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同学去KTV唱歌,他演唱了很多歌曲的摇滚版,原来他是一个王力宏的铁杆粉丝,因为王力宏出了一张专辑就是《摇滚怎么了》,在这张专辑里王力宏就大玩摇滚。
最近正好又看了一部电影《北京乐与路》,是一个香港导演执导的关于一群在北京玩摇滚乐的年轻人的故事。
里面就有摇滚版的《国际歌》,听起来别有韵味。
里面有个经典镜头就是雪碧+二锅头,北京酒吧中调酒,一般使用少半杯二锅头,加少半杯雪碧,然后用餐纸捂住,用力于吧台上一蹲,让雪碧的汽泡携带二锅头的烈劲冒出来!
还有墨西哥跳豆,豆本身根本不会弹跳,都是里头飞蛾的幼虫在作怪。
幼虫很大,虫的后腿抓住豆子内壁,然后迅速的向上躬身,豆子就跳起来了;房间越暖和,它跳得越欢。
有人问怎么虫子会进豆子里呢?
原来每逢春季,跳豆飞蛾便会在这类矮灌木的花朵上产卵。
幼虫孵化后,钻进种子荚膜里,吃光果实、在里头蛹化。
但我感觉生长在那个跳豆里面的幼虫就像生活在北京的摇滚歌手似的,只能生活在封闭的小空间里,起初都很压抑,但总会破壳化蛾的。
就像那只叫李逵的狗,被人在树林里追赶,人们只想吃它的肉,但狗最忠诚,最后终于逃脱了猎者的魔爪。
香港没有摇滚,大陆摇滚的特点就是穷,所以当时很多的走穴的歌手,都去了香港,然后就火了,例如王菲。
是的,现在很多大陆的摇滚歌手现在也渐渐被人们所接受,例如崔健、郑钧、汪峰等,好像最近有一场怒放摇滚英雄演唱会,很多摇滚界的人都参加了。
电影中出现的骂人词句汇总:狗日的,操你大爷,他妈的,操蛋,fuck you,我操。
经典台词:"男子汉大丈夫,不挣窝囊钱,不喝跌份酒,不抱小骚货!
""所有的爱情都是操蛋的,你骗骗我,我骗骗你,就是这样。
"“人生苦短,活着就是等死,就是没死。
” “长大就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就是一个兔子变王八的过程。
”“改改你的脾气吧,艺术家” “我从来没说过我是艺术家,什么TM的艺术家,都是你们给我的,而且都是在骂我的时候。
” “我本来是想好好搞音乐的 ,结果给音乐搞了 。
”
我是在02年大年初一的早上看完这部片子的,之前我已经一个人在酒吧唱了一整夜的卡拉OK。
耿乐、舒淇和吴彦祖,三个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北京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另我感兴趣的摇滚题材,首先感谢张婉婷让这一切糅合在一起。
我其实已经期待很久了,也关注过各种报道。
看完整部片子,在“鲍家街43号”那首《晚安,北京》的旋律里,忍不住泪流满面。
生活中的我,之前有点像吴彦祖,由于本身及周围环境的原因,对生活意义的了解很少,颇有些白痴。
因为不知道,所以什么东西都是梦幻和美好的,不肯向不完美妥协。
虽然辛苦,但自己不觉得,因为太幼稚。
后来我才发现我其实是个大笨蛋,多数的时候,我和耿乐一样,也许是在过于理想化的意识清醒后,无法再去面对残酷的现实也许现实并不残酷,只是由于之前的幻想太充实,脑海里根本没有给现实世界留一点空间,用幼稚来排斥成长,逃避责任和义务,在社会里没有自己的任何位置,不但如此,还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冷笑世人的愚蠢。
其实,我才是真正的笨蛋。
对于舒淇所扮演的角色,开始我是不屑的,后来,当她把那颗破碎的“墨西哥跳豆”偷偷放进花盆时,我突然明白了,原来,她才是活得最性感的一位,该疯狂的时候,她放纵,该清醒的时候,她明白。
她是最聪明的一个,也是最善解人意的,由于她的举动,吴彦祖还是继续沉迷在自己以为的世界里,多好。
所有的不快乐,都来自于清醒,或是清醒后的无法适应。
真相都是要人命的.请你不要醒来,若是你有一天醒了,请你学习舒淇,不仅自己要勇敢面对,更要善意欺骗那些沉睡的人,只有这样,才是最完美的。
乱弹一个关于摇滚者的故事。
其间有很多原始的快乐很多执着的激情很多无奈的挣扎。
可能会没有痛楚,甚至也没有遂愿。
最后的结局是死亡。
孤独愤怒的男人在自己离去的音乐里追问命运,然后落幕。
悲怆么?
这年轻和摇滚和你我所看不到的,宿命或者其他。
总是在完结的音乐响起时僵硬着身体看屏幕愈来愈朦胧。
我不敢承认我是被故事打动了因为朋友说一切都是假的。
可我还不明白为什么每当我又听到那些音乐的时候心情会总这般无端失落呢。
不想看到你脸上的同情,听听故事里回旋的音乐。
真实。
一些摇滚。
你听到了什么?
《磁器》音乐响起了。
是磁器。
秋野与子曰乐队的一首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鼓声震耳欲聋,音乐很钝重却撕心裂肺。
听这歌很容易就变得亢奋,就像一下子被他们点燃了一样。
我会和着节奏跳啊跳啊一边还点着头吼同胞兄弟同胞兄弟。
我敢肯定这时我的几个舍友就会立刻用手指头堵住耳孔然后瞪大双眼看着我大骂SB。
是在看《北京乐与路》之前听这歌的,所以在我意识里它不带一丝电影的味道。
隐约只记得平路在一家酒吧里对着麦克风摇摆着唱这歌。
子曰的摇滚总这么激动人心和出乎意料,带着京味,原始朴素得我想顶礼膜拜。
《磁器》里还有一段背景独白,好极了,我只能这么说。
在《第二册》里这种独白式的背景很多,似乎是想让听者在被音乐麻木的间隙里清醒。
找不到理由,我想这或许就是子曰。
隐藏愤怒刻意诙谐。
朋友问我,为什么这歌要叫作“磁器”。
我说大概应该是瓷器但是他们故意写错了吧要么就是表示之间有磁性的什么东西比如人和人。
朋友朝我冷笑。
我说其实我也不知道。
同胞兄弟!
同胞兄弟!
他们怎么了?
我们怎么了?
“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中有你/你中也有我/我们亲亲热热/拍拍握握/怎么着/我们是同胞兄弟/磁器!”《你也来了》也是子曰的一首歌。
带着有如宗教般的说教。
“你也来了/赤条条同我在同一个地方/你也来了/大睁着恐惧的眼抖如筛糠/你也来了/为了上一世因果在这里得以报偿”这是在说故事里的人们吗还是在说芸芸众生。
恐惧的来,只为前世的因果。
前世???
音乐里没有唯神或唯物之分,在音乐里,前世就是空白饥渴乏力,就是起点。
香火渐散,我从菩提印珠被罡风吹过掉落的尘片里窥见了九幽。
到处是刻上了年轮的欲眼。
那里是不是也会有这样清醒的音乐。
“你认命了吧/走过了奈何桥奈何又妄想/你忍住了吧/泥巴莲花本同路都在桥下”子曰在虔诚地唱。
子曰是说,不管即将或已经发生了什么,你和我每个人都没有错,一点都没有。
命而已,注定的。
镜头中平路站在台上唱,流了一脸的汗:“只不过/只不过是汝矛来剌汝盾/一个尘劳/一个业障/只不过/只不过是用凸的应付凹的/一块丰碑/一面牌坊”音乐很疯狂唱歌的人也很疯狂,就像发泄着一语道破尘世幽怨的快意。
台下的人开始骚动,有些人很不满在大声斥问这叫什么歌有些人干脆愤愤的走了。
只平路他们还在制造音乐制造疯狂。
没有耳朵在听。
这个时候我宁愿相信子曰说的是对的,谁都没有错。
故事、摇滚以及看客。
心情很糟,但我得听完这子曰:“所以/我说/你说/他说/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
”《回忆之前忘记之后》一首在整个《北京乐与路》里相比之下较平缓的歌。
主唱汪峰。
喜欢汪峰,他有着深情破裂的嗓音和干净的脸庞。
这个男人懂得掩饰骨头里澎湃的暴戾与愤懑,他甚至用有一些贴近主流音乐的来发泄郁闷。
不过这次,他作了小小的妥协。
“一见一回心底一阵痛/故人故事故情只落的一场空/回忆之前茫茫如梦醒/忘记之后方知梦中还有梦……”是在电影结束后升起字幕的时候响起这首歌的。
音乐元素很简单,旋律很美很动听。
低回的男声加上钢琴与吉他默契的糅合,似乎在诉说激情退却后的爱情。
不平凡的爱情。
电影里杨颖深爱着平路,就像平路深爱着摇滚那样执着。
但结局呢?
也许如同朋友们说的一样——摇滚,与爱情无关。
它是首好歌,真的。
《晚安,北京》第一次听《晚安,北京》就是在《北京乐与路》中听的。
钢琴的声音随着画面飘出来的时候我竟被打动了。
汪峰的音乐语言和嗓音是这么恰当地撞击着听者敏感的心灵。
“我曾在许多的街头失眠 它的城市梦幻的空间 它的子无虚设的阻力 在疯狂的边缘失眠 晚安 北京 晚安 所有未眠的人们 我觉得越来越有些疲倦 继续着隔壁提琴的抽泣 说着事事如非的蹂踏 越来越有些疲倦 晚安 北京 晚安 所有未眠的人们 晚安 北京 晚安 所有孤独的人们”从头到尾我都在静静的听。
我想我能感受到那种落魄的无助和对世俗麻木的宽容。
七分钟的灵魂与身体尖锐的撞击伴着电子特技音色久久不散,这就是本土的北京摇滚么?
在《北京乐与路》里的此刻,挣扎着的是灵魂,冷漠着的是北京。
喧嚣已过。
我要说,早安,北京。
没有人知道在昨夜里,在寂寞美丽的黑夜里,曾涌动着怎样的一种激情。
《光的深处》是“光的深处”这四个字说服我把它放在了文章的最后。
还是子曰的一首歌。
但它与其他的不一样,至少在于我,它是。
吉他的声音打破沉寂,然后秋野开始唱。
秋野的声音有些怪异,恍恍然似乎是在刻意去表达什么飘渺的事实。
“靠近窗/摸风的声/玻璃挡住我说:/‘不行’/贴着墙/躲避身影/光线却罩住我说:/‘我能’/‘是谁能穿透谁的身体/又是谁在让谁发出的响声’”。
如果不看歌词我绝听不出来他在唱什么。
但我宁愿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因为我喜欢那种感觉:迷离的幻影无措的人,光明的深处渴望的心。
“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
/ 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
/有风吗?
”在金属刚烈的磨磋中,子曰开始了他们向往的呐喊。
电影里的平路也反复这么唱着:“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
有风吗?
”是啊,光的深处,那会是什么。
大概所有黑暗中的摇滚者都想冲脱无边无际的黑暗去接受阳光的照耀吧。
可真正的摇滚却是属于盛放在暗夜中的植物,除了那些幸运的伪摇滚外,所有人都承当得起光的重负。
或许你已经读出来了,在光的最深处,还是茫茫的一片黑暗。
所以我们在用音乐追问,用摇滚赋予的某种精神或力量在挣脱。
一如子曰,一如平路,一如所有真诚的摇滚。
故事结束了。
所谓的宿命已在无尽的旋律里被铭记。
直到今天我都不确定《北京乐与路》是在宣扬摇滚还是在嘲笑摇滚。
导演在最后安排了一种叫墨西哥跳豆的东西出现。
我可以看到裂开的壳里一只小虫子正舒展着洁白而顽强的躯体。
新生命在痛苦的微笑。
不管他有或没有什么寓意,我不喜欢虫子。
平路死了。
但所有的音乐还在。
再见,《北京乐与路》。
晚安,人们。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杀戮的<活者>这首歌吧还有秋天的虫子的一首《永恒的小夜曲》
这就是我脑子里的北京,这就是我脑子里的摇滚。
香港富家子吴彦祖问:北京摇滚的特色是狠吗?北漂青年耿乐笑笑:不是。
那是什么?
是穷。
这一段对话就够了。
就足够这本电影四颗星了。
耿乐在里面一头长发,不修边幅,开口就是脏话,性格冲动。
但是当他躺在舒淇怀里的时候,当他因为自己坚持的东西不被人认可而哭泣的时候,他就是个孩子。
特别纯特别真的孩子。
那是一颗赤子之心。
也所以现在市面上大红大紫的摇滚,也正如那个制片人说的,那些放荡不羁都是包装出来的。
他们就是外面自由,里面听话。
所以穷,所以动人。
舒淇好几次都说,我们两个是注定要在一起的。
她说,我知道有很多种死法,但是嫁给玩儿摇滚的是死得最痛快的一种。
又痛,又快。
这个女子在遇到《最好的时光》前还没来得及把脱掉的衣服一件件穿回来的时候,她就是特别的,有股倔强的温柔的爱笑的女子。
我相信这个角色有她自己的影子。
跟着大篷车巡回跳艳舞,私底下却是个笑起来一大嘴的简单女孩子,性格直爽。
还有就是在耿乐被音乐公司拒绝之后去找了他父亲,而后没赶上送父亲酒火车就走了之后,他一个人坐在月台上飘着长发,抽着烧掉很长一段了却没掉烟灰的烟,留下了眼泪的时候,我坚信耿乐是个好演员。
这个表达真的太到位了。
那个画面是在脑海里很深刻的地方的。
千禧年之后的北京还留有90年代末的影子,还留有信仰。
可是电影的最后,却倒在了一片玉米和蔬菜中,正如开头所说的,四合院最乱的地方对着玉米蔬菜,多接地气。
没错,摇滚就该是这样的。
而现在,那个时候好像过去了。
《北京摇滚》蛮唯美,那几首摇滚不错,故事情节有点傻,也有点矫情。
很多人说是烂片,但我不能否人它的几处细节打动人心,比如小路老爸的出场。
小路的死是个败笔,太俗套,明显就是编剧灵感枯竭,二流小说就是这样的,关键人物不死一个不能解决问题。
他又不是一个悲剧英雄,只不过不懂游戏规则不会推销自己,完全没必要以死明志吧?
这个极度自我中心的文艺青年,放大了现实中文艺男青年的通病——自负自大、表面耍酷其实只会朝女友撒气、顽固的理想主义。
一个充满激情的生命因为一时冲动就撞死了,怎么对得起他老爸还有爱他的女孩呢。
文艺青年成熟得早, 却世故地晚,越长大就越会明白,叛逆是最不值一钱的东西。
平路一直说自己不是艺术家,从看男人的角度来说,除去他的才华,他只有这一点是好样的——文艺青年不装X。
那个墨西哥跳豆的结尾很有意思。
或许舒淇懂得看透了却不说穿,才是她得到两个男人心的原因。
说白了这片子没有什么精神。
只是一群摇滚青年肆意挥霍青春的画面,还有寂静的夜北京,让我觉得很美好。
姑且把它看作一个另类青少年成长的故事,养眼就好。
这部片子自始至终是以一个香港人的视角看北京摇滚,所以看它还是不要太认真,想从里面寻找摇滚精神,那就明摆着要失望咯!
不如去看BENJAMIN写的《地下室》,其可贵之处同样在于真实坦白,不装X。
承认自己的渺小和软弱无力却继续戴着镣铐跳舞,向最后的涅磐逼近,这才是在生存夹缝中做梦所必须的执着和觉醒。
不觉醒就要死,这个结局是不是太残酷也太苍白了。
中国电影看得不多,最近才很HC地发现,吴彦祖长得真好看。
他在《美少年之恋》和《北京摇滚》里面的两个角色,实在让我太喜欢。
安静的气质,腼腆的笑,所谓“明媚忧伤”,或许就是吴彦祖最擅长的表情。
总是安安静静,默默付出,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喜欢你却从不说出来。
一边看一边感慨,在猥琐之风盛行的今天,这样美好的男生真的快要绝种!
这角色不需要多少演技,要得就是气质,不浪费了好身材和那张脸。
冲着雪碧二锅头,吴彦祖,男子汉大丈夫,不喝下价酒,不挣窝囊钱,不抱小骚货的台词这三样看的电影。
但整部电影似乎就只有这三样是值得记住的。
摇滚或者说音乐类型题材的电影很难拍,这是众所周知的。
所以我觉得导演很有勇气去拍北京摇滚乐队,这很值得称赞。
我也认为她拍的挺用心的,至少电影前半段,我看的挺起劲的,虽然主唱和调音师能吵起来,乐队跟着大棚混挺离谱的,但是livehouse的氛围,北京四合院里排练,走穴的感觉我倒是很喜欢。
摇滚乐队放荡不羁的味道我是能通过电影去体会到的,所以我才说这是部好电影。
吴启彦在电影的前半段的作用就是让观众通过他的视觉去认识杨颖和平路乐队的生活,这我觉得挺好,如果整部电影能一直这样下去,吴启彦在走穴的路上写出自己的歌,平路坚持下去还清杨颖的债务后,继续去livehouse演出,最终被滚石签,这结局就挺好了的。
但是,导演很明显有她想表达的东西。
平路叛逆,与社会脱离,不被主流接受,ok,这样的人物塑造的想法没问题,但是叛逆并不等于精神不正常,并不等于于唱片公司碰壁后,就跑出去嫖娼,然后抛弃队友女友,然后撞货车自杀。
我知道这是在致敬柯本那种只做自我的人生态度,我get到了,但是表达的方式确实有点儿戏了,结尾处平路摩托车飙车被撞后,起来要求火车司机听一下自己的歌,然后才死,说实话我看到这儿,真的绷不住了。
还有想吐槽的就是,吴启彦米高这个角色了,作为电影的另一条故事线,他和杨颖的暧昧很让人尴尬,平路前脚刚走,他们两人马上勾搭上了,平路一回来,杨颖马上把米高给抛弃了,虽然米高和杨颖卖打口cd被警察追的那一段我很喜欢,但是这样背这平路搞,然后杨颖又求着平路回来,真的很让人无语。
吴启彦这个角色就是公子哥的形象,逃避出庭逃避写歌,没灵感跑出去跟穷乐队鬼混,这本身就说明米高就是个喜欢逃避的人,虽然最后也不得不面对,被判刑,但是这哥们似乎并没有从中吸取什么教训,结局该回香港回香港,平路死了,流几滴眼泪,流完掏出跳豆继续嘻嘻哈哈,跳豆也暗示了米高这一活在象牙塔,不care人间烟火的温室公子哥。
单拿出这个角色看,可以说已经一塌糊涂了,所以导演很明显一方面是让我们通过他的视角看北京乐队,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他和平路对比,前者导演做的很不错,但是后者因为平路本身角色就有问题,米高角色本身也有问题,最终也没对比个所以然来,非常失败,也因此电影的后半段,已经不知道在演什么了。
总结一下,电影前半段的感觉,和一些片段拍得很不错,吴彦祖确实tm帅,观感不错。
但后半段已经不知道在拍什么了,一塌糊涂,虽然能get到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但这是最糟糕的,因为要么就好好地表达,要么就干脆不让观众看懂。
如果观众能看穿导演的意图,但是导演传递的方式却很糟糕,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不合格的。
——————————————————黑豹,窦唯,唐朝,超载,鲍家街,喜欢90年代中国摇滚的,这部电影肯定得喜欢,就冲开头livehouse那一段,摄影瞎几把乱晃给你一个在坑里的感觉,你tm就得喜欢。
这只是一部电影,不是摇滚纪录片。
我们没必要对他描绘的东西真实与否,是不是烂俗计较太多。
看这片的时候我刚接触摇滚。
至少对于菜鸟的我,他还是给我带来不少冲击。
有人说他就是架在摇滚上的三角恋故事,我不在意,或许导演他的确只是想用摇滚的形式来演绎一段感情,这又有什么不妥?
我通常不会带着某种既定的情感去看电影,因为那样看完之后,你可能得到了满足,也可能失望很久。
我喜欢带着空白去看,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每个导演都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拍,但并不一定都有那个能拍出自己想法的功力来。
你如果带着同样的想法去看,岂不真的失望之极?
我看乐与路的时候就是简单的看,看到了很多跟我接触的不一样的东西,我觉得值了,那就值了。
“就你这个德行,能在这个圈子里混吗?
”“能红起来的乐队,都是在外面反叛,里面听话的。
”这是电影《北京乐与路》中,唱片公司高层教育“耿乐”的一番话。
同时,这也算是对我心中长久以来始终存在一个疑问的解答:那些在舞台上标榜反抗,宣扬不妥协的摇滚乐队,是他们对生活的真情流露,还只是在镁光灯下的角色需要?
理智逻辑告诉我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属于后者,即使从感情角度相信并不愿意承认这点。
因为一旦如此,似乎就把他们和虚伪、表里不一这些贬义词扯在了一起。
毕竟,音乐不是电影、话剧、戏曲,台上的崔健依然叫崔健,而不是张健、李健。
中国有个成语叫叶公好龙,含义无需赘言,当然这是个贬义词。
可是在我小学刚读到这个典故时,心里就一直有疑惑:突然在身旁冒出一条龙来,且龙的面目本非善辈,换谁谁不逃?
比如我很喜欢猫,但哪怕家里突然闯进一只hello kitty,我也会猛得一惊,退避三舍。
何况龙乎?!
更进一步分析,叶公好龙,好的是龙的帝王之气、威猛之象,这些抽象精神层面的东西。
而在这方面,甚至说真龙还不如年画上的龙呢!
又怎么说叶公不是真好龙呢?
说这个典故的意思,就是想探讨,摇滚乐手的反抗精神是作秀还是真情,重要吗?
更进一步说,摇滚乐手真有可能将反抗、不妥协、特立独行在生活中进行到底吗?
去年的张北草原音乐节上,谢天笑就因为说了一句“反正你们也听不出(指音准)”,之后就遭来了不少歌迷的非议,我在豆瓣上、QQ群里都见到有人说他耍大牌,要抵制云云。
是的,谢天笑的话确实装逼,而这不也是许多人喜欢谢天笑们的那种桀骜不驯、口无遮拦(得承认,现场又有几个人能听出细微的音准?
)的体现吗?
只是,这种装逼对象不能针对某个与歌手乐队产生具体关系的个人或群体。
跟歌迷装逼,歌迷抵制你;更媒体装逼,媒体封杀你;跟公司装逼,公司冷藏你。
于是,最后的装逼对象只能针对一些抽象的、庞大的、遥远的实体(即使对方被装逼了也不会有反应),比如专制、政府、世博、涛哥,等等等等。
当然,我并无意在此贬低摇滚乐的反抗精神。
恰恰正是那些目标对象宏大的装逼、反抗,才是歌迷真正想听到、感受到的。
所以如果一个摇滚歌手去菜场买两根黄瓜都不忘跟小贩反抗一下,装逼一回,只能说,你入戏太深了。
而在《北京乐与路》中,我看到的恰恰是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
影片从一个香港富二代歌手的视角展开。
从我的三俗观点来理解,无非就是想说,一个犯事迷茫的富二代,从北京地下摇滚乐队那儿领悟到了人生真谛、找到了音乐灵感,从此走上了光明大道。
只是直到汪峰的片尾曲《回忆之前忘记之后》响起,我实在没看出来“吴彦祖”究竟在“耿乐”身上学到了什么!
冲动易怒,出口成脏,醉酒驾车,如果不是“耿乐”背着吉他,我觉得他和社会上那些小混混根本无区别。
只是,他的头顶顶了一个叫“摇滚乐”的光环,于是,这一切都伟大了起来!
有漂亮果儿在身边陪伴,有香港富二代随着做跟班。
影片似乎就想告诉我,摇滚乐是多么得伟大,能瞬间让荡妇变贞女,小和尚成朱元璋。
难怪此电影一出,便招致了舌头、痛仰、左小祖咒等一大批北京摇滚乐队歌手的签名抵制。
就像电影里的富二代“吴彦祖”永远不可能真正体会“耿乐”为了少给的30块演出费而如此愤愤不平,香港导演张婉婷对北京摇滚乐的描绘也基本属于雾里看花式的猎奇、把玩。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其它一些摇滚电影中。
典型的比如纪录片《后革命时代》,从头到尾感觉拍摄者自己都没搞清楚一些基本情况,就一时兴起拿着摄像机乱逛开拍了。
镜头下的二表简直就是精神错乱返祖退化的典型,卫生巾的行为艺术更让正常观影人作呕。
如果这就是摇滚乐,相信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不会对它产生好感。
摇滚精神,简单的说,是对这个世界恶的无情鞭挞、反抗,以及对善的真诚赞美、追求。
当然,很多时候的重点体现在前者上。
但前者的表达并不仅仅是一种姿态,甚至形式大于内容的哗众取宠。
摇滚乐,是音乐,最终的归宿还是要落在五线谱上。
否则,仅仅骂几声政府操蛋、总理下台,谁不会?
谁又能花钱买你的帐?
所以,在我心里,比如五月天的《约翰列侬》,李志的《黑色信封》都要比很多声嘶力竭的怒吼更摇滚。
其实关于摇滚的反抗精神,还有更多深入的内容可以挖掘探讨。
曾经有一个被我拖去看现场的朋友回来后问我,pogo和disco有区别吗?
我默然无语。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把此问视为对摇滚的侮辱,但是,却始终无力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自己的立场似乎越来越倾向于朋友的言下之意:pogo和disco似乎真没什么区别。
对比中西方的摇滚乐,会发现西方的群众基础更为广泛,基本属于他们社会中的中下阶层;而在中国,你见过一天工作10小时的体力劳动者山寨机里不放《爱情买卖》放《地安门外》吗?
你见过几个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学生自个花几十几百参加音乐节的?
是的,至少在我周围看不到这样的例子。
在中国,真正消费摇滚乐的是脖子上挂着单反的大学生,是工作在写字楼28层的白领,甚至是开着跑车的富二代、官二代。
总之无论哪种,他们(包括他们的家庭)都处于社会的中上阶层,比普通人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
他们,又有多少东西值得反抗呢?
十年前的迷笛艰难起步,十年后音乐节在中国遍地开花。
政府有了打造城市名片、拉动GDP的机会,有钱有闲的年轻人有了狂欢、聚会的理由,摇滚乐队也终于有了流行艺人们赶通告的架势,大牌点的甚至连档期都未必排得开,当然腰包自然也鼓起来了,不会再去挤什么霍村、树营。
也许,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千禧年 迷途青年:大棚歌舞团,北京地下摇滚,回大陆的港人,在世纪初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年轻人聚在一起,上演了一出梦想和爱情的好戏,“自杀的方式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
一个满怀梦想但幼稚冲动的摇滚青年,一个死心塌地爱他的女孩,还有一个默默守护羞于表达的男孩,电影讲的是他们的关系,戏剧核是普通的,但形式化的东西太多,倒也能营造出世纪初年轻人那种迷惘的心境吧。
电影与摇滚如何兼容的终极问题:讲述摇滚青年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也曾让我痴迷,没有深入了解过滚圈,但从一些旧友的描述中知道北京地下摇滚是艰难的。
这部电影引起的风波也有所耳闻,归根到底是摇滚乐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能在何种程度上兼容的问题。
就像历史剧能在多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电影的语言是虚构的,是服务于戏剧与影像真实的,也无法完全言说现实世界的真实,或许应该将二者置于各自的领域空间中讨论。
怀旧的意义是追寻自由:无论如何,片子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自由气息,片里片外都充满了自由大胆叛逆的氛围,看完简直想去奔跑,去骑车,去唱歌……回到现实,却是终日面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想自由,玉米和艺术都是。
国内的摇滚电影,基本上都不会深入描绘摇滚乐手的内心世界。
他们只是把摇滚乐手当作个角色,然后生发故事。
摇滚乐手都是地痞一样的混混,在电影里都绝情和歇斯底里。
《北京乐与路》也是这样,耿乐费尽心思饰演的摇滚乐队主唱,脱不开“浑浑噩噩的幼稚理想主义青年”的固定标签。
他唱着子曰乐队的歌儿,却没有那几位爷的气定神闲。
演出在歌舞厅也就算了,大棚里唱也能当作实在没招儿了,但舒淇的一口台湾腔如何能成功演绎北京摇滚歌手的情儿呢?
看“秋天的虫子”在台上露脸,真是觉得电影是个太诱惑人的东西。
摩托车、灌酒、乱搞、没钱、自以为是、凑合活着,就是电影为我们呈现的北京摇滚圈子。
这满满的负能量把摇滚和土气结合到了一起。
连吴彦祖都连带着真像个香港农民了。
耿乐最后出车祸,一下子就彻底把电影打入剧情乏力的大闷锅里了。
对着镜头说话的梗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乍一看以为自己在看电视台专题片。
整部电影所有人都成为了最丑的那一个,包括舒淇。
她穿着短裤渔网袜站在台上蠢蠢的样子,令人不禁知道了为何耿乐总会偷腥。
您至少弄个鼻环啊!
就肩膀上纹个情侣纹身,这才不是摇滚青年呢讨厌。
2015年7月28日
一颗星是给子曰的。我觉得这片子怎么拍的好像是城里人下乡看新鲜体验生活一样,直接把摇滚让农民了。烂
我知道自杀的方法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保证死得痛快,又痛又快。
7分,拍得是真不咋地,故事段落间非常断裂,处理得很不流畅,镜头也缺乏设计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三个演员实在是太太太青春了,所以实在不忍心扣分。耿乐真是很有那个劲儿,虽然在舞台上唱二手玫瑰还是有点违和,后半部分让人心疼,看到老父亲眼泪都下来了;一直不怎么喜欢吴彦祖,在这个片子里也演得跟角色设定很贴切,舒服养眼;舒淇不用说,穿那么土依然很可爱,跳舞萌死了。北京的风很大,秋很美,那时候的电影透露出一种独特的光影质感,后来不知道是设备换了还是大家的审美变了,反正那种质感就没有了,因而让人怀旧。很多有趣的段落,现在看来依然可以会心一笑,也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吧。#补遗#
或许追逐死亡就是小路的终极愿望,像他所崇拜的那些摇滚偶像一样。观影期间一直徘徊在“这片真没劲”和“这段还有点意思”之间,时不时地又觉得好像一下又回到了十几年前,著名非法出版物我爱摇滚乐还在,草莓音乐节才办了一两年,大家都去草莓音乐节但嘴里都说着迷笛音乐节才最牛逼的年代。
搞不明白,觉得耿乐演了一个傻逼
有人说:真正的爱情,背后没有秘密。说这话的人,既不明白爱情,也不明白秘密。
下过来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了,电影里有几个父子煽情的片段,其他的都太一般了。
吴耀汉演这个配角反而较好
我知道自杀的方法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保证死得痛快,又痛又快……
那时候的阿祖挺有味~ 从这电影学的“破罐破摔”
如果在零几年,可能会觉得没那么好看吧。可是二十年过后,回头再看看北京那个时候的样子,听听过去的音乐,港台舒淇和吴彦祖那么美和甜的身材与眼神,那么格格不入的倔强大陆耿乐。欣喜、惆怅,一丝丝孤独,风一起就没了。被踩碎的魔豆,被舒淇偷偷放入花盆,再转头继续陪着吴彦祖笑。
这大约真是那个时代中国摇滚乐坛的纪录。真心感叹当年的舒淇真可爱,耿乐很是迷人,彦祖的确是个纯真的“港农”。
怎么记得还叫过北京乐与怒?确实每个人都有过去,虽然这是一部好电影,但如果现在让三位主演来拍估计是不可能了。这也见证了华语电影被90年代港片糟蹋过后的黎明前的黑暗。
蛮好玩的电影
不能欣赏,其中的原创音乐倒还可以。
非要把这片子和摇滚扯在一起的话,它不够深,有模有样却又难免浮皮潦草,不过也只能如此,若是真往深里倒腾,当然有灿然的闪光点,但大多还是尴尬的世俗之脏。这里有『理想你好』也有『理想你洗洗睡吧』,这就是生活。
不!!!完全没有吴彦祖和舒淇机车的镜头,被照片骗了!电影不知道在讲什么鬼……‘我只是冲着那张吴彦祖和舒淇的机车海报去的哈哈哈哈’
偏执的认为摇滚影片不要请这些大俗片的明星
耿樂那句臺詞,“北京搖滾樂的特色是窮”
吴身上实在没有摇滚气息 片中极力表现他与老板为代表的传统的斗争和矛盾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