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描写青春的影片里,完成度算非常不错了。
多给一星鼓励一下。
情节简单、叙事简单、手法简单。
都简简单单的,没有那么多编排和炫技,很难得。
年轻一代女导演的作品,举重若轻,清新自然。
京剧是外衣,可以适用到任何领域,任何区域,但有很有代表性。
重点说的不是传统和现代观念的冲突,而是自我与环境、自己与父辈、自己和性别、自己和选择之间的关系,那种找到真正的热爱并走准备坚持走下去的不安和勇气,应该在所有年轻人心里都有共鸣。
影片之所以选择京剧、选择学戏的年轻人、选择倒仓这个在戏剧里特有的概念,我觉得这个切入点很好,可以展开很深,京剧的剧目、京剧的意识形态、京剧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都是可以带出很多思考的,如何打破传统的既定认知和艺术表现形式,去掉陈规陋习和时代结合,很有意思。
三个年轻演员,乍看都是有点小毛病的,不男不女、不务正业、不安迷茫的三个孩子,在外人眼里看来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真的都是好孩子。
最后的汇报演出很精彩,轻盈地体现了京剧国粹的美,扮相好,可以再适当多刻画一些。
包括京剧的剧目,宋小川让人印象深刻,虽然是大叔,但那个扮相、表情,太有戏了,一看就不是普通演员,京剧名角不一般。
还有,都没看出来,女主角时佳慧的扮演者竟然是《嘉年华》的周美君。
时间过的真快。
小女孩长大了。
超前观影了,看之前只知道这是部青春电影,和一群学京剧的青年有关,而电影名字是个我从未听说过的词。
因为我对京剧不了解,不了解它的起源和派别,不了解它何以流行,不了解它需要的历练,不了解它的衣着讲究,不了解它的难处……所以也抱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我等着这部电影开幕这天,它缓缓给我“倒仓”的答案和惊喜。
这不是一部我自以为的流行“伤痛文学”,恰到好处的青春选题自然流露,让我窥见了关于京剧的冰山一角。
历史悠久的京剧与热血的学戏少年,碰撞而成的“京剧迪”简直可称为这部的灵魂手笔。
青春期倒仓的两难境地、京剧演绎时技法与情感之间的平衡、少年的懵懂情愫、“老生”和“旦角”的刻板性别冲突、京剧演员的命运走向……都融在了这百分钟的电影里。
虽然有些片段显得多余,但不妨碍它弘扬了国粹文化,因为我的确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对于普通观众的我而言,知之有一二,从此对京剧有所改观,不再将春晚京剧匆匆跳过而愿意停留观赏他们生动演绎的故事,给这位“百岁老人”足够的尊重,足已。
于乌迪内斯远东电影节上观看,感触如下:取材真实,就青春片题材而言,影片所还原的少年们的“成长环境”很贴合国内(或许已经是曾经)的戏曲选拔和培养体系。
也正因此,影片同时具有了幕前/幕后以及台上/台下的交织叠加。
我也在学校的京剧团呆过,看完很怀念每个周末和大家一起“排练”的日子。
氛围生动,就青春片体裁而言,影片所展现的少年们的“成长过程”真实细腻,这一过程被从生理/心理/社会人格三个方面呈现。
虽然主角团互相陪伴着彼此的成长,但是每个人又在不同的方面有着不同的成长速度和侧重,他们每人都来不及清楚地体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又如何能理解伙伴正面临的主要困扰呢?
或许这般的成长焦虑构成了影片本身情绪的起起伏伏。
内涵丰富,首先在我看来电影非常“尊重国粹”,就像刚才提到的,幕前/台上的小演员们扮相好看,动作利落,唱段选择都非常的经典,而且兼顾了很多场面(伴奏者)的镜头(哈哈不过主角的扮演角色的转换真的能这么丝滑吗);幕前/台下对国内戏曲培训和选拔体系全景式还原做得不错,我感觉当时带我的老师也都那么想,那么说话,我们也都那么搭茬儿;幕后/台上可以看出演员们是带着戏曲功底来拍戏的,而且显然电影团队也是带着对于舞台以及京剧表演特性的思考来设计镜头的;幕后/台下是整个制作团队细心的平衡:如此观之,所以说只要是用一种平实的方式展现这种艺术形式的方方面面就是“尊重国粹”喽?
我认为这个话题值得更多的讨论!
但在这部电影的话题下,它主要关乎“青春”,以人的成长为核心,那么至少在观看电影的时空里,“国粹”被“尊重”了。
要是你还想继续思考,我们可以从文字游戏玩起,“国”对什么,“粹”对什么?
害,这么想来,我们可以从“人的成长”里找到些对法。
其次,我认为“倒仓”这个概念是值得解构的,这事儿意味着很多,电影儿里也说了,“倒仓”了就唱不上去了,唱不上去了就成不了角儿了,成不了角儿了你就……你就……你这辈子就这么着了!
哈哈,倒仓还成了个权力话语对不?
简单来说,想成“角儿”既不能是个“倒了仓”的,但也不能是个“倒不了仓的”。
这事儿不光定量,它得看你倒到个什么程度,也正是这会儿,权力露出了它的獠牙,“你得注意着点,不然你就完了!
”而且这事儿也定“性”!
一个小女孩儿,她来凑什么热闹!
你看这不,最后舞台上的角儿,男主角儿,是个“倒了仓”的“旦角儿”!
再结合之前的说法,倒了仓的他是个生理性征成熟的,心理有共情/感受能力的,社会人格上受人尊敬的角儿!
最后该说不说,电影在很多方面让我觉得亲切,比如微观的生活场景,人物说话的调儿这些,唯独取景让我很懵b,个人认为片中还原的生活场景有点emm……ai化,城市远景是都市化的,生活近景是大院化的,人物的语言习惯是北京话的,其他关于地域的暗示则是长江化的……现代中国的景观要素被林林总总地中和在了一起,但似乎没有与传统的文化体系撞个满怀。
我粗浅地认为,京剧曾经的流行以及当下的延续,都有着极强的地域性。
第一次写这个长的影评,如果有人看等夏天大陆上映了再来个详细展开!
没有狗血的桥段,也没有激烈的争吵,有的只是所有人青春里好像都会遇到的悸动故事。
十几岁的出镜,是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
这群热血少年们在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变声,身体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他们也开始渐渐有了特别的情愫。
面对来自家长、老师等人的质疑,他们逐渐坚定了自己的热爱,并一起策划了一出大胆的演出。
这种真实的18岁才最适合热烈的夏天。
《倒仓》是我今年在FIRST影展关注度最高的一部影片。
今天我参与了两场《倒仓》的放映,分别是媒体场和公共场。
正如《倒仓》的艺术指导老师说得那样:“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干净和纯粹的青春片了。
”张裕笛导演对于青春的把握十分精准,影片以绿色为主色调,将故事发生的背景设置在夏日,少年少女之间的情愫采用更为暧昧的表达方式,藏匿在表演和视听语言中。
孙小磊意识到自己对时佳慧产生朦胧的好感,但这意味着进入青春期,要倒仓了,他口不择言,与时佳慧、谢天赐发生争吵。
当晚孙小磊在房间内独自徘徊,这场戏以门框作为前景,窗框作为后景,背景音是时钟走动的滴答声,营造出人物被“框住”的视觉效果。
孙小磊陷入了生理的困境与情感的迷茫。
《倒仓》对于叙事节奏的把握也十分巧妙,在四人翻墙沿街散步这一场戏中,通过谢天赐和郑艺雯进桥洞前后的站位与神情变化的对比,展现二人情感降温。
谢、郑进桥洞后,也留给时佳慧和孙小磊独处空间,编织狗尾巴草、互相打闹,二人的情感有了进一步的升温。
一升一降,人物之间情感关系的变化在一场戏中完成。
《台下十年功》里,“小我”蒋龙说:“京剧,乃我这一生挚爱,怎能轻言放弃”三年前,一次吃饭时室友打开的喜剧大赛,入坑了蒋龙张弛,我的逐梦亚军,三板大斧子,成为喜人,追喜剧大赛到第三季,我的逐亚已经在影视行业大放异彩。
蒋龙在首映场替张弛现身,少熙又是这部电影的主演,十个勤天献唱片尾曲,《倒仓》上映前夕赚足了期待值。
直到真正上映,排片很少,从大家的评论来看几乎都是包场。
我和禾伙人朋友看的那一场只有我们两个人,说是讲京剧,其实都是不懂京剧的人在看,外行只是为了看喜欢的人,当少熙和张弛同框时我的激动难以言表,禾伙人朋友说,张弛是不是个喜剧人怎么这么搞笑,我想,老头儿的喜剧身份是藏不住了。
少年的成长固然是主线,故事的表达仍有欠缺,但是我想我看懂了这个故事,也希望可以借此对传统文化京剧更多一份了解,遗憾在,张弛最后大戏的扮相不是正派人物,有些张牙舞爪的表情,只觉得有些搞笑,没能留一个帅气的照片。
片尾大哥二哥昊昊的声音响起,有一些感动。
【倒仓】立意扑面而来一股新鲜气息 live house里唱京戏我真惊了😦最后汇报表演没听够怎么就插叙闪回了!
女生不能坐箱子原来是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的陋习啊哈哈爷爷辈不多做评价 爸爸辈的师兄弟都到知天命的年纪了 性格却不大相同 孙小磊爸爸教条、固执,观念陈旧 寄希望于好大儿 实则教他的全是行活 但好在他有转变 会思考 也逐渐接受儿子“大逆不道”的选择谢天赐爸爸唱成了名角儿 万人簇拥 言语高傲 连儿子见了他都有一种畏生生的怯懦 父母皆对儿子的鲜有关心 也是谢天赐野蛮生长的源头 他拥有充足的物质资源和贫瘠的精神世界 少年自由逐风才是他的归宿吧~被爸爸辈最看不起的章大伯反而最豁达 大隐隐于市 唱成角儿接受万人追捧也行 在只留一盏灯的排练室自唱自听 都行 “没有大嗓,还有小嗓呢”悦人不如悦己 人生何处不相逢?
话说回来 故事线略散 有很多细节没交代明白就一笔带过了 像技艺还需打磨的手织围巾 织着织着掉了几针 不影响整体但始终是是缺失 不是机器流水线的绝对完美 回想起来倒也会有几个片段来回跑马灯 可以说得上是有亮点碎片的 导演加油!
我真的很少会觉得电影不好看 这真是我唯一忍不住吐槽的电影了8月24日记:今天上午学完习抽空去看了《倒仓》,本来也没给它太大希望就想着学完习放松放松,现在看还好没给自己高期待。
主演几个演员演技都在线,选角也很合适,就是剧情太一般了。
首先是剪辑非常稀碎,整个电影都是一个个场景片段拼接成的,让人看的莫名其妙,经常一件事情有头无尾,我感觉偶尔几个镜头这样设计挺好的可以让人自己脑补,但是一直是这个方式就让人看的云里雾里。
其次是人物塑造很平,对于角色身份轻轻带过,只有男一的身份交代的多了些,有很多对电影矛盾有用的主演性格以及身份都没交代明白,女二出镜特别少,感觉整部电影都是围绕着男一,女一女二和男二都是工具人,男一需要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为了不剧透我感觉能说的也不多),电影主要矛盾和角色性格都表现的不太好,不知道导演想突出的是什么。
然后是剧情很一般,虽然电影名叫倒仓,但是整部电影看下来不知道导演想借倒仓说什么,感觉抓不住重点,最后也没有升华,其中有的镜头也很无聊,感觉对剧情推动一点作用没有,而且有点老套,我一个看电影从来不看手机的人也忍不住看起了手机。
甚至我感觉只有最后那一场戏最好看,虽然不看戏曲但是也被吸引了,片尾曲也超好听(比剧情好 这是能说的吗)电影院里人挺少的,我是因为少熙才去看的,估计其他人也是,对于少熙的表演我给满分,而且作为少熙第一部电影是必须支持的,这个观后感仅代表我自己,如果是少熙粉丝可以一看(但是少熙镜头不太多,但是很帅很有少年感演的也好),如果只是个普通观众犹豫要不要去看的,可以参考我的观后感,我单纯对电影客观评价,这部电影宣发也是靠少熙救活了要不然我估计要扑街
连续三场杭州路演1/3。
编剧映后。
少有的京剧题材片。
🍓缺点:1️⃣色调乡土。
妆造素。
场景普通。
家庭环境窒息 (父母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虚荣心 真的令人窒息,父亲讲话好像傻b)2️⃣叙事情感并不强烈。
3️⃣男主选角 觉得太扭扭捏捏了。
(人物上可能受限于拍摄成本)4️⃣剧本上 感觉视角有点狭窄了,就是单纯讲了个故事 反映了个现象而没有更多的延伸意义。
5️⃣电影有一个通用的问题 是自己的拍摄意愿不去迎合市场,播出来就容易没有视觉好体验没有市场。
🍓优点:剧情一开始觉得很普通 ,越看到后面越有东西,南加大 还是有点质量的。
1️⃣拍清楚了故事,拍出了敬畏心,拍出了专业边缘了解感(戏剧台下功夫台上就几个瞬间)。
导演/编剧 很有使命感。
2️⃣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议题 :性别认同(性别焦虑)。
3️⃣剧情上有一幕三人情感冲突的设置 ,台词直白真实 ,应该是有过人物角度的思考。
还有注意到了人物鞋子的设计好贴切。
🍓收获1️⃣戏剧和电影还是不一样的。
虽然都是在表演。
2️⃣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这种途径表现和传播 是一个路径。
3️⃣编剧提到从一个变声想法到项目落地,一路绿灯 很顺利。
蛮欣慰的。
“准备好的 机会总会来”编剧姐姐好有表达能力 ,专业名词一蹦一蹦的我都没听懂来着哈哈,文字功底可见一斑牛牛的。
起初是冲着陈少熙来的,也只知道电影大概讲的是戏曲演员的变声期的三两事。
整部影片如片名,从“倒仓”这个外行人不太了解甚至完全没听过的点切入,带观众从一个全新视角了解京剧,展开故事,这一点也是吸引我来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
因为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受爷爷熏陶也很喜欢听戏,但对京剧也鲜少有深入的了解,一提起京剧,我能想到的就是生旦净丑这些不论是课本上还是小时候长辈茶余饭后经常会考我的知识点,以及我很喜欢他们的行头,小时候总觉得背后插的那些旗好酷,所以这次也想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倒仓。
倒仓了然后呢?
就唱不了了吗?
(“倒仓”——戏曲界的专有名词,对戏曲演员来说却尤为重要,是职业生涯的一个巨大挑战,也因为这是青春期发育的一个自然过程,倒仓的时间和程度因人而异,这也是造成“倒仓恐惧”的原因之一。
)看下来整体的故事情节齐整,故事线也很清晰。
新人演员演的也都很自然,很有代入感。
超预期了。
(虽然是禾伙人,但我也是尽量抛开滤镜客观的写的这篇小作文。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戏曲演员在后台的状态,那是我小时候看戏最好奇最想去的地方,《倒仓》也算是帮儿时的我答疑解惑了。
透过这部影片,我看到了戏曲演员的不易,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我们来说只是轻飘飘的一句话,放到每个戏曲演员身上或许就是从小离家,是一遍遍的练习基本功,是一回回咬咬牙把苦吞下,是一次次哭过以后再重来。
我看到了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在几代人之间的传承,他们很多人甚至一干就是一辈子,“一件事用一生去完成也算英雄”。
当然作为一名女性,我也在影片中看到了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制约,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解放,我们在传承文化的时候也需要取精华去糟粕,有所创新有所变通。
此外,我也看到了青年戏曲演员对热爱的坚持、青春期的迷茫、朋友间的相互成就和扶持。
成长路上总有磕碰,也会有难以预料的困难,没什么可怕的,摔倒了拍拍土站起来再出发!
成长路上也会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让你不再彷徨害怕,为你撑腰打气,一起天马行空,一起相互陪伴、相互成就,一起为梦想努力奋斗。
朋友是后天选择的家人,即使有天各奔东西,也一定会在顶峰再相见。
影片中,上一代人一些教育观念上的固执己见,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以往工作中,我也接触到过类似的家长,以自己的固有经验来教导孩子沿着自己的老路走,同时往往也会给予孩子过高的期待,这势必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
随着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在青春期,亲子之间的代沟慢慢变大,家长也需要及时的更新改变观念,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也慢慢学着把孩子当个大人看待,同时加强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
试着允许孩子“普通”,他(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路要走。
整部影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交代大家如何全力以赴各种准备的那个片段,作为禾伙人,真的很难不共情,再多讲就涉及剧透了,不做展开了。
但最后看他们的汇报演出的时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我都有点起鸡皮疙瘩,不论是扮相还是唱腔还是走位(我不太懂专业术语,说错了见谅哈)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当时我就在想啊“这部片子能播到国外去就好了”。
最后想说,“倒仓恐惧”或许不仅仅存在于戏曲演员,不仅仅存在于青春期,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有这样那样大大小小的困境。
如果你也正处于“倒仓恐惧”,不必焦虑,坦然地去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悲喜,因为苦也好乐也罢这都是我们有且仅有一次人生的限量版经历。
人生不是单一的轨道,人生是旷野,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坚持的力量,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或许命运已在不远处为你准备好了一份神秘大礼。
以及想对青年演员陈少熙说:电影里的谢天赐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扶持度过了那个迷茫又热血的青春期,去了北京电影外的陈波翰离开北京来到后陡门,也很幸运的拥有了九个一辈子的兄弟,互相扶持着走过泥泞的沟壑,熬过那个寒冬一步步携手一起走进了光里,并成为了光。
很幸运成为你戏里戏外友谊的见证者。
感谢不散观影团,感谢影片所有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
8.24《倒仓》不见不散!
《倒仓》票房大麦!
许愿:多多排片!
片尾曲《我的舞台》音源上线!
看了第一个长镜头以为有多牛逼,结果就是想装又不知道怎么装。总体剧情无聊老套,具体实施莫名其妙
没有人物 没有镜头语言 没有节奏 这部电影完全可以只靠那几分钟闪回全部讲完
在我这里是个不合格的电影,很多镜头和表情都让人摸不着头脑,像毕业大作业的水平。戏曲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广阔但是展现出来的很有限。青春片的部分只能让我感觉尴尬(也可能是过了相信纯爱的年纪
和唱花旦的小妹一起去看的,看之前怀着作为戏迷的苛刻预期,看之后却觉得很多细节很喜欢,整体值得一看,把乾旦坤生和青春期性向的困惑与探索结合得蛮恰当。非常喜欢女主角的选角,乍一看不属于主流第一眼美女,但太耐看了,看的过程中我大概和小妹感慨了八百次“她真的蛮好看”,有女少年的疏朗清隽,又有一种自然跳脱的活力,很喜欢。男主角那张脸和通身气质,一看就是唱男旦的,前面让他唱老生真是怎么看怎么别扭😅 男女主角之间莫名出来一种四爱的氛围……宋小川在戏里的每一幕感觉都是在过程派男旦的戏瘾。最后杨门女将里的替身,全是我认识或知道的戏校小朋友。结尾定军山仨人唱出来仨调门儿。但瑕不掩瑜,还是会想推荐一下的电影。
感觉像是换了个躯壳的“青春片”,还是跳不出很多的套路,几个主人公为了自己所谓的“梦想”在那自嗨。当然,中间还安排了一场三个人的互相吐槽,互相揭短的吵架场面。个人觉得戏剧展示的部分并不是特别多,也只是几句台词去表达了一下,没有很多的场面去让我们觉得这是一部为了追求戏剧梦想的电影。男二最后的离开有点莫名其妙,反正动机让人觉得不是很好说服观众。三个人之间的主题好像也有点强行升华
2.5。把“倒仓”这个可解读性很强的概念拍得一团糊。
四星鼓励。戏曲的味道很对,青春的小情愫谁都有。质感也很好。女老生很不错。
怎么我们家没有唱段啊我请问
🎬2.5星不狗血,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很平淡的青春感。
《倒仓》是一部略显稚拙和青涩的影片,看似是缺点的形容却十分贴合“青春”的主题,因为只有年轻才会有具备这样的特质。害怕长大又渴望长大,桥的对岸是哪儿,谁也不知道;谈恋爱也是笨拙的、小心翼翼的、欲盖弥彰的。一切尴尬、迷茫又拧巴的状态,就是青春期
SIFF26,5/10吧,感觉应该很多人给高分,题材比较新鲜,故事却不够细腻,有看到日影的影子,深度似乎不够,结局还是一样的合家大欢喜
睡了一觉起来,吵架了又和好了
京剧真是讨论性别议题永不过时的抓手
创作态度很端正,看的出来想好好讲一个故事的,没有卖情怀已然不错。一个包裹着戏曲的盛夏青春片,故事略显无聊,没有什么张力,但探讨的关于成长的许多议题有点意思。
在百讲看完了,要不是戴老师我估计一辈子不会看这部电影,总之很轻松很舒服,没有深刻的寓意,只有属于青春的一个美好的夏天
火车可以买站台票吗?站台票是指火车站为接送旅客的人员提供的临时乘车凭证,而非购买特定站台的火车票。在中国大陆,自2007年起,车站不再出售站台票。
用配音还拍什么戏剧电影……
一个很好的提案(所以完全理解first影展给予的支持),但可惜最终选择了一条最平庸甚至陈旧的路径展现。
#18FIFF Day1 7.20
拍了又拍拍了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