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的母亲》是由志田未来主演的一部日剧, 在看到名字的第一眼后,想必大家和我一样,能够对剧的内容和主线有一个大概的猜测,这应该是个悲伤的故事。
该剧的首播时间是2006年,较于现在相对久远,在性观念本来就开放的日本于十几年前对于“少女怀孕”是如何看待并解决的,我对此抱着好奇和想要了解的心情而开启了一探究竟的旅程。
一、家庭的影响一濑未希本是个给人感觉“元气少女”的一个中学生,她的家庭和日本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有着在大公司拼命赚钱的父亲,在咖啡厅打零工的母亲,以及一个比自己小的弟弟,如此温馨的四口之家。
未希从小就在这样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
她每天放学后就去参加补习班,可就在这里邂逅了她喜欢的人——桐野智志,他仅比她大一岁,然而他的家庭却远没有她的温馨。
在他的家庭里没有父亲的存在,因此母亲就扛起了整个家庭的经济重担,或许因为这样,母亲只好在物质层面更好地满足他,以此弥补缺失的父爱;还好母亲是公司社长,不仅不用在物质上发愁,而且他还比同龄人得到了更多的享受,可由于母亲那“女强人”的做事风格,使他一直处于其控制之下,他认为自己的人生只不过是被母亲提前安排好而已,自己从来都没有选择的权利;每当他拿出优异的成绩时,母亲就会自觉带入“社长”的角色,向打赏下属那样,掏出钱包拿出两张大钞放在他的桌子上。
可他要的并不是这些,可能就只是想要母亲陪自己好好吃一顿饭那么简单。
二、懵懂年纪的冲动桐野拿着母亲给的零花钱,在如何使用上毫无头绪。
未希知晓后,两人便拿着钱去玩耍了,好巧不巧地却被社会上的小混混给盯上了,他为了保护未希和那些人大打出手,免不了地受了伤。
他原本就生活在缺少关爱的家庭环境中,在未希温柔地询问他的伤口后,也许瞬间就感受到了自己一直以来所期待的关心和爱,因此一下子就陷进去了。
两人都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彼此的心意,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完成了生命的大和谐。
三、摸着石头过河那件事过去不久之后,未希看到日历上的日期时知道自己经期异常,在上体育课时没由来地体力不支,这都让她意识到了身体的反常,而当她看到体育课本里的生理知识时,隐约中就猜到了自己正在经历什么。
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她走进一家商店,只为找到那个神奇的证明工具——验孕棒,然而她看了一下那上面的标价,又看了看自己的钱包,只好不得已地拿起一支扭头就跑,为了这件让她伤神很久的事情,她第一次变成了小偷,其罪孽似乎变得更加深重了。
她回到家后,第一时间冲到厕所,看到上面显示的两条红线,她知道自己逃不过去了。
她开始被犹豫、纠结、迷茫、无助等各种混杂在一起情绪折磨着,不知用了多少勇气,下了多少决心,才决定去医院问诊,可当她刚踏进去时却被巨额的治疗费用吓退了。
她或许庆幸自己有这么个理由能够用来逃避狼狈的处境,可她终究没能勇敢到去面对“14岁的母亲”这个身份。
虽然日本在性教育上的普及做得比我国要好,中学生们多少也能对书本上的知识有所了解,但即使是这样,剧中14岁的未希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异常和改变,仍然会惊慌到不知所措,最重要的是未希无法向任何人倾诉这份心事,所有的苦痛只能自己一人承受。
未希在知道自己怀孕之后,她第一时间想到的人是自己的母亲,走到母亲工作的咖啡厅,却只是隔着玻璃远远地望着,她没有勇气去对母亲说出口。
我认为她很清楚自己将会面临什么,母亲的质疑、失望、无奈……尽管她和搞乐队的舅舅的关系很好,时常来他的店里聊聊天。
然而当她再次踏进这里,却什么都说不出口,只好对着和他一起救的那只小狗哭个不停,借此来发泄这些日子遭受的苦闷。
我认为她明白,就算对自己的舅舅说出这些话,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舅舅只会成为自己与父母的“传声筒”。
她在不知道该向谁诉说时,想起了他。
可是在电话里听到他为了中考要费心费力时,自己只好将话咽回肚子里。
她是一个14岁的少女,而对方也只不过是比她大一岁的少年而已,在这样憧憬未来的年纪,如何能留住他的脚步?
另外就算是将此事告知他了,他可能也不知道要怎么办吧!
学校里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就更不用说了,他们非但解决不了什么,反而这个深藏在自己内心的秘密则会像漫天飞舞的樱花一样,会飘到校园乃至校外的每一个角落。
四、未希的结局最终,未希也未能主动开口将此事全盘托出,而是母亲意外地看到了她的“作案工具”——验孕棒,她才不得不说出了一切。
父母在知道一切之后,最初的反应是不相信自己的女儿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尤其是父亲在听到此事之后,对着14岁的女儿说了一句,“你知道怎样才会怀孕吗?
”。
我有点能体会到这位父亲的心情,在自己眼里一直天真烂漫的女儿竟悄悄地成长为一个自己都感觉陌生的人!
在我印象里,最辛酸的要属未希的父母去桐野的家里讨个说法这段剧情了,明明在未希父母的眼里,自己的女儿那么开朗、善良、纯洁无瑕,可是却被桐野的母亲直接嘲讽,“14岁就怀孕?
”,对方借着这句话一边在侮辱他们的女儿,另一边却在责备两人对未希的教育,它就像一根刺深深地扎进了未希父母的心里,可即便这样,父母依然尽力地维护着自己女儿名誉。
你永远都不知道父母在你背后究竟承受了多少!
未希原本还对桐野抱有一丝幻想,以为他会支持自己生下孩子,最终她被现实彻底击败。
而桐野的母亲怕这件事给自己的儿子带来影响,于是就决定让他出国留学,远离这件事有关的一切,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父母的规劝、医生的循循善诱以及桐野的全面考虑最后都没能扭转未希的想法,她一再坚持,决定生下这个孩子。
五、反观内省可能在当时的日本,“少女怀孕”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人在权衡利弊之后,“堕胎”就成为了大众所趋的一个选择,由此就形成了漠视生命的一个局面。
而这部日剧正是想通过一种意想不到的选择,去唤醒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生命再不起眼,也值得我们用心呵护!
即使了解编剧的用心,我还是不认同未希的选择!
对此我给出以下几点原因:1.剧中的未希曾在母亲的陪同下去妇产医院就诊,耐心的医生就解释过原因了,14岁的低龄产妇生育的危险系数相对来说更高,迎接未希的有可能是“一命换一命”,甚至更惨!
2.两人年纪太小,只是初尝爱情的滋味,感情基础不牢固,感情经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两人即便在一起了,日后相处中免不了会暴露更多的问题,这个变数也是很大的。
3.这是剧中未希的母亲、桐野都强调过的事实,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两人年纪太小,都是未成年人,没有经济能力抚养这个孩子,于是这重担会不可避免地落到父母的肩上,她的父母不但要抚养未成年的她,而且还要帮忙抚养她的孩子。
未希不免有点自私了!
4.父母、未希自己以及孩子,这三代人将要承受世俗的眼光,退一万步讲,父母和未希可能就此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可孩子从小可能就会被人当面嘲笑或背后指点,他会承受多少来自别人的伤害!
未希她有多大的能力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呢?
5.未希在14岁怀孕,成为了母亲,也就间接地意味着她为了这个孩子放弃了自己的未来,她以后在很大程度上就只能靠自己和家人一起抚养孩子了。
剧中未希的舅舅曾提到过,因为她的母亲是从女子大学毕业的,所以才能和在大公司上班的父亲结婚,这也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门当户对。
未希在遥远的未来里,她有多大的概率会遇见一个能够接受自己过去的好男人呢?
反观我国,在近年来猥亵等性方面的案件逐渐暴露在大众的视野里,除了这世上有很多的衣冠禽兽外,还有很多孩子,包括男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就是吃了“缺少性教育”的亏,他们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才让那些人钻了空子,也许等到明白的那一天,什么都晚了,他们只能活在过去的阴影中终日悔恨。
由此我国尽早将对性教育的普及提上日程,对这些知识大大方方地传授给学生们,不再含糊其辞才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
万物皆由心生,起心动念间直接影响最后的结果,对学生的心理的教育才是根本,使敢于承担、敢于负责的品质和对生命的珍惜、敬畏一并植入他们的心中,让他们都能有个更好的未来!
喜欢志田未来的朋友绝不能错过的影片。
最初看这部片子时还不认识她,只是觉得这个女孩很可爱,很讨喜。
看过之后,我被她的演技所折服。
十三岁的小女孩,能有这么强的表现力,真是太让人惊讶了。
小到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大到一个动作,都把主人公的慌张,坚强,乐观彰显的淋漓尽致。
那时的三浦春马还很腼腆,很青涩。
说实话,不是太喜欢他所演的这个男主人公,有些懦弱,虽然年龄小还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这一点能够理解,但总觉得应该做些什么。
这之后很难再看到他演这类角色,好像也是在这部片子之后他开始一点一点蹿红,成为日本新生力量。
细心的朋友还能找到谷村美月,北乃纪伊,北村一辉,以及后来客串的反町隆史/////////
一口气补完的这部剧,虽然看完后达不到非常精彩的感觉,但也是一部非常棒的剧,10年前的日剧放在今天仍然可以秒杀大多数国剧。
在已过了多愁善感年纪的我看来,这是一部三观很正的作品,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有他存在的意义。
这部剧要引发的就是社会对未婚先孕,青少年行为的争论。
作为主角的未希年龄被设定为14岁,作为一个接近极限的年龄,无疑强化了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14岁的女生怀孕到底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这部剧的每一集都在诉说。
她失去了在最美丽的青春时期自由成长的机会;与朋友产生隔阂,无法继续学业;父母的工作都收到了影响,弟弟在学校也要被无知的小孩冷落;周围邻居令人烦躁的悄悄话与指指点点;对男方家庭的巨大冲击......这些都仅仅是因为未希在14岁的年纪坚持生下自己的孩子,而这有错么?
在我短浅的阅历看来,我并不认同未希的做法。
作为一个14岁的孩子,毕竟太年轻,因为自己的固执给周围人,尤其是家人和她喜欢的小桐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即使到最后结局时,她的言行也依旧是个孩子。
但即使这样,我对于她的决定感到十分的尊敬。
这部剧将青少年怀孕的一切弊端展现了出来的同时,更是在诉说发生后要如何去面对。
每一个生命都是重要的,都不应随便舍弃;家中发生事情时,家人间要彼此支撑、扶持、信任;作为男人,就不要逃避,自己的锅要自己背......这些正能量的信息才是导演想要传达的吧。
当今社会,结婚或者没结婚20+以上人士对于生孩子还是相当的困惑,看了此片,不禁发现日本人民14+孩子的心态和素质果然已经超前了。
为什么生孩子是经常被问到的话题,如何有责任的抚育孩子又是一个承重的话题,答案都在剧中。
欣喜地发现,此片中无论是未希的妈妈还是班主任都是可爱的女人,这样的女人不多见了,也许只有在日剧中才能发现。
有时困惑的我们,看了此片不仅励志,继而对于残酷的生活又充满了希望阿。
因为长大了吧?日剧中的心情都不懂了呐这是好还是坏?那些"永远值得纪念的事"虽然还能想起,不过随口笑笑也可以吧人在每个时段都该有不同的心情一段盖过一段不能勉强的事情,即使去做了也会变味的那真的是很珍贵,它纯真,勇敢,简单,真诚……还有什么?什么?好好的妈妈,好好的爸爸,好好的医生 migi你还想要什么?
不懂,这是悲哀还是喜悦?
2007/2/13 4:33:5914歳の母
其实是个好故事,题材很特别,大概没有人会想到要拍这样的故事吧。
但是节奏真的是太慢了,11集的东西我花了一个多月才看完,实在是拖到我不想去看它。。。。
虽说是情节的限制,但是这种东西出个SP应该就刚好了吧。。。。
平时如果要看这部的话最好找点事情边做边看,否则会闷死。
全剧最喜欢的是第九集,就是“出産”那集,大概唯一认真看的也就是那集吧。。。。
生濑勝久演得好,应该算是成功转型。
志田妹妹演技也不错。
喜欢妈妈这个角色。
最后要说的是,虽说故事不错,但我对里面的行为是完全不赞同的,虽然主角的坚强很值得欣赏,但是但是,真的是给身边所有的人添了许多麻烦啊。
这里涉及到了堕胎的问题,我们要尊重生命没错,但我还是要说:性教育是多么重要啊,如果当初他们懂得采取相应措施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多事了。。。。。
补充,那个医生真的是反町隆史。。。
他怎么长变了。。。
不养儿不知父母乐写之前挺犹豫的,知道这是个争议很多的话题。
首先声明两点1 我是一个成年女性2 此文内容仅代表我自己,没有任何教唆未成年人的意图作为开头,我想说我是绝对不支持未成年人婚育的,但是,我并不认为此剧的主旨旨在宣扬这样的观点。
我可以举几个例子:1 未希的主治医生台场医生,作为剧中一个非常具有职业道德,思想开明的角色,曾经强调过“基于未成年人身体发育的原因,她反对初中生和高中生深入交往”;2 未希在怀孕生产哺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她的年龄有关,看明白剧情的人都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过早生育的坏处。
那这个剧想说什么?
副标题是“为爱而生”。
在op里,每一个角色都在白色的幕布上蜷缩成一个胚胎,这就是胚胎在子宫中的样子。
——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没有出生之前的样子。
对于那些认为这部剧在煽动初中生早恋怀孕,或者接下来可能会指责我“面对社会单纯而无知,只知道强调生命最重要这种假大空论调”的人,我想耐心地说:社会的价值观是会转变的,但是,它转变得会很慢,如果它遇到曾经因为某些阶级利益而形成的阻碍,就会转变得更慢。
不要把自己放在固化的阶级划分中考虑问题,一个人可以活得更自由,更有尊严。
我觉得这部剧想说的是在错误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之后,该如何化解,而剧中给出的,也不是唯一的答案。
插曲说说堕胎这件事。
因为我觉得理直气壮地指责未希的人都会指责她没有为身边的人考虑坚持生下孩子而不是接受流产。
唉,都是很敏感的问题呢。。。
我先说我不反对满足某种条件下(比如胎儿未满一定周数)的堕胎,因为这关系到女性的基本权利。
但是,堕胎对不同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影响是非常不同的:确实有许多女性会因为曾经堕胎过而内疚,自责,寻找解脱的方式(比如西方人会向神父忏悔)。
造 成这种不同有许多因素,譬如女性的经历,怀孕的原因,等等。
虽然这么说也许有些傲慢:在一个人的生育权作为基本人权被剥夺,大街小巷都充满着各种流产小广 告,不重视早期性启蒙教育,少女以被恐吓的方式被禁止性行为,在不幸怀孕后被整个社会被动隔离的国度里,是不会有多少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胚胎也是一个生 命”的。
甚至出生后的孩子,都可以被父母任意虐待,买卖。。。
我不反对女性堕胎,但是我反对在任何情况下,把堕胎看成理所当然的解决方式。
我 想说的是,是否给予一个胚胎人格尊重,这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靠“东西观念差异”就可以解释的问题。
在野蛮社会,老弱病残都是有害于种群,不应该被尊重和拯 救的;直到今天,许多动物种群都知道,生下来的后代如果不能自己站起来喝奶,就该被抛弃,因为不但很可能养不活,而且会把不好的基因遗传下去,不利于种群 的繁衍。
因此把一个胚胎看成一个人,就如同把老弱病残作为同等的人类看待一样,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平等地,重中之重地去看待,这是整个人类在地球上繁衍了这么多年,终于成为征服者之后,是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今天,才能够做到的事情。
因 此对于未希的选择,不论可能会给周围人带来多少麻烦(抱歉我只能用麻烦这个词,因为大多是社会的畸形舆论造成的),我觉得都是绝对不该被指责的,因为再多 的麻烦,也没有一个生命重要。
她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家人的支持,并且勇敢地承担了身为人母的责任。
(你可以说她还未成年,还要依赖别人,但是她从怀孕开始就在扮演着母亲的角色,因此她的责任是无可推脱的。
)的确,身为母亲的责任远不止生下孩子,抚养更重要,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是我觉得至少她的决心和打算,要好过许许多多的成年人,这个后面再谈。。。
当然,如果她当时选择了流产和继续学业,我也不会指责她。
因为无论从法律和道德上讲,由于其特殊性,是可以被接受的。
正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每个人的想法,感受都有不同,作为母亲的选择才是最该被尊重的。
关于他们的”单纯”与”自私”在他们决定准备结婚和承担抚养小孩的责任的时候,智志有句话让我挺感慨的“我们所做的与别人相比只是顺序不同”。
我知道很多人都会认为他的话很天真,但是它同让让我这个大人想到了许多其它的事情。。。
比如说,十几岁时的恋爱常被我们“成年人”认为是单纯的,轻率的,“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的,我同意,因为我也感同身受。
但是一旦成年之后,每个人就立马学会怎么去爱了吗?
我想我可以举很多例子,也许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因为觉得孤独,彼此为了取暖就草草在一起,后来才发现根本不搭;因为家人催婚,就找一个人随便结婚,甚至骗婚;至于天朝之内现在各种奇葩的征婚内容,我无意一一去扒了。
爱是索取吗?
爱是交易吗?
成年是一道分界线。
可当你迈过这道坎,只代表你拥有了某些权利,不代表你就马上会拥有某些能力。
而我们的现实社会,似乎把这种”顺序“看得太重了。
有 太多太多的人,我说的是”我们大人“,并没把生儿育女看作是家庭计划的重要部分(尽管今天的科技水平已经完全能够让我们控制自己的生育能力),而还是像未 成年人一样,择日不如撞日,好像只要结婚了,生孩子就是顺水乘舟的事情;有时候在亲朋好友的八卦压力下,甚至是一种”不想做但是不可推卸的负担“,而丝毫 不去考虑自己的心理条件是否已经达到可以为人父母,可能也没有体会到育儿的多少乐趣。
因此生了孩子之后,因为种种原因(父母在国外或者外地打工,自己忙于 工作,想做辣妈等等等等。。。
)理所当然地把孩子长时间寄存在祖辈人的身边。
按我自己的观点,是不该让孩子长时期单独与祖父母相 处的。
两代人的观念不同,这会让孩子在自己的观念形成之时无所适从。
但是好多人的理由都是如上所述,因此无法照看孩子。
既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 子,那又为什么要生呢?
我不是想指责这些人,这也是社会规则的驱使,如上所述,或许只能期待社会的价值观慢慢转变了。
养育子女是有很大责任,但更是乐趣,而不是负担。
如果你还没有体会到这点,说明你的心理准备做得还不够足。
因此作为个人观点,我是主张女孩子晚些生育的,因为只有当你看够了世间的各种景色,对炫耀自我的party厌倦了之后,才能静下心来,享受养育子女的生活。
因 此对于未希的选择,我再一次表示支持。
我觉得或许是因为她的单纯,不谙世事,甚至无知,反而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地”体会到了成为母亲并且亲自照顾婴儿是很 快乐的事情。
就算她在未来会遇到难以想像的困难,我想她的家人也足以成为她坚实的后盾。
因为这个婴儿,是饱含着爱而出生。
呵呵,上面的话看起来有点矛盾。。。
我说的晚是相比一般的晚。
剧中未希这个个例太早了,她这个年纪我当然是不支持的。
但是她对孩子的情感很让我动容,因此像是一种巧合。
不管怎么说,她给我的感觉比一个可以脸不变色心不跳就上手术台接受流产的女孩要好得多。
关于未希父母的“伟大”。
很多观众都会这么想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遇到的事。
不过我觉得,用“合格”与“优秀”来形容他们也许更合适。
我想那些批评未希不懂事的人,都会秉持一种观点就是她私自的决定给周围的人带来多少麻烦,尤其是给父母增加了多少负担。
呵呵,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应该多少都会认为“因为父母把孩子养大是很辛苦的事,因此孩子理应为父母考虑,报答养育之恩”吧。
因 为这个问题避不开,所以就展开说一下。
孝道确实是中国传统,这不是我反对的。
但是我觉得在推行这种传统之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父母。
至于那 些由此而衍生出的“养儿防老”等观念,因为我不甚了解,只能持怀疑态度:我觉得这并非是孝道传统的本意,而是社会观念的扭曲。
在中国时至今日,传宗接代的 思想依然占据主流,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生儿育女的首要目的不是为生活增添乐趣,而是一种负担。
因此身为父母者不知不觉都会对子女有一种正规化的占有欲: 因为我养育了你,所以你就该按着我安排的人生道路走下去,出轨是不被允许的。
西方人并不特别推崇孝道,尤其在现代社会,普遍认为孩子自出生那一刻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有思想,有意志的,即便身为父母,也只能引导,而不能干涉。
比如说,14岁的女儿就可能怀孕,先不论对错,这是一种客观可能的存在。
未希在确定自己怀孕之后,十分无助地喊了“妈妈,救救我。
”这个情景让我看了十分揪心。
一个14岁的孩子,即便在她知道自己做了错事之后,她首先想到的,还是最爱自己的妈妈。
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你怎么处理呢?
殴打?
责骂?
怪她给家里丢脸?
逼她打掉孩子?
有很多人可能会说“要是我真做了这种事,我父母肯定会打死我”。
这里我想说,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可能会有很大落差。
所以,不要再去想你的父母,而是想想当你成为父母之后,面对这样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你要不要把这种依靠威吓,逼迫的管教方式继续传承给你的下一代人?
未希的妈妈一开始也是绝对反对未希生下孩子的,但是她采取的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在最终也无法阻止女儿做出堕胎的决定之后,才继而支持了她的选择。
这 里再提一下智志的妈妈(下面还会仔细分析)。
她的理念就是“在儿子未成年时替他做一切决定”,因此在儿子提出想要独立挣钱,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抚养费时,她 轻蔑地拒绝了,并且告诉未希“人在改变之前是不会知道自己会改变的”。
她说的没错,但是我觉得,身为父母的责任,就是首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与自己价值观相 符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其次,尊重并且接纳孩子的任何决定,并且即便在他们后悔之时,仍能提供包容与休憩之地。
即便这些你都做到了,可能也很难称得上 “伟大”这个称呼,只能算“合格”。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的要求很过分。
但是我觉得之所以有人会认为这是难以办到的事情,是因为太多 人把父母的责任简单化了。
请不要忘记,在现代社会,自由交往自由恋爱,每一个孩子的出生,都伴随着父母的生理欲望。
当你在享受着让自己的身体满足这种欲望 的时候,理应考虑到以后应该承担的沉重的责任。
然后是关于智志的母亲这也算是个很典型的角色了吧?
表面上十分出色的女性,独立坚强自己抚养大成绩优秀的儿子,堪称社会楷模。
但是仔细分析,这样的家庭中是存在着危机的。
从 外形上看,她与未希的母亲相比,明显多出许多风尘之气,这与她的职业背景密切相关:经营者保险公司,会利用媒体赚钱。
但是我想,即便她认为自己再成功,也 是不想让儿子走上和自己相同的道路的。
她期待的是儿子专心读书,有高学历,将来找到体面的工作,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这种想法不错,但这些绝不是培养一个出 色的人才所需要的全部。
在他的过度保护之下,儿子的性格变得极为懦弱,因为在家里,绝不可违背自己的母亲这唯一的依靠,只有这样 他才能生存下去。
在外人面前,他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不会道歉,在母亲服药自尽之后手足无措。
而相比之下,未希的性格就显得有些叛逆,在两个人的交往 过程中,所有的关键词,比如喜欢,结婚,全部都是未希说出来的,孩子的名字是未希定的(尽管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爱,纪念他们相识之后所看到的无尽青空)。
他这样的人,就是那个报社编辑所批判的典型:在当今的日本社会,物质富足却缺乏心理关爱的年轻人,变得叛逆与不可理喻。
当你完全堵住他的发泄渠道时,他只 好自己寻求另一种“特别的”解脱方式。。。
呵呵,不过到了最后,当我看到他愿意摆脱母亲的羽翼,想要依靠自己的时候,还是挺欣慰的。
所以在这里我也想谈谈智志的选择:退学打工。
再一次,肯定会被许多人认为是单纯而愚蠢的决定。
由 于对日本的教育情况不太了解,就先从中国说起吧。
由于父母传统的望子成龙心态,读普高,上大学已经成为许多子女难以绕开的路。
但是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在我 看来,并不是太健康。
由于人口太多,基于选拔的高等教育在入学时极力拔高门槛。
这些年为了满足多数人的愿望(同时也是为了赚钱)的扩招已经大大降低了高等 教育的质量。
目前世界上并不承认中国的大专学历为高等教育,普通大学的本科的水分我想上过大学的人也大都了解,只有一部分重点大学的学历才被世界承认为与 他们的标准等同。
我曾经从某个广播节目中听说“在瑞士,只有20%左右的居民会上大学“,尽管这是一个在西欧,在全世界工业化最 先进之一的,人均生活水平处于顶尖的国家。
以我的所见所闻为例,在西方社会,初中毕业之后,只有一部分人(由于没有具体数据我只能这样讲)会选择”普通中 等教育“作为升入大学的准备,而更大的一部分人会选择”职业中等教育“或者”技术中等教育“,或者干脆工作。
但即便是在这种“非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校,想 要顺利毕业也不简单,因为不及格而需要复读,延长毕业时间也并非什么骇人听闻的事。
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所从事的职业,任务非常得多样化,但同时又 保持了很高的职业和技术水准。
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的正是大量这方面的人才,而不是难以计数的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
大 学是搞教育和科研的地方,的确,对于社会的发展,他们同样非常重要,但再重要,也只是一部分。
我不是不支持年轻人为学业而不断努力进取,但是一个全民都追 求,向往高等教育的社会是一个畸形的社会。
日本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是从他们的中小学生课后都冲向补习班的事实,可看出对于精英教育,理念大抵大同小异吧。
当然,日本的工业化超过中国,在顶尖科技方面肯定也是水平更高的。
对 于智志,你真的认为假如他毕业后继续读高中,读大学,就会成为一个”立派的男人“吗?
说实话,对于百分之百的可能性,我表示怀疑。
让未希意外怀孕这件事, 同时让他体会到了来自社会的威胁。
比起学校的课堂,我真心觉得他更需要社会这个大课堂。
按我个人的观点,在当今的社会,对男孩子来说,如何做一个对社会, 对家庭都能负担相应责任的,拥有健康的现代社会价值观的男人,远比读许多的书来得重要。
在中国,”凤凰男“不就是我们畸形社会的产物么?
学习本该是不分年龄,永无止境的。
但是我们的社会却似乎把上学这种事情硬性规划在高中毕业前。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只要考上大学,某种学习的态度就可以结束了。
而考大学的选拔又让许多有心重拾高等教育而超龄的人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当 智志去工作以后,或许就会发现像他这样的”低学历就职者“远不止他一人。
就算生活条件大不如前,但也不会饿死,因为许许多多的人也就是按同样的标准在活 着。
无论贫贱也好,富贵也好,都能够靠自己的双手活下去,这才是作为一个男人最该拥有的品质。
日本也算是半个福利社会,对于基本民生,我不相信是没有任何 保障的。
快要结束时,再谈一下我听说这个剧当年在日本播出时也是争议不断的,甚至收到许多投诉。
但是我想提醒一下,日本是一个言论自由的民主国家,正因如此,各种声音才能够都被听到。
你所听到的,不一定是大多数人的立场。
的 确,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有思想保守,闲极无聊,热爱八卦的家庭主妇,有被传统观念洗脑而固执己见的中学生,但是社会中依然有许多教育层次比较高 的开明人士,比如未希的医生,小空的医生,和学校的校长,未希的班主任,他们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认同”用人性的方式来看待解决这个问题“(再次强调下这并不 等同于他们认同未成年人生育)。
台场医生在向未希陈述了怀孕和堕胎的各种利弊之后,让其独自做出选择;校长的态度本质上支持未希生产之后继续留在自己的学 校完成义务教育;班主任为未希的复学而思考和奔走;而小空的医生,在智志第一次去见自己女儿的时候,在他自己感到恐惧,未希的父亲感到尴尬的时候,是把智 志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来“看待的,他并未表现出任何惊讶,还说了许多让他放松的话,因为几乎任何一个父亲,在看到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会紧 张的。
医生与教师是社会中最受人尊敬的两种职业。
他们的观念,才应该作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力。
剧的结尾,未希的同学柳泽去看望她时表示”我依然觉得你很傻“,这表示她依然不认同未希生下孩子的选择,而坚定了自己当初打掉孩子,回到正常的学生之路上的决定。
社会本应该是这样的,无论什么人基于自己的情况作出怎样的选择,只要不害人不犯法,都应该被接纳和肯定。
看完这部剧,对照我们的社会,是很不真实,但是我想它要表达的,是对某种美好愿望的期待,那就是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加的人性化,更加的包容。
什么时候选择生育,是女性基本的权利,是任何人都无权干涉的。
就算你不认同,起码也该知道。
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只针对成年人,任何未成年人都可以读。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想对有耐心读了这篇文章的未成年人说,在人格方面,我们是平等的。
如果你接受了正常的教育,有正确的理解汉语的能力,就不会被我的任何言语误导。
喜欢未来酱一边望着天空一边广播蓝天白云的美好;喜欢她一边大力挥手一边拼命喊着喂!少年!时的元气满满;喜欢她面对昔日好友和同学的伤害质疑时能依旧坚定说我一定是为了见他才来到这世上突然想起《女王的教室》里天海女王翻看学生的资料挑选合适的孩子承压实验;对着小正太的照片犹豫好久最终放弃,"男孩子有时候更脆弱呢"再翻一页,正对上末来酱灿烂的笑靥,温暖到所有人都能在心中决定,就是她了!似乎未来酱主役的剧里男孩总显得自私儒弱而女孩意外的坚强,守护生命什么的太深奥,只是想见见这孩子;想去很远的地方去做想做的事;自己就可以办到无需麻烦他人;不管他人眼光如何还是能幸福地挑宝宝衣服......因为即使是孩子也有决定人生的权利老是演被人欺复的角色大概是导演们都一眼相中了未来酱身上那种治愈和元气,百折不挠还有打从心底欢喜的爽朗笑声所以有了小公主,有了女王的教室,有了14岁的母亲,有了正义的伙伴,请继续这么勇敢下去吧,一直一直要努力呐未来酱,直到永远
这部剧的重点不是一个十四岁少女生了孩子当了妈妈,因为到头来结局还是太理想,不能说服非常现实的大人们。
说服了大人们的是其中所渗透和表达的人的感性面。
MIKI只有十四岁。
爸爸也对MIKI大吼,你这个年纪根本不懂喜欢。
但是我觉得十四岁的喜欢是出自本能的喜欢,也是最单纯的喜欢。
MIKI的十四岁,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感情是最靠不住的东西,不知道世间险恶前路漫漫。
把爱视为生命的一切,愿意为了爱人而像飞蛾一样扑进现实的烈火里。
MIKI可以说是我们需要反思自我的一面镜子,自己曾经的那份单纯的真挚已经被现实拉扯的面目全非了。
但是我们只能选择现在的自己,小心谨慎地去选择去决定,找寻那个最能保全自我的安全路径,因为我们没有面对痛苦的勇气。
桐野的妈妈可以说是那个最理智最合乎现实的存在。
她其实算是最悲剧的一个人物了。
自杀后躺在病床上时,儿子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妈妈睡觉的样子,妈妈在他记忆里每天早上很早起来晚上很晚才睡。
一个女人,一个人把孩子养大,一个人办起一个公司,独自面对公司破产,还要面对宝贝儿子的退学。
她总显得刁钻,那是现实对她太苛刻,她已经完全不相信爱和奇迹。
世界对她狠,她就要像刺猬一样竖起身上的刺来保护自己。
儿子是她唯一的亲人,她因为太害怕失去儿子,所以爱的太用力。
但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她有多想抓紧儿子,儿子就有多想逃出她的双手。
她到最后还厉声对MIKI说,你会后悔的,我不会见那个孩子。
那个昔日风光的社长,开始推销保险。
她又化上淡妆,戴上习惯的微笑,用已经驾轻就熟的力度来拿捏自己的语气,去挨家挨户推销保险。
讽刺的是,当年的她在MIKI父母找上门时,曾把MIKI父母当做保险推销人拒之门外。
女强人依然独立,但是孤傲得很无力。
MIKI的妈妈应该说就是编剧阿姨的替身吧。
剧情旁白的是她,最先理解MIKI的也是她,教MIKI坚强的也是她。
她是作为一个普通母亲的温柔诠释存在着。
演员很适合这个角色,或者说把这个角色演得很真实,每一个表情眼神和动作都在放大而不是夸张母爱。
再来说说桐野这个孩子吧。
他一直被动不成熟,不过内心温暖善良。
MIKI生下孩子对他来说,可以说是价值观天翻地覆的改变。
从传统的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转变为为爱的献身。
他要面对的是“承担责任和自我实现”这两种对他来说矛盾而艰难的抉择。
最终他选择了为爱承担,放弃了前程未来。
其实对于一个十五岁的高材生来说,这样的选择未免让人遗憾。
用了两天把《十四岁的妈妈》看完了,喜欢这压抑又紧凑的情节,和情节覆盖下的思考。
一次抉择,一生的转变,将来是未知风险,为了抵御内心不安,要相信自己为爱而生。
偶然看到电视在播《14岁的妈妈》,被它的题目吸引。
但当时只看了一集。
几年过后的这一个寒假,花了2天的时间将它看完了。
故事讲述的是14岁的未希,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四口之家,在补习班中认识了比自己大一岁的智志。
一次意外,未希怀孕了。
未希的父母,智志的父母以及智志都反对未希将孩子生下来,但未希依然坚持将孩子生下来。
尽管面对众多困难,面对邻居和同学的侧目,但家人的支持给未希带来莫大的勇气。
最终,未希早产,经过2个月的照顾,她还孩子小空顺利出院。
未希坚持把孩子生下来的原因是,她希望能够见见自己的孩子,认为自己应该为自己做过的事负责任。
父母警告她,生孩子,不是仅仅把孩子生下来那么简单。
在怀孕期间,你要经受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经历。
她曾深爱的同学,老师,以及自己最喜欢的DJ工作,都会远离她。
不仅如此,邻居会疏远他们,自己的弟弟也会因此而被排斥。
她的一生都会因此而180度改变。
而智志的母亲,作为男方的母亲,作为一个单亲母亲,极力反对未希将孩子生下。
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念,未希和智志分手,答应妈妈自己从此不再用眼泪解决事情。
面对种种困难,未希成功地将孩子生下来。
我一直觉得,她很勇敢。
佩服她小小年纪就勇敢地承担责任,想着自己既然制造出一个生命,就不应该阻止他来到这个世界上。
相比起智志的害怕和逃避,未希显得特别勇敢。
沉浸在电视剧中,我忘了现实的残酷,支持未希生下孩子。
但是待我冷静之后,我开始思考,什么才叫做负责任?
问过妈妈,从作为父母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她反问:“将来,这个妈妈要怎么教育这个孩子?
”她说,孩子生下来,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什么问题,这值得深思。
也许,妈妈不能提供给她好的生活环境,不能给予她良好的教育,那她的孩子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
也许有一天孩子会说:“既然妈妈你14岁都能把我生下来,那我现在14岁怀孕也是很正常的。
”作为妈妈,她要怎么去跟孩子解释过去的这段历史呢?
也许在未希看来,堕胎,对小孩子很不公平。
但是,如果真的将孩子生下来,这样对她也不一定就是公平。
智志和他妈妈都不想承认孩子,而未希也希望自己养孩子。
她似乎将养孩子想象成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她不知道抚养孩子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基础,需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
孩子的出生,不仅改变了未希的一生,也给未希父母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压力。
另外,孩子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生活,身心是否能健康成长也是个问题。
故事的最后,未希和智志决定两年后结婚,一起抚养孩子。
这是个较理想化的结局。
男女主角最终在一起了。
但是,回归到现实,他们的结合有多少在于感情基础,又有多少是基于对孩子的责任呢?
这样的家庭,将来真的能够幸福吗?
虽然这只是一部电视剧,但的确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比如,未婚先孕,比如中小学生的性知识教育,比如责任问题,比如爱,比如人生。
记得未希爸爸在悲痛中,对未希说,那只是你的一种错觉,你们才14,15岁,不懂什么叫爱。
貌似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常常出现,说小孩子不懂什么叫爱。
但会看成人之间,又有多少人知道什么叫爱,又有多少像14,15岁那种纯纯的爱呢?
记得电视剧的开头,说到未希要好好读书。
这样就能找到好工作,拿到高工资,组织一个好家庭,然后生儿育女,然后?
然后呢?
然后这就是人的一生?
其实人的一生应该怎么活?
人的一生,并不一定要像以上所说的那样,按照这种顺序去活。
也许就像智志说的那样,先结婚生子再读书,做同样的事情,只是顺序不同,他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可。
微博安利的我吃了 差点噎死没有体会到什么母爱 勇敢之类的从头到尾觉得女主任性作死自私男主更一言难尽了 像这种孩子打一顿就好了 以后这种唱高调理想主义的片子不看了 太闹心
话题之作。。小姑娘演技了得。。
如果故事發生在香港, 會又有人有這鼓傻勁嗎!?
这种复杂的心情也只有曾经计划外怀孕过的才能知道,请朋友们暗自对号入座吧。#没办法亲身经历的事就试着体验一下吧# #片源Shared#
真是史上最难产啊
还是因为童年过得太幸福,让她觉得“只要生到这个世界上,总是会遇到好事的”,才会义无反顾要把孩子生下来吧?换一个童年阴影的,恨过一百次为什么要被生下来的人,就是到了30岁,功成名就,对孕育下一代也只会觉得是个悲剧。另,归根到底,姑娘还是太吃死父母的溺爱了!不然怎么敢生啊,鬼给她养…
什么东西😅
我一直莫名的以为自己会是个早孕的人。生命本来就是个很沉重的,一个人是无法遗世独立于这个世界。也许只有在梦里可以哭。
前几天看男女纠察队提到女主想起来看过这片,印象很深挤奶的那部分。另,原来有三浦春马啊= =
拖拖拉拉几年才看完。剧情有些单薄拖沓,但我爱极了樱井先生的声音,生瀬大叔的演技,每集片头或片尾的独白,ost和theme song,还有妈妈们的勇气。
井上由美子这次有些失控,多数角色平面刻板且行为无逻辑,情节发展生硬无机理,煽情过度以致略显做作,尽管如此仍为白夜行式的第三人视角和理想化的结局点赞。
和judy对比,可知什么叫做culture shock
这是很早就看过的片子。觉得女主人翁的心态还ok。能够很勇敢地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真有够癫的……
无论如何我还是觉得选择生下来就是错的
真的是演技派的小孩是小学时老师让学生们用保护鸡蛋的方式体会父母怎样爱自己的放大版:如果想知道母亲有多么伟大 就自己去成为一个母亲吧!
日本人抽筋
如果不是为了看三浦,我实在看不下去这剧的。但是这部剧的配角深得我心。尤其是未希的爸爸!
还是很不错的 春马让我很不爽 不过男孩子遇到这样的事情估计都是这样的 爸爸妈妈和弟弟让我很感动 真的是大爱
miracle...TT3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