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让我对比尔盖茨有了全新的认识,相比较另一部纪录片《走进沃伦巴菲特》,我更欣赏比尔盖茨一点,因为除了金融操作,他的确创造了微软的奇迹,还涉足了欠发达国家痢疾病的改善,核能的安全使用探索,尽管核能的安全使用探索受到了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的影响,但他做的事情并非完全商业,特别是组织给不发达国家孩童打疫苗,改善厕所条件等,都显示出他是个有情怀的人,另外和他妻子的感情,我认为是最美好的一类,相互平等,相互成就,相互敬重,相比于沃伦巴菲特,家务孩子都不管,妻子感觉自己没有成就感,比尔盖茨的妻子既能照顾号家庭,同时自己也有成长。
没有浪费自己的才能,这已经是最难能可贵的结果了。
纪录片尤其是人物纪录片,会比电影好看很多,因为更真实,也不需要考虑情节需要跌宕起伏,其实生活远比电影精彩。
从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的身上,我都能看到一个非常好的品质,那就是FOCUS,看书的时候非常忘我,工作的时候非常投入。
如果看书没有办法进入心流,其实知识的获取是非常片面和粗浅的,他们都能极快进入心流状态,且都能做到看完书后记住90%以上的内容,这个当然是天赋,但是我们普通人如果足够沉浸,也可以记住70%-80%。
另外,我一度也觉得工作不需要特别拼,因为觉得会影响身体,但是其实更优的做法是: 锻炼好身体,然后更努力地工作。
因为不够努力,产生的结果一定不够完美。
但是厉害的人,无不努力锻炼,只有身体跟得上,脑袋才跟得上,所以透支身体去工作的方式,我也并不认同,且工作之外一定要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不会总结不会复盘不会自省,成长依然会很慢。
想看:有个事情印象深刻,他常说 “Work harder”。
对于 “怎么办,要不要放弃”,他每次的自言自语总是 “I should work harder”。
他总是带着很多书,他每天晚上都会读 1 小时以上。
看到他每天带一麻袋书我真是惊了。
据说他一小时能读 150 页书。
Bill 对时间的规划非常细致,他认为自己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时间。
Bill 做事情非常专注,非常投入,“周末、休假,这对我来说都是不需要的”。
————看过:现在判断一个文艺作品是否值得看,当事人是否值得关注,一是是否有爱,二是是否有责任感,这两点其实当事人未必能意识到。
未必对,但我有自己的判断。
我不确定比尔盖茨是否是这样的,但至少导演在第一集没有展现出这方面的思考。
就这部影片来说,非洲没有电,没有污水处理系统,最应该做的是修复国际关系,修路通电,发展基建。
这是国家层面才能有的力量,名义上的前美国首富当然没有这样的能力。
但应该把自己的资源用于打造一个独立昂贵的坐便器吗?
应该眼睁睁的看着然后说我无能为力吗?
或者,应该和有能力有意愿扶贫的国家合作尽管这某种程度上背叛了自己国家吗?
我不知道。
生在今日的中国是一种幸运,不必在良心和忠诚之间做选择,你走大道,你仁义,你想要为全人类做出贡献,国家不会使绊子的。
希望……
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只是我们不了解他的思想。
他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他和我们一样不喜欢吃早餐。
他的数学奇好,对数字异常敏感,而且从不迟到。
他喜欢读书,喜欢思考,读书时要搭配健怡可乐咬着眼镜脚。
他性格内向,争强好胜,对复杂极端之物感兴趣。
他也受家庭影响,母亲强迫他参与社交,关注现实。
他被人们误解,天才形象蒙受污点,当众受袭。
这是一部三集纪录片,他的生活和工作,事业与人生交织叙述。
每一集都是一个他关心的社会问题,讲述他回报社会的成功与失败。
厕所卫生和饮用水污染,骨髓灰质炎,能源与气候变化。
这不是那种传统的励志故事,而是全方位展现他过去和现在的世界。
他的妈妈,和他一起创建微软的保罗·艾伦 ,他的妻子Melinda。
他生来就注定要做此事,上帝给了他超于常人的大脑,给了他全神贯注的精力。
他在工作时可以不吃不喝不睡,甚至忘记时间。
大多数人却没有如此强烈的愿望,无法追求极致,最终止步于卓越之前。
这部纪录片处处都是细节和要点,我无法三言两语就总结归纳。
最后一段是他母亲说的话,赠与诸君共勉!
其实还没有看完,只看到第二集。
所以只是对于前两集的想法而已。
以下完全没有整理的文字思路,意识流方式来表述了。
想想盖茨两口子为什么答应拍这部片?
肯定是对他们现在做的事情有帮助啊,他本人不缺知名度了,但他们的基金在搞的项目,就需要宣传了。
因为相对那些项目的目标,他们能够支配的资源是相当有限的了,拿几百亿的钱,去解决一些全球问题,等于让我用10块钱人民币起家,年尾做出个100万营收的业务来。
所以这个记录片,对于他们基金会,Netflix和普通观众,是个三赢框架。
接着问,盖茨为什么要搞这个基金?
然后这个基金为什么要搞这些不可能的项目?
从这个片里面收我到的信息看,他就是喜欢动手解决问题的人,问题可见限制条件越多,问题越复杂,他越兴奋。
编程就是这个过程把,输入信息,规范条件对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得出需要的输出。
建立这个处理过程中,他的大脑最愉悦。
只有这些全球问题,够复杂,解决周期非常长,又没有其他人在做,保证他的大脑可以一直满载。
他自己说,他最怕的就是自己的脑子不转了。
是有一类人以烧脑为兴奋点,他代表烧脑族里面选择问题负责程度最高,限制条件最多的那一撮人。
所以觉得这个片名挺好的。
表面看起来是讲慈善项目,IT商业历史和全球首富,其实是讲一颗人脑的基本底层需求,就是要被用起来啊。
盖茨的大脑比较幸运,天时地利人和让它可以长期专注解决这个底层需求。
比尔盖茨纪录片。
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对象。
他在上初中八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芯片知识并且接触到了编程。
中学开始看到《财富志》,还认识到做CEO、大使、将军,会因为职业而改变什么?
改变世界?
那些因为职业而带来成功的人,他们有哪些知识,他们做了什么事而变成这样?
是什么推动他们成功?
为什么行业之间差距如此大?
如果你想成为谁,你需要具备什么?
这些知识,在他初高中就开始形成,并且他对这些感兴趣。
打开天花板,没有局限性,产生更多的自我期待。
出名要趁早,其实见识更多的东西也应该趁早,没有设限。
在这块产生很多思维链接,我会有解决问题的路径依赖,他对待新问题的时候,用新办法跳脱出思维陷阱,去客观看待跨行业的解决方式。
而我呢?
用个人过去的经历还有固定思维去解决问题,我的视角过于浅薄和狭隘去理解书里面或者视频里的思维,但其实我领没有躺平去接受书或者视频给予我的视角。
少有的比尔盖茨的纪录片,从小到大就被比尔盖茨这个名字耳濡目染,微软的创始人,世界首富,读书的时候只知道他是天才程序员,被教科书灌了无数碗鸡汤,后面被重新洗脑,盖茨的成功是因为他有个好老妈,给IBM装软件的生意都是老妈介绍的,后来因反垄断让爱吹牛的鲍尔默当了微软CEO,当时微软慢慢就脱离了关注,而比尔盖茨摇身一变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慈善家,关于公司他也只是偶尔逛逛,思考下方向的问题等等。
其实以上这些都是事实,但是越关注事实,反而让自己从却从一个偏见的事实走向了另外一个偏见的事实。
然而,因为对计算机感兴趣,这个名字总是念念不忘,真的必有回响。
也差不多第一时间看了这部纪录盖茨大叔的纪录片。
真正要了解一个人,真的需要一部好的纪录片或者传记把个人的经历串联起来,这部 <走进比尔:解码比尔·盖茨>.真的不错。
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看完这部影片最大的收获还是作为平凡人能从盖茨身上学习什么东西。
抛开好的背景,天赋,如果自身也有一定追求的话,盖茨以及盖茨家庭身上的很多东西真的很值得学习,作为普通人,从我的角度看:1、终身学习的习惯,多阅读,建立知识框架,这样能有效提升自身的能力。
2、如果未来有孩子,多引导孩子做些性格上不擅长的事情,就比如,盖茨其实很内向,但是他妈妈从小就带他多出去社交和玩耍,这样能让他早早的积累感觉和经验。
(这个我亲身体验,感谢姑父姑妈,小的时候经常带我去各种“酒局”)3、保持专注,盖茨年轻的时候基本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微软公司上,也许他是幸运的,早早的找到了热爱甚至是狂热的事业上,但作为普通人如果醒悟的话,如果不具备专注的性格,那也应该早日可以培养。
4、多交好朋友,从盖茨的回忆看,肯特和艾伦真的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
以上几点,我觉得作为普通人,大概率是可以做到的。
另外,看完纪录片还有几点挺意外的,作为成功人士,我们会更加放大他成功的东西,有钱,幸福的家庭、豪宅等等,但盖茨大叔其实也经历了相当多的磨难。
1、高中毕业后时就失去了从小玩到的好朋友肯特,我觉得这个打击应该是相当巨大的。
2、30多岁就母亲就因乳腺癌去世。
3、和最好的朋友保罗艾伦因为公司发展问题闹翻,中途虽然有聚会有见面,但心结也是最后才打开,但这位最好的朋友离世前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我觉得还是有遗憾的。
4、辛辛苦苦几十年年,被反垄断搞的心力憔悴,提早退休。
(还好有个好妻子,开始了慈善事业,虽然公司一直被批评没有创新,也错过移动互联网,但微软成了闷声发大财的公司,现在市值还是万亿美元)5、厕所、小儿麻痹症、核能就不用说了,黄的黄,复发的复发。
盖茨心中肯定无数个草泥马。
(有生之年还能不能让我在做成个事?
)还好有他老妈的生前指点,“成功的定义在于你成为了一个怎么样的人”,盖茨大叔的老妈一直在支撑他前行。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结果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为你所期待的事情付出了努力。
就像结尾之前比尔盖茨也说他最喜欢的一本书《了不起的盖茨比》主人公一样,盖茨比的结局虽然是悲剧的,但是他却为他喜欢的黛西,付出了金钱、努力甚至是生命。
而盖茨大叔现在就是在为整个人类燃烧自己的生命,所以这样固执的大叔,怎么并不让人敬佩?
PS:发现盖茨大叔还挺喜欢喝可口可乐的,喝的还不少,现在我也有点迫不及待的想去买一罐了。
PPS:今年的新冠肺炎,继续把盖茨大叔搞得心力憔悴。
看了下allen的生平,gates和allen像是一体两面,一个passion motivated一个problem motivated。
一个激情跳脱一个务实坚韧。
两个人分开后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一个到处投资,不计回报播撒热情,一个投身解决更大更难的问题。
然后,一个人大部分投资有去无回,另一个人每项终极难题都悬而未决,仍任重道远。
90年代的微软大概就是这俩人的天作之合,了吧。
其中一个几个有意思的片段是gates跟巴老吃午餐(前者不吃早餐),俩人一块啃汉堡,巴老说6岁就发现了自己最钟情的食物(一边狂撒盐),说这辈子省了好多时间。。
思路一拍即合的这俩人,是魔鬼吧。。。
allen跟gates最早的合作是中学时期在一个公司为软件找bug,项目结束时交了一份300多页的报告,虽然没有细节描述这份报告的分工,从纪录片描述的gates个性来看,我估计他做了大部分的ground work,后面的两三个项目直到煽动gates退学一起创建微软,也都是ellan的主意。
然后一个天天浪,一个997,ellan负责绑萝卜,gates负责追,是这么个组合。
所以,也就不难看出能给gates绑上史上最大萝卜的人,也就只剩巴老了。。。
巴老有取之不竭的萝卜,gates有永动机般的双腿,是这么个组合。
我对全片印象最深的其实不是最后gates妈妈说的那段话,而是他小时候听算数题录音的桥段,也许就是从这里开始建立了做题-打赏-happy的循环机制。
总结为“领萝卜不嫌事大”机制。。。
最后,对他老婆致敬。
以及,nerd就别滑雪了,搞搞瑜伽不好吗。。
记者问盖茨:你最害怕的是什么?
盖茨回答道:最害怕大脑停止运转。
可以看出拥有 CPU大脑的盖茨特别怕停止思考。
1.保持不停的思考。
作为大公司的老板,盖茨每天要处理大量事情,他的大脑一直处于飞速运转的状态,不停的处理事情。
包括他有一个专门的思考周,即花一周时间专门阅读思考最近遇到的难题,都体现了深度思考,不停思考的重要性。
我刚毕业一年的时候,工作也很努力,是那种行动上很努力的人,大脑是偶尔会集中思考的那种,后面我发现,虽然同样是人,但每个人的大脑思考能力完全不一样,就是有很多人,她们的大脑是一直运转的,所以你看着她在玩儿,她其实是一直在处理事情,剩下整块的时间只是用来做而已,而且会定期思考自己的目标,最近问题,就像电脑运行程序的清除整理一下,相较于我之前,整块的时间都是用来思考,再整块时间做,好太多了。
所以现在的我,尽量让自己保持大脑高速运转,珍惜利用好时间,每周抽出一天或半天来回顾整体目标,提醒自己。
2.最高效解决问题最高效的办法莫过于把一群世界顶级聪明的人聚集到一起,或者从伟人留下的书籍中找到答案。
第一集升级厕所是举办了竞赛活动,厕所净化系统演示装置最佳者即可赢得高额奖金。
第二集改善小儿麻痹则是召集专家投入研发。
又或者从书里得到答案,看同话题优质书籍5本,然后提炼出作者的思考系统。
对于我来说,可借鉴的是向最优秀的人学习,读优质的书籍,从经济,历史,科技各个维度慢慢建立起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
3.情绪低落的时候就运动有一个镜头我印象深刻,说的是比尔盖茨难过的时候打球8小时,运动的确是一剂良药。
分泌出多巴胺内啡肽,而且能暂时让我们从情绪中脱离出来,其实一个人如果悲伤,让她开始逻辑思考能暂时带她脱离出来。
4.极度的乐观极度的钻研讨论一个问题:不是是否很难解决,而是为什么没能解决?
尝试过什么?
有什么是从来不敢尝试的?
这是他对第一集厕所系统优化的坚持结尾的时候记者问了他怎么看待自己做的这些事情,会不会觉得很难。
盖茨回答也是:work harder. 最后结尾引用盖茨母亲的一句话,非常受益,分享给朋友们:每个人一开始都要给成功下一个你自己的定义,有了这些对我们自身具体的期待,我们就更有可能成功,说到底,那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甚至也不在于你给予了什么,而在于你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
each one of us has to start out with developing his or her own definition of success ,and when we have these specific expectations of ourselves ,we’re more likely to live up to them, ultimately, it’s not what you get or even what you give. it’s what you become. ——Mary Gates
Inside Bill’s Brain: Decoding Bill Gates(中文名《解密比尔盖茨》)是前不久Netflix拍摄的纪录片。
上周末挤时间,终于刷完了一遍。
Inside Bill’s Brain并未像很多媒体宣称的那样,以放大Bill在慈善上的作为来组织整个片子,虽然它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
这部纪录片还是相对严格地遵守了标题所给出的定义:探寻Bill背后的思考方式,而并非仅仅是展示他所获得的成绩,以此来堆砌出一部华丽的PR片。
如果以这个角度来思考,就能够解释我第一次观看后的直观感受:并没有太多的感动与情绪的波动,而是一连串静谧中所蕴含的暗流涌动。
因为Bill的思考方式,就是典型的理工科人、geek的思考方式,系统性地“按部就班”加上莫名其妙的“死磕到底”。
坚持死磕,将Bill身上所有的能力和信念在生命的历程中逐一释放出来。
如果说慈善是一项关乎人文、伦理和情感的事情,那么,一个很容易做出的推论便是慈善事业是否应该是这些想法和信念的深化或极端化。
但Bill没有按照这个推论的思路前行,而是完全按照自己所擅长的工程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慈善事业是如何能够将现有资源最大化地改善全球人类福祉的最优化问题。
(按照他的说法,自己手中的锤子就是工程能力,于是所有的问题都会被当做钉子来处理,即按照工程的思维方式来处理。
这倒是一个很有趣的把“锤子和钉子的故事”反过来使用的例子。
)有了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审视角度,接下来的一切工作也就自然按照工程的方式铺陈开来:这个最优化问题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它们的所有限制有哪些。
每一个限制,又可以被归结为哪些子问题。
这些子问题的当今最厉害的研究者有哪些,他们的意见和思考是什么。
能否将不同领域的想法结合来攻克这个问题。
如果子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那就继续上述步骤,继续分解、继续找新的信息来摄入,从而促进问题进一步的分解和消化。
而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以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意志力,不断地推进上述过程的迭代。
Netflix的这部纪录片,被分割为了三部分,分别对应了Bill在三项重大事情上的投入:厕所的改造,致力于消灭diarrhea(痢疾)。
投入上百亿美元,想要彻底消灭Polio(脊髓灰质炎,也叫小儿麻痹症)。
创建TerraPower,提供绝对安全的依靠核反应堆的能源供给方式。
选择这三件事,从Bill的角度讲,是因为它们的特质本身能够让它的投入效应最大化。
要么是能够以最低的投入成本,来挽救最多的生命。
要么是因为,这个课题本身非常困难,没有他的介入、没有像他这样的能够投资几百亿自己的人的介入,这个问题就根本无法解决。
按照工程最优化的目标,以科学系统性的迭代步骤:寻找信息、分解问题、尝试潜在的解决方案,而不断循环前进。
但这个三个问题的解决,却都让人五味杂陈:厕所的改造,很贵,但是有一定的希望。
小儿麻痹症,上百亿美元的投入,差一点点就被完全消灭了。
却被恐怖分子的入侵,强行中断了。
于是,本已得到控制的Polio病例数量又增加了。
TerraPower的相关人员已找到优雅的解决方案,也找到了中国这个重要的制造伙伴,却被毛衣(请读四声)战活生生地给强制告吹了。
采访人员在最后challenge Bill,问到:这是否说明了这些问题本身就是过于困难,而你其实已经做得够多了,你该退出了。
Bill没有给出直接的回答,而是给出了一句格言式的陈述:有时候,你不得不说,我们放弃吧。
而有的时候,你不得不说,我应该更加努力的工作。
旁白说道,面对极端困难的问题时,Bill总是选择后面那个选项。
或许这样的对话,会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似乎一个人正在做着西西弗斯式的事情,似乎这是一个圣人才能够做到的事情。
但我却想用另外一个角度去解释这样的坚持。
采访人员在第二集的开头,刚开始复述这个节目的名字Inside Bill’s Brain给Bill的老婆Melinda时,Melinda忍不住狂笑不止。
采访人员很奇怪,这个名称有什么不对吗?
Melinda回答道:我可不想进入我丈夫的大脑里去。
为什么呢?
因为那里面是简直是一片混乱(chaos)。
Melinda接着说,Bill非常喜欢complexity(复杂),越是复杂的问题越是会让他兴奋。
而Bill自己也说过,他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他的大脑停止工作。
他非常享受运用自己的大脑同时做出深邃而奇特的思考。
他很享受解决复杂的问题。
无论是高中时期刚开始接触计算机来解决复杂的课程分配问题,还是创建微软的过程中一路的披荆斩棘,又或是现在投身于慈善事业,对于Bill来讲,这不过是他所处理的让他享受的一个个复杂问题而已。
对于做技术的人来讲,当你投身进一个问题的解决时,这个问题会让你梦回萦绕,被迫不断地去思考它、去和它斗争。
放弃,永远不是一个你可接受的选项。
不是因为主观上不想放弃,而是因为这个问题又会自动地跳进你的大脑,搅得你心神难安,逼迫你继续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所以从我的角度讲,Bill在慈善事业上的投入,同他一直以来所秉持的技术人员的性格偏好一脉相承。
这里面其实不必有那么多的感情成分和圣人光环的成分,work harder and keep going,这不过是千千万技术人员的自然选择。
这让我想起好友J给我分享的另一个故事,J的一位曾经的朋友嘲讽过他去读phd的选择:读phd就是傻,很多牛逼的算法有几个人能发明出来?
这完全不可能。
可是,这样的看法同纪录片中Bill的做事方式,同Bill所找到的专家们的做事方式,完全不同。
Nathan Myhrvold,发表过有关恐龙尾巴摆动速度的文章, 写过2600多页的5卷本书:关于面包的著作。
Vaclav Smil,写了几十本关于能源方面的著作,倾其一生研究关于能源的每个微小的话题,来搭建出整个能源研究的框架。
而他从不关心自己所写的书是否有读者阅读。
原因是,写作就是他用来梳理对世界认知的方式,这只是他私人的学习方式罢了。
从这些人所做的事情上,能够给人更多的鼓励和对光环的祛魅,创新、创造,不一件神秘而高不可攀的事情,那只不过是如同上厕所一般自然的事情。
我想,对我来讲,对Bill背后思考方式的探索,给我更多的启示在于,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按照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做事,想清楚自己要换乘的地铁是什么(《人很小,世界很大,他人很忙》),去做就好了。
近期回顾《当我们追踪源码时,要追踪到什么程度?
》《穷忙与第一宇宙速度》《人生不是棋局,而是德扑》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或分享,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谢谢!
更多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可加入知识星球:
+ 導演視角導演還算不錯,沒有把這部片變成偶像劇,像是Johny Ive的傳記就是偶像劇了,但是還是沒有Steve Jobs那本傳記的作者那樣,把瘡疤都揭出來這麼狠。
感覺對壟斷和他的努力工作這點做了過多的描述。
+ 壟斷?
關於壟斷這一點,市佔率如此高的平台,對軟體的宰制力一定是很高,一定是有部分的壟斷,但放在現在來看微軟這麼做也是超理性選擇,每家的平台擁有勢力後都是建立護城河,只是因為微軟當時沒有對手,所以被噓得特別嚴重吧。
以現在來看,像現在的App Store一樣,但至少現在還有別家手機的Store,所以沒被罵得這麼誇張。
這種被罵的情況有點像是Michel Jackson高處不勝寒那樣,太成功就會惹眾怒。
+ 不是神、不是天才,但很努力導演著力描寫於他的讀書狂熱,努力與聰明,但在「異數」這本書裡面,作者分析了他的出生年代、得天獨厚的機運讓他可以在所有人之前大量使用先進的電腦、並且有著不錯的家庭教育和各種機遇,所以當然他是努力又聰明,不過確實也「沒這麼神」。
讀過「異數」之後,覺得類似這種神化的敘述,都有某種誤導之嫌,看過的人往往會神化該人物。
另外如果真的這麼大量密集的學習與工作,不太可能這麼長期的執行,怎樣都會爆炸,到底是什麼可以讓狂熱持續這麼久?
+ 世界議題需要世界政府Gates想要解決的問題都很大,雖然沒有徹底解決,但世界就是要有這種人來解決這種燙手山芋,哈拉瑞的書中提到,他認為現在應該要有一個世界政府,真的是很正確,因為太多國家、政治利益,這種全球的議題變成無法推動,除非能有一個世界政府,才能真正用全球的眼睛來看這種燙手山芋的全球議題,這些議題連全球首富來做,也還是摃龜。
Be an active reader and build your own knowledge structure . Take time to think once a while. Relentless determination to pursue what you want.
富人都这样的,世界该有多好!
Bill Gates现在的长相太有欺骗性了,你觉得这就是个家常nerd,但是他真的不是个正常人。
节奏太慢了,根本看不进去。
不喜欢,还以为讲盖茨的成长史呢,结果是在宣传他近年所做的慈善项目,不感兴趣没看完……
1.厕所2.脊髓灰质炎3.气候变化
完全的垃圾。。。
Most people are carried away with geniuses and luck, bu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success is working hard.
天才之所以为天才,以及天才之外对世界的改变之心
与其说是走近比尔,不如说是走近盖茨夫妻基金会。慈善事业值得尊敬,有社会价值,但是给人感觉像是盖茨老婆不满比尔专注微软没时间陪她,不够女权,比尔才从微软抽身而退的。同样看改变世界的历程,我更想详细知道比尔与微软与IT见识的点滴,结果提到的都是早就知道的,爱看书,有思考周,微软的垄断官司和创始伙伴等等。
确实是太了不起了,美国对人类的贡献是这些优秀的知识分子。40亿人还没有清洁水源,太恐怖了。我国有没有这样的企业家,能够深刻到这种程度的呢?
99年,5岁多的我第一次听说Bill Gates这个名字,听说他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从6岁生日开始直至青春期前,我对外宣称的梦想一直都是“成为像比尔盖茨一样的人”,以为这样会听起来很酷。某种意义上这部片子唤起了我的一些初心,并为其增加了更多的内涵与外延。
Give up or work harder. 几个片头的剪辑都很好。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8378006
比尔盖茨也有这么多太难了,╯□╰
标准美式价值输出和美式英雄神话建构,不理解评分为何如此之高
如果是要来看名人传记汲取营养,恐怕要失望了,本片讲盖茨基金会的几个项目。讲得还不好,还不如去看李一诺那个讲”盖茨怎么花钱“的视频。为什么现在人戾气那么重,live aid下面一边倒的dislike,我也是哑然失笑了,基于他本片对流行病的认识,审慎又满怀信心说让大家等明年年底的疫苗,一个暖心微笑可以被解读为实干家的一诺千金,同样也可以被仇富的人唾弃为资本家的伪善,所以,为了项目,他还是少出来宣传,专心找钱,拉皮条吧,伟人自有后世评断。
草灰蛇线般的多线叙事让人看到了有血有肉的Bill Gates. 除了聪明,还有同情心和社区责任感支持他走到今天这一步。而社区责任感,则是和母亲反复地撕裂和碰撞中慢慢产生的。年少轻狂与巨大成功带来的傲慢让他用很久去证明没有垄断的清白。还有直至最终也没有和解的朋友Paul,早逝的同窗Kent,妻子Melida,那些相伴在他身边的人们,构成了真正的世界首富的画像。
抛开受访对象,是一部太普通的纪录片,更像是对gates foundation 慈善事业的长篇广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两人接受这个纪录片这个占主要原因)。除了马桶设计那段,是真的勾起了一个工科生的兴趣。没有太多对gates’ brain的挖掘,仅仅是停留在读书这种表层东西上,然后把其他的一切都归因于基因彩票。如果说这些慈善项目也算是inside了gates脑袋里的idea,那okay…
美國中產的家庭教育,社區服務,體育競技的概念對培養一個人有多重要,決定了比爾蓋茨的個性,而非智力。整部片幾乎是訪談推動,鏡頭跟住導演和比爾蓋茨行走交談的背影,這個做法無疑令比爾蓋茨那張人人皆知的臉變得更親近,更耐人尋味。
0.双线叙事,片头别裁。1.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除“厕所革命”(第一集),“消灭脊灰”(第二集)与“核能开发”(第三集)外,可加“商环防艾”(谷雨文)。2.酷爱桥牌(沃伦•巴菲特+比尔•盖茨)3.瓦科拉夫•斯米尔认为埃隆•马斯克罹患妄想症。4.桌上有本《坏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