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太扯了,不知道编剧是不是秀逗了,这种瞎编乱造的剧情真是让人看得蛋疼。。
一向钟情知青剧,刚看第一集时还觉得挺兴奋,没想到这么垃圾的一部剧。。
一群压抑十年的知青考上大学,不好好学知识,一天到晚谈情说爱,无病呻吟,一点内涵都无的烂片,整个就是一青春偶像剧,却生硬的搬到那个年代,简直让人吐血。。
男主矫情,女主经历狗血,得肝炎没考上大学的文弱四眼男忽然就成了黑帮老大,有妻女的农村六哥连识字都是个让人惊恐的事情,竟然还追求校花。。
没有一个真实的人物。。
编剧大人啊,您就算是没经历过,也不要编得这么离谱啊。。
追知青剧的朋友们,推荐看《血色浪漫》,很真实,雪花这种烂剧千万别看,会内伤的。。
全篇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没有一个坏人,也没有一个没有缺点的好人。
把自己的本色都演绎的淋漓尽致。
只是男女主人公没有办法幸福的在一起,真的是一个最大的遗憾。
赵长天全身都有主角的光环,在别人的事情上勇敢正义,有强大的人格魅力。
但是在自己的事情上却婆婆妈妈 ,有当时社会的无奈,但是更多的却是没有责任和担当的表现。
刘翠翠有女性所有的优点,温婉贤惠,坚韧不拔……身上的那种勇敢,为了爱情奋不顾身……能不麻烦别人就不麻烦别人,隐忍……
过段日子,就要真正的踏入这个社会,到城的另一边,开始新的生活。
另一半城,没有回忆,也没有故事。
等待我的不知道是腥风血雨,还是遍布的泥泞和荆棘。
就要离开的时候,才知道,这里渐渐生长了我的归属和依赖。
这部剧,也许就是对校园的一种祭奠,怪不得看的时候,眼睛总是湿湿的,一种沉甸在心头。
如标题,《雪》剧中能够悟出的人生智慧莫过于此了。
那些在我们的生命里,甘心情愿为我们的理想而埋单的人们,才是真正爱我们的人们。
他们游散于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有些人甚至会伴随我们终老。
那是一种广阔亲厚的爱,有它,我们便想紧紧相依。
无论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无论我们的梦想有多么荒唐,有些人总是会竭尽全力全能,甘心情愿无怨无悔为我们铺设道路,他们最大的所求也许不过是看到你的理想演变为现实那一刻的狂喜。
这些人是多么的可遇而不可求。
这些人是该有多么的爱你。
一个人是有多么的幸运才会在长长的一生中不断地遇到这些至关重要的人。
每个人都希冀能够多多遇见此类人,然而有多少人能够心甘情愿地成为此类人,又有多少人能够为此心怀感恩?
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依靠外界万物,更重要的是内里素养。
你能够走多远,走多长久,能够遇见多少贵人,完全取决于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所以,翠翠无悔地为长天的理想埋单,无名无怨地为翠翠的梦想埋单。
而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能够获得功德圆满的幸福感。
三十年前,多么质朴无华的年代,梦想理想都是可贵并值得尊重的。
生不逢时的想法时常啃噬着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灵,对于物质匮乏精神丰厚的从前,我们回首遥望饮恨不已。
所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似乎也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时代。
对于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慎重审视的。
无论多好,无论多坏,个体终究是个体,杯水车薪的力量通常是用来自我安慰的。
之所以长久羡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社会历史语境,不过是因为当时有一股人文主义的气息从历史现实中吹拂过。
那是多么短暂的历史一瞬间,身在其中的人们是感受过理想主义徜徉于现实的美感,基此一点,便足以使我羡慕一生。
那么珍贵的历史一瞬间,终究是一去不复返。
而后的世界,走向了一个无法言语的端极。
荣耻互置,美丑另行。
真朴渐离。
无论是怎样的时代,无论是怎样的人,我们总是需要一些真实、真诚的东西。
因为,你是人。
不是其它的什么东西。
是人,便有心,便有心灵。
不懂得妥帖安顿心灵的人,都是愚蠢可悲的人。
浑浑噩噩的度过此生,也无可指摘,这是个体自我能力所限,自我认知不足所致。
狭隘、偏颇等等劣根性存心的人也需要一些真实真诚的东西,只不过他们是无能之辈而不可得。
38集的《雪》剧我看了近半月。
它伴随着我做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决断。
我没有三十年前那些人们的勇气,但我怀有他们的炙热的理想。
然而,我所追寻的理想在三十年代前存有,在三十年后的今天,那里的理想也已是变了味道的理想。
变了味道的理想还是理想吗?
这是一直困惑我的问题。
也是我无法坚持选择它的原因。
张爱玲社会经验不足,但她足够绝顶聪明。
我喜欢她那股在乱世中懂得抓捏人生根本的智慧劲儿。
是乱世,现在,依然。
看到自然和老师学湖北话的一段,真的很欢乐啊。
觉得生活多美好啊,一些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让我们笑开颜啊。
每个人物都还算饱满。
我想,编剧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应该力求这个人物是立体的生动的,饱满的吧。
不饱满的人物是不能让观众认同的,是无法让观众取得共鸣的。
时代给人们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人还是要积极地活着。
同学们的认真好学,积极上进,对知识和新事物充满了渴望,那股劲头,羡慕死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真诚,真好。
徐文丽,真正的对诗歌的热爱,让人钦佩。
在美好的青春年华爱上美好的诗歌,那样执着,没有功利地热爱,多励志。
只是,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故事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怀疑,男猪脚到底爱没爱过那个乡下的女老师了,唉,难道是年轻空虚的一时糊涂。
有很多人说,那时的事情不是这样的,有很多很多漏洞喽什么的,难道你看电视的不知道,一些皆虚幻啊。
创作总是高于现实的嘛。
看电视的一定要较真,也挺累,那样还不如别看,给自己添堵。
一直不明白的是,有些人,都快看完了,然后说,这剧真难看,我也比较无语了,难看你还浪费时间看那么多。
真不容易。
总之,这部片子我觉得对我最大的好处,是励志。
激励人为了理性勇敢地去追寻。
我就好这口。
一我来到太原师范学院了。
我站在门口,看着绿树掩映的校门,有种甜蜜又苦涩的亲切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李阔,当年就是在这里任教的。
现在,我回来了。
我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漂泊。
但是,现在,我在这里了。
这里,有太多回忆,曾是高一学生的我,参加批斗会,在这里把他推了下去,造成了他一生的残疾。
直到现在,我心里还有种痛,有种悔。
我年轻无知,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他是一个那么好的人……如果知道,我是说什么也不会那样做的啊……“你看你看,你还是揪着过去的事不放。
”一张笑脸,带着和蔼的声音,在我心头浮现。
我也笑了。
这痛,这悔,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可是,李阔,你知道吗?
它们,慢慢对我有了不同的含义。
过去我帮你收拾屋子,我努力逗你开心,我承认,它们都是为了弥补,弥补对你的过错,弥补对师母的过错,对您整个人生整个家庭的过错(尽管我发现这太难了),可是后来,我已经忘记了“弥补”……在和你的相处中,你的宽容已经让我想弥补的心,消弭于无形。
我忘记了弥补,只沉浸在和你相处向你学习的喜悦中。
从你身上我发现,世界那么广阔,然而最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我的心,变大了。
所以我回到这里,不是为了怀旧的,是为了创新,创造一个新的,崭新的陶自然,我要把爱带回来,把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信任带回来,让它们在曾经流失了爱与信任的这里,生根!
李阔老师,您高兴吗?
太原师范讲师陶自然
我很喜欢这种反应八九十年代学生生活或者工人生活的影视剧,那是一个纯粹而又努力的年代,虽然影视剧会把一些负能量的情况删除掉,但依旧让人向往。
#赵君#老师在剧里饰演年龄最大的大学生,设定上是三十八岁,其实老师当时真实年龄应该是48岁了,1982年上的北京电影学院,算是最接近剧中77级的大学生了,本质上应该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可以说老师是在演绎自己的故事,只是换了个人设。
让我比较惊喜的是这部戏一部群戏,没有所谓的固定主角,每个人都是主角,就像剧中说的77级的一个都不能掉队,而编剧也用一个个小故事来见证每个人物的成长,而咱赵老师演绎的韩老六恰恰就是第一个小故事的主演。
韩老六因为来自农村,年纪又大,所以跟其他同学开始显的有些格格不入,人又实在,容易被欺负,看到六哥被欺负,我还挺心疼的,话说那应该算是早期的校园霸凌了吧。
还好,这些人本质上都不坏,经过四年的相处都培养出了深厚的友谊,但是说到这个,我想吐槽一下,剧中好些个对立剧情可以说是很严重了,但是剧中的角色貌似都不记仇,隔天还能正常交流,算是有点不符合人性了。
对了,为了贴合人物的年龄,老师在戏中戴了假发,不过这次假发做的比较认真,至少比《最后的骑兵》里面的假发要真实多了,,不是熟悉老师的观众,估计都看不出来老师那是假发,哈哈!!!
但是导演你给老师戴假发就戴假发吧,但是你还故意吐槽就过分了呀,有段剧情是六哥和长天几个绝食抗议,片中女同学对六哥说绝食容易脱发, 你本来头发就少。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笑死了,我敢说这是导演故意加的戏,哈哈真的好想知道当时片场的拍摄情况,估计拍这一段戏的时候,老师一定追着导演揍,哈哈这部戏真的很好看,每个人物都很饱满,全片看下来都很有意思,我几乎没有快进,结尾也没有故意煽情,但也足够让人伤感,毕竟分别总是让人难受的。
唯一遗憾的是李阔老师和陶自然的爱情没有结果,其实挺希望他们在一起的。
就说这么多吧,最后发点老师的剧照,我看之前的帖子有好多人不习惯老师的造型,不过看多了就习惯了,嘿嘿
很难得的一部在细节上如此用力的电视剧,正如编剧高满堂自己所说,这部片子不以煽情、苦情、猎奇、八卦吸引人,实实在在是靠细节和叙事吸引着观众看下去。
我追着看完了整部剧集,说实在的很感动。
看得出来编剧是实实在在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真实地把他的经历写到了剧本中。
这部片子大量的细节非常地真实。
原以为编剧会把着墨点放到77级毕业以后,可没想到的是整个38集几乎全都是在写77级得四年大学生活,可想而知,如此跨度小的电视剧,需要编剧对细节与叙事的把握非常慎密。
也许是看惯了内地电视剧动不动就是五年过去了,一年又过去了这种跨度大的剧集,看《雪花那个飘》的确感受到真实。
每一个读过大学的人在看到里面那些诸如逃课、舞会、看假条之类的情节时一定会会心一笑,是的,走过那段青春岁月的人都会被《雪花那个飘》里相似的情节所打动,进而勾起许多的回忆。
可是对于我们这些九十年代末的大学生而言,我们没有经历过剧中77级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没有那样一段纯洁、真挚的同学情谊。
看剧集的时候,我时常唏嘘不已,我们的大学里怎么没有像冷雪松那样肯帮忙的朋友,没有像赵长天那样重情重义的同学,没有像韩老六那样有意思的老大哥,更没有像徐文丽那样有才气的诗人,也没有遇见过像陶自然那样敢于追求爱情的女子,我们的大学生活和七七级得大学生活是不一样的。
所以,感谢编剧让我们通过这部剧集看到了那样一段纯真的校园生活。
剧中对每个人物的刻画都是非常成功的,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我最喜欢的是冷雪松,因为他的豪爽义气,也因为他在追求徐文丽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作为一个男人的真实的心理变化。
虽然最后他在救火中受了伤,可是我想他一定会收获他和徐文丽的爱情的。
当然赵长天这个人物也是好男人的一个典范,有勇气,敢于承担,在面对刘翠翠时,他从来就没有表现出丝毫的退缩。
这样的男人在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又有几个男人愿意去承担刘翠翠?
当然剧中的陶自然与李阔之间的感情也是编剧着墨很多的一段,李阔的逃避反映的也是那个时代的人的特定的反映。
相比现在的大学校园,师生恋可以说不再是那么禁忌的一件事了。
怀念那个特殊的年代以及那样纯真的校园情怀。
说实话,《雪花那个飘》这部电视剧已经不是第一次回看了,特别找不到文化感的时候就会去碰触一下这部电视剧,长天和翠翠的爱情不是我的最爱,我更喜欢的是七十年代的大学生活,特别是中文系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我是一个错过了大学生活的人,大学对我来说始终都是一个奢望。
今天看到第十集,这一集重点突出了卢新华在1978年文汇报上发表的小说《伤痕》,那一年我才十岁,还在小学三年级,自然不知道这篇小说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感,但我记得1978年的政治氛围,我大哥是那一年的师范毕业生,他读的更多的是鲁迅的所有作品,因为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读鲁迅,当时卢新华的《伤痕》在我脑海里没有留下任何记忆。
读这篇小说还是后来,当文学书记不在是一种奢侈品的时候,更多的优秀小说出现了,读到这篇小说的时候,她作为伤痕文学的启蒙,已经失去了她自身的价值,像张贤亮的《绿化树》,丛维熙《雪落黄河静无声》等一大批更多更优秀的伤痕文学作品蜂拥而至,但卢新华的《伤痕》在当初那个时期,其存在的价值还是不容置疑的。
看完电视剧《雪花那个飘》(以下简称《雪》剧),有一些个人感言.必须肯定《雪》剧是一部催人奋进、昂扬向上的文艺作品。
在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可能因为当代中国社会还有一些不太和谐的现实,和谐理念尤为可贵),在九十周年党庆的前夕,我们需要这样一部有时代精神、有诚意的文艺作品,来提振精气神,甚至还应该围绕该剧展开一些讨论,尝试对当代历史作一些反思,我不敢妄言抛砖引玉,文中不周不当之处诚恳欢迎有识之士拍砖---尽管我们都人微言轻。
翠翠和曹二哥原本同为凤凰屯的村民,后来,当被宁州师范学院勒令退学的翠翠与曹二哥成亲那天,曹二哥以当家人的口吻郑重要求翠翠:我们家有5只鸡、8只鹅,你可得把它们伺候好喽,这就是我们家的希望,这就是你的头等大事!
翠翠听着曹二哥的安排,眼里满是异样的目光---她的求学梦想醒来,又重回到乡村鸡鸣鹅叫的狭小世界。
看到这里,想起一位中青报记者到偏远山区看见一个放养娃时的现场采访:你为啥不去上学念书?
家里穷念不起书呗!
小小年纪为啥来替爹妈放羊?
放羊替家里挣钱呗!
挣钱喽干啥?
长大娶婆姨(媳妇儿)呗!
娶媳妇儿干啥?
生娃呗!
生娃干啥?
放羊呗……曹二哥还是那个热心的曹二哥,翠翠已不是那个翠翠,发生在中国的又一出爱情婚姻悲剧在观众面前显露无遗。
知识改变命运。
看到《雪》剧中,老一代大学生深情呐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镜头,很多观众眼睛都湿润了,这说明接受新中国教育的有良知的爱国赤子不在少数。
尽管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免替那些读书忙为稻粱谋的莘莘学子哀叹;尽管有那么些人经常故意混淆国家和政府(或者说政权)的概念,他们经常攻击政见稍有不同者,说后者不爱国;尽管缄口不言莫谈国是的沉默网友应该占了数亿网民的大多数,但我要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沉默的大多数”大声说,祖国其实永远在你我心中!
《雪》剧女一号翠翠的个人命运和情感悲剧,有些观众评论说是其性格使然,因为她不敢轰轰烈烈地追求真爱,也不善于表达真爱,我想补充个人观点:也许中国一直以来的城乡差别才是翠翠命途多舛的深层次原因!
她通过几次高考一直在作命运抗争,执着追求考读大学改变现状的“中国梦”,哪怕她跳出凤凰屯跳出农门了,无奈长天的父母作为城里人,还是始终不把来自凤凰屯的她乃至小孙女花儿当作城里人予以接纳,而翠翠又与很多中国农民一样怀有强烈自尊(譬如已被正法的西安大学生药家鑫生前在交代杀人动机时曾经污蔑“农村人难缠”,结果受害者家属放弃民事赔偿作高调回应),最终才出现翠翠、长天、初萌纠缠不清的情感纠葛,这充分证明背后的罪魁祸首就是城乡差别!
剧中冷雪松等贬损韩老六养鸭、并嘲笑他“花裤衩”,陶自然与徐文丽的高跟鞋风波,剧中城乡生活习惯和观念的碰撞比比皆是,都深刻反映了这种巨大的城乡差别现实!
谁造成的?!
与其扯农业大国的历史,究其根本不如说是政策!
毛老人家花大力气缩小城乡差别,一度出现“南瓜干部”现象,虽然生产力水平低下举国皆穷物质匮乏也不科学,但起码国民关系还是基本和谐的,社会风气还是很正的,不过还是被有中国特色的“修正主义”给修正回原状,老百姓都深切感受到当今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是越拉越大了。
改革开放是正确的必由之路,或许是改革的路径和方案选择需要回顾反思吧,一晃三十多年过去,真正实现了全体国民人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预期目标么?!
《雪》剧剧情主要发生在宁州师范学院这样一所颇具自由精神、令当今万千学子心驰神往的大学里,这里有民主包容的校系领导,有“心中永远装着学生”的好老师,有一批团结友爱、背负强烈历史使命感、为合法权益敢于拼争的学生(包括学生干部)。
中国号称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抛却学术研究不说,在营造大学的人文环境这方面,如果摒弃教育产业化(其实就是大学公司化)、大学行政化的时弊,向《雪》剧中的宁州师范学院学习,中国大学想不跻身世界一流大学都不行喽。
不过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那是“洲际导弹”曾领导过的最高教育主管部门的事儿,在校大学生们还是潜心学习思考怎么就业养活自己赡养父母,若学有余力再去研究一下所谓“听从国家召唤”、“将个人前途命运与祖国建设时代洪流结合起来”的课题吧。
(世风日下,一定一定要守住大学这最后一片净土)看到《雪》剧中这些学业曾被耽误的大学生对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状态,他们万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例如翠翠),他们在感念政策好的同时,我们不由也想到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农民工颤抖着手拿到迟来的曾被拖欠许久的工钱跪谢劳动执法部门,童工父母、黑矿工人感谢警察把他们从地下非法企业解救出来的新闻镜头,下岗失业人员排队扫大街感谢居委没让他们白领低保和失业救济金,朴实的中国农民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热泪感谢党的政策就是好哇--城市反哺农村、终于等来“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这一天,不过千万别忘了你们的下一代(或者孙辈)是特殊成长的留守儿童啊!
你们的感谢不同于走出牢房的人感谢国家暴力机器让他们重获自由哦。
读一读《宪法》第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仔细一想还是应该感谢党和政府哦,人生忧患识字始,我们识字读书迂腐得差点忘了---我们还只是正朝着宪政国家的道路迈进。
就这都7.9!家里人在看我喵了两眼,结果看的我直肠疼
我妈看完了。那会儿的大学生活比当代的还丰富,思想更开放。结尾我不懂。
感受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活,全剧还是不错的
不喜欢翠翠。。
恶心编剧 恶心视角
关于我们父辈们的那个年代~没看完。。。
导演和编剧给每个人安排了个自以为是的HE结局,除了冷雪松。每个人的人设性格挺鲜明的,群像戏不错但稍显多且杂,全剧人物都站男主角度来思考,但历史问题不能成为渣男行为的借口,不能认同男女主以及周围人物处理问题的态度和做法。
我是那么的倾心与徐文丽。
瞬间不记得了。觉得女主角演得挺好的。
结局真是垃圾,对两个家庭的不负责任,作为男人,赵长天就应该和翠翠花儿在一起。之所以看这个剧,是因为太喜欢潘雨辰,脸若银月,眼含星辰。
真羡慕大学生活
爸爸看得又是哭又是笑的,结局有点接受不能啊
转换场景都是大白幕一闪,太不走心了吧。
三观有问题,有些伤害不是你不想造成就不会造成的
剧情烂 张译演的好
爸爸他们,真是这么过来的。真觉得自己上大学像屎一样。
20191206开看20191216亥时看完,睡着了。没有完人,也没有人能一直一帆风顺,刘翠翠的苦情戏和冷雪峰的结局有点刻意,群戏每个人人都很出彩,时代+人生,总体不错。从一开始就等着赵长天和刘翠翠的大雷爆出,刘翠翠不告诉赵长生不可理解。
你有一双眼睛 左眼是长庚 右眼是启明我的世界里没有黑暗黑暗中你是我的眼睛越过遥远的银河我听得见你飘飘渺渺的召唤站在天涯的尽头 你的凝望使我怦然心动牵着你的手 你的眼睛就是我的尽头
我才发现我看过这部剧!当然这部剧把我感动的流泪
辽宁台在播,看了点,挺好的,比甜蜜暴击,极光之恋什么点太多了。没想到都是十年前的电视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