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爱看民国戏,特别是抗战剧,只因那段风雨如晦的历史太过沉重。
大部分民国戏是阴郁的、悲情的、愤懑的,内核再昂扬都笼罩着阴云,但是《战火中的青春》以西南联大的变迁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是青年热血,是文人风骨,是慷慨赴死以身报国的豪情,是文脉迁徙三千里而不绝的坚韧,是“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的奇迹。
程嘉树是不同于以往民国剧主角的人物,看似玩世不恭却底色真诚,少不经事却深爱家国。
而最大的惊喜,是王鹤棣将自身气质糅合进角色,赋予程嘉树的松弛感和生命力。
是面对绝境时“总会有办法”,是爱人离散时“总会再相见”。
王鹤棣基于对角色深刻理解的演绎,使得程嘉树的那份乐观、疏朗、自信、从容让人信服并且充满感染力。
那是虽风雨飘摇仍灼灼而发的生命力,是骨子里长出的热烈信仰,你从这个青年身上、眼中看到国家民族的深厚底蕴、光明未来和希望。
这是我爱这部剧的原因。
二十岁的王鹤棣演绎十九岁桀骜不驯的程嘉树不难,而要演出人物的成长、蜕变,后期的隐忍与刚毅坚卓,不易。
当程嘉树从国外学成归来,走下火车,一派内敛儒雅的学者风范,会恍惚,这还是那个只有二十岁的王鹤棣啊。
我记得于和伟曾经有段采访中说演员如何演绎反差大的角色,大意是说一个好的演员一定有着丰富的性格,在表演时捕捉人物和自身相似的某一点,不断放大去进行表演。
王鹤棣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名天赋型选手,情感丰沛,性格丰富,气场强大,这是上限,而底色真诚,有自己的思考,这是下限,这样就在深度和广度上给自己营造出了一个巨大的表演空间,不论是什么样的角色,都能找到契合点,精准演绎,并且赋予人物自身的特质,技巧虽有青涩之处,却能以真诚动人。
当然,这部剧最大的硬伤还是在于剪辑,迫于片长和审核吧,中间思想转变过于冗长,说教意味浓厚,而主角情感线前期剪得较为破碎,有一点遗憾。
除此之外,都很好,看得出主创的诚意,从青年演员到老戏骨的选角都十分用心精当,台词精良,剧情跌宕,叙事背景宏大,却又合理地嵌入了当年的许多轶闻典故,很多集让人潸然泪下。
取景讲究,画面光影很美,云南的校园部分有油画的质感,记得后期扶生的父亲从腾冲筹粮出发去昆明那一幕,清晨的腾冲,牌坊、马队、水汽氤氲,仿佛一幅水墨画。
总之,这是一部我会再刷的剧,也会在我孩子长大后一起观看,去学习那段历史和那些不朽的人物。
西南联大堪称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苓三位校长的主持下,在“刚毅坚卓”校训的引领下,于战火中坚持办学,实属不易,也卓有所成。
如果想要拍上个世纪的青春故事,西南联大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取景地”——大师云集,人才辈出。
陈寅恪、赵元任、钱穆、钱钟书、费孝通、朱光潜;许渊冲、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何兆武、潘镛,哪一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字。
但是本剧所展示的,却并不够完美。
首先,如标题所言,故事的讲法本该更精彩些,主角的人设略显“老派”,是从单纯的学生一步步走向成熟。
或许这样展开的成长线,可以带观众领略更广阔的时间视角。
但是试问,最终能够去到西南联大的年轻人,他们一开始的“单纯”,真就是剧里所展示这样的吗?
人不轻狂枉少年,但少年不是只有轻狂啊。
很不喜欢刻意塑造学生们的这种“傻气”,是热血方刚,又不是没头没脑。
其次,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过审,有时候台词和演员的嘴形对不太上,若是这样,倒不能怪演员没有花功夫。
第三,则是演员其实还有更好的发挥空间。
对于激动情绪的展现,也许该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吧。
都说“书生意气”,便是“书生”在前,而“意气”在后。
看到有人都说不该拍爱情,我倒觉得才子佳人,历史上都不少,拍出来也不为过。
何况百年前人们或许某些想法比现在更开放也不好说。
只是看剧的主线想抓什么,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写主人公之间相互勉励、共同进步,除了爱情,本该有更多选择的。
而且就算拍爱情,也有更不落俗套的拍法,这一点,《恰同学少年》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这部片能够让更多人关注到西南联大是很好的,但是对于真正想要了解这一段教育史的朋友们,还是更推荐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和《先生》,或者也可以直接去阅读中华书局出版的《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和《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非常好非常好看,质量超高的一部剧,制作精良,棣棣演啥像啥,喜欢树儿喜欢周也喜欢双喜也喜欢润民,每个演员都演技在线,好多老戏骨,都展现出了国人的民族气节,极具正能量,让人看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最佳爱国主义剧集,应多拍一些这样的正剧,动员所有中小学生都看一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致敬吾先辈,爱我中华。
那些乱喷的是黑仔吧,好没眼珠,
这是一个激荡的时代,这是一个读来应该泪血交加的年代,这是保留中华知识文明的一代,但是太干净的演员太干净的街景甚至太干净的空气,都让观众真实一秒出戏。
不过这也是除了亮剑所有讲那个年代电视剧的通病。
我有时搞不清那究竟是照片里灰蒙蒙又充满希望的脸是历史,还是这种遍布眼睛的时尚大show是真实。
我相信不是导演不懂,不是道具不懂,是市场“审美”需要???
(什么鬼)
讲的还是“文脉不能断”这个主题,无论在羁押室授课,还是用劳动换取捐赠的校服,亦或是从湖南步行去昆明,都是文人气节的体现,都在触摸这片土地的沧桑和多情。
片中的歌咏红烛的闻一多老师和学生们呵护备至的郑天挺老师都是在践行“爱你的生命更爱你的崇高”,哪怕是孩子们选择从军,也是给予更多支持,保留学籍,鼓励他们“从武而不弃文”,真正“化成这片土地所需要的桢干之质”。
周也、夏梦和胡连馨塑造的几位女性杰出人物也很出彩,可惜片尾好像没有展现她们的原型。
看了六集了,以前只从文字里感受那段艰苦的岁月,已经够难过的,拍出来,各种爆炸场景和演员的表现力加持,更受震撼,更能理解那个战乱的年代,学子的爱国之心,军人的保家卫国之情。
战火中的大学,保存了知识和文明的火种,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磨难中的家国,战火中的青春,未到结局,焉知生死,热血之青年,吾辈之楷模。
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
这部剧是以西南联大为背景,展示国难当头之际,中国最优秀的一批青年学子为保家卫国在炮火下,仍然奋发图强,抵御日寇侵略的家国情怀,充满以身报国,振兴中华民族的英雄主义豪情,令人振奋和感佩!
此剧汇聚了国内的新中老优秀演员倾情演绎,一幅幅画面打捞起那段难忘历史苦难与辉煌的底片!
剧组主创辗转六千公里拍摄,亲历当年学子的足迹,感受那个时空,整个拍摄过程危险而艰辛,拍摄前后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是金子总会发光,每部剧都是遗憾的艺术,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全剧组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和真诚,播出后吸引了大批观众,影视创作是为愉悦身心,更是为梦想奋战,青春是激情四溢光彩照人令人激昂的旭日,能照亮这个世界!
粉丝一直说嘉树是一个成长型角色,但这种成长型角色总是很难让人带入,重回那段岁月,并非厌恶成长型角色,而是时代背景很难给他成长空间,在剧中时间线已经来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但男主是一个很轻浮的人,从内心也一直没有认识到形势的严峻,还有一个军长的儿子,简直是一个愣头青,当然他的热血值得肯定,但总之不会让人对他心有喜悦。
整部剧,所有的配角可以说很完美,也很惊喜,看到了许多老面孔。
从主角团来说,仅从角色魅力来看,男主甚至不及女主,女主在战事中的表现都远超男主,对我来说,主角团中最完美的其实是润名,成熟,稳重,能看出时间的紧迫,对祖国也充满热忱。
总体来看,这部剧带给我的震撼与感动是有的,但每次都会被男主弄没,当然,这是角色设定问题,是无法避免的,但也是我难以接受的,所以对这部剧,我的总结就是,这是一部我不会推荐的好剧。
拜托,是战火中的青春,不是战火中的青春偶像剧,随便吐槽几个点:1. 这种片子,就几个年轻人,还搞出无数对三角恋,而且遵循烂俗爱情片原理,三角恋必须要么死一个、要么变坏一个,才能变成一对儿2. 抗战前线的军士,无论男女,都是细皮嫩肉、粉黛丹唇,简直污化军人3. 在抗战期间的云南街口,男女老师喝个茶居然都有小女孩儿卖玫瑰花的桥段4.全剧一点看不出是旧时代,经历过磨烂的人,无论啥场景,穿着都是洁净如新,我在想,他们好幸福,每天都有新衣服穿5.很显然这些流量小生有多吃不了苦,下雨场景,就几个配角有淋雨淋湿透的画面,显然主角有多舍不得淋雨6.年轻演员们究竟知不知道在演的是什么,完全演不出高等学府学子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只看出了酸臭味和肤浅感,这段历史的厚重感完全被糟蹋了7.辛苦老戏骨们了,发挥空间有限,导演水平有限,只能靠大段演讲来补充年轻演员演出部分的苍白感。
多一颗星给你们8.王鹤棣再次贡献了糟糕的表演,配音也是差,可惜了在 今日宜加油 的精彩演出,周也演技也就这样了9.我才刚知道麻省理工是几片树叶和一片空地
第一时间追完,先粗略记录下感受,等刷完《南渡北归»再补一些读后和观后感。
观感见截图,以下为凑字。
感谢彼时知识分子的刚烈与赤诚,愿他们的教诲在你我心中永不熄灭。
感谢彼时知识分子的刚烈与赤诚,愿他们的教诲在你我心中永不熄灭。
感谢彼时知识分子的刚烈与赤诚,愿他们的教诲在你我心中永不熄灭。
先烈的棺材板都快盖不住了
男女主演技是认真的吗?😓
不中不中,演技劝退了didi偶像剧的演法太割裂了还是要加油
很失望,弃了!比起小时候看过的《恰同学少年》差了不是一星半点,男女主的演技完全没有代入感!
看了两集。那么漂亮的孩子们,可惜不会演戏。那么大的制作,可惜导演不会讲故事。
班底还挺强,王鹤棣和周也在其中倒也没那么差,但剧还是不好看,想做群像也没做起来,看似用心实则难看
选角儿的失误,要不是为了王劲松,马少骅和西南联大,我想我不会打开这部剧!
这6分全给配角。主角演技被吊打了,一开始俞灏明没说话,就能感觉到比男主演技好多了,眼神有戏啊。黄明贾青版的战火中青春更好看。
每一集的发力点都在义愤填膺的喊口号,叶润明大概是男一号,人物完美的不得了,从头到尾看他逼逼叨叨,但演员不火,所以剧宣重点不在他,某家粉丝应该是被pua的不行,结果剧放下来两眼一黑,自家哥哥还要背锅,实惨。剧里的程嘉树应该也很蒙圈,大家都告诉他不行,要成长,可事实上是这个角色看起来挺好的。编剧没能力大可不必碰这个题材,导演想碰又不敢碰流量的样子也非常难看,剪辑乱七八糟,这边建议改行,不要霍霍观众。
剧本有点单薄。每个人物都很贫瘠。就连真实的历史人物也简单的几笔带过。
男女主这个演技真是不够演年代戏的,和剧里的其他人相比仿佛是从现代穿越来的。剧情好不好就不评论了,没坚持看多久就被演技赶跑了。
删了很多戏份
这3星全部给配角演员。年轻演员太年轻就凭借背景喂正剧资源硬捧不是什么好事。电视剧一开始,马胖胖俞灏明和王鹤棣就不在一个次元里,撇开王鹤棣就是沉重的救亡图存时代车轮,抬进来王鹤棣就是民国版的《流星花园》。这部剧积压3年有余,我们看到的是3年前的王鹤棣,倒也不必因此直接否定他现在的演技。不过一部集齐了这么多优秀演员、投资浩大的电视剧,因为配上完全不合适的主演,就变得一阵一阵如鲠在喉,实在可惜,更是对影视艺术的不尊重。周也本色演出小姑娘,台词还算自然,表情还是时有失控的老毛病。希望妹子能多想想自己以后的路,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
为了周也来的,无奈这个剧情实在是看不下去,看了几集弃了
为了棣棣看了几集,但这剧是真的不行,女一女二演技完全没法看,棣棣那时候也不行,嘴凸的问题很明显,而且他们的气质根本不像清华北大才子啊,看得浑身难受。周也的演技连演偶像剧都不够用。
书院深深松竹茂
男女主两人的演技一言难尽,男主的嘴各种歪的,好丑!剧情也拖沓,毫无可看性!
【哎,管好自己的五官。】
看过几集,觉得一般
噗嗤!所以说有文化的高材生真的不是硬演能演出来的,有句话怎么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由内向外散发的气质真的不是靠容貌能弥补的,哈哈哈哈哈哈,就像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