,是记录生活、推进人生的方式,也因此连结了做饭人和吃饭人的舌根和神经。作为纪录片很棒的地方在于,他并不连篇累牍地追根溯源,而是仅仅全力展现他所看见的有限的现实。
看不下去,无聊
看够了白人大惊小怪的假笑美食节目,看这部里胖子的真诚,那些不合时宜政治不正确的笑话,对各位厨师发自内心的爱,对固执的想法产生的挫败感,总有一部分能让你relate.
四集弃,感觉网飞的纪录片普遍都差点意思
Meh
我想一个人可以接受LGBT,可以支持女权主义,可以搞开放式关系,但未必可以接受“不正宗”的家乡菜。我们在饮食文化上的不宽容,是更隐微、更深刻,又常常被合理化的。这个纪录片打破了很多偏见,在文化多元和身份认同上的讨论都很有趣。对不了解的文化,应该保持谦逊,对已拥有的特权,要时刻反省。
David Chang是个有诗人骨子的厨子,他说的很多东西不一定对,甚至有些过激和老派。喜欢很多对谈的段落。比如第三集Home Cooking结尾里关于社交分享带给行业的好坏,喜欢René Redzepi说的"People are struggling in different ways today, but you're just getting old."
几乎每一集都看哭。我想过食物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但是却没有想过食物和移民、文化、歧视、历史等种种的关系。纪录片的形式也做得非常有趣,主持人的性格特点也很鲜明。
不太喜欢David Zhang
分居然这么高???说实话,没啥食欲,私货有点多,不值这个分。
各方面都非常不合格的so-called documentary
David Chang这个人物从讨厌到理解到喜欢
终于找到了可以替代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纪录片
食物普通 最ugly莫過於以說fxxx彰顯個性不隨波逐流身為棒子開的餐廳名字用日語有事沒事提chinese food的mr chang 哦還有netflix官方字幕對某些日本餐館的大廚的名字翻譯真是。。。有點業餘
才意識到美國滿適合做這類片。美食與文化的結合。cajun風味捕獲住我
看到弃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