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
”一个耳光打破了一场party其乐融融的氛围大家先是愣住随后便当作什么都没发生......
这就是年初上映的印度电影《耳光》从片面和海报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片子在讲暴力家庭暴力
女主自由恋爱嫁给了一个富二代,婚后做着全职太太看似幸福的小家庭,却因为“一巴掌”开始瓦解这一巴掌所有人都不以为意,但在女主心里却一直过不去……她的丈夫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女主选择诉讼离婚所有人都认为“一个耳光”没什么问题,没人意识到男人打女人是错的。
所有人接受的教育都是,女性应该为家庭牺牲,男人和孩子的快乐就是女人的快乐。
错误的种子已经在人们的心里生了根。
在电影里,女主坚持维护自己的权益,最终她成功了。
她的丈夫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周遭人也都纷纷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给人正能量的电影。
类似的作品我马上还能想到几部,比如去年很红的印度剧集《请再来四杯》。
同样聚焦在印度的现代女性身上,探讨的社会问题更多。
编剧和导演以当代都市女性为切入点,用轻喜剧方式表达当代女性们所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
女性平权、同性话题、性骚扰、丧偶式婚姻、催婚相亲、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冲突……
影视作品给人引导和希望是它的意义。
所以这两部作品展现的都是理想化的那一面。
作品的背景都是富人阶层,如她们这般的身份和地位,依然被不平等的对待。
那么其他经济较弱或贫困地区,经济完全依靠丈夫的女性,如何抗争呢。
我们看看现实中的印度女性的真实情况这个是我在某个关注的公众号里搜索“印度”出现的社会新闻只看标题都会让我陷入震惊和难过
2017年的电影《一个女人的复仇》改编自震惊印度全国的【德里黑公交案】
2012年9月,印度首都新德里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黑公交轮奸案”一名23岁的女大学生,在与男性朋友看完电影回家途中,被哄骗搭上了属于民营业者的“黑公交”。
两人上车后没多久就遭到了车上5名男子殴打,男性受害人被关押在驾驶室,女性受害人被拉到车厢惨遭轮奸。
歹徒将铁棒插入女受害人的阴道和肛门,女受害人全身遭受严重创伤,她的腹部,肠子和生殖器均受到铁棒的攻击甚至是被刺穿。
施暴的过程约持续了一小时后,歹徒把两人从行进中的车扔出车外。
事件发生13天后,女受害人因抢救无效死亡。
其中一个未成年的罪犯仅被判处了3年有期徒刑。
这件事情的残忍程度,以至于,这条新闻我根本不能看第二遍。
《一个母亲的复仇》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为母则钢的复仇故事,但并没有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讨论。
如果你对这个案件感兴趣,推荐你去看BBC的纪录片《印度的女儿》,还有Netflix根据此案改编的《德里罪案》,片中揭露了印度女性现状和印度存在的社会问题。
“印度,平均每3分钟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钟发生一起强奸案。
印度也是全球硫酸袭击案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85%的受害者都是女性。
”张昕宇和梁红夫妇的纪录片《我们的侣行》
在2017年探访了位于印度首都德里名为 让爱无伤 的公益组织。
14岁被政府官员泼了硫酸,她选择诉诸法律,她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到现在官司还在继续,而这个政府官员依旧是政府官员……
因为发现丈夫外遇,找丈夫理论结果被泼了硫酸被泼硫酸之前她又是怎么被丈夫对待的呢
就如同《耳光》里的情况一样,这些人并不认为他们有错。
不知错又谈何改错呢。
司法部门对家暴的视而不见,并且得不到法律应有的保护
“很多像我一样被泼硫酸的女人选择了自杀”不仅仅摧毁的是一个女人的容貌,而是全身心的摧毁一个人错误的观念让原本是受害者的人们,还要承受歧视的目光。
“在印度,最小的新娘才出生10个月,她就会被嫁给比她大很多的男人,这就叫做童婚。
大约每三秒钟,就有一个未成年女孩出嫁,全世界一年要产生一千万幼妻。
”侣行团队又去探访了童婚阻止机构
侣行团队采访了几个女孩
当我着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整理这些资料,当再次看这些新闻这些视频,我依旧非常非常难过。
在这个强奸、家暴、童婚、丢弃女婴等问题频发的男权主义国家,作为一名女性,活着是多么的不易。
在印度不光是男性认识不到这些问题,女性也因长期受这些观念的荼毒,和男性站在同一战线上。
但庆幸的是这个国家正在出现越来越多如同《耳光》《请再来四杯》影片中女主这样受过教育、接受过正确价值观的人,这些被唤醒的女性在抗议,在争取本应属于她们的权益和尊重,也是她们正在唤醒人们对平权的意识观念。
除了印度在其他一些国家,妇女被禁止从事大多数职业,禁止穿高跟鞋,禁止开车,不能在无男性亲属陪同下上街,不能露出除眼睛以外的身体部位 等等……和这些地方比中国的女性强的太多。
每个国家都有本国应该面对的社会问题,为自己争取权益,为其他国家的女性树立榜样,是中国女性努力在做的。
《李银河:我的社会观察》:男权制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永恒的,它有人为建构的成分,而且是可以改变的。
这是厦门某公园里的一个雕像作品,这个作品分别用了男性和女性最显著的器官来代表男性和女性。
世间很多东西就如同沙漏的两端,在特定时间相互转换,周而复始。
两性之间也没有谁一定要凌驾于谁之上。
天与地,如果没有参照物来定义,谁又能否认地在上,天在下呢。
两边都可以是正向,也可以把它放平来看,两性平等。
性别角色定式是对男女两性的压迫,比如对男性的定义:阳刚、担当、勇气、自信、财富…… 打破性别的定义,也是解放男性的压力。
引发争议的新民法典婚姻条例明年起开始实施的新民法典中关于离婚的条例,几次登上热搜,其中有一条是这样规定的:自离婚冷静期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未共同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就是说离婚要共同去有关部门申请,等拿证的时候也得一块去拿,否则就离不了。
单方面想离婚就只能是诉讼离婚,能离成的必要条件是分居一年以上。
到目前为止女性仍然属于婚姻中较弱势的一方,而家暴也往往发生在女性身上,离婚是切实有效反对家庭暴力的方式。
(家暴无需冷静期可诉讼离婚)
关于“冷静期”和其他一些条例设立的目的是什么呢?
提升下滑的结婚率?
恐怕这些条例只会让想进入婚姻的不敢进,想出来的出不来吧。
造成结婚率低的成因有很多,但不结婚不见得是坏事。
结婚率和生育率下降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婚姻不再是女性的唯一选择,正如49岁的俞飞鸿2018年在《铿锵三人行》节目里所言,“单身或者婚姻,对我来说都不是一个选择题,我觉得哪个更舒适就处在哪个阶段。
”现在的中国是拼脑力的时代,大多数工作已经不需要依靠重体力劳动来赚钱了。
在工作上男性不再优于女性,也就是说你能做的工作我也能做,同工同酬。
在经济上依靠男性的婚姻生活变成了女性生活的选项之一,很多女性独立自主的生活质量甚至高于婚姻生活。
当1+1不一定会大于2的时候,那我为什么选择做这个加法。
所以女人为什么非得结婚呢,谈一辈子恋爱不香嘛。
“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不完整”“做母亲是女性的天职”“给女人子宫就是用来繁衍后代的”别再拿这些鬼话来糊弄受过教育的新时代女性了,她们不吃你这套。
子宫是属于每个女性自己的,她有权利决定生不生孩子。
女性意识的觉醒实际上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尊重每个个体的自由意志同样是社会的进步。
这是社会进步必定要面对的问题和必将经历的过程。
社会原因提高结婚、生育率需要整个社会在教育、就业、住房、休假、社保等方面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支持。
对待如今年轻人的婚姻观念,要尊重多元化(同性婚姻合法化)、个性化的个人选择,给年轻人更大的选择空间,包容看待年轻人的婚恋观。
任何事想要得到一个正向的回馈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强行使用法律绑住两个人可能会适得其反。
可能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甚至可能造成夫妻之间刑事案件几率的升高。
最后套用李银河的话作为结束:“个人选择的改变是指从人人都选择婚姻改变为一部分人选择过单身生活。
如果你一点要选择婚姻,那么可以去碰运气(爱情常常要靠运气),也可以降格以求;如果你不一定选择婚姻,那么就不要去受“剩女”一类过时的称呼的打扰,自己一个人快乐地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吧。
”弯弯字幕组为首发性别平权 | 女性的平权意识已被唤醒
《耳光》是由安布哈雅·辛哈执导,塔丝·潘努主演的剧情片,于2020年2月28日在印度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个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她的丈夫在公众场合打了她一巴掌后,她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感情的故事。
一对因为爱情而结婚的年轻夫妻,因丈夫偶尔气急之下打了妻子而婚姻破裂。
事情并非不可原谅,但周围几乎所有人都站在男性的一方,认为跑回娘家的妻子阿穆丽塔是年轻气盛,小题大做。
至于是否用力过猛不真实,我相信不同国家国情可能会有不同,但是印度电影对于自己国家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改革,从电影这种叙事媒体开始入手,就是很有勇气和谋略,用民意反推改革的事情,同样精彩的还有韩国,甚至通过电影来推动立法(熔炉法)中国曾经也有一部电影药神,推动了社保对抗癌药物的范围改革,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真相和民意还需要更有效的表达途径
印度电影总是喜欢“用力过猛”,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然后过分夸张,好像观众是傻子非要牟足了劲来证明一个很简单的事情,观众才能明白。
比如这个电影,为了说明印度女性家庭地位和家暴的问题。
就使了劲的渲染男的有多坏,女的必须脱离男,这样的结果才是的最好的。。。。
感觉是生怕观众看不懂意思,非要牟足了劲的说明一个道理?
把观众当傻子。
这样就显得很夸张,把观众当小孩呢??
反而适得其反。
而且这不是个案,印度电影普遍都有这种情况。
包括之前很火的那个《三宝大战宝莱坞》抨击教育的那个也是,还有好多。
反家暴题材影片《耳光》于印度公映后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塔丝·潘努在影片中饰演一个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她的丈夫在公众场合打了她一巴掌后,她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感情。
反家暴题材影片《耳光》于印度公映后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塔丝·潘努在影片中饰演一个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她的丈夫在公众场合打了她一巴掌后,她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感情。
女主人公阿穆丽塔曾经是个杰出的舞蹈家,五年前和丈夫维克拉姆结婚后,就自愿成为家庭主妇,她不仅要打理家庭琐事,更是丈夫事业上的好帮手。
阿穆丽塔的一天很忙碌,早上四五多钟就要起来准备早餐,浇花,接着她要为患有疾病的婆婆测血糖,之后她还要回到房间喊丈夫起床,在丈夫出门前准备好他开会要用的文件夹,她内外兼顾,丈夫爱她,婆婆宠她,婚姻的一切都仿佛是完美的。
可是在一次聚会上,丈夫和公司高管激烈争执之中,突然狠狠打了跑来拉架的阿穆丽塔一耳光。
这一耳光几乎可以说是毫无缘由,因为在五分钟之前,两个人还甜甜蜜蜜的拥抱着,更何况,这场聚会来了很多他们的亲朋好友,阿穆丽塔的父母弟弟以及弟弟的未婚夫,他们都在现场,阿穆丽塔简直颜面扫地。
丈夫没留下一句道歉,转身就离开了,其他人继续欢呼,仿佛她被挨打是一件特别正常的事情。
阿穆丽塔的世界消音了,她在小房间沉默了很久,婆婆找过来说外面还有客人,他们的家务事不应该干扰客人。
在被打耳光这件事情上,母亲和弟弟告诉阿穆丽塔丈夫只是一时冲动,他以后不会这样了,没人说这件事情是错的。
第二天,丈夫和往常一样跟她讲话,好像她没有被打耳光。
她沉默沮丧,丈夫做出的行动是带她出去吃饭,送她昂贵的礼物,她等了好多天,都没等到道歉。
阿穆丽塔收拾行李,回了娘家,却收到了律师信,理由是丈夫控告她不愿回家。
一场官司由此展开。
印度是世界上离婚率最低的国家,只有1%。
在印度,超过50%的女性都在经历这种事情,一个家庭里,丈夫殴打妻子,是不需要理由的。
女律师规劝阿穆丽塔回家,因为没人会因为一个耳光分居,这不合理。
阿穆丽塔说:“我曾很高兴成为他生活梦想的一部分,然而我变成了一个被人扇耳光的人,这合乎情理吗?
我选择成为家庭主妇没人强迫我,但是,在此期间,他不能伤害我?
只是一个耳光,但是他本就不应该伤害我。
”女律师问她:“你想要什么?
”阿穆丽塔说:“我想要过得快乐,而不是撒谎说,我过得很快乐。
”摆在阿穆丽塔面前有三条路,1回家,2合法分居,3离婚。
她选择了最麻烦的一项,离婚。
在得知她这个决定的时候,身边所有人几乎都觉得不能理解,尤其是她的母亲和弟弟,不就是一个耳光吗,至于把这件事情闹到法庭上,让外人看笑话不说,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离婚了吃亏的可是你。
阿穆丽塔坚持,婚姻很公平,不公平的是耳光,人们习惯了不公平,这一耳光让她清醒。
她讲道,她大学时候的梦想是获得尊重和幸福,现在,也仍然是这样。
然而事情一波三折,她查出来怀孕了,丈夫得知之后,激动的拥抱了她,开始规划他们美好的未来,可是他绝口不提那一耳光,也丝毫没有要道歉的意思。
母亲和婆婆轮番上阵,对阿穆丽塔说家庭最重要,为了孩子,你不要闹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甚至还有人觉得这是在闹。
——到这里为止,剧情冲突拉到最激烈。
阿穆丽塔的母亲说:母亲告诉我,家庭最重要。
阿穆丽塔的婆婆说:“女人无所谓,只要儿子幸福,丈夫幸福。
”可是,还能有谁比你自己更重要?
如果你自己不幸福,又怎么能让别人幸福?
如果连最基本的公平和尊重都得不到,又如何追求幸福?
耳光只是一个导火索罢了,从耳光事件过后的每一个细节,你看到的是社会对女性不平等的要求,要求容忍,顾全丈夫的脸面,看到的是丈夫丝毫不觉得愧疚,所有貌似道歉的话也没有重点,反复强调自己是多么的不爽,不痛快,这些理由可以把自己打妻子耳光合理化么,那下次同样的情况出现了,妻子还应该把脸凑上去继续当出气筒罗,真神逻辑也是够醉人的,这些话恐怕才是最让妻子绝望的,丈夫从来不知道妻子要什么,期待着什么样的婚姻生活。
这部剧整体节奏很慢,不同于以往的印度片,很松散,第一次两倍速看印度电影。
女主也是不会沟通,自己的感受一直不说出来,遇到问题逃避。
可能就是心寒不爱了,但还是有点无法说服人,明明之前夫妻关系那么好,现在却沉默不想解决问题,直接就是离婚,我觉得女主应该是自尊心超强的人,大庭广众被删耳光,她从那刻就再也无法原谅。
什么事情都是有根源的,女主为了家庭放弃了她的舞蹈梦,她一直不甘心,但这个前期基本没铺垫,还觉得她家庭妇女的生活挺悠闲的。
女主有点丑,也有点让人讨厌其实。
男主真是太自私了,一直强调自己的工作多不顺,自己的感受,还觉得大庭广众打妻子耳光是小事,大男子主义肯定是有的。
其实妻子不过需要他真诚地道歉,懊悔的态度而已,但一直没有,女主心里的郁气就化解不开。
这部剧感觉有点太偏袒女性,伪女权,剧里男的都要对女的说句我配不上你😓这不利于宣传印度女性应得的人权,反而会让人觉得女的太任性自我。
这个律师婚内偷情,还美其名曰有权利享受快乐,后面直接通知丈夫离婚,甩了小鲜肉,简直是茶得厉害。
2020到2021这段时间里的女人都有点惨。
本应该被好好呵护的娇艳花朵们,在一个个披着人皮的狼爪子被摧残致死。
当人们提起2020和2021的女人们,好像除了惨找不到别的词了。
但当真这一届的女人们都是被压着打,没有反抗成功的例子吗?
话不多说,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印度女人的“战绩”:90%印度女人被老公扇耳光却不离婚的时候,她站出来了;扛住糖衣炮弹,坚决只要一句“对不起”;怀孕时候为了抚养权问题,直起腰杆回骂印度老公。
中国女人已渐渐觉醒,印度女人的觉醒,大概就要从这部电影开始。
“凭什么这部电影能走俏?
”“印度人怎么敢拍这种题材的电影?
”“印度女人真的有这种胆量用这种理由离婚吗?
”各种各样的疑问扑面而来,小编也开门见山得说说这记耳光到底打得多响亮。
在各种暴力疯狂输出的2020,这种行为早已不分国家、种族。
根据联合国毒品与犯罪机构发布的统计报告,每一天世界各地都有137名女性被自己的伴侣或亲人杀害。
而在印度,每6小时就有一位妇女死于家暴。
印象中,印度极度注重男尊女卑,阶级之分。
妇女们大多没有经过正统的教育,懵懂之间就已经被家人安排早早步入婚姻,这使她们极大可能得成为了家庭暴力的被害者。
家暴事件频发,但只有《耳光》大胆生动且从一个微不足道的角度,为它赋予了人性色彩。
1%离婚率背后有多少辛酸血泪?
这场婚姻仓促又无趣,彼此完全不了解对方,就要迈进一段婚姻关系里。
说得简单点——搭伙过日子。
但这个日子还没开始过之前,就有点预示着后面的悲剧。
婚礼当天,祖父对女婿说:“如果她以后做了什么错事,原谅她吧!
”这里面竟然让小编品出了一丝讨好的意味。
老婆的祖父讨好女婿,这叫什么事儿?
女婿能把自己老婆当回事儿?
显然,也确实没当回事儿。
本来升职这件高兴事儿落到女婿头上,大家都很高兴。
但偏偏意外来了。
女婿不能当着众人面揍上司,可怜的老婆就只能被当成出气筒,平白无故挨一巴掌。
当众被打了一耳光的老婆愣了,婆婆却说:“走吧,外面还有客人,他们会怎么想?
”怎么想?
这个节骨眼了还管客人怎么想?
大男子主义的男人都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心穷,仿佛打了妻子一巴掌就跟拍死一只苍蝇一样简单的事。
小编不禁瑟瑟发抖,老婆的地位已经沦落到这个地步了?
但显然印度低离婚率背后不止老公做出了“努力”,婆婆,妈妈,外婆也没少“努力”。
丈母娘说:“我从没想过会有今天,我们的女儿要离婚,我们哪里做错了吗?
女人就该学会忍耐来维系家庭,她得压抑自己的感受。
”外婆说:“我母亲告诉我家庭最重要,她的母亲教育她家庭是重中之重。
”女主婆婆说:“你就算不为他着想,你也应该为肚子里的孩子想想,孩子不应该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长大,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每一个人都在劝说阿穆丽塔忍耐,劝她回头放下这一切,为男人洗白。
这令人绝不绝望?
但最绝望的还远远不止这里。
连阿穆丽塔请的女律师都对她说:“阿穆丽塔,这不寻常,仅仅一个耳光就要离婚,人们会觉着不合理。
”连女性同胞自己都不支持阿穆丽塔离婚,反而教育她们要隐忍、要付出、要顾大局,自己开不开心不重要,重要的是得让这个家永远看起来和睦,离婚那就是天都要塌下来的事儿。
一个耳光可能不是什么大事,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忍了这一次耳光,以后就会有无数耳光落下,并且毫无悔意。
看到这里,小编觉得整部电影活得最清醒,最前卫的就是阿穆丽塔。
这一个耳光打掉的不仅仅是一个妻子的付出与爱意,还有她身为独立女性的尊严。
所有幸福快乐都取决于自己的抉择电影的结局看得很爽。
阿穆丽塔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维克也省悟,反省自己。
印度电影每次就像是一部小爽文,看到最后身心舒爽。
一个耳光前,阿穆丽塔做着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主妇,拥有一个富二代丈夫,过着幸福的生活。
美好的一天从一杯咖啡开始。
这简直是多少印度女人梦想的生活。
这个时候的快乐幸福仅仅来源于物质与他人的给予。
可因为一个耳光,把这些美好都击碎了。
阿穆丽塔的生活也不香了,她的快乐从此一去不复返。
尽管维克丢了不少糖衣炮弹给她,却从来没有跟她说过一句对不起。
一耳光,打得理所当然。
不论是《三傻大闹宝莱坞》,《厕所英雄》,还是《一个母亲的复仇》,《摔跤吧!
爸爸》,都有一个共同点。
印度的电影里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之所以能够获得高评价,主要原因在于现实中还没能等到的正义,在电影里满足了人们的向往。
在离婚成功率只有1%的印度,一个对女性充满偏见的地方,最后还是因为连律师都觉得奇怪的“一耳光”理由离婚成功,真正的快乐幸福从此自己给自己!
为何印度女性成为家暴受害者的比例如此之高?
在印度,71%的女性不工作,35%的女性是文盲,每年约200万女婴被杀,每20分钟有一名女性被强奸,68%法官认为女性衣着暴露是对强奸的邀请。
就连受过高等教育的律师也说:“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因为我们的文明里没有女人的位置。
”可怕的不是老公给了她一个耳光,而是全世界都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作为女人应该忍耐。
却忘记了自尊是一切的底线,对冒犯和侮辱行为视而不见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愿所有女性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被世界温柔以待。
印度导演安布哈雅·辛哈是勇敢的,《耳光》故事很简单,以维克拉姆在派对上打妻子阿姆一耳光为分界点,分成节奏鲜明的前后两段。
打耳光前表现婚后的甜蜜轻松生活,打耳光后强调阿姆心态的变化的,失望又忧伤。
《耳光》尽量避免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为了痛斥印度父权制度下,丈夫有随意打妻子的习惯,一方面又要避免讨论两性关系中,是否因为一点冲突就要离婚。
在传达价值观上,聚焦婚后男性暴力侵害妇女的行为的对与错。
阿姆是一个家庭主妇,和维克拉姆结婚后,愉快的当起家庭主妇。
维克拉姆在一家知名公司工作,正在为去伦敦工作的机会努力。
阿姆全力围绕着维克拉姆转,并细心照料她高血糖的婆婆。
以为最终能去伦敦工作的维克拉姆,在庆祝派对上得知,他不能当伦敦那边的主管。
和财务官起了冲突的维克拉姆,失手打了阿姆一耳光。
他不能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阿姆,开始跟维克拉姆离婚,而在印度女性主动提起的诉讼,成功离婚非常难。
在印度,家庭暴力(尤其在农村地区)是非常普遍的事实,人们根深蒂固的认为丈夫打妻子是理所应当,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
导演安布哈雅·辛哈探讨了印度妇女如何在婚后界定自己的位置,揭露了根深蒂固的父权制度如何藏匿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阿姆的婆婆觉得一巴掌,没有什么大不了。
阿姆的妈妈则认为女人应该学会忍耐。
而丈夫维克拉姆则认为他自己只是一时气愤,并没有意识到他潜意识中对女性的蔑视。
阿姆所有的努力都在向世人说明,为什么这一巴掌不可接受,所有妇女都是父权制度的无助的受害者,为什么就没有人敢站出去说不。
不得不说阿姆有个很开明的爸爸,就像他说的,做对的事情不总是以快乐结尾,终于离婚的阿姆学会了开车,经常挨打的保姆开始反击自己的丈夫,而被闲言说依靠自己的公公才做的好的女律师,则是开了自己的律所。
众人营造的虚伪社会,终于被撕开了一个小口。
在最美好的时光里,有小众电影,每一天都是情人节!
公众号:凉心评(文中图片来源《耳光》,侵删。
)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女权,也许。
印度电影《耳光》观感,微量剧透,慎入!这几年印度电影异军突起,优质电影层出不穷,委实让天朝影视圈汗颜。单就这部《耳光》而言,就可圈可点。电影没有对印度男尊女卑的婚姻文化过度鞭挞,只是平缓的叙事,让每一个观众来做评判,这不得不说是导演的高明之处。电影灯光音效剪辑配乐堪称一级水准,尤其是钢琴配乐对人物心理及剧情的推进起到了巨大作用,五星点赞。
印度究竟是怎么在宗教保守的政治界和自由解放的文艺界共同崛起的。现在印度的电影,在女权、平等等问题上,确实高屋建瓴独树一帜,让人恍惚间看到了文艺界要带领印度进入现代化。但这种努力能够成真吗?割裂和误解,需要慢慢弥补和融化。一个耳光,给自己的家庭、律师的家庭、保姆的家庭,都来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觉醒,最后片子回归温情,丈夫辞去国外心念已久的工作和生活,回到家乡重新追求前妻,感觉这个转折有点太理想化了,但印度需要理性的态度。
可怕的不是男人给了你一个耳光,而是全世界都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你应该忍着。女主的原生家庭幸福和睦,爸爸尊重妈妈,所以她和别人不一样,她不能接受这个错误的世界。父母恩爱的家庭,孩子普遍自信且勇敢,就像女主,即便一无所有也要为自己争一口气。当然,最重要的是她有个给力的娘家。所以,问题又回到原点了,女人要获得尊严,还是得靠娘家。如果她娘家穷困潦倒,首先,父母会以死明志不许她离婚,其次,她离了婚之后连生计都成问题,她自然只能忍气吞声。所以,父母们,想要保护女儿,请从鸡自己开始。
(云观影)这种题材拍成电影真的会有人觉得好看吗?简单到极点的故事讲一些现实的问题,真不如刷刷抖音瞅瞅人家的行为艺术乐呵乐呵。(等我看完之后觉得好看也不一定
得学会尊重女性#谷阿莫
幸好他们有钱吧,不然这个电影都不会存在
你认为那只是一个耳光,所以从头到尾连道歉都没有?她要得到尊重居然要花这么长时间。阿穆在婆婆年前说自己的事那段太好了。电影是很美好的结局,现实什么时候能好一点。
5分+,超长超拖,隔靴搔痒,超低配模仿版婚姻的故事+82年生的金智英,接近一半无用的技法炫技内容,看不到导演对于故事所处的国度/文化的思考与深入,看不到一部作品该有的真诚,结尾极其生硬的反抗和说教,实在没有什么意义。既然都已经设定出了主妇/女律师/女佣人,这样三个相对鲜明,可以形成对比的角色,却不好好利用,深入探讨,真是大大的浪费。
题材蛮不错的,结局有点儿理想化,其他还可以。
1.即使亲近的家人都可能觉得她的做法有些过分,最爱她的,还是她父亲。2.当大环境默认家暴是可以接受的,作为清醒的那一个人反而是悲哀的,孤立无援,令人痛心。3.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死心之后便没什么好留恋的。
UUU
一开始我也有点觉得女主小题大做,后来慢慢觉得能守住底线的人太帅了,我会问如果是我,我会离婚吗?我的回答是,但是看到是别人的时候为什么觉得也可以原谅,因为大部分的局外人,看到的只有美满破碎的惋惜而没有切身体会的痛苦。看到最后,我觉得女性的觉醒,始终在底线上控制,而不是忍耐与坚持,只有发声和回应,才是应对伤害的唯一做法。我看完电影,觉得女主做的很棒!超级棒!
在中国老婆肯定会甩回去的,即使自己不还手,也会当场哭蹲下了,一群人围过来,她老爸必定给她抽回去,所以广大中国女权就不要借题发挥了
印度电影很注重女性觉醒与平权,不过这部依然犯了过度yy的老毛病,看的时候会有做作感。好坏参半,7.0
不爽就打回去啊,自己生闷气有毛用
耳光不只是暴力的掌掴,更是家庭暴力的浓缩。法律应该保护的是人不被打,而不是让被打的人不敢开口。女性已经逐渐觉醒,世界男女对立明显冲突,有些男性还在固步自封,把一些封建陋习当做人生信条猥琐阴暗爬行自我感觉良好甚至骄傲。想想真的好恶心啊。。并不是说女性有多强,而且期望女性获得平等的尊重。不会因为不给微信就被暴打毁容,不会因为夏天穿的少些就被袭胸索吻,不会因为长得漂亮就被尾随跟踪,不会因为参加泼水节就要被一群男性扯衣服,不会因为做伴娘就被占便宜并且扔下水。女性,只想要普通的尊重。不给微信你可以豁达表示也许我不是你喜欢的款;夏天穿的少是因为青春就那么几年我想穿的漂亮些不留遗憾,你可以过来夸赞我你很漂亮我会说谢谢你而不是猥琐伸手。女性希望得到的是心理生理的尊重,做到真正尊重的男生真的会觉得他很“帅气”
有些事你一次也不能做,一次也不能错,因为我们一次也承担不起啊。
能理解。你以为你们是不同的,你经营得很好,你们可以走进一个不同的境界,直到一耳光打醒你。那一耳光之前一切都很好,是因为除婚姻以外的其他条件都没出过问题。对女人来说,婚姻美满如同家中的炉灶,不可缺少。而对男人来说,婚姻美满不过是美甲店的涂油贴钻服务,有了很美观,可工资一下调,美甲就第一个从支出中被剪掉了。
女主还是不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