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憂愁,淡淡的歡樂,從頭到尾,貫徹始終,甚至乎最後,老先生的死去,也是淡淡的,中間摻雜了太多的情感,所以,沒有什么過度激烈的感情,就像一首輕輕的歌,有著無所謂的歌詞,你可以一直聽下去,但不會有情緒波動,仿佛,從前就已經聽過仿佛,不會有厭倦的一天。
無法解釋到底什么才是主線,老先生的混蛋轉好人,還是養女與小兒子的糾結,或是金融奇才兒子的痛失愛妻,或是住在對面努力融入Tenen`s family的癮君子他們都不是重點。
重點就是,每個人都很可愛。
所以,就在這首清新小曲中,恣意放松。
無論多么轟轟烈烈的故事,要是能升華為淡淡的滿足,也就功德圓滿了
我倒希望Royal能和一家人快乐在一起,那个老黑鬼会计师在一家人里面显得很碍眼,看他和俩孙子玩的多快乐。
Margot真是浪货跟什么人都干,虽然Richie跟她没血缘关系,毕竟是法理上的近亲还湿吻乱伦真是。
Royal 从名律师晚年变成旅馆电梯服务员真惨,他老婆最后还是嫁给了老黑鬼。
Chas把伊莱推到隔壁日本大使官邸后院,自己也跳了过去。
洛尔68岁时心脏病发,查西是唯一陪伴他临终的人,虽然与查西的关系修复了,其他人也参加了他葬礼,但最后还是孤家寡人。
安德森的电影,大部分都描述生长在悲剧式的家庭里的孩子。
不是在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就是会成为不会爱人的人。
本来就是会成为冷漠多疑偏执不稳定的人。
而这样的人组成的家庭又注定成为悲剧。
一直一直延续下去。
而安德森很明显非常清楚这一点。
于是他的片子里性格怪异的小孩往往都拥有至少一个不负责任的家长,或者是行为怪异的家长。
好在他的片子里每个孩子都不是单独的一个人。
因为至少他们都有自己的兄弟姐妹。
这部片子里的爸爸是个与妻子孩子分居二十几年并没有身为父亲的意识的人。
月升王国是一年前看的,女孩子拥有外遇的妈妈,男孩子呢,我忘了,好像是个孤儿。
还有名叫穿越什么的片子,三个儿子的母亲是在屡次失踪后最终完全消失,做了遥远的喜马拉雅山下的修女。
是的,这些孤僻的孩子都有着不错的家境,不错的成就。
所以这些让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剧不那么明显。
吸毒自杀漂泊猜忌偏执天才冷漠,却又脆弱。
在每部片子的结尾。
这些孩子的悲剧性似乎都通过某些努力得到了改变。
但这都不过是导演对美好的向往罢了。
因为我 不相信,在从小缺乏关爱的土壤里成长的人会懂得如何真正的爱他人。
有没有过这么一个早晨,面对爱人的争吵和泪水觉得无动于衷,只想蒙上被子倒头大睡;有没有过这么一个瞬间,面对电话那头父母的絮絮叨叨,只觉得百般烦躁,随口敷衍几句;有没有过这么一个洗手台滴着水的午夜,你站在镜子前,看着满脸疲倦的自己,觉得心脏上次跳动已经是好多年以前的事情?
有没有过这么一个早晨,面对爱人的争吵和泪水觉得无动于衷,只想蒙上被子倒头大睡;有没有过这么一个瞬间,面对电话那头父母的絮絮叨叨,只觉得百般烦躁,随口敷衍几句;有没有过这么一个洗手台滴着水的午夜,你站在镜子前,看着满脸疲倦的自己,觉得心脏上次跳动已经是好多年以前的事情?
你只能摊开两只手,说sorry,我真的没那么会爱,没那么勇敢。
也许是从小时候那一次父母冤枉我偷拿了他们的钱开始 ,也许是从那一次恋人偷看我的手机开始,也许是从那次在洗手间隔壁听到好朋友讲自己坏话开始。
承认自己没那么博爱也不是什么耻辱的事,毕竟不是谁都能成为伟人,普度众生。
就像这部《天才一族》里的人物一样,人人都有缺憾,人人都是神经病,人人都只爱自己,人人都背负一身伤痛。
而痛苦,是比快乐更高级的冶炼。
何种形式的美好记忆决定以何种方式修饰你的外在,而何种形式的痛苦回忆,却决定了以何种方式塑造你的内核,你的人格。
童年决定成年,基因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一生。
这个残忍刻薄的道理,在这部片子里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影片中的特伦一家,老爸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撒谎精、自大狂,为了能和妻子复合,不惜假扮癌症,躺在床上装死;老大chas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焦虑症,每天都活在朝不保夕的惊恐中;老二margot有严重的社交障碍和认知失调,无法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自少女时代起就把自己裹在华丽冰冷的貂皮大衣下,手不离烟,在烟熏火燎中一遍遍灼烧麻木不仁的灵魂,企图唤回一丝人情味儿;老三richie有轻微的抑郁症,终日把自己包装在墨镜和满脸胡须下,萎缩在帐篷里等待凋零,等待被遗忘。
在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里,“父亲”的席位一直是空缺的,而“母亲”,她是母亲,同时她又身兼数职,老师、经纪人、管家。。。。。。
由“母亲”这一根衍生而来的各条“分支”疯狂生长,贪婪地汲取养分,逐渐本末倒置,名为“母亲”的根越埋越深,渐渐长眠于地下,再也找不到了。
没有了根的树,枝条无论多茂盛,都不过是腐朽之前的欲盖弥彰,图一时盛景,得一世苍凉。
爱在这个家停留的花期很短,锦绣过后,是急速的坠落、凋零、风化,最终隐入深沉大地,不见踪影。
三个孩子也许在各自的领域是天才,是强者,但在爱面前,天才与凡人同罪,都犯了一种叫做“懦弱”的罪。
求爱不得,一而衰,二而竭,三而战败遁走,四而亡。
他们害怕表现自己的爱,因为害怕失望,害怕鼓足勇气伸出的手会落空。
他们彼此相爱,却又彼此背弃,像玩抢椅子游戏时输掉还耍赖的小朋友,脸别过去,坐在地上认认真真和别人赌气。
但眼睛却时刻注意着战局,一旦发现了机会,就一个箭步冲过去 ,得意洋洋往椅子上一坐,好像屁股底下坐的不是椅子,是国王的宝座。
无需仪式,只要有爱的加冕,他们便可自立为王。
爱之深,责之切。
这“责”是自责的责,“切”是切肤之痛的切。
一边对家人、爱人索求无度,一边对这样的自己厌恶透顶,扪心自问拿来要求他们做到的事,我又能做到多少呢。
但一旦爱的供应方真的懈怠了,取而代之的不是如释重负,而是刻骨的痛。
要么就把你的爱倾囊而出,我们一次性把爱做够,把酒喝光,把路走完,余生仅靠记忆便可虚度。
为什么要断断续续,时冷时热,让我转念之间便是冰火两重天呢。
片中三个孩子对老爸“因伤归来”的态度或多或少都表现得有些冷漠,不是他们真的冷血无情,而是“父亲”这个重要位置在他们的生命里,缺席的时间太长了。
爱也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在恰当的时机,奉上恰当的爱,再施以浇灌,种子才能发芽,长大成材。
而后知后觉的爱,往往都是以卵击石。
你肩上扛了把短刀就想去攻进人家的城堡,到人家墙根下才发现,人家早在城墙上架起了十台大炮,随时准备给你来个夜空中最亮的星。
童年的伤痛记忆给三个孩子的成长打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逐渐把他们变成了疑神疑鬼,爱无能,和不敢爱的人。
Chas对两个儿子实施严格的管制,母亲当年犯的错误在他身上重蹈覆辙;margot整天泡在浴缸里,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偷情对她来说只是别种形式的苟延残喘;richie花了多年时间才确定了自己对margot的爱,在得知margot和自己的朋友偷情后,一把剃须刀断了全部的念想。
电影里还有一个情节值得回味:margot的前夫派人调查她,侦探把一堆“罪证”给他看时,他翻了翻,半晌,才说出一句:“她抽烟。
”短短三个字,道尽了婚姻里所有的悲愤、心痛、心灰意冷,和举重若轻之后的释然。
原以为他和她之间的距离,只要通过努力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想峰回路转之后,再回首来时路,才发现他们之间的鸿沟根本无法逾越。
他还在起跑线跃跃欲试,她却已经站在领奖台上等着颁冠军奖杯了。
正百思不得其解之际,裁判员过来很抱歉地跟你说,对不起哦,发给你的信息错了,比赛早在两个小时前就结束了。
这场较量,他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选手的行列之外,眼巴巴地坐在候补 席上望眼欲穿,最后等来的是game over,各找各妈的无情通知。
然而在wes anderson的电影里,他从不会给人物真正的happy ending,但也舍不得给他们一个一无是处的悲情结局。
就像他独树一帜的电影美学,色彩永远饱和鲜嫩,构图永远对称,画面永远整洁,情感永远蓬勃,男人永远是少年。
井然有序之下,乱也乱得很有章法,尘归尘,土归土,各人的归各人,低头看着脚尖,每个人都已经站在了自己的岔路口上。
就算这局牌你输了,没关系,他总有办法不动声色地把局给圆回来,尽量做到宾主同欢,两不相欠。
那些因为爱千疮百孔的人啊,电影开始的时候还关在各自的小黑屋里与世隔绝,两个小时过后,啪,一片漆黑中突然亮起了一点烛火,虽微弱,却也足够照亮。
电影以一场意外百出的婚礼作为最后的高潮。
看似是一桩混乱的闹剧,但静静看下来,每个人都为挽救这场婚礼发挥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作用。
就像人生,此一时,彼一时,行到水穷处,再抬头看看天,头顶的云已经变换了好几次位置。
就算我们之间有无法逾越的隔阂,我们也依然是一家人,亲情的纽带在关键时刻,会变成强有力的绳子,牢牢把所有人联结在一起。
每个人各司其职,在废墟之上重建阁楼。
最后,混乱结束,婚礼照常举办,一切都恢复正轨,所有心结被打开,相爱的人同时向对方伸出了手。
这一次,我不再害怕,哪怕你牵着我的手到半路上就会走掉,那至少剩下的这半路,我的手上还残留着你的体温不是吗。
我们日复一日的相依为命,同时,也是无声地按响了离别的倒计时。
和平相处,不遗余力去爱,便是最好的告别。
影片的最后,混蛋老爹去世了。
好不容易圆满的家庭,又无端坏了一角。
你问他们在剩下的日子是否还会勇敢去爱,不再畏惧?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爱是比牙齿更坚硬的发声器官,百毒不侵,刀枪不入,就算有一万双手掐着它,一万个人挡在它面前,它也会无所畏惧,吐露真言。
二维平面化的机位和视角构成了一种仿佛绘本和童话般的镜头风格,同时整体的暖色调以及对一切精巧有趣玩物的捕捉(玩具、宠物等)加强了这种“纯真孩童风”不仅是从元素上,而是从视觉逻辑上构建出了一个非成人的“儿童”世界(“看”的逻辑,元素被呈现的“幼稚”逻辑),但世界中的人物却是远超一般人的成人(角色标签的丰富性),也并不避讳甚至夸张谈及性、爱、死亡、暴力、精神问题等主题,从而反向突显了成人世界本身的残酷当这种残酷被凸显,我们才发现所谓的“孩童风格”就是一种赤裸裸的遮掩,是充满情感问题的成人面对自我残缺时的羞耻掩盖,以及无法处理一切的神经质感慨,没有成人和孩童的划分,或者说,这里的成人都是无能为力的孩童,当历经千回百转获得幸福的时刻,就是他们长大的时刻。
也在此时(结尾撞车戏),镜头终于有了突破“孩童风格”的意识,有了空间感,立体了起来,二维平面被打破,电影从形式本身的改变中得以获得向前的动力,奔向幸福的结局。
These Days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frankzappa.blogbus.com/logs/73745746.html终于要写一写这首歌了。
最早听到这首歌还是在多年以前,一直觉得它很好听,是Nico第一个张个人专辑《Chelsea Girls》里面的重点曲目,不过并没有特别在意。
6月份开始重新拾起吉他之后,重新偶遇这首歌,当即觉得可以弹。
为了弹它,更加仔细地听,更加认真地看歌词,发现这是一首了不起的歌。
进一步挖掘了一下背景,原来在欧美半流行界早就地位非凡。
那一阵子对它简直着魔了,逐渐领悟到它每个音符每句歌词的妙处。
上周又看了电影Royal Tenenbaum,里面使用了这首歌曲做插曲,Gwyneth Paltrow饰演的Margot走下机场大巴的一幕,走向她的弟弟也是彼此心底的爱人的瞬间,以极慢的慢镜头呈现,These Days突然响起,构成了这部电影里面的一个经典场景(见:http://www.youtube.com/watch?v=bl6FbeoXeHQ)。
这个场景是这样的:Margot走下机场大巴,弟弟Richie去机场迎接。
他们是从小的玩伴,长大后心里的爱人。
他们多年不见了(或许是Richie旅行了一年,一年没见,忘了具体时间了)。
Margot缓缓走向Richie,迷人的脸庞露出难以捕捉的紧张的微笑——这是怎样的迷人呢,怎样的被风撩起的半长的金发,怎样的清澈的面庞,眼前怎样的飘过的烟雾,一切都静止了,绿色的机场大巴停着一动不动,一切背景都显得迟钝下来,时间静止下来,她缓缓地走向他——Richie表现得则更加紧张。
同样对于一个紧张的表情,两位演员的处理分寸得当,互相对比又互相衬托。
Margot表面是高傲甚至有些冷峻的,同时又无法隐藏内心的天真和纯爱,放荡不羁的她此时现出作为一个女人见到真正的爱人时的不安;Richie则是表面就紧张兮兮的,正应了后来Eli说的,Richie“病怏怏的”,他从始至终,紧张得一言未发。
影片更多从Richie一方的角度写这份感情,Richie一直在明处,无论是他一开始写信给朋友说自己爱Margot还是后来参与调查Margot还是因为绝望而自杀,而Margot则是谜一样的人,一个古怪而放荡的人,一个迷人又能杀死男人的人。
导演的视角决定了这个慢镜头瞬间两个演员对于惊喜和紧张的表演的处理方式。
接下来,镜头转向Margot的主观视角,Richie越来越近,Nico的唱词开始,是的,these days,这些日子里,我回顾着自己走过的路,也许错了,也许有后悔,我独自一人,坐在街边,沉思着过去,反省着自己。
也许是我自己错了,也许是我受伤了。
如此这般……影片在这个瞬间使用这首歌,大概还增加了these days,我在如何地想念你的意思。
一瞬间内,分离的日子都成了可玩味的过去,爱的人终于在眼前,现在越来越近,这个慢镜头的瞬间,浓缩了Margot的相思。
而迷一般的Nico与Margot的外形之相似,让我相信导演是从此获得灵感,从而选用了These Days这首歌。
Margot说:Stand up straight, let me get a look at you...And it's nice to see you, too. Richie一句话都没说,Margot哪里来的too呢,这大概就是这部影片有点神似伍迪·艾伦的语言幽默之处吧,也是姐弟之间的默契的幽默。
这个场景以两个人温暖的拥抱结束,然而故事没有结束,两个人距离真正相爱还很遥远,直到后来他们表白之时,还在说“you know what I mean”之类的捉迷藏语言。
他们的状态是那种90%的确信,但是那10%却让人提心吊胆,对于爱情的确定与不确定,99%与1%的对比,总是实际上 50%和50%的对比,因为这是个二值判断问题。
当观众看完影片的时候,回到Margot走下公车的微笑,才会事后诸葛亮一般地悟到,那是只有对唯一的爱人才会有的笑容,即使她从14岁逃学开始就已经放荡不羁了很多年。
然而,如果当事人回到Margot走下公车的瞬间,面对她的微笑,仍然要徘徊在二值判断的折磨之中。
These Days是Jackson Browne在1965年他16岁时写就的一首歌。
如果你听到Nico的版本,无法想像一个16岁的少年竟然可以写出这样一首歌。
如果听到Jackson 自己的版本,就会知道,Nico的版本早就超过了原作圈定的内涵,这张由Bob Dylan、Jimmy Page等人制作的专辑早已经把这首只能算比较高水平的民谣作品升华到了另一个层次。
拿著名的Vincent当个坐标,These Days的原作低于Vincent不少,Nico版本却高于后者很多。
而These Days的吉他弹奏方式,则是接受了波普艺术大师Andy Wharhol的建议,这就不奇怪为什么Nico的These Days可以从原作变成另一个层次的伟大作品,并且继承了自从地下丝绒大香蕉专辑以来一直的审美取向——一种比迷幻更迷幻,比高贵更高贵,比忧伤更忧伤,比小资更小资然而实际上比本真更本真的远离装13的美学,一如Andy Wharhol的梦露头像和大香蕉封面所呈现的艺术风格,它与地下丝绒乐队的音乐一起,构成了对现代艺术影响深远,而本身并没有大红大紫,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艺术流派。
包括Jackon Browne自己的版本,其他任何翻唱都没法望Nico版本之项背。
为了这首歌,我专门置办了电吉他,弹的时候,感觉良多。
首先,Nico被她一直跟随的 Lou Reed骂做不会唱歌,然而她的声线赋予These Days独一无二的内涵,这个独特的嗓音配上艰涩的德国式英文发音,完全把油腻的演唱技术撇到九霄云外,代之以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
进一步,吉他的编配和音色也是不可复制,在浩如烟海的现代流行/摇滚音乐中,这个音色都不多见。
当我拿到曲谱的时候,惊讶地看到,制造出如此忧伤意境的和弦竟然是大调三和弦 ——C和F,最多只使用了Em这样颇为常见的小调和弦。
即使抽离了如泣如诉的弦乐,吉他伴奏仍然能撑起绝大部分的意境,不由得感叹编曲者的艺术感觉实在是超群。
特别是,吉他的节奏简直可以撑得上欢快,最后两个小节突然产生变化,跳出来一个在C大调里比C和弦更明亮的G和弦,如此明亮欢快的编配,最后出来的是忧伤的效果,表达一个人带有后悔的悲伤的自省情绪,妙不可言,不可复制。
在《Chelsea Girls》专辑中,即使更加精雕细琢的同名主打歌,也不及These Days光芒四射的灵感。
歌词我不需要写,几乎无可挑剔。
最后一句"Please don't confront me with my failures, I had not forgotten them",配上最后那个G和弦,让听众在已经如痴如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是为全歌最亮点。
我经常在心里说,今天的世界,如此的浮躁、物质、无知,四五十年前发生的那些曾经是多么辉煌美丽。
来到美国之后,有时候听到商店里在放Led Zeppelin,有时候看到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像嬉皮士年龄段的老头子一样,翻唱60年代的歌曲,即使这些并不能掩盖他们的音乐一样走向日益的空洞,我想,他们的文化毕竟是承接下来的,不像天朝,近几十年经历了巨变,我的父辈听的是样板戏,后来旧的被打翻了,新的呢,拷贝别人还来不及,自己的文化远远不成气候,往往弄得四不像,无论是音乐还是各种艺术门类还是整个社会,只迅速地学到了堕落和丑陋,并且迅速超越了欧美师傅。
这些,我在心里说,也会在嘴上说,然而,现在我已经厌倦了自己的这些陈词滥调。
因为布达佩斯大饭店而知道了维斯安德森的名字,又因为微博上朋友的推荐而去看他的电影,看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月升王国》感觉是自己喜欢的调调,于是接着看了下去。
大概半个月之前看的《天才一族》,虽然电影本身是安德森一贯的稍微夸张的冷幽默风格,但是故事却让我感到很压抑。
这种压抑又因为喜剧式的表现手法和故事悲剧内涵的冲突而无法得以发泄,直接把人憋出内伤。
这和看周星驰电影时的感觉性质上类似。
但是因为星爷电影太过无厘头,你完全可以无视那一点点严肃的剧情,把它完全当喜剧来看,等有心情的时候再去慢慢体会里面的人生道理。
而安德森则是直接把血淋淋的人生摆在你面前,却不给你嚎啕大哭的机会。
其实这片子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某段剧情,而是家庭可以给一个人带来的影响。
三个童年时名噪一时的孩子,最终因为家庭给各自带来的无解的难题而陷入迷茫的境地。
虽然电影最后给了光明的结局,但是我们心里都清楚,破镜终究无法重圆。
家庭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价值观,更可以在感情上给孩子带来慰藉,或者伤害。
而这种非理性的,感情的印记,往往成为未来人生重大决策的源动力。
理智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情感要怎样才能够成熟呢?
根据我自己的感受,那如影随形的感情印记几乎无法克服,大概只能用一生来学习如何与之共处了吧。
铺垫:主角royal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抛弃了他们,与妻子分居,妻子辛苦将三个孩子抚养成天才。
催化剂:royal破产,被从酒店里赶出,而妻子又要再婚之际,royal用假癌症的方法试图重归家庭。
争论:但他回归之时,每个孩子都面临着问题,每个人对于缺席了多年而突如其来的父亲并不适应。
他能重新回归家庭吗?
B故事:家中三个孩子的各自发展;主要的还是royal与查斯的父子关系。
游戏:royal与两个孙子玩耍,找回曾经错过的父亲责任;爷爷带着孙子坐电动小汽车、偷商店东西、扒着路过的卡车兜风等。
中点:royal被情敌拆穿假病赶出了家。
灵魂黑夜:没钱的他只能做电梯服务生;网球天才的儿子自杀。
第三幕衔接点:想明白的royal与前妻签署了离婚协议,让妻子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也解脱了自己。
结尾:婚礼上,磕了药的伊莱驾驶汽车驶来,royal救了孙子,获得了查斯的原谅。
但不久后他因心脏病而死,死时只有查斯陪在他的身边。
此剧是典型的“家庭被制度化型”,一种制度:家庭;一种选择:回归;一种牺牲:牺牲自我需求,放弃纠缠妻子。
(但无疑等于自杀)
放开那个我最爱的导演,让我来。
《天才一族》很晦涩的一部电影,BGM好评。
从开始的披头士乐队歌曲开始,就注定了我爱这部片。
如果天才注定孤独,病态的人生才能彰显导演背后的寓意: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性恶压力,人格分裂,愤怒控制,抑郁,行为失调,抑郁。
所有角色带着导演固有的温和哲学。
哦,我是导演脑缠粉,再刷again~噢,女主亲吻的这个男人是不是导演!
是的话放着我来!
痞子老爹在花光身上的一分一毫后才想起家人,那种无依无靠后向家中走去的行为是本能,是刻在每个人的DNA里的。
这个家中的所有人都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他们是天才,却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在richie自杀后,这个荒诞可笑的家才有了些许的突破。
我最钟爱电影最后一段大家坐在消防车上的长镜头,云淡风轻,这才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
像痞子老爹和richie说的“我很想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是我也不知道”生活的难就在这了。
天才一族在最后接纳了生活,我喜欢wes anderson的怪诞故事,喜欢他在他饱满温暖的色调中去看那些平常而又细碎的故事。
DIED TRAGICALLY RESCUING HIS FAMILY FROM THE WRECKAGE OF A DESTROYED SINKING BATTLESHIP. (情怀一捧一捧的堆给你看。
7/10.导演跟狗狗有仇吧,杀完一只又一只的。
neurotic,beautiful,sad,lonely and so warm.
这阵容完全可以更优秀的嘛,不过看完很舒服~
典型的導演韋斯風格,亮麗的顏色,離奇特立獨行的人物性格,神游的劇情,混合懷舊美式和印度印象的小調調。但可能是早斯作品之故,個人排名的話會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穿越大吉嶺》之後,但在《月升王國》之前。
唔 http://en.wikiquote.org/wiki/The_Royal_Tenenbaums http://www.imdb.com/title/tt0265666/quotes
天才们的喜怒哀乐起起落落,折射出的还是平凡人的影子。
三星半,比较成熟的一部韦斯安德森,片名叫天才一族,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的精英意识了。每一个角色都故作镇定地回避着不堪的过往,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仅有极少的画面做留白式的交代,用无厘头式的幽默消解负面的情绪,好像他们已经丝毫不在意,以致到最后我能感受到那种悲伤,但就是无法共情,就像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哥哥对爸爸哪儿来那么大仇恨。
花哥推荐的电影要警惕。
8.5/10。①男主45岁时与妻子分居三个孩子皆归妻子抚养。影片讲述了20年后这个全是怪人的家庭因为「男主假装生病而聚到了一起」这件事而走向和解和谐直到男主去世的故事。②一种童趣般浪漫的幽默的营造:各种角色如机械化木偶般的表演;通过大量严谨的构图(对称/人物中心/九宫格/等)和丝滑的变焦/横移/横摇/垂直升降运镜渲染了正规庄严感,从而更反衬了角色的滑稽;大量绚烂甜蜜的色彩;配乐也能很准确地烘托气氛。③比起《布达佩斯大饭店》,这片的间离感没那么过分(没搞多重故事),而且平面镜头并没很多,所以整体似乎更幽默一点。
4.5 比起後期強迫症走火入魔的對稱狂魔,這部用了很多handheld的風格明顯更接近後來Noah Baumbach的The Squid and the Whale,劇本的確有節奏鬆散的問題但這種青澀的感覺反而比布達佩斯大飯店裡純熟的政治隱喻更真實。年輕的Gwyneth Paltrow太靈了,超級酷又可愛迷人。一個很溫暖感人,有點悲傷但又不失冷幽默的家庭故事。
虽然标着喜剧但是整个电影的风格都是丧丧的,弥漫着淡淡的悲伤。导演的个人风格很突出,但我个人不喜欢这种没什么剧情的电影。
一个自我的爸爸 一个不苟言笑的妈妈 却有着三个天才的孩子 天才都是这么脆弱吗 开篇感觉不错 后面弥漫着伤感的气息 更为戏剧性的是本片的编剧 也是片中饰演作家一角的欧文威尔逊 几年前也自杀未遂 后来走出阴影 他在11年的午夜巴黎饰演男猪脚 天妒英才 天妒英才啊
韦斯安德森总是给成人拍小孩子看的电影,他的电影用小孩子最纯净的眼光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里面的切断手指、车祸、吸毒、偷情……充满戏剧性而又不失幽默。摒弃了大人脑海中最邪恶、下流、龌龊的思想,而仅仅像个孩子一般抱着最大的友好与善意看待这个世界。
almost四星。开头和结尾感觉和配乐好好啊,为了小时候打架的那几个片段感觉格局有点小有点拖。其实看Wes Anderson的电影一直觉得格局小可能是因为我觉得发生在美国的设定都比较American Cliche. 比如在家里搭帐篷囤东西的小盒子之类的道具如果背景是欧洲就不会觉得那么商业那么浮那么虚。
不变的家庭主题~
脑残粉是怎样炼成的
Wes Anderson完全戳中我萌点。NICO的声音识别度好高…MARGOT和RICHIE很有爱,喜欢戏里面的人都淡淡地讲话的声音。神经衰弱是好物啊…
the soundtrack is excellent
维斯安德森的片子总是充满各种迷人的细节,让人心动。这也是格温妮丝帕特洛所有片子里面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啦。这种怪鸡的、表达方式诡异的小感情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