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题材的网络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讲述了战士黄继光从参军、不断训练,到在朝鲜战争上为了整个部队的胜利英勇堵枪眼,成为特级战斗英雄的故事。
该片真实还原了我军英模之一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再现了英雄的成长历程,表现了黄继光及我军官兵的铁血战斗意志、无畏牺牲精神,也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的使命感、荣誉感和对和平、未来的憧憬,弘扬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该片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青春中国梦”网络视听精品创作项目入围作品。
近些年来,好多优秀的国产影片基本都是叫好不叫座,真的是演艺界的悲哀,明明导演、演员、剧情都相当出色,可是偏偏票房跟那些所谓的明星参演的平庸之作差之千里。
这种乱象导致了很多优秀的真正的演员没戏演,流量明星在影视圈兴风作浪,各种粗制滥造之作层出不穷。
影视圈要是能像80,90年代那样相对纯粹,有了优秀的作品才会有高回报,相信会有更多导演沉下心提炼作品,也让更多的优秀演员也有机会创作出有形有魂的角色。
作为爱国题材电影,《红海行动》和《特级英雄黄继光》真的是近些年来难得的佳作,同时作为普通观众的我们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该主题作品的艺术呈现,而不是把英雄事迹作为噱头,让我们进电影院看了内心毫无波澜,爱国主义教育的影视作品就应该偏向故事的构架和角色的塑造而不是为了体现某明星的光芒,爱国情怀不应该成为商业烂作的遮羞布。
继续推荐电影 《特级英雄黄继光》黄继光的故事,是小时候看小人书知道的,他为了战斗胜利,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抢眼。
十月一号早晨,小米电视就推送了这部电影。
看后,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电影对真实场景的追求。
其实这几年,大概是对各种战争神剧的反省,影视界开始流行一股真实风,例如《山海情》等。
《黄继光》的细节也有很多真实的亮点。
比如机关枪都是打点射,波波沙冲锋枪会卡壳,打一阵需要换弹夹,指导员提醒遇到炮击要把双脚分开(免得一个弹片切掉两个脚),黄继光把自己的军帽盖在牺牲战友的脸上,然后拿起牺牲战友的美军钢盔戴上,还有剧情表述的敌我伤亡大致相似等等。
电影中的敌人也是美国面孔,这是对的,因为黄继光参加攻占597.9高地,也就是上甘岭主高地的战斗,时间是10月20日,对手就是美军,在10月25号之后,志愿军基本稳固了上甘岭阵地,美七师伤亡太大打不动了,才把南朝鲜第二师换上来送死。
其实老电影《上甘岭》里,志愿军防守坑道战斗,大部分时间的敌人应该是南朝鲜军。
总之,这部电影非常值得看,我特意去豆瓣给了五个星的好评。
当制片方淘梦向我提出这个项目时,我一开始是拒绝的。
难,太难了。
网络电影不过千万上下的投资,要做战争片?
黄继光堵抢眼人尽皆知,结局剧透毫无悬念?
多少年都没见过几部抗美援朝影视,审查前景如何?
……硬着头皮接下以后,看了几个月的史料,发现难度比我想象的还要大。
七十年前的史料混杂了真实记录,混乱回忆,宣传材料,文学创作,光是堵抢眼这场战斗的过程,我就整理出11个版本的叙述,各有不同。
这也成为某些人士攻击质疑黄继光的原因。
在经历了许多个激进的创作构想,以及一稿被当面枪毙的剧本后,这个难题逐渐清晰起来。
最难的,是平衡。
历史和创作之间,表达和审查之间,商业和艺术之间,也在宏大构思和渺小预算之间。
更难的,是让这个名字,从“黄继光堵抢眼”这过于熟悉的文字概念中走出来,重新变成一个可以置信的人。
因此最终我们捧出来的电影,不能是狂轰滥炸的爆米花,也不能是浓眉大眼的样板戏。
得是我们经过潜心研究之后,在狭窄的创作缝隙中尽力还原的一种真实。
冷静的,克制的,不怼在你鼻子下面的真实。
这片子确实难。
但是你再难,能有多难?
能有当年这帮年轻人拿着落后的武器面对强敌难?
——看过老兵们的回忆,再实际在山上跑过,模拟过,我才深刻意识到这种难。
真实就是战争太难了,太可怕了,太令人生厌了,绝不是抬手突突突就死一片鬼子的喜剧。
真实是上甘岭上一天几十万发炮弹,躲在坑道里都能被震死;是去上甘岭的路都被炮火封锁,不知多少侦察兵通信员消失在路上;是鏖战四十三天的战役里,“舍身炸敌碉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恰好我这人认真,喜欢认死理,这种真实成为了每一步的准则。
工作盘里的部分资料黄继光是通信员,不是战斗员——那我们就描写通信员的成长和训练。
黄继光和妈妈有信件存世——那就尽量使用,捏合到故事里。
战役爆发当天,黄继光应该不在受攻击的两个高地上——那我们就假设他前一天跟随参谋长回到了后方的团部,于是接受了建立通信的任务。
所涉及阵地,时间,地点,都和真实战史不能冲突。
19日反攻,黄继光应该跟着参谋长作为二梯队在后方,一开始不参与六连的进攻——那我们就不瞎给他加戏,只让他看着战友们逐渐凋零。
战斗过程里需要许多桥段和细节填充——那就从老兵回忆录里找,和军事指导聊,没有实据的不写。
上甘岭前线没有记录有女兵——那就不写女兵。
别的片子写了,哪怕老电影《上甘岭》写了,我们也不写。
……
真实的上甘岭阵地至于制作时的阵地,坑道,服装,枪械,军事动作,战斗过程等等,其他主创已有更详细的分享,核心思路都是一样,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有兴趣的可以去微博看。
总之就是能真就真,真不了也得在真实框架里,弄得尽量真。
这一思路当时一定逼得各部门主创背着我叫苦。
明明影视城里有现成的战场,为什么一定要找个山挖?
害的灯光吊车要开到山上,摄影师要在晚上扛着机器在山脊上奔跑?
拍美军弄点绿衣服就行,为什么OD3的绿不行一定要OD7的绿?
为什么连防弹衣和头盔罩子都要现做?
抗日的枪也是枪为什么还要找型号对的枪?
假枪让演员哆嗦一下,后期加枪火就可以,为什么一定要真枪?
拍了挺多战争戏了,为什么拿枪的姿势还要听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军事指导教?
总共就拍二十几天,居然开机前还要军训?
网络电影好多人手机看,为啥还要做5.1声道?
……就一定要。
我经验浅薄,也不知道其他导演是怎样拍戏的,预算问题全部扔给我信任的制片人。
遇到困难了,要不了了,就跟大家撒娇,就一定要嘛!
然后大家就真的顶着压力,给我努力要来了。
等到开机后,所有人看着监视器里的画面,都说:“真香”。
我也在每个镜头拍摄时摩拳擦掌,喊着“来来来我们再香一个!
”全然忘记了当初拒绝项目时候的高冷。
我们挖的阵地而这不光是因为各部门的努力,还因为监视器里有一批愿意一起吃土的优秀演员。
三个年轻人打头,诸多老手压阵。
大家一起没日没夜的投入在战斗里。
洪洋和刘思博,他们作为黄继光的羽翼,让两个鲜少被歌颂的战士,在片中同样熠熠生辉。
刘之冰老师,武强老师,刘一江老师,牛北壬老师,李田野老师,李晓川老师。
不论文戏武戏,不管等待多久,都是说来就来,出手就有,帮助剧组节省大量时间。
还有扮演黄妈妈的迟蓬老师,只有一天的戏,没有几句台词,却非常认真的做功课,和我探讨造型和表演方案,短短的接触中展现出的敬业和低调让我无比敬佩。
可惜因为健康问题没有在首映时见到她,我很挂念,希望她早日康复。
当然还有我们的跟组演员和武行兄弟,因为剧组穷,他们演完我军演美军,山上死完山下活,任劳任怨,死去活来。
最后着重说扮演黄继光的刘家祎。
他当时才刚上大学,比黄继光牺牲时的二十一岁还要小。
一开始选他的时候,其实也是有声音“拒绝”的,觉得他太年轻,太鲜肉。
但当他剃掉头发,穿上军装,对镜头投来那稚嫩清澈但又坚强的眼神时,所有人都“真香”了。
他是年轻,但他用天赋和态度扛起了这部电影。
他对得起黄继光。
杀青我们当然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
山上变幻莫测的天气;疫情;因为同题材大剧组同期拍摄导致的物资和外籍演员匮乏;多部门超预算;动作演员受伤;漫长的审查;无奈的删减;……片子里清晰可见的留下了很多遗憾。
但我知道,全剧组所有人,都已经做到最好。
我没法在一篇文字里回忆所有的细节,对所有人表达感谢,我这人害羞又别扭,最不擅长这个了。
从2020年春天接触项目至今已经两年多,许多人来来去去,如今终于完成上线。
只希望所有贡献过力量的人,能为之骄傲。
然后当我们再度相聚,能够一起奔向更远大的梦想。
分镜师石鑫的分镜制作角度,真的榨得一滴都没有了。
观众凡有不满,不管是嫌慢,嫌晃,还是觉得结构不佳,故事不精,看点不足,手法不对的,都是我才能不足的责任,只有在以后的创作中再努力精进。
我的分镜我知道,对于很多观众来说,看到片名的时候,你们也是拒绝的。
“特级英雄”这四个字,在如今似乎是个陌生的概念。
我也不例外。
我们熟悉的是“超级英雄”,或者“宇宙英雄”,为他们在银幕上无数次拯救世界叫好甚至感动。
很多人甚至真的就看错成了“超级英雄黄继光”,连网上的盗版资源的英文标题也写成了“Superhero Huangjiguang”. 当然最让我难过的,是说一看到这奇怪的四个字,就决定不看的人。
不为了教育谁,也不为了糊弄谁,这是一部真诚的片子。
有空来看看吧。
可能是香的哈哈。
开饭开饭
这是一部配得上黄继光的电影,不玩花活,认真讲故事,真实还原战斗场景,可惜本身是网大,资源倾斜有限,即便如此也远胜同期的《勇士连》。
更可贵的是,在这个滥竽充数的国庆档,它不圈钱,并没有像往常的那些下线电影还想着收费,只为更多人看到英雄的事迹,这才是正能量、主旋律该做的事情。
一部很值得观看的电影
虽然是一部网络电影,但电影的架势,可是一点都不小,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优秀网络视听节目扶持作品、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青春中国梦”网络视听精品创作项目入选作品。
虽然是带着对英雄的憧憬点开电影的,但这部电影的质量还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想到会很燃,没想到这么燃,想到会动人,没想到眼泪从电影开场就没停过。
但,一部以抗美援朝英雄为题材的影片,在年轻观众占据主题的网络平台上映,到底能不能打动新一代观众,我心里没底。
结果!
该片上映不过2小时,就拿下飙升热榜第一,谁说这届年轻观众不爱看我们的特级英雄的故事了?
爱看得很!
要
很难想象我能看这种从小听到大的抗战英雄题材电影可以看到哭了三次。
还是一个网络电影。
这种难得的时代真实感我真的很谢谢导演和制作团队可以做出来了,虽然看完之后去看了很多影评说可以做得更好,我不是专业的战争片爱好者,但起码我很少看国产战争片能有这种感觉。
它很平实,不浮夸,但却冲击力极强,没有所谓流量的烦嚣,总的来说瑕不掩瑜。
我真的就是希望来日还能看到你们的作品。
感谢你们给了我一个眼眶通红的下午₍₍Ϡ(੭•̀ω•́)੭✧⃛给你们一个来自广东的鼓励
特级英雄黄继光。
这个故事并不陌生,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为了掩护战友用身体堵住抢眼壮烈牺牲。
正是因为故事耳熟能详,结局已经注定。
所以拍成电影很容易落入窠臼。
在我的设想里,黄继光可能会被塑造成一个愣头青,刚进部队冒冒失失,后来跟战友插科打诨,干了不少出格事,最后亲历了战火和死亡,经过指导员的殷切教诲,最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
在面临绝境时,他一声怒吼,毅然决然奔赴枪口,用壮烈的方式保护了自己的战友,走进我们的教科书,成为英雄的代名词。
我是这样设想的,可电影不是这么拍的。
电影里的黄继光是个普通的年轻人。
他很平和,身上有着朝气,坚韧,穷人家孩子出身的一切烙印。
可他并不冒失,也不聒噪。
因为个子矮年纪轻参军被拒绝,不会气馁,而是会为自己争取:“我过惯了苦日子,但不想世世代代都过苦日子”。
他的真挚打动了负责人。
他不懂大道理。
进入新兵营让训练就训练,面对爬不上去的柱子也会执拗地说“让我再试一次”。
大晚上加练时会累得气喘吁吁,在排雷测试中获得零分也感到茫然,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踩了线。
他一直在学,在成长,偶尔也对自己只是个通信员不能上前线杀敌而感到失落。
指导员告诉他“上战场不是为了立功,而是为了打赢。
”他听进去了,并且真正认同了。
我不像是在看一部电影,而像是在看一个真实的中国年轻人。
在命运到来那刻,我等待着,这个被炸晕在战壕里的年轻人,爬起来走向枪口,走向那个残酷的结局。
历史注定他的生命会以这样的方式画上句号。
我以为,这时候会响起号角,会有慢镜头,会有生离死别的悲壮烘托。
可没有。
镜头一切,忽然来到黎明。
在某个山村,昏暗的光影里,有个老妇人转过头,忽然看到穿军装的儿子出现在路上。
她颤巍巍向他走去,抬手试图触摸他的脸。
然后摸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人回来了。
她的眼里饱含泪光,嗓音轻微地颤抖着,说了句我的儿啊。
这个人是黄继光的母亲。
她抚摸他的伤口,心疼得不得了,哭声问:“你疼不疼……”然后画面一转,切回战场,年轻的战士从战壕里爬起来,踉踉跄跄,奔向了机关枪枪口。
他的后背炸开五六个血窟窿,人却一动不动。
战友们惊愕地瞪大双眼,枪声停止了。
黄继光卧在那个枪口上,再也没能转身。
子弹打穿了他的身体,也打碎了一个母亲的心。
他甚至没来得及呻吟一声。
千疮百孔化作了血淋淋的实质,在平静而克制的情绪里爆发了。
母亲问他“你疼不疼”。
他不是英雄。
他是普通人,是一个母亲的儿子,怎么会不疼?
当你看到这里,心生惶然,在他的死去的刹那也感受到剧痛。
电影所想要表达的一切,便就淋漓尽致了。
悲壮、平凡、伟大……所有的情绪如同狂潮涌出。
最后屏幕亮出一行字,告诉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无数战士堵过枪口。
黄继光只是其中一个。
你忽然心如刀绞,意识到这不是电影,这是历史。
1.目前看过的国内单个战斗场面最细腻最写实的。
全片仅两场战斗描述,但交代得可与兄弟连第三集那场夺取炮兵阵地的经典战斗媲美。
无论是战斗场面的服化道,还是战术细节的展现都极其的真实。
参见刚开始的火箭炮与冲锋的步炮协同,中间爆破组与掩护组的阵地分工与时间差,还有冲锋枪卡壳与换枪的处理,“攻坚手榴弹”以及“特别冲锋号”出现的细节镜头(非专业军迷,型号说不出),哪怕只有一秒,细节还原都是诚意满满2.感情戏,人物形象刻画的准确与克制,尤其母亲形象可谓神来之笔。
一如,完全无普通电影战斗英雄的母亲刻板画像那样,深明大义,好似圣母,而是真正塑造一个普通百姓母亲应有的样子。
如得知黄继光成功入伍的晚餐餐桌前,没有特别假的欣慰与兴奋,而是强装平淡,却难掩自豪但又更担心儿行远方的矛盾,一半脸尴尬的抽动,嘴里却颤巍巍挤出四个字“参军光荣”(为这名不知名的大妈演员戏仙似的表演打call);二如,我们都知道的那个堵枪眼瞬间,本剧没有像通常电影一样——“那一刻,雄壮背景国乐强加buff,然后面向战友甚至面向祖国的方向坚毅眼神的分镜头”强行拉满高潮节奏,而是突然慢下来两分钟,用一段似幻似真的母子重遇将整个节奏慢,然后不加任何画面渲染、特别的镜头切换,平铺直叙的切换到那果敢的一堵,反而震动了我。
3.网剧,无宣发,无大v演员带货,发行场所单一,能有这样的水准实在难能可贵。
提起小众战争剧,之前有口碑极佳的“能文能武李延年”。
这么说吧,这部我认为已经不吝珠玉在前、再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小时候就学过这篇课文,近了更近了,英雄光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弹眼,他也是肉体凡胎,也肯定怕疼。
导演用黄妈妈的一句:“我的儿啊,你疼不疼啊!
”也以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他疼。
影片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克春也怕死,他被炸得手疼,可到了坑道伤兵将自己的急救包给他时,他哭得不能自抑,然后去了战场,为了有更多弹药,他去捡敌方的手榴弹,却被炸死。
三羊说我们只是通讯员,做得已经够好了。
可是在6班只剩下3个通讯员和连长指导员之后,也义无反顾地扛起了去当第一梯队的重任。
看着他们爆破了一个又一个阵地,发自内心的笑后,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可是立马就又看着他们被打倒。
好难过啊,明明我们的战士那么努力了,明明我们的战士那么坚定了,为什么还要有那么多牺牲?
导演拍黄继光,却不止拍黄继光,每个有血有肉的志愿军,每一个战斗在一线的战士他都看见,也想我们看见,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去看见。
英雄是好英雄,电影是烂电影
一部及格线以上的战争片,虽然是网大,由于资金限制没办法弄出更大的场面,但是无论是服化道还是场景都做到了精益求精,把钱花在了刀刃上。场面上也因为资金的问题导致没办法在布置更多的人员,只能靠近景来捕捉,而没办法拉开视角展现整个战场。幸好也是网大,电脑的屏幕去看没什么问题,我始终觉得战争片有时候为什么要堆人也是为了大荧幕考虑。电影的最大问题是真的太黑了,光线不够,如果白天看就感觉看得很吃力。当然电影最大的优点是说清楚了,为什么要打这场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最后那段黄继光母亲的独白,太催泪了。
长津湖是《三国演义》,这部是《三国志》,也太还原了吧
拍得好无聊,分虚高
看过
最后还是感动了一下,但可惜单论电影制作过于捉襟见肘,网大气息过于浓重。
有点无脑,没有老电影拍得好。《上甘岭》拍得好,让我热血沸腾。这一部没有让观众产生代入感。
民族英雄
只看解说就哭死了!再耳熟能详的故事也永远感动崇敬!英雄黄继光,人民不会忘记你。也表扬创作者们
主旋律电影,50-60年代战争片形式,剧情紧凑,人物有血有肉,高潮迭起,虽然是网大制作,但一些枪林弹雨乃至志愿军配枪都还原得非常真实。黄继光牺牲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着母亲的画面,这一组蒙太奇令人潸然泪下。他既是英雄,也是母亲的儿子。
网剧质量,但故事走心,比狙击手长津湖强。
洗脑片
在合适的时间,看该看的电影,看的是黄继光。也是那些在战场牺牲的无名的英雄们,当黄继光拿起美军的帽子,掏出来那张照片,真的太有感触了,都是回不去家的人啊。
态度可勉,能力差了点,主要应该还是经费限制。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真的是踏踏实实拍出来的战争传记电影,细腻展现英雄何以为英雄。能感受到每一个情节都注入了真情实感,以小见大,比那些宏大的“战争巨制”…更像一部电影。
金家现在真幸福,代代相传
好好好
没有了流量演员加持,主旋律的故事显得更加质朴。刘家祎的表演不比易烊千玺差。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