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鲼
กระเบนราหู,幻海异色(港),边境幻梦(台),偷换人生,曼塔射线,Manta Ray,Kraben Rahu
导演:普蒂邦·阿朗潘
主演:万洛普·朗卡嘉德,Aphisit Hama,Rasmee Wayrana,Kamjorn Sankwan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法国,中国大陆语言:泰语年份:2018
简介:在泰国沿海村庄,大批罗兴亚难民淹死在海边。一位青年渔夫在丛林中发现了一个昏迷不醒的男子,他将这个陌生人救回家中。被救的男子一言不发,渔夫给他起名叫通猜。两个男人开始一起生活,并慢慢在彼此之间产生了无言的牵系。渔夫用来吸引蝠鲼(又称“魔鬼鱼”)的闪亮宝石,象征着他们的友情。一天晚上,渔夫登上渔船出海打渔,再也没有回..详细 >
节奏颇慢。后来看了隐喻发现有点意思~#SIFF#
摄影美,感觉上很阿彼察邦
两星半。故事略无趣,用力的刻画救了陌生男人后的生活,好像只是回头绿你时更有反衬的力量,蝠鲼又叫魔鬼鱼,这又是什么隐喻吧~美学初现,其他的有待成长~
又慢又谜!!除了结局,其他我是真的不喜欢!!!女主让我想到被滚娘支配的恐惧!!!
这是什么破玩意
作为阿彼察邦的资深迷妹真的忍不了,森林里的彩色光珠、破土而出的矿石实在是太廉价的图像符号了,本是图像化的元素就应该让它行为化,要让美成立呀
我真的不喜欢这类文艺片叭
来来回回?你是港湾也是大鱼
......难逃前辈影响可以理解,就是选难民议题我都觉得可以理解。问题是:1. 单个的镜头还可以,剪辑不想因循守旧但也是毫无章法的发挥。2. 好像说到底导演对阿彼察邦的理解限于灯管和神秘主义。
特别。。好睡。。。。。。。
如果是讲难民问题的话,手法还是很妙的,一些隐喻虽然看不懂,但是导演懂得如何去用电影语言表达想法,隐约还是能感受到气味,视听上也蛮特别,色彩在里面是有味道的,就是片子节奏太慢了
浓得化不开,消化不了。
很好 很无聊
19 MAR 2019 (3-) 玩玩兩段結構、揉合一下神話現實、碰碰社會邊緣議題、搞搞裝置藝術。彷彿察邦叔叔盤古開天以來,看到的泰國新晉都生成同一張臉。
横躺的难民尸体和遍地的鱼,俯身倾听大地?吃药,无声,大工厂工作的妻子和海军跑了,36.00虚空的厂房,“这片树林到处都是尸体…月圆之时,宝石闪闪发光…太渗人了”,巨型蝠鲼会被宝石吸引,躲避风暴。45.32从水中跳出,鱼类的呻吟和呼吸法。50.52梦境海底-近乎溺水的体验(流动,交换?),主角被海水冲走成为失踪者。挖出来的儿童面具?57.00脚和水底幽灵灯光,森林和霓虹灯(黑色电影)的结合。但是环境议题在哪里
看前半个小时以为是个养成系男友的故事,结果演到后面差点变成狗血三角恋。剧组是买不起霓虹灯管吗?改走“小夜灯美学”也是可以的。贵国到底要出几个邦哥啊?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吗?反正我是完全看不懂这些人在干嘛……
完全超出预期,风格有借鉴阿彼察邦但故事却又有自己的一套。整个奇幻的生命循环往复在海底生物、宝石、入土的大循环中自洽,幻彩灯光的使用让人惊喜。
觉得有点像金基德的电影
平遥影展第二日,依然没有惊世骇俗的佳片,倒是觉得泰国电影《蝠鲼》很有嚼头。观影体验有几个关键词:迷幻、诡异、实验、茫然。这是典型的节展电影,从头到尾的艺术气息和实验味道。片中的通猜迷失在花光所有运气才能换来的起死回生里,逍遥自在,仿佛天赐一般。然而蜜糖式的温床却将他送入命运的牢笼,让他做出电影中唯一的主观行为——自杀,这来自于内心的拷问与挣扎,来自于填不满的欲望和无羞耻的索取心,来自于愧疚迟来后的顿悟。这种写意大于写实,实验大于实际的电影,缺少的是代入感,取而代之的是多重艺术行为混杂在一起的抽象思维,以进入导演描绘的五彩世界,寻找一些微不足道的共鸣。《蝠鲼》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击败了万玛才旦的《撞死一只羊》。
虽然很难不想到阿彼察邦,但依然有独特的美丽,声画质感出色,潮湿森林中的闪烁彩灯对我来说是暴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