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本·夏罗克
主演:埃米尔·艾尔-马斯里,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刘易斯·格里本,埃莉·哈丁顿,卡伊斯·纳塞夫,卡梅隆·富尔顿,西尔维·弗诺,豪尔赫·吉迪,桑吉弗·科赫利,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阿拉伯语年份:2020
简介:故事是对在苏格兰岛上等待庇护的难民的一次另类观察。 它聚焦于一位背负重担背离祖国的年轻叙利亚音乐家奥马尔。详细 >
乌德琴再也不是原来的声音,但你还是得弹,就像在苏格兰的你再也不是原来的Omar,但你还是得凑合地活下去。难民生活众生相,或被遣返,或孤独死去,或乐观等待,或放弃自我,但他们都是Freddie jurnior,冷风吹过时都只能无奈受着 /3.5
阿基×罗伊·安德森×伊利亚·苏雷曼
难民题材的艺术化处理,有评论说电影的镜头设计和构图运用很绘画,看过发现的确如此。
喜欢,风格和气质有点小独特。
伏笔真多,每一次对话都不是废话,每一个场景都不是废镜。
真切的人性-04/30/21 at AMC Garden State 16
大爱这种风格的血脉传承,《寒枝雀静》《布达佩斯大饭店》《心房客》《枯叶》《必是天堂》《索莱》《椒麻堂会》…果然电影就是电的影子
又是这种惺惺作态的新人新作。
-you can be anything you want if you work hard enough. -do you really believe that? -i hope so.
Cannes2020片单入围。9分。看完才发现导演是当年圣塞系[皮卡德罗]的导演!风格还是延续的,在塔蒂-罗伊·安德森-考里斯马基-苏雷曼这个脉络里还是做得挺到位的,构图其实还有参考帕夫利科夫斯基。从这个角度写难民也是特别新颖的(叙利亚小哥弹不了琴这个点可能也是来自[冷战])。风景的用法则有点冰岛新浪潮的意思。正常年份本片稳稳的一种关注,而且肯定有奖。变画幅那段也说明现在画幅也是标准的视听语言技巧了。
小岛中大雪下四只迷途的羔羊,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分数:70 画面比例4:3,如今来说,使用这样的比例,要么是个性(成熟)要么就是装酷!确实部分固定机位的画面构图画面感很强。影片属于比较观念化的电影,喜欢就会很喜欢,但如果不喜欢,欣赏不来,就会一头雾水。 剧情:难民的后生活……主角爱玛。最后他弹琴开始居然又使用了带黑框16:9构图。(事实证明作为难民身份,生存和梦想不可兼得。)
7⃣️难民题材+孤岛状态+英式幽默+苏格兰冷感+效仿名导风格 这种方式也不用强求太深刻,更多是抒发与留白。还是有趣的,尤其是看《老友记》段落。
难民保质期说法有点意思 阿富汗于2003 苏丹于2006 伊拉克于2005 而叙利亚今日亦如是. 西方主流视野被遗忘之旧难民 被安置在蛮荒苏格兰小岛 Oud琴少年空虚无望苦痛 于是文本语言也力图如此表现. Boris究竟做错了什么 被引诱又不被兑现 那事实并不存在的希望 3.5
平庸但有一些学来的可爱,明亮配色总是会讨人喜欢。男主角好像黄衍仁啊,但压轴的音乐表演mute掉音乐放配乐的处理方式有点难以理解。
3.5 这不到两小时的时间难熬吗?他们等的时间更长更难熬(不是欢迎难民的意思,希望谁引起的后果谁来负责
一个叙利亚难民,跋山涉水来到人口短缺的苏格兰小镇,看起来互补实则格格不入,逃往异国他乡的他,就像逃往北上广深的小镇青年,怀揣着着梦想,最后却沦为打工人,处于留不下也回不去的边缘状态。实在太喜欢这种一边致郁又一边治愈的感觉了,导演简直是阿基+多兰的超强结合,方形画幅将所有角色紧紧包裹,连动作表演都木讷得慢半拍,给人一种困在此地的感觉,除此之外导演还用琴声比喻困境,当人没有了过去的生活,琴也发不出过去的声音,所以最后男主肆意地弹奏着,画幅一点点打开,所有情绪全部倾泻而出时,我的眼泪就像是水做的,根本不够哭。
福茂喜欢这种啊…这不是观察 是浅层且概念化的 用力过度的表象堆砌 艺术形态而言一般 追求传播效果大概是无可厚非的
听到苏格兰口音好亲切,记得当时叙利亚难民到格拉斯哥的时候同学都去欢迎游行了,对于苏格兰高地景观和社会氛围制郁/治愈的打开方式做对了,就是结尾的高光有点刻意
将温情的段落放在最后也难以冲淡前90分钟所有的酷寒啊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乌德琴再也不是原来的声音,但你还是得弹,就像在苏格兰的你再也不是原来的Omar,但你还是得凑合地活下去。难民生活众生相,或被遣返,或孤独死去,或乐观等待,或放弃自我,但他们都是Freddie jurnior,冷风吹过时都只能无奈受着 /3.5
阿基×罗伊·安德森×伊利亚·苏雷曼
难民题材的艺术化处理,有评论说电影的镜头设计和构图运用很绘画,看过发现的确如此。
喜欢,风格和气质有点小独特。
伏笔真多,每一次对话都不是废话,每一个场景都不是废镜。
真切的人性-04/30/21 at AMC Garden State 16
大爱这种风格的血脉传承,《寒枝雀静》《布达佩斯大饭店》《心房客》《枯叶》《必是天堂》《索莱》《椒麻堂会》…果然电影就是电的影子
又是这种惺惺作态的新人新作。
-you can be anything you want if you work hard enough. -do you really believe that? -i hope so.
Cannes2020片单入围。9分。看完才发现导演是当年圣塞系[皮卡德罗]的导演!风格还是延续的,在塔蒂-罗伊·安德森-考里斯马基-苏雷曼这个脉络里还是做得挺到位的,构图其实还有参考帕夫利科夫斯基。从这个角度写难民也是特别新颖的(叙利亚小哥弹不了琴这个点可能也是来自[冷战])。风景的用法则有点冰岛新浪潮的意思。正常年份本片稳稳的一种关注,而且肯定有奖。变画幅那段也说明现在画幅也是标准的视听语言技巧了。
小岛中大雪下四只迷途的羔羊,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分数:70 画面比例4:3,如今来说,使用这样的比例,要么是个性(成熟)要么就是装酷!确实部分固定机位的画面构图画面感很强。影片属于比较观念化的电影,喜欢就会很喜欢,但如果不喜欢,欣赏不来,就会一头雾水。 剧情:难民的后生活……主角爱玛。最后他弹琴开始居然又使用了带黑框16:9构图。(事实证明作为难民身份,生存和梦想不可兼得。)
7⃣️难民题材+孤岛状态+英式幽默+苏格兰冷感+效仿名导风格 这种方式也不用强求太深刻,更多是抒发与留白。还是有趣的,尤其是看《老友记》段落。
难民保质期说法有点意思 阿富汗于2003 苏丹于2006 伊拉克于2005 而叙利亚今日亦如是. 西方主流视野被遗忘之旧难民 被安置在蛮荒苏格兰小岛 Oud琴少年空虚无望苦痛 于是文本语言也力图如此表现. Boris究竟做错了什么 被引诱又不被兑现 那事实并不存在的希望 3.5
平庸但有一些学来的可爱,明亮配色总是会讨人喜欢。男主角好像黄衍仁啊,但压轴的音乐表演mute掉音乐放配乐的处理方式有点难以理解。
3.5 这不到两小时的时间难熬吗?他们等的时间更长更难熬(不是欢迎难民的意思,希望谁引起的后果谁来负责
一个叙利亚难民,跋山涉水来到人口短缺的苏格兰小镇,看起来互补实则格格不入,逃往异国他乡的他,就像逃往北上广深的小镇青年,怀揣着着梦想,最后却沦为打工人,处于留不下也回不去的边缘状态。实在太喜欢这种一边致郁又一边治愈的感觉了,导演简直是阿基+多兰的超强结合,方形画幅将所有角色紧紧包裹,连动作表演都木讷得慢半拍,给人一种困在此地的感觉,除此之外导演还用琴声比喻困境,当人没有了过去的生活,琴也发不出过去的声音,所以最后男主肆意地弹奏着,画幅一点点打开,所有情绪全部倾泻而出时,我的眼泪就像是水做的,根本不够哭。
福茂喜欢这种啊…这不是观察 是浅层且概念化的 用力过度的表象堆砌 艺术形态而言一般 追求传播效果大概是无可厚非的
听到苏格兰口音好亲切,记得当时叙利亚难民到格拉斯哥的时候同学都去欢迎游行了,对于苏格兰高地景观和社会氛围制郁/治愈的打开方式做对了,就是结尾的高光有点刻意
将温情的段落放在最后也难以冲淡前90分钟所有的酷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