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绝不、很少、有时、总是

主演:茜德尼·弗拉尼根,塔莉娅·莱德,西奥多·佩尔兰,瑞安·艾戈尔德,莎伦·凡·艾腾,德鲁·塞尔策,Kim Rios Lin,Brett Puglisi,Lester Greene,Carolina Espiro,Amy Tribbey,Brian Alt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剧照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剧照 NO.1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剧照 NO.2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剧照 NO.3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剧照 NO.4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剧照 NO.5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剧照 NO.6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剧照 NO.13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剧照 NO.14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剧照 NO.15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剧照 NO.16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剧照 NO.17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剧照 NO.18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剧照 NO.19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剧照 NO.20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剧情介绍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偏僻的小镇上,奥顿(茜德尼·弗拉尼根 Sidney Flanigan 饰)是生活在那里的一个平凡的少女。个性内向的奥顿和家人们关系非常的疏远,生活里也没什么能说得上话的朋友。一天,奥顿震惊的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前往镇上的医院就诊,在这个民风保守的小地方,堕胎是不被允许的。 无奈之下,奥顿只能自己想办法打掉这个孩子,但试了好几个方法均以失败告终。表妹思凯乐(塔利娅·莱德 Talia Ryder 饰)是奥顿唯一的朋友,敏感又细心的她发现奥顿最近的表现非常的异常。几经询问之下,奥顿终于将自己的秘密告诉了思凯乐,思凯乐当机立断决定带着奥顿前往纽约堕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启动了管道蕃尼魔法少女跑调天后解梦麻辣女教师拯救地球!邪教招魂雷锋的微笑独狼救起池中的猎豹丑女贝蒂第二季婚礼季第一季除妖传光阴的故事高岭与花马洛里之塔第三季黑糖群侠传送葬人深海巨蟒地狱游乐园继园台七号别无选择与狼共舞且听凤鸣真凶宅门逆子大奉打更人三悦有了新工作最后的心愿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长篇影评

 1 ) 女性之困

在男权社会下一个未成年少女的处境。

1.一点雌竞。

autumn冷眼看着cousin被顾客搭讪、被超市主管吻手、被车上乘客搭讪,cousin表示很厌恶。

而autumn只是口头上很厌恶,内心还是渴望男人能够看见自己。

2.cousin更漂亮也知道男权社会自己的性资源能换取利益,但其实她不屑于这么做,但是为了妹妹她还是去做了。

也体现了女性间的互助,cousin对autumn的帮助是义无反顾的,而autumn却没有她有相对应的真诚。

让我想到了《姐妹情色》那部电影。

但是在cousin被吻的时候,autumn去牵表姐的手,既有互助的力量但又充斥着无奈。

男人掌握资源,然后利用资源获取性资源。

媎妹俩的票要66美元,而男人玩个保龄球就可以付90美元。

3.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是描述自身情感以及对象的选项。

这也代表着女性在男权社会下下的难言之隐,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是冷漠的脸下有无法言说的痛苦。

4.更多的自由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向上和向下的空间都扩大了。

女主14岁就开始有性行为,在17岁就有过6个伴侣。

看似性解放,实际上碰男人只是增加了自己各方面的风险。

性解放是男权社会最大的谎言。

不碰男人就不会变得不幸。

5.城市的繁华与个体一点关系都没有,无论在哪个地方穷人都很悲惨。

只是发达国家的穷人能不至于惨烈而已,有社会保障兜底。

 2 ) 自我拯救

在过去的一年里,你的伴侣曾拒绝使用安全套?

你的伴侣曾阻碍你避孕?

或企图违背你的意愿让你怀孕?

你的伴侣曾威胁或恐吓你?

你的伴侣曾打你,掌捆你,或者伤害你的身体?

你的伴侣曾在你不愿意的时候强迫你发生性关系?

曾经有人强迫你发生性行为吗?

直到问出这些问题之后,我才意识到电影名的意思。

在那个冷漠的城市里,两个女孩互相扶持,自我拯救。

相互之间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但是她们都明白对方的困境,因为她们自己身处其中。

 3 ) 从不重视,很少反思,有时追究,总是遗忘

影片一开始女主在学校演唱,然后被台下的男生用“荡妇”来羞辱。

但这时台下的家人无动于衷,我们就知道女主生活在一个怎么样的家庭。

这也造成了女主怀孕之后不愿向家人寻求帮助,因为这一定是徒劳的,在女主去到纽约几天后,他的家人都没有给过她电话,唯一的电话也是女主打回去的。

可想而知,女主早已被家人鼓励和透明化。

影片可以说像美国版的《四月三周两天》,同样说的是女性在堕胎不合法的环境中,如何挣扎着做出艰难的决定。

一直到今天,美国很多地区堕胎都是非法的,影片真正要让人反思的是堕胎违法对女性造成的伤害和缺乏考量。

当然,这是一个很深的辩论,一方是说肚子的生命享有生命的权力,一方是想要争取女性更多的主动权。

但影片想要表达的远不止于此,故事虽然隐去要对女主负责的那个男人,但全片对男性的描写其实就已经变相的批判了当下男权社会的不公。

比如女主学校欺负女主的男生,女主家中冷热嘲讽女主的继父,超市变态亲吻女主和表妹收的店长,还有公车上认识的大学生模样的男生。

影片在第60分钟时,我们也终于知道这拗口的影片名字,是出自一份堕胎医疗的测试调查,女主在面对这些如同针扎的盘问时,看似坚韧的她最终还是落泪,问女主问题的虽然也是女性,但更像是机器人式的工作流程和咨询,起不到对女主任何帮助。

我们也从中看到女主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被暴力对待导致了怀孕,虽然影片展示得很晦涩,导致这次女主怀孕似乎在强j与非强j中摇摆,但这些毋容置疑都是女主自己所要面临的困境。

这些如同日常缝隙中长出的野草,是我们能看见但我们从不重视,又很少反思,有时追究,总是遗忘的女性困境问题。

是的,这部影片不光说的是女性堕胎合法化的争辩,而是当今女性的困境。

影片最后,女主做完流产手术,和表妹坐车回家,影片结束,留给女主她们的问题和困境,没有一个能得到完美的解决,就如今天当下女性的难题。

 4 ) never

-说说那次报🚓。

新买了辆二手电瓶车,一直没时间试试充满电能骑多远,在一个比较闲的凉爽周六晚上,骑上车子出校,顺便找个地方吃晚饭。

最终选了一家路边的淄博烧烤,店面很小,我几乎坐在人行道边上。

吃饭的过程中,听到路边有对男女在争执,女的坐在路沿哭,男的拿着她的包,想拉扯她上路边的网约车。

来来往往有些行人,也有几个大叔坐在停在路边的电瓶车上观察他们。

男的很不耐烦,从一开始的劝说,逐渐变成羞辱,最后变成吼。

说她丢人(听的我很气,哪怕是情侣关系,这种话听起来真的很恶心),说她反悔,说什么别闹了,装着好像小情侣闹矛盾。

包是男的抢走的,女的坐在路边蜷缩着,反驳说从未同意,她护着胳膊和手机,害怕被拽起来拉上车,也害怕最后仅剩的手机被抢走。

期间我断断续续能听到他们之间的对话,等我吃完饭,他们还在争执,我准备离开。

这时男的越来越不耐烦,女的尝试拿回包无果,想自己打车回家。

男的则是忙着争抢女孩手中的手机, 说什么酒店没法退,不想让她回家。

女孩说如果男的尾随她回家,就打电话报警。

冲突直接升级。

我大致已经猜到了事情是怎么回事,意识到已经时间很晚了,再拖下去路上没有行人,男的会更加肆无忌惮,后果非常严重。

我鼓起勇气大声喝止了男人抢手机的行为。

男人立马说他们是情侣,并开始辱骂我,他很慌,想让我离开。

我开始录像,并向女孩求证,她坚定的摇头。

于是我声称可以帮忙报警,最后在烧烤店主和路人的帮助和见证下,成功报警。

在警察询问时,我得知,他们曾经是情侣,早已分手,这次是男的称女的出差来京约其出门闲逛,没想到却提前订好酒店,图谋不轨。

男的看起来就是个chu sheng,差点延毕了,装文艺男,常年混迹豆瓣,以此身份吸引女性。

和我争执的过程中,见无法激怒我,抢夺我手机未果,路人越来越多,他脸变得比北京天气还快,一会儿言语极其恶毒,一会儿装无辜。

警察都呵斥他毫无教养,简直虚伪至极。

其余的事情我已不想再了解,他们随警察离开,我就回学校了。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那天我有勇气站出来。

因为看过《同意》这本书?

因为正义感?

因为我这几年接触了大量女性主义的作品?

因为想做点什么配得上心中爱慕的女孩?

因为我将来也会有女友,有妻子?

还是因为我真的发自内心完全平等地尊重女性,真的能看见她们?

以上原因都有些,我也说不清楚。

- 关于这部电影,有人说要给男生看。

我倒是觉得,本身就正的男生看之前就知道该怎么做,本身就歪的男生看了也不会改。

内容和剧情没太多想说的。

希望不会有女孩被问电影中的问题,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心中永远只有never一个答案。

 5 ) 让女性成为真正的存在

首先我并不是极端的女性主义者 我只是说出关于这部电影我真正想说的用电影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不痛 但是很不舒服”。

这句话是Autumn做完堕胎手术之后所说的。

从她自己打鼻钉开始,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一直伴随我。

她是一个很沉默的人,同时又非常冷酷。

但是在女医生问她一系列问题时,她表现出来的只有一个女性的痛苦与无助。

显而易见,17岁的她并不是自愿发生一些性行为的。

至于孩子是谁的,影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

但我认为,应该是电影开头Autumn泼水的那个男生,因为在她唱歌时,男生所做的动作是一种“口交”的暗示。

电影中最感动我的地方,就是表妹为了借到车票钱,不惜牺牲自己清白。

她们两个女生隔着一个柱子勾手的动作,像是女性之间的互相理解以及安慰,同时还包含着彼此的陪伴。

电影结尾,她们再次坐上那辆公交车,风吹过Autumn的头发,一切结束了。

在这一刻,以她为代表的女性得到了解脱。

让女性成为真正的存在,我们只是想成为一种正常的人。

而不是说出几句话就被当作极端的女权主义者。

对她们多了解一点,多理解一点。

 6 ) Never

很不女权但也很女权。

击溃女性的从来不是那些假大空的荒诞悲剧,而是平凡生活中无孔不入的揪心,骚扰、猥亵、侵犯、暴力。

Autumn试图自行流产捶打肚子那一段和诊所点题被询问那个长镜头都看得我几近生理不适,共情过于强烈以致于像被扔进一个容器里反复摩擦碾碎。

Girls help girls.我无数次以为Skylar就要因为一点点的矛盾堆积而放开Autumn的手但始终没有,她们沉默寡言但行动坚定而有力。

我想起昨晚听的毕设分享,一位考研社会学的学长介绍论文写作参考网站时,晦涩的语句中夹杂半句坦然而充满欣赏的“由一位伟大的女性所创建”。

我们要的很多吗,不,那为什么对于有些男性来说,学会平等和尊重就难于登天呢。

女性的身体永远由自己做主,任何遭遇的不适都不是空穴来风,不要轻易忽略那些日常生活中似乎习以为常的不适感。

BTW,原来性教育在所谓的发达国家也是如此的一言难尽。

如果相对民风保守的地区,性教育落后叠加反堕胎法律,该是多么恐怖的女性炼狱。

由衷希望女性在被问到是否有被暴力强迫等等一系列问题时,能平静诚恳地说never。

 7 ) 记录一些和朋友的讨论

昨天看完后,来豆瓣打分,啥都憋不出来。

今天讨论让我思如泉涌。

感谢推荐这部的M,和一起看的F、L、T。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是一步女导演拍的很细腻很平淡也很戳心的电影。

我觉得最好的地方是没有太多堕胎的镜头,没有直接的“痛”,这太少见了。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堕胎片没有血腥镜头的,这里面最血腥的就是穿鼻环了,我感觉就是象征堕胎手术,同时也是女主下定决心堕胎的心理。

本片大部分女性角色都挺好的。

还有女主去的第一个诊所、看到的电视也很真实、很本地,就是为了出生率让“小妈妈”这个身份诞生。

(诞生是24年补的hhh哈哈哈哈哈哈哈哈22年3月写的,现在已经24年2月了,我才发现这条草稿箱,差不多都快忘记了。

一想,“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只能四个词来描述其实也是人文关怀缺失的提现,何况每个人的伐值都不同。

不过能堕胎,真好啊

 8 ) 导演×MUBI访谈:雕刻现实,影片中不存在偶然

原题:Sculpting Realism: Eliza Hittman Discusses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雕刻现实主义:伊莱扎·希特曼谈《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发布时间:2020年3月12日原文地址:https://mubi.com/notebook/posts/sculpting-realism-eliza-hittman-discusses-never-rarely-sometimes-always作者:Aaron E. Hunt,翻译:路米内,校对:小南玩小南

NOTEBOOK(艺术电影流媒体播放平台MUBI旗下网刊,下简称「NB」):人们对自然主义电影可能有一种预期,认为它是以平铺直叙的情感描绘人物现实情况的,而非跌宕起伏、峰回路转。

人们不一定会注意到为了凸显情感你在片中做了什么,但他们感受得到。

奥秋(Autumn)在上班时感到一阵恶心,我们能听到画框外刺耳的声音加剧着她的不适。

这些被凸显的元素总是由现场拍摄到的东西决定的吗?

还是说你会加一些东西进来,对此你有什么把握?

伊莱扎·希特曼(Eliza Hittman,美国导演,《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导演和编剧,下简称「EH」):其实两者都有一点。

我们主要在叙事空间的层面工作,不过我们也总在自问可否做得更主观化或者更心理化。

这是一部非常纤细的片子。

故事很细腻,表演也很内敛,因此很难用声响或配乐把片子压得太沉。

可以说,那是一个谨小慎微的过程。

NB:有没有哪些地方你用得太过头以至于最后要往回收的?

EH:这很有意思,我们去纽约要确定各种事,比如应该将人物周遭的城市环境音提高到多大。

我们没有太多广角镜头,所以尤其要通过环境音来感受这座城市。

不过又不想让城市听起来过于危险的样子,其中确实需要平衡。

NB:日常生活的细节非常彰显你的自然主义风格,就比如有一幕奥秋的厚袖子卷起了危机怀孕中心(crisis pregnancy centers)登记簿的页脚。

无菌诊室的布景似乎对这些随意的细节和小意外无动于衷。

你有专门去营造一个私密空间让这些细节自行展开吗?

还是说它们纯属偶然?

EH:不是的,我不觉得本片中有任何偶然可言。

唯一有那么个意外,实话告诉你,是她们在计划生育中心(Planned Parenthood)外遇到的示威标牌。

我们事先知道那里每个月都会有和平抗议活动,而且在拍摄前一个月还特意去勘察了一下,那次的参与者并不多。

等到我们去拍摄的时候,那里却人山人海,这是唯一一件没有预料到的事。

我们要去适应那天的混乱和能量。

所有细节都是剧本里设置好的。

我写剧本初稿的时候常常就只是写下情节。

然后再像雕塑家一样把去握剧本,雕琢更具体的视角和细节。

NB:这让我想起哈斯克尔·韦克斯勒(Haskell Wexler)的《冷酷媒体》(Medium Cool,1970),他拍摄真实游行中的演员。

关于剧组在真实场景中的拍摄,还有什么其他例子吗?

这么做会有什么效果?

以及,在纽约的部分你是「偷拍」的吗?

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比如履行演员工会(SGA)的义务等等,你可以做到多少?

这方面你又是如何出谋划策的?

EH:这部片子里并没有很多真实发生场景的例子。

我们很擅长利用场地中的背景群演,因为对一部分空间我们是有预期的。

比如在港口管理局,那里的群演全遵照SGA的规定雇佣并支付薪酬。

在港管局,我们从凌晨12点拍到4点,因为在下班时间拍摄所以遇到一些后勤方面的挑战。

至于在地铁里,那些素材大部分都是偷拍的。

不过都是窄角(长焦)镜头而且也没遇到很多人。

其中一段有一对正在接吻的情侣,还有一个在手淫的人,他们都是群演。

所以,可以说是一种混合——在必要和关键的地方,真实世界和群演的利用是混合的。

[偷拍的]那部分素材我们没有去获得许可。

我们可没有那么大的制作去租下纽约的一整条来拍摄和排布群演。

NB:有些导演会出其不意在场景中吓演员来激发他们的反应。

这会违背你执导方式的信任和坦诚吗?

这样会不会给茜德尼(Sidney Flanigan,主角奥秋饰演者)和塔莉娅(Talia Ryder,主演斯盖勒饰演者)更多真实的素材去发挥呢?

EH:我不相信吓演员那一套。

我觉得有些违背伦理。

我的工作是让她们感到舒适而不是拐弯抹角。

我也会找我信任的演员,去达到我想在银幕上展现的表演深度和情感。

NB:你把日常细节的符号化和功能化结合到情节、人物和理念之中,这种方法让本来很琐碎的行为变得很诗意。

奥秋给鼻子穿孔那段带有强烈的意涵,对于如此精细的一个故事来说,那段是一个强拍。

EH:在我看来,鼻环可能尤其复杂吧。

我不知道,就好像发觉自己怀孕之后她要讨回自己的身体。

不过那段更体现出的是她对自己的感受,同时暗示某种性暴力。

所以,没错,这是个小动作,但与之共鸣和对话的是更大的问题。

NB:一方面说来,大家认为这部片是通过讯息和教育的辩证去谈论堕胎议题的。

不过正如在视听细节方面,讯息又是经过情绪的塑造,且往往传达着主题的内涵。

能谈谈你是怎么做初期调研,再把这些材料塑造得符合影片风格的?

EH:你知道,我之前十分担心电影最后呈现出讯息过于充分、或者太过说教的结果。

在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带着这层恐惧。

我和计划生育中心都知道我不是要拍纪录片,我不会也没有时间去展现堕胎女人将会经历的每个细节。

因此我探索的仅仅是我这个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让它说得通。

真正主观的探索是关键。

比如说,奥秋在经历第二部分手术(the second part of the procedure*)时就没有太多医学讯息,全部都是奥秋此前的预感。

我觉得这个故事是以人物个性为中心的(character study),而不是纪录片。

这电影对我意味着很多;它也是一部青春片、公路片、情节剧,还和情感危机中的女性友谊、姐妹情谊有关。

(*译者注:人工流产一般分为药物方法和手术方法,由于奥秋孕期超过16周,不适用药物流产和导管手术流产,故此处论及的procedure或process对应影片中涉及的扩张宫颈及清宫术(D&E)医疗程序,首先要置入扩充宫颈的海藻棒,次日再进行手术。

)NB:我喜欢奥秋在旅途快结束时对斯盖勒说「滚开」的那场戏,但就在前往休息室的一小段路之后,她们很快甚至是不知不觉地回到了平时的状态,还帮对方化妆。

这在闺蜜之间经常会发生,在银幕上却很罕见了。

EH:我觉得把这一方面表现出来很重要。

我希望她们之间产生一些摩擦,但又不想刻意为之。

和一个人经历这番漫长旅程但又不互生间隙是很难的,因为旅途中充满了对双方关系的挑战。

NB:奥秋第一次做B超的时候有一段用了稳定器的侧移镜头,引入了更第一人称的头部视角,将奥秋从默认语境中区隔开来。

在影片的剩余部分,这种侧移镜头也作为点缀贯穿全片。

EH:第一次B超的场景里我们用了摄影机稳定器,是要展现她对看着胎儿的抵触。

在窄小的体检室里选用稳定器并不是常规操作。

一般在小空间中不会用到稳定器。

而在堕胎手术的最后部分我们也用了稳定器,所有人都围着手术台上的奥秋,此时镜头在他们身上游走,直到他们问奥秋接下来要做什么手术的关键时刻为止。

第一天手术时,我们则用滑轨来追踪医生为奥秋置入海藻棒(laminaria*)的场景。

(*译者注:「laminaria」海藻棒或昆布条,是基于天然海藻制成的医用器具,利用吸水膨胀原理在人工流产手术前用于扩张宫颈、减少损伤,这一点很多字幕组翻译得并不准确。

)NB:在高潮段落,也就是奥秋在手术前被询问一连串问题的那场戏,看上去茜德尼像是第一次对这些问题作出反应。

你是怎么为她安排这场戏的?

EH:这是唯一一场我多次排练过的戏。

可以告诉你,那场戏里出现的女性真的是咨询师。

所以我花了不少时间发展咨询师和计生中心那场戏,为了使咨询师的工作真正值得尊敬,不过之后还是要使这部分和剧本风格统一,毕竟这显然不是纪录片。

所以为了让茜德尼做好准备,这一幕在剧本上做了不少工作——我给她的建议是,让她从自己的角度来回答问题。

所以当咨询师发问:「你家是否有心脏病史」时,她确实是在考虑自己家族的情况。

这深化了那一幕。

我觉得茜德尼是很棒的演员,她知道表演是打造关于自己的礼物。

她在表演,但汲取自一个非常个人的空间。

NB:在《沙滩鼠》*中你用到一个无动机的形式要素,夜晚时摄影机前置灯光会直接打在人物的面部。

我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里好像没有看到有这类打破陈规的构成要素。

EH:我们其实用到了同样的手持无动机打光,因为对夜景来说这样比较经济高效,不用照亮大片区域。

我们只打面部的灯光。

确实经常这么干。

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所在的城市(夜间有更多灯光)不会像在海滩晚上打光那么突兀吧。

在这部片里会多一点前置光和辅助光的效果。

(*译者注:《沙滩鼠》(Beach Rats)是导演2017年自编自导的作品。

)NB:我和摄影师海莲娜·勒瓦(Hélène Louvart*)谈到《沙滩鼠》的时候,她说你们会像做规划图一样把分镜列好,更多地用来确定制作过程中不想要的效果,而不是直接去找想要的效果。

EH:要我说,这次的过程也和《沙滩鼠》类似,我们先从大致的分镜表着手,上面有现场我们要做的基础工作。

根据那个我们再作调整,增补和剪辑,因为海莲娜是相当了不起的摄影指导,她非常能搭上故事情绪的调子,我会给她很多空间自由发挥,就像做纪录片那样。

她有一套自己的专门设备,很多电影都是靠她这套装备拍的,这个很难形容,她本人可能会告诉你更多吧。

(*译者注:海莲娜·勒瓦,法国摄影师,本片摄影指导,其他掌镜作品包括《沙滩鼠》、《幸福的拉扎罗》、《阿涅斯的海滩》等。

)NB:我碰到过一些男性非常激动地否定奥秋的经历,他们甚至非常气愤。

他们多半拒认奥秋身边出现的这些男人是真的。

你有碰到这类反应吗,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EH:韦恩斯坦也否认他周遭的现实,觉得女人都误解了他。

在我看来,那样他们就能顺理成章加入俱乐部了,「男性俱乐部」中的男人都妄想自己的行为没有越界。

 9 ) 保卫女性

电影讲述了生活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高中生女主意外怀孕,但州法规定未成年人堕胎需要父母之一陪同,无奈之下,女主上网搜寻方法尝试自行堕胎,但失败告终。

表妹发现此事,陪她到纽约进行堕胎的事情。

故事简单,导演以第三人的角度平静的记录和讲述了两人这一路的历程。

没有宏大的描写,只是将两位女生一路的日常遭遇展示给我们。

行为污言秽语的同学的继父、超市打工遇到的搭讪男客人、每天窥视、亲她们手的恶心老板、地铁上看到她们自慰的变态男,以及客车上遇到的搭讪掐油的男生……身为女性,可能随时随地都在经受男性的凝视、羞辱、骚扰甚至侵犯。

这些威胁深入日常,我相信每个女孩都或多或少遭遇和能感同身受。

医院里女医生温柔的询问,“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答案直白的揭露了男女性别、力量、权力的不平等,多少女性在两性关系中,被男性拒绝使用避孕套、强制胁迫暴力发生关系等等……然而讽刺的是今年6月美国推翻罗诉韦德案的堕胎法案,背后可能更多是一场权利的游戏,但却让女性,特别是底层女性承受无法顺利堕胎的困境和由此带来的孩子成长抚养等一系列问题。

影片中表妹善良机灵,为了表姐时刻陪伴想尽办法,而表姐更不成熟内向和情绪化,甚至让表妹去牺牲色相换取金钱,但两人对于角色性格的刻画是可圈可点的,也让我们看到了青春期的迷茫、倔强、冲突和矛盾。

电影中没有出现“孩子的父亲”,但正如女主用针穿过鼻孔打鼻钉的行为,告诉我们,她的身体她做主。

影片当中两人的勾手和医院里女医生温柔的帮助和询问,也让我们看到了女性之间的相互支持和陪伴。

这部影片获得了2020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一部非常好的女性性教育片青春片。

PS.女二塔利娅·莱德 Talia Ryder虽然花心有些高,但她的盛世美颜我真的可以磕好久😂

 10 ) 她的身体,她们的奥德赛

在影片进行到第60分钟的节点上,《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这个拗口难记的片名的含义终于被揭晓。

在我们从未看见全貌的诊室中,社工向Autumn提出关乎她健康和安全的问题,并希望她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的一个频率回答。

社工轻快地表示不需要有压力就当是答多选题,但这从“你的性伴侣是否拒绝使用避孕套”到“你的性伴侣是否对你进行身体暴力”的一系列问题,让故事里那位被刻意藏起来的性伴侣第一次被带入对话之中,而冷静独立决定一人悄悄堕胎的Autumn,或许也是在这一时刻意识到,她并不该独自为腹中那个意外到来的孩子负责。

然而,在这段长达三分钟的问话之中,Autumn始终是独自一人。

镜头近距离对准她那写着疲惫但努力保持冷静的脸庞,在这逼仄的银幕空间中,故乡街头未融的冰雪和纽约的霓虹都淡去,Autumn身边没有一路上提供情感支持的表姐,甚至都没有反打镜头给到对面那位温柔而语气坚定的社工。

有的,只是Autumn穿着标志性的黄色卫衣坐在那里,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回溯起那些无法逃避的痛苦。

在这排除了一切外界因素的镜头之中,屏幕好像变成了一面镜子。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是Autumn的故事,是她只对自己负责的决定,也是属于她的旅程。

但是,这些零零散散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却绝不只是Autumn一个人的答案。

亮片与鼻钉:属于她的角色研究《从不》的剧情很简单:意外怀孕的17岁少女Autumn在发现宾州法律规定必须有一位家长知情才能堕胎之后,和关系亲近的表姐Skylar踏上了去纽约堕胎的旅程。

在美国多个州通过反堕胎法案的大背景下,《从不》中未成年意外怀孕和跨州堕胎的剧情很容易让本片显得像是一部“观点”电影。

然而,虽然《从不》是一个关于堕胎的故事,它也确实触及到女性身体掌控权等一系列议题,这部影片却是一部并不激烈也并不血淋淋、人物描写大过观点表达的作品。

它没有抗争和碰撞,没有戏剧高潮,没有真情告别和最终和解,没有《朱诺》的美式温情,也没有《四月三周两天》的粗粝沉重。

《从不》更像是从两位少女人生的录像带中节选了几天几夜,以近距离但保持克制的视角观看她们的生活和旅程,不刻意营造狗血也不忽略任何细节。

这样的观察让被放在特写之下的两位少女有了不似电影角色的真实感,我们也得以被邀请进入她们的世界,体会她们寡言少语下的不安,和面对高压事件的一次次情绪涌动。

在这样的一个偏重角色研究的故事中,主角的出场方式极为重要,而《从不》以一种非常干净而高效的方式构建出了Autumn生活的世界和每日所所经历的日常。

《从不》的开场是一场复古风情的高中才艺汇演,当Autumn的同学们表演着拙劣的猫王模仿秀和50年代男女混搭歌舞时,Autumn用吉他伴奏唱着一首悲伤的歌。

虽然她穿着有些滑稽的外套抹着银色亮片眼影,她眼神和歌声中流露的心事已经让她和同龄人身处不同时空。

而接下来从餐厅到家中,从超市到街头的几场戏,被几个小妹妹占据精力的妈妈、没好气的继父再到活泼能干的表姐Skylar,Autumn周边的人物关系被迅速补全,而Autumn的格格不入和与自己所处环境之间的间离感也一步步加深。

导演Eliza Hittman之前的两部长片都设定在阳光充足的悠长夏日,但《从不》却选择了宾州寒冰未消的冬季,整个故事蒙上灰白色的滤镜,穿着笨重衣服遮住肚子的Autumn一人走着。

然而,尽管Autumn形象的树立过程精准而高效,她整个人物最为重要的前情却被有意地完全隐去,即这场意外怀孕是如何发生,以及孩子的父亲是谁。

当我们进入这个故事时,Autumn已经怀孕一段时间,而以她有些沉默和自我封闭的性格,是肯定不会告诉我们这些看客她最想闭口不谈的秘密的。

这样缺失了一块拼图的人物画像,为观众制造了一些萦绕周身的神秘感,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因此不再是关于一个女孩堕胎的前因后果,而变成了关于Autumn这个具体的真实存在的普通人,在做出堕胎决定后生活经历的方方面面。

这个故事,由此不再去追问行动的原因,而只把镜头对准行动本身。

Hittman在访谈中的一句话或许非常完美地解释了她为什么选择隐去这些背景:"It's no one's business but hers." 这是Autumn自己的身体,也是不容其他任何人参与的只属于她的决定。

所以,她才会在知道自己怀孕之后,以一种原始而暴力的方式刺破身体穿上鼻钉。

这是一个同时带着自毁和自爱的动作,Autumn急迫地宣示独立,宣示对自己身体的唯一掌控权。

背景中的另一性别从传统的剧作角度看,《从不》可以说是一场略为松散的The Hero's Journey(或者应该说是The Heroine's Journey),主角离开家乡踏上旅程,坚定目标克服困难,最终胜利归来。

从宾州小城到曼哈顿的旅途是Autumn和Skylar的奥德赛,虽然我们的英雄们坐着灰狗吃着最便宜的面包,她们的坚定与勇气、她们之间不用言说的相互扶持,都为整场旅程注入了一些动人的英雄主义。

虽然不是叙事模型中每个环节都涉及到,但既然是英雄的奥德赛,就免不了重重困难和阻挠。

《从不》的故事回避了更为戏剧性的冲突,纽约这个城市似乎就顺势成为了两个少女必须战胜的大反派。

她们笨拙地买票,无处可去只能来来回回坐地铁,整座城市嘈杂的夜幕降临在她们身上,而她们下棋甚至赢不了一只鸡。

这趟纽约旅途中,她们最为明显的负担就是随身携带的那只毫无必要的大旅行箱。

Autumn和Skylar本来就只计划来纽约一天时间,但Skylar却往里面塞满了换洗衣服,不得不拖着笨重的箱子艰难地跑上跑下。

导演对此的解释是,她读到很多来纽约堕胎的女人们都会多带很多行李,因为她们总想着来都来了,可以有时间观光;但她们错了,她们只是来堕胎的。

这口不得不携带的负重,似乎是纽约对小镇女孩们的一个玩笑,也是一个视觉上的隐喻,映照出表面冷静的两人内心的千钧重压。

对比那些在堕胎非法地区的女性可能有的绝望挣扎,两个主角的困境似乎显得不值一提,毕竟Autumn是仍然有着自主选择权的一位女性。

虽然经历了一番波折,Autumn最终也是在合法的地方接受安全的手术,工作人员不仅非常专业且温柔友好,而Skylar也能在餐厅洗手间用着“法国妓女洗澡法”苦中作乐。

但以上的外部阻碍并不是两人所遭受的全部,还有一层威胁一直潜藏在背景里。

观众席中大喊"slut"的同学,叫家里狗狗"slut"的继父,超市中躲在玻璃后窥视、抓住机会就亲两位女孩手的老板,地铁上的变态,以及搭讪的男孩,这种危险是如此熟悉如此深入日常,甚至可能都不再被算到需要单独强调的困境中。

作为一部以两位少女为主角的作品,《从不》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了身为女性,尤其是未成年女性,随时随地经受的凝视、羞辱、骚扰甚至侵犯,和她们由此发展出的已经深入骨髓的不安和警觉。

而到“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问询段落,这种性别权力的不平等变得更加直白,一直隐藏在背景中的男性出现在对话之中,被“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的一个词衡量和审判。

在两性关系中,每位女性或多或少都担心过意外怀孕,但大多数情况下,却是男性,拒绝使用避孕套、在女性不愿意的情况下强制发生关系,甚至采用身体暴力达到目的,最终再让女性来承担所有风险,承受发现意外怀孕后那一瞬间的绝望和堕胎对身体与心灵的巨大伤害。

我们总教育女孩自尊自爱,但在男性的绝对力量、压迫和暴力之下,这样的性教育或许并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可笑的是,我们似乎只能通过“熊孩子很烦”的避孕套广告,来颇为冒犯地教导男性:不想承担当爹的责任就给我好好避孕。

Autumn用穿鼻环的暴力方式宣示的身体控制权,在这里显得如此苍白。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Autumn意外怀孕的前因后果,但她开场唱的那首"He's Got Power"或许说明了一切。

不管是不是以爱情之名,这个象征意义上的他,都用绝对的力量,让“我”做出违背意愿的事,说出违心的话,让“我”最终失去对自己身体的掌控。

然而,虽然《从不》涉及以上对性别政治的讨论,它仍然是一个重视人物多过传递信息的故事,它做不到对女性议题讨论的面面俱到,也不是一次强有力的发声或者批判。

过于强调本片的女性主义标签,可能会略微有些偏移重点,在整个故事中,《从不》没有为任何主角的行为定性,既没有指责搭讪男孩的行为,也没有批判Skylar出卖色相换取金钱的举动。

它更像是一次平静的叙述,捕捉少女们这几天中经历的一切。

这些身为女性所感受到的威胁,不是作为宏大主题在此进行讨论,而是这两位我们要进行角色研究的主角们身份的一部分,是她们当下行进着的日常:危险的目光藏在每一扇门和窗后,地铁的门每开一次都要马上惊醒,把所有陌生男性一概当做坏人处理,时刻清醒,时刻保持警惕。

对于女性观众而言,这种体验真实到让人有点毛骨悚然,而对于男性观众而言,这或许是他们最需要去尝试理解的感同身受。

寡言的少女作为一部有着似乎值得大加挖掘的主题的作品,《从不》的对白算是相当少。

在展现青少年的人物状态时,Hittman不用看似聪明入时的对话来显示自己有多懂青少年,也不借角色之口发表主张,而是选择用最少的词语和能代替语言的行动来描摹贴切的情感。

主角Autumn本身就是个不太爱说话看似生人勿进的青春期少女,而她情绪的细微变化,都靠演员Sidney Flanigan用诸如“F*ck off”这样的一两个单词,和特写镜头下的表情呈现。

第一次演戏的Flanigan对Autumn的完成是相当好的,整场旅程中情绪的循序渐进、想要不断藏起来的焦虑和迷失,都写在她那张不算锋利但仍很孤独的脸上。

而Autumn与Skylar之间的互动,也几乎不需要语言。

《从不》里主角们的重大决定都不是靠讨论和商量出来的,而是靠坚定的动作准确地表意,就如决定去纽约时Skylar一声不吭地往Autumn书包里塞现金,和好时Skylar自然地为Autumn做眼部遮瑕。

两人之间充满真情的默契,Skylar不追问的无条件支持,都在这些沉默的动作中缓缓流动。

两人最为动人的身体接触,是Skylar为Autumn牺牲色相时两人的偷偷勾手。

在这之前,《从不》故事中的身体接触都由男性发出,巴士上遇到的搭讪男,武断而具侵略性地用手搭上Skylar的手臂,之后在KTV也毫不掩饰地来回抚摸Skylar大腿。

在这两段接触之后,镜头都马上移到Skylar若有所失而略带厌恶的面部特写上。

但Autumn和Skylar的勾手不一样,在一根圆柱之间,姐妹俩的小拇指轻轻勾上,我们看不到对面被不喜欢的人亲吻着的Skylar当下是什么表情,但这带着孩童时代记忆的接触,是略带伤感但最具力量的相互支撑。

在这个并不明亮的故事里,Autumn和Skylar之间的友情是为数不多的一道光。

我最喜欢的两人互动,是做过手术之后的Autumn和Skylar在中国城面包店吃面包,笑着讨论圆圆胖胖的面包像虫。

这一段对话是两位演员的即兴发挥,也是两位真正在该年纪的年轻人最真实的对话。

这样的对话,和在其他场合下符合青少年特性的寡言少语,也进一步让《从未》更具有普通人人生故事的质感。

幸好,这个故事拥有一个饱含希望与光亮的结尾。

解决了一切的少女们坐上了回家的巴士,柔和的光线中,疲惫的Autumn终于安然闭上眼睛。

我们对Autumn的观察就到这里结束,在未来,她或许会告诉别人她意外怀孕的秘密,或许不会。

不管怎样,我们将都无从知晓,毕竟这是属于她的身体,也是属于她的故事。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短评

看了三次,睡着了三次,弃了。

9分钟前
  • xixi梦龙
  • 还行

2020.04.16

11分钟前
  • 皮皮虾
  • 较差

有很多戳我的点,看起来空气能见度极低的滤镜,耳鸣般的配乐,从表妹陪女主出发开始,一些伤口被扒开的安抚,一些心照不宣的忍让,一些男女交错的套路,一些女性间的相持,如果说正发生是带血的外伤,这部更偏向慢性炎症习惯后的麻木

16分钟前
  • 虎皮蛋糕
  • 推荐

17岁少女怀孕18个月堕胎之旅。不知道有多少女孩是像女主这样活着,生活中只有上学和工作两件事可做。没有父爱母爱,被老板性侵后独自承担,为了讨要车旅费陪陌生男人玩。奥秋和表妹都长得很好看,四肢健全身体健康,本来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然而却是这样生活着,无比可惜。如果社会和家庭都无法给予什么,便只能靠自己去探索和争取。

20分钟前
  • 焦糖爆爆
  • 还行

并不如《四月三周两天》,大失所望。

23分钟前
  • 火柴头15275
  • 较差

浮于表面的符号化的恶臭男刻板印象,家庭也没交代清楚,为伤痛而伤痛。

24分钟前
  • fan
  • 较差

2.5 其实和《小丑》很像,都是套用现今独立电影标准化的“现实主义-跟拍镜头-人物研究”叙事,靠表演制造戏剧张力,影像上虽然有一些非常动人的瞬间,但总体上逃不脱“议题电影”的圈套,很多戏都感觉是为了呼应主题刻意写出来的。《小丑》是为了讲阶级矛盾就让主角到处挨打,这部片是为了讲性别矛盾就让主角到处被骚扰。这种“命题作文”式电影的缺陷就在于把人物变成了阐述观点的工具,而缺少对生命体验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的探索。

27分钟前
  • Vincent Lan
  • 较差

#70th Berlinale#主竞赛评审团大奖,已获圣丹斯美国剧情单元评审团特别奖。完成度相当不错,摄影很棒。女主角Sidney Flanigan第一次出演电影就到如此程度,不得不佩服Hittman调教演员的能力。“从不,很少,有时,经常”这个长镜头是影片最亮点,颇见导演与表演功力。这个长镜头加上前面给鼻子打孔和试图自行堕胎两场戏,Sidney Flanigan直接第一部戏拿个柏林影后也不是没可能……不过影片里俩女孩出门三天就要拎一个超大行李箱,属于典型的为了创造调度(制造行动上的困难)而专门设计的道具,如果这片拿不到奖很大程度就要怪这个箱子……此外影片的剧作还是可以再狠一些……而有意将所有男性角色写得都精虫上脑或者面目可憎的“厌男症”,就开始走向#metoo的反面了。

3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优点在于特别生活。买票坐车,地铁,找诊所,找吃的,地铁,勉强找个找地方睡,就这么坚持两天。最让人振动的是表妹的成熟,男人啊,没有真正的好心,总是想要和你做交易。7分片儿

34分钟前
  • 木可流芳
  • 还行

35分钟前
  • DONKA
  • 较差

6/10

38分钟前
  • Valuska
  • 还行

略逊于《四月三周两天》。漫长的4分30秒,每一题都是对女性痛苦的精神拷问。虽然默默回答了很多“从不”,但知道现实中大多答案都是“总是”。是的,从不期待,很少希望,有时妥协,总是沉默。

39分钟前
  • 王绛绿
  • 还行

太一般了叭,而且我真的不能理解,如果没钱了为啥不能先找家里,而是宁愿去找个陌生男人?一边说着男性的压迫,一边又在描写靠男人得到金钱,这是什么脑回路我真的不能理解。而且男的说取钱那儿,我真的没有看出一点她俩之间的互相陪伴,一直就是表姐单方面付出吧,女一心情好的时候就哈哈哈面包胖乎乎像毛毛虫,恕我直言,这片子辣鸡

41分钟前
  • 法鲨老师的天真
  • 较差

四月三周两天的另一个视角

46分钟前
  • 什么椒
  • 还行

太松散。

51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较差

越到后面我越心疼表姐,这是真正意义上的girl helps girl了,跟网上那群假借女权名义搬弄是非煽风点火的混蛋简直是云泥之别。

52分钟前
  • pαss
  • 推荐

散场的时候片尾曲在唱:” You’ll never understand.” 来看到豆瓣的短评,发现是的。They’ll never understand.

54分钟前
  • 垣樨
  • 力荐

浅显,浮于表面,没必要花100分钟来讲一个20分钟能讲完的故事。

58分钟前
  • Maria
  • 较差

20200414周二 晚上 我俩家看的1小时40分钟 结尾的莫名其妙 就是一个打胎的过程 还高分呢 比较一般了 不会回看了 没有太多针对的 教育性啊

1小时前
  • dear u
  • 较差

在冷静、内敛、沉默中,其实还有很多无奈和无助。表面的坚强其实内心伤痛真的有点多了,国内很少能这样去描述一个人物,我知道,也是受累不讨好。果然国外创作环境要更容易一些吧。有些问题,我觉得值得学习。点题那段是关键。

1小时前
  • 玉木大河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