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

허삼관,许三观卖血记,三观卖血,허삼관 매혈기,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主演:河正宇,河智苑,尹恩惠,郑满植,赵震雄,李璟荣,金英爱,成东日,金秉玉,金成畇,张光,金成铃,全慧珍,朱进模,黄宝罗,南多凛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5

《许三观》剧照

许三观 剧照 NO.1许三观 剧照 NO.2许三观 剧照 NO.3许三观 剧照 NO.4许三观 剧照 NO.5许三观 剧照 NO.6许三观 剧照 NO.13许三观 剧照 NO.14许三观 剧照 NO.15许三观 剧照 NO.16许三观 剧照 NO.17许三观 剧照 NO.18许三观 剧照 NO.19许三观 剧照 NO.20

《许三观》剧情介绍

许三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居住在某个乡村的贫穷青年许三观(河正宇 饰)喜欢上了同村最美丽的姑娘许玉兰(河智苑 饰)。传闻玉兰是小混混何小勇的女朋友,但是三观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憨皮赖脸的劲头说服了未来的老丈人,如愿抱得美人归。婚后数年,夫妻二人先后育有一乐、二乐、三乐三个机灵调皮的儿子,一家人的生活也有滋有味。但是一乐越来越像何小勇,引来村里人议论纷纷,这让许三观坐立不安,而他对玉兰、一乐的感情似乎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在那个卖血成风的年代,三观曾经用自己的血换来了钱。令他想不到的是,在接下来的人生里,他将不得不为了家人们一次次卖血,苍白羸弱,命在旦夕…… 本片根据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玉米地的孩子8唯一生路你是人间理想车牢穿越时空的少女相对无言第一季离别延期,一周乌托邦迷宫:秘密爱如燕而至爹地的完美女孩男人们的大和河神世界奇妙物语35周年特别篇~传奇名作一夜限定复活篇~付岩洞复仇者们来自地狱惊蛰疑云千钧一刻恋如雨止~口袋中的愿望~大智若愚姆明谷的夏祭糟糕历史大电影:臭屁的罗马人创富二代甜蜜间谍狂风啊暴雨啊公路游戏极限逃离小猫巴克里人狼游戏疯狂的钻石

《许三观》长篇影评

 1 ) 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和电影《许三观》

河正宇导演的电影《许三观》是一部剧本改编很成功的作品,剧本很精准的抓到了原著中没那么重点描写的父子感情,并把这种感情放大了出来。

很多人可能会说,剧本失掉了原著小说中那种主人公不断和命运进行对抗但是总是无能为力的精髓,可是毕竟电影追求商业结果,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如果拍出来,恐怕这电影就彻底变成了小众作品。

其实余华的作品精彩在清淡甚至轻佻的语言中描摹人生和命运,他的优势是让平淡在时间的长河里发酵变得浓醇,这种平淡在文学作品里体现得更加完美,可是却所以很难改编成卖座的电影,尤其是很多内容恐怕还触及时政更加艰难。

不过虽然说剧本立意上做了重大调整,但是剧情细节上处处都有原著的影子——许三观跟着阿方和根龙学卖血,三个人憋尿憋得眼神迷离,一步三颠,最后终于抽完血后趴在小便池上一副“本人已死”的表情,真是笑死人了。

卖完血之后原著是吃猪肝喝黄酒,电影里是吃血肠喝浊酒,都是补血的意思。

后来一乐闯了祸许三观被抄家,许三观也是先让许玉兰和一乐自己去找何小勇,最后三观自己气不过去卖了血,卖血之前还教自己的儿子以后要“搞定”何小勇的两个女儿,这样才算为自己解气了。

但是有一些地方也做了非常灵活的改变——第一,是许三观第一次卖血的目的,在原著中许三观是糊里糊涂卖了血,有了钱以后不知道要这个钱干嘛用,想来想去最后决定讨个老婆算了。

但是在电影开头就表现出了许玉兰倾国倾城的美貌,许三观这傻小子就是因为爱上了许玉兰,所以才去卖血赚钱的。

第二,是许三观和一乐的关系。

小说中,一乐到底是不是许三观的儿子并不知道,只是因为人言可畏三人成虎,许三观自己疑心生了暗鬼,就越来越不待见何小勇和一乐。

原著本来是描写许三观这个人的狭隘和可笑,何小勇拒绝认一乐,以至于后来何小勇不给一乐买吃的,那其实对何小勇来说都是很正常的事,谁知道你到底是不是我儿子啊。

但是电影中特意安排了血型鉴定,一乐板上钉钉是何小勇的儿子,况且在何小勇家境富裕的情况下,也不愿意给亲儿子买个包子,这直接把何小勇推到了坏人的位置上。

戏剧冲突更明显了。

第三,一乐的戏份在电影中被增加,也同样被突出和放大。

在原著中,一乐只是许三观一个疑似不是自己儿子的儿子,和许三观有矛盾,最后矛盾化解,许三观为了他与天搏命的一个化身。

可是电影既然要把重点放在父子情上,就必须要重点描写一乐了:一乐是三个儿子中最成熟稳重,最孝敬爹娘的儿子,他甚至多次出来帮忙化解了父母之间、父母和邻里之间的矛盾,哪怕是被许三观厌弃也要死心塌地维护许三观。

一乐唯一一次表现出动摇,就是在许三观带着其他人去吃包子但却只肯让他吃地瓜的时候。

但这只是一个小插曲,很快就过去了。

一乐给何小勇喊魂是一个重头戏,在原著小说里,一乐只是象征性喊了一喊,喊了两声就赶紧停下去找许三观了。

而在电影里,一乐把自己所有的委屈和对父爱的渴望一声一声喊出来,许三观站在窗外听得心酸不已,这一声声的呼唤,象征着父子两人的救赎,极尽煽情。

这一幕其实设置得很好,河正宇和小演员都很赞。

第四,大高潮戏份的处理。

原著中一乐最终的爆发是又过了很多年之后的事情,许家在这几年中经历了很多社会上的折磨。

电影在喊魂戏后立刻就接上了高潮,一乐因为脑炎住院了。

为了给一乐治病,许三观像原著那样一路卖血,越卖身体越差。

原著里许三观为了气色能好一些,自己在太阳底下暴晒,而电影里,许三观就着栏杆倒立,为了把血色冲上来。

原著里发生了许三观因为过度失血而被医院输血的情况,电影里也有这个场景。

而且电影版本的许三观刚和医生争吵完,就把怀里的钱撒了一地,张开的,卷起的,残破的,地下都是钱。

面对周围人的争抢,许三观死命趴在地上保护着这些钱。

原著的大高潮基本没有写许玉兰,毕竟小说是关于许三观和老天爷的。

但是电影则不同,这边许三观为了卖血差点卖出去一条命,那边许玉兰担心钱不够居然自己卖了肾脏。

许三观抱着许玉兰痛哭,夫妻两人感情在这里得到了修复。

原著里两人的感情是靠岁月和磨难慢慢弥合的,电影这样设置显然更加煽情了。

电影里还增加了许一乐不顾身体病痛,满大街找许三观的情节,许三观那时跻身在一个小巷子里,就和当时一乐离家出走也躲在一个小巷子里最后被许三观找到一样,此处形成了一个呼应。

还有父子二人长街对视,许三观不顾川流不息的车辆执意走到儿子面前,这让人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

这也是小说里没有的情节,电影加拍了这些,让父子之间的感情更立体了,也更圆满了。

影片结尾有一个特别鲜艳的(屏幕颜色)场景,全家四口人坐在一起下馆子,每个人都分到了包子,还有贫苦时许玉兰在幻想中要吃的鱼。

这个情节安排得特别圆满,更突显了家庭的和美和苦尽甘来的幸福。

跟小说中许三观无论穷困还是有钱都只想吃炒猪肝相比,电影里的三观结局圆满,人生幸福。

虽然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是最后色彩艳丽的圆满镜头,看起来让人“回味无穷”,但这恐怕不是导演有意为之的吧。

一个贫困的四口之家,三个儿子都没长大,就算娶媳妇两个人不管了,但是肯定也要面对上学的问题。

学费不是一笔小开支,这笔钱怎么办呢?

靠许三观微薄的收入吗?

三个孩子刚刚养到十几岁,正是淘气和长身体的时候,但这时夫妻二人已经一个卖血差点卖了命,另一个卖掉了肾,这以后的日子怎么办?

卖肾后身体虚弱还能工作吗?

需不需要额外的保养?

这些保养需要多少钱?

这些问题不断萦绕在我脑海,哪怕电影是个happy ending,都不能缓解这种担忧。

抛开情节不谈,电影版《许三观》在人物性格上也有创新。

原著中的许三观是一个稍微有一点浮华的人,带有市侩气息,而电影版的许三观多了一些憨直,也算可爱。

原著中的许玉兰是一个比许三观还市侩的人,泼辣算计决不吃亏,还是个长舌妇,到处抖落自己这点家丑,许三观对此苦不堪言。

而电影版的许玉兰明显多了一些清纯和慈爱。

这样的改编,确实让他们的荧幕形象更正面了,观众也很容易会对他们产生好感。

 2 ) 刀尖舔蜜,以死向生

2015年1月15日,由河正宇导演并主演的《许三观》在韩国上映了,河正宇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一名著名韩国演员,他曾主演韩国顶尖电影《追击者》里面阴狠毒辣又变态的杀人恶魔柳永哲(有印象了吧?

那个坏笑的帅小子),但关于《许三观》的故事却说来话长,这部由中国著名小说家余华的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改编的电影,因为它的来路周折和历史悠久而备受中韩两国影人的瞩目和关注。

因为《许三观》是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所以我们在此对余华的文化作品和造诣做一些稍微详细的评价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结合文本背景理解和赏析这部电影。

说起余华,相信现在很多80后和90后都觉得陌生,十几年前,余华的《活着》已经被张艺谋成功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在国内外获得了成功。

余华是一位非常“聪明”的作家,他的小说里有着对人性接近动物性和兽性的洞悉,对现实生活诸多深刻透彻的体悟令他的小说返璞归真,具备简洁又深沉的魅力,简略的对话和情节中大有深意和谋划。

最重要的是余华的小说描写格局是时代性的,框架宏伟,这使他的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典范和严肃文学。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2000年)、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并被广泛翻译成英法意大利语等,在很多国家流传并受到普遍褒奖。

之所以在中国迟迟不能改编成电影,有着它特殊的历史和时代原因。

姜文曾经持有这个小说改编权,也无故搁浅。

在等待了14年之后,韩国买下了这部小说并改编成电影于2015年公映。

《许三观卖血记》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中国解放初五六十年代,作为普通家庭一家之主的许三观为生活所迫,一次次为妻子、孩子、情妇而去卖血换钱换食物的辛酸感人故事。

他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

许三观经历了中国很多的巨变,经历了大食堂时期,也包括六十年代的饥荒,一家三口靠喝稀玉米糊糊度过(80后也许还能从父辈那里听到这个故事)。

能以一个人和一个家庭折射整个时代的变迁与漫长历史身世,就是余华写作功力的最佳体现,也是他的作品充满意义的关键所在。

《许三观卖血记》人物形象接近白描,对话钢刀利水,有着底层农民的直接与憨态,也有着余华小说里一脉相承的荒诞,具备浓烈的妄诞色彩。

许三观跟着几个朋友去卖血,要先喝饱水,因为他们认为“喝足水血也就被稀释了,就像油被稀释了一样再卖给血头”,觉得这样自己就占到了便宜,以至于在抽血前,他们几个差点被尿憋死。

底层人民的愚昧和执信、把自己当牲口卖的悲凉,就在这个简略的情节中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农民依赖土地为生,然而土地却不再给农民以丰衣足食的现实保证,许三观们不得不以一次次“卖血”来应对人生各种考验与挫折,这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活,也是我们都早已远离的残酷和蛮荒年月。

用“出卖生命”的方式来延续“生命”,用自己的血和接近死亡换取养血的食物和继续生存,本身就是一个荒诞而荒凉的怪圈。

许三观在这个循环往返中努力挣扎,像拼尽气力的蝼蚁,在一次次苦难的轮回中以自己的血肉为家庭提供饮食温暖。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许三观的作为无异于喝自己的血吃自己的肉来延续生命(当然,这样一说开,就变得惊悚了许多)。

但许三观的思想简单,从未有过现代人的“多愁善感”或“抑郁症”,他没想不开过,他简单又显得“愚蠢”,总是积极应付各种困难,艰难中携抱家人前行,从一食一物中得到满足和喜悦,觉得自己很“幸运”,活得有滋有味。

许三观年老体弱时,想再用卖血来为自己买一次炒猪肝和温黄酒,却被告知自己的血液已经不能用,他当时就泪雨如下。

生命不能再被消耗和用来“买卖”也宣告了许三观的失去价值和临近死亡。

这就是余华文笔的残酷与生猛。

许三观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贫困艰难的时代,物质极度匮乏,时代背景动荡阴沉,人们所需要满足的首先是口腹之欲,希望吃得饱穿得暖,养得活一家老小。

这与当时的韩国有共通之处,当时韩国的处境也非常艰难,还在美军的控制下。

而且韩国与中国同属亚裔黄色种族,在家庭传统和伦理观念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使得《许三观》的故事被韩国改编上映成为可能。

物质希贵 饮食男女现在的90后是很难想象那个时候会吃不起白糖的情景,现在中国人的生活富裕了,吃的零食里面掺有大把白糖、面粉和巧克力,反而要节食减肥。

而在原著中,许三观为了讨好血头,攒了好几个月的白糖粮票拿去换了一包白糖送礼。

血头不收,许三观说“这么珍贵的礼物我自己吃掉就太浪费了,必须得送礼用才行”,血头为了领情也是非常珍惜的抓了一小把,放在舌头上舔舔:“这白糖真甜,细滑得就像小妞们的皮肤呢”!

许三观卖一次血能挣35块钱,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笔巨款。

五块钱就可以买十几斤的肉骨头,四五斤的黄豆绿豆和菊花(许三观一次卖血后送给情人的礼物)。

许三观就是靠每次卖血换钱,帮助自己困苦艰难的家庭熬过最低谷的时期(这一点与《活着》非常接近)。

在卖血后,他总是花上几角钱去胜利饭店,叫一盘炒猪肝和二两温黄酒,算是对自己的补偿和犒劳。

在韩国电影版中,这份小小的犒劳改成了韩国特色的切血肠和猪肝。

穷人吃不起肉,韩国的肉食和果蔬至今都是紧缺品,韩国电影里的大餐也总是众人围着吃一顿烤肉,每个人谨慎地夹起一团烤肉填进嘴里(有印象没?

)。

当时能吃一顿这样的饭菜,已经算是穷人梦寐以求的豪奢大餐。

余华的小说总少不了对食物的迷恋与珍重,它在那个年代,是每个人生存的底线,也是他们所能幻想的极致幸福。

章小东(文学大师靳以之女,曾经富贵的上海小姐)曾写过一本《吃饭》,记录自己只身前往美国的挣扎与求生。

富贵之女他乡奔命,滋味自然难以言语。

章小东借吃饭,记录了自己逐渐适应异乡生活,进而在异国赢得成功和坚强的故事(故事质朴感人,推荐一看)。

吃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事,在食物、物质和欲望都过剩和非常丰富的当下已经再也体会不到吃饭的重要性。

但吃饭对于简朴的人们和辛勤的岁月来说,始终都是每天最根本的一个追求、一个目标,口中滋味腹中温暖,才上舌尖甜在心头,总是挥之不去和特别重要的喜悦和安全感。

在韩国版的《许三观》中,前半段侧重写许三观与许玉兰的恋爱过程,简洁生动,一顿一餐很有生活气息和情趣。

许三观看上美丽的许玉兰,想娶她为妻,就请她吃白面面条,电影里的许玉兰(由著名韩国女星河智苑饰演)性格泼辣爽利,玉颈一伸,笑着就把面条吸进了小嘴里;吃完她说没吃饱(相当能吃的女汉子,强悍的胃口跟柔弱外表严重不符),许三观又请她吃大白肉包子,还给她买了一大包生肉做礼物(难以想象那个时候最珍贵的礼物就算一大块肉了…..一大块油乎乎的肉摆在谈情说爱的人之间……想想这个场景也真是醉了),这还不算,韩国当时属于美军占领地,美军带来了很多时髦玩意儿,所以许三观还有条件大方地送给许玉兰一小瓶(约28ml)的香奈儿No.5香水。

许三观和许玉兰就坐在最时髦的小咖啡馆里,许玉兰万般珍惜的小口喝着咖啡,心满意足地望着眼前摆着的、油纸包着的生肉;还有那小小一瓶香奈儿香水。

许三观说这个香水可香了,你试试看。

许玉兰就很小心打开了香水,稍微蘸了一下,扑在耳朵后面,迷恋地使劲闻了闻。

看到此时,在物质过剩年代,狂吃豪买、欲壑难平、味觉和嗅觉都早已麻木、家中罗列各种香水化妆品却早就厌弃的我们,仿佛也被他们召唤回了那个“食之有味,闻之有香”的年代,吃顿肉都是香的,扑一点名牌香水就欢喜到要命。

现在哪个姑娘闺房里不是摆着成批未开封的化妆品,衣柜里塞满没穿过的衣物,还没打开就已经有新品出现,还在买买买(淘宝就是给败家娘儿们准备的)。

虽说那个年代艰苦,许玉兰只有三四套衣服换着穿,从娘家带过来的两匹绸缎始终藏着不舍得用,但大家都非常珍惜和物尽其用。

许玉兰吃了许三观不到一元钱的东西,许三观说你因此欠了我的,就得嫁给我偿还。

婚姻中的功利和现实;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各种恩惠皆有目的,都被余华这一个小小的桥段描绘得淋漓尽致,生动有趣。

许玉兰生得美貌,婚后也泼辣能干,操持家外里里外外,一连给许三观生了三个男孩。

在电影版的后半段,集中在了这个家庭的建立与维持中,大部分篇幅都集中在了许三观和他的长子一乐的矛盾与和解中。

因为一乐并不是许三观的亲生,而是许玉兰与前情人何小勇的孩子。

许三观从最初的排斥、隔离到最后真情流露,与这个孩子之间产生了真挚的亲情和呼应,电影描写得细腻和感人。

亲子关系始终是中韩家庭中的主脉和支柱,“父权”也是传统亚裔家庭的主旋律,作为一家之主的许三观发现长子不是自己的,父权遭遇挫折,受到挑战,即刻崩坏,家中矛盾忽起。

他与长子之间的互动和逐渐尝试靠近,到最后接纳彼此,融为一家也象征了父权的重新回归和家庭秩序的继续稳固,也象征了中国传统家庭的延续与承袭。

许玉兰在婚前与情人偷情,是对许三观的背叛;许三观婚后又勾搭自己的旧情人林芬芳,又是对自己妻子和家庭的背叛。

这么一来大家就扯平了,心平气和了。

在这些有趣且诙谐的小桥段里,余华写出了人性微妙的争斗与对抗,妒忌与自私,也写出了家庭内部常规性的能量动荡与一定程度上的虚伪性、人的盲目和情感的漂移,验证了一个基础的感情观念:没有始终专一和纯洁的人和感情,生活就是接受欺骗与背叛,然后努力活下去。

许三观与许玉兰都出身贫贱,但他们却通晓人生明理,懂得变通,自私自利(人的本能,无可厚非),懂得生活的“智慧”,也相当现实。

许玉兰每顿做饭,都抓走一把米藏起来,慢慢攒了两小缸,就是这两小缸米帮助一家人度过了饥荒。

经历了时代的磨难和家庭的动荡,对生活始终忍耐和未雨绸缪,无异于强者,他们是能生存到最后的人。

电影版对小说做到了基本的忠诚和还原,完成度还算可以,但叙事过分集中在个体家庭,忽略了整个时代背景的描述和转移,只集中在个人情感变化上,也是电影局限性的体现,没能像张艺谋的《活着》那样,在人物和家庭的身后始终立有时代的厚重沧桑和风云变幻。

微末的小人物在自我命运中甘拜下风,只能用伏首贴耳、谨小慎微地躲过一次次风暴,卑微与谨慎是他们每一次都能幸免于难的法宝;而时代雄浑壮阔,倾袭所有人的命运与经历,气势磅礴凶悍,无人可与之抗衡,这只有余华的小说里才有的体现。

放在韩国的这个电影故事,跟中国观众有一定距离,已经很难体现原始文本的这个主要魅力和风采。

电影的结尾,生活的沉郁与艰苦退却,苦尽甘来,许三观用再一次卖血的钱,带全家下馆子,热气腾腾刚出锅的肉包子、韩国特色的泡菜鱼肉火锅,孩子们高高兴兴,夫妻心满意足。

这种幸福在当今看来也许不足以道,却是许三观一家最开心最高兴的时候,也是一群小人物执着不懈的追求和期盼,低到尘埃里小人物始终怀着对生活的热爱与信仰,苍茫沉郁的时代下总怀着希望,用自己的血和肉在刀锋上维系生活,却始终刀尖舔蜜,以死向生,倔强的求生求活。

蝼蚁也拥有着比大象更坚韧的生命长度,也有他本身的尊严和慷慨。

《许三观》的故事混杂着极致的残酷和别致的幽默,两者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一种猛辣的味道,让人五味杂陈,看过这部电影像历尽一个长久复杂的时空,我们成为了历尽沧桑的老人,也成为更轻盈更通透的青春,只能默默注视这些主角们丰沛感人的生命形象:他们从黑暗与蛮荒的生活里挣扎了出来,一身血和半生泪,用失去自己血液和生命的方式来交换一天天的生活,如此辛苦和煎熬也能含笑面对,这也许就是生命本身和最精彩的刚毅和不屈。

(署名党阿飞,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豆瓣电影”,违者必究!

 3 ) 此三观非彼三观

电影是很久之前就看到了,知道是韩国改编余华的小说,直到昨天看完原著,今天才拿出来看一看。

好多人都不喜欢原著被翻拍成电影,更别说是由别国来拍了,而我却一直觉得这很有意思,文学以一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本来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儿,更别提是由外国人来拍了。

好在韩国同天朝同属东亚文化圈,有着相似的伦理道德文化背景,这也使在大体符合原著成为了可能。

总体而言,电影同以前看过的类似韩国很相似,都是可以打上“家庭”“温情”“轻喜剧”标签的。

故事不足而一,但套路倒是蛮像。

也许我们无法猜到开头,却能看了一小半就猜到了结尾。

最后在高潮中贡献了几滴泪水,于是送走了又一部电影,在看过电影list中mark了一下后,没几日就抛在脑后。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韩国的这部翻拍版是无法做到同原著齐肩的,也许导演从一开始就没这么打算。

但无可否认,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

因此,韩方买的其实是一个故事,而将这种故事植入韩国文化中,观众熟悉的,是会买单的。

由此,我们无法责备电影对“原汁原味”的无能为力,即使好多台词从原著照抄而来,换了个语境,换了种语言,也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再者,原著的价值所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色在与当时社会环境的连接和对人性的深刻描写中。

前者理所当然无法再现,而后者私以为电影也辜负了原著。

无所质疑,小说对人性的描写是深刻的,但这种深刻复杂却充满柔情。

从三观夫妇对何小勇一家的痛恨无法原谅到劝说一乐给小勇叫魂,到最后路上碰到的来顺来喜兄弟的好意相助,小说对每个人的描写都入木三分,看了叫人叹息却最后欣然。

而电影却将人性模板化了,除了对三观一家性格着墨些许外,对一群配角描画却略显单薄。

这从何小勇死后三观上门向何家借钱就可以看出。

不过也许是电影时长有限,无法一一详细刻画导致。

最后,电影和小说表达的情绪或者主题还是不同的,一个着重家庭温情,一个涉及更深的社会与人性。

因此,此三观非彼三观,大家看看就好,不要太认真了。

 4 ) 《许三观》观后——抽调社会悲剧后的家庭喜剧

在传闻《许三观卖血记》要被改编成电影十几年后,韩国电影《许三观》终于与读者、影迷们见面了。

不知道大陆会不会引进这部韩国电影,我已经通过网络资源“先睹为快”了。

第一个直观印象是这部电影号召了很多韩国重量级演员,扮演许三观的是曾经出演过《追击者》、《黄海》、《死亡直播》等电影的河正宇,扮演许玉兰的是曾经出演过电视剧《黄真伊》、喜剧《色即是空》的河智苑,其他配角也是一些活跃于韩国影视界的明星们。

第二个直观印象是电影对于原著的忠实。

除了改编为韩国历史背景外,原著中所有主要人物的名字、主要情节、细节等都被忠实地改变成电影。

当用韩语说出“三观”、“何小勇”这样的中国名字时,在略显滑稽的背后是对韩国电影人严肃的创作态度的尊敬。

但是,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只有7.2,相对于9分高分的韩国优秀电影《熔炉》、《辩护人》来说,这部电影明显还有差距,差距的背后是电影将一部充满巨大张力的小说(喜剧的故事、冷漠的叙述和悲剧的内核)改编成一部彰显父子之爱的家庭喜剧,原著的丰富和深度几乎丧失殆尽。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论述古希腊悲剧时认为,悲剧的内涵是个人的正当性与习俗的正当性之间的冲突,进而导致的个人毁灭。

这种悲剧观一直被西方文学继承下来,可能后世的习俗是不同的,但是个人同习俗、时代、社会等,即相对于个人来说强大得多的力量,之间的冲突、对抗却是一以贯之的。

这才是悲剧的真正含义。

在原著中,许三观一生卖血11次,第一次是为了娶妻,第二次是为了支付一乐打伤对方的医药费,第三次是为了解决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最后一次是老年时为了自己。

这四次卖血相隔时间很长,而剩下的7次卖血则是为了贿赂二乐下乡的生产队长而卖血请客和为了抢救一乐而在去上海的一路上卖血。

原著的动人和批判来源于对造成普通公民贫困、只能用生命来换生存的历史、制度的批判以及在其中展示的被异化的人性和始终坚持的美好的人性。

作者始终保持一种有距离的叙事态度,小说由喜剧转向悲剧、作者对许三观的嘲讽所带有的“智识阶级”的高高在上的态度转变为对人物遭遇灾难时的“冷眼旁观”所造成的巨大情感张力,使原著成为余华最好的小说。

原著中许三观与一乐的和解发生在何小勇出车祸后的“喊魂”,这时小说的喜剧阶段即将结束,许三观之后的卖血将悲剧推演到顶峰。

而电影因为抽调了原著中中国那段“特殊”的历史,因而导致个人与习俗相对立的悲剧结构无法成立,无奈只能拍成一部家庭喜剧。

于是,许三观与一乐的和解、电影的高潮只能放置在许三观去汉城路上的一路卖血。

因为我不熟悉韩国历史,对于那段韩国普通民众的贫困的原因不清楚,因此无法判断导演如此改编是否具有严肃的批判含义。

但是,由此反观中国观众对于这部电影评价较低的原因就是,观看这部电影的可能都是余华小说的粉丝,在他们的认知和情感中对于那段历史的态度是鲜明的,当电影抽掉这段历史后,中国观众当然无法从电影中获得像从小说中获得的相同的震撼与体验。

尤其是在看过《熔炉》、《辩护人》这样非常优秀的、具有严肃批判精神的韩国电影后,对《许三观》的评价也只能到这个程度了。

十年前,张艺谋改编了余华的小说《活着》,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在中国大陆上映,但是被很多人认为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

在传闻改编《许三观卖血记》的十年后,我们有幸看到了这部电影,但是我们同时尴尬地看到,这是韩国电影人改编的。

2011年《熔炉》上映后,我们感叹中国电影人何时能拍出像《熔炉》一样的电影;2013年《辩护人》上映,我们问了同样的问题。

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想这种问题会被我们多次问起。

我再次强调我几年前形成的一个观点,即韩国电影已经把中国电影甩得远远的了。

如果说我们拍不出《熔炉》、《辩护人》可以找审查制度做借口,但是我们也没有拍出多少优质的、多元的商业电影。

龙斌说,有什么样的电影消费者就会有什么样的电影生产者,我们应该用手中的电影票将很多粗制滥造的中国电影赶出去。

但是,可惜的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同样不要脸,无论多烂的电影我们照样会去电影院买票去看。

没有健康的电影生态环境、没有优秀的电影制作人是不会有好电影的,没有优质的电影观众,结果也一样。

 5 ) 这个社会从来不缺乏无聊的看客

晚上看了一部韩国片子《许三观》,从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改编。

原著曾经翻过,余华的小说基本上都看过,他是国内少数几个写书很有特色的人,而且有不少的作品出来。

除了前两年的那个《兄弟》令人失望之外,其他的都相当有意思。

《许三观》的原著里面那个饥饿年代躺在床上用望梅止渴的方式应付没有钱买菜买肉的场景,也在影片中有展示。

韩国人的改编相当成功,把一个中国的小说,中国的饥荒和人性,完全融入到韩国社会之中,根本看不出来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除了许三观这个名字之外,其他的都本土化了。

原著中的许三观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小人物,作者似乎用一种极其残忍的客观视角描述了他的一生。

电影里面则有更加丰满的表现,比如他年轻是喜欢了一个姑娘,就去用卖血的钱请她吃饭,然后跟老丈人许老头说,您要把女儿嫁给我,你只有一个女儿,要是嫁给另外一个,你的香火就断了。

另外你女儿现在的那个相好也不是什么好人。

于是老头答应了。

韩国是一个很男权的社会,女儿的婚事被父辈决定了。

那女儿去找她的相好,希望他娶她,可对方不愿意。

她就铁了心跟着许三观了。

第一次卖血,许三观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极为重要的交易,他娶了老婆。

这次卖血对于他来说就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开端,开启了他结婚生子的人生路程。

十多年之后,他已经有了三个儿子,老丈人也已经不在了。

他本来有三个儿子而生活幸福,却因为街坊的流言蜚语不得不烦躁甚至是极其痛苦,大家说他的大儿子不是他亲生的,而是他老婆之前那个相好的种。

许三观希望用血型来证明,大家错了。

可是现实让他无法振作起来,一乐的血型证明不是他儿子。

从此之后,他就消沉无比。

直到三个儿子和别人打架,一乐为了给两个弟弟出头,一块石头就把对方的头给磋了,对方家长找上门来索要医药费,家里没钱,就把他的家具什么的全部拖走。

他老婆去找之前那个男的理论,希望能从那里得到一些钱,可对方一毛不拔,还大打出手。

许三观没有其他的能力,只好第二次去卖血换回家具。

片子里面有很长一段细节描写讲述他知道结果后的郁闷,和对一乐的疏离。

但一乐实在是一个特别好的小孩,并没有因为养父的那种态度而改变他的情感。

小孩在这里是最无辜的一个,因为父辈的不慎而承受着苦难。

还好的是,片子展示了所谓的报应不爽,孩子的血缘父亲最后得了怪病,医生也束手无策。

可一乐也有他同样的病,直接在路上晕倒。

许三观夫妇为了就小孩各自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女人卖了肾,男的到处借钱借不到之后再次去卖血,一次只有三千块,医药费要三万块,他只好在不同的地方卖血,最后差点死掉,终于凑够了钱。

影片的结尾是一家人吃上了包子,给了一个看起来还比较好的结局。

在一个人伦社会里,情感的冲突无法避免,但超越的情感也存在着,并支撑着家庭。

许三观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能力的一个人,他甚至连他老婆说去杀了那个畜生的建议都不敢去做,而是一个人躺在桌子上流泪。

但他为了那个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还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不愿意去伤害别人,宁愿伤害自己。

也许是一种懦弱,也许是一种悲哀。

更多的是一种善良的人性的无奈。

底层的人,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只能是默默承受。

但他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反抗,来证明了作为人,他活的尊严。

那些嘲笑他的人,在危难时刻一毛不拔,只是这个社会冷漠无情的表现而已。

这个社会从来不缺乏无聊的看客,都希望从对方生活中找的自己的乐趣所在。

但在嘲笑中生活的人却要有生活的勇气去面对,无论多么不公,无论多么委屈,都需要一力承担的精神。

好在是他有一个好的老婆,一个好的儿子,让他有那个力量继续活着。

或许很多时候,人活着就是因为有一些寄托。

这才是最为真实的信仰和力量。

 6 ) 许三观的三观很正!

早之前听说河正宇要翻拍《许三观卖血记》,一度担心毁原著的节奏,看书的时候心想要是拍成电影,怎么也应该由老谋子这样的导演,才能排出原著的精髓来。

看了后觉得担心是多余的,影片剧情还是大抵尊重原著的,在很多细节上也能表现出来,比如片中人物名称基本没改,再如三观走起路来一直都是背着手,卖血站的油头医生发型。

不过也因国情的不一样,猪肝变成了血肠,酒要温一温,手指划三个圈儿的小细节减掉了,也因电影时常的原因删减了一些虐心的片段(龙根死的那个简单带过了) ,河正宇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韩国实力派演员,没想到导演也很棒嘛,尊重原著是大多读者愿意看到的。

PS:余华也该庆幸了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好作品被翻拍成电影基本都还原了书上的精髓,一些个觉得翻拍的不好的人,你们去看看《盗墓笔记》的命运,就会有很大的安慰了。

很好的一部电影,荐之!

 7 ) 《许三观》:抽干历史感的韩剧式电影(6.5/10)

2015年的韩国电影《许三观卖血记》抛弃了余华原著中小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助和荒诞感,注入了韩国电视剧家庭温情的核心伦理,使得“父爱妻从子孝”变成了电影的主题。

这样的转换并不能说不好,因为体现东方的传统伦理可以说是韩国电视剧的强项,也是韩流风靡亚洲的原因之一。

但是期待看到如同李沧东《薄荷糖》,金基德《收信人不详》这样具有厚重历史感的韩国电影的观众可能会失望,因为电影《许三观卖血记》本质来说只是一部精致版的韩剧。

余华在90年代最重要的两部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曾经被很多人当成生动版的中国当代史来读。

《活着》早已在1994年被张艺谋搬上了大银幕,但《许三观卖血记》的电影改编却一直难产,其中原因不言自明。

所以河正宇自编自导自演的韩国版确实是一个空白的填补。

河正宇在《恐怖直播》和《黄海》等电影中已经展现了精湛的演技,他在演员界中的地位也在这部电影中体现,因为就连几句台词的小配角也由眼熟能详的明星演员担任,表演方面无须担心。

电影的一个大问题在于“精致版韩剧”的拍摄手法与“吃不饱饭”主题的矛盾。

韩剧的拍摄手法比较追求浪漫化事物。

电影的布景精致,衣着考究,用高光为主的拍摄手法虽然让电影变得亮丽好看,却牺牲了真实的贫困感。

喜剧的风格虽然体现了诸多小人物的乐观精神,却缺少了余华小说中的荒谬残酷。

更重要的是,对于“历史”的故意遗忘使得观众不明白为什么这些聪明能干勤奋的人儿会穷到这样的地步。

电影始终都没有给出如此贫困的原因,只是作为一个先决条件树立在那里,最后给出一个在贫困中挣扎但乐观向上的大团圆结局。

这就和很多韩剧电视剧一样,穷人富人公主王子一开始就决定了,原因基本不去探究。

其本质上还是成人童话。

虽然《许三观卖血记》的小说看了好久了。

但结尾还是记得和电影完全不一样的走向。

小说中,许三观最后哀叹的不是他没钱吃不饱饭:生活已经好了,他不需要再卖血为生。

而是血头告诉他他老了,血已经不能卖,没用了。

这是一种对于自身价值丧失的悲哀,是人生中终有一天的虚无和无目标感带来的悲剧。

但韩国电影的改编却简化成了一个不明所以然的大团圆:一家人终于围坐在一起吃泡菜鱼火锅和大包子了。

高光柔镜的处理完全弱化了余华原著中人生本质和时代的悲剧感。

就如王子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样,后面是否还要卖血吃包子,还是家庭和睦了就一直能吃包子?

编导似乎完全都不想提了。

电影其他的一些缺陷包括,许三观对于一乐的态度前后转变太突兀,缺少适当的铺垫,以及几个有头没尾的配角等等。

不过总体来说,电影的节奏轻松明快,演技突出,有些地方颇为幽默,有些地方也能催泪,看后的沉重感不大,反而让人感染到了积极乐观的情绪,也能增添对泡菜鲫鱼和包子的食欲,像我看完后马上就yelp能吃泡菜鲫鱼的韩国店了。

 8 ) 《许三观》许三观的前半生

1992年中韩建交。

1994年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铅字素笺,光影中重生,似一只尽态极妍的火凤凰,在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

之前已多次被奥斯卡提名的张艺谋,显然能从容地面对国际舞台上的镁光灯了。

但纵观第47届的实力大作,此次的荣耀是实至名归,亦属难能可贵的收获。

而对余华来说,他的文字,以具象的姿势走入别国的文学语境里,戛纳这一步是有它的实际意义的。

对韩国的“文艺青年”来说,余华这个名字不仅不陌生,相比较其他的中国当代作家,韩国人对余华的偏宠是不加掩饰的热情与执着,就像他们对张国荣的喜爱,又像国人对村上春树的推崇。

有一年圣诞节,我曾订购四本余华全集(中文版)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几位韩国朋友,想要说明的是,我们事前有过沟通,这份礼物当真是他们自己选择的。

对韩国文学青年来说,《许三观卖血记》并不是冷僻的作品,它随意地出现在韩国的国外文学选读里。

因此,河正宇要把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搬进银幕,这并不是一个文艺青年的任性梦想,也绝不是弃票房玩冒险的“自杀”行为。

相反,它早就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推广通道,获取商业利益是这部电影的主要目标。

另外,余华的大名挂在宣传旗杆上,又不能否认他们想要在中国提供的海外市场名利双收的希冀。

由此,再观电影《许三观》,这是一部商业片的认知便毋庸置疑了。

事实上,在我看来河正宇的《许三观》与余华的原著《许三观卖血记》灵魂上是无法对话的,高判立下,余华说了那么说,河正宇只说了一件事“私生子”。

没错,连名带姓用过来,故事中的人物他们的确拥有70%相似的躯干,可是他们想要表达的其实不是同一个东西。

这不是河正宇能不能说的问题,孕育故事的“土壤”发生了变化,就不可能在水稻田里种下小麦玉米红高粱。

这种“不同”虽不是评论一部电影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但它被钳制于改编剧所固有的想象力空间,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当然,有余华参与改编这一事实,还说明“因地制宜”是国际影视合作的基本做事方式。

事实上,余华、莫言、苏童等等他们的一些作品,特别是设定了特殊时代背景的故事其实不太适合移植到异国的土壤上。

即便嫁接成功了,定是要另辟蹊径的,代价是原著所特有的最精彩的“语境”要被弱化,甚至隐匿不见。

就比如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貌似絮絮叨叨说的是吃喝拉撒的事,讲的是风雨飘摇中的人生小孤帆,为了生存为了养家选择残酷的卖血之路。

而它最重要的是时代背景,这是小说的灵魂。

韩国的《许三观》在演绎时不会有这么沉重的包袱,硬加上去,又会贻笑大方,所以它也进行了整容术。

没有那么丰富的“阅历”,咱们就讲普遍的人性,讲家庭。

当然,时间跨度上也会缩水。

小说里,许三观从二十郎当的小伙子一路走过人生,到了六十花甲的暮年,输出的血从丰盈新鲜,变成卖不出去的“老血”,悲凉一生的气息扑面而来。

电影则把故事定格在了许三观壮年时大儿子许一乐11岁那年。

后面全部砍掉。

不难发现,在此,电影与小说分道扬镳。

由何小勇的脑病延展出许一乐遗传了父亲的“脑病”,他命悬一线,许三观需要重新审视他与许一乐的关系。

而小说里描述的许一乐在饥荒时期所得的“肝病”,是完全映照了当时全民的生存状况,是忠实于社会背景的,是特别的寓意,但它与韩版电影《许三观》再无关系了。

如是,韩国的《许三观》其实是一个戏剧“人物”。

他不是余华在小说里展现的时代缩影,不是令余华产生悲悯之情的民族生命力,不是压榨人物去承受苦难的生存环境。

就连对“平等”观念的视角,及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思考,电影与小说都各自为政。

与其说电影《许三观》改编自小说,还不如说它是衍生自韩版《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自序文的故事。

在其中的一段文字里余华这样总结“许三观”这个单纯的人物:【他知道的事情很少,认识的人也不多,他只有在自己生活的小城里行走才不会迷路。

当然,和其他人一样,他也有一个家庭,有妻子和儿子;也和其他人一样,在别人面前显得有些自卑,而在自己的妻儿面前则是信心十足,所以他也就经常在家骂骂咧咧。

这个人头脑简单,虽然他睡着的时候也会做梦,但是他没有梦想。

当他醒着的时候,他也会追求平等,不过和那个雅克布阿尔曼苏尔的臣民不一样,他才不会通过死亡去追求平等,他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他是一个像生活那样实实在在的人,所以他追求的平等就是和他的邻居一样,和他所认识的那些人一样,当他的生活极其糟糕时,因为别人的生活同样糟糕,他也会心满意足。

他不在乎生活的好坏,但是不能容忍别人和他不一样。

】到此,脑子里就有了鲜活的画面。

余华所说的这个许三观在河正宇演绎的角色里复活了。

所以你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许三观从四叔那里知道卖血可以赚钱之后,他开始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摇钱树”了。

用卖血赚来的钱娶了媳妇,生了孩子,享受了苦中作乐的11年天伦之乐。

然后因为镇里的闲言碎语,想要揭开大儿子长的不像自己的谜团,做血型鉴定,许三观中大奖,大儿子变成私生子,他心中的幸福生活崩塌。

这里是分水岭,从这儿他看到自己与别人是不一样的,他的日子是更糟糕的。

养家糊口的心酸不是理由,卖血求生的贫穷也不是问题,他的疾病是自己的“颜面”,戴了11年绿帽子的耻辱感。

于是,他迁怒于身边的一切,不正常上工了,无心照顾家庭了,能无赖就无赖,得过且过。

在接下来的剧情里,许三观对大儿子的“态度变化“成为故事进一步发展的依据。

就像美式的家庭温情剧,关系破裂,至弥合情感裂缝。

态度冷酷,到松动,再到慈软,最后倾听心声接纳一切。

需要升华什么样的主题呢?

一家人继续相亲相爱生活在一起了。

私生子生来不是戴罪之身,它不应该为这样的悲剧埋单。

许玉兰也没有错,她是被奸污的,也是受害者。

许三观更加无辜。

总之,是这该死的生活在磨砺人的生存意志,就这么简单。

逃离电影,回到余华的小说。

把被我故意搁置的最后一段补上。

余华说:【这个人的名字很可能叫许三观,遗憾的是许三观一生追求平等,到头来却发现:就是长在自己身上的眉毛和屌毛都不平等。

所以他牢骚满腹地说:“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到是比眉毛长。

】从最后一段的描述中,是能够看到余华把许三观这个人物升华了,升华成一个沉重的“悲情”,并且对无法改变的“不平等”状态用了“欲言又止”的深意,生动又深刻的对比,让“人”看起来如此渺小,面目如此滑稽无奈,而生命又是那么高贵。

总之,在这群“渺小”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不是由他们自己书写的,在他们的身后,那张魔幻的背景图是真正的主角,你看到了吗。

河正宇自编自导的第二部电影还是蛮成功的,与第一部比较,有太多的进步与惊喜了。

如果许三观卖的不是血,是拉石头、扛大包卖苦力谋生,脱离了余华的小说,这部电影的写实感与生活情趣都很突出。

河正宇还是领会了余华文字里偶尔暴露的“魔幻”色彩。

电影《许三观》里也有少量的尝试。

可是,与河正宇认真演戏不同,他导演的风格里有一种调皮的“黑色幽默”,这在他的第一步作品《过山车》里尤为突出,这种风格若发挥不好,极易把剧情引向松散。

另外,《许三观》的卡司是我喜欢的,河正宇就不说了。

尹恩惠自毁形象,差点没认出来,其实是个小惊喜。

有“奇皇后”影子的河智苑也很努力,在人群中成为焦点时,不知有没有“玛莲娜”的自豪感。

金成钧跟成东日可是我们全家人的“偶像”,《请回答1994》在2014年初给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太多欢乐。

PS:据说余华之子余海果可能拍《许三观卖血记》,若不是空穴来风,又是一个新的期待。

 9 ) 我和儿子一起看《许三观》

我已经忘记自己第一次读《许三观卖血记》是在哪一年了,只是忽然之间这部电影就出现在了眼前。

而且编剧是余华。

是的,余华,那个我充满敬仰和喜爱的作家。

在韩国,意大利,余华的拥趸其实不比中国少,且韩译本和意大利译本在这两国的影响力也很大。

很多年以前,读余华的作品,总是被他逗笑,然后伴随而来的往往是泪水。

很多时候,好电影就像好人,总要遭受一些多舛的命运。

张艺谋拍完《活着》,至今也没有让它以正式的渠道出现在观众面前,当然这怪不得他,但是我想知道现在他自己是否还偶尔惦记那部给他带来声誉的电影。

1999年的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使得韩国电影近几年迅速在亚洲范围崛起,电影质量之高,只能让我们站在身后,看人家的背影。

我想《许三观》很难有中国导员去拍摄了,无论是审查,还是铺排院线,在当下的中国,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这部电影是我带着儿子一起观看的。

韩文我们听不懂,那些汉字,我五岁的儿子也只能看懂一个大概。

但是我想他看懂了电影。

艺术就是有那种震撼人和感动人的力量。

我知道我儿子看懂了,他问我为什么那个爸爸对待一乐那么不好。

我没有解释清楚。

后来看到许三观因为卖血晕倒,卖血的钱四散,被围观的人疯抢,他哭泣着喊道,不要抢他的钱,不要抢他的钱……除了知道那钱是卖血而来,他还知道那是给他儿子看病用的。

结尾的时候,看到许三观一家高兴地去吃肉包子,儿子开心地说,爸爸,我想给他们取几个外号,一乐叫一包子,二乐叫二包子,三乐叫三包子……我不知道是否应该带着五岁的他看这样的电影,但是人世的悲苦与欢愉,隐忍、欢笑与泪水,从来都是近在咫尺,即使我们装作视而不见,它也在静静窥视着我们……

 10 ) 许三观

开学初从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满怀期待地取下了这本书,学期末在夜深人静的夜晚看完了这部电影,遥相呼应,让人心安,唯有借用金星老师的招牌动作,并道上一句“完美”足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因为是原著党,必然对作品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而通常这些批判带有点无理取闹。

电影偏离改编太多,名曰不尊重原著;电影生搬硬套,谓之缺乏创新。

即使深陷如此一个两难的境地,近年来仍有越来越多的热销作品从书本走向了荧幕,我们在消费它们的同时总忘不了吐上几口唾沫,利用网络这个匿名平台无所顾忌地感性宣泄。

再回到《许三观》这部电影本身,首先我非常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的小说竟然要把版权卖给韩国,果然天底下什么都是韩国人的?

国籍的转换,意味着架空了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拍得再好充其量展现了人性的沉浮,无法升华特定时期的艰难困苦,即许三观是当时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缩影。

如此诟病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弥补的,为了观影的心理平衡,我们姑且跳出余华设置好的一切,去体味一番严肃文学的喜剧粉饰。

影片一开始是循着原著摸索前进的,我能强烈感受到文字和图像两种元素的碰撞和冲击,以及最后达到的高度统一。

记忆犹新的片段是许三观一行三人喝水憋尿去卖血,天真烂漫地以为血的浓度被稀释,自己可以赚到一点。

这幕看得人发笑,却也心疼。

然后是饥荒年代,家里揭不开锅,许三观便躺在床上给儿子们做起了大肉包子,口述详尽的制作工序,听得大家哈喇子满嘴流。

是的,咽下口水就能尝到大肉包的味道,岂是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我们能有所共鸣的?

当然还有一些细节无法还原,例如卖血后的黄酒加炒猪肝标配被替换成了浊米酒加猪血肠,于国人而言生疏了几分。

“拍一下桌子”和“黄酒温一温”的刻画不复存在,于是小市民装阔佬的形象干瘪了,如同卖完血的肉体,缺失了血液滋养的活灵活现。

许玉兰的人设也不再是会骂街的泼妇,太过温文尔雅,结尾卖肾的神来一笔让我始料未及。

许三观年迈时还想卖血却没人要的场景是小说中的一幕高潮,这里没能表现出来略感惋惜,毕竟导演只截取了书中的前半部分。

不得不提一下豪华的演员阵容,河正宇自导自演,眼神里都是戏;女主河智苑有点眼熟,原来我看过她演的《傻瓜》。

要是顺应剧情的发展,他们凑一对姓氏也不必担忧了。

饰演一乐的小演员很抢戏,颜值颇高,非常看好他日后的表现。

尹恩惠在里面客串了一把,真正的女神敢于自黑,这造型给跪。

据说导演本来暂定是姜文,可惜特色国情下太多无奈无从言说。

最后送上里面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以后你长大了,不期望你会为我和妈妈做点什么,我和妈妈快要老死的时候,念在把你养大的情分上,心酸涌上心头,流几滴眼泪,我们就知足了……

《许三观》短评

无趣肤浅,流水线的演技。

9分钟前
  • 如虎添翼
  • 较差

假大空脱离中国背景拍摄的真是不伦不类

12分钟前
  • 刘善甫
  • 较差

书是太早之前看的了,很多情节已经记忆不清了,没法原著党了哈哈。片子一乐生病前还行,生病后为了煽情而煽情,没拍出什么东西用管弦乐硬拉,比较普通。

14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在韩国票房成绩令人汗颜。 但是一部好电影。 何征宇的尝试也值得鼓励,特别喜欢在Healing Camp中的那段。不过无论如何…… 故事还是充满浪漫的地方。

16分钟前
  • simply me
  • 推荐

改得挺韩式的,架不住演得好,让人吃这套啊……

18分钟前
  • Mumu
  • 推荐

虽然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但是隐约感觉是在讲述苦难。韩国电影版的轻喜剧风格,时尚靓丽的拍摄手法,温馨感人的家庭日常,估计不是原著想要表达的吧,最后的煽情戏也是画风逆转,小演员都很可爱啊

23分钟前
  • 蒜 | BOY A 🌈
  • 还行

电影基本按照原著拍的,但因为是在韩国,少了大跃进,大革命,知青背景,原著的灵魂没有了,另外导演也没进行韩国本地化的创作,虽然演员很优秀,但电影就有点不中不韩了

27分钟前
  • CC的梦想
  • 较差

高中时看的原著,书里残酷带血的以往中国社会现实曾令我受到了震撼,也许是因为那个年代的韩国与中国差距太大,改编后的故事跟原著走的路线不同。不过看得出电影着实下了番功夫,结局美满挺好的。期待中国许三观。

30分钟前
  • Number13baby
  • 推荐

阿布季[泪]

35分钟前
  • Anondot
  • 还行

许家人就是好~

37分钟前
  • PROMISE921
  • 推荐

【6】河正宇的真诚一眼可见,据说幕后也是自己拉投资和找演员。可成片看下来确实很难称之为一次成功的影视化改编。首先这个故事的中国色彩太过浓厚,移植到同年代的韩国,人物从扮相上就缺乏代入感和质感。其次,剧本也没抓到原作的悲凉底色的精髓,虽然亦步亦趋翻拍原著,可惜徒有其形。最后,也是最遗憾的一点,可能是为了票房考虑,结尾沦为了煽情的套路,彻底飞出了原著,沉没在一众赚眼泪韩剧式电影的海洋中,实在可惜……

38分钟前
  • Feifei Sun
  • 还行

挺好的,可惜被韩国人拍了,要是背景是中国肯定就更棒了!

41分钟前
  • 澄识
  • 推荐

一次失败的改编,原本沉重严肃的故事转换为韩式家庭剧,显得轻浮失去了原著的韵味,沦为平庸已成必然。

46分钟前
  • 月夜
  • 较差

拍成浪漫温馨家庭喜剧是闹哪样

49分钟前
  • 把噗
  • 很差

爆米花有毒~

53分钟前
  • 狂梦
  • 还行

一乐给亲生爸爸喊魂时,对着藏在窗外的三观哭着喊:爸爸回来吧,带我们走吧,真是瞬间飙泪啊。

58分钟前
  • 希维德鹿
  • 推荐

余华民风感十足的小说在韩剧化电影的包装下大换血,缺少了历史的厚重感,多了小家庭的味道,不变的是风趣淳朴的对话形式和语言风格。2015.

1小时前
  • 郝小勺
  • 还行

從各個角度都不喜歡這一次的改編,影片最大的問題是故事背景由內地生硬地被轉嫁到了韓國,內地那些年的歷史被無奈抹去之後,格局被縮小到了喜當爹的故事,從一個時代的悲劇變成了許三觀一個人的性格悲劇,沒有了時代變遷的痕跡,剩下的只有如韓劇般狗血煽情的親情故事而已。

1小时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较差

没想到小说变成电影后竟然如此单薄。原著中的荒诞感、时代感和社会、文化层面的解读空间全都消失了。单向的父子和解占据了大部分篇幅,温情的基调显得格外奇怪。余华最擅长使用的重复手法在影片中没有被很好地完成,所谓意义就更无从谈起。总之,这次改编是失败的。

1小时前
  • 西四小二
  • 较差

這已經可能是這部作品最好的歸屬了,要麽在廢紙簍里爛掉,要麽拍成毫無鋒芒的作品,要麽就在環境相對寬鬆的韓國重現光芒。

1小时前
  • 颍原真吾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