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期将至

Pora umierać,Time to Die

主演:达努塔·沙弗拉尔斯卡,克日什托夫·格洛比什,帕特雷齐娅·谢夫奇克,卡米尔·比陶,罗伯特·托马谢夫斯基,阿格涅什卡·波德夏德利克,彼得·亚尔凯维奇,玛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年份:2007

《死期将至》剧照

死期将至 剧照 NO.1死期将至 剧照 NO.2死期将至 剧照 NO.3死期将至 剧照 NO.4死期将至 剧照 NO.5死期将至 剧照 NO.6死期将至 剧照 NO.13死期将至 剧照 NO.14死期将至 剧照 NO.15死期将至 剧照 NO.16死期将至 剧照 NO.17死期将至 剧照 NO.18死期将至 剧照 NO.19死期将至 剧照 NO.20

《死期将至》剧情介绍

死期将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部影片讲述老妇人安吉拉(黛纽塔·辛波斯卡 Danuta Szaflarska饰)在临去世前几天与世隔绝的日常生活。这冷清孤单的世界里,既有她对死亡的恐惧,也有她记忆中曾经的幸福与梦想。与老人相伴的只有她唤作“Phlia”的小狗,安吉拉喃喃自语,自问自答。她一心挂念着自己的儿子,可最终也没能相见。在死亡悄然逼近的时候,安吉拉总是望向窗外的秋千,好像回到了从前的快乐日子。在宁静的摇曳着怀旧情怀的黑白光影里,影片默默地记录着老人最后的弥留时光。 影片荣获2007年波兰电影节观众奖、最佳女主角、最佳音响、影评人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红花绿叶初音岛I&IIP.S.P.RE-ANIMATED巾帼枭雄24小时第五季玻璃之城电器街的漫画店老蒲的春夏秋冬十月节风云剧场妈妈豪斯医生第八季偏偏爱上你最后一个男人第四季拳霸雪莲花盛开的地方孤独杀手奇袭地道战甜蜜河超力少女覆流年隋唐演义嫌疑人第一季血与水第一季恋爱缺席的罗曼史后来发生了什么午夜天鹅我的小马驹:最棒的礼物黑帮卧底第一季琼斯的自由国度盗墓风云

《死期将至》长篇影评

 1 ) 多罗塔·肯杰尔扎沃斯卡用电影照见人生之“死期将至”

波兰是一个充满苦难的国家,波兰电影最重要的历程就是从艰苦卓绝的战争和连绵而至的苦难中顽强的生存下来,并将这种苦难变成艺术。

波兰的历史可以说是战争的历史,从希特勒的蹂躏到斯大林的独裁,很难想象这个国家的人是在一种怎样的社会形态中生存下来的。

但是,不得不说波兰电影最宝贵的地方,那就是敢于面对现实,敢于剖析民族性格,将人性中最脆弱而柔软的地方完美的展现出来。

说起波兰导演,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基耶斯诺夫斯基,瓦伊达,波兰斯基等等,而多罗塔·肯杰尔扎沃斯卡是一位被忽略的女性导演。

她的电影总是喜欢用特写和空镜头来营造一种空灵的美感,因了女人的细腻和柔情,她的电影总是如一股泉水一般,潺潺的流进人的心里。

《死期将至》以怀旧的质感呈现出整部电影,巧妙的回忆方式,华丽的特写,流畅的剪辑让整部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之感。

然而,故事却残忍的让人心痛,整个故事围绕着一个死期将至的来人来叙事,其中穿插了家庭问题,空巢老人问题,以及沟通的问题,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虽然影片中的角色不多,但是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老人居住的地方是一座来房子,当老房子面临拆迁的时候,老人表现出了毅然决然的捍卫,或许对于她来说,这间老房子是唯一属于她的东西,她所有的生活,所有的青春都贮藏在这里,她不愿离开,仅仅是因为她生命的无处安放。

前两年,家里的老人接连着趋势,健在的外公外婆整日处于惶恐之中,他们的害怕不言而喻。

而那几年,我总是以标榜自我式的生活不肯归家,然而,有一天,妈妈打来电话说,外公外婆选好了墓地......从那一刻开始,我懂得了生命的倒计时。

他们看着我成长,看着我成熟,看着我离家,而他们的生命,就在这看着,看着的过程中慢慢的流逝。

记得念大学的时候,外公对我说,他一定会亲眼看着我飞黄腾达,而我到现在依然碌碌无为........电影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能够把几十年的人生缩短到短短的一两个小时,让你在这一两个小时之内就能体会到生命的历程以及最终的归宿。

这也是电影的残忍之处,所谓的现实主义就是一把匕首,直接插进你的心脏。

在《死期将至》这部电影中,主体是一个老人等待死亡的过程,而多罗塔·肯杰尔扎沃斯卡并没有设计太多情节用来解释老人的生平,而是在此后的过程中,用望远镜来作为时空的过渡,这种别具匠心的设计也使整部电影增色不少。

肯杰尔扎沃斯卡的电影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第二,用细节深入到角色的内心,第三,关注个体生命,避免说教和政治,第四,形式之美和内容之残酷形成明显的对立。

“色彩作为影片视觉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艺术的一门语言。

它突破了以往将摄影和画面单纯作为叙述工具的框架,充分发挥其能指功能,传达出电影故事本身无法表情达意的信息内容。

”本片沿袭了黑白电影特有质感,用最单纯的色彩组合呈现出一个老人最后的时光。

每一位导演在进行色彩选择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目的,而色彩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自然在线,而是一种意向性的符号元素,可以这么说,肯杰尔扎沃斯卡的电影突破了以往将摄影和画面单纯的作为叙述工具的框架,使其能指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既定一个主题,深化其主题,从而提升整部电影的构架。

传达出了电影更深层的信息内容,尤其是影片中的生死观以及延伸出来的人性关怀,摆脱了波兰电影以往的道德焦虑之感,取而代之的是最深刻的哲学命题以及生活问题。

 2 ) 时间纵横

很难得看了黑白电影,从凌晨一点半看到凌晨三点,视觉削弱(我可不想这么形容,但要说普世审美的话黑白电影确实没有彩色激光来得刺激)的同时听觉灵敏,享受的同时泪流满面。

结论是失眠反正也是衰颓,不如看看有关死亡的电影。

你会反反复复在这部电影里看到时间,透过时间你可以看见青春或衰老的躯壳,透过躯壳你可以看见真挚或无情的精神,最后你会看见死亡,理所当然。

时间、时间。

多罗塔并没有安哲那么喜爱玩弄时间,用长镜头模糊真假的界限,相反多罗塔的镜头说是朴素也不为过:“这里是回忆插叙”、“然后这里是平铺直叙”。

电影几乎是诚恳地告诉观众时间线。

但绝妙的是多罗塔懂得光影插曲的艺术。

时间线清晰明了,却又因为画面音乐眩晕迷幻,所以观众仿佛进入了一层梦境——这时会觉得时间并不是那么遥远客观的东西——回忆正当时,顽童敲门也好宠物淘气也罢,梦“砰”地中断,观众则再次意识到:“这里是回忆插叙”、“然后这里是平铺直叙”。

举个例子,花园里的秋千。

坐过秋千的人一定明白,秋千升起降落,阳光蓝天忽远忽近距离感不明,绿叶遮蔽,缝隙间金色晃眼,时间就在此刻模糊放缓。

电影拍到这里,安吉拉开始回忆儿子荡秋千的情形,那时自己尚且年轻,穿着轻松时髦的衣裳,气氛安宁到了慵懒的地步。

天空还是那么晃眼,时间在小小的视角里轻易回溯,这就是多罗塔的时间艺术。

这里想再提一句,注意这部电影是黑白电影,但你就是会明白这天是蓝色这长裙是白色、秋千有棕色的坐板而花园里郁郁葱葱的植物都是鲜艳的绿。

越是缺少颜色的电影越能看出导演对光影的把握,不记得哪里看到过的采访说多罗塔不喜欢彩色电影,色彩是赘余失重的,她确实有资格这么说。

你很容易在这部作品里看到对比,青春与衰老的冲击。

临近拆迁的老房子旁是欢声笑语的孤儿院,翻窗而入的男孩向老人讨要零钱,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抵是个画家,老人没有给他钱却把秋千借给了男孩,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反反复复再也读不进去。

蓬勃的、吵闹的、无法无天的、略有些无知而不自知的,皱缩的、安静的、循规蹈矩的、博文广识却略有刻板的。

你随时都能从电影中看见这样的镜像。

冲击带来情绪的起伏,我一会儿为孩子们的活力兴奋,一会儿为老人的衰颓痛哭,可真是太……你也会从电影里看到精神的对比,老人的优雅、怀旧,儿子的粗俗、冷漠。

我并不是很想细讲这部分,已经是此类电影里的老生常谈了,我想说一些另外的事。

多罗塔对老妇人内心细腻情绪的洞察力简直到了魔鬼级别。

很明显安吉拉的儿子不值得被爱,孙女也让人叹气,那么安吉拉的态度是什么呢?

“真不像是我的孙女。

”我们很好懂这一层。

“可他原本是那么可爱的男孩。

”这一层呢?

女人很擅长原谅,擅长自我蒙蔽,劝说自己“他本来不是这样的男人”,然后自顾自回忆美好的一面,特别是对于儿子。

恕我直言,其他的回忆部分我都哭成了泪人,唯有儿子的回忆部分我一直在回想我的奶奶,一滴眼泪都掉不出来,那种细微的坚定的差别对待的包容教我哑口无言,看来中国也好波兰也罢我们没什么不同。

还有戒指的继承问题,安吉拉选择先把戒指继承给儿媳,我原先以为安吉拉不会把戒指继承给儿子那边的任何人,再一想这着实是老妇人的得体与脾气——我说了会给你所以我一定会给你,但十几年内你别想轻易得到,忍着你的欲望吧!

我几乎能想象到老妇人心里的自语。

最后让我们来说说死亡。

对我来说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安吉拉掌握了两次死亡:第一次是自我放弃的死亡,第二次是自然发展的死亡。

第一次死亡,安吉拉得知儿子的坏心思,几乎认为生无可恋了,于是换好优雅的衣装放好耶稣的画像她正式躺到了床上,她为死做好了准备。

我在想什么,我怎么可能就这样死去?

显然好衣服好信仰好仪式并非死亡的准备,那不是尊严所在,安吉拉立刻坐了起来。

第二次死亡,安吉拉写好了遗嘱,安顿好了所有物件,把宅邸捐给孤儿院,保留挚爱的回忆同时作出贡献,老气的屋子充满了生机,而她坐上了阳台的藤椅,这一次她拥有了真正的尊严,自然去世仿佛在阳台打了一个盹,哪怕没有耶稣也显得圣洁。

我们可以窥见电影的价值观:打点生活表达善意比放弃生活自我封闭更能体现人的精神力。

悲痛之后一了百了能让人理解,悲痛之后不放手作为人的讲究却更让人觉得震撼。

总之,衰老、死亡、尊严,相信看完电影你一定也会有自己的理解。

最后的最后说一点我自己的话。

对我来说最伤情的东西就是时间,最害怕的事就是不再有时间。

看《JOJO的奇妙冒险》我最最最意难平的是乔瑟夫·乔斯达,因为他活得最久失去得最多,最聪明的男孩变成了痴呆的老人,而我最喜欢的角色歌是《Goodbye Nostalgia》(再见怀旧)。

我不用举更多例子,时间恍然人生如梭的故事总总教我声泪俱下,看《死期将至》时我好几次都觉得要承受不住这无力的痛苦。

但幸好,结局不坏,破败的楼里充满全新的生命,阳台上去世的老人变成大远景里微不足道的点,好像有点万物股长的意思。

喜欢,非常喜欢,体验时间的痛楚同时体验时间的温柔,非常喜欢。

以及果然还是想收回一开始的话,黑白电影绝不是缺失视觉体验的意思,沉下心来好好看一部优秀的黑白电影,相信我你的眼睛绝不会受到亏待。

现在的审美都太花哨太吵闹,其实我们都可以朴素、安静一会儿的。

失眠的时候看看死亡有关的电影吧,时间在深夜里纵横。

 3 ) 死亡是另一个自我

看影片时,不觉间,会发现,奶奶的身上带着满满的自信和可爱。

她对着镜子,涂着口红;她坐在院子里的秋千上,尽情享受着风;她本欲放弃生命,默读着诗:“那时我见到你,枯叶犹存,迎着严寒,小鸟在歌唱,你看见黄昏,落日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我,深埋谷底,这你会懂,你的爱会更坚强、更深刻,却遗忘许久。

” 却在最后抛却了这个恐怖的念头,从床上一跃而起。

其实人生就像这部黑白电影。

光亮的地方,便是一眼可见的现在;黑暗的地方,便是模糊不清的过去和无法预知的未来。

人本来就是孤独的个体,可是却有我祈盼之事,有我关心和关心我的人。

如此一来,生命就像那杯热茶,就算只身黑暗,也能感受到它的温度。

 4 ) 那么美的光影,配的上这个夜晚。

穿越了大半个城市来到这里,固执地坐在了所有人群的最前面一排,这是被谁传染的坏毛病呢?

美到极致的光影,在黑白胶片上比放大的每个细节,特写和中景更多,生动得让人移不开目光。

人和狗,配合的天衣无缝。

黑白的影像中,看不到演员老去的痕迹。

一样优雅和高贵。

在一些镜头的处理上,导演也不落俗套。

比如死去的那一刻,比如在秋千上看到的世界。

转场方式自然,在梦境和现实中游移,每一帧,都是一副出色的黑白摄影。

节奏很慢,舒缓平静,矛盾冲突的处理方式也很温和。

现实中,其实并不会那么激烈。

一个有脾气的老太太,我想,希望自己老去之后,也一样优雅美丽而刚柔并济。

也有好玩的细节,都细致而真实,导演是真正会观察生活的人。

这里更像学校的小剧场,周围都是学生。

散场之后会有掌声。

似乎,我开始又开始在北京上学了?

喜欢这种感觉,虽然暂时已经远离,偶尔的回顾,会让人倍加珍惜。

总有一些感动想和人分享。

是文。

 5 ) 愿你年老时仍被爱着被需要着

多洛塔总是能把小人物最细微的感情都拍摄出来。

黑白的场景与暮年老人孤独的生活很吻合。

老人多次奔下陡峭的楼梯,为了不错过儿子的电话。

却总是在接起时听到了忙音。

演员表里似乎没有出现本片第二主人公,Phila 。

边牧作为老人唯一一个生活和谈心的伙伴,我想它的存在比让一个人来演,更加贴切。

一个人生活在空旷的大房子里,期望有人能给她来杯热茶。

最遗憾的片尾,终于有一个懂事的孩子为了感谢她而小心翼翼端来一杯热茶时,她已经离开去了天堂。

心里只觉得说不出的遗憾和失落。

看完只觉得,作为晚辈,不要让把你一手带大,爱你如生命的人,在将死之时感到失望,失望到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个错误,而以死来结束自己。

 6 ) 在线地址

http://so.youku.com/search_video/q_%E6%AD%BB%E6%9C%9F%E5%B0%86%E8%87%B3

 7 ) 有范儿的老太太和任性的胖姑娘(外一篇)

跟随一位豆友的路径看了。

在个人标注时,我只标了“看过”,而没有给出评分。

首先不得不说我很喜欢它,虽为黑白片,但电影给我的感觉如海报一般,暖暖阳光。

其次,我真的一点没看懂。

我想我知道到(抑或猜出)导演想要表达的主旨,但我无法产生共鸣——理解、感受它。

这无疑削弱了这部影片之于我的观赏性(中间几次溜号)。

可能是我还年轻,缺乏理解其中深厚感情的阅历。

影片开始于焦虑,老太太喃喃不断的呓语没让我觉得。

因为立刻就懂了在车流之中 她的不安。

怜然之心油然而生,让我想到了我亲爱的奶奶。

没有具体情节,只如画卷一样慢慢展开,任你欣赏。

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你会发现隐藏于黑白映像间的小情趣——生活的情趣,真实、朴素,慢慢刻入我的脑海 成为我的记忆。

PS:如果我告诉你,你就是那个小姑娘……看到大家都不太喜欢那个任性的姑娘,我想为私心地为她说两句话。

个人认为根本原因是观赏角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观看时的代入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主角永远是美好的存在。

但若客观分析,或小小的YY一下,可能就会老太太的shortcoming,可能也就不会用“天真”“高贵的灵魂”之类话来形容她了。

每个生灵都是可爱的,以不同的方式努力的活着。

老太太的孤独我以后会懂,小姑娘的……我已经懂了。

 8 ) 老无所依

与《我是》里的男孩相反,本片里的孤独者是一位将死之人,一位优雅的老太。

精致的黑白影像却也散发出老朽的气息,除了那条狗之外,老太太可谓老无所依,也算是与中国人常说的养儿防老观念背道而驰,因为儿子与孙女对她的态度让人心灰意冷。

影片中进入过老太太房子的人,一个是想要卖掉她房子的儿子,这是她与儿子最大的分歧与矛盾。

老太太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是她死前最有安全感与归属感的窝,并且承载着长久的回忆,卖掉房子如同在抽干老太太的灵魂。

另一个是代替老板来看房的男人,但他被愤怒的老太太放狗赶走。

影片中最疏离的一次交谈发生在老太太与孙女之间,老太太看着贪吃肥胖的孙女“嫌弃”不已,表示自己的孙女怎么会这副德行,而孙女对奶奶的话语毫不在意,她一心只想要奶奶的戒指,其他的皆是虚无。

她不愿住进奶奶的“破”房子,奶奶想她介绍房子的历史,她漠不关心甚至心烦意乱,祖孙两人之间交流的滞涩与隔阂深似海,亲情似乎只剩下了血缘。

面对翻进屋来的小偷男孩,老太太并没有惊慌,而是耐心的和男孩交谈,男孩向她索取5块钱,表示回家会给父亲2.5元,给妹妹1元,但老太太拒绝了,她断定男孩如果拿了钱一定会去挥霍,但待男孩离开后她又后悔没有给男孩钱。

虽然男孩是一个企图偷窃的人,但他与老太太的对话却是最平和与有效的。

影片里最温馨的段落是老太太在家拿望远镜看向屋外年轻人的舞蹈和聚会,年轻情侣的恋爱片段,这些感情炙热的画面是她孤独晚年的甜品,让她回忆起自己的年轻时代。

最后老太太的遗嘱把戒指送给了儿媳,因为儿媳是唯一在乎她感受的人,这让我想到了《东京物语》里的原节子,所谓的血缘骨肉亲情被讽刺得体无完肤。

老太太最后将房子转交给了儿童音乐团,而在音乐团入住的当天,老太平静的死在了自己的椅子上,唯一陪伴在身边的爱犬注视着死去的主人,老太太在完成了最正确的决定后如叛逆少女般步入天堂。

 9 ) 怀着孤独而来,怀着孤独离开

总有一天,生命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褪去浮华的外表,只剩下最本质和内核的东西,比如死、衰老、幻灭,生、孤独和爱。

哪管你曾经是一手遮天,倾国倾城,还是平常庸碌,绚烂美丽或寂静安然。

   人人都是怀着孤独而来,怀着孤独离开。

      《死期将至》,我知道这会是一个我喜欢的电影。

如果我没有猜错,它是关于一个人老得不能再老的人,静静地等待死亡的故事。

如果我没有猜错,它应该是寂静的,缓慢的。

如果我没有猜错,它没有太复杂的情节用以讨好观众的浅表观感。

如果我没有猜错,应该有一些关于“生”的鲜活、明亮而美好的东西在里面。

如果我没有猜错,它会有一些美丽的、摇曳的、怀旧式的光影片段。

      我坐定的时候,已经开场了几分钟。

黑白画面。

寂静的老房子。

那个老太太一个人坐在窗前饮酒。

小小的一杯,她一口一口地慢饮,一搭一搭跟她面前唯一的生灵——一只狗费拉说着话儿。

果然像我猜得那样。

      你知道她有多老吗?

满头银发,沟壑纵横的脸,端酒的那只手微颤,干枯、消瘦,遍布老年斑。

“满头银发悲白雪”。

我知道,如果我一上来就是怜悯而不是思索。

那我就失了水准了。

况且,谁又该怜悯谁呢,你和我,和他,我们大家,都会有那么老的一天。

      老人,老狗,老酒,空房,独院。

她所有的人生都在这座空房子里了。

包括回忆、伙伴、亲人、财产。

人生就是这样,先前是在加,后来只是一味减。

走着走着,许多许多的东西都散尽了,只剩下了这些。

谁也不会比谁更多一些。

      这个相对封闭的小世界,一窗之隔的是完全与她无关的人生。

一个霸道的富人,一个儿童音乐俱乐部。

他们并没有交集。

老太太对于她的两群近邻,通常扮演旁观者的角色。

有时候老太太会拿起她的望远镜,默默地观看这两家唯一的近邻。

咒骂,抑或微笑欢愉。

      单从影片来看,这是个极为聪明睿智的老太太。

有着可贵的知性气质和高贵品格。

未必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但言语之间不乏通透和幽默。

比如她把酒熟稔地递给那只狗费拉喝,说:“这就是我们合得来的原因”。

比如她跟小男孩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对话。

      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

”这句话好极了。

人的孤独从来没有出路。

可是人的快乐还是离不开分享和碰撞。

人在一个能带来价值认定的环境中,孤独感会少一些。

从这个意义上来,老太太十分地孤独和寂寞。

      总得有什么东西作一个出口,让一个人的孤独得到适度的、轻微的拯救。

前半段的老太太的内心盛满孤独与寂寞。

这种孤独强大但并不绝望。

有着对曾经逝去的美好风华的回忆作伴,它甚至有了安宁享受的意味。

但她总还是希望以亲情为出口弥补因等待死亡而带来的强大的虚无。

      这个时候这个老太太的惟一聆听者就是一只狗。

我觉得狗是有隐喻的。

这只狗属于“失语者”,狗如果有自主思想,会思考,说不定又是另外一个无法沟通的东西。

狗身上忠诚、驯服的特性抚慰人的孤独。

而恰恰是狗思想和语言的欠缺成就了狗抚慰孤独的可能。

当然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少是让人绝望的。

      而儿子和孙女为代表的亲情阵营的不可沟通性是对帕斯卡尔那句话更悲凉的证明。

尤其是孙女。

小女孩和老太太的对比十分精彩。

七宗罪里小女孩犯的至少有三条吧,饕餮,贪婪,愤怒。

那个小演员在饕餮的时候,那副痴肥愚蠢的模样,传神极了。

当然这么分析有点歹毒,人家毕竟是个孩子。

但这些并不能消除观众对这个只知道吃和索取的小姑娘人生的担忧,我想有不少观众会像我这么想吧,与其做这样除了少年芳华其他都无可救药的小姑娘,还不如做她拥有高贵而宁静的灵魂的垂死的老奶奶呢。

老太太的心里怕是也早已这么想:指望这个小女孩还不如指望那只狗呢。

      老太太人生最牵挂的是亲情。

也是这个唯一的儿子给老太太造成最沉重的打击。

这家伙背着老太太差点把老太太视为珍宝的房子卖给觊觎已久的富人,这还不算什么,致命的是儿子的言语之间对深爱他的妈妈颇多厌弃。

遭到自己人世间最在乎的人的遗弃,这足以给任何人造成痛不欲生的幻灭感,何况这个人,还是身体发肤受之于她、殷殷牵挂几十年的儿子呢?

于是老太太在万般绝望之下,动了轻生之念。

“那时我见到你,枯叶犹存,迎着严寒,小鸟在歌唱,你看见黄昏,落日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我,深埋谷底,这你会懂,你的爱会更坚强、更深刻,却遗忘许久。

”我看见暮色在白日提前降临,帷幔缓缓飘动,躺在床上打算把自己交给死亡的人,如深海般悲伤和宁静。

      可是最后,生的坚韧到底是战胜了生的幻灭。

也许不止是经受致命打击的老太太。

人的一生何尝不是无往而不在幻灭和坚韧之中博弈和挣扎。

每有放弃,人生便行入黑暗。

每有坚持,道路便重获光芒。

还有什么比生本身更强大、更值得坚持和鼓掌的事情呢。

      老太太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她从床上一跃而起。

带着复苏后的力量,带着依然如影随形的孤独。

把最后的那段日子过得漂漂亮亮。

      电影看到中途。

   老太太一个人颤颤巍巍地给自己弄食物,泡杯茶,端着他们上楼。

偶尔打开窗户,拿起望远镜看看对面儿童音乐俱乐部的孩子们唱歌跳舞。

   我面带微笑。

看得很享受。

   他在黑暗里抓我的手,问我,你是不是很想过上这样的生活。

   我笑。

   用眼神问他。

   你呢。

   他说。

   我很喜欢里面那所大房子。

      是的,我很想过这样的生活。

要很多书。

一些酒。

也许需要一只狗,也许不需要。

不需要人群,要一只电脑。

要有网络。

可以老,可以很老,但不要老到成为世界、亲人及自己的负担。

      如此安安静静。

      这个骄傲的老太太快结尾的时候干了件漂亮事。

她打电话拒绝了她儿子。

是拒绝,不是痛骂,心若死了,倒也全然用不上刀子一样的语言了。

然后颤巍巍地跑到那个儿童音乐俱乐部,把自己的房子无偿捐赠给了他们,当然,还留了一堆珠宝首饰用于修缮房屋。

聪明人做好事通常都是做到头的,你看她赠房子不说,连装修款都给留好了。

      影片到这里,因为孤独和被至亲的人遗弃, 老太太的举止反倒突破了血缘伦理,向真正的自主选择迈进,何其通透而潇洒?

      这一切似乎很圆满,也许到了要散场的时候了。

那个调皮的小男生在楼下仔仔细细地沏茶,然后高高兴兴地端上来给老太太喝。

这个由年轻的充满希望和未来的生命擎着的这杯茶,如此滚烫。

这让人想起刚开场的时候,老太太每天很用力地端到楼上用早点的那杯茶,回回都颤巍巍地凉了。

      热茶依然滚烫,如小男生的少年风华。

   不相干的少年人,带着陌生而又亲近的关爱和温情,隔着一扇未开启的门,到底还是亲眼看到老太太的生命流逝。

  小家伙在门外哭。

      我也叹气。

   要结束了。

散场了。

   老太太的生命以及这部电影。

   银幕上仍然有光。

      特吕弗说:    “我们这些观众身处黑暗之中,银幕上发生的一切光华流动。

“       然后。

人群骚动。

银幕暗掉。

影院的灯光亮起。

 10 ) 玻璃、光影,回忆与梦境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能从头哭到尾的电影了。

如果是概括评论电影的话,我会先说:1. 狗很可爱。

2. 老太太演技很好。

3. 光影很好看。

然后会评论一句,故事很感人。

说实在的,以死亡为题材的故事如果让我拿脑子来看的话,我大概会嫌它矫情。

但电影不是拿脑子看的。

我会哭,我会感动,即便我没有这样的经历。

那是因为我有父母,我经历过成长,我感受过孤独,我终将老去。

而且我也很矫情。

她和世界隔着一层玻璃Aniela 是个老人,这个世界上可能已经没有她的位置了。

她不能理解没有礼貌的医生、永不停息的车流、每次都要问“Honey, is that you?”的女子——那不然还能是谁呢?

但她活着,守着她的老房子、她的回忆,期待着她儿子的来电。

即便她咒骂着这个世界的无聊,她还是在这个世界里面的。

她透过玻璃看着窗外的一切,甚至有时用上了望远镜。

她隔着玻璃,看着翩翩起舞的小孩子们,看着她儿子远去的背影,反光让这一切有些模糊,玻璃折射让她看见了重影。

有那么一些时候,她在斑驳的光影里,看见了过去。

过去是什么样的呢?

像一场梦,和现实是那么的相似:同样的庭院,同样的秋千,同样的老房子。

可如果把那层玻璃移走,却又那么的不同。

现实里,她骂着儿子烟味大,我不需要你,你这个怪物,却看着儿子的背影露出了笑容:她想起来几十年前,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在离开家门前和自己挥手告别,那么快乐,一步三回头。

只是现在头也不回走出铁门的也是那个人:在她还没死,就开始算计她房子,她的亲儿子。

可能从玻璃里面看到的世界才更好吧。

小孩子们在伴着圆舞曲跳舞,在阳光下,在欢笑打闹。

她想起了爱情。

想起了青春、少女时代,好看的裙子、精致的妆容。

她拿出来那条和恋人跳舞的裙子,在镜前,看到的一定是美丽。

玻璃里也有她自己。

在深夜无法入睡而又无人作伴的时候,在黑暗里,在烛光下,她在玻璃门前起舞。

她仿佛听见了旧时的欢笑,无忧无虑,她在镜中看见了自己,年轻又快乐,舞姿轻盈动人。

这个梦是多么的美妙啊。

把快乐延续下去光影斑驳是美的,音乐是美的,有些人看得到却不屑于体会,有些人热爱却已经记不得了。

我伤感于 Aniela 打开钢琴后的自言自语“我忘记了一切”,而在她坐在秋千上,像个小女孩一样荡起来的时候,我看着摄像机里的天旋地转,我也不知道该开心还是难过。

这是什么感觉呢?

儿子在算计自己的房子,孙女在算计自己的戒指,而邻居的小朋友们觊觎的是她家的秋千。

她的儿子,那个曾经的小可爱,曾经也在这个秋千上,他很快乐。

她曾经应该也很快乐吧。

她终于记起来了。

她曾是那么的孤独。

她说着“我有陪伴”,确实如此,Phila 是热爱黄油面包的好狗子。

可她一边这么说,一边却还在电话铃响起来的时候冲了过去——“儿子?

”,只可惜每次都是失望。

她说大暴雨让自己感觉“我还活着”,然后跑进庭院里让雨落在自己身上,享受这难得的不平常、可贵的生机。

最孤独的一夜应该是她知道儿子在和邻居做交易,要卖掉自己房子的时候。

儿子说她又瞎又聋,说这就该是他的房子,够了就是够了,反倒是儿媳为自己辩护。

这一晚,她连记忆都不再拥有了,上帝也不在她身边——为什么要这样考验我?

儿子小时候小可爱的照片从手里滑落,在她回屋时被踩在脚下。

是该告别了。

所以她把房子捐给了儿童音乐俱乐部,至少这些人还知道怎么快乐。

至于那杯喝不到的茶,别这么矫情,天堂里什么没有呢?

《死期将至》短评

如果能更深刻体会他的诗意,或许也没那么可怕了。

7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那时我见到你,枯叶犹存,迎着严寒,小鸟在歌唱,你看见黄昏,落日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我,深埋谷底,这你会懂,你的爱会更坚强、更深刻,却遗忘许久。”

8分钟前
  • 还没吃饭呢
  • 推荐

她生命的最后一段协奏着韵律、阳光和芳香。以“孤独”起兴,却用生命的点滴美好消解嘲弄孤独。黑白色调、大量人物特写和小光圈,对比强烈,放大人物的表情细节,尤其是安吉拉的眼神,闪烁着凝练的生命力。玻璃窗/门的视角切割画面,陆离的窥视视角,体现安吉拉的边缘处境和对生活并未磨灭的渴望。加之丰富的人物内心独白、失真处理的音乐音响、利落的镜头调度和剪辑,一部展现年老独居死期将至的黑白影片,折射交织着绚丽的节奏光线和色彩。找到了人生当中和《永恒和一日》照应的一部电影。生命就算是个错误,也是美丽的。

9分钟前
  • 3Jane
  • 力荐

有些时候不加音乐会好

13分钟前
  • 巧克力王子
  • 还行

电影很简单,就是一位老妪自尽前的自白。平静、空寂、孤独、厌世。真正静下心准备离世的人,其实不怎么爱追忆往昔,只是在絮叨,然后骤然停止,那种追求内心戏剧性的死法,客观看太自我感动。

16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很无趣的电影

21分钟前
  • xqtsss
  • 很差

5+,孤独老太太的独白,她的恐惧、尊严与渴望。望远镜的构思很多电影里都有,但这头换成深居的老妇仍让人不禁唏嘘;到跑入暴风雨那段被震撼了,荡秋千那里就彻底湿了。而死,终归是解脱,再不用端起那沉重的茶杯…

23分钟前
  • 惊鸿
  • 力荐

最对不起的是你,我的狗狗。细腻唯美的镜头。用镜头写诗。用回忆暖心。用现实折射生活。我们都会老去,也会死去。孤独无解垂暮之年,什么都无力改变但是只要有回忆就有青春。叫着自己老巫婆的儿媳去在自己最爱的儿子面前为我这个无用固执的人说话。楼下青春洋溢欢声笑语楼上生命缓缓归矣这就是生活诗意

26分钟前
  • 精神病患者
  • 推荐

靠摄影足足撑了104分钟 锡兰要有这个摄影片子更上一层楼

30分钟前
  • ...
  • 较差

刚开始还觉得挺好,但是到后面越来越匠气,沉闷,配乐跟画面调性是两个方向,怪怪的。勉强2.5

33分钟前
  • Cloud
  • 还行

4星。黑白却清晰的影像,画面深黑之处是干净的就像牧羊犬的天真的眸子,光源基本是自然的光束,让人想起窗外摇曳的僻静的孤寂的树。让电影虽然有一个压抑的名字,却让人有及其挺拔甚至优美的感受。但可惜之处在于,无论是情感表现,回忆画面,还是故事发展都还是过于有雕琢之感,虽然电影想要传达的是面对死期将至,要像永不死一样,像面对生命一样,或者要忘记他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但一个老年人总不至于那样灵活、计较、转变过快、一惊一乍。(还是显得带有导演年轻人那种生涩)但不可否认电影有极其惊艳的开头——像一个冷峻、现代的意识流小说一般快速浮动的心理活动。及其可爱的牧羊犬,及其漂亮精准的摄影和幻想嵌入,以及用重复惊醒来暗示主题的美妙摄影语言。还有很棒的从迎接暴雨、灰心念诗、坐上秋千、陀斯妥耶夫就

34分钟前
  • 一部默片亲昵
  • 推荐

故事以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老太太的视角进行陈述,倔强而又可爱的人物性格稍微稀释了悲情浓度,但后作用更大。导演针对空巢老人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温和的诉求,让故事更加深入人心。刚看完安哲的永恒和一日,紧接着看这个,想想万一自己孤独终老,有点担心

38分钟前
  • 闪烁之间
  • 还行

可能是跟自己现在的心境有关。觉得老太太有点作。

41分钟前
  • ついたち
  • 还行

优雅般地慢慢老去,黑白色调与全片老妇人面临死亡前的那份孤独相得益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一生一死不仅是大自然的生态规律,更是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与生活方式。

44分钟前
  • 王锦泓
  • 还行

有一些闪光点,全片不喜,原因是各式过客来了走的结构过于僵硬。

45分钟前
  • 果樹
  • 还行

有一天父母会老去,我也会老去,曾经所追求的的东西也不再重要,但是现在我依然沉迷其中。影片到最后才有全景还有升天的镜头。

50分钟前
  • 地骨皮
  • 力荐

很不错,我一直在想这电影为什么要用黑白的影像来表现,后来我明白了

54分钟前
  • redcookie
  • 力荐

4.0 攝影的空間感太好了,儘管整個片子在故事上沒有任何太大起伏卻能讓人一直被鏡頭和細膩的剪輯吸引。從屋內向外看,關上窗戶,拉起窗簾——都是以內在向外觀的同時,亦數次返回內在,老房子即為一個記憶豐富的內心世界。特寫很多都拍在了喜歡的點上,最後一個鏡頭從樹移向天空的時候看見陽光下的華沙突然感到一陣心有戚戚(看這片的時候想起了外婆和奶奶還有媽媽和自己)唯一的缺點是音樂每次出現的點都過於抒情且適時,有些畫面其實在沒有音樂的干擾下能表達的更美。(人不如狗系列+1)

56分钟前
  • 大佑
  • 推荐

最后二十分钟将前一个半小时营造的麻木僵硬迎刃而解,还是以死亡的方式,又一次证明死亡是解决方法的老人电影,又一次大部分时间将老人困在空旷的房间,一只小狗与粗鲁漠不关心的小辈的经典配置,还有只有回忆浮现时才会和颜悦色,只有年轻才代表着让人艳羡的美丽,这一切都是理应推翻的创作符号。

60分钟前
  • 错荡失路
  • 较差

我还没能静下心来欣赏

1小时前
  • Dusk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