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电影评价分数不高,可是看的人数还真的不少啊。
大家众口难调,看完后说完自己的感受吧。
对台湾片一直都很喜欢,不管好片烂片,我似乎都会觉得不错。
我喜欢台湾女孩说话的那种嗲嗲的腔调,我喜欢台湾的街道:繁体字的招牌,朴实的装修,温良的阿嬷和阿公;感觉好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内心滚动的真情实意,让人觉得安心舒服;盛鹏打下那一枪,他再也不敢回家,只能在心底默默的思念巧玲和还未出生的孩子。
跟着部队仅剩下的三个人逃去了台湾,认识了邱香一家人。
因为受伤的原因,退了役带着逃出来的顺子和小范走去一个贫民窟开始过起自己的日子。
这辈子的盛鹏,因为战争和国共关系,没法享受家庭的温暖;一辈子只是在过着日子,带着领养的奉先生活;他不敢奢求重新遇到的爱情,同样因为政治的原因,自己的喜欢的人无法如愿和自己在一起;这个时候,我真的理解那么一些,人真的只是为活着而活着。
很多想要拥有的东西和很多失去的珍重的东西,这些似乎都是我们活下去的动力。
可是有一些,天灾人祸,失去了一切。
不还是要站起来,重新习惯,重新开始过日子吗?
顺子的老婆不也如此?
盛鹏不也如此?
失去纵然痛苦,可是还是要接受。
台湾以前对它的了解真的很少,从没有听老师讲过那段历史。
后来,阅读到点滴。
一大批GMD的军人跟着蒋介石逃去了那边生活,因为政治的原因很多的人再也没有回国家乡,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的最后一面。
在内陆人的心中,他们不过时或者得死人而已;只能像怀念一个死人一样想念他们!
没有过多的哀伤,尽管人物的命运有很多值得哀伤的地方。
大陆与台湾60年的封闭,足以让一代人与家乡故土阴阳相隔。
"我要回大陆!
"老三喊出这句话。
乡愁是痛苦的,痛着痛着也就麻木了吧。
生在那个时代,是动荡的,朝不保夕。
那个时代的人,是恭良勤俭让的,甘愿牺牲自己,让周围的人幸福。
致敬那个时代的小人物,奴隶般渺小着,却又奉献着伟大着。
致敬那个时代的爱情,一生只为等一个人回家。
离开你的日子,每一天,我都那么想你《对风说爱你》三个从战场上撤退下来的男人和一个躲在水缸的孩子,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已经成了父子。
前路漫漫还没想好往哪里走,此身已经在台湾基隆港上了岸。
明明说好“去去就回”,家人爱人却已再见无期。
大环境下小人物的无奈,你根本来不及唏嘘感叹,命运已经把你带到下个路口,而路口是要左转还是右转,又根本由不得你选,路嘛递到脚下就往前走,“日子嘛,就过呗。
”盛鹏和邱香再次相遇,问一声你过得好吗,“日子嘛,就过呗”。
故事以原国民党某军队连长盛鹏的遭遇为主线,讲诉了1949年国民党士兵撤退台湾,离乡背井开始艰辛生活的故事。
而故事里的盛鹏离开爱妻和还未出世的孩子,把思念刻在每一天的起落里,又在他乡遇到红颜知己,哪知缘分不够终于不得携手。
日子从来不跟你多一句废话,所以即使是万般不舍的放手,镜头里还是看不到多余的心如刀割。
你走后,我只是记挂你,每一天都记挂着你,安安静静记挂你。
也不尽是沧桑和感怀,譬如小时候随大人来到台湾的盛奉先和邱梅。
对于他们来说,台湾不是心事重重,小心翼翼,就要在这里调皮,在这里打架,在这里一步一步踩出回忆,存着回忆的地方就是家。
年轻人扭着迪斯科,带出生活的活力和乐趣,还有真正的自在。
最后,奉天带着养父盛鹏一辈子的思念来到内地寻找盛鹏的家人,而重聚,只是当年分开的一对结婚金戒,盏盏齐终于摆成了一起。
电影想说什么,要传达大陆和台湾的什么,导演王童寄托了多少自己的相似经历在里面,我说不清楚,也不是那么在意。
大时代小人物,动荡的时代下总会有潸然的故事,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
整个影片,情节流畅清晰不华丽,画面干净清楚很舒服。
可是还是有几个小细节我觉得很多余。
比如小奉天帮盛鹏擦背问起战场的事,抬头流泪洗澡水一冲,本来理所当然,可是主演杨佑宁就是要那么用力抹一抹眼皮,好像生怕观众没看到铁汉神伤。
比如邱梅出嫁时墙上母亲的遗像,本来轻轻掠过观众必定秒懂,偏偏多放两秒,总显刻意。
还有比如,可是我忘记了。
另外人高马大的郭碧婷从出场就在念书,时间轴走了好几遍,她还要换个地方去美国继续念书,实在让我有点出戏。
在这部电影里她过于漂亮精致的脸是硬伤,常常把我带出去,感觉应该开瓶香槟看看月亮。
人人都有自以为是的轰轰烈烈,在别人眼里也不过是各自过活。
在那些日子里,只有用想念才能看见你的脸,那些我活着的日子里,但愿你也一样活着,就是最大的信仰和希望。
真的只有风知道,离开你的日子里,每一天都很想你,每一天,都想说爱你。
【3.5星】1、男主的大舅子——小马是个逃兵,和男主回到台湾的2个手下也是逃兵,男主自己感觉也是个逃兵——他都没怎么受伤,就那点伤就退役了,真会玩2、呵呵🙂大小姐来你一个路边摊吃牛肉面,现实中是随便走到哪里,穷人根本就看不到真正的有钱人,人家出门就是汽车、商务座飞机、商务座高铁,电影真是不知人间疾苦3、“这也不能教,那也不能教,就是给学生洗脑,我这系主任还有什么干的?
”台湾和大陆真是一体两面,中国来自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就喜欢愚民这一套4、笑死我了,外面起火了,那个胖矮女的一直哭,然后手伸向着火的房屋那里,然后给其他人说里面有人,自己就是不进去,直接开始为里面的人哭丧,真牛皮5、爱情有了新高度:死于盼望。
真会吹6、生活化的电影,有一点人生的无常在里面,但感觉比较浅,不能触动我。
就是以内战为背景,国民党逃到台湾,那些退伍士兵在台湾想念在大陆的亲人,因为时代而被割裂的家庭,平平淡淡,没有奇迹,男主最后和女主也没有在一起,最后男主也不知生死7、女主挺好看的,还有那个去山上种梨的,虽然脾气不好,但还是挺帅的。
男主和女主的相遇虽然含蓄,但是套路比较多,男主送深红色头绳
《对风说爱你》是台湾金马奖评委会主席王童导演打磨数年的电影,主角多年后也由任贤齐换成杨佑宁。
可惜慢工未必能出细活,可惜细活未必能出整体效果。
在细节上的完美,不能赎回在整体效果上的缺失。
感觉故事拍成MTV更好,正是这种在文艺与剧情摇摆不定,会着实产生一种让人捉襟见肘的感受。
先看剧情,《对风说爱你》第一个问题在于人物线索烦乱,不知道是要以杨佑宁为第一男主角来讲述,还是要以集体时代图像来铺陈。
于是电影只能通过黑白时间点时候出现的字幕,来给我们交代时代。
譬如开篇,开篇的剧情战火纷飞,战火之后盛鹏、顺子、小范三个爸爸,他们在台北的违章建筑群勉强找到落脚处,并邂逅温良贤淑的面摊女儿阿玉(柯佳嬿 饰),逐渐成为一家人。
这里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顺子和小范的出场时间在前半部分非常之多,电影似乎要在以描述这三个军官的集体逃亡故事来叙述还是,只以杨佑宁为主要角色之间左右摇摆。
在这三个男人逃往台湾之后,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吃住行,工作婚姻爱情,身边还带着一个战乱中的小孩。
于是剧情在这里,着墨在这三个人的矛盾冲突上。
在故事行进到这一环节,给我的感觉还是觉得这是一部偶像包装的战争片子。
虽然这里面包含着许多真诚的东西,许多落难的人心里缺失的东西,但依然没有让人感动,只有被动的接受影像里传达出来的千变万化的剧情。
之后,剧情开始往杨佑宁扮演的盛鹏方向转移。
无论是他与秋香的故事还是他对儿子的教育,可以说他成为了故事的第一主角,最后故事的落脚点还是安排在盛鹏的人生经历上。
这就导致了一众主角戏份分配不当,集体图像能烘托时代性,个人成长史能凸显小情怀,王童导演正是处于要在大笔墨弄时代性,还是要在小刻画精致小情怀的犹豫中结束电影。
在一个整体性的调控和一个个精彩细节的处理上,这部电影不能做到点面结合,尤为可惜。
这部电影第二个问题,其实也是最大的问题是这部电影只有繁琐的情节,没有连贯的情绪。
情绪不集中是本片最大的问题,它会让剧情行进过程之前所有的铺垫,和剧情的承转启合达不到一个临界点。
往往在观众觉得此处可以煽情,需要眼泪的时候,立即停止。
这种不温不火的状态,一直延续到整部影片结束。
多年前,SHE曾拍过一部感人的MTV叫《我爱你》,描述了一对战火纷飞年代的青梅竹马恋人们,因为战争原因,不能在一起,最后多年后等待重遇的故事。
当时就觉得就很感动,今天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心头就泛起的看这个故事时的涟漪。
只不过王童导演成片的效果,实在难将观众心头的对家乡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皱纹强化,极为可惜。
这种弱化的结果就是,电影最后变成了不温不火,想小清新不够彻底,想大情怀不够凸显。
实际上,情绪上的铺垫才是电影的命脉,好的编剧和聪明的导演一定是擅长把握人性的老师。
他应该可以在你观影的过程中,调整你的心里状态,知道哪里该快哪里要慢,哪里需要强化哪里可以一笔带过。
举个例子,最近文艺片《念念》的例子便可以看出,张艾嘉在电影中的结构是极为松散的。
但她将主观的意识强化成电影的结构,将电影情绪变成电影线索,始终不渝的贯穿到整部电影之中。
这样做的结果是,《念念》可以牵着观众走,《对风说爱你》不能。
前者形散神不散,后者神散形分外的紧。
“紧”是艺术创作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由于编剧结构的关系,许多初学者往往会像初学写作文一样,摆一个十分安全的“总分总”。
但这种处理方法只能说保守不能够保鲜,没有新意,勉强及格。
最后一个问题在于,故事既然横穿三个时代,必须首尾呼应,给人一个架构上的整体感。
结果却是方向感不强,处处力度不够,在结尾的地方想用寻根的办法,烘托主题,却艰难的落入意料之中。
断断续续红着眼睛看完这部《对风说爱你》!
一念之差,咫尺天涯,一湾海峡,生死相隔。
回想电影那碗小孩子恶作剧而成的川味牛肉面也只有离家多年的人儿日夜思念家的味道!
很多人不解电影的名字有何意义主角盛鹏既不能回到大陆与妻儿团聚,也不能在台湾和邱香携手白头,思念和爱也就只能对风吐露,随风飘散吧!
片中🈶️很多细节拍的很好很细腻,也🈶️很多不足!
他孤独了一辈子,来的时候急匆匆,走的时候却平平淡淡。
爱他的人是爱他的,可他把自己的爱大部分都埋在心里,埋在那个铁盒子里。
他固执的很,可能对爱也是如此吧。
有时候他也在等待,也许心里同样焦灼吧。
有时候是羡慕他的,能够有个东西在心里,而且那么多年。
他也挣扎过,最后没成功或是放弃了吧。
最后,说爱的不是风,是你。
最终输给了完成度的一部片子。
片头战争场面里的慢镜头用得有点多余,而且镜头语言略显粗糙。
从战争结束到赴台这一段缺少一个重点,观感上有些平白。
赴台后的生活是片子的主要内容,但却没能足够细腻地说出盛、李、范三个人的矛盾和强烈的思乡情。
除了剧情跳转太快外,几处情节的处理也很生硬,例如李的妻子向盛示爱的那处。
配乐直到盛送礼物给秋香才算合了格。
整部片的历史厚重感也处理得并不好。
花点时间叙述一下这个家庭外的其他家庭的状况就会有更好的以小见大的效果。
片子的英文名取得不错,《Where the Wind Settles》。
中文电影的英文名往往比中文名更能表达片子的内核,因为语言上的隔阂会让取名字的人尽量避免误解,相反,中文名则往往流于文艺,失之精到。
比如,《白日焰火》的英文名叫《Black Coal, Thin Ice》,两个意象就都在片中出现,不用“White”而用“Thin”来修饰“Ice”也在颜色对比外,传达了厚重与轻薄的另一种对比,很妙。
而“Where the Wind Settles”可直译作“风停驻的地方”,但事实上,风却无所停驻。
片子里,盛和秋香错失姻缘,盛也为了早逝的妻儿空等一生;李早死后妻子孤独半生;范也在台湾扎根,没能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这些都印证了片名的寓意。
几个主角在历史的流动中蹉跎一生固然是个好故事,但导演却没能讲好。
蹉跎不足,家族也略显偏狭。
片子的另一个名字《风中家族》倒是直白地表达了片子的目的,但显然电影既没处理好“风中”,也没处理好“家族”。
个人认为,2.5星是比较中肯的分数。
既然没有半星,那就给低不给高,2星吧。
凌晨观影,饶有兴致看完是出于文科情怀被影片年代感和台湾省的风土变迁所吸引,大部分演员表演入丝入扣,从南湘顾里到邱香邱梅,碧婷采洁这“台北双姝”塑造人物已不再那么刻板做作,邱爸邱妈二人话剧范十足的风格与角色背景要求也相得益彰,范中岳选角失败,总体瑕不掩瑜。
两岸三家跨越70年的爱恨纠缠,一种历史背景下的无奈,战火后盛爸、阿玉撑起家庭的艰辛,越是轻描淡写片语带过,越是博人深思细细回味。
题材很好,值得好评。
说实话,是冲着两个郭女神才去看的这部电影,看过两遍《触不可及》,对这部电影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可是,当我通宵看完这部电影时,我没有一点点快进,没有一点点走神,很久都没有这么认真的看完一部电影。
论题材,《对风说爱你》不算小众,可是同类题材电影的水平实在是难以恭维。
导演将横跨65年,2代人的感情纠葛浓缩进两个小时的电影里,而且所有的时间节点都把握的十分恰当,可见王童导演深厚的功底。
当看到盛鹏用结婚戒指去抵押,用换来的钱给顺子、小范弄身份证时,我们看到了他有担当,讲义气的一面,当看到顺子娶小玉,盛鹏把戒指赎回来给顺子用来当结婚戒指时,我们被他的慷慨和无私所折服,当看到盛鹏通过关系帮小范弄来土地证,送他去种梨时,我们看到了他的理智,有领导力的一面,当看到盛鹏和顺子冲进火灾现场救孩子,结果顺子不幸遇难时,心里很难受,脾气、人品都那么好的顺子,说没有就没有了,老婆还挺着大肚子,导演实在是虐心了一把。
当看到邱家出事,邱爸被带走,邱妈求邱香去拜托邱香找瑞明帮忙,盛鹏站在背后,无助的眼神,落寞的肩膀,我们知道,他认输了。
虽然两人彼此相爱,无奈时局动荡,能力有限。
看到最后奉先和邱梅结婚,手心终于稍稍的松开了一些,毕竟他俩青梅竹马,后来又在台北偶遇,不在一起实在说过不去。
其实,借用当铺老板一句话只能够诠释这部电影:东西跟人都是一样有缘分的。
感觉杨佑宁演技很好耶 竟然不是偶像派 其实拍的蛮好的 撇去所有人的台湾腔不谈 到台湾后大家的生活 有好有不好 就这样一天天过下去 但最终也不会忘记大陆 所以我们说落叶归根吧
李淳好丑……
太庶民电视剧了,三丁目的抒情也不是这么抒的啊。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后面的时代感越来越不对……
虽然节奏慢,但是不会打瞌睡,还不错。但是片尾曲不好,如果是罗大佑的乡愁四韵这类会给电影增色不少
个个都幸福了,就剩男主一个。。
题目太大 时间太少 想表现的太多
拍得很平稳温柔,历史也不那么戳心的残酷,就是太平铺缓慢了,那个结尾是怎么回事,急转直下的结束了。
本片和《太平轮》完全不具可比性,倒是很像日本的《三丁目》系列,讲述小人物群像在大时代下的变迁。其实故事讲到1974年儿子大婚完留白就非常好了,结尾多两段延续到2010年的交待反而俗气毫无必要。挺好的作品在豆瓣只能打这点分,可惜了。
时间长的无可救药,问题是剧情并不是很吸引人
王童导演对“北上、南下”的乡愁时代感尤为看重。今年能看了他两部作品,也算机缘!现在还记得《红柿子》里的戏班子。战争遗留下的后遗症太过强烈,深深刻在了当时有乡愁情节的大陆人身上。对于此片没什么可说的,因为它并不优秀,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台湾历史电影。而对于时代事件确是我更感兴趣也更热衷于探求的!《对风说爱你》只是大陆士兵在台湾过上了生活。其实对于异地艰苦、生活恐惧、甚至是战争困局并没有什么涉猎。所以削弱了原本故事背景应该带来的重量。对于逃兵、搞对象、维持生活这类的琐碎,我更希望看到时代的悲怆、归乡的渴望、等待的煎熬,等这样深刻的内心变化。却不是兄弟与自己心爱的女孩结婚,同一屋檐下因为洞房声音而烦躁,然后思乡。这形式太过戏谑,人物也极度孤独与痛苦!此乃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两星半,仍是王童擅长的台湾外省人的思乡。国兵撤台开枝散叶,随风而飘,内心被乡愁羁绊。三个老爸一个娃的组合,代表三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经历及两代人的反差,可惜老三最后变为鸡肋。作为合拍片,结尾的寻亲有点过于突兀、矫情和“政治正确”了。李淳在表演上,有意模仿詹姆斯.迪恩,且演得不错。
2.5。不知道差在什么地方,没有很好就是了//郭采洁杨佑宁演隔代有点瘆人
一个人的人生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 会折射出不同的颜色
王童在台湾电影的地位对比到大陆,相当于我们的第四代。布局很大,讲得细腻,但也是偏离了当下电影需要的那种时代感。柯佳嬿应该会提一个女配吧!
我反正觉得不错
没看懂,不知道要讲啥。时代的变迁,两岸的心酸
设定太让我出戏了。亲都亲了,还是给人跑了,二爸比大爸还老,片中的变老就是带上眼镜吗?李安儿子还可以算得上中规中矩
青年演员能有这样的表现算不错了
姐妹差点成婆媳……一帮偶像剧演员用演偶像剧的劲儿演了这个电影……看过《红柿子》再看这个,恶心死这帮演员了,尤其两位女主角。至于杨佑宁二三十年容颜都不带变的,造型师可以拖出去了。剧情也走偶像剧路线,瞎了。
真是复杂的家庭,历史原因让它越来越复杂(最后居然差辈儿了)但这样的家庭何尝不是跟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一样,复杂、纠葛欲说还休迫不得已。最感动的部分居然是顺子媳妇,真没想到是这样坚强的角色。好几次以为要进入俗套,还好没有。有时节奏略慢,但觉得作者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结尾镜头不太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