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剧里感情戏特别不喜欢,不是针对这部剧,是几乎所有正剧悬疑刑侦里的感情戏都条件反射地不喜欢。
而且这部剧还四角恋?
戏份还不少,这太可怕了犯罪心理部分还可以,挺精彩的。
最喜欢的还是祖峰老师演的石隐。
看祖峰老师演戏太舒适了。
话说石隐太惨了吧,多好多优秀的一个人,结果结局那么惨,哎。
心痛。
十一长假,中秋节,不回家。
在自己的租来的小房子里,足足看了四天电视剧和电影。
今天是第五天。
写之前要先表白几句,感谢豆瓣。
:)四天的时间,有两天半是看姜伟的《沉默的证人》那个电视剧,因为《潜伏》的关系,那是第一部让我从下午五点一直看到早上五点的电视剧。
我是非常爱惜身体的人,这些年来从不为了些声色犬马的娱乐毁掉自己养气血的睡眠时间,但那一次,《潜伏》让我破了例。
我以为是孙红雷的原因,潜伏结束后就又去找了《刀锋》,觉得不太是味儿,再找了当时热播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不料几乎要吐血。
柯蓝的矫情,太多演员的扭捏做态,孙红雷也全无发挥空间。
于是明白了,《潜伏》的成功,不只在演员。
寻了导演姜伟的评价和作品,明白原来可能更重要是因为姜伟。
所以去看《沉默的证人》,那部片子并不能说有多么的好,可以和《潜伏》相比较的,不过看到了姜伟的发展轨迹。
自己是纯属无聊,希望长假里有若干天的时间,什么也不干,不想工作,只看电影,被人家带着去思考,被娱乐一下而已。
所以连续地看着,从早到晚。
国产片的好处是可以听声音,不一定需要盯住屏幕看字幕,所以可以一边叠叠衣服,用灰尘刷粘掉刚洗过的衣服上遗留的洗衣机带来的灰尘和线头,擦擦地板,擦擦家里的所以落了灰的地方,一边听电视剧,关键的部分抬起头来看一看就OK了。
打发时光的好办法。
杜源与王志飞的表演最好!
豆瓣上评分很高,也有一些我认识的网友来强烈推荐这部剧,但在观剧的初期我真的提不起精神看(部分原因是因为感冒吃了药,所以失眠的话其实磕感冒药应该也可以),因为在剧的前1/3我真的看不出这剧有什么可以让人推荐的因素,但没办法,唯有就这么熬着,看到将近过半时,情节终于开始紧凑起来了,而我也开始嗅到了一丝真凶的味道,但是我对自己太没信心了,但又不想提前去剧透来印证我的推断,又这么继续熬着,终于几集过后我很开心的竖起胜利的手指,我猜对了!
此后我犹如被注射了鸡血,兴奋不已,一直到了最后几集稍微缓和,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2/3那部分是最精彩的,不论我猜不猜的中凶手,它都是全剧最精彩的!
那个“高加索教会案”编剧写得很有意思,可以说电视剧里各种杜撰的故事有很多,但在我看过得的剧中,都没有这个来的深刻,它作为一个参照的手法、被借鉴的例子,剧里甚至没被展开来叙述,保有神秘感,使得其有一种无形中的惊悚,让我有点后脊背发凉至于此剧的瑕疵,就是在于男一号的塑造以及谈情说爱的篇章上,如果能精简那些显得有点多余的情感片段,那男一号奇葩点也就没什么,顶多将他看做是路人主角就算了,而对于女二的牺牲我觉得完全是为了起激励作用,面对着这么个厉害的凶手,肯定是要下点猛料刺激一下,也好让相持不下的三角恋好有个终场
在写剧评之前,百度了一下这部2004年电视剧的背景。
在拍摄过程这一段由百度百科提供的链接可以看到两份2004年网络新闻的快照。
有两点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1、这个剧是在武汉开机的。
(作为一个武汉人,才知道原来在剧里看到的酷似长江大桥的建筑竟然是真的!
)2、该剧由于遇上限制令,为了过审临时将名字由《死亡日记》改为了《沉默的证人》。
其实叫“沉默的证人”我理解为指代死去的受害者,或者是犯罪心理分析这一不提供直接证据的破案辅助工具,然而最初为什么叫“死亡日记”有点让人费解了。
剧情当中似乎没有与日记相关的内容,故事也不是从回忆的角度展开的。
在此存疑。
今天笔者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在1.25倍速与2倍速之间切换,在咪咕视频上刷完了这部在我国犯罪心理题材上别具一格的作品,全程没有看到一条弹幕。
感慨良多。
下面简单谈谈对于这部电视剧的看发。
一、故事情节姜伟导演是一位能够自编自导的导演,在剧情的编写上完全有着优秀悬疑小说的特质,单单看故事这也会是一部算得上优秀的作品。
先来说故事的优点。
1、案情设置扑朔。
本案其实只有两个主案,一个是汽车司机的敲诈勒索,另一个是陈俊威的连环杀人与报复。
而编剧在书写这两个案子时细节详细,尤其凶手的身世、作案动机、警方如何逐步寻找线索等,详细无比,现在能看到这种几乎无bug,逻辑严谨不浮夸的剧情已经很难了。
2、编剧掌握了侦探悬疑小说中最为高逼格有意思的内容——掉书袋。
编剧做了很多功课:专业的犯罪心理学分析、石隐口中的艾伦金斯伯格与“垮掉的一代”、《嚎叫》、滚石乐队的歌词、泰森的座右铭、作家的自传、诗歌、采访录等等,给刑侦剧带上了浓厚的文学气息,也进一步扩大了犯罪案情与动机的张力,让人拍案叫绝,欲罢不能。
观众看了都想去图书馆查资料了。
再来谈一谈故事的缺点。
1、情节旁逸斜出的多。
最为观众诟病的就是警察局里的“四角恋”。
为什么冯薇执行任务要用“分手”来隐瞒,她只需要说自己执行任务就行了,如此的“分手虐心”是在是不需要,而叶小晶也完全没有必要塑造成一个受过伤的抑郁女孩,后续剧情之混乱与灌水实在是让人恨不得十倍速。
尤其最后冯薇送人头的举动让剧情呈现出为悲剧而悲剧的感觉。
2、人物塑性格造不够合理。
笔者刚从《案发现场》那个温馨和谐的警队过来,一看到袁可为的行事风格就觉得完全不能接受,而对于冯薇卧底的心理历程与能力也少有展现,对于周马的成长与蜕变也刻画的不好。
热衷于私人查案的刘宝生对于小年轻的生活的关注也让人觉得突兀。
编剧与导演试图用一些情节来突出警察队伍的自律与高尚,但是突出的十分不自然。
比如日夜不休的法医,差点晕倒的武警战士,牺牲的警察等等。
笔者觉得影片没有还原出一个生动的警队,过于压抑与沉重,人物之间的那种真挚的感情没有凸显出来。
二、制作色调什么的没话说,最让人不能接受的就一到感情线与紧张剧情就被滥用的背景音乐。
音乐是配合剧情来的,而每每让观者感受到了背景音乐“强烈的存在”就意味着背景音乐非常失败。
伴随着背景音乐的嘈杂的是导演与编剧不愿意舍弃的感情线,使得节奏忽快忽慢,时而悬疑,时而琼瑶,三、该剧可以如何改进本剧最大的看点就是表面为犯罪心理学家实则为连环杀手的陈俊威,而由于人物设置的过少,陈俊威的真实身份很容易就被猜出来了。
而这个巨大的反差其实没有让观众觉得“震惊”,可能是剧集的长度剧透了。
而剧情结尾又用大量篇幅写如何让陈俊生伏法。
其实写出再次作案与报复周马就十分荒诞了,陈俊生最后颇有一些降智的感觉。
使得高潮错位(不是查明凶手,而是击溃凶手心理防线)。
如果是笔者来写的话(hhhh)我会在大案被发现之前广泛设置一些涉及罪犯侧写的案子,由陈俊威带着正在跟着他读书的学生(周马)出面解决。
并在此过程中不停表现陈俊生的高能,以及周马与陈俊威之间的师生情。
而学成之后的周马加入了警队,期间认识了路人甲袁队与两个对自己有好感的女孩法医小晶和刑警冯薇,三个人相处愉快,但也暗生情愫。
在点兵山案发后,三人历经艰难,逮到了具有重大作案嫌疑的石隐,但在仔细分析后,周马觉得石与凶手心理不符合,于是再次向恩师陈俊威请教,陈俊威出马审理,后石隐自杀。
周马感到十分困惑,而冯薇偶然间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书(对应陈对石说的话),就在她准备进一步查证时,陈发现了,于是痛下杀手,案子做得天衣无缝,像一场意外(观众角度只看到意外)。
周马痛苦万分……最后循着冯薇的痕迹,发现不是意外,再次怀疑起了点兵山案。
于是再次找陈老师商量自己的怀疑,随着调查的深入,周马基本肯定凶手的心理侧写,可是周马不能确认对象是谁。
再一次与陈的无意谈话的过程中,周马由一个细节怀疑上了陈,于是开始暗中调查。
周马的反常很快让陈警觉,而陈每每面对这个认真的学生也是欲言又止。
终于周马查到了关键线索,但他很想知道陈为什么这样做,于是选定了一个时间和陈摊牌。
陈早已做好了安排,决定再来一次完美地谋杀干掉这位学生。
再制服周马之后,陈告诉了他他的动机,并说自己也算是为犯罪心理学提供案例了,他还劝说周马学会接受世界的肮脏。
就在陈要痛下杀手时,小晶赶到,救下了周马,陈准备自杀,被周马拼命救下。
这段师生情画下了句号。
感觉原剧就是由于人物间的感情羁绊不深,所以不够动人。
清冷而沉静的基调,缓慢而悠长的节奏,是电视剧《沉默的证人》独有的风格。
在我去年刚看了几个片断时对此就十分惊讶。
不是没有别的电视剧风格如此,只是作为一部刑侦题材的电视剧,这样的展开是否太舒缓了一些?
好在本剧的舒缓并非一潭死水,而是衔远山吞长江,表面风平浪静底下暗潮涌动的洞庭。
有时候我尽量拉远与之的距离,感觉很像一个场景:某个夏天的傍晚,村头的大树下,饱经沧桑的老人摇着蒲扇给几个孩子讲当年的故事。
斜阳把树和老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老人的腔调也拖得长长的。
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所以雄奇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而《沉默的证人》也可以为这句话做一个注脚。
在本剧中,有太多耐人寻味的台词,太多值得探讨的情节。
但引人思考的同时,这部电视剧也给人温吞甚至于苍白的感觉,一部剧看到底,荡气回肠是荡气回肠,几个人物几句台词能在你心头盘桓几个月。
只是总少了点什么,这部剧不安心于只讲一个故事,倒是有了几分哲学的感觉。
只是这几分哲学仅限于哲思,没有进一步走下去。
而故事呢,尚算完整,但是也讲得漏洞百出槽点无数。
这部剧颇有几分得鱼忘筌的意味,我把我想找到的感觉找到了,想引出的问题引出了,其余怎样不在我关注范围内。
这不是一部追求完美的电视剧,它甚至不追求工匠的细致,只是着力于把一种悲凉沉寂的景象描摹出来,温情脉脉的冷酷,诗意盎然的残忍交织成网,让每个有情之人避无可避。
本剧用一个小案子引出主要内容“点兵山一号案”这一连环杀人案,另外强行加入狗血满天飞的四角恋剧情,侧写了一个重大走私案。
个人以为似无必要,以“点兵山一号案”戏剧性之强,刻画人物之深,再把太多镜头给与中心无关的事,不免有炒热度拖剧情之嫌。
走私案,占用时间不短,但似乎与犯罪心理的主题毫无关系。
好像它主要为了给女二号冯薇的离开提供合理性,塑造冯薇这一次要人物而存在。
此外它还引出了苏安惠这一特殊人物,以她的堕落作为陈俊威最后疯狂的一个起点,推动本剧走向高潮。
四角恋,本剧被吐槽最多的情节。
过于冗长的又不是多么动人的爱情戏,让这部本来可以是珍馐佳肴的剧有了大杂烩的感觉。
当然爱情戏也不是全无优点,起码它单看剧情是很真实的,不是飘在半空的无力的白绸,也不是浮于地表的掺了水的血浆。
一个男人,莫名奇妙的被女朋友抛弃,之后和同单位的一个女孩日久生情;一个孤独而坚强的女孩,也会无形中吸引来温柔的目光。
四角恋的陷入者,也不是全知全能唯爱永恒的人设。
比如说男主,有犯罪心理学的天分,很有几分小聪明,但同时又自大狂傲,不会体谅人,几乎永远看问题都是个人视角。
这样的角色其实是不大讨喜的,尤其是这部剧里正面角色有一个敦厚干练的袁可为,反面角色有一个温文尔雅的陈俊威。
两相对比,男主角似乎就只剩被吐槽的份儿了。
但是爱情戏在这样一部主题极其鲜明的刑侦类电视剧里,无疑是有些多余的。
一边是扣人心弦的连环杀人案,一边是婆婆妈妈的狗血爱情戏,两相对比未免太惨烈了些。
如果爱情戏能够做到和主题契合,也许也是创意点。
但是可惜,四个人中只有叶小晶勉强和心理学主题靠点边。
说回到主要情节“点兵山一号案”,讲了一个变态教授非世俗犯罪的故事,这个教授因为童年悲惨经历心理扭曲,成年后经由刺激走向无底深渊。
然而可叹之处在于,教授本身便是名扬天下的心理学家,最后的他,还是在自己的方法中走向结局。
也许应了那句老话,医者难自医。
陈俊威作为心理学家,他太清楚自己的行为来源,太清楚那道伤该怎么治疗。
这是一个极其自相矛盾的人,他一面救人,一面杀人;一面是受害者,一面又是加害者;一面是犯罪心理学造诣颇深的大家,一面又无视堕落的根源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对那些他眼中所谓堕落的女性实施惩戒以及进行救赎。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行凶杀人时作为一个变态凶手的陈俊威,已经完全背离了犯罪心理学家的身份,他的才华体现于行凶十年从无破绽,他甚至以挑战司法为乐。
行凶时的陈俊威,从来没有从犯罪心理的角度去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堕落,那些女孩子的心路历程如何,他只是近乎不可理喻地对受过高等教育并最终堕落的女性宣判了死刑,哪怕面对的是他曾经深爱的苏安惠,也没有任何过多的思考。
尽管他曾经认真的研究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罪犯的心路历程。
这时的陈俊威看问题的角度和孩童无异。
也许正是因为七岁时母亲惨烈结局的影响,小小的他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母亲这一行为背后是多么沉重,也不能像他成年以后收集材料分析罪犯心理时不紧不慢地探究时光深处的伤痕。
这时的他几乎所有对母亲赤裸自缢行为的解读,都源自于外界风言风语。
而外界风言风语能怎么评判白远?
按照惯例,决然不会有人去想这个人是有苦衷的,她的家庭也许怎样的不如意,她出轨的原因究竟如何。
普罗大众所能看到的,陈俊威说所能听到的,就是白远,一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仗着自己有几分姿色勾引男人,被捉奸之后不顾孩子上吊自杀。
陈俊威所经历的痛,是从小到大的偶像轰然崩塌,他一直敬重喜爱的母亲,此刻成了世人口中的荡妇。
陈俊威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堕落深恶痛绝来自于此,对这种事件作出判断时的思维定式也来自于此。
很小的时候他对这件事的评判,后来在成长环境中不断固化,最后形成一个近乎无可逆转的思维定式。
幼年的创伤,让他失去了对这类事件深入思考的能力,以至于医者难自医。
他又何尝不知道这是极端的,只是他冷静不下来。
“我最大的痛苦所在,便是与内心的恶魔做殊死的斗争。
”甚至他多年以来为了说服自己甚至编出了一套理论,好像一个重伤的病人,一味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却任由伤口在时间流逝中逐渐溃烂。
而陈俊威同时又是一个天才,他深受母亲影响,对母亲的喜爱甚至在他小时候扩大到对男性的排斥和对女性的天然好感。
于是他由当年的事故锁死的不仅是对堕落的极端观点,也有他的心形。
纵观全剧,完全可以做出一个判断,陈俊威是有几分孩子气的,他可能是有七岁孩子的心性的。
这个声名斐然的心理学家,这个让人不寒而栗的连环凶手,自从七岁那年人生道路无形中铺好,任由幼小的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背着妹妹在众人的异样目光中砥砺前行时,他伴随着年龄增长的也许就只有学识了。
《沉默的证人》塑造人物方面一个很大的优点,人物是有变化的,他们都随着这个惊天大案的进展有所成长。
其中尤其是男主角周马,从狂傲的小青年,成长为可以接替刘宝生的犯罪心理学研究者。
而陈俊威前后的转变也非常明显但是丝毫不生涩,他的变态程度也逐渐升温,在车上用安全带勒自己脖子时,变态程度升温到极点。
另外的主要配角,石隐和刘宝生,都值得推敲。
石隐是一个生活在幻想里的奇才,他和陈俊威有某种程度的相似,都偏向极端。
而刘宝生是一个很经典的人生导师形象,把徒弟领到正路上之后悄然离场,剩下的路就是要徒弟自己走了。
而周马也算是不负师望,接下了犯罪心理学研究室的大旗。
只是可惜,这部剧男主角的成长之路走得太慢,电视剧几近尾声,男主角还在因为几句话和人拌嘴,甚至和陈俊威完成最后的对话后又显出几分轻狂。
所以,最后的结局难免强行把男主角的水平提升,使之能够和陈俊威对话。
而陈俊威的形象呢,太过完美太过强大,强大到最后编剧不得不强行让陈俊威露出破绽,好给这个故事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局。
而最后专家的设定也是反衬不成反而增添漏洞,如果说专家看了周马的报告,又怎么会不对陈俊威进行相关调查分析呢?
也许倾诉是陈俊威独创,但是犯罪心理研究专家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本剧处理似乎有些过于丑化专家。
电视剧的最后,周马的独白和陈俊威当初的倾诉十分相似,但却只是相似。
陈俊威当年是细水长流不着痕迹的对话,而周马几乎是个人声情并茂的演讲。
陈俊威说出的,是罪犯当年的幸福,而周马揭露的,是陈俊威永远不敢直面的伤疤。
也许是这个人给旁人的印象总是太过遥远,当那个故事被讲述出来时,所有的人都被震撼,震撼于首次暴露在阳光下的,这个变态杀人犯的,来自时光深处的累累伤痕,森森白骨。
我很久以前写过一句话,大多数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都是大多数人不可想像的淋漓鲜血,看来也是很符合陈俊威的。
作为变态杀人凶手的陈俊威值得憎恨,他是真的恶,尽管这种恶源自于一种极端的善意。
而作为一个受伤的孩子,一个七岁的孩子,母亲以一种羞辱的方式去世,父亲不久随之而去,而他还要保护好不到两岁的妹妹,独自抵御流言蜚语,世人冷眼。
温暖,对小小的陈俊威而言,是一个多么遥不可及的概念。
最后妹妹离开,孩童温柔的目光,终于被充血的眼神彻底取代。
陈俊威一生干净整洁,到最后他痛哭失声,那双眼睛还是清澈无比,还是那个不知所措的面对人生巨变嚎啕的孩子。
只是他再哭喊着“妈妈”,也不会有人来抱抱他了。
只是那个无忧无虑被无数人宠爱羡慕的天才少年,再也回不来了。
只是,只是……只是当时,已惘然。
其实挺喜欢的,冯薇死之前感觉是可以5星的,毕竟04年的剧,还能让人耳目一新不容易但从冯薇之死开始,感觉有点着急收工下班的意思,一个有卧底经验的重案组刑警在已经发现对方意图,占得先机的情况下,竟然牺牲了;一个高智商连环杀人犯,已经犯案10几年,现场无痕迹的情况下,一定要在24小时监控下出去杀人,关键证据发卡,竟然随手丢掉了?
你带回家洗洗再扔或者埋掉都可以啊。
关键这大海捞针似的找发卡居然还找到了。
这种强行送人头,强行降智,真的蛮可惜的
一个小bug,这是左手腕动脉?
剧中还有个令人着急的地方就是,各干各的,就是不告诉你;袁可为案情就是不告诉周马;叶小晶发现受害人有性侵痕迹就只告诉周马;老刘感觉陈不对头,瞒天过海去查,谁也不告诉,最后查了一堆被杀了;冯薇发现陈要下手了,衣服换好了,把自己置于险境才打个电话通知一下,怎么啦,早点呼叫支援是怕自己牺牲不了么?
如此种种,还是个刑警队该有的工作方式吗
这算是一部老剧了吧,当年没有网络,不记得有没有上星,当年看的人应该不算多。
即使现在回头来看,这部剧的水准真的碾压现在的电视剧。
内容不再多做评论了,有人评论的已经很全面了,就说几个个人认为的小瑕疵。
1、周马真的需要换衣服。
作为本剧的男主,周马的成长刻画的很有层次感,但是导演不妨为周马多准备几套行头,用行头的变换,照应周马作为一个犯罪心理研究专家的成长,应该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细节吧。
2、最后准备收网抓捕陈俊威时,冯薇单独约叶小晶,冯明知陈俊威已经靠近,但是仍然只身前往,不做任何报备,也不请求支援,擅自行动。
这个地方可能是要突出冯薇作为警察的英勇,但是看着着实没头脑。
首先,警察,是一个纪律组织,擅自行动且没有任何支援且没有报备领导,并且面对的是一个心理变态的连环杀手,这不等于送死吗?
一个曾经当过卧底的资深刑警,这点基本的知识都没有吗?
这段的煽情,我是真的没有共情,跳着看过去的。
我真的不理解,写死一个好警察就能体现出警察的无畏精神吗?
好警察应该好好活着,多破几桩案子,多抓几个犯罪分子,比挂在墙上更让人民感到踏实。
4、冯薇在跟领导秘密汇报鹰哥的行踪时,居然在楼道里打电话。
让我瞬间想起了,近期播出的《重生》里面,一进电梯就信号不好的对讲机。
5、最后直面陈俊威时,冯薇打的电话里,还跟周马说,她是爱你的。
爱情戏就别加了,真的,没有爱情戏一样拍出好剧来。
曾黎怎么就摊上了冯薇这个角色设定?
看完《白夜追凶》和《无证之罪》后,有网友推荐姜伟的两部老作品《沉默的证人》和《迷雾》,十多年前的老片子,虽然摄影和配乐差了一点,但是故事确实都讲得很精彩,不愧是8.5分以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从人物和剧情两方面简评一下《沉默的证人》:1.人物个人感觉表演水平最好的首先是王志飞扮演的陈俊威,他把一个人前风度翩翩、背后心理扭曲的变态教授形象真是演的活灵活现。
其次是车晓出演的叶小晶,很多人对车本人和这个角色很有异议,但我觉得她把一个开始内心封闭,后来在爱情滋润下慢慢绽放的小女生形象给塑造的挺好。
林熙越(周马)和杜源(刘宝生)演得一般般,主要是话剧腔太重,影响了电视人物的正常表达。
通俗一点说就是,不怎么说人话。
董勇在这个片子里比较呆,比《迷雾》里真是差远了(《迷》剧中董勇躲办公室和半夜上楼探邻居真是两段神来之笔)。
而且全剧里表情和服装居然都没换过,真是够可以的。
曾黎跟董勇差不多,僵尸表情,完全无演技可言。
2.剧情这个片子有两个名字,《沉默的证人》和《死亡日记》,后者是匪夷所思,真是搞不懂为什么要定这样一个名字。
所谓“沉默的证人”显然指的是五具白骨和另外一具尸体。
故事的开始比较抓人,而且围绕犯罪心理学这个点展开,显得非常新颖。
在CSI中看到很多关于罪犯的特征描述,但因为剧集篇幅有限,都是一带而过。
《沉》剧则是充分的展开,不仅只是泛泛而谈,有些地方还涉及到了非常学术的细节问题,虽然有掉书袋之嫌,但仍然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毕竟之前的国产刑侦剧不是开会就是抽烟。
而且作为引子,《沉》剧在点兵山案之前还讲了一个敲诈勒索案,其实这个小段子非常精彩,节奏明快,同时又把人物给演活了,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多穿插几个小案子,做成类似白夜一样的结构,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现在《沉》剧这种25集都围着一个案子转,显然是太拖沓了,如果只讲点兵山案,10-15集最合适。
剧情不够丰满,只能靠感情戏来凑数,很多评论中对周和叶的情感戏有很大的非议,我个人倒是感觉两人的感情戏还是有其必要性的,否则无法为最后陈教授的收场做铺垫,因为他要杀掉周马最心爱的人来让他抱恨终身,如果之前没有适当的铺垫,后面就无法自圆其说了,但是《沉》剧中的感情戏有点又臭又长,非要搞个什么四角恋爱,真是太八卦了。
这一点上白夜的处理就非常好,大关和小周之间你说有没有点那个意思,但是编剧导演点到为止,淡化处理,却意味深长。
而且国内的编剧导演都有个通病,小CASE完全看不上,非要搞大案大背景,才显得剧情跌宕起伏,但是动作一搞大就露怯了,《沉》剧中冯薇卧底这段开始弄得神神秘秘的,最后却稀松了解,基本上没跟主线剧情融合在一起,跟白夜里的无厘头的金山贩枪案真是有得一拼。
而且最搞笑的一点是这些刑侦剧的编剧还都喜欢派在职的警察,甚至还有大关这样的队长去做临时卧底,不知道都是基于什么考虑,想模仿《无间道》,也要看清楚人家是从上警校就开始卧底了好不好,也不知道是犯罪分子都这么弱智还是编剧太弱智。
对我而言,美剧看语言,韩剧看美男,日剧看surprise。
外国片子看伤之后,我决定回归国产剧。
我所谓的国产是真正大陆片,非台非合拍非张大胡子类不给力的武侠片非TVB——其实仔细想想,我记忆中比较经典的港剧好多都是ATV出品。
不过大陆片的水很深,所有偶像剧绝大部分清宫剧大部分情景剧部分秘史剧少量党剧都是不能碰的。
小的时候迷恋过一阵子海岩赵宝刚尤小刚高希希,结果这几位近年来都有些老年痴呆的迹象。
还好08年底出了《潜伏》。
度娘了《潜伏》的导演兼编剧姜伟,才发现原来这位仁兄像模像样的作品还真不少,豆瓣上甚至有人说他是中国电视剧的希望。
姜伟的作品题材都比较前卫,挑选演员也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2000年的《让爱做主》找到徐静蕾出演一个气场压过正室的小三,这个角色厚颜无耻到令许多人赞叹徐静蕾的本色演出,原来世上真有如此贱之人——要知道多少无知小男生看了《将爱情进行到底》后把老徐视为梦中情人最纯洁的初恋啊,其实《将爱》和《让爱做主》不过差了两年时间而已。
而让冯远征红到印堂发黑的家暴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竟比泥轰国的手撕鸡每只牛早了7年。
根据张欣小说改编的《浮华背后》因为主演是陆毅,所以我没看过,不过我喜欢张欣,反腐+变脸的情节也算得上新鲜。
实际上除了《潜伏》,我最喜欢的姜伟作品还有一部不太出名的犯罪片,《沉默的证人》,主题是犯罪心理学。
25集的片子就讲了一个案子,几位主演的颜都比较麻麻,路人气场浓重,但好在剧情。
最早在电视台播出时零碎地看过,印象很深刻,发现这是姜伟的作品后马上下载到MP4上在通勤时间看完全集,之后又大力推荐给山哥,又陪着他看了一遍,看到我都可以背下几段经典的台词,依然不觉得厌烦。
如果你是台词控推理控非颜控,请不要错过它。
看了这么多遍,难免攒了一些感想。
剧情什么的就不说了,好歹也是个悬疑片,就写写演员和角色吧。
主角四人帮:周马天晓得姜伟怎么给男一号起了这么个难听的名字,性格设定也非常不男一号——很真实,很路人。
不难看,但绝对算不上好看。
人品自然是好的,但易怒,冲动,有点好大喜功,有点没心没肺。
客观上有聪明的头脑,但主观上还需要刘老师这样真正的智者点拨。
虽然有人评论姜伟不太擅长写感情戏,但起码周马感情戏份的设定是非常真实。
男主穷尽一生至死不渝地爱女主那是琼瑶阿姨的菜,现实生活中很多男人都是像周马这样的:女友没预兆的甩了自己,痛苦纠结了几个晚上也就罢了,远不如不让他参与破案更让他纠结;好哥们喜欢的女人即使明白透露对自己的好感也要先探实哥们的心意,还需要确认好几回;即使是初见面时觉得怪怪的,渐渐的也会喜欢上她,谁叫她一个劲的献殷勤呢。
虽然她的心意表达得又笨又呆又露骨又贱贱的,但是干嘛要拒绝呢?
扮演周马的林熙越话剧腔有点重,不过他的路人颜帮了他,舞台感不重,总体看来还算自然。
最后一集那段超长台词和那首诗念得不错,好台词也是要交给好嘴啊,试想一下陆毅黄晓明之流来演这一段该是多么的令人忧愁……袁可为队长这个角色着力有点弱,脸谱化严重,最起码叶小晶口中的“一百个女孩子九十个选可为”的论据我没有看到。
而且这部剧正处董勇的发福期,他下垂的两片脸蛋子总让我出戏。
其实我是迷恋过他的,《重案六组I》的江汉多有男人味啊。
董勇演感情戏有点无力,感受不到他对叶小晶的深情和对闻玉明的牵挂,但对周马的一系列小心思倒是演得浓墨重彩的。
莫非姜伟同学当时就预见到五六年之后会有大批女观众守着电视寻找各种各样的BL?
叶小晶车晓同学红得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一句“一年一次”有什么好萌的,反正就是让她在二十代的尾巴上火了起来。
据说华谊捧她做一号青衣,这个定位倒是不错,她一付天然受的模样适合演每只牛梅湘南什么的。
演叶小晶的时候,她年纪小,还没整容,鱼泡眼挺严重的,倒是符合角色常年失眠的感觉。
看第一集时,我震惊了下,原来是车晓啊,原来她以前这么丑啊。
看着看着,我竟然就习惯了,杯具的是山哥也表达了同样意见。
莫非她是演技派?
反正不考虑她的资深演员老母多金煤老板老公,车晓演的叶小晶就是有点抑郁却又精明能干,有点清纯却又勇于表白,总之很有些天然呆的可爱。
不过对她性格形成的原因有点牵强,按照剧中的理论,叶小晶的家庭变故发生在她16岁那年,16岁对女生来讲已经是相当成熟的年纪了,我不认为这个年纪的她会因为父亲的冤案变得那么脆弱自卑封闭,至于20多岁还没人邀请去咖啡店酒吧什么的就更正常了,我就没去过,有什么的?!
冯薇严格来说,冯薇算不上主角,戏份太少,但是作为四角恋中的一环还是不能忽视。
我对曾黎没有什么好感,理由在于我极度不待见瘦长脸的美女,如林熙蕾和Maggie Q,而且她的头发自来卷严重,胯大腿粗,通通犯了我的禁忌。
当年陈逸飞为《理发师》选角选到她时竟然还说终于找到他想要的窄脸美女了,人的审美观点差异可真大。
想想她的命也挺苦的,虽然毕业于中戏鼎鼎大名的明星班,既没有像国际章那样大红,也没捞到胡静那样有钱的老公,名气有那么一点,可就是不红,听说当然他们班的老师同学都认为她是班里最漂亮的姑娘呢。
还说冯薇,她回归警队后面对前男友成了别人男友时的态度太平静了,让人怀疑她和周马是否真的恋过。
本人思想觉悟太低,没法做到为了大我牺牲小我,自然也没法理解这个人物的伟大,但最起码应该比山哥觉悟高,应该他对冯薇的评价是傻逼。
我的废话太多了,其实这部剧最精彩是配角啊配角!
充分表达这种精彩又不剧透实在太难了,我自己领会自己好了。
刘宝生刘老师一出场就非常精彩,退场也退得悬念丛生。
台词讲得华丽丽,几处冷幽默冷得很给力,演技全部体现且不抢主角的戏,所谓的老戏骨就是这样的了。
陈俊威斯文禽兽的角色常见,艺术来源于生活,近年来关于叫兽们的段子实在太多了。
陈俊威的形象刻画算是比较丰满的了,最起码由学者到变态的反转效果演出来了。
不像另一部类似题材的电视剧《如影随形》,那里面李强演的那个斯文禽兽一登场脸上就写着我很斯文我很禽兽,还安排那么多女人迷恋他,太不靠谱了,看他一眼就让人不寒而栗了。
当然这和演员形象也有关系。
王志飞同学很有爱的,98年发大水时我天天宅在家里看他演金笛秀才余鱼同,那版曹颖演的李沅芷也很可爱。
唉,岁月是把挑人的杀猪刀啊,师妹残了贱了,师哥却越发迷人了。
虽然有网友批评陈俊威变脸太快,我倒是很喜欢这种出其不意的安排。
要是所有剧像《Unfair》那样最后一集再让大Boss现身也挺乏味的,况且这部剧的主题不是在追踪who,when,where和how,重点是why,和东野圭吾的《恶意》异曲同工。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陈教授真是百年不遇的一倒霉孩子啊。
石隐本剧另一倒霉孩子。
其实这个角色要比叫兽更难捉摸,是精神病呢,疯子呢,还是变态呢?
除了老说自己杀了人之外,石隐的大部分台词都是在背诵诗歌或者小说里的文字,“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你也喜欢‘垮掉的一代’?
”袁可为说石隐和陈俊威的对话是天书,原来在正常人眼中,太文艺就是精神病的征兆啊。
石隐背诵“I have a dream”那段很妙,他说,“知道这是谁的话吗?
……真让我失望……你知道这么多,更让我失望。
”我喜欢看石隐用淡定的口气说一堆让人听了蛋疼的话,不知道祖峰同学心里有没有一丝丝和石隐类似的失望感呢。
他的同班同学,像换了天价烤瓷牙依然台词零分的老燕子,像出道时惊艳无比却越演越欠扁的闹太套,他们远不如他啊,割手皮的石隐和流眼泪的李涯多令人赞叹啊!
貌似很多人都是看了潜伏之后才翻出这部剧来欣赏祖峰的演技,祖老师还是有资格做电影学院的老师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偷窥狂也是北影的老师,便宜又好用,姜伟真是赚大发了。
局长局长的戏份不多,百分之九十的作用竟然是插科打诨,给四角恋添乱。
好吧,我承认姜伟不太会写感情戏,不过这样的酱油角色太有喜感了,以那句“驴唇不对马嘴”为喜中之喜。
苗主任审问专家一出镜,我惊喜的差点叫出来,介不是站长嘛!
我承认,我爱《潜伏》里的每一个角色,包括贱到骨头里的忧伤晚秋。
闻玉光咩哈哈,介不是罗掌柜嘛!
方队长咩哈哈哈,介不是万里浪嘛!
被害者1-12号盒饭角色选的太好了,这12个妞都颇有姿色,出来做小姐都能要得上高价。
山哥喜欢那个说西班牙语的,我觉得都差不多,那个命好没死成的卢蓓也挺有气质。
PS:配乐和主题曲不错,还是王晓峰和韩葆夫妇,所以有点《潜伏》的调调也不奇怪。
PPS:服装太凑合了,袁队长25集里只有一身警服一身西装三件套。
服装赞助商的名字更让人崩溃——酷龙服饰……PPPS:姜伟是济南人,剧本里的地名大部分济南市都有,他可真够懒的。
总体拍的还不错,案子挺有意思的。
作为一个犯罪类电视剧,案子不错就算合格了。
导演是个场面人,几个高潮场景都拍的很燃。
大部分演员演技都在线,很尬的台词也念的很有感情,我觉得很不容易......有地方话剧腔很重,但在我看来,腔调本身并不是问题,尬台词才是。
但是,需要吐槽的地方太多,短评写不下......首先,感情戏非常尴尬,不仅仅是爱情线,所有和破案无关的剧情都非常奇怪,然后戏份还很多。
其实编剧写不好感情线完全可以尽量少写的。
最明显的一点,几乎所有人都不能体面地处理冲突。
上级凭着权威压人,主角仗着自己是主角扯着嗓子大喊,老前辈仗着年纪站在道德高地上吹风。
没有人能心平气和地处理一场冲突。
可能编剧和导演会以为喊叫是警察的主要沟通方式,或者声音高了就是道理,或者体现冲突和制造气氛的方式就是大喊大叫,但在我看来,这是没有能力制造体面又合理的剧情冲突,只能用情绪化来替代。
主角负责蛮不讲理地制造问题,其他人负责用自己的身份压服他。
而且大概编剧和导演也知道他们单薄又尴尬的台词是不能调动观众的情绪的,所以只好拼命叫喊来带动观众的情绪。
其次,很多台词非常尬,尬到让我佩服演员们还能面无表情的念出来。
印象最深的男主和叶晓晶一次谈话,男主说什么和你在一起的就是冰冷的手术台啊balabala,女主一脸感动,你tm说的太对了,我活了这么大都没去过咖啡馆没去过酒吧。
换位思考一下,我是估计会炸的。
1.专业是我自己选的,我说得你说不得;2.原话给我的感觉挺直男癌的,女孩子做法医怎么了,叶晓晶孤单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她自身的心理问题,而不是职业的锅,这种话听起来其实很不舒服。
然后女主的反应就更闪瞎我的狗眼了。
没去过咖啡馆酒吧怎么了,我也没去过酒吧啊。
而且咖啡馆酒吧又没加盖,想去一个人去呗 ,我一个人去咖啡馆的时候多了。
说实话这台词矫情的令人发指。
但说实话,看这段剧情俩人其实挺配的,一个你一个弱女子干这么男人的活我太tm感动了,一个我就是弱女子嘤嘤嘤嘤需要男人的怜惜。
当然还有男主和队长之间,一个说我很器重你啊对你绝对没偏见,你快去干一些有的没的乱七八糟的事情,一个刚入职捅娄子捅的跟筛子似的还天天跳着脚什么重要的活都不给我看,也是绝配了......tbc......
8/10,一般不太喜欢国产警匪剧,但是这个绝对精品,演员都很出色,剧情也很吸引人。
算是犯罪心理学的值得一看的电视剧,人物处理的很干净,里面的爱情不算纠结而且爱着的人们竟然那么磊落,可是个别部分的处理让人感觉节奏太慢有点冗长了。
越后越拖沓。
不喜欢男主
国内悬疑犯罪剧的先河 现在看并不算亮眼 但当年此剧一出谁与争锋
国内犯罪心理电视剧的经典
当时比较喜欢王志飞,坚持看完了。
挺好的电视剧,为啥非要加感情戏?加就加吧…拖拖拉拉腻腻歪歪的!太减分了!在这里五星变三星!其他推理悬疑部分还是很不错的。剪掉感情戏做成20集的刑侦悬疑剧,那一定是一部经典。周马这个角色人设太差劲!总用恶意揣度同事,老师,以及好友!确实如片中老师所说,一点也不磊落!而且冲动,心胸狭窄,鼠目寸光!完全没有大局观!自私!夹在两个女人之间不选择!不拒绝!真是一大败笔!🙉到这里三星变两星!/女主之一本可避免牺牲却硬要领盒饭!?刘老师死的静悄悄?!这电视剧bug太多了!两星变一星!
后面几集真拖沓,整个25集就是讲的第25集的事
震撼,有幸看到一部如此精彩的国产佳作。以后如果有高清资源,真想全屏再看一次。
我是先看美剧《犯罪心理》再看他了~虽然很不错 但在一些侧写上有漏洞 对心理操控的描述也不够到位 虽然动机是对的 但被揭示的也太容易了点
莫名其妙的感情戏,男配好恶心,看吐了。
这么好的一个故事,节奏稀烂,悬疑感近乎于无,又臭又长的主角团狗血四角恋让人恶心,又突兀又消解了紧张感,周马这个主角更是塑造得毫无魅力,摇摆在两个女人中间,优柔寡断,冲动,开天眼。主角团没有一个塑造成功的,哪怕知道石隐不是真凶之后他们也没对石隐流露出一丝同情,就好像石隐不是一个被控制冤死的精神病人而只是一个木偶。石隐,我的石隐……配乐更是不知道在燃什么。陈俊威出狱后像在监狱里换了一个人一样,如果他不发疯还是抓不住他。感谢王志飞老师塑造了一个这样的陈俊威。但是你们这里没有一个人想给石隐道歉吗?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人???给石隐道歉啊🙂
真的很好看,虽然像普通国产剧一样粗制滥造,爱情烂俗,但是剧情还是很刺激的,编剧应该做足了功课吧,里面提到的案件、书、歌词什么的,都让我有Google一下考据个究竟的欲望
给8.8分?可见现在豆瓣评分多不客观了,这个剧男主和女主拉胯的演技,墨迹的剧情,根本看不进去,给8.8分?
感情线太烂了。。
第4集、第25集
好尬啊,不好看
国产剧中难得的精品推理剧。
悬疑剧之王,很少看过一部所有演员都演技在线的剧。台词风格显然是特地设计的,堪比旧版红楼三国。导演控制剧风和节奏登峰造极,能善于利用演员的特点,使一些演技被质疑的演员在本剧踏准节拍爆发潜力。最近看完《白夜追凶》和《无证之罪》后13年来的5刷,仍然感觉是无法超越的经典。姜伟老师教下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