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花季雨季 ——《十七岁的单车》 没想到自己第一次的影评竟是献给了王小帅,呵呵,似乎也算不上影评,只是一点观后感而已。
十七岁的单车,英文名叫《Beijing Bicycle》,正好错过了最关键的“十七岁”。
撇开网友对两条线索的交织的故事情节的争论。
让我感动的是片中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
青春的自由青春的躁动,多少有点暴力,还有点残酷。
来自农村的连贵在十七岁的年纪开始了青春的打拚,年轻的奋斗。
城市底层的孩子在十七岁有他的爱情,他的愤怒,他的抗争。
不知道怎么,大家常把争论的焦点放在连贵身上,放到农村与城市的冲突上来。
诚然这也是本片的讨论重点之一,但绝非全部。
个人觉得,整个故事都在围绕着青春的主题而展开。
很喜欢的一点是:两个孩子是不经意间由本来的对手成为可能的朋友,但最终只是可能。
这样的结果虽然表面上看是因为那场鲁莽的为爱情发起的打斗而导致了他们交流的中断,实际上,这样的交流的困难度实在太高,远远不是一辆单车和两个孩子所能承载的。
这是社会的阻隔,他们不可能冲破。
青春似乎在冲破什么东西。
单车在剧中一次次的被突出。
老是有人来看看连贵抑或坚子,车不错。
车是不错,青春更不错。
单车在本片中已经成了一种符号,年轻时的寄托。
就像高中时最珍爱的随身听,都舍不得轻易借给别人。
老爸答应买的时候,真的是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
某一天耳机一不小心拽坏了,真的是懊恼,后悔 再看现在那随身听早在高三最后一次罢工后退休了。
自己似乎也走出了那个年纪。
真的是很奇怪,自己还只是个二十二的青年,却已在怀念青春了。
前些天大家在讨论女孩子装可爱的事情,一位室友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装可爱的也得分年龄啊。
”暴笑之后,忽然发现我们似乎已经远离那个十六七岁的年纪了。
至少在心底里。
有人问过:为什么我们总是对已逝的东西含情脉脉,对现实的东西却保持距离?
昨晚在写那篇《写给刚要上大学的老妹的一封信》的时候,觉得自己居然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了,带着说教的口气,在大谈理想,大谈人生。
殊不知,自己还是处于进行时。
十几岁的时候看《将爱情进行到底》,憧憬二十几岁的年纪,长大后的爱情,长大后的人生。
到了二十二岁反而去怀念十几岁的花季雨季。
怀念不知是真实的还是记忆中想象发生的青春故事,也许这也是一种情节吧,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的情节很严重,呵呵。
片中的高园园确实很漂亮,漂亮的不由让自己原谅了她的水性杨花。
少年时懵懂的爱情,本来就不应该戴上什么枷锁。
但,高园园在其中看来确实有点年纪偏大,大概这就是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区别吧。
(园园不要打我哦) 很巧的是,看片的时候,那时候最爱的娉婷发来短信问我怎么还没回去。
其实我俩在十几岁的年纪真的没有多少故事。
但是总是觉得有种割舍不了的东西让我时常追忆我的似水年华。
就像有人问剧中的连贵为了辆破车值么,问坚子为了这样一个女人,至于么。
其实这不是值不值得问题,这是一种寄托,一种梦想。
人为了梦想,可是什么都舍得,什么都做得出来的。
《十七岁的单车》很像《眼光灿烂的日子》,但又不完全像,讲的也不是同样的东西。
《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看到是青春的狂躁,青春的美好。
《十七岁的单车》我好像看到了很多,也许是看片的心境不同造成的吧。
片中还有另外一条线,就是周迅,一个穿主人衣服的农村小保姆。
开杂货铺的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要是早知道,她也是农村来的,就”。
就怎样?
他又能怎样,人生又有多少“要是”呢?
思绪乱走,又想起了《寻枪》,姜文在片中不惜用生命去寻找的难道仅仅是把枪?
那么,《十七岁的单车》又岂止是辆单车?
青春的梦想又岂止是个梦?
从农村融入城市,你需要一辆单车。
这辆单车让你得到认同满足自尊,你不但可以跟朋友们一起畅快的玩车,而且也获得了爱情。
爱情啊,正是男性意识觉醒的年纪。
这辆单车还可以承载你扎实的努力。
别人笑你执着呢,随它去吧,汗水最知道你想到达的远方。
外省务工人员子弟出身的小坚和随家人进京务工的阿贵因为这辆单车而使生命得以交汇,他们因为车欢乐或者烦恼,最后随着车子的损毁一起黯然神伤。
从少年成长为大人,你也需要一辆单车。
一方面它可以得到别人尊重,满足自己的自尊,另外一方面,它可以承载你扎实的努力。
少年的自尊无情的破灭了,这是残酷的现实,要想成长为成人,尊严扫地的必须的。
你竭尽全力的伪装成熟和光鲜但是阅历的捉襟见肘分分秒秒 出卖着你。
你最得意最宝贵最满足的爱情,女友的依赖,满足女友的成功感,都失去了。
爱情这种极易挥发的浑浊溶液没耐心等你成长。
你歇斯底里的把对成人社会的愤怒一砖拍出,然后劈头盖脸袭来的是成人社会严酷的报复。
车毁人亡。
迷离的小保姆失踪了。
从农村融入城市,从少年长大成人,梦想是必要的,空想是不行的。
周迅的迷离很好的诠释了扎实的付出的必要性。
我们深深爱上了阿贵不计尊严的执着和坚强。
当小坚同伙夺车时阿贵撕心裂肺喊出的是成长无门的绝望。
最终,妥协达成了。
载他们成长的自行车,一天归小坚,一天归阿贵。
一半自行车也是可以接受的,阿贵更加努力的奋斗。
直到一天,当尊严和奋斗相遇时,阿贵不假思索的保卫了仅仅是压抑却从未被扼杀的尊严。
车毁了。
小坚的自尊像漏气的皮球一样瘫倒在地上,伤痕累累的阿贵扛起被摧毁的车子,坚强的穿过都市,走回家园。
当虚荣和自尊被摒弃以后,伤痕累累的阿贵扛起伤痕累累的自行车,穿过都市以后,少年成长为成人。
执着啊梦想啊都已经是过往云烟,自尊和虚荣都付笑谈,成熟,就是拔掉两层皮。
我常想青年因该有青年的一份炽热,好巧在今天看了这样一部电影。
记得第一次了解到王小帅是在老师的ppt上,我看着这个有些发福的小子,在黑白的影调下显得格外的神气,贾樟柯曾说,在那张报纸里,有一段描述让他至今难忘。
里面写到王小帅为了拍《冬春的日子》,扒着拉煤的火车,去出产地保定买便宜的乐凯黑白胶片。
他常想象,今天已经发福的王小帅,那时候一定青春年少,身手矫健。
河北大地繁忙交错,呼啸而过的无数列车上,原来还搭乘过一个青年的电影梦。
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反抗,阿贵自始至终都寻找着他的单车,这辆单车承载了他对于北京这个无比陌生的城市的一切愿景,但他一次次的受挫,他的车被偷,被砸,被这个世界被这里的一切狠狠的殴打最后变的扭曲变形,现实总是不断的把我们塑造成社会所需求的模样,或许我们还没有记自己的理想,农村孩子缓慢的走在大街上的身影?
那是我们在成熟之后,扛起变形的理想,继续行进在茫茫的人海之中。
小坚很纯粹,纯粹到不顾一切,为了得到一辆单车这个简单的理想,一个男孩付出一切,带着他的爱,带着他的自尊,带着他对于这个家的信任,这辆单车对于他来说意味着可以融入他的兄弟们作为一个男生不再孤立无援,它还意味着小坚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女孩面前抬起头,带着青春的炽热与不安面对那个美好的面孔,我们都曾为了一个简单的理想而努力,用我们确定的方式。
我常想当我在中年之时回想起我的青春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境遇?
我想关注着身边的世界,体会别人的苦痛,我想用对他们的关注表达关怀。
我想真诚地去体谅别人,从而在这个人心渐冷、信念失落的年代找到我们失去的活着的真实。
我想当我真的回忆起,那时一定阳光灿烂,每一条回忆的街道上都充满了理想的炽热。
我想给这部电影分类,叫做青年实验电影,我的老师曾告诉我,如果一部电影拍的很烂或者根本看不明白叫什么,可以戏称他为实验电影,而这部电影拍的很好,它包裹了王小帅在学成而出后对于这个世界无限的热情,这时的王小帅还是个青年,他依然在为了他的电影梦而努力着。
我喜欢这个平实的名字,因为在这个名字里有我喜欢的三个词语,青年、实验、电影。
——献给我们充满理想的青春
整体而言,这影片不错.就是觉得有点乱,不够纯粹。
感觉里面符号化的东西太多,成长,代沟,伦理,城乡,社会,理想,执着,信念,压抑,两条主线,两个年轻人简单的理想,两段朦胧的感情,处处似乎都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却并没让我感觉到丰饶充实,反倒总觉得多了点什么,总之有点莫明其妙。
然后我认真想了想,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就像有人批评《白鹿原》是刻意往史诗性小说跟前靠的作品一样,我认为电影的遗憾也是王小帅的野心造成的,明明是一道素炒小菜,他偏偏要再加点盐加点糖加点酱油。
如果《十七岁的单车》只被定义为青春片,可能就会更好一些。
说到青春,我不知有多少人会从中真正体味出而不是不过脑子地想起“残酷青春”这个字眼,仅凭单车、失恋和板砖这样几个符号,青春就是残酷的?
打死我都不相信!
起码,很多地方,包括追逐和打斗部分,很多情节我都是笑着看的,就是禁不住地想笑,憋都憋不住。
在情节处理上,王小帅似乎太固执了点,我的意思是,好的东西,也经不起一用再用。
比如影片中几场车祸,(贵从河畔骑着单车飞驰,坚在后面紧追,贵一头往倒退的小货车撞了上去;贵骑着失而复得的单车去老乡的小卖部,在拐弯处撞翻周迅;坚骑着单车拎着板砖拍向大飞。
)那种瞬间发生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后果,摄影采取的都是逃避的方法,往往是“乒”的一声开始,彼时镜头可能对着的是一堵墙,或者是旁观的人群。
然后是静,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再然后,镜头依然对着旁观的人群或者当事人之外,都是木然或者惊愕的表情,最后是当事人的挣扎,不论是贵、周迅还是大欢,都没有呼天抢地,仍然静着。
演员演得好的地方是贵和小坚在小坚的父亲面前争执车的所属问题和小坚的同学在烂楼上抢贵的车时,特别是后面那个场面,那种幼稚的谈判,属于年轻人特有的脱口的无遮拦的故作成熟的话语,让人感觉到久违的随性的味道,起码,我想起了《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絮絮叨叨却又直抵生活本原的东西。
影片最出彩的地方自然是贵和小坚被大欢带着一帮哥们绕着胡同追击的场面。
依然是动静的对比,每个胡同的拐角,在贵和坚飞奔而过的尽头,总会坐着一个木然的老太,或蹲坐着几个仿佛入定的下棋老者,再要么,就是远处正慢慢慢慢蹬来的一辆单车。
在那么快节奏的追逐中,摄像给人感觉也是非常沉着的慢,它甚至就守在那里,跑吧跑吧,看你能跑多快。
果然,几秒钟后,又有追逐和被追逐者绕回到了镜头里。
熙熙攘攘的街道很像曾经我下班要穿过的那条,运气不好要等很久的红灯,不知何时能再走一次。
如果只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话,眼中所有的城市都长得一个样子吧,在小贵的好友眼里,大城市里的人缺少人情味的那部分都被狡诈填满了,而大城市的女人更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像他这样连名字都被忽略的外来务工者数不胜数,像是不经意抓住超人斗篷被带上天,俯视过更大世界的璀璨后,便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存在,既不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也不愿回到家乡踏实务农。
他和周迅扮演的保姆是同一类人,眼里看得见都市的繁华却看不见奋斗的可贵,艳羡嫉妒着城里人的高贵却惰于充实自己的内在,心气高志气短,徒有一颗做大梦的心。
小贵的倔劲儿主要还是因为年轻,初来城市许多新鲜的事物令他目不暇接,但沉默寡言的他骨子里幻想的成分更多:自行车代表着他来城市获得的第一份礼物,代表着城市对他的肯定和包容,很有吉祥物的涵义。
他对周迅扮演的保姆是有好感的,一如小坚对潇潇的感情,少年少女懵懂的爱情萌芽,小贵对自行车执着的一部分动力也有这份感情的功劳。
虽然导演没有交代小贵的家庭背景,但相信都是淳朴的老实人,才能培养出小贵一身“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的犟脾气。
只是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天理和法制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自行车被偷他就偷回来,这也是边缘人物的一个很典型的心理:丝毫不考虑别人的处境或死活。
曾经柔软的心就是这样慢慢被磨得麻木坚硬,然后变成最普通最大众的人群。
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通过努力得到了一辆自行车就招来如此多的不幸,未来又会拿走小贵的什么作为代价呢。
小坚的个性与小贵完全相反:好面子、爱耍酷、同伴多、自私扯谎、自以为是。
父亲的再婚和偏心让他的性格一天比一天暴戾,物质是他最大的痛处,也就成了他唯一证明尊严的标志。
自行车对于他来说就是维系友谊和女友的唯一方法,他渴望的是表现欲和拥有的成就感,而非真正的友谊或者关心。
潇潇最后选择的那个男孩不论是被痞性吸引、还是他真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在小坚眼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女友的离开令他面子扫地。
少年的无法无天凭的就是这股气,其实也是因为在他们心里或身外,什么都没有。
当他和小贵因为自行车不打不成交后,在小贵身上他看到的是自己对生活幼稚的理解。
小坚的朋友们皆是这类痞子少年,学会了古惑仔的行却不懂他们的义,在他们还不成熟的人生观里,成熟的标志仅停留在抽烟泡女人上。
最后小贵和小坚被追杀的满胡同逃窜把我也绕晕了,像是蜘蛛网一样杂乱无章的胡同将这些小人物仅仅的缠绕其中,不幸的是,在这里我所看到的又是一次弱者互轧。
他们丝毫不反抗这座城市的不公和冷漠,甚至取其糟粕去之精华的吸收这些负面情绪,等待着哪天的炎炎烈日烧焦他们最后一根流淌正能量的神经。
尽管片中到处是打太极的悠闲老人,裹头巾的慈祥大妈,阳光柔和尘土微飘的民风胡同,也掩饰不了由内散发的现实恶寒。
这部电影, 对我个人而言,是对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及其后果。
剧中所有的人物都不可逃离这样的边界条件:从两个男孩,到小保姆,到其他默默努力,或渴望某种归属的角色, 无不如此。
尽管每个人的境遇各有不同,而其失落,怅惘,迷茫,绝望,却是共通的。
这种对不完美的普通人的深切怜悯,对我们人生存在的“悲”的认识,渗透于大多数王晓帅作品之中:“二弟”,“扁担姑娘”,“青红”,无不如此。
这是我们看到的中国电影中,最接近小津安二郎或成濑己喜男的“物哀”情感的了吧。
所谓“悲天悯人”的人文传统终于又见于中国影坛。
非但影坛,即使包括小说,歌曲,剧作,王晓帅和贾樟柯是目前中国硕果仅存的两位 humanists. 王小波庶几泉下有所安慰。
十七岁的单车关键词北京。
胡同。
什刹海。
爱情。
青春。
家庭。
坚持。
梦想。
京骂。
胡同。
十七岁。
到底是个怎样的年龄,如此诱惑着我们的青春。
小贵。
农村娃。
固执,单纯。
哥哥总对他说城乡差距大,他沉默不语。
单车,是他梦想的必需品。
小坚。
城市娃。
孤独,不成熟。
单亲家庭因素导致了他叛逆不羁的性格。
单车,是他维持爱情的必需品。
一辆单车。
两个主人。
于是,他们学习如何共同拥有。
于是,曾经的敌人成为朋友。
当小坚拿着砖头砸向自己喜欢女孩的新男友时,那辆单车,再也没有意义了。
他再也不能在女孩面前炫耀自己的车技。
他们再也回不到以前。
小坚的爱,裂了。
当小贵背着被损坏的单车走向人群中时,那辆单车,再也没有意义了。
那条挂在车上的花丝巾呢?
是否也会随风飘走。
小贵的梦,断了。
小坚,小贵。
——贵在坚持。
王小帅是否在用这样的暗示,告诉我们这个简单却沉重的道理。。
胡同。
是否暗示着我们的心灵。
青春时的我们,对世界的不接受。
叛逆的我们,对命运的抗争。
逃,抑或是留。
单车。
是否暗示着我们的青春。
在风的吹拂中,飞快地行驶。
在一身闸响后,又飞快地结束。
握,抑或是放。
十七岁的我们,在生命的年轮上,单车,用它的滑实,弥补了我们的落寞与悲伤。
北京这个城市,是个成长的好地方。
青春,真的太美好。
《十七岁的单车》导演:王小帅导演语:“要尽量摆脱技法本身的束缚,人的本体,最深处的东西拍出来,才是电影的真谛”。
主题:寻找“寻找”主题的阐释通过多个途径完成,中包括了通过“物”的存在与消失反复唤起的自我意识对于自身价值的寻找;也包括了通过“他者”的刺激而发生的矛盾冲突中对于生存状态以及意义的寻找;更包括了以点带面,用琐碎细节所串联而成的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撞击所带来的人性本质真善美的寻找。
“寻找”的过程充满艰辛与苦涩,甚至滑稽与讽刺,“寻找”的结果却是了然,导演只是通过电影设置了一次询问,朴素的小贵以及好强的小坚,可以找到完好的或者破碎的自行车,找不到的,却是明确的答案解释荒谬的生活。
分论点:(一)情节与主题两种方式阐述:一:寻找“自行车”二:寻找自身价值(二)存在或消失自行车的存在或者消失在影片中作为最主要的线索贯穿始终。
它的存在引起了电影中所有角色的关注。
以自行车为符号象征的“物”的存在价值,这部电影中被导演赋予了更加沉重的意味。
它与人之间形成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悲哀的是,“物”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人的存在,“物”的消失,赤裸的验证了人的社会价值意义的消失。
贵(自行车是孤苦无依的他的求生工具,是他生存在这个城市的唯一依靠,穿红色裙子的小保姆则是始终作为小贵窥视的欲望客体出现的,那身红色的裙子,那双红色的高跟鞋甚至那红色的嘴唇,都成为小贵想入非非的诱因。
当小贵找回自行车后兴冲冲地赶回小商店时,撞倒了惊慌失措的小保姆时,他的欲望呼之欲出。
当然,导演并没有将人物心理的渴望设计成猥亵的占有,而是让昏倒在地的小保姆躺在了自行车旁边。
这幅画面在某种程度上蕴含了在小贵的心中,自行车代表着欲望的满足,自行车亦是实现欲望的工具,有自行车的他才能获得城市带来的喜悦与认可。
)坚(与女朋友潇潇的情感基础。
自我满足的手段以及抗争命运的方式,“寻找”直至“抢夺”的过程体现了小坚对于无奈的生活以及平庸人生的一种反击,自行车的“存在”是战胜困境片刻的成功与胜利,自行车的“消失”成为命运无情的戏弄与嘲讽。
)“物”的存在与消失,成为被异化了的“人”的幸福感与满足感的象征。
(三)坚守或逃逸电影《十七岁的单车》所表达的主题有着多元的阐释角度。
导演通过一辆自行车所联系起来的,是当今生活在城市中的两种人群,自农村的打工者以及城市的平民,们的共同点是同样面对着进退两难的生活困境。
这两种人群在城市中交锋,绎着酸甜苦辣的生活进行曲。
他们似乎属于永恒的夹缝状态,不能够甘心于现状又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
例如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辆自行车上载着一台冰箱,三个路人的撑扶下摇摇晃晃的前行。
在接下来的镜头里,自行车终于支撑不住巨大的压力而翻倒在地。
这个含义丰富的画面似乎在通过自行车暗示着承受并不能成为人生最终的结局。
这个含义丰富的画面似乎在暗示自行车在中国人的生命中承载了太过沉重的负担。
于是,一对矛盾呈现在我们面前,“坚守”还是“逃逸”,为不能够避免的又一艰难的抉择。
自行车所联系起来的正是当今中国城市中的两种人群,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和城市居民。
换车的一个场景中,小坚问“你叫什么呀?”“郭连贵。
”“我是小坚。
”然后,小坚伸出了右手。
小坚的主动握手,象征着城市对农村的欢迎。
电影的高潮部分,小贵与小坚终于在共同拥有一辆单车的前提下结成了同盟,另一伙少年无情的追赶。
胡同里穿梭的戏份并不仅仅满足了戏剧冲突的需要,更是在隐喻的层面上表达了导演对于面对困境是选择“坚守”还是“逃逸”的探讨。
故事在高潮中结束,小坚在爆发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逃逸”,小坚放弃了自行车,喻示着城市底层百姓对过去无奈的决裂,放弃了对于自行车的占有,似乎更是放弃了作为生活的斗士获得胜利的最终权利,寻找”的过程于他而言,刺激而痛苦的,不堪的现实与无法摆脱的城市优越感之间,始终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无法确立面对困难的最终态度,一切在粗暴的混乱中宣告结束。
虽然最后他善良的挣扎着试图推开小贵,“那不关他的事”的疏离去表白作为坚强的自我最终的勇气。
导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试图完成压抑在城市底层的平民对于农民工的告诫,这样的安排显然有着浓厚的寓言意味。
然而一切徒劳,小贵选择“坚守”,小贵扛起自行车毅然走进人群中,期待着一个新的开始。
这是城市发展给农村和底层城市带来的不同选择,似乎具有某种启示意味。
小贵扛着破烂的自行车穿梭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虽然迷茫,仍满怀期待。
“寻找”将成为以小贵为代表的人群的生活状态,虽然,这样辛苦的“寻找”,或许是没有答案的漫长等待。
“寻找”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却往往使人感受是辛苦的状态;“寻找”是一种浪漫主义的人生想象,却无法摆脱现实带来的伤害所导致人性深处的彷徨。
观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置身事外的角度,提出质疑,引发思索,使人在不断自知与自省的过程中去深刻体味,人生是一条神秘莫测的艰辛之路。
叙事:线性叙事导演王小帅回到比较传统的叙事方式上,几乎直线型的叙事完成整个故事的讲述。
并以一种冷静和客观的现实主义态度,对生活予以真诚的关照。
符号:自行车(①17 岁少年的青春和梦想; ②急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带给城市和乡村的困顿和迷茫。
小坚和小贵两位主人公,正是在这种追求和困顿的夹缝中生存,艰难前行。
丝巾烟两个女生(扁形人物)影片中意象化的符号设置与话语表达成为影片的重要部分,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和展示人物内心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德•西卡 《偷自行车的人》巴赞语:“意大利电影的突出特点就是对当前现实的密切关注。
”“然而,请告诉我,当你看完一部意大利影片,步出影院时,你是否感到自己高尚些,你是否强烈希望改变事物的秩序?
”马基德•马基迪 《小鞋子》老舍 《骆驼祥子》杨德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赛尔乔·莱翁内 《美国往事》风格:后现代 现实主义视听语言:客观记录 平视视角导演将艺术主旨聚焦于画面和声音话语元素系统,并通过声画造型形式外化其艺术追求和旨向,呈现某种风格化倾向。
长镜头多组长镜头仰拍:郭连贵对北京这座城市生存中的光影交错,纷繁复杂的迷惘;贵单车被偷后,长镜头的远景来表现其内心张皇失措又焦急的活动;当夜幕降临,郭连贵才恍然惊觉快递并没有送到李先生手中,镜头特写,他奋力奔向目的地,这种奔跑的急切和他呼吸声的沉重通过长镜头表达了他内心急欲冲破这种束缚,急欲走过这泥泞生活的述求;在夜晚昏黄的灯光下,长镜头拉远,小坚在胡同口练习单车的场景正交换突显了单车对他的意义;当小坚忍受不了别人抢走了潇潇时,他的小宇宙爆发了。
他用砖块去砸那个人时,音乐间断而紧张,画面组接了他和小贵的蒙太奇,这也暗示着他们的青春因为一辆十七岁的单车而交织;影片最后,小贵扛着单车,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去,导演用固定的长镜头来拍摄,郭连贵落寞而寂寥地走过纷繁的人群,背景音乐是清淡而萧索的,烘托出异乡人的悲凉。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用长镜头来叙述这个城市的车水马龙,表达了这个社会的隔膜与渺小。
叠化镜头片头、无数自行车轮出现字幕蒙太奇组接搜寻单车的蒙太奇组接表现了小贵性格中的执着与坚韧;当小贵找到其父亲说单车是他的时候,导演用蒙太奇的组接来表达小坚内心的愤怒;多次出现小坚和妹妹的蒙太奇组接,他们的眼神是寒冷的,更浸出他们内心的悲凉。
特写开头面试场景中,以主观视角对乡村人进城面试的脸部进行特写,灰头土脸的造型,面试者的方言与面试官正宗的北京话形成对比,表达出外乡人在这座城市的格格不入与求生艰难;周迅脚步特写然后镜头向上推表现出贵两人对这位“城里人”的羡慕与欲望;色调:红琴穿的那件艳丽的红裙和红鞋以及红嘴唇;小坚跟踪大欢时出现的几面鲜红的围墙暗示人物内心的激烈情绪。
如其中有一个镜头。
画面先是一黑一红两面墙,利用摄像机角度构成对称构图,黑红两个色彩各占画面的1/2,然后小坚骑车入画停在红色墙的一面。
黑色代表沉重压抑,带有理智色彩;红色代表激情欲望,带有冲动色彩。
小坚两次上房顶时呈现的青灰色的影调也是人物压抑心理及情绪的反映音响:在郭连贵丢车的一场戏中,运用了一个长达1分40秒的镜头,把机位设在马路的对面,与人物拉开距离,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看发生了什么事。
同时马路上来往的汽车鸣笛声、震耳欲聋的秧歌锣鼓、画外的警报声掺杂在一起,营造一种真实而噪杂的环境,再结合人物四处的找寻动作,马上呈现人物的心理;导演在表现小坚和潇潇试图和解的两个段落里运用胡同的纵深,都是把人物放置在摄像机远端,拉开距离,只能听到隐隐约约的两人对话的声音,进行虚化处理,巧妙自然;影片中还有一个长镜头跟拍小坚从屋里出来去上学发现自行车不在的一个镜头,时长1分28秒。
肩扛摄像机,抖动的画面,夹杂各类路过的街坊——打太极的老人、倒痰盂的妇女、洗漱的人们、买早点回来的街坊等等,配合期间自然音响,如京韵大鼓、姜昆的相声、洗漱的声音等等同期录入,增加了影片的写实性。
同时通过摄像机的画面也展示了堆满杂物的巷道,人物的狭窄的生活环境。
导演的调度尽量显示出自然真实的一面。
构图:较多的静态构图,尤其在几个运动镜头之后,不表现动作过程,直接通过音响揭示然后以静态画面展示动作结果,比如阿贵被小坚追撞到拉面粉的车上,郭连贵撞倒红琴以及小坚拿板砖拍大欢等等。
通过静态画面与运动画面形成对比,加强了影片的节奏,同时也给影片增加了一些轻松的喜剧效果。
另一种解读方式:标志阅读(罗兰·巴尔特“标志”概念,西南大学虞吉)
为了得奖的片子。。
剧情太假。
快递员角色太二了,把中国农民从忍让、懦弱、愚昧扭曲放大到了极致,看了闷的荒。
最后的揭竿而起又显突然。
我认为是批判片多过青春片。
不知怎么说,也可能是我老了吧。
同样是批判,同样是反应一些国民性的问题,却远没有秋菊打官司和鬼子来了的真实感。
熙熙攘攘的街道很像曾经我下班要穿过的那条,运气不好要等很久的红灯,不知何时能再走一次。
如果只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话,眼中所有的城市都长得一个样子吧,在小贵的好友眼里,大城市里的人缺少人情味的那部分都被狡诈填满了,而大城市的女人更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像他这样连名字都被忽略的外来务工者数不胜数,像是不经意抓住超人斗篷被带上天,俯视过更大世界的璀璨后,便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存在,既不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也不愿回到家乡踏实务农。
他和周迅扮演的保姆是同一类人,眼里看得见都市的繁华却看不见奋斗的可贵,艳羡嫉妒着城里人的高贵却惰于充实自己的内在,心气高志气短,徒有一颗做大梦的心。
小贵的倔劲儿主要还是因为年轻,初来城市许多新鲜的事物令他目不暇接,但沉默寡言的他骨子里幻想的成分更多:自行车代表着他来城市获得的第一份礼物,代表着城市对他的肯定和包容,很有吉祥物的涵义。
他对周迅扮演的保姆是有好感的,一如小坚对潇潇的感情,少年少女懵懂的爱情萌芽,小贵对自行车执着的一部分动力也有这份感情的功劳。
虽然导演没有交代小贵的家庭背景,但相信都是淳朴的老实人,才能培养出小贵一身“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的犟脾气。
只是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天理和法制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自行车被偷他就偷回来,这也是边缘人物的一个很典型的心理:丝毫不考虑别人的处境或死活。
曾经柔软的心就是这样慢慢被磨得麻木坚硬,然后变成最普通最大众的人群。
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通过努力得到了一辆自行车就招来如此多的不幸,未来又会拿走小贵的什么作为代价呢。
小坚的个性与小贵完全相反:好面子、爱耍酷、同伴多、自私扯谎、自以为是。
父亲的再婚和偏心让他的性格一天比一天暴戾,物质是他最大的痛处,也就成了他唯一证明尊严的标志。
自行车对于他来说就是维系友谊和女友的唯一方法,他渴望的是表现欲和拥有的成就感,而非真正的友谊或者关心。
潇潇最后选择的那个男孩不论是被痞性吸引、还是他真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在小坚眼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女友的离开令他面子扫地。
少年的无法无天凭的就是这股气,其实也是因为在他们心里或身外,什么都没有。
当他和小贵因为自行车不打不成交后,在小贵身上他看到的是自己对生活幼稚的理解。
小坚的朋友们皆是这类痞子少年,学会了古惑仔的行却不懂他们的义,在他们还不成熟的人生观里,成熟的标志仅停留在抽烟泡女人上。
最后小贵和小坚被追杀的满胡同逃窜把我也绕晕了,像是蜘蛛网一样杂乱无章的胡同将这些小人物仅仅的缠绕其中,不幸的是,在这里我所看到的又是一次弱者互轧。
他们丝毫不反抗这座城市的不公和冷漠,甚至取其糟粕去之精华的吸收这些负面情绪,等待着哪天的炎炎烈日烧焦他们最后一根流淌正能量的神经。
尽管片中到处是打太极的悠闲老人,裹头巾的慈祥大妈,阳光柔和尘土微飘的民风胡同,也掩饰不了由内散发的现实恶寒。
喜欢王小帅的文艺片!
看了让人沉默 让人深思!
讨厌各种作品中的“一根筋”们,还好本片不是一根筋获胜的结局。印象最深的是高圆圆女神。
Beijing.Bicycle.2001.PROPER.DVDRip.XviD.AC3-COC
那个青涩的年代,是多么让我流连忘返。2001年的电影,听起来好像挺新,但是已是十年之前,可见我们是真的衰老的一代人了
王小帅出现在大屏幕上时我大声的欢呼起来。身旁的同学以为我是fan。爱电影的人近距离接触“制造电影的人”的那种单纯的激动心情果然还是没几个人可以理解吧。其实我甚至都没有很喜欢这电影,fan更是谈不上。所以很遗憾遍寻脑瓜也没什么好问的。不过能拍到海报还是非常非常开心,难以言喻。
我们北京人不管那玩艺儿叫单车,我们就叫自行车,是台湾国语传进来之后,才知道单车这么个称呼的……
2008年10月9号评价:剧本挺好的 2017年6月30号评价:人物描写也太好了,一个特别轴的,一个刷酷的。一场父子对话,就知道原来离婚后再婚,相信儿子。一场戏的细节啊
拍的不错,我较喜欢前半段,男主角的演技真实到一个不行!那傻执拗劲儿!高圆圆是毁片王,迅哥走哪都是一泓清泉啊~~灵动又清新,红裙红唇的出场惊天动地
就中国片一部
看过最挣扎最难受的片子,内心「卧槽」了几百次,虽然你可以给每一种无奈和心酸找到时代背景的借口,但是无论在哪一个世纪都有千百万在生活边缘徘徊的人,为什么多数IMDB前排的电影都是励志片?不喜欢这么固执的人物性格,不喜欢自以为是的价值观,这部片就是人物之间从头到尾的互相鄙视,其实很无聊。
当年看的时候估计也挺无感的,不然不会现在一点想不起。此导演当年也是新人,不知道他当初面对投资面对制片都是什么心情,没办法他受到了命运的垂青,于是就以另一副嘴脸对待后生。人品如此,他以后的作品也不会再关注。
很精准的隐喻体系。大城市是自上而下的巨型绞肉机,导演用一群少年映射了这个社会的生态谱系,旁出的人物和细节也基本没有废笔,白描出那个时代躁动不安的北京。
人物木了吧唧傻了吧唧,编剧不讲逻辑,节奏沉闷拖沓,高圆圆周迅演得很无脑
越到后面观感越差,把单车的得与失反反复复讲到最后,好好的题材没有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冲突,两个敏感、自卑又内向的少年在北京的天空下你追我赶,像那十七岁的年华一样一去不返。
卧槽,那就是青春和爱啊!那个崔林演的苦逼单车少年看得我一把鼻涕一把泪,高圆圆片子里的那种形象就是那种自己学生时代的班花代表啊,感觉太到位了,周迅姐的小保姆也像是记忆里某某胡同里若隐若现的风尘熟女,收藏。
对残酷现实的理解,对模糊社会规则的把握,对实际利益冲突的解决。不管是“几几后”,我们都要过一关。
偷自行车的人和骑自行车的人。本应该那么快乐的年纪,那么美的日子,可是那么伤的心。当胡同上演一场一场的追逐,争抢,急躁,路口总有悠闲而又淡定的老人。电影里总有最真实不过的生活。
哎,何必呢……特别认同不了,就小坚和他爸吵架那段儿看着特来劲。想起刘瑜的一句话“如此之假,仿佛海绵胸罩垫出来的高度,我看的难为情。”
One of the worst, boring, ambitious, dumb movies I've seen the last years. Total waste of my time.
讨厌死高圆圆了
虚假的剧情。偏见的观点。自以为是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