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的描绘甚至细致到坦克内部的装饰,比方说,有人喜欢挂上德军的勋章,比方说,好酒可以藏在哪儿。
剧组不但向博物馆借用真实的谢尔曼M4、虎式(现存只有七辆)参与拍摄,也拍出了比较真实的战斗状态,以及坦克舱内的兄弟情,热血触手可及,炮火就在身边。
*传说中的5件事1.《好莱坞报道者》首席电影评论家托德麦卡锡称“《狂怒》最核心的优势就是皮特出色的演出……布拉德·皮特给出了教科书级的表演”。
(这哥们是皮特哥的“好基友”吧)2.《狂怒》设计总监安德鲁·孟希斯透露:“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依,甚至将五辆美式谢尔曼坦克和一辆德国虎式坦克搬到了片场。
”3.影片上映后,全球票房已达1亿,被称作坦克版的拯救大兵莱恩,美军谢尔曼vs德国豹/虎。
4.近日,美国《综艺》杂志称,因市场占有率低,索尼影业将于2014年底放弃韩国市场,而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狂怒》或将成为索尼影业在韩国发行的最后一部电影。
5.布拉德·皮特曾在出席《狂怒》首映中,当谈及孩子时他说道:年轻的一代老玩电子游戏,我希望他们明白这个世界的死伤是真的,重新启动是没有用的。
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狂怒,2014年同样都是打鬼子,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捏?
中国正在崛起,以后中国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世界,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最先影响世界的是中国的抗日雷剧。
外国人确实了不起,很会借鉴别人先进的东西,这部狂怒拍的真的不错,完全超过了抗日雷剧的水平。
没啥好黑的,狂怒确实比抗日雷剧好看,这是事实!
有些事我都已忘记但我现在还记得在一个晚上我的队长问我今天怎么不开心我说在我的想象中有一队纳粹兵与众不同最时尚宰起来肯定棒整个城市找遍所有的街都没有他说将来会找到的时间会给我答案星期天我再次寻找依然没有发现第二天后我开着坦克去了第二个城市这里的人们称它为魅力之都时间过的很快履带却被炸坏我想我必须要离开当我正要走时我看到了一队纳粹兵那就是我要的纳粹兵我的纳粹兵时尚时尚最时尚在坦克里的我情不自禁打炮 打炮在这光滑的地上打炮月光下我看到自己的坦克有时很远有时很近感到一种力量驱使我的炮火有了坦克天黑都不怕一炮两炮一炮两炮一炮一炮似爪牙似魔鬼的炮火打炮 打炮在这漆黑的夜幕下打炮似魔鬼的炮火这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我告诉我自己这是真的这不是梦。
"Idea is peaceful. History is violent."--《狂怒》你得救了吗?
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
如果存在,为什么眼看着那么多无辜的人逝去而无动于衷?
有信仰是不是就可以得救?
怎样才算得救?
是不是真的只要心怀善念就能感化恶源?
为正义而战的战士牺牲时,上帝在哪?
无数平民因战争死去时,信仰救了谁?
……《狂怒》从头到尾都是对上帝对信仰的讨论,用最现实最残酷的个体,不断地质疑上帝和信仰。
希亚·拉博夫饰演的圣人(P.S 他那永远噙满泪水的小眼神真是让人心碎啊,各种悲天悯人,选角太赞了)和罗根·勒曼饰演的年轻新兵诺曼则是上帝与众生的媒介,是布道者,也是质疑的承受者。
Fury是战争中所有士兵,甚至是所有卷入战争的人类缩影,小小的坦克容纳了一个世界。
他们从北非一直打到德国,深厚的情谊在战火中更快地升华,所以他们不能接受身边兄弟的阵亡;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所以他们见不得无辜平民的死伤。
于是,一路上都被迫处于‘狂怒”的状态,哀人类不幸,怒上帝不争。
人类不论在天灾还是人祸中,都显得太渺小,太脆弱,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作为一个凡人,或者他们恨自己只是一个凡人,无法去阻止这些灾祸和死亡,深深的无力感和恐惧感压迫着他们,好像随时会炸的怒火灼烧着他们,什么也做不了。
他们只能质问:上帝在哪儿?
然而他们又比谁都想相信上帝的存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相信正义,相信明天,相信真善美,相信他们最终会胜利,相信他们始终在被庇护。
于是胖子的驾驶座前一直挂着十字架,连最后他们在决定用性命去守护任务时,“老大”唐竟然背出了圣人所诵圣经篇章的出处……对上帝,他们看似调侃,看似不屑,其实内心都有比平民更虔诚的渴望,因为那代表着救赎。
救赎自己的罪孽,救赎无辜的人,救赎一切的丑恶与愁恨。
圣人和诺曼坚持自己心中的信仰,其实潜移默化,一直在给予身边战友以希望。
所以结局很残酷,但也不乏温暖,除诺曼外的Fury兄弟都牺牲了,他却因为一个德国士兵的一丝善念而活下来,成为英雄。
你说,上帝存在吗?
他在哪?
是的,上帝无处不在,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光明和善意,即使残忍的纳粹也有被普照的时候。
所有的信仰,其实是我们对人性真善美的礼赞和膜拜。
“相信上天的旨意,发生在这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一样是出于偶然,终有一天这一切都会有一个解释。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当然,诺曼的存在,不仅仅是用来对比这些老兵的骁勇善战,表现他对战争残酷的无知。
他是一个缩影,是唐,甚至是所有老兵年轻时候的样子。
他的年轻稚气在军队里自然不能为他带来半点好处。
残酷的战争需要的是丰富的作战经验,狠准快的出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保护战友,保证战役的胜利。
他,一个只接受过一分钟打60个字训练的打字员,一个年轻得不知道到没到刮胡子年龄的青春期孩子,一个只进入部队8个月的新兵蛋子,能为他们带来什么?!
可能真的只有上帝知道。
所以一开始,大家对他都不太欢迎,毕竟,胆小又显得怯弱的他代替坐上去的位置是才牺牲的最棒的狙击手,是他们出生入死了几年的兄弟。
况且,一个不愿意拿枪对着敌人的士兵确实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因为这些年的枪林弹雨教会他们,你不拿枪对着他们,他们下一秒就会干掉你。
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自然界通用。
老大唐履行自己的职责,逼迫诺曼迅速从一个男孩长成能够担当的男人。
所以说,人真的不是慢慢长大的,很多时候只是那么一瞬间,那么一两件事就让你迅速蜕变,“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一个悲剧,那就是你不得不长大”,这个长大的代价往往伴随着失去的剧痛和不可预知的打击。
唐逼迫诺曼举起枪杀死已经成为俘虏的德国兵,德国兵举起家人妻小的照片更是让诺曼下不了手,因此在第一次杀了人之后他的痛苦和挣扎都是翻天覆地的。
即使这样,他也还没觉醒,纵然后来在占领阵子的时候扫射了几个德国兵,也完全是因为他们正在被火烧,而枪决反而是帮助他们解脱的最好方法。
直到,直到唐带他闯进了两个德国姑娘的家,一方面,他想让诺曼借女人完成生理上的成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深深懂得战火纷飞的年月,及时行乐才是真谛,谁也不能保证能顺利看到明天的太阳。
年轻而干净的男女情愫一触即发,刚刚陷入恋爱的诺曼就目睹了恋人的死,死在战争的铁蹄下。
这时候,他才恍然觉悟,真正面对起切肤的生死之痛,感受到战争的残酷,飞速成长起来。
相信唐在诺曼身上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的。
他年轻,有信仰,坚信真善美的存在,相信上帝在庇佑,不愿卷入战争,像极了当年刚上北非战场时,被一个炮弹吓得拉在裤子上的年轻的唐。
谁能想象,几年时间,他就长成了充满斗志,坚韧而刚毅的战士,成为兄弟们的支柱。
他其实一直在守护这种人性熹微的温暖和光,所以他讲义气,他保护战友。
他深知战争残酷,只能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诺曼成长,只有拿起枪才能保护他自己,就像当年的唐。
他在战争喘息的间隙,围出一个飘摇的安乐窝,只有他自己和两个德国姑娘,还有干净的诺曼。
他使劲地享受着那一瞬间的平和和安定,洗得干干净净,看着报纸喝着咖啡等着午餐,而身后门内则是两小无猜的两个干净年轻人的恋爱,甚至还有钢琴和天籁般的歌唱,好像真的一切都如此美好一样。
唐好像看到曾经的自己。
所以,后来几个兄弟愤怒的质问为什么在享受时没有与他们分享。
格雷迪疯了一样破坏这种美好,也只是因为出生入死的兄弟没有一起分享这份美好,因为感受到自己身上的野蛮和血腥而被排除于平和美好的生活之外而痛苦。
他们也如此渴望一份安宁。
所以,在唐决定誓死捍卫自己的坦克守住路口时,第一个决定留下陪他的是诺曼。
相信幸存后成为英雄的诺曼会变成另一个视死如归而又英勇大义的唐。
这些都是唐教给诺曼的。
他们用自己沾染血腥和暴力,换来大家的和平与安宁,守护着内心那一盏人性之光。
他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也深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电影发展到如今,战争片的精华,已不在于打了多少弹孔,躺了多少尸体,炸了多少火球,烧掉了多少钱。
诚然,冲着视觉冲击而来的观众还是大多数,但时下我们可以在任何大片博览视觉效果,漫画片、科幻片的特效越来越精致,场面越来越恢弘,战争片早已失去好莱坞黄金时期规模扛鼎的地位。
然而我们仍然爱看战争片,这里有雄性的质感,其纯度是其他类型无法比拟的。
一流的战争片,无论是讴歌英雄还是对战争的反思,首先都要赋予观者置身战场的错觉。
其实在这一点上,游戏往往容易比电影出彩,但电影也有它的优势,《狂怒》是你能从大银幕上获得的最接近战场的体验。
《狂怒》对音响效果的运用出类拔萃,绝对不适合对声音敏感和神经衰弱者在影院观看。
整个前半段,每一次突如其来的伏击和遭遇战,都以一记毫无预兆的巨响拉开序幕,保管把你没有防备的小心脏撕成碎片。
这本是三流恐怖片的伎俩,却为本片缔造了一流的效果。
两三次惊吓后,随着条件反射,你会时刻担心冷不丁再来个爆炸,处于一种紧张戒备的状态,从而获得最接近作战人员的情绪状态:风声鹤唳,朝不保夕,比起食物、清洁和美女,放松神经才是顶级的奢侈享受。
对我来说,最直观的是看到两个德国女人那一段,一直无法放下警惕,生怕煮鸡蛋、弹钢琴时,她们会掏出刀子什么的,直到共赴巫山的“文艺”画面时,我都在担心屋外会扔进一颗手雷来,倒是皮特那几个阿飞手下闯进大闹,才让我稍微心安一些。
过了这段,一惊一乍明显减少,观众也和士兵一样,在感官上“适应”了战场的瞬息万变。
好的代入感就是这样,通过对视听语言的巧妙运用得以实现,而不是千篇一律地使用摇晃镜头、第一人称视角等隔靴搔痒的老套招数,看那些还不如直接玩游戏呢。
宣传主打的是布拉德•皮特,希安•拉博夫等大腕,然而片中戏份最多的其实是90后演员罗根•勒曼所饰的新兵,叙述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视角,他是这场战争RPG游戏中观众扮演的角色。
他的经历举止和心理活动也最接近世俗观众,被从打字机前直接丢进坦克里,满脑子仍是善恶分明、是非对错、仁慈宽恕等与杀戮之地格格不入的观念,对两军交战的残酷毫无概念。
片中主角们乘坐一辆名为“狂怒”的坦克,而他们心中也都充满了狂怒,从几个情节可以看到,这几乎是所有久经沙场的老兵所有共有的,不是出于狭隘或冷酷,而是在丛林中养成的求生习惯。
这片里看不到主旋律大片中美国士兵的人道主义光辉和道德讴歌,他们毫不掩饰将敌人看做牲口,满口粗鄙的笑话,不会善待俘虏,不会尊重尸体,对女人的态度跟暴徒和流氓无二致(当然可以理解他们的饥渴)。
稍有阅历的观众都清楚,这样的痞子恶棍,才接近现实的大兵形象,他们不需要观众喜欢他们,他们也从不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战场上也没有对错,只有必须与否。
《珍珠港》那样白白净净哭哭啼啼伟光正玩三角恋的小清新战争片,轰炸效果再壮观,也像足了娘炮,那是给男孩看的,而冷硬到不带一丝矫饰和怜悯的《狂怒》是给男人看的。
新兵从胆小如鼠、满脑子不切实际的男孩,经过几场战役的历练,变成大半个“喝酒打架睡女人”的男人,还收了个“机器”的雅号,融入了起初看来毫无人性的小团体。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不可避免要失去一些人性,起先宁可挨枪子也不愿杀人,一个小时后,已经沉浸在猛开机枪剥夺生命的快感中。
战场撕去了文明的遮羞布,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被千百倍放大。
通过在移动的钢铁孤岛中的生死与共、耳濡目染,通过被战友时而扮黑脸殴打戏弄,时而扮白脸善待致歉,新兵快速而不自觉地拥抱了野蛮纯粹的丛林法则。
如果没有阵亡,这几乎是一条必由之路,谁能想象炮弹横飞若等闲、坦然迎接狙击枪的钢铁中士,当年也是被一声炮响震出屎的新兵蛋子。
幸运的是,战争已经快结束了,片尾那个打手电的年轻德国兵,也许能幸免于同样残酷的蜕变。
影片没有常规意义上的情节,就像从卷帙浩瀚的二战全史中随意截取了一个章节,围绕一辆坦克,几场不同地形和样式的战斗,串联起一曲壮士悲歌。
放在好莱坞战争片中,《狂怒》的场面并不以大取胜,当成动作电影来欣赏会更有收获。
开阔地冲锋是大开大合的两军对垒,各种曳光弹越空飞舞,煞是好看,恍惚穿越到《星球大战》的世界,疾射的炮弹在厚重的装甲上弹开,金属审美快感爆棚,临场感极强,只是整体嫌短;与虎式坦克的交锋,则拍出了武林高手过招的节奏和气韵,见招拆招,步法游移,唯快不破,上一次见到这么沉稳激烈富有张力的坦克单挑,还是在俄罗斯拍的《白色虎式》;压轴的五人固守坦克力敌数百名纳粹,渲染了一抹僵尸片的恐慌,四合的夜幕被火焰照亮,烟雾弥漫中,敌军不现面目,如重重鬼影,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纷纷倒在布拉德•皮特巨枪怒射之下,犹如《无耻混蛋》加入了《僵尸世界大战》。
(文/方聿南)
作为一名从初中开始就把几乎所有零花钱拿去买军事杂志的军迷来说,《狂怒》是无论如何不能错过的一部电影,自从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之后,已很少看到制作专业,场面宏伟的战争片了,不过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且不说但凡美国“主旋律”战争大片中都要夹带的“人性思考”以及皮特等人的“精湛”演技,就影片中主要的4场战斗作一个简单的点(吐)评(槽)。
第一场。
经典的步坦协同vs反坦克阵地,战斗发生在典型的欧洲平原地貌,灌木丛将大块开阔地分割成格子状。
美军一个步兵分队被德军机枪压制在一片空地上无法动弹,皮特奉命率领4辆坦克及一个步兵排前去搭救,并要拿下对方阵地。
谢尔曼坦克进入战场后做肉盾掩护,步兵跟随轻松完成第一个任务。
此时因为不知道德军炮位,坦克只能慢速正面推进。
德军阵地由几门隐藏在灌木丛中的反坦克炮和一些前置的散步坑构成。
战斗打响后,德军反坦克炮根本无法击穿谢尔曼坦克正面装甲,然后被美军坦克逐一点杀,等美军战斗群近到德军阵地前时,只能是一面倒的屠杀,美军仅以几个步兵伤亡的代价即完成任务。
切,哪有这么轻松的战斗,号称真实的战斗在哪里。
设想一下,美军步兵已经在开阔地上被压制的动弹不得,如果你是德军指挥官应该做什么?
当然是带上MG42和狙击枪从两翼包抄给美国大兵点名啊,还坐在树丛里喝咖啡等人家救兵吗;其次,德军居家旅游的必备神器迫击炮居然没有出现在这么重要的场景里,实在有失招待水准,否则给坦克后面的步兵群来个隔山打牛,那画面想必也是极好的。
第二场。
巷战。
按惯例,巷战必须是狙击手的舞台,好吧,第一枪是这样的,坦克和步兵到达小镇入口,一老人孤立的站在那里,皮特作为车长,在炮塔上探出身子询问老人,德军的埋伏在哪里,老人抬手指路,嗙的一响被狙击手干掉,皮特立刻指挥坦克轰掉狙击手所在的楼房。
我去,既然枪响就暴露位置,那为何狙击手不首先干掉敌方的坦克指挥官,反正都会被发现,居然这么浪费这么宝贵的第一枪,况且干掉对方的高价值目标永远都是战场狙击手的优先选择。
进入镇子后,步兵也没有逐屋搜索,交替前进,双方完全一顿乱战。
德军还是没有做好防守准备,仅把主力放在美军当面的一个楼里,差不多被一锅端,除了暗堡发挥了一下作用,其它基本还是做了龙套。
第三场。
坦克战。
全片最对题的高潮部分,可惜,德军智商被导演越调越低。
皮特率领的4辆坦克分队向任务目标行进,被德军孤零零的一辆虎式坦克伏击,先挂一辆。
无论火力还是防护力,谢尔曼坦克都远不是虎式的对手,只能采用群狼战术,剩下的3辆坦克从各个方向围攻虎式,结果看似合理,在又挂了两辆之后,皮特的坦克击中虎式的后部,最终消灭了对手。
But,虎式可是德军的精华,难道车长是个瞎子,虽然美军的坦克都是谢尔曼,可是,谢尔曼型号众多,还是有个三六九等的,别说皮特的车排在第一辆,就算看炮管也看得出,皮特的那辆有炮口制退器,这玩意儿是长身炮管的,擒贼先擒王,铁定先打他啊,包括伏击的时候,为什么要打最后一辆,打中间或打头车,效果都会更好。
不过,还有更大的硬伤,在今年被炒的热火朝天的俄罗斯“坦克两项”大赛上,大名鼎鼎的T-72坦克在射击时,只能是在静止状态或者低俗状态下,就这样,还有很多脱靶,这一项被中国的96式狠狠地甩了几条街。
不过,今天我们居然在电影院见证了60年前的1944年,坦克在高速移动中瞄准射击的神奇表演,其实第一场战斗中已经出现过了。
传说中德国坦克战神魏特曼车组的炮手是少有的几个能在移动中开火的,想不到美军个个是传奇。
第四场。
如果说前面3场战斗,还只是bug的话,那么最后这一场,就是好莱坞向中国横店致敬了,我们仿佛又看到抗日神剧的开挂模式。
当看到德军行进队伍里,有那么多“铁拳”反坦克火箭时,我就在猜测,皮特他们5个人如何靠一辆断了履带,不能动弹的谢尔曼去对付好几百的德国精锐部队,一定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奇思妙计。
好吧,的确是我想多了,德国人以平均不足60的智商,排队去踹坦克,结果被一茬茬,一茬茬地撂倒,最终竟然是被抵近到估计只有2,30米的狙击手终结了战斗,对了,战斗是从黄昏打到晚上,皮特就在火光中猛扣机枪,德国人都视而不见。
对于这样的史诗巨作,我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老夫很久没有写影评的欲望了,看过两遍《狂怒》,受了些许震撼(小插曲:家父是铁杆二战片粉,观影中一度被感动至哽咽),脑洞大开决定写上一篇影评对片中细节做做分析。
先说比较震撼的几个场景1. 骑着白马的纳粹军官穿过燃烧的坦克残骸。
从当时战场的情况来看,显然在不久前进行了一次坦克遭遇战,皮特大爷所在坦克排与德国坦克进行了一次实力相当的较量,战场留下燃烧的德国黑豹、四号(长身管)坦克和美军谢尔曼坦克残骸若干,纳粹军官骑着白马以胜利者姿态穿过战场,然后被埋伏的皮特老爷一个突进技能打下坐骑,直接干翻(装了逼还想走?
)显然和平只是表象,战争还没结束。
2.手持“铁拳“反坦克火箭的少年兵将一排的长车直接轰杀,车长浑身着火跳车拔枪自戕。
一排的青年排长在营地里面的刻板口号手势和把打字员强行塞给皮特车组的无厘头作风(美军在西线战场的坦克兵损失很大,一度陷入5人坦克3人开的尴尬境地),大概是为了暗示作为排长才从军事学院毕业没有多少战斗经验而又极其较真的年轻,和德国少年兵同属一类人。
战争到了末尾,交战的双方都把自己的年轻人送上了大战的绞肉机,本来在和平年代的可以互为朋友的年轻人,在战场上,一方却将另一方送入了燃烧的地狱。
3.皮特老爷的新兵枪杀战俘试胆投名状。
对于为啥枪杀战俘这一点,从之后点杀党卫军军官可以看出,皮特老爷有一套自己的”罪者皆诛“哲学,党卫军军官是吊死了不愿意配合”抗战“的德国少年和妇女,而德国老兵显然是因为自己扒了一件不知道哪里战死美军士兵的大衣而倒的霉,这种赤果果炫耀自己战功的行径(可能真的是因为么衣服穿了好么)如同LOL20层的杀人书/刀一样深深的伤害了皮特老爹的心,索性强行拉着诺曼开开杀戒,让小伙的纯洁心灵早早染上血色,免得以后坑死队友——战争不是我杀你就是你杀我,没有所谓的对错可言。
4.为美军指路惨遭爆头的德国老大爷和临时卖队友的汉堡(此处应为姓名)市长。
雾气中巍巍颤颤的德国老大爷面对领着一帮杀气腾腾米国鬼子又和颜悦色用德语问路的皮特老爷,用拐杖的指了下德军藏身的屋子,惨遭德国狙击手的”铲奸一击“爆头。
汉堡市长面对皮特询问非常爽快的供出了党卫军头子导致后者被乱枪打死。
无情的嘲讽了元首”全民抗战“政策的愚蠢,将本国的人民不分男女老幼的推进战争的漩涡,对不顺从者进行惩罚,将战火强行降临在普通民众头上,让本国民众也颇为不满,并不是每个德国人都是一心愿为纳粹殉葬的狂热者。
5.找姑娘给诺曼开荤自己却只是呵呵去洗澡然后看报纸皮特大爷。
从南非(私以为是官翻坑爹,北非还差不多)一路打到德国,作为战争老爹的皮特除了偶尔发个抖晕个头之外早就铁石心肠无爱无泪,对于他来说,德国姑娘的魅力远没有洗个舒服澡吃个像样煎蛋大,战争的残酷在他身上可见一斑,变成了情欲全无的战争机器。
6.党卫军的战场动员。
”这是我们的领土“这一句点出了当时大部分德国军人的心声,从当年闪电战的侵略者变成阻挡盟军洪流的守卫者,军人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被激发了出来,党卫军的士兵悍不畏死的扑向了主角的坦克,然后在主角光环下化作经验值。
忽悠调侃,这大概就是战争中双方都坚信自己的正义,都为其而战的最好诠释。
7.放了诺曼一马的少年党卫军。
这就是最初的诺曼自己,不枪杀战俘,有颗悲天悯人的心。
导演大概想由这个场景结合之前对皮特怒吼”那就杀了我“的诺曼,向观众表达战争将人变成鬼,但是依然会有人保持最初人性和善良的中心思想。
8.被救起的诺曼面对”你现在是英雄了“称赞的茫然眼神。
比起最后活下去的诺曼,车组的其他人似乎更英勇。
此处诺曼的悲哀,是因为比自己英勇的人都陨落自己苟活却被称为英雄,英雄两字,充满了悲伤和嘲弄。
——————————————————————————————接下来,对于网上很多本篇吐槽的洗地1.为什么全片都是稀稀落落的坦克斗殴,而不是N VS N的坦克大战?
有点军事常识好么...实际上到了1945年,盟军已经基本掌握了德国上空的制空权,面对如同死神镰刀一样的盟军空中优势(片中空中满天尾迹的盟军轰炸机群和稀稀拉拉几条尾迹赶来抵抗的德国空军数量对比很好的说明了这点),德军装甲兵没有胆量也没有数量组织起大规模的装甲集群对盟军发动反扑——这基本等于是自己抱团然后被对面一波A掉的节奏。
所以当时德国仅存的装甲兵,会采取单车或者数车伏击的战术,凭借车辆的性能优势和伏击战术优势,吃掉小股盟军车队和装甲部队,最大化战斗价值。
2.鸡蛋+钢琴约炮真是超级傻逼,毁三观有木有!!!
事实上...类似的例子真的超多,人在战争期间的感情都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一寸温柔就可能会让姑娘敞开心扉(这尼玛也是够了)。
3.为啥三台谢尔曼会蠢兮兮的一排直线冲向虎式赴死?
为了照顾观众...不然你想看着正面谢尔曼打着烟雾弹掩护两辆谢尔曼远远的迂回包抄过去从侧面和背面狠狠的爆掉虎式还是虎式窝在原地凭借精准的炮术和坚固的正面装甲将谢尔曼的炮弹尽数跳弹或者挡下最后愉快的完成三杀?
不要质疑虎式为什么这么屌,在先失一车仅有两辆M4A2E8和一辆M4A1的主角车队面前,虎式基本就是大魔王的存在,配合片中虎式车长坚硬的德语、虎式棱角分明充满刚性的外观和压抑的背景音乐,完全就是履带上的重骑兵,坦克中的皇帝。
33吨左右的谢尔曼中型坦克面对56吨的虎式重型坦克这样的对手,盟军的装甲兵的确需要拼上自己的性命,才能死中求活。
4.一辆坦克打300个党卫军还各种开挂杀简直坑爹好么,美国版手撕鬼子有木有??!!
同样的是为了照顾观众,但是实际上这样的例子也不少http://baike.baidu.com/view/264159.htm?fr=aladdinhttp://baike.baidu.com/view/3310092.htm?fr=aladdin两则现实抗德神绩配合当时德国良莠不齐的兵员素质,还是强行有可能的。
5.夭寿啦,德国骚年放跑了美国鬼子,简直坑爹!!
人文关怀嘛...想想诺曼刚上战场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也未必不会这么做,德国诺曼有木有。
——————————————————————————————符号和人物场景解析1.白马私以为白马作为片中一个符号,代表的是短暂的和平,可以扣上皮特大爷本片金句的“idea is peaceful”。
当德国军官骑着白马穿过战场时,战斗结束,战场暂时宁静——随后被皮特手刃也说明仅仅是暂时而已。
侥幸生还的诺曼在一夜惊魂后被马蹄声惊醒,白色马腿闪过,象征着战场又恢复了和平。
2.艾玛德国妹子艾玛其实代表的是诺曼最初的善良与天真,人性中的美好,当艾玛死于炮击之后,诺曼心中的这些部分也随之死去,变成嗜杀的战争机器。
3.圣经哥相比之逗逼墨西哥佬Gordo和粗野的兵痞子Grady,一手圣经给垂死的德国兵做死前告解一手打炮杀人绝不含糊的圣经哥Bible绝对是本片一大亮点。
当其他人进镇狂欢找女人鬼混的时候他在看圣经。
当坦克行进其他人在闲聊鬼扯的时候他在看圣经。
当其他人在搜刮战利品的时候他终于不看圣经了,他在给垂死的德国兵做告解。
就这样一个堪称模范教徒,见面就神经兮兮问别人是不是得救的准神棍坦克炮手,打起仗来杀人放火毫不留情,一炮就把德军的机枪手炸得支离破碎。
之前所作所为是宗教的神性,之后杀人打炮是军人的人性,圣经哥就是这么一个矛盾、忧郁的美男纸(和皮特车长的包扎对视略基)。
4.坦克”狂怒号“狂怒这个名字私以为象征着战争的漩涡,吸食着双方士兵的生命,尤其是最后十字路口俯拍的一幕全景,在十字路口中间报废的狂怒号,周围散布着德军的尸体,仿佛周围所有的人命都被坦克吸入——当然也包括主角的车组。
——————————————————————————————矫(ZHUANG)情(B)的结尾当狂怒号车组最后的幸存者二等兵诺曼被赶来友军救起扶下坦克之时,友军众人对着布满弹痕的狂怒号啧啧称奇,感叹一辆谢尔曼勇挫300德军的勇气和幸运。
战争英雄诺曼坐在开往后方的汽车上,透过脏兮兮的玻璃茫然地回望着自己兄弟们的墓碑——围观的人群早已散去,美军战士们通过狂怒车组用性命守下的十字路口挺进柏林。
没有人会知道当晚Grady是如何被”铁拳“放射出的金属液体洞穿身体。
没有人会知道墨西哥人Gordo是如何在投掷手雷时被击中,为保护大家不被掉入坦克中的手雷所伤自己扑向了手雷阵亡。
没有人会知道相信一切好运气上帝决定自己为上帝所选、平时总是安静读着圣经的Bible是如何在给车长递手雷时被一发子弹打穿头颅。
当然,更不会有人知道车长唐——这个铁血的军人,如何在最后一刻,让诺曼开打逃生门逃生,独自淡定的迎接德国人投入坦克中的两枚手榴弹,把心爱的坦克当成自己生命最后的归宿。
但是,这些诺曼都知道。
战火早已烧干了诺曼的泪水,兄弟们作为人生终点的狂怒号也渐渐远去。
这里是1945年4月的西线战场,距离德国投降,还有一个月。
影片讲述1945年二战硝烟即将消散之时,同盟国军队准备在欧洲战场发动最后一轮猛烈攻击,为了盟军的胜利,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陆军中士指挥谢尔曼坦克的几名坦克手以及二等兵深入纳粹德国的中心地带,执行死亡任务的故事。
该片完成了对历史战争的真实还原,为了重现这段历史,剧组着实花了大力气。
影片的设计总监安德鲁·孟席斯透露道:“每一个镜头的设计都是有据可依的。
”对影片如此全面且精致的修饰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担任本片摄影指导的罗曼·瓦斯亚诺夫说道:“重点就在于,你不会感觉这是在看电影,你会觉得就是跟着这帮战士们亲身体验了二战”。
这部影片不仅像以往战争片那样呈现了战争的惨烈,同时也细致的捕捉着战士的每一个表情和其中所蕴藏的内心活动,这是普通的战争影片所没有的,没有那些花哨的包装,让观众看到这场战争对战士们造成的巨大身心伤害和影响,在残酷的战火中,展现人性的坚持于挣扎。
去年《狂怒》上映时,内心雀跃不已,好久没看个纯战争片爽一下了,整天工作码字看孩子,都快忘记当年学电影装文艺青年的时光。
但当时由于工作太忙,没有机会去电影院,前几天网络上总算有了高清版时赶紧下载拉着老公一起看。
不废话,真让人失望至极,幸亏没浪费我的电影票钱。
之前一点也没看剧透,一开始战场上的那匹白马和帅帅的纳粹军官顿时让我想起斯皮尔伯格的老套作品《战马》,我心里就明白这又会是一部只管摆姿势,不管剧情多狗血的好莱坞新大片。
果然随着剧情的发展,我心中期待的战场上一排排坦克大规模行军、虎式坦克雷霆万钧、炮管吐火,让人热血沸腾的场面一个也没有,处处都是老掉牙的场景和完全不合常理的剧情,真不知道彼特以什么样的心态接下了这部片,战争片是哪个导演都能拍的吗,交给这个烂片导演是因为他给了彼特很多个人英雄主义的镜头吗?
首先人物的设定是老掉牙,彼特是一个典型小组灵魂人物,高大上,最后要和坦克死在一起的情操完全可媲美样板戏了。
主线是帮一块小鲜肉从男孩成长为男人,那么小组成员必然为两派,一种老兵痞,其实这种人最能帮助小鲜肉的成长,另一种是善良的中立型,剧本直接把拉博夫设计成神父,能再俗套点吗。
剧情和细节的设计太不合理了。
连我这个玩星际争霸都用秘籍的女人都知道坦克要配步兵啊,要四辆坦克光溜溜地去支援那不是丢肥肉去喂狗吗?
一辆虎式坦克以一敌四的时候,哪个傻瓜指挥官会命令向前冲啊,把后屁股露出来不就是找死吗?
最后一场决斗,丢一个燃烧弹不就全完活了,一个连的德军还一波波地往上冲,连狙击手用上了,明知道坦克里有人德兵还去打开顶盖看,不能浪费美国大兵的每一发子弹是吧!
最后小鲜肉还被德军的一小鲜肉救了,我看到结尾都快感动(恶心)地哭了。
此片唯一一片亮点就是最后一个镜头,古典油画般的布局构图和拉高的镜头终于让此片上档次了一点,除此之上全是垃圾,演技可圈可点的则是《行尸走肉》里疯狂的肖恩,他演这种疯人真是熟门熟路。
总之,本想借此片重找《拯救大兵瑞恩》感觉的希望全然破灭,《集结号》都比它过瘾。
我不是影迷,也不是真的军迷。
这么说,是为了谦虚。
也是为了告诉大家,在真的军迷眼中,吐槽点更多。
我一直以为只有中国手撕鬼子才是战争片的耻辱。
我错了。
就算这片子写的是1945年,就算是当时的德国精锐已经都葬送在了广阔的东部战线。
就算是当时的德国已经只剩了老弱残兵,就算德国人手中那些牛逼闪闪的高级货都在一群菜鸟手中发挥不出来威力。
但是导演大人,你找个二战的老兵问问,或者找个军迷也好啊。
装备的性能摆在这里呢。
美国的谢尔曼坦克在德国88高炮面前,是的,是88高炮。
在88高炮面前是谢尔曼基本就是燃烧的火鸟好吗?
二战时的谢尔曼遇到虎式坦克,一般都是转身就跑,然后呼叫轰炸机来解决问题好吗?
再或者就是一大群坦克扑上去,豁出去替几台坦克,然后绕到虎式坦克的后面,打它的发机机好吗?
虎式坦克炮射程远,威力比火鸟坦克谢尔曼大,人家虎式干嘛要往上冲?
利用射程优势开倒车揍你多好?
你当德国士兵的智商和你导演一样的低吗?
否则一台 虎式坦克就干掉十来辆谢尔曼的记录是怎么完成的?
至于开头的男主角手持很稀有的德国STG44自动步枪,是不是具有合理性,弹药去哪里找,我都不去分析了。
尤其是看到德国女人听了一支钢琴曲就爱上美国大兵,然后就开始啪啪了,我真的服了美国导演无处不在的优越感。
美国人是不是以为全世界的女人看到星条旗就要立马兴奋的脱掉裤子啊?
我可以忍受导演在军事装备上的无知,但我真的无法美国军事电影这种无处不在的意淫啊!
事实上,德军军纪极严,素质也是二战中最强的。
法国葡萄园的农场主就曾经抱怨美国大兵吃他们的葡萄喝它的酒,农场主抱怨说:德国兵都没有摘我的葡萄吃!
德国人占领法国可不是一年二年吧!
美国佬是要偷着乐的,德国大部军队被苏联军队消灭了,虽然苏联军队的伤亡比德军要多的多。
不然德军会好好给美国兵来一堂生动的战术指导课!
说到美军军纪,在太平洋战争中,有一个真实的事情。
日本给太平洋岛上的土著女人注射性病病毒,因为日本人太知道美国大兵军纪和裤裆下的那点出息了。
利用美国大兵的弱点。
结果这一招真的很有效!
许多美国兵丧失了战斗力作为占领军欺辱被征服地区的女人的事情,寻常的很,以中国军队的森严军纪来说,志愿军也有朝鲜强奸妇女的事情发生。
但大家都不会把公然把这种具有欺凌成分的男女之事写成被占领地区的女人自愿投怀送抱。
可是美国电影就喜欢给这种对女人的强迫描绘上一层浪漫的玫瑰色。
拜托,别的国家的女人也不是都是这么贱,这么喜欢心理受虐的好吗?
美国导演们,你们是不是看岛国爱情动作片看多了?
潜移默化的相信了这种自我陶醉的性幻想?
给2颗星吧。
一星给音效。
一星给题材,好歹是军事题材。
其他方面,负分!
滚粗!
现在的审美已经容不得这种经典叙事的战争片了,想要表达的主题在如此剧情下也显得孱弱。五个人的性格特点倒刻画得挺鲜明。
五毒俱全,杀俘霸凌qj暴力全部化作正义代价的英雄主义魅力注脚,逆天。替美菌无脑挽尊的麦麸抗德神片(其实美菌需要这种挽尊吗这确定不是侮辱智商?),白男自嗨爹味规训集锦大赏。另外第10086次get布拉德皮特大失败,看他满口son son son的吊样我不觉得帅我只想老大耳刮子招呼上去
就是手撕鬼子的节奏嘛……
无聊无聊砰砰砰fuck无聊砰砰砰搞基砰砰砰lucky 完。。
看到德国人被杀,很难受,德国人是地球上的稀缺资源啊
跟历史关系不大
这部电影虽然巧妙地设定在了二战打击纳粹时 美国是正义一方 但其实说的是战争怎样逼迫人变成动物 上阵杀敌与被杀的人都很难做正常的人 开坦克开大炮确实让人很爽 但极度令人紧张的却是“谈恋爱”吃饭一幕 “正义的一方”也常奸淫掳掠贫民、虐杀战俘 这是很多人不愿正视的一面 因为战争一开始 人就不是人了 万物遭殃
好他么无聊加难看啊,完全没人物,战争戏只有坦克迷爱看吗?各种中途就想离场了。
看完之后赶紧翻出《警戒结束》扫了一会儿压惊,阿耶这部拍的也太流俗了点,脑海里时刻跳出各种似曾相识的桥段;几场战斗戏倒还有感觉,但据军迷表示那是相当天马行空主角光环。
二战题材永远是春药无误,何况是一部难得的高还原度坦克主题片,一虎单干四馒头的真实场景想必坦克世界玩家和军迷心都快跳停了,但因一辆吊链馒头丢半个营的壮举实在只能抖脚 ,FURY想传递的军人豪情与战争创伤的永恒命题全被如不知哪位定夺的狂怒字体般驱之不散的横店气息给毁了,拖沓的剧情也够减分
【C+】肤浅庸俗无力的美帝煽情肥皂剧,台词和浅焦特写多的让人生厌,人性和深度不是靠你嘴巴子嘚吧嘚就能嘚吧出来的。
最后一段是打人机?????
在後人稱道納粹鐵殼龜如何強悍和一對多時,那幾口口被戲虐為一打即燒的“鐵棺材”車組仍舊沒有任何猶豫,在劣勢中為所有人犧牲。Here am I. Send me!
看到希亚·拉博夫在坦克里,我在想这坦克别突然来个变形!
毕竟大制作 战争场景看得够爽快刺激 Shia也很帅呢 Pitt依旧面瘫 也丝毫不修饰嗓音 演什么都是一个样 结尾部分吹得太过了 有种抗日神剧的即视感 还各种延时煽情 看在没花钱的份上多半颗星吧
前一半不错
大概有三个时刻我都以为Brad Pitt和Shia LaBeouf要亲上去了,真的
跟《拯救大兵瑞恩》一比真是史诗与小品的区别。除了开头的坦克突击与跟虎式的决斗两段,本片就是一个接一个episode的melodrama,所表现的并不是带入二战的真实感而是五个坦克兵cosplay上演一场接一场狗血的情感大戏,再加上结尾一战直接沦落为抗德神剧的节奏,实在是令人失望。
弹道光影效果比较赞也比较假的抗战神片.
又看了一部战争片之后,我终于明白我对人类的所有失望和不解,都是从战争故事开始的。所有拿着武器的人都是野兽,所有没有武器的人都是羔羊。不管在这之前你是干什么的,你可以很有礼貌,对任何人都很尊重,这不影响你拿起武器之后就变成了捕食的恶狼。至于没有拿武器的人 ,也在拿武器的人所拥有权力的强烈对比下,从人退化成了战利品。我不觉得有人能走出战争还继续作为一个人存在,虽然就在此时此刻还有战争在继续,虽然我的前辈也参加过战争,但这个厌恶和恶心是抹不掉的。再加上与现实和平的强烈对比,更讨厌自己了。为什么我是一个人,为什么我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