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这几年看过最感触的战争片,如此正视历史,我不知道还有哪个国家能做到,与欧美的主流人性片简直是天然之别。
战争不过是个契机,民族间的恶魔之种癌变般扩散。
苏联鬼子借机清洗波兰民众,报几百年的世仇。
相比,德军只杀犹太人,其他破事不问,波兰人争先恐后加入协军逮犹太人上贡。
再到后来的乌克兰种族屠杀,这些所谓的游击队,一改往日影视剧里宣传的打击侵略者形象,全都是拦路抢劫烧杀劫掠的土匪。
当然后来波兰人的报复也毫不手软。
小队德军即使是溃败行军时,也是整齐列队,乌克兰疯狗看见也不敢近身。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不多的两次描写波兰军官时,深深体现出了民族自豪感。
第一位军官宣布就地解散后,立即掏枪自杀以身殉国,把生的希望传给士卒,把责任留给自己。
第二位波兰军官穿戴整齐,英勇面对乌克兰游击队谈判,即使惨死也没有丧失军人的尊严。
电影在金属的尖锐摩擦声和呜咽的管乐中结束了,所有的字幕走完了,屏幕一片漆黑,心情也陷入无边的黑暗。
当我终于疲惫的走出影院后,决定稍稍做些功课,把这部影片介绍给大家:波兰2016年影片《沃伦》。
新闻回顾:波兰议会在2016年7月公开呼吁确认1939-1945年间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者和乌克兰起义军对沃伦地区波兰人的大规模种族灭绝性大屠杀,并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沃伦大屠杀纪念日。
奇怪的是没有一篇关于此事的中文报道。
历史回顾:二战以前沃伦属波兰第二共和国,而现在归属于属乌克兰境内,曾经是乌克兰人、犹太人、波兰人、俄罗斯人等多民族混居地带。
1941年二战期间被德国占领,乌克兰起义军(极端民族主义者)协助德国纳粹屠杀了15万犹太人。
在1943-1944年间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武装杀害了至少10万波兰侨民,其中在7月11-12号之间就杀害了1万多波兰人。
不管波兰男人和妇女儿童甚至婴儿,都惨遭多种恶毒的手段被蹂躏迫害致死。
波兰历史学家称,当时有4000多波兰人被乌克兰百姓救助,最少有400名乌克兰人为营救波兰人而死。
从归属的历史变迁,我们能够感觉到这一地区所经历的波折。
这让我想起哪位先哲的一句话:民族国家的边界是用血来划分的。
影片《沃伦》在16年10月上映,虽然没有赶上议会公开定性的日期,但绝对是第一时间了。
故事聚焦在一户普通波兰人家庭两个女儿的小女儿索菲娅身上。
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勤劳善良的乌克兰小伙,影片开始于1939年大女儿充满民族情趣的幸福欢快又热闹的婚礼,同时透露索菲娅也和一个乌克兰小伙在热恋中。
不过婚礼后,父亲为了土地和金钱无情的将小女儿嫁给了一个富有的波兰鳏夫。
接下来沃伦进入了苦难的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时期:1939年-1941年,布尔什维克红色政权席卷沃伦地区,索菲娅的富农丈夫被流放,索菲娅被乌克兰男友救下,而男友却因此被红军军官一枪爆头。
索菲娅在男友家生下孩子。
第二时期:1941-1943年,德军占领全波兰,这一地区的犹太人遭到洗劫式屠杀,本来反纳粹反苏联的乌克兰起义军为了对抗苏联沦为纳粹帮凶,杀害了大批犹太人同时,也为解私恨杀了不少波兰人。
第三时期:1943-1944年,德军大撤退后,乌克兰起义军开始了针对波兰人的种族灭绝性大屠杀,东正教堂成为鼓动极端民族情绪的场所,昔日农田里嬉笑怒骂共同劳作的村民,也高举起镰刀斧头忽然变成杀人狂魔。
索菲娅目睹了身边所有人被各种变态手段残害致死:有砍头,剥皮,二马分尸,火烧……等等。
最终,索菲娅倒在逃亡路上。
影片充分还原了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个个真实场景,开始的歌舞欢庆场面让人非常愉悦,后来的屠杀残忍血腥,极度恐怖,让人头皮发麻。
影片还运用了大批文学对比手法来表达作者的隐喻,比如大女儿婚礼上将头放在门槛上,被人用斧头砍掉长辫表示她已为人妇,而最终她被人拖到门槛用斧头砍掉头颅;婚礼上人们玩弄燃烧的木桩取乐,后来波兰男孩被捆成木桩烧死:索菲娅男友在家门外被红军军官枪毙,而他的儿子却在屋内降生。
而最大的隐喻则是索菲娅的身体:开始于浪漫的献身,后来成了了金钱交易牺牲品,之后又经历了偷情,被暴打,被蹂躏,最终彻底倒下。
影片最后的镜头颇有诗意,索菲娅躺在马车上,赶车的是乌克兰男友,孩子依偎在男友的身边(指明孩子到底是谁的),马车伴随着撕心裂肺又呜咽动人的音乐渐渐走向天际。
影片还原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沃伦大屠杀和卡廷惨案一样,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封禁了半个多世纪。
所以影片引用波兰科学家简-扎勒斯基的一句话作为开篇字幕:东部波兰人被屠杀了两次,第一次是用斧子砍杀,第二次死于沉默,第二次更糟,超过第一次。
这是对七十多年来因为政治原因对历史真相的封锁和沉默的悲愤的控诉。
影片用惨叫和鲜血告诉我们: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是多么脆弱,铭记历史对人类的每一步前行是多么重要。
因为政治原因埋没真相是多么卑鄙可耻,无异于第二次杀人,这种粗暴的禁言和歪曲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
种族之间确实有太多的微妙:语言不同,肤色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信仰不同,甚至性格不同,但有一点相同的是:人性的背后都有着魔性,当人性有了缺口,即刻可能会被魔性吞没。
当人性泯灭,任何人哪怕是同宗同族兄弟手足都可能成为俎上鱼肉,这一点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比我中华民族更有体会。
那么是什么释放了魔性?
也许是欲望,是贪婪,是嫉妒,是仇恨,总之是人性的弱点。
也许上帝不只是打乱了巴别塔建造者的语言,而是让他们有了更多的人性弱点;不是语言让人类停止了建造巴别塔,而是人性的弱点让人们只能专心于攫取,掠夺并提防被掠夺,泄恨和复仇。
“民族主义就是人类的麻风病”。
这句话是爱因斯坦说的,因为我们见过接触过太多的民族主义,所以还是加上“极端”两字更准确吧。
民谣 朴素美丽的花环,科技带来了很多,但不包括美江月年年只相似买来的新娘 去幽会自己的情郎对神的信仰和对人的信仰,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迷信有且只有一种颜色,应该是无法长久的,我们需要兼容并包是邻里 也是犹太人 是犹太人 也是邻里电气化之前的夜晚是怎样的呢作为一个女性的视角,作为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看待战争,和一切总要活下去家徒四壁 但也简洁明了我的一餐似乎是他们一家五口人(2大人3孩子一盘)的两倍小麦发芽长成麦穗,杂草也出现了任何信仰 任何语言 都可以传递一样的读音世道动荡家亦难全看完了123分钟的 也许是删减版民族矛盾 贪婪的犹太人每个片段都像生命一样戛然而止郁金香 宗教矛盾 乌克兰你的正义,对另一些人来说就是邪恶荣誉 仇恨删减掉的血腥暴力纷争仇恨 是最精华的部分
今天看了《沃伦》。
导演是波兰的斯玛佐斯基这部片子拍摄于2016年。
那时候,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战争还没有开始。
现在,战争已经持续一年了。
很多国家舆论一边倒。
这种一边倒的大形势,让这部片子里做的反思变成明日黄花。
讲的是乌克兰与波兰、前苏联、德国、犹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种族仇杀。
没肯定谁,也没否定谁。
剧情跌宕,画面惨不忍睹。
看完之后,很揪心。
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极端民粹,都具备两个特点:1.宣扬自我民族中心论 2.宣扬自己民族受委屈最多。
政客、庸众,莫不如此。
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片子,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抽了半盒黄皖,最后的镜头实在是看的心惊胆战,夹烟的手指都在发抖。
不知道人性怎么可以这样丑恶!
在这之前还对遍地大长腿、金发、美丽、广袤美丽的农庄田野的东欧各种想象,看完之后就觉得这不是一片化外之地吗?
野蛮、愚昧,不知道对比纳粹,侵华日军会怎样?
对东欧的历史一点不通,但是很好奇。
电影中的村庄应该是乌波交接的地方吧,本来两族人和平相处,生活也安逸,可是战争释放了仇恨和人本恶,把这美丽的土地化成一片焦土。
现在想想身处和平年代真是幸福了,相比动乱的战争年代哪有人性公平可言,那残酷血腥的画面镜头却是人本身制造的。
战争不是欧洲人独有的,我想人类历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这样的战争不计其数,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的类似的事情肯定不胜枚举,说近的如南京大屠杀这样的画面就不敢想象,可是中国关于这段历史的电影也不在少数,可是没有一个能有如此深刻的揭露战争可恶的作品。
巴拉巴拉说了没头没脑的,还是希望有了解东欧历史的能给补补脑,网上也没有找到相关的东西。
建议青少年慎观影,镜头太血腥!
求轻喷,处女评。
最近波兰又和乌克兰产生摩擦,波兰政府拒绝再向乌克兰提供武器。
起源就是乌克兰向波兰倾销粮食,让波兰农民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从历史上来说,波兰和乌克兰就是世仇,1921年3月,波兰和苏俄代表在里加签署了《里加条约》,瓜分了现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波兰吞并了乌克兰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并承认苏维埃乌克兰和苏维埃白俄罗斯。
这波兰新占地区的乌克兰人希望获得自治权利,但这显然不符合波兰利益,于是波兰开始打压乌克兰人,不断用政策进行压制。
同时波兰政府还向当地大量移民,希望稀释削弱乌克兰人的影响力,这些波兰移民不仅有大量的土地补贴,还能获得社会地位较高的职务。
乌克兰民众的仇视心理逐渐加深,并成立的很多极端民族组织,其中最有名的组织头目叫斯捷潘·班德拉。
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认为他们正与波兰作战,要取得胜利需要盟友,他们把这个宝压在德国身上,主动要求与纳粹合作,希特勒也乐于看见这些人朝他效忠,还任命班德拉建立乌克兰的伪政权。
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失败后,班德拉认定第三帝国必将灭亡,同时他也相信波兰在战后复国,到时候绝不会轻易放弃被瓜分出去的领土,于是他打算先下手为强。
此时德国自顾不暇,苏联还尚未抵达西乌克兰地区,班德拉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动了对波兰人的种族清洗。
波兰游击队不甘示弱,也用了同等手段对乌克兰人实施报复,根据苏联与波兰方面的不完全统计,光是1943年到1944年,在乌克兰西北部地区有30万波兰人、20万乌克兰人死于民族仇杀。
这就是本片的背景
最恐怖的恐怖不是妖魔,不是外星生物,而是人类文明史之间的互相杀伐,长平之战,扬州十日,蒙古入侵,十字军东征,纳粹犹太人,卢旺达屠杀,南京,纹革等等都是赤裸裸血淋淋的人间地狱,他们能找出各种正当理由,资源土地,意识形态,阶级冲突,宗教信仰,民族仇恨,本片让我想到零九年乌鲁木齐,昨天还是一起吃饭喝茶唠嗑的邻居,今天就举起屠刀向你全家而来,只不过本片表达过于直白残忍,剥皮,肢解,屠杀孕妇婴儿,R级都别想过,诺不是真实历史真的会被介入禁片,看下来负能量爆棚,已经超过我的阙值,导致现在写影评都思维混乱。。
想象一种场景,平日里与你相处融洽、和睦友善的邻居们,有一天突然手持凶器、满身鲜血的闯入你家,叫嚣着要把你杀死,烧掉你的房子。
当你被五花大绑押到屋外,发现周围已经是尸横遍野、火光冲天,会不会顿时感觉身处地狱之中?
这样的场景,在人类的历史中十分常见,尤其是战争年代。
波兰电影《沃伦》,就把这种地狱场景血淋淋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是首部讲述二战期间“沃伦大屠杀”的电影,它的另一个名字是《Hatred》(仇恨)。
沃伦是一个地名,位于乌克兰西北部。
二战前它在波兰的统治之下,这里70%的人口是乌克兰人,信奉东正教;16%是波兰人,信奉天主教;10%是犹太人,信奉犹太教;剩下的是少量俄罗斯人和其他族裔。
和犹太人一样,乌克兰族人历史上长期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在沃伦州生活的乌克兰人一直受到波兰政府的政策歧视。
二战爆发后,乌克兰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在纳粹德国的支持下发动种族清洗, 屠杀了大量波兰人和犹太人。
影片从一场婚礼开始,女主索菲娅一家是波兰人,居住在沃伦省的某个小村庄,她的姐姐嫁给乌克兰人,举行了朴素热闹的结婚仪式。
跨民族的婚礼上宾客其乐融融,私下却暗流涌动。
人口占多数的乌克兰人早就对波兰政府在教育、宗教、经济上的压迫感到不满。
而掌控权力的波兰警察却在宴会上大放厥词,称“波兰人是贵族,乌克兰人是无赖。
”激进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密谋独立建国,这种反抗压迫的初衷是正义的,但他们却站错了队,把希望寄托在“二战恶魔”希特勒的身上。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东南亚,不少东南亚国家也把二战时期的日军当做打跑白人殖民军的“解放者”。
例如被缅甸人尊为“国父”的昂山将军(现缅甸国务资政的父亲)也曾经与日军合作,对抗驻缅英军和中国远征军。
不同的是昂山看到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后,马上向盟军倒戈,从而避免沦为法西斯的帮凶。
以及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领袖、第一任总统苏加诺,他在反对荷兰殖民政府斗争中,被捕监禁两年,后来又流放到弗洛勒斯和苏门答腊8年。
1942年3月日军侵占印尼,他把日军看成他个人和国家的解放者,日本占领军首脑今村均大将任命他为首席顾问和宣传家,他也甘心为之效劳。
日本战败后,他宣布印尼独立,并担任总统。
所以说,真实的历史根本不是非黑即白。
索菲亚姐姐的这场婚礼,是影片中波兰人、乌克兰人、犹太人最后一次能够一起享受美酒与快乐的场景,大合影之后,整个世界都颠倒了。
如果你熟悉二战历史,就知道波兰是个多么倒霉的国家。
战争一开始,波兰马上就被德国与苏联瓜分,战争期间,波兰沦为德国与苏联的战场,双方势力在这一地区反复争夺。
作为弱小的民族,无论是乌克兰人、波兰人还是犹太人,都要夹在德国和苏联这两大势力之间,小心翼翼的过日子。
首先占了沃伦的是苏联人,苏联士兵抢走了索菲亚家的老母鸡,他们敢怒不敢言,当地人(主要是乌克兰人)还准备好面包和伏特加欢迎苏联军队。
苏联人来了,倒霉的是波兰人,因为他们要镇压处于富裕阶层的波兰地主。
(苏联占领波兰期间,对波兰社会精英进行了清洗,包括臭名昭著的卡廷惨案)
到了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沃伦州的控制权也转移到了德国手中。
德国人来了,倒霉的是犹太人。
当地的乌克兰人见风使舵,马上又欢迎德军,还打出了乌克兰起义军(UPA)的黑红军旗。
德国人治下的沃伦,乌克兰民众和民族主义者进一步组织起来,开始配合德国清除苏联残余势力,捕杀犹太人。
乱局之中,村子里的普通人也开始对犹太人趁火打劫。
为了表达对纳粹的忠诚,以及实现其所谓的民族主义理想,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比德国人更热衷于迫害屠杀犹太人,而他们的忠诚也得到了回报。
在德国的支持下,1941年6月30日,纳粹的傀儡“乌克兰国”在利沃夫宣布“独立”,乌克兰人对境内波兰人的清洗开始愈演愈烈。
斯捷潘·班德拉是乌克兰起义军的领袖,他也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代言人。
乌克兰傀儡国建立后,他随即被选为这个独立政府的成员之一。
后来,由于他反对德国人的政策而被关进德国豪森集中营。
1944年德国人把他放出来,和他合作在乌克兰组织反苏游击队。
战后,他成为“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流亡西方的领导人。
1959年10月15日,斯捷潘·班德拉死于苏联政府的暗杀。
《沃伦》对屠杀场景的描写非常露骨,但在部分画面又刻意使用了远镜头,减少了血腥程度。
不过这也告诉了观众,真实发生的事情远比电影画面更加残忍。
在索菲亚姐姐的婚礼仪式上,当地人曾经玩过一种互相抛掷着火稻草的游戏。
在大屠杀时,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把一个波兰小男孩捆在稻草里点燃,再次玩起了这种游戏,与婚礼上和谐的氛围形成强烈对比。
剜眼、剥皮、活剖孕妇,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用尽一切办法屠杀波兰人,并以此为乐。
乌克兰人组织的大屠杀过后,索菲亚带着孩子投奔嫁给乌克兰人的姐姐,这时遭到屠杀的波兰人组织了起来,开始报复性屠杀乌克兰人,索菲亚眼睁睁看着乌克兰姐夫和姐姐被波兰人杀死。
在沃伦,苏联人来了杀波兰人,德国人来了杀犹太人,在苏德统治交替的间隙权力出现真空,乌克兰人和波兰人开始相互仇杀。
最终,至少有8万波兰人和大约1.5万乌克兰人死于断断续续的屠杀之中。
二战后,波兰、乌克兰两国的少数民族问题最终靠简单粗暴的手段大致解决。
两国实行了“遣散人口行动”(苏联境内的波兰人强制回波兰,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回乌克兰)和“维斯瓦行动”(强制波兰境内剩余的乌克兰人分散居住到不与乌克兰接壤的地区)。
后来波兰政府对早期的民族政策进行了反思,并对受到伤害的乌克兰人公开道歉。
而乌克兰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始终不承认沃伦屠杀,甚至追授反苏的乌克兰起义军的头目斯捷潘·班德拉为民族英雄。
(后乌克兰政府迫于压力宣布撤销授奖决定 )尤其在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后,乌克兰国内的民族主义者再次举起UPA的黑红色军旗和斯捷潘·班德拉的肖像,为极端思想招魂,甚至《沃伦》的上映也遭到了乌克兰外交部抵制。
民族、宗教、国家大义,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让普通的农夫、虔诚的教徒、和善的邻居突然都变成了魔鬼,对自己的同类做出残忍的虐杀。
而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根本无法分辨乌克兰人、波兰人和犹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区别。
这三个民族在二战期间都是受尽苦难,遭到灭国和被屠杀的命运,但不同的政治利益和宗教信仰,却让受害者们互相厮杀,至今都没有解开心结。
在人类历史上,类似这种拒不被承认、故意被遗忘、选择性记忆的大屠杀还有很多;即使现在,用民族、宗教等口号挑唆矛盾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地狱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终于趁身边有活人的时候,把这部看了好几次都没敢看完的电影看完了。
我知道《沃伦》的背景历史,也知道导演很直白的真实再现了各种惨绝人寰的屠杀实景,所以在观影时做好了准备:有东欧各民族混居的乡村生活,有珍贵的爱情和如萤火虫般的星点善意,有苏军偷鸡酗酒随便杀人,有乌克兰人箪食壶浆以迎纳粹王师的经典场面,当然真正最可怕的依然是多年与你如亲如友的邻居转眼变成恶魔的画面。
有一幕很少被人提及,论血腥和暴力程度,在片中甚至算不上号:一个非常年轻的波兰军官孤身前往与臭名昭著的乌克兰起义军(UPA)谈判。
UPA的头头下马后跟波兰军官说:“我读过你写的诗。
我很喜欢。
”下一秒就让手下把写诗的波兰军官绑在两匹马间直接分尸了。
这个场面莫名让我想起阿多诺的那句名言:“奥斯维辛后,写诗是野蛮的。
”这句名言放这不甚恰当,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在野蛮和暴力的狂欢面前当然是脆弱的不堪一击,但当一个读诗的人虐杀一个写诗的人时,这种残暴又荒诞的现实恰恰是一种反人类反文明的复杂体现,被消灭的不仅仅是生命,更是真善美。
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非常压抑,虽然电影假的,但屠杀是真的。
明明两情相悦,却被父亲为了几亩地,两头牛,卖给老鳏夫。
没法嫁给真心喜欢的人,当然,后面这些地也都是虚妄了,她却蹉跎了一生。
记录几个point:1.士兵的胳膊被放在滚水里,然后连皮带肉,一起剥下来。
2.试探。
‘趁他们发现你之前快走’‘我是乌克兰人’。
这种共情,其实就是试探。
3.青梅竹马用伏特加做人情,把女孩救出来。
却被醉醺醺的军官因为喝不到更多伏特加,定义为政治事件,把他枪毙。
4.棕色头发的鳏夫砍掉了偷鸡邻居的手,邻居带回来他被砍掉的头。
种族仇恨。
5.犹太人脱掉衣服,接受枪击。
有妇女,有儿童。
没有任何错,只是因为他们是犹太人。
6.因为无法挥下砍熟人脑袋的斧头,自己被捅了一刀,被唾骂懦弱。
7.乌克兰人想让德国人报复苏联人,于是在村子里装成德国游击队杀人,把村里的人杀的干干净净。
8.两匹马,一匹拉住头,一匹拉住脚,就这样把人活活分尸9.几个人群,几个种族,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宣誓。
“把杂草连根拔起”“组织自卫,不要等到你被屠杀”“我们需要血流成河,用波兰人的血,因为乌克兰必须变得纯粹,一个杯中要有一样的水”“你要毫不犹豫地执行最危险的任务”然后,他们视外族为敌,他们举起手里的枪,他们举起手里的斧头和镰刀,他们大开杀戒10.乌克兰民族主义土匪冲进教堂,对着礼拜的人,手无寸铁的人挥斧头。
另一边,婴儿的头被扭断,他们带着取乐的表情把刀搅进妇女的眼睛,小孩被裹进草席里点火,活活烧死。
他们隔开人的身体,抽出人背上的筋。
他们剖开怀孕妇女的肚子。
取水的水井被扔满尸体。
他们带着邪恶戏谑的笑容做这一切。
地上一片尸首分离。
没有一具完好。
小台子上是赤裸的妇女。
遭遇过奸污。
人间地狱。
11.女主角被一个乌克兰女人救了,士兵问她的房子里有没有波兰人,她说,都是死的,然后给女孩围上头巾,让她装作乌克兰人,慢慢走。
她带着孩子,被拦住,称自己是乌克兰人。
士兵说:画个十字看看,再说几句主祷文。
他们以为她是乌克兰人,把她带回去。
她听他们吹嘘自己的‘战绩’,把孩子放进稻草包里烧死,把男人头皮扒下来12.乌克兰兄弟。
哥哥把斧头交给弟弟,劝说他杀掉自己的波兰妻子。
孩子可以活下来。
弟弟颤抖着,在哥哥再次走进谷仓的时候杀掉了他13.波兰姐姐嫁给乌克兰姐夫。
波兰人当着姐夫的面,把他的孩子扔在地上砍掉头,说,让你看看乌克兰人是怎么对待我们的婴儿。
然后把姐姐的头安在门框上,斧头落下,她的头被提在邻居的手中。
姐夫抗议哭喊,说妻子是波兰人,放过她。
他也被叉死了。
这是波兰人对乌克兰人的事后报复
不知道该怎么评论,很真实,但平淡的有点像纪录片了。除了再现当年的惨烈,剧情上缺乏张力。看不进去
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性 善可见 恶更甚
看沃伦,想说俩字:卧槽
内容是震撼的,但是拍得真的支离破碎的,配乐几乎没有,镜头乱切换,如果不是时长对上,真以为是剪切版本……人类发展到今天,却还在为宗教和种族而互相虐杀……
突兀的剪辑和糟糕的叙事使得本片支离破碎,无法对这些人的痛苦做出反应,只能对着残暴血腥的奇观张大嘴巴。
剧情不够硬,太啰嗦了
现代人类的祖先,远古智人,逐一地消灭掉了地球上同期存在的其他原始人类,从而获得了如今在食物链上的地位。一脉相承的是,杀异类,杀同类,杀过来,杀过去……永无尽头。绝大多数时候都没有什么正义不正义,只有血流沃野满地尸骨。影片以白描写实的手法,几乎不带一点主观上的感情色彩,呈现了一个血腥而疯狂的世界,波兰人、乌克兰人、德国人、俄国人、犹太人……宗教与政治,合二为一,蓄意蛊惑煽风点火只为了达到目的,疯狂发育成了人类世界真正的毒瘤。普通人如果渴望或是颂扬战争,实实在在是自取灭亡,那鼓点声一下一下响起,摄魂夺魄蔓延而来,没有可逃之地。
三星半,与本片中各民族间混乱复杂的关系相似的,电影本身缺少一个明确中心,虽然片中女主的命运沉浮看似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线索,但是导演却缺乏进一步升华的能力。片中对性和暴力的描述也算极尽真实,大背景下各种族间的争端矛盾本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拍出来也足以吸引眼球,但仍感觉最后差一口气。
可怕,看的解说
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故事讲的好,最终还是要靠刀口舔血建立起来的,英国内战德意志30年战争俄国革命美国内战的作用远大于大宪章共产党宣言独立宣言。思想要诉诸行动才有意义,马克思这点倒是说的没错。
比《契卡》《卡廷》《自己去看》更致郁的电影。
看过了删减版,还因为历史知识匮乏感觉就是看个热闹所以很容易跳戏。
这么残酷的历史能好好拍吗?
2018120 一星平庸
大概是看过最惨的镜头了,然而我知道这还不及现实的十分之一。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信奉民族主义这一套啊!我希望真的有上帝,让民族主义的刽子手填满地狱!说刽子手都是为他们洗刷罪名,不信就去看看完整版里他们的所作所为吧!
很想知道删减的部分讲的是什么,故事剧情从第28分钟开始 证实了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民族矛盾为什么如此残酷和血腥?!能生活在尚安定的环境真好
大屠杀有些冗长,高潮来的太晚
删减版看不出个所以然…
電影中的沃倫是波蘭治下的一個烏克蘭人和波蘭人以及猶太人的共同居住區。波蘭人導演有沒有主觀性存疑。看過最血腥殘暴的一部電影,應該過不了電檢。有必要拍成這個樣子麼?簡直是地獄,全是禽獸。上屆歐洲歌唱大賽的烏克蘭選手憑一首《1944》拿下冠軍不知道她有沒有看這部電影。這部渲染殘暴的電影可怕,豆瓣有8.3分同樣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