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轮回,一直都相信着。
西藏,这个念了5年的地方,现在都还没去过。
我喜欢一切和西藏有关的东西。
那里有我们丢失的淳朴和洁净。
我想有信仰的人应该会活的比较洁净吧。
骨子里始终都无法去信仰,因为有些东西放不下。
从影中可以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神往的雪域风光、淳朴浓郁的藏地风情。
布达拉宫前匐地前行虔诚的朝圣者。
透着神秘传说的鼓声和凝似天赖的歌声。
而她身上那种宁静祥和的感觉确定了她就是那朵圣洁的雪莲花。
睡梦中的歌声是拉姆在召唤她的声音。
她纤细的外表却带着无声的坚韧,在描绘着爱情的画的指引下让她见到了传说中的她,而那个皱纹深刻的老妇如神湖凝结的冰一样终是抵不过来年的光
情节有问题,去纳木错神湖,居然跑到巴松措去了,下个镜头居然到了阿里。!
到底是去天湖,还是环西藏游?
剧情太过夸张。!
对民俗的描写太过夸张。
拉萨的婚礼怎么可能有那种舞蹈(卡鲁)?
简直狗屁!
强烈鄙视!
发信人: ziijun (享受生活,感受快乐!
), 信区: Movie标 题: 【影评】西藏音乐电影《冈拉梅朵》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8年03月08日22:24:01 星期六) , 电影《冈拉梅朵》——我爱的西藏不是这样写影评,一直都只是写那些带给自己感动的片子,从来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批判的能力与权力。
第一次写下很多不满,竟然是对一部名曰西藏音乐电影、海报上写有美丽藏文的片子,一部以我深爱的西藏为背景的片子。
得知这部电影要在北大首映的时候,我的激动连自己都觉得有点夸张。
我兴奋地想流泪,在北京这个很难感受到西藏气息的地方。
我乐颠颠打了整晚电话,通知我那些和西藏有关的朋友们。
我以为看这部电影时我一定会哭的,因为里面有我喜爱的藏歌啊,有我熟悉的西藏风景啊。
但看完,很多茫然,一声叹息。
剧本,极其简单。
当影片的镜头扫过从藏北到藏南的很多很多地方时,当主人公们不紧不慢地游荡其中导演试图想展现西藏的很多“独特文化”时,我就预感这个故事一定挺简单的。
但当屏幕忽然一黑,出现字幕,影片结束时,我惊呼竟然如此简单。
平铺直叙地讲下去,却依然逻辑混乱,各种扯。
整个故事看完很多迷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也想用观众看不懂来显示自己的艺术修养多么得高。
当然,电影并不只是要讲故事,特别是对这样一部名曰“西藏音乐电影”的片子来说。
那就说配乐。
看完电影的时候忽然在想为什么想起了个“音乐电影”的噱头呢?
片中是有很多藏歌,特别是亚东和索朗旺姆天籁般的歌声仍然让我沉醉。
但细听就会发觉片中有太多我熟悉的藏乐,听时让我激动,但仅仅穿插其中罢了,并没有紧密伴随影片情节的发展。
如果说那些响彻天际没有歌词的配乐才是影片作为音乐电影的看点的话,但那些声响是任何一部涉及西藏题材的片子都会有的声音。
那些声音那些音乐与西藏有关,而不是影片的光芒。
如果说因为男主角阿扎那充满原始与野性的鼓声的话,我不确定,但至少我一年的西藏生涯所看到的无数民族风情演出并没有鼓声这个特色。
片中随鼓声出现大量西洋乐器,让我困惑,即使男主角随意敲击出的音乐也让人感觉导演在把人们拉向一个原始的让人迷惑的情境中,再次跳入窠臼为西藏蒙上了面纱。
或许因为故事是源自于一首名为《冈拉梅朵》的藏乐?
又或许是因为女主角从一开始就扛着硕大的麦克戴着硕大的耳机游走在西藏?
我不知道。
也许是因为我不太确知“音乐电影”,特别是“西藏音乐电影”本身的含义吧。
没什么情节,那既然把美丽的西藏作为背景了那就看风景好了。
关于风景。
影片中镜头快速切换,寻找圣湖的路途从藏北到藏南,时而又跳到藏北。
西藏的气候是很奇妙,远处的雪山时常可见,近处却依然有绿草依依,但片中镜头的切换却让人觉得迷惑。
如果说导演太想向人们展现西藏的广阔了,所以整个西藏都想拍到,但在我看来依然没能展现真正的西藏。
西藏的美丽是任何人随意用任何一部相机都可以展现的,但导演没有过多把镜头投向那干净明亮的高原风光。
不知道导演为什么热衷于阿里。
如果说导演为了不显示高原的荒凉而把影片中大部分镜头都选择在了俗称“西藏小江南”的非典型西藏风景地林芝,喜欢那里的绿色的话,片中不时出现的阿里地区的扎达土林和闻名世界的古格王朝遗址实在让我难以理解。
那海拔超过五千米人口稀少的阿里地区很荒凉,但也有一种别样的美丽,但影片只是那样掠过罢了,一次又一次。
阿里,画面中还展示了整个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神山——阿里的冈仁波齐。
但在影片中冈仁波齐失却了它金字塔般的雄姿和皑皑白雪覆盖下显现的神圣光芒,只是一座雪山罢了。
最让人不能忍受的是导演那么偏爱结了冰的纳木错。
作为贯穿影片主题的神湖纳木错,她的美丽更多在于其远处雪山皑皑近处波涛汹涌,有着大海一样的壮阔,清澈的湖水总能在高原多变的天气中泛出圣洁的美丽。
可导演却更多投向整个冻结的纳木错,说那样更加壮美。
但镜头中我丝毫看不出任何壮美,更不用说她的神圣,甚至连那是一个湖都看不出了……关于文化,强势文化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眼睛看西藏,用自己的固有的观念和想法看西藏。
猎奇。
太多人为西藏的神秘而吸引,太多人用一种猎奇的心态审视那个独特的地方。
导演也没有跳出,以为把西藏勾勒得越神秘才越能吸引人的眼球吧。
导演用镜头扫过西藏一个个独特的地方,一闪而过,堆积很多。
雪顿节的展佛,飞旋的转经筒,彻夜不息磕长头的人,藏人玩的一种很传统的游戏,藏式婚礼上的传统仪式(虽然为了让晓涛的出场而出现了酒吧调酒的吧台),甚至修建藏式房屋屋顶时藏民们在一起跳起的夯地舞……导演用一种外界常有的猎奇心态探向这个神奇的地方,再加之用一段拉萨街头邂逅的美妙奇缘,再次告诉人们:这里不但神秘而且刺激。
以为一个愿意把镜头伸向西藏的导演一定因为生命中某个契机而深深爱上了那里,用心去感受了那里,会不只是用眼睛去浏览而是用心去膜拜。
但我没想到一个号称拍摄了三年曾经无数次进藏的导演对于西藏的理解却是这么肤浅。
既然把背景选择了西藏,却丝毫不引导人们真正去感知那里,反而再次刺激人们的好奇心,再次以一种多数文化强势文化的姿态去窥探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男主角阿扎,典型的藏族男孩,高大而帅气,但片中的他却用还算标准的汉语说着琼瑶阿姨一样的台词,什么“雪顿节上的女神”,什么“我一定得罪了菩萨,赐予我这样一个不会吵架的仙女”;用各种莫名其妙的举动显示他对安羽的一见钟情。
但这其中,多了太多现代偶像剧中夸张的人物性格却少了高原男孩特有的淳朴,也看不到藏族男孩那种充满野性的豪爽,时而让人感觉矫揉造作,时而又让人觉得心胸狭窄,诡计多端。
影片似乎更多地告诉人们,藏族男孩很专制,容易冲动,爱喝酒……就像片后很多观众提问的那样。
女主角安羽,不过多评说。
另外一位也被称之为女主角的藏族姑娘索朗措,在影片开始的观众见面会上,索朗措穿着鲜艳美丽的藏装站在舞台的中央,以女主角的姿态被围着提出好多问题,让人能够感受到藏族姑娘的可爱淳朴,可看完整个影片时我竟然发现她只出现了不超过五个镜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
影片里她是那么一幅美丽的偶尔出现的画,影片外她仿佛是一个身着盛装的“花瓶”,再次吸引着猎奇的人们的眼球。
因为这是一部以西藏为背景的电影,所以,身着藏装的藏族演员也就成了又一个噱头。
影片中有一幕展示了手戴佛珠的藏族男孩阿扎在寺庙前神圣的转经筒前来回旋转经筒,用飞旋的经筒击出鼓点的节奏,让我们都惊呼这不是一种不敬吗?
我不知道。
因为不管怎么说,这部片子的编剧是藏族,或许这件事本身没有错?
或许扎西达娃本来就不是信徒?
至少我在西藏从来没有看到哪个藏族人会在经筒前这样嬉戏。
虔诚与信仰,这个使那片雪域熠熠生辉的散发着神圣光芒的精髓在影片中没有任何展现,只是普通一个人,普通一段爱恋。
也许央视的导演对于主旋律的理解要超过其他人吧。
当然影片中有一些小小的细节也让我感动:藏族阿妈总是那么同情身边的人,连随意坐在路边歇息的安羽都怜惜地给予施舍;西藏广阔的公路上,一家藏民在路边拦车,阿扎二话不说,热情地允许他们塔车,挤了满满一车,藏人的宽容和快乐就那样洋溢着。
可这些比西藏风景还要美丽的温暖与感动却太少了,只是成为了让观众发笑的一些小小细节罢了。
总之看完片子挺失望的。
影片结束后的观众交流会,导演的种种表现让我对这部影片简直有些无语。
导演很有自信,选择了北大,还选择了观影后的交流。
也许导演自信满满想在其中感受得到褒奖后心灵的满足,但她错了。
很多同学提出了影片中明显的各种问题,可能过于直接,导演明显不快,所有的回答都明显得昭示对提问者的不屑。
影片逻辑混乱?
导演表示:其实是观众没看懂,她想讲述的是一种心灵的等待,对于生活中那些值得用很多年去坚守等待的东西,主要是爱情。
要不然就悻悻告诉大家:西藏,西藏有很多那样的传说……与现实不符?
观众说从拉萨到神湖纳木错不用途径林芝阿里的。
导演表示:她指的神湖并不是具体指纳木错,而是人们心中期许的一些东西。
那既然这样,为什么偏偏选择真的有神湖的西藏呢?
观众说为什么镜头切换得让人感觉不在一个季节一个地点呢?
导演立即一脸不屑,表示:只有去过西藏的人才……但事实上提问的人对于西藏的熟知明显要超越一般人。
观众说看完影片后没有太多的感动,对于故事。
甚至连西藏本身能够带给人们的感动都没有。
导演说:她看完自己拍的片子的时候就哭了…………种种。
导演傲慢地质疑大家的观影赏析能力,傲慢地声称大家没有去过西藏不了解西藏。
导演不时强调自己电影拍了三年的艰辛,但细听其中太多时间的拖延与影片创作无关,更不用说导演非得拉大队人马奔向与情节关联不大的遥远的阿里。
自始至终,导演都不正面回答大家的种种质疑,而是一个劲地说些重复的无关紧要的话。
这位第一次拍电影的导演,对自己的处女作信心满满,面对大堆的意见,没有一次认可大家的意见,承认自己的不足。
到后来,主创人员的不满让主持人不敢再向在座的学生提问,而是问个小孩啊,问个韩国人之类的,让交流尽量“和谐”前进。
央视,果然是一个可以让人高耸云霄、张扬跋扈的地方。
实在不能忍受,我起身离开,放弃了和我喜欢的藏族歌手亚东合影的机会。
终于承认:导演对于一部电影的成败至关重要。
觉得自己废话太多了,也有些苛刻了。
仅仅因为对西藏爱得太深了吧。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FROM: 222.29.34.57]※ 修改:·ziijun 於 03月08日22:25:14 修改本文·[FROM: 222.29.34.57]
现场来了不少挺知名的人士,虽然因此整整晚开场了半个小时。
电影讲了关于爱情和坚持的故事,坚持等待,坚持寻找。
导演在演出前出场讲的话,让人觉得拍摄这部电影本身,也是几经挫折很不容易才坚持下来的事。
电影本身不做过多评价,只是我后排恰好坐了4个应该是藏族的朋友。
谭晶在现场唱歌的时候他们也跟着唱,片子里面一些旋律偶尔也能跟着哼出来。
电影里每出现一个地点,他们都会紧接着一起说一个名字,然后说一堆话,我听不懂,不过还是能听出来很高兴。
听到“西藏的传说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的时候,更是一起笑出来。
大概他们从电影,而不是风光片纪录片里看到自己家乡,在大城市的电影院屏幕上看到自己家乡,一直以来机会并不多。
之前听说过跟西藏有关的电影,能想到的似乎只有红河谷和可可西里。
从音乐和爱情开始,以后应该会有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故事吧。
这样震撼,这样有感染力的地方。
虽然情节简单,甚至烂俗。
但是这部电影的每个镜头,都是一副唯美的画面。
配上空灵的音乐,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冈拉梅朵》:寻找雪域中那个等待已久的魂灵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引言是一个故事,一个未经证实却让笔者深信不疑的故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两个年轻人结伴去了西藏,感受到了来自于藏传佛教的神秘,也登上了一座不大不小的雪山,苍鹰在飞,天蓝如水晶,仿佛身处于一片纯白的世界里。
回到北京,其中一个人背起了行囊来到了山海关,他用他的血肉之躯阻挡着现代文明,而另一个人则闭门于家中,创造了一首经典的摇滚歌曲。
回归自然以鉴证自然,还是将自然收纳于磊落大气的心胸之中,这是一个选择,一个灵魂被洗涤后的选择!
但更多的却是疑问!
―――韩兮历时四年,女导演戴玮将一部关于西藏的音乐电影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对于一个曾拍摄过大量MV作品的导演来说,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西藏广阔无边的美丽将毫无保留地被纪录下来,而那充满了神秘与异域风格的音乐更能够令观众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但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名女导演的作品,这里强调性别的原因并没有任何歧视的意味,恰恰相反,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的女性身份是表露无遗的,故事是关于爱情的,风景是绝美的,音乐更如天籁一般,这几大元素表明了影片的整体基调,那就是感性。
影片是感性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这种感性是超越了许多现实问题的,这样才使得影片与“敏感”两字划清了界线,从而可以义无反顾地扑向生命中最主要的两个命题,爱情与死亡(天堂)。
一、故事“天堂般的爱情,地狱般的等待”是影片的一句台词,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影片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两段爱情故事,交措在一起,一段是现在时的,安羽与阿扎之间充满了现代感的爱情,而另一段则是阿扎的爷爷与拉姆六十年前的爱情悲剧。
影片中安羽在寻找着“冈拉梅朵”这首歌的原声,而阿扎试图在完成着爷爷的遗愿,两个人在寻找的过程中完成了爱情的演绎,但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安羽与阿扎其实寻找的是同样一件事情,那就是六十年前那段爱情真相。
从这点来说,现代时的爱情其实是为古老爱情服务的,而真正能够体显影片精神实质的爱情片断其实是那六十年前的爱情,是拉姆的爱情,是爷爷的爱情,是一场悲剧的爱情。
在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也是讲述了两段爱情,用现实的爱情还演绎着作品中的爱情,导演最后将作品升华,而将现实的冷酷抛给了观众。
这是一个对比式的爱情手法,两段爱情具有同等的份量。
但《冈拉梅朵》一片却不一样,虽然这种对比隐约中可以看到,但当真相被慢慢揭示出来的时候,那古老的爱情显然更具有悲情的意味,更令人感到心的动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难看到,导演在讲述这个故事时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即那古老的爱情几乎是完全缺失的,当美丽的化身,年轻时的拉姆仅仅在影片中出现了五次的时候,观众的心情不会受到巨大的感染的,那地狱般的等待失去了它应有的悲剧性,也失去了它应有的天堂般的纯净性。
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只好跟随着导演的镜头去捕捉安羽与阿扎之间的爱情。
这是一个极具现代感的爱情故事,里面隐藏着诸多的现代元素。
毫无疑问,安羽走上雪域高原是一种外来身份的介入,是对那古老神秘文化的崇敬,于是她对拉姆的寻找无疑是对藏文化的一种礼拜与探索,而阿扎在努力地完成着爷爷的心愿,这显得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延续。
在这种情况下,两种思维碰撞到了一起产生了爱情的力量,于是,这样的结合具有相当的时尚感。
可以看出,导演的眼光是独到并且敏锐的,当拉萨市里那些古老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影像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我们不但看到了与想象中截然不同的现代化的一个都市(具有纪录性本质的镜头),更为阿扎与安羽的爱情铺垫了极其合理的因素,情感之外还有一种接纳。
但当阿扎与安羽踏上寻找神湖之路的时候,现代与古老的结合点只存在于两个人身上,而爱情成为最重要的主题,随着场景的变化,所有观众开始感叹于西藏的美景,开始追寻那场古老的惊心动魄的爱恋。
从这个角度来说,拉萨城中的戏份便显得有些冗长了,这种城市的现代感展示更如一个风光片一样,与故事本身有一定的脱离感。
毫无疑问,影片的重点应该放在阿扎与安羽的旅途之中,由于本人对西藏地理知识的匮乏,所以无法述清那所谓的神湖(纳木错),还有阿里的扎达土林以及闻名的古格王朝在藏文化中所处的地位,无法找到这些具有标志性的风景对人物关系以及寻找的过程是否具有一种辅助性的作用。
但正如影片中所铺垫的,所谓的神湖更是一种意象,表明了人物内心的追求,无论它是冰封时的肃穆还是波涛翻滚时的壮阔,所以它作为影片的结点是理所当然的。
回到过程中,影片最大的问题是景色与人物的隔裂感,虽然旅程的背景令观众们目眩神迷,神秘而富有一种原始的冲动美,但这些景色与人物却是断裂的,它们只存在于画面的背后,与前景中的人物并没有产生强烈的联连感。
于是,爱情在上演着,风光在展现着,我们看到的旅程只是在路上而已,没有一种强烈的寻找感,与强烈的认同感。
但瑕不掩玉,此片的故事本身是美好的,成熟的,虽然有些淡淡的悲情意味,却与整个影片的风格是相契合的,作为一部文艺影片,这样的故事虽然有些陈旧,但配以美丽的风景却也达到了挖掘人物内心的作用,并且形象地展现出一种心灵的超越。
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但作为MV导演,在讲述故事时的编排比重上,以及细节(情节)的处理上还稍欠火候,简而言之,故事没有丝毫问题,有问题的是讲述故事的方法。
二、音乐与镜头雪顿节的展佛无疑是极具震撼力的,感谢导演将这个一个极具藏域文化的活动展现在观众们的面前。
这不但是影片的开言,而是影片文化基调的确立。
西藏,在许多人心中是美丽的,神圣的。
于是,我们可以跟随着导演的镜头以一种猎奇者的心理去了解西藏,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以及美丽风光。
许多人看过此片都会产生一种去趟西藏的冲动,毫无疑问,这是对导演最大的肯定,作为一名拍MV出身的导演来说,画面感以及冲击力是不难体现的,再加之天然的美景以及独具异域风格的细节,这所有的一切都会令人感到有某种来自于内心的吸引力在牵引着自己。
可以说,影片在镜头语言方面没有任何失误之处。
但正如前面所说的,这所有的镜头与故事本身其实是有种断裂感的,这与导演用镜头讲故事的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当我们赞叹于影片中的画面时,那种精神上的内涵显然因此而丧失了,我们无法从画面中找寻到阿扎与安羽的追求,简而言之,我们看不到阿扎眼中的西藏,而安羽眼中的西藏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当然,在那个梦境中,那个神秘的心灵之湖中,安羽得到了生命或者说是爱情的真谛,但这只是一个结果,缺失了过程的铺设。
几乎是同样的原因,我们听到的音乐动人,冲击着我们的心灵,让音乐电影这个词汇可以深入人心,这是不用质疑的。
但除了从头到尾的主题音乐冈拉梅朵以外,我们无法找到音乐与人物命运的辅助关系,音乐也略显得孤立,是跳跃出来的。
尤其是那场婚礼的音乐,虽然欢快美丽,震动人心,但毫无疑问,它对人物的关系起到了混淆视听的作用,它的出现过早,并且加长了拉萨城市中的戏份。
可以肯定地说,这段音乐成为影片的一个败笔,它的张扬恰恰无法与整部影片的风格相吻合。
音乐与影像是影片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两者的强势造成了影片内核的弱势,人对自我心灵上的追寻被这种强势所冲淡了。
三、风格不知为什么,看完《冈拉梅朵》想起了《云上的日子》,轻轻淡淡的,人物内心的追求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冈拉梅朵》是否被标记为音乐电影,它与影片《黑暗中的舞者》《红磨坊》却是截然不同的,它更是一部较为纯粹的文艺片。
由女性导演戴玮拍摄的这部文艺片更具有感性的思索,片中的主人公是对美好的追求,事实的真相以及细节的展现更应该如梦幻般的美丽。
无法给文艺片下更好的定义,也许是仁者见仁的问题,但有一点也许是相通的,那就是对人心的展现,心灵的流浪与心灵的归宿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冈拉梅朵》中的爱情是虚渺的,是具有完全的象征意义,只代表那种内心与自然与神秘与怀念等美丽事物的沟通。
所以笔者更希望将此片看作一部寻找的影片,不是藏文化的根,而是心灵的释放。
这是极具个人色彩的诠释,也符合剧中每一个人的内心动因。
在这种文艺(笔者不愿称其为艺术)气息下,故事其实并不是十分地重要,人物间的冲突也会显得不伦不类,所以,当失声的安羽以美丽的笑容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这个画面与影片的精神内核是完全一致的,而张扬的阿扎却显得跳出了这种文艺的气息,多少淡化或说影响了影片的整体风格。
也许导演与笔者的想法并不一致,除了内心的寻找以外,导演试图展现着现代西藏在古老与现代文明共同左右下的面貌,但这样却使得影片变得并不纯粹,而大部分在路上的情节似乎也变得有些失去了固有的魅力。
安羽无疑是导演的精神所在,她的失声的背后意味着眼睛将成为她的表达自己的最佳方式,同时,眼睛是心灵之窗,安羽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将变成心灵上的寄托,映射在拉萨现代感与古老宗教的结合中,映射在藏域旅途中的美丽与纯朴,最终更要映射在心灵寄居的神湖之上。
导演在方面肯定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但在笔者看来还远远不够,我们更多是借用摄像机的镜头来观看此片,而不是安羽的眼睛。
所以,影片便显得并不纯粹,在文艺的形式下加杂了某些不应该出现的细节与场景,包括对白,包括男女主人公那些并不动人的爱情冲突。
四、结言从影片的制作角度来说,《冈拉梅朵》并不完美,也并不纯粹,但作为戴玮的第一部影片,它无疑是成功的,并且极具感染力,天籁般的音乐以及优美的画面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影片的精神内核虽然表现得还有欠缺,但并没有散落,这是影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寻找的过程是每一个人内心的追求,借用西藏这个令人向望的地方,借用爱情的形式来表现这种追寻之旅的创作动机同样也是成功的,没有任何滞涩与牵强的感觉。
这是一部标准的文艺电影。
中国不缺乏商业影片,也不缺乏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但这种极具风格的文艺电影却少之又少,可以说《冈拉梅朵》的出现无疑是一个突破,虽然有些另类的感觉,虽然在制作方面没有达到尽善尽美,但这种尝试的意义远大于影片本身。
毫无疑问,笔者并不希望这种小众的心灵之旅的文艺影片来占据中国电影市场,那是对电影产业的伤害,但作为一种风格,这种影片却是不能或缺的,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云上的日子》等影片的时候,我们当然也希望中国式的文艺(散文)片能够更好地发展起来。
也希望戴玮导演能够走得更远,更纯粹!
韩兮2008-3-26于通州
圣洁的爱情故事。
男女主在追逐自己的梦想,幸运地有机会遇见,是命运让他们相伴一段路。
“我能陪你走一程,却不能陪你走一生”阿扎说这话其实是一个转折点了,爱情固然重要,但我们更重要的是坚持自己,寻找自己的梦想,所以我离去,就算再不舍,我们也要先成为更好的我们吧(多像毕业季时候各奔东西的恋人)后来阿扎和安羽发现对方多重要,都回去找对方,好感动,这里是影片最重要的点睛之笔,安羽终于找到了那个声音,是爱情!
然后他们各自奔赴上路。
安羽找到了自己的圣湖,阿扎得到了自己的酒吧。
上一辈的爱情故事也得以圆满。
“一个等待是结束是另一个等待的开始”安羽和阿扎,或许又是另一个冈拉梅朵故事的开始。
“找回了声音却错过了爱情”遗憾总是最美的。
不想去想那么现实的问题,安羽和阿扎能跨越民族习惯生活在一起吗?
就让美丽的爱情留在电影里吧。
其实冈拉梅朵酒吧的原主人也挺痴情的,为了安羽来到拉萨等了两年,等到了他的冈拉梅朵,也等来了答案,我很佩服他的及时止损,他知道安羽眼睛没有他要的答案,他愿意离开。
每一个为爱付出的人,都渴望一份答案和回复,如果不是想要的答案,你会继续努力还是转身离开呢?
很喜欢这个故事的讲述方式最后安羽真的好漂亮!
每一个演员都演得不错啊,他们眼睛里有光,我很喜欢!
冈拉梅朵,是一个有关爱情的传说。
那传说久远得如同一粒琥珀,当那段爱情在最绚烂的时候,突然被一个突然坠落的意外打断,经过痛苦的挣扎,最终被时间凝固,千万年之后,成为一个晶莹剔透的标本。
后人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的主角在最后一刻对爱情的绝不放弃。
简而言之,那个过程就是电影《冈拉梅朵》里女主人公安羽说的:一段天堂般的恋爱和一段地狱般的等待。
爱情的绽放与等待,是世上所有爱情故事无法回避的两个关键词。
《冈拉梅朵》就是有关爱情的绽放与等待的一部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相隔60年的两段爱情故事。
久远的那个,是讲一个藏族女孩,她把一首“冈拉梅朵”唱得神奇而飘逸,她要嫁的人并不是她爱的人,为了一个约定,她失踪了。
60年以后,一个汉族女歌手再次唱红了这首歌,但她在一次演出时突然失声,为了一次找寻,她也失踪了——只身前往西藏神湖寻找把那首歌演绎得最美的“拉姆”。
然而在路上,她邂逅了自己的爱情,也慢慢解开了60年前的那个迷,于是她开始了自己的等待。
为了让爱情的绽放和等待更加的美艳动人,导演戴玮把这个故事放在了西藏,不仅是因为美丽的高原景色带来的视觉冲击足以展现爱情的绚烂,也是因为只有西藏的文化魅力才能如此衬托爱情的神圣与无法抗拒。
电影中扑面而来的西藏风情,让每一个观众都醉在其中。
久居都市的人们也得到了一次精神的回归与洗礼。
音乐不仅是这个故事里的一大重要线索,也是这部电影最具有感染力的表现形式。
一首《冈拉梅朵》巧妙地串起了两代人的凄美故事,也为电影大大增色。
而贯穿电影的背景音乐,与震撼视觉的诗意画面相融合,使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丰满起来。
不能不说这是整部电影和音乐总监捞仔的巨大成功。
不过显然,讲故事还不是导演戴玮所擅长的。
尽管美丽的画面和音乐给了电影足够饱满的情绪。
但故事的节奏却明显地前缓后急。
在前半部大肆展现西藏风情,讲故事脉络刻意半隐半现之后,在故事的结尾突然变得直接,一下子揭开了谜底,多少打乱了观众的心理节奏,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觉。
但总体而言,对于一个如此努力和感性的年轻导演的处女作,我们没有理由过分地批评这些不足,因为她的道路还很长。
在西藏爱情三部曲的后两部电影中,我们希望看到她和她的作品成熟起来。
文/时敬国
影片应该拍摄于西藏的暴动之前,那时候的汉人和藏人之间还显得那么和谐自然,拉萨很空旷,没有人为的紧张气氛。
高高天空,蓝蓝的云朵,就算没有盛装的民族舞蹈,只要有那空灵浑厚的声音就一下子把你带来到了西藏。
感觉到了似乎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习惯了走马观花似的参观、习惯了走到哪里就拍到哪里,但如果能像女主角一样,到处倾听声音,也是一件很美妙宁静的事情。
故事中再穿插着一个久远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不正是很多城市人向往的那个地方么。
冈拉梅朵,如果你不烦躁,或者像不烦躁,可以去看看。
看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声音带你去的那个地方。
女主角很漂亮,冈拉梅朵很美丽。
风景太棒,大美,不能再爱
还算是用心的,看到了很多拉萨的角落,哲蚌寺、千佛崖、大昭寺、帕邦喀。民俗服装有跟着地区由东向西的转移而变化,途中竟然还有西藏骰子的元素,加之用女主录音的方式串联起了西藏民俗风情,可以说算是很纯正了。
太美的爱情。镜头下的西藏有点美得太过于美了,剧情反而变得不切实际。
情结牵强,除了西藏的美景和女主角长的不错外没有可看之处
一个俗套的故事,一个美丽的地方。
烂俗,故弄玄虚,浪费时间,风景mv
喜欢,视觉,听觉的极大的享受。
剧情不太行,但风景很🉑️,藏族演员很美
又臭又长。
戶外露營誤導指南。
有些画面很美,然而导演讲述的这个故事却没能触动我的心灵——数不尽的淡入淡出让我很无语。因为混在西藏,看到导演用林芝的风景来描绘纳木错沿途的风光,我笑而不语~
有点做作
阿扎说:我陪你走完这一程却没法与你走完这一生,你的理想和我的幻觉都很美,我们都没办法,放弃它。
什么玩意儿啊
女主角的旁白有种上世纪80年代电影的感觉 有点不是很习惯 其他的还好
没有喜马拉雅好看!
风景和音乐
對「拉薩朝聖路」影片已有抗體,難以感動。
一颗戴玮下的臭蛋,引用此电影台词:虽然遗憾,却是永恒的!这种题材能拍成这样的尿性,完美诠释出这个最糟糕电影年代出品的胶片垃圾中所具有的全部丑陋,必须狠狠地批。
我不是看过吗怎么还标记的想看,挺雷人的看起来像是我十年前的欣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