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期

Mid90s,青春90(台),Mid '90s

主演:桑尼·苏尔季克,凯瑟琳·沃特斯顿,卢卡斯·赫奇斯,纳-凯尔·史密斯,奥伦·普雷纳特,吉奥·加利西亚,赖德·麦克劳克林,亚历克萨·德米,哈莫尼·科林,杰洛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90年代中期》剧照

90年代中期 剧照 NO.190年代中期 剧照 NO.290年代中期 剧照 NO.390年代中期 剧照 NO.490年代中期 剧照 NO.590年代中期 剧照 NO.690年代中期 剧照 NO.1390年代中期 剧照 NO.1490年代中期 剧照 NO.1590年代中期 剧照 NO.1690年代中期 剧照 NO.1790年代中期 剧照 NO.1890年代中期 剧照 NO.1990年代中期 剧照 NO.20

《90年代中期》长篇影评

 1 ) 评

让一个土生土长的加州导演拍这类题材的电影,确实要更生动自然一些。

Mid90s,导演以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时代为背景,再次将美国街头文化搬上了银幕。

就像这篇的题目一样,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已经不再是他人生中导演这个角色,他是一个对滑板文化充满热忱的加州boy,是他朋友们的dude,可能还是个想永远活在90s的伤感中年人。

从larry Clark 到 Harmony Korine。

从滑板鼻祖Dogtown Z-boys 到青年亚文化的享乐主义。

一代又一代人的老去,还是有人会像对待信仰一样向街头文化致敬。

 2 ) 90年代中期,对我们青年现实生活的部分写照

文化的差异,以及剧情的老套,让我对这部充满着街头气息的滑板电影,略微失望。

但仔细品味我们都能从影片中的许多人物找到自己的影子。

渴望融入他人的Steven

善解人意的Ray与满嘴脏话喜欢耍酷的吔屎 等等许多人物,或许就是我们成长中的某一阶段,我们可能也像Steven一样不满足于家长的管教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可能也会遭遇一个殴打自己但关键时刻却又能关心自己的哥哥,或者是外面指引鼓励自己的Ray

还是那个虽然木讷但却坚强的四年级

拿着摄像机拍摄的四年级 我们可能也会有像Steven一样遭遇青春中种种挫折懵懂的青春,但是我们依旧拥有着许多陪伴着我们的朋友们

众人在病房里陪伴Steven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90年代中期的美国青年,现在或许早已过了人生的不惑之年,但我们的青春却不受文化的阻隔,有着众多的相似,透过一个又一个影像我们知道了过去同时我们也会那90年代动荡与轰鸣度过我们青春

 3 ) 另类小清新

看名字以为是一部通过人物成长经历反应美国90年代中期的时尚、社会问题等等。

看完才发现这是一部反面典型的教育片。

片中小男孩的原生家庭是畸形而不幸的:没有父亲这个教导男孩如何成为男人的角色,母亲又是做皮肉生意的可怜人,哥哥没有扮演好一个大哥的角色,他从不把自己所了解的音乐、街头文化传授给一开始试图接近自己的弟弟,仗着自己年长经常对弟弟拳打脚踢,在真正的街头冲突中却没有一点ganster“不怂,就是干。

”的痞气和血性,这让在一旁目睹事情经过的小男孩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反而滑板青年黑人在小男孩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明事理的大哥哥的角色。

 4 ) 《90年代中期》影评:SOS,那时我们错过了什么?

乔纳·希尔作为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十几岁的男孩逃离滑板的故事。

如果标题让你不确定,这部《90年代中期》的成长电影宣布它的背景可以以普鲁斯特式的狂热时期为参考。

如果你眨眼错过了Ren和Stimpy,不要担心——索尼随身听很快就会出现。

一件忍者神龟羽绒被也隐约可见,但隐含的童真并没有持续太久,它的主人——洛杉矶13岁的史蒂夫被他的哥哥伊恩短暂而可怕地打了一顿。

我们认为,这是例行公事。

90年代的怀旧是永恒的——是的,那是一个寻呼机商店,由一位沙漠风暴行动的老兵管理——即使影片逐渐发展成对青春期的细致快照。

导演是喜剧演员乔纳·希尔,他在镜头后泰然自若地首次亮相。

当然,根据传统,第一部电影应该取材于生活经历,虽然希尔很清楚他所描绘的家庭暴力是虚构的,但他对环境的了解却是第一手的。

20世纪90年代,他在洛杉矶度过了十几岁的时光,经常出没于当地的滑板界。

现在,史蒂夫在家里和一群老溜冰者一起找到了喘息的机会,他们逃进了一个充满可笑的冒险技巧和未成年人享乐主义的世界,在那里,最糟糕的罪行可能是“老土”。

希尔抓住了滑板运动永恒的奇特文化场所——尽管在废弃的城市空间里,它激发了高光泽的广告活动,但却处于边缘地位。

电影中还巧妙地观察到了史蒂夫朋友之间的群体动态,以及他和伊恩之间的愤怒,赫奇斯从中发现了令人惊讶的细微差别。

在这些名人中,影响最大的是《半数少年》,它是对纽约滑板生活的一种模仿,它开启了摇摇欲坠的作家哈莫尼·柯林的职业生涯。

但希尔做了一件仅次于最佳的事情,邀请科琳客串。

事实上,与《半数少年》相比,90年代中期本身就显得有些俗气。

但是,希尔是好莱坞的孩子,所以也许我们应该期待一点偷偷摸摸的健康。

By: Danny Leigh

 5 ) 关心脚下的路和想成为的人

〈Mid90s〉译为《90年代中期》,男孩Stevie生活在那个更强调所谓“强壮”的男性形象的90年代美国,瘦小的Stevie无法对抗哥哥Lan的强势,内心在当时社会认可的相对固化的人生模式下,也并没有清晰的方向,而遇见一群偏离传统叙事下成功人生的滑板伙伴,让他短暂地成为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人。

传统叙事下认可的人生,它告诉我们必须有好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特别是男性,要从内而外地“强壮”,Stevie并没有那样强壮的身形,也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心中更没有储存下多少的积极。

他尝试让自己更有力量,却一次次在哥哥Lan的审视下节节衰弱,他尝试迎合潮流,却只是在一次次的追逐中留下空落落的灵魂。

直到这一群看起来莽撞颓唐的滑板伙伴出现,绰号“Fourth Grade”的男孩结结巴巴地讲述自己的电影梦想,时时刻刻举着摄像机记录着大家的滑板瞬间。

Ray想看看不一样的世界,FS则只想保持当下的生活状态。

Stevie想做什么呢?

也许他当下并不知道,但加入到这群伙伴的这段时间,无论是滑行在傍晚闪亮的街道,还是挑战越过屋顶空档时的猛然坠落,一切的一切都和那个时时刻刻被审视着的人生保持着令人愉快的距离。

也许人总要回到失望的现实生活中,但在醒来之前,也希望你能做个好梦,这个好梦里只有滑板和伙伴,你只需要关注脚下,和你真正想成为的自己。

 6 ) Mid90s电影里的人物心理、文化分析

第一次看Mid90s是在从纽约去夏威夷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上,在黑白模糊的白天与黑夜里,和几十人同行的昏暗机舱上,Mid90s的电影颜色略黑,就像潮湿的阴雨天气一样,我以为这就是90年代的复古。

一开始看不知道抱着怎样的期待,我对skater movie的视觉印象停留在home made video,而叙事方面认知在Bing Liu的纪录片Minding the Gap里面与暴力同存的男孩们,预想Jonah Hill的mid90s应该是搞笑、荒诞的。

没想到却是一个清新小品,非常有质感,人物也塑造真实。

这是Hill的第一部电影,听采访说这个剧本他写了三年,改了二十多版,怪不得剧本里的人物台词和举动都这么精准,在75分钟里把友情、兄弟情、亲情表现得可圈可点,展示的是每个人的不完美。

大哥:恋母情节大哥作为一个配角第一个被介绍,塑造成一个充满暴力的bully, 这个人除了拳头欺负男主人公Sunburn,他的谈话很大一部分是和妈妈相关,或是和妈妈同框。

比如最早的一个镜头就是他过生日,妈妈回忆道自己的18岁正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给大哥喂奶,这句话搞得全家人好像都很无语,而大哥更是超级uncomfortable. 最经典的一个镜头应该就是他戴着Bill Clinton的假面具注视着Sunburn和妈妈的对话,妈妈穿着白色的睡衣,能看到里面的内衣,大哥光着,让人浮想联翩,有些性暗示。

接着Sunburn向妈妈为迟到的事儿道歉,但是妈妈好像并不觉得这是什么事儿反而安慰他, 在旁边我们看到大哥一脸不爽。

除了以上场景,当Sunburn向大哥要钱的时候,大哥做了一个很特别、并刻意的决定,就是从妈妈那里偷,而且偷的还是母亲节贺卡里面的钱。

似乎想借Sunburn的手向妈妈寻求抱负。

另外在Sunburn逐渐自我觉醒之后,大哥倾诉了妈妈的“秘密”,说她年轻时经常带不明男子回家,自己经常能听到他们的做爱声,这么明显的性暗示更证实了他的恋母情节。

Sunburn:自虐者Sunburn这个孩子看起来很天真很甜,但是他在电影里受的伤算是最多的了,除了别人带来的伤(比如哥哥的暴打,玩滑板摔倒头流血),还有自己给自己施加的伤,偷完妈妈的钱以后用梳子疯狂地刷自己的腿,或者打完哥哥以后用键盘线勒自己的脖子,按理说这么小的孩子只有十几岁应该会逃避惩罚而不是自虐。

自虐从精神角度上来说其实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行为,外界的不定数越大,就越折磨自己,越是一个cry for help, 想得到外界的关注。

Ray:保护者其他Sunburn的几个小伙伴没有很复杂的性格线,Ray这个角色的motivation也很好理解,他曾经对Sunburn倾诉说自己的弟弟被车撞死,自己那时收到的打击很大,这似乎就能讲明为什么Ray总在保护者Sunburn, 有些大哥哥的角色,在引导他。

我特别喜欢Ray最后的台词说:”You take life the hardest out of everyone I know, you know you don’t have to do that, right?”, 似乎对Sunburn的强制性自虐的一个化解。

关于“黑人”种族的评论:电影里最美的一个镜头是当警察开始赶skate park里面的人时,全部慢动作配以天使般的音乐(Philip Glass: A Normal Man Running),感觉这个犯法犯得很有美感,或许这就是导演所追求的自由吧。

再有一个经典镜头就是当Ray为Sunburn对黑人的看法如何时,Sunburn来了一句:”What are black people?”一个是这个白人孩子确实不知道,另外一个意思暗指一个人的种族似乎不太重要,黑的白的他也看不出不同,这句也给这几个人的友谊奠定了些许基础。

最后几笔感想:美国搞了不少”Coming out of age”电影,尤其是最近很流行,聚焦青少年唤醒的,或是中年人从危机中的领悟,好像每个人生阶段在美国人的眼里都有一个觉醒、改变,这和文化里崇尚的个人主义息息相关,好像国内这种题材还算少。

而skate movie更是少之又少,有的话也是被打上青年亚文化的标签。

不过确实相比崇尚自由的美国把skate看做一个酷孩子的运动,国内似乎就不太把这个当回事,甚至当成是违法、不务正业的小混混;skate和hip pop、rap、涂鸦艺术相结合,那相比之下国内好像就没有这个本土的文化土壤让这些东西活起来,似乎缺少点儿灵魂。

再闲聊的一点就是最近对所谓的极限运动skate和surfing很感兴趣,和篮球、足球这些群体运动不一样,这两项都是独行运动,更关注的是运动者本身的心理状态。

这似乎也就是为什么团体运动里电影主题经常会涉及英雄主义,传扬的道德观是绝对的对与错、输与赢;而skater movie相对来说更讲究look within, 个性塑造也更细腻、敏感,我们看到这类电影里的男性面对自己的心魔,把男性里一些agreesive的力量投入到这项运动里,skater, surfer大多人物背景好像都是家庭破裂,并不美好的童年,而这两项运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

男性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课题。

或者这些心理也和运动本身的环境有关,篮球、足球都是在一个限定场合,而skate, surf并不在一个地方,要不就是城市的街道,要不就是辽阔的海洋,是不是和室外大自然接触也对运动者本身的心境产生影响呢?

Anyways, until next time.6/5/2019

 7 ) 【无剧透观前推荐】Mid90s

目前7.4的评分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她简单的情节,但从某种意义上她值得更高的评价,也值得你宝贵的90分钟。

制片方A24:一家美国独立电影公司,因为旗下电影风格鲜明,思想深刻,剑走偏锋,逐渐获得了一群庞大的影迷群体,因为近年在各大主流影节奖项中屡屡夺魁,A24得到好莱坞“新锐、”“新贵”、 “破局者”等称号。

A24 logo肉眼可见,A24直接对标的即是好莱坞传统制片公司,有这般底气让我们相信其必有杀手锏。

前卫的理念、新锐的班组、特定的人群,这里不再细讲。

仅从镜头特色上看看,A24更着眼于某种意境的现代呈现,放几张A24电影剧照,供大家品味:

Moonlight

Moonlight

Midsummar

Waves制片公司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影片的风格和类型,像A24这种独立制作公司的电影还是值得我们去关注一下的。

好了不说题外话了,大哥小弟镇楼:

Mid90s笔者眼中的mid90s:1. 笔者为什么看了这部电影?

原因有二:想A24的电影了;想看个短点的,不想熬太晚。

A24保证这部片风格内容内涵手法艺术性至少得有一点足够突出,不到90min的时长减少了观影成本,稳赚不亏。

2. 该片一大特(cao)色(dian)是采用了1.33(4:3)的电视画面比例,相比于传统的2.37(64:27)画面比例增加了纪录片式的现实感。

当然对电脑、电视用户来说,画面可能会偏小,没有那种满屏的快感了。

3. 阵容上:我仅仅认识卢卡斯·赫奇斯(Lucas·Hedges),他因参与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曾获得89届奥斯卡最佳男配的提名。

其他演员并不是很知名,但演技都十分出色(这也是A24特色吧)。

4. 不知道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童年:为令父母满意事事顺从,从小学到大学,学习几乎占据了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

父母之爱往往体现于约束。

我们或痴想着梦中的那位姑娘,或想象着与兄弟并肩单枪匹马战斗于社会。

但当心中的火花被长辈的善意扑灭,我们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摇头叹息,从此认定这就是生活。

5. 相信“平凡”“平静”是我们这代人成长的代名词,如果你缺少一种传奇性的成长经历,又曾经有过一种叛逆的愿望,渴望体验一把加利福尼亚少年的叛逆成长,考虑一下Mid90s吧。

在这里你会从一个儿童的视角见证一种美国式的自由,还有与之而来的痛苦、迷茫,当然还有他们的亲情、友情与梦想。

6. Mid90s的故事并不复杂,但里面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我们最好戴上耳机,慢慢沉浸其中。

这部电影描述的是一种自由的童年,但她传达的,却是对一种无拘束成长现象的思考,这关乎少年的前途与家人的感受,假如你有一个叛逆的孩子,想办法让他陪你看一看吧;假如你有一个不靠谱的哥们,拉他坐下来90分钟,看一看大洋彼岸的自己,相信这部片子会带来他们内心的共鸣。

8.这里面的人物,大多数面临生存的问题。

我们常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但这群加州男孩却在窘迫的生活里选择滑板,微笑着追求没有拘束的自由。

电影里呈现出的生活与我们的是存在极大反差的,然而这种认知和行为上的差异,难道不是我们理想和现实的差异吗?

我们选择成熟,并享受成熟带来的安宁生活,而Mid90s给我们带来的,便是我们梦中的那个放荡不羁的平行时空。

7. 还想提一句,这里面有一个白人摄影小哥,“摄影”元素在电影里往往会有一个画中画的结尾,这可以普遍理解为导演对电影的的一种深沉的爱吧。

个人打分仅供参考:艺术性:8分;情节:6分;情感:9分;受众面:9分;个人评价:5星;推荐分:8分;这里是希望给你提供观影建议的Evan Wong,目前本人也在积极学习电影知识,欢迎交流,再会。

 8 ) 与这个世界磨合

胶片质感的90年代中期。

人家的也是我们的年少时代。

躁动不安自我感觉良好又自卑的矛盾,然后会发现,其实多数人的青春都一样。

成长中会发现很多认知里没有的事物,会颠覆很多“印象中”的美好,即便是如此,我们也必须要慢慢与这个世界磨合,因为,这就是人生啊 顺便推荐下我的公众号:小赵电影 ,可看剧

 9 ) 90s中期出生的我,到底从《90s中期》中看到了什么

《90年代中期》,美国演员乔纳·希尔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小成本青春片,纪录式半自传,最大的宣传点是内容中所涉及的滑板文化,出彩的部分除了人物情感还有导演本人优秀的音乐品味。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小男孩史蒂夫的一段成长经历,他因为对滑板的热爱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交环境,而在之后的几个月中,惊慌、满足、享受、暴怒,各种各样的青春期情绪都与滑板文化一起进到了他的生命中去。

在点开之前,其实我一直都以为这部电影会是部编排精巧的美式青春喜剧,有意思点就类似韦斯安德森的《青春年少》,脱离主流点最差也是《八年级》那样。

不过,惊喜感从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开始了,与以往那些专注于青春故事和少年少女叛逆心理的影片不同,《90年代中期》以粗颗粒的画质、接近正方形的画面比例、偏缓的镜头运动方式和开放的结局向观众展现出了一种特殊的粗糙与真实。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的主角,小男孩史蒂夫出场的方式极具冲击力——是字面意义上的极具冲击力,因为在影片的一开始,男孩就是通过被哥哥狠狠地从里屋推到外面的墙壁上而入画出场的。

“砰”的一声,紧接着便是哥哥对男孩的一顿毒打。

这才是全片的第二个镜头而已,迟迟不移动且略带偷窥感的画面,一下子配上的就是如此强烈的肢体语言,影片的基调就这样被打下了。

暴力、受伤和滑板一样,都是史蒂夫这段青春记忆中不可避免的部分。

男孩喜欢自虐,体外和内心都有常年带伤,但他的体外伤不止来源于哥哥的暴打和滑滑板时的跌落,当纠结和不顺心拷牢了他时,他用键盘线勒自己的喉咙、用钢梳疯狂擦破自己皮肤,越是痛苦他就越平静,释放得越彻底他越觉得自己完整。

同样,正是在这种无止境追求释放的过程中,他爱上了滑板,也因此认识了一群在旁人眼里毫无疑问都是小混混的人,而后来,他一步步收获了自己和同伴的认可,或好或坏,他开始变得越来越“酷”。

《90年代中期》是一部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的片子,优点是节奏风格和情感的真实,缺点则是剧作和视野上的局限。

以及,这部影片很吸引我的一点,就是导演乔纳·希尔在还原他的少年记忆之时并没有为影片添加太多的刻意,虽然影片里的戏剧冲突也不是绝对的自然流畅,但在营造时代氛围方面,希尔并没有像某些导演一样固执地为影片添加时代符号。

这么做也好也坏,在防止了它变成意象的堆砌的同时,这部影片的格局也相应地被大大收紧了。

我们甚至可以说,这部影片中的年代感其实并不强烈,而这80多分钟也终归还是属于私人。

另外,在说这部的同时,不能不提的还有美国近几年的其它青春片。

在很多影评中,大家总要把《90年代中期》和去年大火的那部《伯德小姐》放到一起去,不过于我而言,这两部片子除了都由同一家制片公司发行(A24)和都融入了导演自身的青春记忆以外,并没有其它过多可以相提并论的点,更何况《伯德小姐》和西尔莎·罗南本身也都不太是我喜欢的类型。

如果一定要用什么来对比的话,我所认为的、最能与《90年代中期》放到一起去说的影片其实是2016年安德里亚·阿诺德所拍摄的《美国甜心》。

《美国甜心》与《90年代中期》,一部是温和女性主义与公路元素的融合,一部是粗糙男性视角和街头亚文化的碰撞,前者剧本成熟,后者真实随性,但它们都聚焦于叛逆青少年的成长,以歌曲堆砌时代,以偏向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还原人物形象。

除此之外,可以顺带着提一提的还有A24公司去年出品的那部《八年级》。

从主角的年龄方面,也许《八年级》才是能和《90年代中期》真正对应上的电影,不过这两部影片,一部局限于家庭和校园,另一部却绝口不提男主角的校园生活,不同的视角使得两部影片的关注点也完全不同,而且在我心里,《90年代中期》之中那种直击人心的情感与共鸣并没有在《八年级》中体现出来,《八年级》中呈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真实,但很可惜,也只有真实而已。

90年代中期,那是属于83年出生的导演的青春时代,不是我的。

但这时我又想起了《周末情人》开篇的那段话: “在过去的那些日子里,我经历了每一个年轻人都经历过的那些事,当时我总觉得没有人会真正理解这些属于我们年轻人的事情,后来才发现我错了,因为所有的人都曾经年轻过。

” 坦白点说,这是一部比任何我看过的同类型影片都更能让我直面自己曾经叛逆心理的作品,毕竟,褪去时代的痕迹,导演所讲述给观众的其实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成长故事。

我们可以把《90年代中期》简单地理解为一部少年的成长史,但是,当我们跟着人物心理的变化一路走到影片结尾时,或许我们也该去想一想,少年真的成长了吗?

我们自己呢?

相比起自己的十三四岁,周遭环境所带给我们的东西究竟是不是理智,和成熟?

 10 ) 意味深长

很多时候 看电影 我们不应该抱着去研究的态度去看 有些东西 以你的理解去研究 肯定会让你对电影产生误解这部电影 并没有讲什么深刻的道理 没有什么大反转 剧情杀 看完这部电影后 我想到的是我小时候美好的童年 那些旧时的记忆浮现眼前 我们身处在中国 无法体会美国加州的文化 但是我们之间也有连通性 儿时的小伙伴一起在公园里滑溜冰鞋 在街道上玩那种二轮滑板 偷偷地跟着大孩子一起去水上世界冲浪 跟着邻居小孩去探索那些小荒地 一起去捣蛋 砸消防栓玻璃 踩橡胶水管 那时候 我们也不富有 但是每天都喜笑颜开 在租的十几平米的小平房里 每个角落都摆放着东西 那些映着红花的白铁盆 大红大紫的被褥 粉得老气的床单 和妈妈一起对着相机拍照 等等现在回味起来 真的很美好 以前的所有东西缺一不可 如果说跟我一样 有类似经历的人能体会到电影里的真谛 一切都有美感 小男主 出生于单亲家庭 哥哥有暴力倾向 他很缺乏安全感 所以想要找到小伙伴 找到依靠 他认为那些玩滑板的孩子很酷 但是他的妈妈认为这些人都是流氓 不敢正经事的人 在中国也一样 一些家长会让小孩不去和那些所谓的酷的孩子在一起 认为会带坏他的孩子 可是家长们又不拿时间去陪伴孩子 相反 那些酷的孩子却真心对待他们 孩子很简单 你对他好他也对你好 你喜欢他他也喜欢你 他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他们善良 勇敢 电影里男主角就是这样的孩子 而那些酷的孩子 为什么这么酷也是有原因的 从电影里你们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坏 男主很小 但却没被特殊对待 朋友也不应该如此吗?看完这部电影后 我觉得很美 很美 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也许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吧

《90年代中期》短评

拿来做教育片不错哦

6分钟前
  • 汤姆贝利芬
  • 推荐

男孩的成长过程需要遇到对的大哥,孤僻的性格只会更加封闭自己,走出去多社交总比待在家里强。

8分钟前
  • Declan
  • 很差

3.5 剧作不免刻意但好在拍得挺随性,部分得益于乔纳希尔自己的生活经验,但也因此很难复制和延续。

1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7/10“拥抱自由”和“堕落”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模糊其间的界限;90s滑板文化和街头文化完整呈现,提及种族主义反思和排斥LGBTQ的时代思想;整体年代感归功于滤镜做旧和色温控制,细节处如室内戏动机光源也让故事有一种贯穿全篇的阴郁感,铺垫着终将发生的“悲剧”which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因为它带动所有人物的成长,开放式结尾

15分钟前
  • Valuska
  • 推荐

有关滑板的电影全都关于成长,残缺家庭里少年的叛逆与逃离。此片可以说完美复制了九十年代时,滑板的黄金时代,它伴随了加州乃至美国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而共同滑板的一帮人,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父亲母亲的爱的缺失。那是“垮掉的一代”为人父母后依旧难能处理好家庭关系的产物。大部分孩子成长于家庭暴力的氛围里。

17分钟前
  • 麦克白七号
  • 推荐

#C- 一星给我爱的Hill,没有原因。九十年代版滑板厨房,但整个摄影和剧情简直乏善可陈,单纯没有营养的对话令人乏味

19分钟前
  • 波吃曼
  • 还行

以自制影像收尾很有力,一个将时光凝结为可追忆年代情结的表达昭然若揭。小男孩和那部DV一起才是导演Jonah Hill作为当事人“在场”的投射。和柯西胥的差距在于,感悟式说教有些长,对时代金曲的过度引用并不能很好地构成对情绪的提纯。

22分钟前
  • OreoOlymLee
  • 还行

编导一体处女作,乔纳希尔可以啊。

24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2.5 用光挺舒服的。其余太旧调重弹,看的莫名烦躁

25分钟前
  • Lor
  • 较差

卢卡斯的颜都无法支撑我看下去… 可以说精华全在预告片里,预告BGM也完美点题 After Laughter Comes Tears。其实能挖掘的很多,然而什么都没做。明白这4:3画幅的片子想靠最后两分钟八毫米的旧日光景扳回全场的小算盘,但通篇下来这个来自残破家庭的叛逆少年,由滑板结实一帮街头混混的自我毁灭之路,除了13岁就抽烟喝酒哈草日笔的一地鸡毛外什么都没留下

29分钟前
  • 俺也想治啐扭逼
  • 较差

乔小胖的这个片子让人刮目相看,蛮有想法,仍然是关乎美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原生家庭(父亲的缺位)、社区文化、“酷”文化、隔阂、霸陵、孤独、阶级等一系列问题,形式上以比较复古的方式拼贴呈现,谱写一曲少年成长的疼痛散文诗。观感会有点像Lady Bird,但相较之又更生猛激进些,跟林克莱特比也更显灵气。不过浮光掠影的处理方式终究还是让主题有些蜻蜓点水,音乐都很好听但也铺得太满了。有几个镜头拍的很漂亮。青春的痛苦与喜悦交织成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童年时你想成为任何人,长大了你却只想做你自己。三星半

33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大概是看过最猝不及防的结尾了。

37分钟前
  • 阿五
  • 还行

。。这类电影太多,这部又不出彩

38分钟前
  • 掉轮了
  • 较差

电影不见得有多好,但却让人看到了青春片的另一种可能,比今年另外两部同题材的独立电影《八年级》《滑板厨房》更具风味也更生猛,几乎是以一种真正缅怀和祭奠的态度在还原一段无知无畏的岁月,于众多传统青春片里杀出一条酷拽、彪悍的血路,具体到情节和台词方面也毫不避嫌绝不保守,相比为照顾所有观众而做出的刻意掩饰与美化,直白的呈现和完整的勾勒或许才更具诚意,酒与血,烟与性,痛与乐,滑板的动感与青春的骚动融为一体,共同谱出了90年代中期少年的成长序曲,作为导演新人的乔纳·希尔再次让人刮目相看。

41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就是烂仔帮任意一位和人吹嘘自己少年时的样子 除了乖仔部分其他都满满的意淫味儿 像阳光一样真实 像阳光一样虚假

46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还行

这个复古色调一出来很有感觉,滑板少年街头生活,有点底子看会更舒服,否则就是图个热乎劲,处女作的笨拙还是相当明显,但配乐拯救质量。

47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还行

所以强行生编硬造是图什么?碎裂的叙事、刻意的表达、粗粝的画面、过满的音乐、空洞的剧情以及扁平的人物,所有表现手法的自相龃龉偏偏看得见创作上的故意:虽然是Jonah Hill的导演处女作,这样的处分也只能认为要么是过度自恋、要么是不懂取舍——连个自在的调性都没有,谈何引起共鸣。Steve和Ian自始至终是没来由的躁动暴戾,一哭二闹三上吊的Steve对Ray说“I just can't take this shit sometimes”(00:57:30)却从头到尾不知道Steve怎么就fucked up了,并且Steve自己也不知道——真矫情。大量基本约等于废戏的桥段哪怕当做表现主义的趣味,对白设计和口白节奏也实在让人失去耐心——打怀旧的情怀牌又仅仅是物件和音乐的复写,连文化符号都算上,哪里对得起这mid '90s的大标题。最怕借哏太多却没一个打动创作者自己,东拼西凑不但不酷还审美疲劳。

51分钟前
  • Adnois
  • 很差

怀旧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情感。它先入为主地定义了过去的好时光,利用人们对流逝人事与时间的珍惜使人沉浸在一种逝去美好的情绪。所谓廉价并不是贬低,而是指这情感其实没有那么可贵,它不需要多美多好。但怀旧确实无可厚非,愿意沉醉其中或许还能强调我们的价值追求。瞎写 真的没啥可评的

54分钟前
  • 刘易斯
  • 较差

以前滑滑板的少年好酷啊,现在没有那么酷了,也许是滑板不酷了,也许是我老了。乔纳·希尔的电影导演处女作,对的,就是那个小胖子演员。台词和细节都太形象了,鉴于乔纳·希尔还是编剧,这部电影很可能是他儿时的回忆。乖乖仔因为滑滑板误入歧途,与一帮混子在一起,学会了打架、抽烟、喝酒、嗑药、骂脏话、转大人,和妈妈顶嘴,夜不归宿,问题是他那年才12岁,还是个小孩儿。还好混子里有一个人还不错,不然可能会更堕落。这是乔纳·希尔自己的往事,有点《佛罗里达乐园》的感觉,色调也差不多。

59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卖惨求来的歌都不错啊 但是业余导致的硬伤太硬了//柏林电影节二刷

1小时前
  • 咯咯精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