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剪辑有点不太流畅,年轻艺术家和演员相比于西川少了些深刻内涵,不过好在画面还算美的,还是能学到些日本文化。
用1.5倍速看正好,跳过了喧嚣的鬼屋片段。
一些笔记整理如下:两个极端性:快乐至上和居高不下的自杀率;福岛受自杀者青睐的海岸,秋叶原的二次元。
孜孜不倦地圆梦:三国志街道,乌取柯南镇,D47手工艺中心,民艺之父柳宗悦推动日本的匠人精神风靡全世界,不执着于体现自我,而是淡化自我,去体现美本身。
1958年日本发明的方便面。
日本战后百废待兴所需要的工匠精神,以及陈粒对过度设计的怀疑。
长达一千两百年的禁肉令,禁止牛马犬猴鸡的消耗,因此鲸鱼成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直到一百五十年前,明治维新才废除了禁令。
乌冬面之乡香川县。
奈良的东大寺,1400年历史金刚组主张的修旧如新,而非梁思成主张的修旧如旧。
安藤忠雄的头大佛,以及他想通过设计来让人心居住在这个时代的理念。
轻井泽千住博美术馆,濑户内岛一滴眼泪丰岛美术馆(西泽立卫作品)。
日本庭院的象征性:三角形石头代表山,青苔代表陆地,白沙代表流水,河流和海洋。
如此,庭院就代表了万物生息。
在迈向死亡的过程中感受生命,就是物哀。
通过妖怪,推理和物哀,试图去感受和理解未知。
以求知之心克服恐惧,以无常之心激发创作,以理性之心去体验人性复杂。
忍者执行的是一般武士不齿的行为,如暗杀、情报等。
日本女将,其实兼具着女主人和管家的双重角色,经营着如家庭旅馆一样的事业。
面对被安排好的职业人生,她们有过犹疑,尝试过其他的职业选择,但最终出于对祖先留下的家业考虑,很多都还是会选择继承。
能乐给武士看的,一般最后不会有鼓掌,表演者要端庄,否则可能要切腹谢罪。
从中国傩文化传过去的,驱鬼除疫,表演者要戴面具。
程式化表演,不像现代表演这么灵活。
歌舞伎给一般老百姓看的,娱乐目的比较强。
看到现在还剩下一集,但真的好喜欢五喝的东西和七建筑的O.S.,是向往的生活。
舒适在于看到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慢的美好,《喝的东西》是专注的慢,《建筑的O.S.》是与自然融合的舒适。
可身处快节奏的工作中,慢下来真的太难也太需要勇气。
但也或许是,只有快到一定程度,才有资格慢下来吧。
才出了两集,所以不太可能全面地作出评价。
第一集看了想打两星。
主题上,本身想要做一档旅读的综艺,但是书的内容却少之又少,在摘取的部分上也不尽人意。
我并没有看到书被很好地解读,甚至在缺少简单介绍的情况下,看到最后我才发现书在一集中略有体现。
大多时候,书更像一种强行的植入,带着一种囫囵吞枣的感觉。
拍摄上,因为我是在看了奇遇人生之后紧接着看这档综艺,自然会形成对比。
这方面奇遇人生的团队绝对在我心里称王。
因此,这里的画面就显得稍逊风骚,不管是在构图上还是剪辑上,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在真人方面,三个mc都很喜欢,尤其西川。
可是想要体现的内容还是少之又少,不够深度。
因此这档综艺拍出来更像是吃吃玩玩逛逛的旅游节目。
第二集倒是觉得能称得上三星。
书的内容体现更自然了一点,主题也更显明,或许也是我在观看的进程中慢慢和它磨合。
为什么我们不活着,毕竟谁也不知道明天是否有好事发生?
为什么这个国家如此矛盾,压抑又放纵?
为什么他们待人似乎冷漠无情,又很温柔深情?
第一集中讲到死亡,讲到二次元,讲到漫画,本来是不同层面,不同方向的事务,却在日本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我不成熟的认知里,日本是一个压抑的社会,每年居高不下的自杀率,整个天空似乎时刻被压抑的雾霭笼罩着,繁华的大街上的人面色匆匆,公寓里因腐烂味才被发现的尸体,在日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堵围墙,把自己包围在自己的世界里。
日本人给我的感觉是太有礼貌了,把自己和别人划分得很清楚,这可能让他们丧失了在三次元社会里坦诚的社交能力。
但是人终归是会孤独的,不敢轻易寄情现实世界,于是他们找到了二次元。
白天他们衣装革履,面色从容的穿梭在大厦之间,终于等到了晚上,他们在游戏中找到存在感,优胜感;在漫画中,与主人公互诉衷肠;在女仆店里,忘我的挥舞手臂。
我身边的很多人都不理解刻板的日本人是怎么做到这般角色转换的,有点像我们所说的“反差萌”。
往往走进一条街就又是一副面孔。
在这样的社会中有的人磨圆了棱角,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但也有一些人他们想要改变,于是他们塑造各种动漫角色,为社会注入希望与温情。
他们派奥特曼来打怪,哆啦A梦来帮助受校园欺凌的孩子,阿童木来鼓舞人心,柯南来寻求真相。
画家们用这种方式来鼓舞大家,请大家务必对生活保持热情,积极寻找真善美。
我想这就是我深深喜欢着的丧到极致,再温柔到极致的日本吧。
部分集数 剪辑真不敢恭维 没记错的话1.2和最后一部感觉剪辑都很不行。
作为文化纪录片深度是不够的(更像旅游综艺),很普通人视角,成片总希望感动观者,夏雨和陈粒不断的输出情感反馈,这一点也会拉近跟普通观众的距离,但也因此就只能留于表面了,每集很多对现状原因的探究都是有西川/书籍内容带出来的,没能处处深挖。
如果想有更多收获,深挖片中的故事和人物以及历史事件才会有足够深度。
也因为上面的原因,所以非常适合对于日本文化没什么了解的人看,是很好的带进门的综艺。
如果已经对日本历史非常了解了,我觉得你开二倍速看。
排除掉多余情绪从客观视角收获大多只是验证了自己知道的历史给日本的影响。
喜欢片里直接用书来讲述,选的书给内容增色不少,如果没了书怕节目里里面的"肉"都没了个人认为谈"消失的职业"以及"喝的好奇"这两集是这里面比较好的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 内容大纲 mubu.com 做了内容大纲笔记 记录方式完全个人导向 大家可以参考(转载请联系,禁私搬)
守得住寂寞,耐得住烦,时间是最好的答案
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目前的生活节奏也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曾经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园生活,如今却成了很多人的奢望。
爷爷奶奶辈曾经拿来教导我们要努力的生活,不曾想却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令人唏嘘不已。
其实不是我劳作,只是想脑袋可以更轻松一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绞尽脑汁去吸收更多,但是信息还是太杂,太乱,以至于乱了心神。
于我个人来说,总是“朝三暮四”总想大而全,其实是平庸的很,啥都没有抓住,继而又特别羡慕专业的人才,白白蹉跎了岁月而已。
所以一直想要心静下来,即使身处闹市,也能享受心态平和,精神时代的来临,正如节目中的设计师说的,做出治愈心灵的设计,这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也一直在寻找能自我治愈的设计。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首先这就是纯纯纪录片,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谓影评了,这是作为一档以"日本"为核心的明星纪实文化探索纪录片,在吸引核心受众和提升口碑的基础上以深度文化内容引领年轻群体的生活潮流,同时完善了腾讯视频这个平台纪录片的内容布局,目前市场上在日本文化纪录片方面确实有着一定空缺,而该剧集从不同维度对日本进行了拆解,打破了中国人对日本熟悉又陌生的社会现象,大部分的国人在文化交流,文化冲突,文化误解的背景下充满了不好的刻板印象和过分的盲目崇拜。
看完了全集我想这不仅仅局限于"一部关于日本文化"的纪录片,而且还是三个人关于书展开的24场旅行,再细细想,打开此片,一眼望去的低饱和色调,这很日本;迷离无厘头的剪辑,很日本;平淡的推进,依旧很日本,片子乱七八糟的剪辑像日本的土地上,人们对生活生命的探索。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东寻坊防自杀组织的爷爷说,现在自杀少了、"东寻坊"这里有悬崖峭壁,浪花拍岸,九十度的岩石绵延了一公里,而这里也是绝望的人选择永恒宁静的栖息地,这不得让我想到了第一集中反复提及的另一个元素,漫画,《日本漫画60年》中写道"漫画被当作一个男人或者女人的自我世界,需要逃脱贫脊的现实世界,满足自我的需要或寻找共鸣."我个人第一次抛开历史去了解这个国家是因为日本电影,第一部让我对这个国家文化感兴趣的电影是岩井俊二的《梦旅人》,影片的画面影调和思考无一不在打动着我去了解这个国家,所以对于这部纪录片我还是很感兴趣的。
回到陈粒这一条线,有个很荒诞的现象,“东寻坊”的爷爷说因为游戏"拯救"了生命,"转瞬即逝是我们没办法控制的,我们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对死亡的感受"对生命我的理解也有限,毕竟我才十几岁,哪来那么多感悟,但这集纪录片也实实在在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开始去想死亡究竟是什么,或许我能暂且理解为死亡即新生吧,选择死亡的人并不是懦弱相反他们相当勇敢,死亡赋予了生命意义。
时间有限我还没将这部纪录片看完,与其说是《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的剧评不如说是“一个人的天堂”的感悟更加准确。
回到全集,纪录片主要用"阅读""旅行""圈层”等标签进行了受众分析,文艺阅读者,阅读文艺青年以及各圈层社交网络活跃分子作为主要受众,含概面广,题材内容创新,"一个人的天堂""吃的故事""未知的世界""消失的职业""喝的好奇""无用的设计""建筑的O.S""自由的艺术"分别用了八个形容词加名词组成分集标题,非常清晰的说明了纪录片出发的方向,不得不感叹这部纪录片的策划是非常厉害的,从社会稀缺的角度入口,涵盖大部分受众,可扩展人群丰富,充分考虑到了书旅题材的蝴蝶效应,把复杂的故事线点破,以集为单位再将浓缩的内容展开,做到了书式旅行,灵魂和身体都在路上。
阅读和旅行的背后是生活与文化的对话,是死亡与生命的对峙.
也许童年会时不时地与动漫/动画联系在一起,我小时候是先从看木偶剧开始的——大概在三四岁,我记得我每天下午三点左右打开电视,看《红黄蓝》,里面印象最深的是木偶剧。
现在虽然记不起故事内容,但是木偶剧是我幼年时期的最爱吧!
慢慢地,到五六岁的时候,开始看动画片,我还记得大概是早上七八点,会有《花仙子》播出,我特别爱看《花仙子》,当时就想得到七色花,摘下一片花瓣,愿望是心想事成,然后就不需要余下的六片叶子了……
花仙子小培 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而我们又在创造另一个世界——虚拟世界。
生活在东方的我从小被来自日本的动漫强烈影响着,不得不承认,日本的动漫自成一派,你会发现,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眼睛大大的,却不圆,头发五颜六色,也不黑,既不像东方人也不像西方人,是纯粹的另一个世界的人,人物形象特征统一,只要更换发型、服饰、身高等就会变换出数不清的角色,因此他们的动漫世界其实是一个人的天堂。
(是不是有点齐天大圣的味道,拔根汗毛生出无数只猴子,哈哈哈)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由三位嘉宾的旅行展开探索,挖掘一些我们常见的、固有的、好奇的认知。
比如——二次元。
三位旅行者的探索行动线:西川直奔“二次元”的显性世界出发
夏雨奔向动漫创作
陈粒解密游戏密码
三人行都与“二次元”相关,只不过领域不同。
让我觉得最有趣的是西川之旅。
他拜访了一位名叫近藤显彦的人。
就是那个和初音未来结婚的人。
近藤显彦说,他喜欢初音已经有十年了,是因为女上司欺负他,偶然间听到了初音未来的歌,于是被歌声治愈,进而喜欢上初音。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理解和虚拟人物结婚的近藤显彦,但是近藤显彦做了一项调查,就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和动漫人物谈过恋爱,调查结果是67%。
所以在他看来,这个数字是可以说明他自己并不属于少数人群。
对于和虚拟人物恋爱结婚的现象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虚拟人物按照其自身的程序运行,他/她不会对TA的恋爱对象有负面情绪,和TA谈柏拉图式恋爱的现实中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程序设定,就像机器人一般。
因此,一般情况下,吵架分手的几率为零。
另一方面,现实中的人进入虚拟世界中,和虚拟伙伴们谈心、共处,可以一定程度上将生活的压力和烦恼解脱和释放,自然,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逃避现象。
不过真的对很多人有治愈效果。
忽然让我想起两个故事,一个是1996年郭达蔡明的小品《机器人趣话》,一个是2013年美国电影《她》。
两个故事说的都是和非现实人类恋爱,想来90年代的中国创作者真的是意识超前啊!
离开近藤显彦,西川来到三国街,原来日本人很着迷三国故事。
他们被“义”字打动,于是创作了他们的三国志故事,并产生了三国街。
由中国文化衍生的日本三国动漫,形成了一条有趣的商业链条。
随后,西川来到女仆咖啡屋,他不理解为什么日本这么推崇少女文化,他提到了中国的《红楼梦》——典型的少女社会,但是中国并没有专属少女的文化圈。
而日本有,并且将少女文化圈发展成特色文化。
西川在面对咖啡屋里少女们热情的招待时,直呼“受不了受不了。
”当看到装扮成女仆的少女在舞台起舞,他竟然觉得像儿童节目——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也许这种文化还得在特定人群展开吧!
我其实有些不懂的是,为什么现在的我失去了对日本动漫的痴狂,小时候可是天天急着放学回家看柯南和美少女的。
而我对于阿童木的印象已经不那么深了,因为在我那个年代,阿童木更早一些。
夏雨拜访了手冢治虫的助手,漫画家渡部淳以及漫画家五十岚日向子,并和他们一起作画。
于我而言,一看到绘画原稿就超级兴奋,不管是何种题材,总会有马上拿笔的冲动。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二次元”的探索,并没有解开西川的疑惑。
西川试图请教三国街书店的老板,可惜的是,得到的回答是日本没有“二次元”的意识,只是称作动漫。
也就是说,“二次元”是中国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衍生出的网络词汇,只有中国人这样用。
当西川听到这样的回答,他直呼不可思议,专属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居然日本本国人没有这样的概念。
我也是get了一个新的知识点。
不过,想想也合理。
就好比世界上每一种不同语言,都不可能有一一对应的词汇相互应用,只有意思相近,然后让我们自行学习理解罢了……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知识是河流,是大海,是生命啊——水是曾经,是当下,是人生啊——经历……欢迎接力
最近在准备日本旅行,听闻有个纪录片很好看,叫做《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讲述从演员、音乐人、诗人视角看到的日本。
看了几集莫名有点感伤。
选择让艺人或艺术家去拍摄记录日本,在一开始就说,书是人类发明最大的奇迹,每一集都辅助一些书本读物,片子的定位无疑是走文艺范,而且是很刻意的文艺范。
不得不说,撇开这些,还是一个挺不错的纪录片的,用一些微小的事物和角度记录日本。
真切的让人感受到,为什么日本会有这样的创作。
虽然以前也知道一些日本的设计和社会背景,但那种体会非常遥远,看到很多细微的事情后,反而觉得真切,真切到我都有点压抑。
作为一个多灾多难的岛国,资源匮乏,封闭的空间,养成人们含蓄、压抑、克制的性格。
历史以来收到的文化冲击很少,匠人的手艺都是靠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样的人们更愿意坚持、传承、精雕细琢一件事物。
因此很多中国消失的文化或手工艺,都还能在日本找到影子。
一个被初音未来形象治愈的上班族,和初音举行了婚礼;曾经一条鲸可以养活七个村的捕鲸活动,到现在日本公然退出国际公约宣布继续商业捕鲸;明明喜欢唱歌,却成为旅馆继承人的女将…太难理解日本人的坚持。
相对来说,中国人的性格实在太包容了,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很难看到人们执着着坚持什么,大部分人都乐于接受并适应新环境。
生活在东海的小渔村,我小时候也听过老一辈人捕鲸的故事。
姥姥说,平常我们那的海面是没有鲸鱼的,在台风来临之前,有一个港口外的海面上偶尔会有鲸鱼出没(现在好像没人见到鲸了,偶尔会有海豚结对掠过),渔民们划着多条比鲸还小的船出海,用最原始的鱼叉捕鲸。
由于是台风前,海面上的浪已经是非常大了,鲸鱼的力量也很大,要是失手,很容易掉到海里。
也有渔民因此丧命。
但集体的力量总是强大的,鲸鱼最终还是会被捕捞上岸。
我曾经问过姥姥,捕鲸是因为鲸鱼好吃吗,人们为什么不要命去捕捉?
姥姥回答,鲸肉其实并不好吃,但是肉多啊,体积像一个广场那么大的鲸,足足可以养活这些渔民很久,而村里没有参与捕鲸的人家,也可以分一杯羹。
所以每次捕到鲸,就成为全村人的狂欢。
捕鲸行为到我妈这一辈就没见过了,渔民们的生产工具改良了之后,不需要捕鲸也能养活全家,有个体面的生活,没有人愿意冒险再去捕鲸,也没人把捕鲸当作文化进行传承。
只剩下姥姥说过的故事,两根比我还长的鲸鱼骨头,至今展示在妈祖庙里。
仿佛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
对比日本捕鲸的故事,我有一点点伤感,国人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导致没有人愿意做传统的守护者,但又很庆幸不用再猎杀鲸鱼。
虽然作为食物链的顶端,去捕捞鲸鱼为食的物理需求已经不存在了,人们可以去选择什么不吃,这不也是很妙的事情吗?
所以坚持的意义是什么?
我没有答案。
我想如果没有看这个纪录片,也许我会开开心心的旅行,吃吃喝喝玩玩拍照打卡,买买买然后回家。
现在不能假设我旅途中想什么,也许什么也不会想,毕竟是带着小孩子去旅行,孩子会让一切变得简单。
对日本的了解,或者说对其他国家的了解真是少之又少,好像井底之蛙一样,一说起其他国家,脑中就是一片空白。
这也情有所源,目前工作上面的事情已经够让自己忙活十二个小时了,下班后又想休息一下,还有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所以更没有时间去想,去考虑这些事情了。
这次趁着疫情封闭在小区,没地方去,我自己就开始看这些纪录片了。
纪录片从一个人的自由开始说,一个人的自由也就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事情,每个人想要做的事情。
日本人当面对压力的时候,和我们一样都会寻找自己释放压力的事情,有些人是喜欢安静,有的人喜欢动漫,有的人喜欢音乐,这都会不同。
日本的动漫二次元文化是非常厉害的,铁臂阿童木是很早的动漫人物了,他就出自于日本。
很多人喜欢二次元的原因估计也是因为之中的人物形象能够给自己一些安慰吧,现实中是很难达到的,就可以通过动漫来实现。
日本吃的方面,很早之前日本还是杀鲸鱼海豚吃的。
另外中国的美食在当地也非常受欢迎,比如这个兰州拉面。
平时午餐基本上都是便当,他们做的便当是非常有创意的。
对于日本我们都接触到的东西,推理小说。
作为纪录片来说有点乱 无头绪 大型vlog吧
不错,值得鼓励,旅行+文化+读书结合,很有意思,制作的很有诚意的综艺,纪录片我觉得还算不上,里面带个人主观的色彩太多了。有好几处的提问和观点让人觉得明显有居高临下的傲慢,看的不太舒服… 这样节目,应该以更平等谦虚的态度去做,可看性会高很多。
其中一期未知的世界,剪辑逻辑的确很未知,剪辑和拍摄都很乱,让人看得很累。标题名字也仅仅是个标题,视频内容和标题可以说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看不下去。
整体还是能看得进去,但是时不时有一种独属日本的精神优越,战后日本人忙着复苏因战争而崩塌的精神世界,我们在想怎么吃饱穿暖,这种对比之下的讽刺让我有点不舒服
粒粒给的小惊喜。很轻很舒服的纪录片。
过于文艺的一部片子,介绍了很多日本有特色的食物,物品与艺术。每一位嘉宾都很喜欢,但是局限于流于表面的热爱,缺少批判性与思考
第五集里那个无名咖啡馆好棒啊
看了两集真的看不下去了,内容很乱,有点像东拼西凑,看完也没有印象深刻的点。纪录片缺乏深度,综艺又缺乏娱乐性,让人感觉无聊。
矫柔做作,都没有好好去探讨日本文化啊
涉及到了这个时代的日本的方方面面,节奏很好,很有趣。不过三个嘉宾问的问题和行为就。。。emmmmm
2019.10.19 旅行游记和纪录片的结合体,让三位不是日本爱好者来体验日本。各方面都充满着诱惑的地方,一旦去过日本,就会爱上这个地方。
太装逼了莫名其妙的,感觉农村人来见世面了,他们好像不是很了解这个文化,和日本也没关系,不明白是怎么选的演员。讲的也不好,真的佛了
我一直以为我还挺文艺的,直到遇到了这个节目!也不是不喜欢,就是有点看不下去。感觉跟十三邀有点类似,但十三邀还看的挺带劲的
片面,主观引导,假大空
太散
难得的以中国视觉看日本文化的记录片
题材蛮新颖 然后剪辑一般 不怎么惊艳 故意的晃动 有点不舒服 继续观望
看了第一集,实在看不下去,拍的些什么鬼啊!伪文艺,装逼,一盘散沙,一团乱麻。没有旅游,更没有解读,没有文化,四不象的节目。改个名字吧《是无聊是装逼是奇葩啊》
自以为是 片面的老头视角,拍得脉络凌乱,毫不真诚
特别舒服的文化纪录片,不同的视角全方位了解那个国度,三个人都很舒服,而且都是从某本书入手的,书中的文字,陪着那些场景画面,风土人情,特别好。希望有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