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罗宾汉》段落1)戏反着写。
夜晚,小约翰和罗宾汉在营地里面大闹被喝停。
理查王来到营地,要罗宾汉老实说出他对整次十字军东征的观点。
罗宾汉不畏强权说出了东征的荒谬性,理查王煞有介事地对周围的人说,你看,这就是最忠诚的部下。
看到这里,观影的同伴突然说,这不就活生生是《赤壁》里面曹操在伤病营里对小兵说的一席话么,随即就对《罗宾汉》里面的处理大失所望。
我正在思考之际,镜头一转,罗宾汉和小约翰一行人全部都被枷锁扣住留在了营地,其他人继续攻打法国城堡去了。
——戏都得反着写。
约翰王要是真的满意罗宾汉的答案,也不能像曹操那样夸得露骨;要是对他的答案表示愤怒,也不能简单地处理成勃然大怒,喊来人上枷锁。
戏得反着写,逆着观众的惯性思维来写,给人以眼前一亮,又加深了他们对角色实际行为和性格的印象。
我想起我的悬念作业《SIM》,当初单纯地为了在短时间里面塑造一个“可怕的丈夫”的性格,简单地认为“什么是可怕?
可怕就是吼呗!
”。
拍摄现场饰演丈夫的演员已经对原本的台词提出了疑问,而我仍然固执地坚持己见。
成片效果大打折扣,因为一切都按照了惯性思维来走。
2)大景别里人物的情绪罗宾汉来到诺丁汉带给了玛丽安她丈夫的死讯。
罗宾汉,和此时的观众,并不知道前文中死去的罗伯特是玛丽安的丈夫。
常规来说,这是展现一个梗的时候,切一个玛丽安听到死讯以后脸色大变的特写观众就马上明了了。
然而此时导演给的是玛丽安呆滞的背影中近景,我们在一个镜头里面看到她转身,走向了黑暗的走廊。
她带着情绪地走,始终我们看不到她的表情,只看到她匆忙的中景身影(门洞里面的剪影),她的痛苦似乎淹没在了周围喧嚷的人群声中。
我们是通过罗宾汉的反应逐渐知道了死者和玛丽安的关系。
这一段戏非常成功地叙事(交代死讯)的同时还加强塑造了玛丽安坚强的性格。
最近在看的《一一》里面多处用了较大的景别来处理情绪起伏波动较大的地方,效果同样出色。
可见情绪并不见得全部是通过规范的镜头语言来传达的,最根本的还是人物的行为、动作,已经整个故事剧作发展到此刻自然而然而来。
3)一个段落里面的节奏快慢罗宾汉和同僚第一次劫富济贫。
整个段落诙谐幽默,基调是由轻松愉快的苏格兰长笛音乐来奠定的。
“先回答我一个问题,什么东西有16条却寸步难行?
”一阵雨点般的群打脚踢之后,8个人被绑在了一起艰难地挪步。
在这之前全部是快节奏的剪辑。
随后,他们把抢回来的粮食播在了诺丁汉原本已经贫瘠的土地之上,他们播种的动作犹如在跳着胜利的舞蹈,采用慢镜播放,每个人的喜悦跃然脸上,和前面的快节奏形成对比。
当看完整个快慢有致、轻松幽默的段落之后,我深深被罗宾汉等人劫富济贫的正义行为感到畅快。
4)分秒必争盲老头洛克斯利要和坏蛋葛福瑞决斗,几乎就是以卵击石。
常规来说,葛福瑞大可以全身而退,然而影片安排了洛克斯利还是胡乱挥刀之下给葛福瑞脑门来了一刀。
这一下激怒了葛福瑞,他两下就把洛克斯利的性命解决。
这一段完全是影片中的交代段落,葛福瑞甚至完全可以在马上就把洛克斯利解决。
然而导演还是安排了两个人几个回合的较量,但是严格控制在两三分钟之内解决问题,过程中还充满了悬念。
可见电影的每分每秒都是宝贵的,每分每秒都应该有戏。
不能够允许某个段落的唯一功能就是交代,而应该带着冲突,最大可能地向故事的核心线靠近。
5)“I like your style”(“我喜欢你的性格。
”——美国俚语,表达对一个人作风、行为的赞许。
)影片虽然叫《罗宾汉》,但是罗宾汉这个人物的性格相对于其他角色而言是最为薄弱的。
有可能是因为他已经深入人心,稍加修改就会让人别扭。
总以为由罗素来饰演这个角色就能够给罗宾汉带来一点坏男人的气质,但是片中全然没有。
他是一个真正标签化的英雄主角,机智勇敢,身强力壮,对女人柔情似水。
相反,约翰王这个人物是最为丰满而耐人寻味的。
首先他的性格线索是从坏人,中间变成好人,最后又成了一个坏人。
他的两次转变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产生的。
而这符合所有人最根本的心理。
同时这样的性格脉络充分体现出他性格上的不成熟,而这正是这个人物的最大特点。
导演安排他的每一次行动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在海量敌人面前,他居然挥起宝剑大喊冲啊就飞马而上了,周围的人都傻了。
而当战胜之际,他得知敌人不是为他投降,而是为罗宾汉投降,他收敛住了自己镇静的表情。
在庄严隆重的和贵族签署条约的大殿上,他神情自若地烧毁了条约,让所有人再次震惊。
·莱德利·斯科特啊这次我真是想挺你都不行了——故事一如既往地很有野心,但剧本实在是笨拙至极呀。
集冗长、沉闷、凌乱于一身,整场看下来连我这个伪·历史宅都每每有看表的冲动,那些看不懂剧中各种小捏他的普通观众是何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以前的《角斗士》、《天国王朝》不管剧情上怎么恶搞怎么借古讽今,好歹节奏感的拿捏都是一等一的,这回的《罗宾汉》在这方面如此失败真大出我意料之外。
比起这种效果,我还真是比较怀念凯文·科斯特纳版那种老老实实中规中矩的美国大片模式呢。
·关于故事发生的时间:影片中的表述很容易让人误认为理查东征归来走到法国就一命呜呼,实际上人家还是回了英格兰本土一次的,再度前往法国后才翘辫子。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凯文·科斯特纳版的故事应当是发生在理查归国之前,澳洲壮男版则是发生在理查死亡之后。
那么,罗宾汉到底是哪个时代的人?
就算是传说中的人物也该有个大概的活动范围吧……·我承认,看到那个和约翰胡搞的伊莎贝拉时我立刻联想到了《冬狮》里的阿莱斯……于是怀着“怎么英国王室里好巧不巧地总要有个法国小三”的找茬心态,事后wiki了一把——结果人家还当真是有原型的,就是约翰的第二个妻子昂古莱姆的伊莎贝拉……约翰是把此女从她原本的未婚夫吕西尼昂的于格手上抢来的,腓力二世也确实以此为借口没收约翰在法国的领地,唯一可以挑刺的地方大概是此女并非腓力二世的侄女or外甥女一类的近亲,虽然作为路易六世的曾孙女,她确实可以算是腓力二世的远亲。
至于腓力二世之所以能利用她和约翰作对,假借的名义也许是为自己的封臣吕西尼昂家族出头而不是维护亲族的名节吧?
·这边厢沃尔特老爷子语重心长地说“你父亲是个石匠……”那边厢回忆画面中罗宾汉的老爸和一群人神神秘秘地在块石板上又是刻字又是按手印的,俺的第一反应——他老爸是搞共济会的?
看到罗宾汉和约翰王谈判一段方才恍然大悟,人家斯导玩的从来都是现实主义而非神秘主义,虽然真相依然很NB——罗宾汉的老爸起草了《大宪章》!
嗯,不管片子本身怎么样,这个剧情的确够有想象力,让我在内心里暗暗雀跃了一把但是国配版的翻译,乃们能不把这个翻译成“自由宣言”么,我们不是在看美国独立啊……或者难道英文原版就是如此?
·但不管怎么说把阿基坦的埃莉诺叫做“女王”绝对是国配版翻译的失职。
·看到失地约翰声泪俱下地控诉老妈对理查的种种偏袒,我的立场立刻倒向他了……忍不住想着换了我有这种老哥,当初一分赎金也不要掏呀=v=·凯文·科斯特纳版里有个Will Scarlet是罗宾汉的私生子兄弟;小时候看的日本动画片版里也有这么个人,不过身份貌似是另一家被迫害的贵族的后代。
本来还纳闷怎么澳洲壮男版里没有此人的踪影,后来查imdb发现还是出场了的,只是这回成了罗宾汉的几个军中好兄弟之一,存在感极其薄弱,还不如“小约翰”让人印象深刻……于是英国民间传说里这哥们到底是干嘛的?
·腓力二世并没有登陆过英格兰吧没有吧没有吧?
这个事应该是他儿子路易八世做的呀……而且真要登陆的话怎么可能选如此脑残的地点,中世纪的人都不学地理?
预告片中最引人注目的中世纪版诺曼底实际并不怎么出彩,英国人先是两轮长弓齐射,然后骑兵俯冲砍砍砍,对方法军清一水的步兵,在狭窄的滩头连队形都没展开就被一边倒地屠宰……于是在船上观战的腓力二世一边感叹“英国人没这么好对付”一边睿智地下令撤退……这场戏是要骗小孩么口古月!
要论战争戏还是开头那段攻城比较燃,虽然不知道土法炸药包+火箭爆城门会不会又是和《天国王朝》里的魔戒风投石机一样的穿越物……这个我是外行,还是留给军迷们考证吧。
·澳洲壮男和布兰切特阿姨的表演没啥可评价的,这片子完全不能发挥任何人的演技。
另外Mark Strong是最近悄然崛起的恶役专业户么,近一年里我是第三次看到他这张颇有特色的脸狞笑着出现了……
抱着要去看《侠盗王子罗宾汉》那类冒险电影的观众,多半要失望了。
“累得你死嗑特”加“啰嗦嗑唠”版的《罗宾汉》走的是黄钟大吕、壮怀激烈的路子,跟以往打打架调调情的侠盗戏不同,宫廷阴谋和国家大事的篇幅几乎与儿女私情和英雄觉醒的段落旗鼓相当,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确实是最“闷”的一版“罗宾汉”。
但是这种“闷”只是慢,其实并不冷。
注意,本段以下部分为剧透。
影片分成三段,第一部分是罗宾汉跟随狮心王在欧陆的冒险经历,中间插叙野心勃勃的约翰在英国的线索。
第二部分分成了两条故事线,一条讲述罗宾汉返乡,顶替别人成为庄园主,并与寡妇玛丽安假戏真做擦出火花,同时渐渐揭开自己身世。
另一条则是约翰在法国内奸的唆使下走向横征暴敛之路,最终众叛亲离的故事。
第三部分所有的线索合到一处,罗宾汉与国王对抗法王大军。
小小的尾声则交待了罗宾汉遁身绿林的原因。
整个故事完整而曲折,并不差。
这个节奏放在六七十年代,其实是个相当经典的史诗片叙事,只是拿到今日来,显得有些迟缓了而已。
影片的主题也能看得出来,有雷公近年来一贯的政治思考在里面。
《天国王朝》中“良心之国”的理想,《谎言之躯》中对本地人民力量的推崇,都或隐或显地投射出美国当下的政治氛围。
《罗宾汉》特别强调了人民和宪政与王权的交锋,比较起来,属于西方社会老生常谈的内容,与前面几部作品相比少了些锋芒,但是撑起一部商业制作的力量,还是有的。
但这一点也不能掩盖影片的戏肉。
很显然,《罗宾汉》最值得看的戏在动作部分,尤其是最后的海滩大战。
甄子丹和成龙在《千机变2花都大战》中曾经有过一段颇具历史意义的山洞对决,里面兼有水帘、木柴、火炭、兵器、石柱等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五行世界观,被功夫迷们戏称为“金木水火土俱全”的大战。
无独有偶,《罗宾汉》最后的这一场大战,也兼有这五种元素。
金,说的是武士手中的兵刃;木,说的是海边的柴垛和相互撞击的木船;水是磅礴的海潮;火则是岸边接引船队篝火;最后一样,土是海滩。
单说有这五种元素,就算五行交兵,未免牵强,关键在于老雷公创造性地在打戏里运用了这五种元素。
我们都记得在《天国王朝》的战争戏里,雷公创造性地运用了飞溅的泥土这一元素,将以前多见于现代战争的这一手法引入了古代战争中,武士们每一次的击打都伴随着泥土四射,效果相当澎湃。
而在《罗宾汉》中,雷公又玩起了新意思。
不但把“抢滩登陆”这一现代战争格局引入了海滩大战,还创造性地把海水加入了近身格斗场面。
最后大战的镜头从长距离移动拍摄的千军万马全景开始,进入到频繁剪切的中景,短兵相接,再进入正反派对决的水中打斗,用密集剪切的特写和近景拍摄两人交手,几乎每一次动作,都会伴随着海水不同的运动,或用海水四射表现撩击的力量,或用大浪表现下劈的凌厉,每一个镜头都精雕细琢。
再加上两侧船只反复碰撞,让打斗空间越来越逼仄。
镜头节奏配合空间的缩小层层递进,而且元素丰富齐整,如工笔画一般创造出令人屏息的声画效果,比起十部动作片九部是好人吊在高处反败为胜的所谓“好莱坞动作片传统”不知高明多少。
上一次在大银幕上看见漂亮得想让我鼓掌的打戏,还是胡金铨的《大轮回》。
弓箭的运用让这种整齐的递进格律又产生了一些小小的变奏,通过放箭、中箭的对切,将不同空间联系在一起。
既符合古代战争的原理,又符合视听规律。
最后罗宾汉用一箭解决了大反派,更是令人击节叫好的设计,画面空间从狭窄一下放到极大,让观众心中累积已久的紧张一下宣泄了出来。
最后的这一幕战争戏虽然论场面和兵种配合不如《天国王朝》,但是因为各种元素配合得当,依然可以入选第一流的动作场面之列。
雷公,真不愧是大师级的商业片巨匠!
除了雷公自己的作品,要稍稍做一些联想的话,首先我会想到《魔界转生》最后的火场打斗,拍摄难度在我所见的火海决斗中,属于最高级别。
除非是在火焰温度上做了什么手脚,否则真是很难想象两个大活人可以在火中坚持那么长时间。
深作的动作戏以“场面汹涌”为特点,无论人潮、海潮还是火海,整个画面每个地方都在动。
而《罗宾汉》的决战以海边的火焰开始,已经充满了动感,让我心生期待。
另一个想到的是《亚历山大》中希腊对波斯的那一战,也是好的古代战争场面,不过那个已经是接近神作的范例,雷公的战争场面,包括《天国王朝》,终究还是过分工整了一点。
雕琢感一出来,就比不上斯通的那份恣肆汪洋了。
最后总结:这片子的动作戏至少是最近一年来的最佳。
强过《福尔摩斯》、胜过《波斯王子》,至于《钢铁侠》之流,提都不要提!
文戏部分能精炼掉20分钟左右就好了。
提醒:片尾字幕部分的动画非常之酷,精彩程度不亚于影片本身。
除了重现影片重要场景之外,好像还有片中没有的十字军征讨穆斯林的片段。
至于好莱坞票房差,跟我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目睹过《最终幻想》和《天国王朝》的失败,我早已对美国人的趣味不抱任何希望了。
网易用稿 转载注明
http://axinlove.com/2010/09/robin-hood/《Robin Hood[罗宾汉]》从此开始传奇by @xinl.ve 100918Movie Rating:9。
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先说坏的,侠盗Robin Longstride[罗宾汉]的生平不可考,民间传说会穿凿附会地将其它人的事迹,安在理想化的偶像身上。
因此,《Robin Hood[罗宾汉]》的情节表现罗宾汉是石匠之子,机缘凑巧地情况下被Walter Loxley爵士收为义子,并与Marion Loxley产生恋情,这样的安排并无不可。
不过,在对抗法国人的抢滩登陆战役中,夸大罗宾汉的领袖作用,神化连正式骑士身份都没有的普通罗宾汉,显得有些矫情了。
毕竟,在后世人的心中,罗宾汉更多的时候是一名绿林英雄,非成名已久的传说。
好消息是《Robin Hood》不是又一部佐罗式的电影,加入了英法战争和英国王室的重要历史事件——狮心王死去,约翰王子即位,更迭之际贵族开始要求约束皇权(十多年后象征着法治的大宪章得到签署)——影片比单纯塑造传奇英雄的故事要厚重一些。
冷兵器的战争年代,强调人的力量、勇猛和技艺,华丽的战争场面是我一贯无法抗拒的诱惑。
而且,Cate Blachett的古典和片中舞蹈场面的仪式意味相得益彰,女性所谓气质很好,也不过如此。
《Gone With The Wind[飘]》中的斯嘉丽以一己之力重建被战争焚毁的家园,也使她从浅薄的交际花变成独立坚强的成熟女性。
曾经对其不屑一顾的瑞德·巴特勒,发现斯嘉丽除了拥有美丽容颜以外,还有超出一般女性的智慧、品质和性格,他的态度从嫌弃对方到主动追求。
守在诺丁山,Marion的劳作类似斯嘉丽的种植园事业(《好人难寻》谈起种植园,马上就是“Gone With The Wind”,:-D),坚守十年独木支撑大家族,Cate Blachett在《Elizabeth: The Golden Age[伊丽莎白:黄金时代]》中挽狂澜于既倒的女王形象再现银幕。
Marion的美,经Cate Blachett的表演,触手可及。
表现人物坚强的神经还有几场面对死亡的戏,皇太后等待狮心王归来,不料却是死讯,噩耗下保持冷静马上确立了约翰王子的皇位,避免了国一日无君的混乱。
老爵士Walter Loxley得知儿子——Marion得知丈夫——死亡的消息,都没有太多大喜大悲,既表明十年的战争让人可以接受一切可能的结果,又表明人物面对最坏状况的勇气。
老爵士的死亡,接受死讯的Marion情绪很平静,暗藏的愤怒释放在后来的举动。
面对死亡,这些都是拥有大智慧的人物。
影片名是个忽悠,劫富济贫的绿林传奇故事一点没有,电影结束时来句“And so the lengend begins”,作了本片的总结,安慰下失望的观众,又让罗宾汉的浪漫传奇有了一些想象空间(甚至暗示着续集),够可以了。
Mark Strong的角色几乎让人忽略了。
好坏说完,瑕不掩瑜,推荐娱乐本片。
Robin.Hood.2010.Unrated.DC.720p.BluRay.X264-AMIABLE
中国人其实对罗宾汉这个人物应该不陌生,很早以前央视就播过以其传奇经历为内容的同名电视剧,长期浸淫于《水浒》式的替天行道的侠义故事的中国观众对这位侠盗王子产生好感和认同是一件太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对于我来说,关于罗宾汉的记忆是与一首歌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加拿大歌手布莱恩亚当斯深情演绎的《Everything I do I do it for you》,这首被翻译为《为你倾情》的情歌在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而其出处就是1991年美国拍摄的电影《罗宾汉》的主题曲,尽管有着包括凯文科斯特纳、摩根福尔曼、肖恩康纳利在内的豪华阵容,这一版纯美国式演绎的《罗宾汉》,也只有这首歌能够传世了,我就曾无数次看着VCD在《为你倾情》的MV中不断重温着罗宾汉射出燃烧着复仇烈焰的正义之箭的经典画面。
而在莱德利斯科特版的《罗宾汉》中,这个标志性场面得以重现,只是凯文科斯特纳换成了拉塞尔克劳。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英国导演,再现这位来自英国的侠盗王子,莱德利斯科特自然是不屑于采用简单的美女加英雄式的好莱坞经典商业套路的,于是我们看到这里的罗宾汉虽然足够骁勇,但笼罩在其身上的英雄光环被褪去,时势造英雄的传奇史诗被改造成了一个浪子回头的流氓发迹史,结伙逃兵、冒名领赏、被迫假扮夫妻、最终被骑士精神感召,罗宾汉的成才之路似乎充满了盲打误撞的偶然性。
用反英雄的方式塑造英雄,是这部《罗宾汉》改编最大胆的地方。
但这里的问题在于,拉塞尔克劳基本上是在延续《角斗士》苦大仇深的表演方式来塑造这个草莽英雄形象,于是本应有趣的一些转变过程反而变得生硬做作起来,导致观众既不能对罗宾汉建立英雄崇拜,也不能以轻松的心态去融入这个流氓无产者的人物内心,于是这个小人物大英雄的文艺故事就变得疏离纠结而且冗长起来。
影片最后用一场海滩大战见证了英雄的诞生,尽管拍得波澜壮阔热血沸腾,但由于突然感受到狮王剑带来的宿命召唤而战力大增并成为所向披靡的救世英雄的转变还是让我觉得突兀,从而让莱德利斯科特精心铺排的生死搏杀带有了儿戏的味道。
人物没树立起来,一切表面快感都是伪高潮。
尽管是在好莱坞商业电影体制下的运作,莱德利斯科特还希望在这里更多地寄托自己作为一个英国导演在把握一部英国题材电影时的所应展现的情怀,以保证影片在题材上欧洲血统的纯正。
与《大侦探福尔摩斯》中对19世纪伦敦氤氲街道的迷恋式再现相映成趣的,是《罗宾汉》中对十字军时期英格兰乡野的白描式写真,回荡在篝火旁的激昂风趣的诺丁汉民谣,以及对古典骑士精神的过度演绎,但是没有盖里奇高效凌厉的叙事和剪辑,莱德利斯科特在这里的中古情调变成了夹带私货式的情怀泛滥,这让这部片长为140分钟的影片变得让人有点心猿意马。
综上所述,《罗宾汉》在美国上映后票房遭遇惨败也就不难理解了,也许日后人们能认识到这是一部优质的带有文艺气质的商业电影,但面对当今心态日益浮躁、要求趋于简单直接的电影观众,《罗宾汉》也只能感叹生不逢时了。
但是,如果买一张DVD在家里静静观赏,也许会发现很多在电影院里被屏蔽掉的情趣,而且我觉得,这个叙事节奏可能更适合习惯于文火慢炖的电视剧表述方式的中国观众。
《罗宾汉》的演员阵容基本上是个多国部队了,两位主演拉塞尔克劳和凯特布兰切特来自澳大利亚,大反派马克斯特朗来自英国,对罗宾汉的成长起到关键作用的老骑士的扮演者马克思冯西多来自瑞典,从而赋予了影片应有的古典气质。
尽管拉塞尔克劳的罗宾汉让观众无所适从,凯特布兰切特的玛丽昂略显平淡,但影片中还是塑造了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沉闷的次要人物,比如从一开始就十恶不赦到后来又变得很傻很天真的约翰王子就很有光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马克斯特朗扮演的反一号葛福瑞,在近期包括《大侦探福尔摩斯》中的布莱克伍德爵士、《海扁王》中的大毒枭阿米克在内的一系列反派角色中,马克斯特朗所表现出来的暗黑气质十分引人注目,在《罗宾汉》中正是他的强大气场为我的观影制造了最多的兴奋点。
头开的很大,人物随便铺陈一下已经一个多小时过去。
编剧和导演节奏掌握的不错,一直讲解背景故事也看得津津有味,证据是间中没有看表。
电影结束刚刚说清楚罗宾汉同学为啥被逼上梁山。
如果由我来命名,他应该叫做,罗宾汉前传,不出意外,会有续吧
一向不喜欢高大全的英雄片,再加上史诗元素,之前的我肯定就绕道了。
但暑期档实在没有什么好选的,虽然之前的评分远不如《波斯王子》,但《罗宾汉》毕竟算是大卡司,带着挑剔的心情去看,两个多小时下来,在一片骂声中,我却觉得它是好的,也许不能说杰出,但作为开幕影片还是足以撑起戛纳的场面吧。
《罗宾汉》准确的说来应该是《罗宾汉前传》,因为之前太多的作品都在诠释箭术精准的罗宾汉同学如何在森林中过着人间天堂的侠盗生活,而这个版本却是不遗余力的告诉了我们罗宾汉是怎样炼成的。
虽然从十字军东征说起对于这样题材的电影来说过于严肃,以至于让人看到想睡,但这确实显示了电影人的诚意,毕竟在这个档期,到处都是像波斯王子那样,动辄花上亿美元用最华丽现代的方式去讲个古代故事,而《罗宾汉》的整个调调却是向着严肃的史诗片去的,虽然有几个攻城和箭如雨下的镜头我非常不善良的想到《赤壁》,但客观的说,这真是最近难得的正经并且让人不会因此而想笑的电影。
罗宾汉的传说每个人都知道那么一点,所以电影的故事并不是主打,无非是一个本来人格并非完美的人在人民民不聊生的时候,一点点显示出英雄气概,最后在当局出尔反尔的激励下,终于找到了人生方向,从此和一帮兄弟在森林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江湖,过着自由自在的侠盗生活。
所以在这个相当于被剧透的电影里,第一个让人震撼的是布兰切特大人,不管她演的是什么,一出来射出一箭那个气场已经覆盖全场了,哪怕是个农妇,也是有着女王气质农妇。
也唯有有着角斗士霸气的拉塞尔克罗可以与之较量,否则还真想不到有谁可以招架得住她。
于是看着他们相得益彰的步步走近,这个让我们想起《似是故人来》的爱情故事还是让人感动不已。
本片的配乐是我的大爱,在那个战争不断,生活贫乏的时代,每每有一点点小小美好涌现的时候,总是有轻松愉快,又相当英格兰风情的音乐汩汩流出,灵动又可爱。
罗宾汉和同伴第一次劫盗种子成功的时候,星空下,简单的音符跳跃而出,坐在黑暗中的我仿佛也身披月光,美妙至极。
虽然前半部分稍显拖沓,情节松散,但对我来说,之前的铺垫是值得的。
一个宏大的电影必然不能分分钟高潮的,历史也有让人打盹的时候。
就像看足球,就因为不进才好看吧,要是只想看进球,不如去看斯诺克。
《罗宾汉》是一个关于承诺和自由的故事,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罗宾汉因为一个承诺而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
而他也因为不同BOSS如出一辙的出尔反尔多次在被利用后又被逼入绝境。
但他一直坚守着自由高贵的心灵,这是那些莫名其妙的规则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的。
看罢电影,忽然觉得这个电影的主题是:不守诚信是你的自由,而我还有不被忽悠的自由。
相对于SCOTT执导的角斗士和天国王朝,小小的一个罗宾汉总是让我感觉不尽兴,就好像有人给你扇了一把不温不热的火,怎么都烧不起燎原之势,可能以草根人民的生活为主线不太像SCOTT的描绘风格,各种元素的参杂总让人觉得一种做作之感,而且感觉SCOTT一味的把草根一族和国家存亡宗教教义等生拉活扯的搭在一起,有点强求的造作,也就是高不成低不就,浮在半空中缺乏承托感的就是岌岌可危的SCOTT要传达的君臣(子民)关系和父子感情吧,可能震撼人心的总是大场面,战争的残酷,人民要在国家落寞暴政统治的剥削下挣扎生存,亲人面临分离失散,这样的场景才可以很大气的渲染到观众躁动的心灵,所以SCOTT想要借着这条大动脉给草根一族输送一点豪迈的血液,但是草根的底蕴又太不受了这气势,反而一方面田园风情生活爱情滋生的点到为止,让我顿时摸不到头脑了。
是,SCOTT在角斗士里把隐藏在一个国家命运背后一个普通男人对家人的深爱和向往的回归描绘的很动情,可以说相当成功,在天王王朝里面以史诗的画卷隐藏在幕后娓娓道来的是所谓神性讨伐的东征背后违背人性的争夺,一个寻找救赎的男人以最简单也最难的尊崇神的旨意救赎了一座古城和它的人民,但是在罗宾汉里面,我看不到这么清晰的画面,我看到的是一种东平西凑,角斗士里的战线和暴君统领权力争夺,天国王朝里的宗教教义,其实这两个元素的汇集只要不太突兀也就是一种所谓假期强档大片,但是SCOTT可能想展现温情和还原朴实的英国田园风情生活还有战乱中的爱情,却把整个影片豪迈的大片血液注入到了庸俗的皮囊里。
我还记得里面有一段在酒吧里罗宾的伙伴寻欢找妞,其中一个给另一个说,你知道吗泡妞的最好办法就是从搭讪最不漂亮的那位开始,然后我就想到了在美丽心灵里面纳什同学的金发美女理论,然后我就顿时石化和无语了。
SCOTT可能也是好心和挑战突破,想带一点现代文化气息来迎合一下年轻大众,但是可能他的洞见也就是家国政治山河里的人性,对于太生活民俗化的东西,揣摩得过于偏离了。
于是就是这样一部鱼龙混杂的大片,就像主厨炒了一桌五味混杂的大餐,有日本料理,西餐,清炖甲鱼,以及韩国泡菜,然后再一股脑的给你全端上来,让食客不禁发问,这是个啥玩意儿啊。
当然SCOTT这部片子里摄影角度和画面呈现很多都很用心和成功,比如罗宾最后拉开弓箭的慢镜头,还有影片前后跳跃的漫画感的丛林。
RUSSELL还是依然帅气性感啊哈哈哈,眼神,温情但坚定的眼神很重要,女主角是本杰明巴顿里的芭蕾女,柔里带刚,坚强勇敢的性格被她诠释得很到位。
总之如果抱着娱乐的精神去看这部片子,是元素很集合,看你在哪一个target group了,我喃抱着角斗士和天国王朝的角度去做的省视,可能要求也太牵强了,哈哈哈,好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影片给每个人的反馈都不一样吧,主要是哪里有同感了给你揉到心坎里去了,然后走出影院就觉得爽了。
——暴政用法律压迫平民,特权阶级依赖武力和恶法欺凌弱势群体。
影片中查理王的弟弟是个好政治家,但好政治家并不等于一个好的社会制度。
最近看了不少以欧洲中世纪时代为背景的影片,这部罗宾汉把反抗暴政,人民自由的意识形态表达的很彻底,进步社会的思想行为基础其实很简单,“效忠国王但是无所回报”就是非常好的参考标准,好莱坞的文艺工作者们用很浅显的方式传播了“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真谛,远比某宣布雇佣的那些拿钱不干事的人民艺术家强一万倍,他们怎么就拍不出这么一部让人心服口服的片子来呢——
在英国的传说中,罗宾汉的名字是极为响亮的。
关于他的故事并非史实,不过英雄通常都是夸张或者虚构出来的。
他的传奇有很多种说法,大致是说在12~13世纪著名的十字军东征的时候,英格兰的理查王被俘,留在国内的约翰王子趁机篡权,拒绝赎回理查王。
而与他狼狈为奸的诺丁汉郡长也趁机强占了忠心于理查王的罗宾汉家的领地,更试图染指他的心上人玛丽安。
罗宾汉被迫躲进舍伍德森林,以此为基地,领导一支农民起义军到处劫富济贫,最终成功赎回理查王,粉碎了约翰王子等人的阴谋。
反正罗宾汉的故事也是英国民间传说,所以电影与传说不符的地方我也就不说了。
罗宾汉在人们的印象里是一个神箭手,但是在电影中,除了片头和片尾稍微秀了下箭术外,其余时间竟是骑着骏马拿着长剑或是榔头冲锋陷阵。。
最后就是怨念无比的海滩战役了,英国哪里来的那么多马?
骑兵有马是正常的,但是弓箭手居然也人手一匹马!
一群人骑到悬崖顶再下马开始展示英国长弓手齐射密集打击的威力,虽然也没怎么展示出来。
好吧,这也就算了,但是紧接着又跟来一帮小屁孩。
上帝啊!
他们居然也个个都是骑马来的!
首先,这么多数量的马是怎么来的?
其次,要怎么在两天内聚集这么多马?
再者,那些士兵怎么也个个都会骑呢?
那个时候的士兵可大多都是临时征集的农夫,没有经过特殊训练,根本没有马,又怎么指望他们会骑马呢?
顺便说一句,那个小屁孩头头很吊啊,拿着两把匕首顺秒3个全副武装的法国士兵。。
要不是看在最近迷中世纪的份上,给个2星就不错了。
哪里好看了
有点过于粗旷,一种冷兵器的质感
宝刀已老,英雄迟暮
永远的凯特布兰切特。
多么正常而没劲的一部大片!唯有凯特姐姐镇全场啊镇全场!
看到想夺门而出
罗素看你一眼就酥了。。
苦大仇深的苦瓜脸罗宾汉~
传奇人物的不传奇时代。
闷啊~~睡的义无反顾
这几个人的品牌还是值得相信的,期待续集
冲男猪看的
都要看睡着了。。。
竟然是罗宾汉的诞生。。不给力
比起王子公主般的童话故事罗宾汉 这种黑色的带有野蛮中世纪气息比较偏重历史正剧的演绎更有味道
罗素克洛不错
和勇敢的心差很多啊··
其实老版的罗宾汉也很不错的
2012.1.31 DVD
7.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