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震撼心灵的纪录片,让我反思人类的进化真谛。
在严苛的自然环境之中,有那样一部分人类犹自凭藉着真正的智慧、非凡的技艺和强大的心灵,顽强地活着,代代繁衍。
他们敬畏自然,无畏死亡,他们不易温饱,容易欢笑。
如若不是现代化的进程,我相信他们仍将不受打扰,继续尊严地活下去,因为他们是真正被自然接纳的那部分人,或者说他们已然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如同一颗树,一匹狼……但不幸地是,这样的文明正越来越少,如同地球上每时每刻都在消失的物种那样……我常常在想,科技的进步是否是人类的进步?
当我们战胜动物,战胜自然,战胜一切的时候,我们也将消灭掉多样性,消灭掉可能性,在一片贫瘠之中,迎来最后的战役……
以《人类星球––海洋》之“布亚新几内亚捕鲨人" 为例1.主人公处于各种关系中地点:布亚新几内亚,捕鲨人布莱斯与一条灰礁鲨是“猎人"与“猎物”的关系,同时也是这一集故事的主要关系。
整个故事就是在讲述人捕鲨的这一个过程,在捕鲨人成功捕捉到灰礁鲨时,也是片子快结束时,布莱斯又把灰礁鲨重新释放回了大海,体现人类为保护日益稀少的鲨鱼所采取的行动,呼吁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
2.主人公的明确目标捕鲨人布莱斯明确外部的目标是要捕捉那一只受自己“召唤“上钩的灰礁鲨,被称为“海洋巫师“且极具耐心的他最后也必定会成功。
但布莱斯的内部目标也是希望释放鲨鱼来保持其唤鲨文化的生命力,保护被人类疯狂捕捉而日益稀少的野生动物。
这也是纪录片想带给观众的生态意识观念。
3.打破平衡的“刺激诱因”布莱斯是最后一名拥有这种古老的召唤鲨鱼能力的人,工业捕鱼导致鲨鱼越来越少,正因为布莱斯有不同常人的耐心才能最终等待一只灰礁鲨的露面,从而推动后面转折性的事件出现。
4.阻碍实现目标的困难布莱斯的现实目标是为获取食物捕杀鲨鱼,但是今天却将鲨鱼放走了,正是由于工业大肆捕杀让鲨鱼越来越少,布莱斯为子孙后代的生活方式担忧,而且也致力想保护这一唤鲨传统文化,正因为这样选择释放鲨鱼。
这些也是阻碍现实目标的困难。
5.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准备“海洋巫师”捕鲨人布莱斯在捕鲨前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先哼唱古老的歌,以示对鲨鱼的尊重;用篮子在水中上下晃动发出“卡啦卡啦”的声音,模仿水中喂鱼的声音;准备好浮板;超于常人的耐心,忍受长时间等待。
6.为故事带来转折的帮助捕鲨人将鲨鱼放生。
这也将观众从前面看见捕鲨过程的紧张一下得到了疏解。
引导观众拒绝工业捕鱼,保护日益减少的野生动物的价值观。
7.最终完成的结果捕鲨人释放了鲨鱼,为了子孙后代生活方式的延续,也为了保护鲨鱼生命,保护这一唤鲨技能的传统文化。
断断续续地把《人类星球》看完了,心头的震撼已经没有《行星地球》强烈。
同样是BBC的制作,同样是自然的视角,本片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更为深入的捕捉。
片中讲到的可以说都是奇人和奇事。
在各自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闯出一片新天地,虽然这后面带着辛酸和灾难甚至是死亡。
由于本片强调的人与自然关系属于老生常谈,对此不是很感冒,而且本片更多地拍摄一些积极的、向上的场面,对丑陋和阴暗面一笔带过。
本片中最令人惊叹的是亚非拉等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瑰丽万千的镜头展示。
节奏时而舒缓如流水潺潺,时而变调至行军隆隆,非常过瘾。
《舌尖上的中国》对本片有很多地借鉴,一看便知。
人类星球用镜头讲了世界各地人们讨生活的故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性命在讨生活,我把他们分为两类:一种是与外界并无太大的关联,他们并没有财富的概念一心一意讨生活的;另一种是与外界有联系,有金钱的概念,需要货币购买生活用品,有社会生活的人们。
尽管区别似乎并不大,但细想来,那些本来就与外界社会无联系,自己过着自己部落生活的人,他们每一次狩猎都是为了下一顿的食物或者是为了筹备过冬或者是为了度过某个食物短缺的时期,他们沿袭的祖先们的生活方式,尽管危险,他们却自得其乐,没有贫富的概念,也不会有不公平想法,他们也不会觉得人类多么的不平等。
另外一些用性命讨生活的人们,他们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里的人,他们需要劳作,需要货币,需要交易以维持生活,有金钱概念,有贫富的意识,它们冒着生命危险来换取微薄的报酬,艰难地维持生活,让人心酸,也会让人想到这个世界多么地不公平……人类星球在四个地方提到了钱,也就是用性命去讨生活的人的回报Javier和Angle冒着生命危险在海边的悬崖上采集一种叫做鹅藤壶的生物,它的价值是200欧元一千克,这个是整个人类星球中提到最高酬的回报。
菲律宾的渔民需要潜水40米,用最简陋的水管呼吸,冒着随时得潜水病死去的危险,一周挣25美元。
并且确实经常有同伴得病死去,其中一个看起来未成年的渔民Joesph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一份安全的、不会伤害身体的工作。
印尼的Hartomo和Sulaiman在离火山口不到200米地方,超过安全限额四十倍的硫磺毒气中背硫磺为生,因为没有办法,这是最高的薪酬了,要养活妻儿不得如此,背一次可以拿到5美元。
柬埔寨的Vaana在雨季的时候在洞里萨湖捕蛇为生,冒着生命危险捕的蛇卖的是5000瑞尔一公斤(折合人民币8块每公斤),最后收蛇的贩子砍价到4000瑞尔,也即是六块多人民币。
Vaana与蛇斗争一周最后换来了60便士的收入,即6块钱人民币。
肯定会有人想到各地的生活标准不一样,也许这些已经够了,但是如果他们可以选择,如果他们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他们会不会还做这些。
其他当然还有各种用性命讨生活的,但是大多属于第一种,他们过得危险,却大多没有怨言,甚至享受自己的生活,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去可怜他们,因为他们很幸福。
人类星球第四集,摄影师Gavin在那一集的末尾说,科罗威人那样的生活死亡率会很高,但是他们更为自由,他更愿意像他们一样活得虽然不长,但却更充实。
人类星球比以往的自然纪录片更让人感动的就是他的主题,人类星球,不像之前各种纪录片在大量的自然镜头之后插一个环保主题就完事。
人类星球以人为视角,讲述人在自然的存在,而且态度中肯,没有刻意丑化人类的活动,让观众看到的是人类热爱生活,大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是真的有诚意的作品,用心去体会人类之美。
纪录片《人类星球》通过记录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状态,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对抗与共生的史诗级的画卷。
其中河流一集展示了傍河而生的人们面对河水涨潮,大旱,冰封时的生活状貌与应对措施,颂扬了自然的险峻神秘,宏伟壮丽,赞美了智慧的人类敬畏自然又能合理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空间叙事连点成线该纪录片介绍了不同家庭面对不同季节状貌的河流的生活方式和应对措施。
影片连点成线,从湄公河到西藏峡谷,从加拿大河流到非洲马里再到印度东北。
从不同的时期、角度来叙述河流,更有代表性的表现了河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瑰丽奇观,与当地人们的生存智慧。
二.镜头运用展现奇伟宏观影片的摄影技术非常震撼,通过大量的航拍,仰拍俯拍,升降格镜头展现了自然的宏阔浩瀚。
在展现山酿横渡湄公河的场景中,镜头在河流与山酿身上来回切换,展现走绳索渡河的艰险,并且用声势浩大波涛汹涌的湄公河河水来反衬出傍河为生的山酿的镇定。
在磅礴湄公河之上的黝黑瘦削的身躯此时并不突兀,反而以小见大,为自然增色,而河水与山酿就像天地之间共生体,交织融合,相得益彰。
最后的航拍镜头不断向后拉,一个大远景尽显自然的宏大,而人类面对自然险恶的时候必定能与之抗争,再通过智慧不断利用和创造自然的价值。
三.人文之上尽显大爱本影片在全球不同的地区设点拍摄,以河流为主题,但又展现了不同的人文色彩。
在喜马拉雅,斯坦金跨冰川送孩子上学,这条求学之路因为冰川所以险峻,但也同样是因为冰川,为稚嫩的向往远方的孩子搭起了光明的未来之路。
而送完孩子上学独自归家的父亲又何尝不是走上了由冰河搭起的酸涩孤独的独行之路。
在非洲的人们由于缺水所以向往河流,河流于他们又是精神的源泉,是继续向前走向神秘帕斯利深处的支柱。
不同河流带给人类不同的心灵世界,是灾险,是光明,是生死一线,是无穷的未来。
在影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影片将人类与自然置于一种对立的境地,但是在这对立之中实则是自然与人类的相互妥协相互依赖,人类在面对不同环境时的所表现的意志与智慧也在叙事中表现出来。
其实人类从远古时起,与自然神灵的矛盾磨合共融的问题就是一直存在的,从古至今,两者就是相互驯化。
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自然对人类的报复都从未停止。
关注人类命运的同时也请关注我们身处的星球,那些埋藏在人与自然表面的汹涌与喧嚣,是纪录片导演和制作最想拿出来和观众探讨的永恒话题。
其实我很知道,为什么国人拍不出这样美的一部纪录片。
而我能够想到的答案则是,或许所有Made by BBC的纪录片都是来自于他们的团队只想要拍一部美好的纪录片,而国人在拿起摄像机的时候都不仅仅只想拍一部纪录片。
或许在3年前,看到任何一部让我惊叹的摄影作品或者电视作品时,我脑海中闪过的几个大字无非就是:风景(人物、场面)好美!
而当自己也渐渐成了镜头背后的人时,我总一直不住自己去想:摄影师是怎样做到的?
尤其是看到那些摄像机前的人都面临危险的时候(比如说前段时间北京电视台一直在播的贝尔野外生存系列),我的脑袋里都有一个大大的问题在一直的冒啊冒:摄影师安全吗?
久了久之,似乎有了一种反社会的倾向,总想在看这类带有危险性质的纪录片时候对着潜在的千千万万的观众大喊:别总为镜头前的人担心,想想扛着数公斤的器材、更加危险的摄影师吧!
因为这样话语无法真的喊出,所以我的反社会倾向似乎愈演愈烈。
在《Human Plant》的结尾,有影像背后的故事。
看起来那些摄影师和我年纪差不多大,无一例外的笑得很干净、很可爱。
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年纪,才会把危险当做享受吧。
——————换话题的分割线————————对于我这样一个四岁就来到海南的小孩,从家门口步行半小时就能走到海岸线的小孩,这样的一部纪录片赤果果地勾起了我思乡的情怀。
一辈子都住在船上是很奇怪的事吗?
我只记得在离我家不远的一条河上,常年都有渔船停泊。
他们的婚丧嫁娶都在船上完成,靠贩卖河鲜维持生活。
只是这几年河里的水位不断下降,前年夏天甚至连着好几个月都见了底,河里的船只越来越少。
在我初中时,宿舍的窗户正对着海,不到一百米的样子,每晚熄灯之后还能听到远处的汽笛声。
我们都戏称这是“海风房”。
只是后来房地产卷土重来,不足一百米的距离中大大小小新建了不少小区,后来的学弟学妹们应该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在我中学失眠最严重的时候,我常常想象着自己躺在一片浅浅的海水中,清澈透亮。
有海星和贝壳环绕在我身边,头顶则是星星点点的阳光透过椰子树照射下来。
于是海波轻轻地拂动,我就缓缓地入梦。
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吧。
每天都能在教室中吹着海风,傍晚时还有层层叠叠的烟霞——粉红的、玫红的、暗红的,夹杂着深蓝色的大片云朵,最后都卷入一篇黑色的夜里。
或许是人总偏爱自己的家乡。
虽然我不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常住了将近20年也说不上一句完整的海南话,但总是觉得与海接近的人格外纯朴可爱。
纪录片中住在船上的女子说远离陆地就好像远离了忧愁。
在我们这个常年无冬的海岛上,人们总是悠闲的走着、吃着、玩着,过了一天又一天。
也正是因为这样慵懒的氛围,这里的孩子也幸运地极少遭到应试教育的摧残,学与不学似乎都很少遭到父母和老师的刁难。
大概就是因为这里太舒服了,怎样都可以活下去吧。
这几年旅游业发展得太快,当年干净的海滩也失去了干净的感觉。
还记得09年的春节,家里人又去了一次亚龙湾。
当年水清沙白的样子被泛着泡沫的海水和埋着烟头的沙滩取代,看得人心理好难受。
倒是在返回海口的路上经过一片尚未开发的海滩,像当年的亚龙湾一样美,我还拣了很多漂亮的海螺。
在更早的时候,我家通往海边的路还只是土路的时候,一切都显得宁静与美好。
用三十年的时间和几棵无花果树,长成一座五百年的桥;在六年一遇的沙漠之雨中,马里孩子的笑容;无需任何装备,在二十米的海底呆足五分钟;一舟一桨一索套,便能生擒鲨鱼…把人类重新放进食物链中,再去思考极端地理环境下的生存困境,文明延续上万年,人类最迫切需要面对的依然是温饱。
与他们生存所需的惊人忍耐和胆识相比,我们的生活何等轻松和奢侈。
正如沙漠那一集最后的旁白所说,Against the odds, they have turned a life of thirst into a thirst for life.
我知道世界上有千万种生活,这部11年前的纪录片终于让我得以窥见其中小小的一角。
人类像小小的米粒,被一把抓住洒出,掉落在地球的各个角落,然后扎下了根。
在沙漠、河流、极地、高山、草原、丛林、海洋、城市,人们展示出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开创出独一无二、令人惊叹的生存之道。
人们虔诚且纯粹,那些沙漠中的居民在一场久等而来的大雨里欢欣地奔跑,全城的人戮力用泥土铸起一座清真寺,冒着生命危险掘地三尺疏通地下河灌溉自己心爱的绿洲;生活在极地的人们在漫长的极夜结束后聚集在一起唱着歌迎接新年的阳光。
人们辛劳而勇敢,在丛林里生活的人们用无花果树的根须搭起世代传承活着的桥,仅用一根藤条徒手爬上三四十米高的巨木采集蜂蜜用以为家人果腹,邻里协作在树上建造起房屋;在草原上径直走向正在进食的狮子,从它们口下割取食物。
人们艰苦但困顿,火山口上的挑夫们捂着布做的口罩穿过带毒的浓烟去凿采硫磺;在海里靠着极度简陋的压缩机潜入深水捕鱼,命悬一线,收入才够果腹。
故事还有太多,好美、好苦、好纯净、好残忍、好不可思议、好令人惊叹。
在这千千万万种生活方式里,那些要逝去的可能不可避免地终将要逝去,而会有人记得它们曾经存在过。
在我们文明世界之外,还有人以更原始的方式适应着地球。
他们变得更有耐力,更敏捷,更灵活。
这个片子帮助我,暂时把思想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离开焦虑的一些事情,放眼看看恒大的世界。
这是海上生活的民族。
没有国籍,没有种族,没有钱。
他们的生活来源,就是大海。
我也头一次知道,还有个词,叫“晕地”。
其中有个人,能在20米深海底,待5分钟。
人适应环境的潜力,真是很大。
沙漠中,16岁的男孩带着骨瘦如柴的牛群,在寻找水源,途中与象群发生了一些摩擦。
沙漠高温消耗了河水,鱼被搁浅,村民开展了捉鱼大赛。
沙漠里,骆驼带着妇女儿童,寻找泉水供养族人。
路上,年长的教年轻人怎么识别沙丘,星空。
蒙古的沙漠,人们与严寒,贪婪的狼,共同生存。
当最后发现走丢的母骆驼,离开主人一夜,没被狼吃掉,而且还产下小骆驼时,我好快乐。
另一处沙漠,人们靠结网来捕捉水雾中含着的水。
撒哈拉沙漠,人们在地下冒着危险开通水井。
开通后,灌溉出一片绿地。
还有个照片,但放不下了。
讲的是沙漠里一个民族,在沙尘暴后迎来雨,人们像过年一样高兴。
人们会去一个市集,不管是否已婚,寻找艳遇,甚至夫妻同去。
《人类星球》摄制组历时三年,前往世界各地80多个地方对人物进行拍摄,这些人都有着惊人的忍耐力、各自的生存秘诀和聪明才智。
海洋里面展示了人类依附于海洋生存、和海洋共存以及征服海洋的历程。
这些人里面,有的人完全生活在海上,他们上岸就和我们下海一样,时间很短暂,甚至也会和我们晕船一样,他们有的人会晕陆地。
在看这部片子之前,完全不知道在星球上还有这些人这样生活。
这些人里面,有的人为了有征服感,会利用滑板和海浪博弈,有的人会因此送命。
你可以不理解,但是你不能不去敬畏。
那种惊诧带来的震撼会让你忘记一切。
这里面最耗费时间和困难的是在水下拍摄。
水下危机四伏,这种危机有的会超出人们所见所识。
海洋永远是神秘存在的,你在里面会有惊喜,也会有惊异,更会有惊恐。
沙漠作为人类生命,我们的人生是从被液体包围开始,但是沙漠中的人从分娩的那一刻,就不能再享受那奢华的水世界。
能否找到充足的水,决定了这里的每一个生命。
难以置信,在这个星球上,有三亿人居住在沙漠中。
他们除了忍受着水的短缺,还需要忍受几千米高的沙尘暴。
他们会借助自然力量,循着动物的足迹去寻找那些小小的水源,甚至会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的万象斗争。
同样,人类的智慧也让他们在这个恶劣环境下生存的方法,利用大网获取从海洋上飘来的水汽,是受到仙人掌的启发。
利用地下道联通地下河获取生命水,这在沙漠中再危险不过。
沙漠是一副画风粗狂,朴实无华的画卷,它们付出很少,却要求甚多。
但只要勇气尚在,沙漠人民也能唤起生命的奇迹。
北极很难想象连续十几天甚至几十天的白天或者黑夜就在眼前的时候,自己会是什么心情。
一切都还是那么照旧,早起、吃饭、上班上学、下班放学、回家吃饭、睡觉,只是早晨没有初生的太阳,又或者在你安睡的时候太阳还在当头高照。
这是北极城市的写照。
你只能惊叹人类超强的适应能力胜过一切。
丛林以前在小说中看到吃了什么异物,比如蛤蟆或者蛇之类的生物,可以达到提升内功的效果,原来在大自然中确实存在。
大自然的某些生物的毒素能使人类更加强壮和迅速,以方便追捕逃跑的猎物。
还能够借助树叶的毒汁刺激眼睛,达到意识集中的作用,让自己更关注于狩猎。
未能体验,所以不能明白。
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或者这真的存在这个星球上吗。
他们可以捕杀猴子,因为那是他们生存了千年的方式,在这里没有国家保护,也没有灭绝这一说,只有生物链,这里的人才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他们尊敬自然,也融入自然。
他们可以捕杀猴子,但是也饲养着被捕杀猴子的后代。
他们不认为这有什么矛盾,甚至会用自己的母乳喂养这些猴子。
他们就是这样真是的存在于丛林里。
山区人们的生存有时候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只是我们未曾感知。
但是有些人明知道会付出巨大代价,但是仍旧会做到最大化无视,因为他们需要生存。
或许有一些习俗,我们无法去认同,但是他们已经成为独立于我们的环境而生活着的一些群体。
他们会有天葬,他们坚持这是神圣的葬礼,能让他们再死后进入天国。
必须去理解他们,山野间的生活十分残酷,但是只要有聪明才智和果敢勇气,在世界屋脊,同样可以打造人生。
草原在肯尼亚南部,生活着和狮群争夺食物的一群人。
他们通过寻找被狮子猎杀并拖走猎物的痕迹去寻找狮子的“餐桌”,在找到之后,利用他们的判断和果敢以及勇气,会直接走向狮群,那在我们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狮群逃走的行为只是几率性的发生,这是一场以弱战强的战争,智慧胜过一切。
他们善于追踪,可以追杀一只受伤的羚羊几公里远,也不会追丢,甚至几天几夜,去追捕已经被毒箭刺伤而逐渐体力衰竭的动物。
面对动物,他们也有无力乏天的时候。
自然中除了蝗虫会席卷农作物,竟然还有一种被称作蝗鸟的奎利亚雀会袭击草原农田,在这种战争中人们是不可能有胜利可言,他们能做的只是减少损失,不让蝗鸟有停留机会。
当然他们也会大量捕杀停下来需要繁殖的这些蝗鸟,这对我们来说是残忍,这对他们来说是生存。
河流河流可能是这些里面最为弱小的自然部分,但是当看到咆哮的河流之上有一个走钢丝的人时,会登时颠覆掉这种想法。
这不是在演杂技,这是在为了捕鱼所走的毕竟之路,也仅仅是几公斤的鱼。
甚至你会在他们眼中看到睿智,他们就像一个智者,与自然斗已经不仅仅是因为生存,也在体验人类的智慧。
也会哀叹在离我们最近的西藏,生活着为了让孩子读书,需要走过六七天已经开始解冻的河流表面,每一天都是和死神在作斗争。
这种求学的路程会培养出怎样的人,只有他们长大了我们才会得知。
城市我们生活在城市,所以对于城市的了解比较多,在观看这最后一集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让我们感受到惊叹。
唯一最后一部分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阿布扎比沙漠的绿色之城马斯达令我们感到振奋。
地球上唯一一座旨在达到零排放无污染的小城市。
它以太阳为能源,不会浪费一滴水,没有耗油汽车,树木作为能源的一个中转站,这个工程源于自然、利用科技,与自然相辅相成。
这让我想起上学时候和同学争吵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
他有一个观点是未来全电力城市,我更多倾向回归自然城市发展。
或许两个有偏颇,但我想我们都在考虑城市和自然的共生。
城市最终是要回归自然,最终是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毫无疑问,如若我们继续居住在城市,就必须停止向大自然的肆意掠夺。
静心想想人类的未来,我们在室内和户外的所作所为,将会影响到整个地球。
人类文明的未来,取决于我们重建大自然与都市间的平衡关系。
我们能做到吗?
我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能够让我们与大自然联手。
如果我们能将这种本能与完美的想象力和高明的见解相结合,我们的城市将能续写新的篇章。
人类星球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手中。
造假一星
都去看。不好看的找我赔时间。
前期好看,后期疲软。越往后越不好看
bbcbbcbbcbbcbbc
竟然有吃猴子的tribe
hard life, tough human.
造假,来刷一星
VERY STUCKED!
各种匪夷所思,除了惊叹还是惊叹,无与伦比的好看。
人类星球,还是去掉人类会比较好看,人人那个版本画面没1.多g的看着爽
不喜欢科幻片。。。
这个周末终于看完了,全部8集的“人类星球”,BBC耗时3年多精心制作的纪录片,可以媲美“行星地球”的片子,有时间完全值得一看,让我未来的旅行计划又多了几个目的地。
足够震撼也足够无聊!不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记录片的主题是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光靠震撼是没有用的
纪录片的极致呈现
片子是很不错的 但可能就是讲了与人的关系 有人在里面让我有点不舒服....
人类历史就是残害动植物的历史,不值得歌颂。
看完《BBC: Human Planet(人類星球)》,這是一部可以改變一個人人生觀的紀錄片!人類以如此多樣的生存形式活在地球上,所有故事都娓娓道來。在21世紀的今天,難以想像,在巴西的叢林中,仍舊生活著活在石器時代的原始部落,他們向直升飛機投擲長矛,現代文明毀滅他們,就像碾死一隻螞蟻一樣
201301@gym,CCAV9每晚九点,边跑步边看的,镜头语言极好
造假,负星。应是纪录片,不是剧情片。
真的是(`Δ´)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