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浩劫

Deepwater Horizon,深水地平线,怒火地平线(台)

主演:马克·沃尔伯格,迪伦·奥布莱恩,约翰·马尔科维奇,库尔特·拉塞尔,吉娜·罗德里格兹,凯特·哈德森,J·D·埃弗摩尔,乔·克里斯特,约翰·阿米乔,布拉德·利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中国香港语言:英语年份:2016

《深海浩劫》剧照

深海浩劫 剧照 NO.1深海浩劫 剧照 NO.2深海浩劫 剧照 NO.3深海浩劫 剧照 NO.4深海浩劫 剧照 NO.5深海浩劫 剧照 NO.6深海浩劫 剧照 NO.13深海浩劫 剧照 NO.14深海浩劫 剧照 NO.15深海浩劫 剧照 NO.16深海浩劫 剧照 NO.17深海浩劫 剧照 NO.18深海浩劫 剧照 NO.19深海浩劫 剧照 NO.20

《深海浩劫》剧情介绍

深海浩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麦克(马克·沃尔伯格 Mark Wahlberg 饰)是位于墨西哥湾的石油钻塔深水地平线号上的安全维修人员,在和妻子弗里西亚(凯特·哈德森 Kate Hudson 饰)告别之后,麦克将再度面对长达21天的连续作业。麦克的工作经验非常的丰富,在他任职期间,钻塔上没有发生过任何的生产事故,他因此深受上司和同事们的信赖。 项目负责人唐纳德(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希望能够加快开采的进程,但麦克表示这将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唐纳德并没有听取麦克的警告,而是一意孤行,导致钻塔中发声了剧烈的爆炸。霎时间,火海淹没了工人们,126名钻井工人被困在死亡的边缘线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小学生鬼灭之刃上弦集结,前往锻刀村忽然心动萌学园之萌骑士传奇国王班底唐朝好男人2时光大盗你在我心上学战都市Asterisk第二季白粉飞第五季不要和他约会一拳超人第二季OVA1时间怪客女子高炒作之家失控玩家旧案寻凶传奇·幻想殷商失控的尺度大商道当妈妈成为杀人犯六尺之下第一季偷心大圣P.S.男公主夜游记不要见怪生日信第十二个人快跑或飞翔津津井小姐灵魂冲浪人

《深海浩劫》长篇影评

 1 ) 低估了的灾难片

感觉这个电影名称太拉了 还以为是什么科幻神剧 深海似乎并不妥 是海上钻井平台的场景 科幻特效与镜头效果非常好 开场的生活感配上背景音乐很有熟悉的生活气息,驾驶皮卡去机场那段绝美;逐渐加速紧张的氛围配合着音量刚好达到隐隐约约的效果。

最后井喷的那一段以及火海救人的桥段人数不多但是视觉效果极佳 警卫队直升机从些许灯光的城市转向漆黑一片的大海那个场景非常真实 半个小时之后救援直升机才赶到 结尾看到真实发生事件的人物多少有许感动

 2 ) 让人提心吊胆的悬念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多图预警。

深海浩劫有一个亮点,即便我把它的其他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也仍然对它印象深刻。

那就是它制造悬念的手法。

不少人觉得它火爆有余,后劲不足。

这句话怎么说呢?

就是过程十分惊险激烈,然后突然就没了。

结局对事故的追究寥寥几笔。

有些人就不开心了,这和花瓶有啥区别?

只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半点思想,要追责,追责才能表现人性,表现深度!

然而我想说,这恰恰就是它的优点。

在有限的篇幅里表达完它要表达的东西,所谓贪多嚼不烂,如果要写追责,那不如像萨利机长一样重点描述追责过程。

两头贪只会两头轻。

这部电影没有那么多想法,就想安安心心还原事件的整个过程,如果你看完了觉得这个灾难多么可怕,那么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并不是灾难时的可怕场面。

许多灾难片喜欢把功夫花在大场面上,想用视觉征服观众,事实上也的确是成功的要点,深海浩劫在视觉上也是不逊色的。

但是不少电影的前期铺垫做的比较无聊,搞的大家都想直接跳到灾难场景了。

深海浩劫在这方面的处理让我眼前一亮。

他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悬念设置,细微处的伏笔,让观众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绷的状态。

电影界对悬念的描述有一个经典的例子。

桌子底下有一个炸弹,观众知道,电影里的角色不知道。

观众就会担心这个炸弹什么时候会爆炸,这就是悬念。

这个例子用在这部电影里非常恰当。

观众都知道油井肯定要喷,肯定要爆炸,但是不知道是啥时候,这种明知道结果,却不知道时刻的心情,让观众心中的弦一直紧绷。

影片基于观众的这种心理,设置了很多让观众心惊胆战的小情节。

下面会有多图,我想来复盘一下,这部电影的悬念是怎么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

先说总纲,我能想到的手法有三点:1,灾难隐喻。

2,隐患情节。

3,音效。

那么开始。

电影一开始,没有字幕,播放了一段对话,采用了倒叙的形式,这段对话应该是一段真实录音,询问事故经历人事故前后的细节。

这段录音能让观众很快入戏,并定下了影片的紧张基调。

我从这段录音开始心就往上提了。

接下来是一段海底检查油井的情节。

检查到了轻微腐蚀,但工作人员觉得正常。

这里用到的就是隐患情节。

这个发现,在电影中的人物看来是正常的,但由于观众知道桌子底下的炸弹,所以这段情节看起来就像是引线在燃烧。

这类情节在后面还有不少,每一次出现都能把观众心里的弦绷得更紧。

接下来是一段男主的家庭生活日常,这里就出现了这部电影中悬念设置最亮眼的部分,灾难隐喻。

电影中有不少地方在暗示观众后面将会发生的大灾难。

比如男主的女儿在解说爸爸的工作。

然后可乐喷了。

观众这时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这种灾难隐喻迅速把气氛拔高。

后面还有。

前往深水地平线的途中直升机撞到了鸟,又把大家吓了一跳。

这其实也是一种暗示。

危险将至。

不过当时我还以为直接就坠机了……接着主角一行人看到了停着的船。

很奇怪这船是干什么。

这也为后来埋下了伏笔。

在我看来,灾难隐喻在灾难片中的用处十分巧妙。

这种手法在中国古代就有,凡是有什么事情发生,必然要有一个先兆,比如七月飞雪,紫微星移位什么的。

但在电影中应用,当然不是因为迷信,只是给观众的心理做好了一层又一层的铺垫,最后爆发的时候观众会觉得,哦,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同时,每个灾难隐喻都能让观众更加提心吊胆。

就像在坐过山车时,过山车先要爬上一条又高又抖的坡,获得足够的势能。

大家都知道最后肯定会飞流直下,但是那种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下去的忐忑心理,依然令人着迷。

在我看来,新闻的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每一个都可以作为设置悬念的切入点。

其实就故事而言,还有第六个要素:何果。

电影的前半部,就围绕着何时下了狠功夫。

我有几次都感觉的灾难要来了。

但它偏偏绷住了。

后期对于隐患情节的描述越来越频繁,观众的心起起落落。

灾难爆发前的最后时刻用的手法相当精彩,一面表现出暗处已然崩溃,灾难将至,一面船上大部分人却毫无察觉,甚至开起了庆功会。

暗处油井喷涌。

船上在开庆功会。

这种反差简直能把观众给逼死。

我一度紧张的喘不过气。

最后再来说说音效。

这部电影的音效对于悬念的铺设作用很明显,在每一个重要的镜头,用的都是让人一震的音效。

而到了灾难爆发的前几分钟,音效紧凑得像是战鼓,让人有一种箭在弦上势必要发的感觉。

这里顺便说说节奏,在节奏上深海浩劫捏的特别准和稳,开始时只是一点一点地抛出悬念,越接近灾难爆发时刻,隐患情节和隐喻出现的频率就越快,这也是观众心跳加快的过程。

电影到了50多分时,灾难正式爆发。

前边的五十分钟,我认为是这部电影的精华。

事故发生后,失控的范围越来越大。

到这里,我其实无权再做什么评价,现实永远比画面更可怕,后半部的惨烈光是想想就觉得心寒。

开始我以为只是油井喷发而已,被泥浆冲冲不至于有太大伤亡,直到后面的连环爆炸,我才觉的太过天真了。

同样一个事件,不同的形式说出来的效果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深海浩劫尽管还有其他缺点,但它设置悬念的手法以及节奏堪称典范,让我受益匪浅。

原本觉得应该再凑几个点把篇幅说够,但那些对我而言都没有什么意义。

不如就和这部电影一样,只说我想说的部分就好。

 3 ) 还海洋一份安全,给人类一条生路。

因为毕业论文的开篇案例就是墨西哥湾溢油事故,所以关注这部电影很久,作为美国目前最大的原油泄露事件,给海洋造成的污染与伤害是人类远远不可估量的,逝去的不仅仅是数字中的十一名石油工人,更多的是87天无止境的石油排入浩瀚不可及的大海,损失的也不仅仅是1.27亿加仑石油,还有不可弥补的生态损害,并不是我所研究的海洋生态补偿所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一名自称海洋法律方向的学生感到无比惭愧,仿佛是在一切不可挽回的破坏背后来说几句无关痛痒的慰藉。

看完电影后,我突然发现,渺小的不仅是人类个体,更多的是我们的视野。

从自然索取者继而演变成剥削者、掠夺者,事前没有足够的防御措施,事后才来救济,救济不完全,留下的痕迹遍布了数十万平方公里。

剧中那只挣扎的被石油污染成黑色的大鸟,将来会要变成成千上万只,被石油污染不得不面临死亡威胁的海洋生物,同时也象征着未来的人类。

我们在挣扎,在负隅,在顽抗,自认为用尽了力气,最后得来的却是大自然的反噬,无边无际的黑暗在慢慢吞噬着我们。

那些受害家属声嘶力竭的质问,绝望的哭泣和拥抱,盲目行走伤痕累累的幸存者,是一场突发大灾难不断敲击脆弱心灵的结果。

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灾难片,带给我的震撼远及我所爱的英雄主义电影,真正的英雄是没有超能力的平凡者在突发事故面前奔跑在最前线的人,他们没有翅膀,却拼尽全力飞得更高,来保护其他人。

除了开篇有些冗长无趣,中期就开始精彩,后期迷失自我,仿佛一同感受,生死存一线的危机。

我觉得非常好看,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海洋污染问题,尽力避免污染的扩大,给海洋生态系统一个安全的家。

 4 ) 年度小黑马,灾难片泛滥的今天能拍得这么带感实属难得。

空难,地震,海啸,台风,火山爆发,外星袭击,2012等等的在灾难片在随着电影特效的进步,随时随机的在电影院轰炸观众,观众也因此生成了很多免疫机制,审美疲劳。

这部电影同样是一部灾难脸。

从一张海报就能说清楚全部故事内容,预告片都不用看。

《深海浩劫》是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和前段时间《萨利机长》有同样的基因。

《萨利机长》同样是根据真实的灾难事件改编。

有兴趣的话可以绕道去看看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098609/——影片观感——真实事件:2010年美国在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油平台发生爆炸和漏油事故。

造成11人丧生。

本片由变形金刚团队打造,特效肯定过硬。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这部电影并没有完全被沦为借着灾难的外衣去展示劈劈啪啪爆炸的特效。

而让人觉得这部电影新鲜的地方在于亮点:导演的叙述结构+大家对钻油平台知识体系的未知。

这两点是相互补充的,对于深海勘探油井的超大装置和设备,一般人都不会过问,所以很少人去明白他们的工作原理。

导演在影片中用了很多的借喻和补充手法,去告诉大家这次勘探的油井,差不多等于就是在敲开地狱之门。

在出事之前铺垫,完全没有让人觉得无聊和厌倦,反而导演是在让观众学习和融入,让观众和钻进平台的126人一起感受暴风雨前的平静。

随着剧情一段段的展开,观众看得是越来越紧张,最后终于在视钱如命的负责人命令下,他们打开了这扇地狱之门,深海黑油如恶魔般被放出,但之后却一发不可收拾。

造成了震惊世界的油田大爆炸。

影片还极力控诉一些不顾生命安全的大boss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想逃过很多的安全检测,直接挖油,身为安全部长的男主角,用一句简单的话阐述了当时勘探油井平台的现状:像一辆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但飞机装着不够安全着陆的汽油。

影片的节奏一环扣一环,毫不拖沓,剪辑配合着音效和配乐恰到好处,好几次欺骗性的动作都让人觉得要爆炸了。

等到真正爆炸来临的时刻,观众的情绪就像被摇晃了很久的可乐打开,一飞冲天。

爽不由自己。

影片尾段也处理得相当感人,导演把格局拉大,幸存者最后统统被安置在酒店和亲人团聚,而死去亲属的亲人也同时在酒店,发疯似的找着自己死去的亲人,这种对比更让人知道生命的可贵,珍惜眼前人。

结尾播放了很多当时灾难的真实的画面,最后放出了在事件中丧生的11人照片。

让人唏嘘不已,愿世界太平,悲剧不要重演。

——钻油勘探平台细思恐极的工作流程和事故解析——影片中所描述的,和现实中的过程差不多一样,进度严重拖后的英国石油公司,雇佣了钻油平台团队,英国石油公司想要把拖后的钱赚回来,用什么办法,就是快点挖到油拿去卖。

于是故意忽略很多测试出来的安全隐患。

从而造成了人为的漏油爆炸事件。

深海地平线应该算是第7中,半潜式钻油勘探平台。

深海地平线勘探钻油平台分为两层甲板

出事时候在第一层,油往上喷,造成第一次爆炸,之后通过安全措施抑制住了30秒…对只有30秒。

第二次爆炸直接把整个钻油平台给炸了。

其中他们也用了各种措施,但是由于油势太猛全部失败。

而第三次爆炸是因为泄漏的石油挥发成气体,和发动机发生摩擦炸成了爆炸,这一次就可要命了,火光冲天。

整个钻油平台算是完了。

——事后影响——(摘自维基百科)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发生后,漏油事故附近大范围的水质受到污染,不少鱼类,鸟类,海洋生物以至植物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患病及死亡等。

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的渔业进入灾难状态,过半数受访者,不满意总统奥巴马处理今次事故的表现。

有官员指,至今墨西哥湾沿岸有超过300只海鸟因为油污死亡[4]。

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墨西哥湾漏油的影响如同911恐怖袭击。

[5]美国政府的在11月份的调查报告指出有6,104只鸟类,609只海龟,100只海豚在内的哺乳动物死亡,这个数字可能包括了死于自然原因的动物,所有因深海漏油而死亡的数据断定尚待时日[6]。

——真实事件后续——(摘自维基百科)英国石油公司打造了一个4层楼高的巨型“金钟罩”希望能降到1500米的海底,把漏油的地方罩住,让原油保留在金钟罩里,然后再抽回海面上接应的油轮,但深海水温太低,金钟罩内部累积了大量的冰晶,中途就无法正常运作,这项计划宣告失败。

英国石油公司被美国政府要求成立一个200亿美金的基金来处理这个事故。

同年7月,利比里亚籍的台湾除油船鲸鱼号(A Whale)抵达墨西哥湾,在测试成功后投入海水油污清除作业[7],但因除油效果不佳,退出除油作业[8]。

漏油后数月内,海水中高浓度甲烷被快速繁殖的深海嗜甲烷菌所吞灭,甲烷迅速地回归正常值[9]。

2012年11月,英国石油公司与美国达成和解,接受12.56亿美元刑事罚款,另外提供23.94亿美元支付给野生动物基金会用于环境补救行动,3.5亿美元提供美国国家科学院。

此外在未来三年向美国证交会支付5.25亿美元[10] 。

2015年10月6日,美国司法部宣布英国石油将以208亿美元代价与美国政府和解,彻底解决此次漏油事故所有求偿。

该款项包括所有几百个地方政府的求偿,美国清水法案罚款,天然资源损害赔偿在内所有政府相关求偿内容。

而208亿美元的和解代价刷新了美国司法当局有史以来最大的单一个案和解金额。

[11]。

 5 ) 深海浩劫注定会成为一个教科书式的电影

首先说明,我是一名近海石油工程师,以下内容是我看完电影后发在朋友圈里的内容,因字数过多,只能写成影评形式,内容不多,欢迎指正。

《深海浩劫》这部电影本身就不是普通的灾难片,没有一定的背景估计也不会看懂。

所以当我看到有观众在评论里给了一星并且说“除了爆炸特效这个亮点外其余都是走马观花似的不停切换场景,之间没有关联,剧情牵强”时,我丝毫不感觉意外。

确实,当刀没有划到自己身体上时,你是体会不到那种切肤之痛的。

除去争议本身,我不得不说导演组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虽然有些纰漏,但丝毫不影响很多处对细节的刻画,这种刻画很真实,甚至真实的让人感到恐惧。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电影中大部分前期背景介绍中没有夸大的话,BP和Transocean的管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记得刚入职的时候,安环部的王经理给我们讲过,危险就像老虎,想要避开危险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关进笼子里。

而平台上各式各样的仪表,烟探火探可燃气探头联动作用,再加上各级关断,很大程度上就能把危险控制住。

具体的我就不说太多了,总之请大家放心,国内的平台上管理远比老外的严格,大家工作也不会太懒散,PM及时做的话会减少很多设备的损坏,出现损坏时也会及时维修,再不济会换新,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到处都是故障,连最基本的二级关断的设备都是坏的。

 6 ) 几乎就是一部安全教育纪录片!

前面近四十分钟的铺垫沉闷乏味,人物的对立冲突浮于表面,毫无戏剧性可言;灾难片常见的救人场面被导演拍成八股文,四平八稳,毫无惊心动魄之感。

如果拿掉钻井爆炸特效,这几乎就是一部安全教育纪录片。

这类改编电影还是霍华德.朗来拍比较靠谱,福斯特对话尼克松这部对话采访电影都拍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对比之下高下立判!

 7 ) 很好看!

深海浩劫 (2016)7.02016 / 美国 中国香港 / 剧情 冒险 灾难 / 彼得·博格 / 马克·沃尔伯格 迪伦·奥布莱恩

你要知道这部电影可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相对来说,我觉得电影里的主员人工可能还真的是配不上英雄,就是我感觉最后他其实并没有拯救出这个石油井吧,其实也拯救不了,也正常,毕竟他那可是毁灭性的打击吧,不过男主角还是把那个女主给救了出去,这可能算是他比较英雄的一面吧,相对而言我觉得这个事故还是挺惨烈的,毕竟这么出名。

 8 ) 和平时期最严重的海上漏油事故!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电影通判”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深海地平线海上钻井平台突然爆炸起火,11人死亡,数人重伤,海底大面积漏油,幸亏当时来往海岸的穿梭油轮停在岸边,否则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深海地平线美国国家海洋局估计,漏油量约为每天1000桶左右;已造成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

国家海洋局称,这是“和平时期最严重的漏油事故”,此次漏油事件给沿岸渔业、野生动物、旅游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并为此“感到恐惧”。

深海地平线2016年,根据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改编的电影《深海浩劫》上映,影片中对英国BP公司进行了严厉谴责,由于这是租用的钻井平台,为了不耽误采油工作,很多关键部位到了检修期却不停工检修,许多零件还在凑合使用,最终引发这次灾难。

事故起初,试图采用灭顶法、盖帽法堵住海下受损输油管道,但是均告失败。

深海地平线爆炸伊朗由于在深海打减压井技术的独特优势,主动提供帮助,最终国家海洋局采用了伊朗提供的这项技术,以可靠的方式永久性封住海底漏油,可这已经距事故发生过去了整整87天!

深海地平线2010年被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但是此次事件却成为检验海上漏油浮油清理技术的实验场,相信这也为中国东海巴拿马桑吉油轮爆炸,凝析油海面泄露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

充气式防线浮油清理:第一时间在海岸沿线设置充气式防线,中间地带采用各种方式清理浮油。

一是喷洒石油分散剂,二是通过可控燃烧,三是微生物降解,四是撇油以及直接收集方式,即使这样,在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中,清理的泄漏原油只约占总漏油量的75%,余下的25%以浮油、油球的方式继续存在,并随海浪冲到墨西哥湾沿岸,有些沉积在海床,等待在大自然的降解,而这个过程大约是500多年。

可控燃烧奥巴马在墨西哥湾漏洞57天发表电视讲话,除了施压英国石油公司(BP)为此次事故承担全部费用,更重要的是反思了美国过度依赖和过度消耗的石油政策,主张大力学习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并称这将是现在和将来美国必须要做的事情。

特此声明:此文章为微信公众号“电影通判”作品。

 9 ) 深海浩劫

2021-8-2 深海浩劫 小米盒子麦克在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工作技术总工程师这是一艘船可以漂浮在海面可以驾驶底下没有任何支撑 旁边有一艘船等待接收水泥麦克老婆弗里西亚早起要求90秒套餐麦克有个女儿很想得到海底化石弗里西亚喜欢喝青柠百威同事安德莉亚野马汽车坏了男友带她骑杜卡迪去上班直升机带众人来到深水地平线途中撞死一只鸟因为耽误了工期英国石油公司高层没有做水泥固井测试船长吉米与高层针锋相对言辞激烈高层找到麦克谈话麦克对高层不屑一顾 同事给了麦克打捞出来的恐龙牙化石压力测试显示不正常高层解释为膀胱效应高层支走吉米换了个位置做压力测试应该两个数据一致但是一个数据为零另一个数据不正常高层对一个工程师杰森说他是胆小鬼杰森无奈对吉米说一切正常首先需要抽取水泥水泥抽取过程中水泥喷发泥浆汹涌喷发所有设备遭到损坏可燃气警报高层禁止发求救信息燃气爆炸麦克与老婆视频吉米在洗澡被炸晕 麦克去救吉米 吉米被救继续主持工作延缓平台坍塌 指挥室爆炸 海岸警卫队收到信息 卫星显示平台着火 旁边船上派出救生艇 平台上救生艇放下 因为位置有限 救生艇开走 高层上了救生艇剩下众人放下救生舱 吉米获救 因为海中火势太大 麦克带安德莉亚爬到高处要跳过蔓延的火海 安德莉亚不敢跳让麦克先跳 麦克把她推了下去 二人获救 吉米在船上点名平台燃烧坍塌 麦克来到酒店 家属们质问麦克自己的孩子呢 麦克在酒店拥抱老婆和女儿 女儿拿到恐龙牙化石事故死亡11人 井喷持续了81天

 10 ) 地狱的恶焰喷涌时,万物之灵的尊严如纸般脆弱

就像科幻电影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灾难电影,也有硬灾难和软灾难的区别。

硬灾难和软灾难,表现的侧重点完全不同,几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影。

软灾难重在写人,展现人物群像,讴歌勇气与智慧,赞美亲情友情爱情的伟大,或是批判人性和社会的暗面,灾难只是这一切的陪衬。

例如前两年引进国内的《庞贝末日》,以911事件为背景的《93航班》。

硬灾难重在叙事,讲述天人的两极对抗,今年上映的《深海浩劫》是其中的代表。

它改编自真实事件,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的一个钻井平台发生了一次举世震惊的灾难。

由于设备的老化失修,管理高层的敷衍逐利,以及质检工作的不到位,引爆了平台的安全隐患,最终整个平台被熊熊烈火吞噬。

毫无疑问,硬灾难是与之最合适的样式。

在这个故事中,歌颂被甩到了边缘,煽情被抛到了脑后,只有人和自然赤裸裸血淋淋的厮杀。

《深海浩劫》少有戏剧式的渲染,节奏平稳而坚韧,没有任何预判立场和道德批判,带有一种纪录片式的客观冷静。

无论是对管理高层的愚蠢和贪婪,男主与妻女的感情,还是石油工人的同袍之情,都是轻描淡写。

前半段,影片的矛盾围绕安全质检问题,后半段,则是灾难营救和逃生。

不难看出影片背后的考据工作扎实,画面中满是仪表盘、显示屏、结构图、压力指针,台词中也充斥着各种技术名词。

一方面,这是出于对真实事件的尊重。

另一方面,也是以此强化观众的入戏心理:看到了吧,这群家伙是来真格的,绝不是装装样子。

而淡化感情色彩的表现,非但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反而因为早就知道灾难将临,一步步将我们拉入了缓缓逼近的恐慌中,就像那管道缝中缓缓渗出的泥浆。

我们的情绪就像那渐渐增压的管道,在井喷的一刻瞬间爆发。

硬灾难从来不标榜英雄主义和主角光环,所以能承载更强的现实意义。

人类总是以为,科技昌明可以战胜大自然,实现人定胜天的宏愿。

但现实一次次事与愿违。

因为人类总是忘记,科技本来就是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一点小礼物,任何科技成就都是建立在自然规律之上的。

拿科技跟自然对抗,就像一个学了一招半式的入门汉,跟精通功夫的高手单挑一样,不被揍得鼻青脸肿才怪呢。

影片开头展示了钻井平台的巍峨,它矗立在海洋之上,犹如一座堡垒。

借着当事人之口,电影赞颂了一番它蕴含的高科技含量,背后的工业实力强大。

但这只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很快我们就看到,在灾难面前,这座人类文明的结晶,脆弱到不堪一击,短短几小时内崩塌成一堆废铁,成了埋葬许多无辜者的墓塚。

当原油从海洋深处喷薄而出,看似坚不可摧的钢板螺帽,被像瓦楞纸一样撕开扯烂,惊恐效应也随之达到了顶点。

之后的轰天爆炸,犹如地狱的烈焰涌入人间,毫不费力地将人类叫板自然的堡垒,变成了一座炼狱。

最后,幸存者们丢下一群同伴的尸体,狼狈逃生,跪倒在甲板上卑微地祈祷着。

人类的自尊,被来自地狱的恶焰,践踏到体无完肤。

这是人类在学会与自然这头巨兽和平相处、各取所需的过程中,又一次惨痛的教训。

影片旨在缅怀那起真实的惨案,还原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原油灾难(国内大概是怕影响观众情绪,用了个“原油泄漏事故”的弱化词组)的全过程。

这次灾难中,共有11人牺牲,片尾依次打出了他们的名字和照片,是怀念,也是警示。

我们衷心祈求同样的惨剧不要再上演,同时我们也希望,这样的灾难电影可以更多一些。

它们不断提醒着我们,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远远不够完美,我们引以为傲的人性,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我们沾沾自喜的科技成就、文明成果、对世界的认知,在自然的伟力面前,渺小到几近尘埃。

而这样可怕的灾难,距离我们只有几个认知错误、几次无心疏忽、几分侥幸心理的距离。

只有不断被这样提醒着,人类才会更多地正视自己,更重要的是,懂得正视自己的必要性。

《深海浩劫》短评

真实故事改编类的还算不错,拍的也不错,但就是没什么意思,因为非真实性的这类故事太多了,这种片子在咱们国家根本不可能给你上,例如天津爆炸事件到现在也没给个说法然而不了了之。

6分钟前
  • 小雨
  • 还行

要了解钻井工作的呀,后面还是蛮厉害的

8分钟前
  • xiao7564
  • 推荐

风格拍得有些糊涂,写实不像写实,惊险也不够级别,虽然片尾的真实人物能稍微加些印象分,但整体水准确实不行。。。

9分钟前
  • 康斯坦丁
  • 较差

对这种真人真事没有什么抵抗力,况且主演加分,特效诚意。

11分钟前
  • 第七大陸
  • 推荐

我冷漠,我缺乏怜悯之心,所以救人的时候看到被救的人还死犟,我绝逼扭头就走。

14分钟前
  • 留白
  • 较差

电影最后,看着在这次灾难当中不幸去世的人的照片,觉得好残酷,那么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可以说是BP的侥幸心理害死了他们,灾难发生的时候彼此之间竟然都不能很好的互通信息,也影响了处理速度吧~

18分钟前
  • Chris
  • 推荐

讲述美国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细节尤其丰满;就是星条旗飘得太多,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主旋律电影,看美国人把圣经当红宝书念我想😄。BTW井爆的那个场面应该是我今年看过最震撼的视效了,真特么壮观!!!

2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这种灾难片要比一堆城市毁灭地球毁灭的伪大片强多了,画面有质感,情节有节奏,制作有匠心

23分钟前
  • 基努里维斯基
  • 推荐

前期铺垫稍显套路,中期灾难险象环生,一直非常紧张。节奏把握的不错,看完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而且会让我重新查查这个史料。

28分钟前
  • bay135
  • 推荐

平台井喷与燃爆的特效镜头令人印象深刻,灾难面前个人所做极为有限只能逃生。影片致力于还原灾难经过,导演也并未将焦点集中在主演马克沃尔伯格身上,但对群像戏的人物刻画却走马观花缺乏深度,这导致的后果就是最后火海逃生时观众缺乏对人物的代入感,现场炸成烟花大会了高台跳水也不够扣人心弦。

31分钟前
  • 噩梦枕头
  • 还行

两星半,可看。亮点是前半段对事件起因的铺陈描述不疾不徐,注重逻辑(可能是因为改编自调查新闻),而又不至于因为太专业而看不懂,起码情节上不糊弄人。可惜一开始炸裂就基本回归灾难电影的俗套。摄影视效音效都不错,但整体太像菲利普船长(和绿草导演)……爆炸与思考真的不可兼得吗?

36分钟前
  • Unbeliever
  • 较差

悼亡片 悼念受难者 谈不上有没有拍摄水平

39分钟前
  • BullshitArtist
  • 较差

由真实事件改编的,人为原因造成的,深海钻井平台的灾难电影

43分钟前
  • 于永劲
  • 较差

北美扑妈不认是必然的吧……这种电影99%的爆点都在最后原型人物的照片

45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最让我震撼的是真实事件中仅仅只有11丧生,另外特效加1分。

48分钟前
  • einverne
  • 力荐

这次事故很大原因是脑残的甲方,为了省成本赶进度,不做该有的测试,怀有侥幸心理。安全隐患一旦成真,出事故的几率就是百分百。安全第一是我们时时刻刻永远要铭记在心的!PS:平台上那些火焰的特效真的好逼真啊!

52分钟前
  • 麦小其
  • 还行

啰嗦

55分钟前
  • 小狐腻
  • 较差

冗长的没看下去

59分钟前
  • 调皮的TOM
  • 较差

刚刚看完,真的十分震撼特别是石油井喷燃烧炸裂的场景,细节也好画面的还原度都很高,看完电影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石油工作者的不易和商人为了节约成本获取更大利益的可怖嘴脸。最后希望中国也能多拍一些优秀的灾难片出来。大家可以去看看这片子。

1小时前
  • 股神看不懂
  • 推荐

一个愚蠢的甲方为了省钱赶进度拖死一整个乙方的故事XD。虽然每一面flag都插在意料之中,但是电影节奏控制得非常漂亮,人物智商也一直在线不故意作死。深海钻井平台这个场景我印象中也不常见,它本身就给我一种人类的神迹在挑战地球的悲壮和敬畏,值得一看。

1小时前
  • Jayond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