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悄无声息地,《免责声明》就快播完了,似乎没有引起什么声浪,热度比当初的《戴洛奇小镇》等『女性主义剧』差了不少。
大概因为这部剧没有把性别标签贴在表面上,甚至它的叙事诡计欺骗性太强,让观众失去了耐心。
其实,这部剧想要引起关注的,恰恰是恶评所指向的。
如果你觉得Catherine用言语和行为勾引Jonathan的段落除了尺度毫无意义,甚至尴尬至极;或者相反,你被极度唤起,瘫软在地。
那就对了。
因为这是业余作者、Jonathan母亲愿意相信的故事版本:儿子永远天真纯良毫无抵抗力,蛇蝎女极具魅惑吐着信子蜿蜒而来。
一部人物扁平的地摊文学有多么漏洞百出,这场戏自然就有多么让人脚趾抠地。
暖黄的滤镜是母亲偏执病态的溺爱,和人们匮乏的想象力。
因为坏女人的故事太容易了。
太容易摆上书店的畅销书架,太容易在人群里传播,太容易被对号入座。
以至于没人看得到这故事显而易见的拙劣。
漂亮富有的人妻一定很寂寞吧;职场成功女性的上位史一定没那么简单吧;她不愿说出真相,一定因为她心虚吧。
蛇蝎女是一种奇特的投射。
她们异常美丽,黑洞般吸引奋不顾身的男人,她们几乎没有弱点,也没有真情,欲望旺盛并不择手段,而且总能全身而退。
女人鄙视她们,同时嫉妒她们;男人害怕被她们吞噬,又希望一辈子能遇上她们一次,暗暗地,还想毁了她们。
作为女人不贞,作为母亲失职,作为人道德低下(恶毒),这套女性指控干脆利落即刻生效,所以Jonathan的母亲凭几张照片就能炮制出一串看似合理的因果,而他的父亲毫不怀疑地照单全收。
父亲通过亡妻的旧衣化身,参与了这场女性对女性的猎巫。
而归根到底,这还是男性对女性的手刃——Jonathan成长为一个混蛋,除了他母亲『爱男』使然……那他母亲又为什么爱男呢?
罢了。
如果你觉得这喋喋不休的旁白实在太烦人太低级太偷懒,像电视诗朗诵一样把人物的内心翻译出来。
那就对了。
因为真相总是在多个视角的嘈杂声部中忽明忽暗。
如果我们真的能听到事件中每个角色的内心os,同时搭配另一个客观的上帝视角进行解说、质疑、判断,或许就再也不会有误会,不会有『反转』,不会有暧昧和晦暗。
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有永远解不开的谜团,永远看不到的暗面,因为每个人的视角都太有限了,每个人又都太自以为是也太胆怯了,永远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我』能看到对方在会面中仓惶逃走的狼狈和冷酷,『我』看不到对方想给死者家属留下一丝体面的大度和善意;『我』能看到我的同事恃才傲物,一言不合就对上司大打出手;『我』看不到男上司像嗜血的鲨鱼,闻到女下属私生活中一点破绽,就死咬不放。
『我』能看到我的太太沉沦在失独的巨大悲痛中无法自拔;『我』看不到她的偏执、控制和带给其他人的压迫感。
『我』能看到我被妻子欺骗多年的愤怒和无辜,『我』看不到我脆弱的男性尊严和去势恐惧。
可是,『我』又有什么错呢?
这个故事中的每个旁观者,都可以为自己的一叶障目进行免责声明:不知者,不为怪。
然而只有Catherine没有免责的权力,不论站出来澄清陈年旧痛,还是闭上眼迎接兜头而来的脏水;无论与丈夫和解,还是另起炉灶,受伤害都是必然的结局。
到底是哪出问题了呢?
【2024.11.9补充】针对评论区有关于『爱男』相关表述的异议,我在这里稍作补充说明:其实写作本文时我也感觉这个说法不妥,主要是流行词汇往往有过度简化的嫌疑。
然而深夜急于成文,没能进行展开。
或许应该这样讲,Nancy是一位『厌女』的女性。
文本中给出的支持很多,除了对Catherine的揣测,Nancy两次与Jonathan的女朋友Sasha家人联络,两次都认为Sasha不是什么好货,但儿子没有半点问题。
不仅如此,她在小说中把Sasha描绘成另一个荡妇,Jonathan根本无法满足对方泛滥的需求。
小说甚至还恶毒地让Sasha的亲戚『惨死』在车轮下(特别提到被压扁了),如此一来Sasha离开的理由成了不可抗力,通过这种方式维护儿子的完美人设。
关于女性为何也会厌女,一言以蔽之,这是女性处于性别不平等的结构中,很容易形成的认知。
具体的原因可以参看市面上许多女性主义书籍,在此不做理论上的阐释,还是回到剧集的文本,来看看Jonathan的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
情节中很容易看出,Nancy在家庭中是强势的一方,指挥丈夫,对外张罗,以儿子为精神支柱,是一类典型的母亲形象。
有种说法,说强势的母亲会毁掉家庭,但实际上,强势的母亲背后,往往有一个不作为、不负责的丈夫。
强势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安全感匮乏的表现。
Steven如他自己所言,是软弱的。
儿子死后,家庭实际已经名存实亡。
在Steven的叙述中,Nancy始终无法自拔,而自己必须挣钱养家,无暇顾及妻子,两人渐行渐远。
但事实是否如此,Steven是否努力挽回过两人的关系,还是通过逃避妻子来逃避儿子已死的事实?
又或者,两人的关系早已像许多家庭一样,全靠子女维持?
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但值得思索。
Nancy的强势终归是虚弱的,她的癌症不如说是隐喻意义上的:一个女人的自我被母职全面侵占,她的生命全靠家庭维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与之相比,Catherine是更『新』的女性。
随着剧集进展,我们发现Catherine时常显得狼狈,在职场和家庭都是。
她根本不是小说中写的那样游刃有余;相反,她恰恰是那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
因为小说中的形象是经过男性中心主义认知模式揉搓的『巫女』,现实中的女性有太多软肋,不可能强悍得那样毫无破绽。
Catherine的进步之处在于,她具备强烈的自我意识,她承认也许不会为儿子跳火海、挡子弹,但她仍然用巨大的勇气和牺牲保护着儿子;她很清醒,她及时留下物证,她一眼看穿男同事的不怀好意,也犀利地指出丈夫的心理:『相比我从别人那儿获得欢愉,我被侵犯反而更容易接受』;甚至,她还试图保护过另一位母亲。
【2024.11.11补充:本剧的立意我已基本在第一版中讲清,下文的补充已经和文本有一点距离了,有些地方或许有过度解读之嫌,权且一看吧。
】看到有一些新思路,说Cath讲的故事难道就是真相的全部吗?
她讲的不也是从她个人视角出发的版本吗?
和Nancy的小说,老头儿Steven的回忆,有什么两样呢?
诚然,剧集一开头就提示了“叙事的力量”,但我想这里指的是,被“刻板印象裹挟的叙事”的力量,“先入为主的叙事”的力量。
我始终不认为主创的立意是要做一个质疑叙事可靠性的悬疑剧,说实话这种创意太滥,除了导向虚无主义,没有任何建树。
主创想要探讨的是女性的处境,这在当下来看更有意义,而且还需要继续说,多说,深入地说。
剧中的两个家庭带有某种对位关系。
前面讲了Cath和Nancy两个人物的对比,但我并不是在进行高下的区分,她们更像“新”“旧”两代女性,面临类似的问题,但觉醒的程度不同。
现在我想再聊聊两位丈夫,Robert和Steven两人都似乎处在一个“女强男弱”的家庭权力关系结构中,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觉得未必,甚至两个人都不称职。
Steven和Robert内心都信奉一套泾渭分明的性别秩序。
Steven送给儿子一把刀,这个物象已足够明显。
如果非要扯弗洛伊德,那么刀和相机都有某种阳具入侵的隐喻。
(但我真不想扯那么远)或者还有更明显的,Steven在医院对关心他的护士说:“你是个好女人”,潜台词是,你这样温柔关照的女人才算本分,而那时他明明已经得知真相。
Robert可以说对儿子一无所知,以为只要跟儿子看看球赛就是亲密无间;他在家庭度假期间因为工作提前离开,却可以口口声声指责Cath“缺席家庭20年”。
这不就是那种,只负责陪孩子玩,不负责换尿布;认为带孩子是妈妈一个人的事的自私爸爸吗?
他当着儿子的面半强迫地把Cath扫地出门,甚至在叫出租车这点小事上耍心眼,有够卑鄙,和Steven的一系列操作别无二致。
Steven看起来对Nancy十分温柔,但家里的冰箱坏了这么久,他从来不修;失去儿子后,他也没有帮Nancy渡过难关,我认为这是一种passive aggressive:我有些恐惧你,我不会公开违抗你,但我会用曲折的方式拒绝你。
这种心理的另一个表现是拒绝对话,他和Robert在各自的关系里都没有和伴侣进行过真正深入的谈话,他们后来也从来不给Cath解释的机会。
再发表一个诛心之论吧。
Nancy确实写了小说,可是她毕竟没有拿给Steven看过,也没有授权将它公之于众。
我甚至认为,这部小说是Nancy在将死之时,对自己进行的一次心灵疗愈:让一个奇情故事,承载着自己不现实的期待,达成代偿性的情感发泄。
这一点,与前面所述Nancy的厌女并不矛盾,并且有更深的悲剧色彩:只有极孤独的人,才会用这样的方法处理悲痛。
Steven做的是什么呢?
他是行动派,他把亡妻留下的小说,作为一系列疯狂策划的底本。
剥开这复仇行为的正义外表,下面是不是也藏着他自己的死亡恐惧,他想要在垂暮之年做一点事情,延续自己生命之烛的意味?
如果可以理解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Jonathan为什么既是罪犯又是英雄。
这两个身份并不矛盾,它们都是从自私出发的、“自我证明”的冲动,代表着男性的“生命力”。
剧集中,Nancy和Cath有过一次短促的对质,与之对位的,是Steven和Robert在医院电梯前的那次对质,堪称点睛之笔。
Robert:你为什么不先问问呢?
Steven:那你又为什么不呢?
如果说Cath代表新一代女性,已经比Nancy更加成熟、清醒和坚定,那么很遗憾,Robert和Steven只是一个灵魂的两个皮囊。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
从早年的《指环王系列》《本杰明·巴顿奇事》,到近几年的《不要抬头》《玉面情魔》《塔尔》,凯特·布兰切特一直在探索职业生涯的边界。
而她近年作品中评分最高的居然是一部电视剧——《美国夫人》。
豆瓣评分高达9.1分,《美国夫人》不仅让凯特·布兰切特留下了精彩的荧幕表现,更帮助她在电视剧领域一鸣惊人。
(《美国夫人》剧照)时隔4年,我们终于又等到了“大魔王”的剧集作品。
《免责声明》改编自蕾妮·奈特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人不堪回首的往事。
出 轨、偷 情、艳 照、意 外 死 亡,当这些关键词笼罩在一个成功女人身上,是否会对她产生影响?
《免责声明》Disclaimer
01完美的陌生人凯瑟琳(凯特·布兰切特 饰)是一个功成名就的调查记者,以揭露他人的不端行为而声名鹊起。
刚刚参加完晚宴回到家,凯瑟琳顺手查看今日的信件,其中一封引起了她的兴趣,打开一看,居然是一本书,书名为《完美的陌生人》。
凯瑟琳颇有兴趣翻开,里面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爱子乔纳森。
”“故事中的活人和死人如有雷同,绝非巧合。
”
(《免责声明》截影)或许是扉页提到的那个名字让凯瑟琳想起了故人,或是那句反套路的“绝非巧合”引起了凯瑟琳的注意,她将书籍带回了卧室开始阅读。
读到一半,过往的回忆通通涌上心头,凯瑟琳产生一股强烈的恶心感,并马上冲到厕所开始呕吐,她的精神也趋于崩溃。
(《免责声明》截影)第二天早上恢复冷静后,凯瑟琳走到厨房,试图用火烧毁这本书。
丈夫及时赶到扑灭了火苗,并质问凯瑟琳为什么要烧掉书。
凯瑟琳惊恐的解释道:这本书写的是我,也是故意寄给我的,有人想报复我!
(《免责声明》截影)如果说凯瑟琳烧书是被害妄想症突然发作,那么接下来她的丈夫和儿子分别在工作场合收到这本书,则证明这的确是一场针对凯瑟琳的复仇。
02旅途中的意外乔纳森(路易斯·帕特里奇 饰)和女友正在开往意大利的火车上做X。
旅游、美景、伴侣、X爱,这几乎是每对小年轻梦寐以求的青春生活。
乔纳森结束的很快,还被女友戏称为“快枪手”。
(《免责声明》截影)很快女友接到电话,她的姨妈意外身亡,必须马上赶回伦敦。
于是,乔纳森决定自己一个人完成这趟旅行。
(《免责声明》剧照)少了一个人,似乎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失去了兴趣。
乔纳森一个人来到沙滩闲逛,独自拿着相机捕捉海边的美景。
突然,一个女人闯入了他的镜头。
那是一个带着孩子的少妇,夕阳打在她金黄的发梢,微风拂过她的裙摆,转头的那一刹那让万物失色。
乔纳森按下快门的动作太过明显,也让女人注意到了他,两人产生交集。
(《免责声明》截影)一个是年轻气盛、失去女友陪伴的少男,一个是丈夫缺席、长期无法满足X欲的少妇。
是的,俗套的事情就那么发生了。
而那个女人,正是凯瑟琳。
(《免责声明》剧照)两人不仅发生了一段禁忌之恋,凯瑟琳还在乔纳森的镜头下留下了自己的私密照片。
那些照片记录下了凯瑟琳旺盛的X欲,是她不为人知的一面,是被压抑的一面,是真实的一面。
(《免责声明》截影)原本只是一场短暂的偷 情,却不料发生了意外,乔纳森死亡。
凯瑟琳被牵扯其中,她是否需要对乔纳森的死亡负责?
03被建构的事实《免责声明》一共以上两条故事线,并通过极其明显的转场进行时间线的区分。
在前两集中,两条故事线来回切换,并且转场效果存在感强到让人不适,剧情前后十分割裂,感觉被分成了一块又一块的碎片,让人摸不着头脑。
那么故事到底在讲什么?
(《免责声明》截影)《完美的陌生人》是乔纳森的母亲根据儿子的死亡事件撰写的小说,在知晓乔纳森相机中的陌生人(凯瑟琳)后,她决定将乔纳森的死亡怪罪到凯瑟琳身上。
因此我们看到的第一条故事线,并非客观发生的事实,而是书中乔纳森母亲主观叙述下的内容。
存在感极强的转场效果是导演在有意提醒我们,那是被建构的事实。
在《完美的陌生人》一书中,乔纳森的母亲认为,是乔纳森在旅途中结识的一位坏女子诱 惑了他,而这名女子的自私与无情最终导致了乔纳森的不幸离世。
但事实的真相并非如此。
(《免责声明》剧照)都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身为媒体从业者的凯瑟琳深谙其中的道理。
而这一次,一向掌握话语权力的凯瑟琳成为了局中之人,成为了他人口中的罪人,成为了被阉割的客体。
她该如何在这场针对她的审判中找回自己的声音?
进而做出自己的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剧照)不得不说,“大魔王”挑选剧本的眼光太过毒辣。
抛开剧集的情se外衣和大尺度戏份,《免责声明》更像是一则告诫。
在自媒体大行其道、虚假新闻泛滥、AI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我们到底应该相信什么?
叙事是一种权力,而它正在被滥用。
(《免责声明》剧照)《泰晤士报》给出满分,剧评人直言本剧相当优秀,用精彩绝伦的故事讲述了家庭关系和X嫉妒。
但因为有些许晦涩,《免责声明》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欢。
目前《免责声明》豆瓣拿下7.8分,MTC媒体综评为73分,也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分数。
图源于网络/ 图片斯凯 / 作者
一本神秘的小说打破了女人原本平静的生活。
就是因为女人意外发现,这本小说写的竟然是自己曾经的经历。
是谁在窥视自己?
更刺激的是,他的丈夫在过几日收到了一个神秘的包裹,里面竟然是女人的刺激照片。
照片中的女人十分奔放,穿着自己送给她的红内裤,但是女人搔首弄姿的样子却让他十分陌生。
女人名叫凯瑟琳,如今已经是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的母亲了。
在丈夫的眼中,凯瑟琳是传统的,是一位贤妻良母。
但没想到,凯瑟琳竟然背着自己找小情夫,还拍摄了很浪荡的照片。
真相果真如此吗?
刚才诉说的剧情是Apple TV+的最新美剧《免责声明》里的情节,只有7集,但是每一集的反转都让人欲罢不能。
相比国产剧又臭又长的情节,7集能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还能如此跌宕起伏实属不易。
而剧集仅仅围绕着20年前的一桩溺水案展开,年迈的父亲想要探求自己儿子溺水的真相,而凯瑟琳就是突破口!
跌宕起伏,悬疑反转,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部剧为什么那么上头。
01不可靠叙述这部剧的悬疑主要是通过一种不可靠的方式。
我们在剧中刚开始看到的是那本小说《完美的陌生人》中所叙述的情节,虽然叙述的内容与凯瑟琳的经历微像,像了40%。
因为小说的作者是死者乔纳森的父亲,而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整件事情之中。
他靠着自己的推理、猜测以及仇恨,写了这本不负责任的小说。
然而,这本小说的“受害者”凯瑟琳,却完全没有站出来为自己争辩。
所以导致凯瑟琳的丈夫、儿子乃至观众都被这本小说里的内容欺骗了。
本剧采用了双线叙事的方式,20年前的时空与20年后的时空交错在一起,可以让观众更直观地看到在乔纳森父亲斯蒂文的脑补中,20年前的真相是怎样的。
20年前的凯瑟琳带着儿子在意大利度假,在那里遇到了乔纳森。
因为乔纳森去世之后,他的父母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乔纳森的胶卷。
乔纳森一直有拍照的习惯,他可能是个摄影爱好者吧,拥有昂贵的相机,所以他的母亲很自然地就想到要洗这些胶卷,以了解乔纳森的过往。
本来没想洗乔纳森在意大利的胶卷,只是洗了一些之前的,却发现乔纳森拍摄了许多母亲的照片。
或许是母爱泛滥了,他的母亲想要看到更多乔纳森拍摄自己的照片,于是把他所有的胶卷都洗了,才发现了一组陌生女人的性感照片。
照片上拍摄的正是凯瑟琳,她在镜头前搔首弄姿,非常浪荡。
于是所有人都会认为凯瑟琳是一个浪荡的女人,而且这个女人还成熟、年纪大,带个孩子,肯定是这个女人勾引的乔纳森。
当时的乔纳森也不过20岁,交往了一个女朋友,名叫萨沙。
但是萨沙竟然中途回了伦敦,扔下乔纳森一个人。
在剧集开头,我们看到一对男女在火车这种公共场合公然make love,那便是乔纳森和萨沙。
这一段可能是上帝视角拍摄的,所以观众看到的乔纳森与斯蒂文的描绘完全不同。
这里可以看到萨沙和乔纳森都是非常开放的状态,而斯蒂文描绘的乔纳森却是被凯瑟琳引诱的,而且说自己性经验不足,只有一个女友叫萨沙,并且只亲吻过她的嘴唇。
看到这里的时候,想必导演就已经在暗示观众,整本小说里所叙述的内容并不可靠。
但是随着剧情渐入佳境,很多疑问也呼之欲出。
比如萨沙为何会突然回国?
她的理由是自己的小姨去世了,但实际上,她的小姨还活着,所以萨沙说谎了。
那么她为何要突然抛下乔纳森呢?
在后来凯瑟琳的视角里,我们发现真相并非小说里写的那样。
凯瑟琳说自己是被乔纳森强暴的,他威胁和逼迫自己拍下了那样的照片,而且还用刀割自己的手腕,让凯瑟琳吸血。
由此可以看出,乔纳森整个人都具有暴力倾向,甚至发疯起来自残。
可想而知萨沙作为他的女朋友经历了什么,会不会是因为被家暴才选择的出走呢?
乔纳森的形象成为了一个谜题,因为毕竟他是为了救下一个小男孩牺牲的。
但是从乔纳森和萨沙坐船游威尼斯的时候,船夫再三强调此处下船危险,但是乔纳森却还是不听劝说地摇晃着船。
整个人的行为都像磕了药。
所以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爱惜,又怎会怜取眼前人?
导演其实是让我们辩证地来看这个问题,因为救人溺亡的到底是英雄还是恶魔呢?
02人物关系闭环剧集采用了双线叙事,还有斯蒂文这个老登的偷窥视角,所以想要捋清楚这部剧的人物关系并不容易。
前文已经说过了,开头那对浪荡的情侣就是乔纳森和萨沙。
而乔纳森因为萨沙走了之后又开始偷拍凯瑟琳,并且强暴了她,之后又救了凯瑟琳的儿子而溺亡。
凯瑟琳在乔纳森冲进海里的时候才意识地大喊“不要”,其实不是因为担忧乔纳森的安全,而是因为之前乔纳森用儿子威胁过自己,他担心乔纳森要对儿子不利。
所以最终,乔纳森因为自己种下的恶因而食了恶果。
也正因为乔纳森对凯瑟琳做的那些事情,导致乔纳森死后,凯瑟琳没有任何表示,还称自己不认识乔纳森。
20年后,这件尘封的往事再次被揭露了出来。
凯瑟琳的丈夫罗伯特因为看到了凯瑟琳拍下的照片,所以气得把凯瑟琳赶出了家门。
而一直窥探着凯瑟琳生活的斯蒂文,却还在威胁着凯瑟琳的家庭,想要对她的儿子下手。
凯瑟琳的儿子也是一位非常孤独的人,而且一直没有朋友,他在网上发布自己的音乐无人理解也无人问津。
而这时,出现了一位网友,不仅给他点赞,还称自己欣赏他的音乐。
这位网友的名字竟然叫乔纳森。
乔纳森不是死了吗?
原来,这个乔纳森是斯蒂文假冒的,他用了乔纳森以前的照片和乔纳森的信息创办了Instagram,并且接近凯瑟琳的儿子尼克拉斯。
这就形成了一个人物关系的闭环。
这个假乔纳森引诱尼克拉斯抽烟,吸毒,甚至给尼克拉斯看了那本小说。
但是尼克拉斯显然并没有意识到那本小说里的内容和母亲有关,因为当时他经历那件事情的时候只有五岁。
于是,斯蒂文放大招了,他直接给尼克拉斯传了凯瑟琳的性感照片,并且告知尼克拉斯当年的事情真相,因为凯瑟琳引诱乔纳森,所以当尼克拉斯遇到危险的时候,乔纳森就奋不顾身地救下了他。
尼克拉斯仿佛受到了重击,从此一蹶不振。
他由于吸毒过量进了ICU,并且在苏醒后也一直说自己想要离开这个世界。
难道仅仅因为别人的一面之词吗?
后来斯蒂文在焚烧照片的时候发现,其实尼克拉斯看到了母亲被强暴的事情,他一直宣称自己不记得20年前去意大利玩的事情,可能也是因为受到了这件事的影响。
那么那天,五岁的尼克拉斯独自划船冲到海浪里,是意外,还是他当时就想结束生命呢?
03永远别碰亲情这块蛋糕表面上看,这是一位老父亲为死去儿子报仇的故事,但实际上,导演想要表达的是关于“亲情”这个主题。
乔纳森去世之后,他的父母得知消息,然后前往乔纳森的住所。
他的母亲是迟疑和震惊的,因为她不知道乔纳森是住在这样的环境里,而且还抽烟。
而在斯蒂文的眼中,乔纳森和母亲更加亲近。
好像斯蒂文不了解乔纳森的近况很正常,但是关系更加亲近的母亲显然也没有给乔纳森打过几个电话,没有真正关心过他。
然而,乔纳森的女友萨沙一家对于乔纳森的死亡也显得非常冷漠。
接电话的是萨沙的母亲,乔纳森的母亲南茜让萨沙的母亲转告萨沙这个悲剧,然而他们一家始终没有等到萨沙的电话,所以也许萨沙的母亲并未告知。
乔纳森的家庭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冷漠的,而反观凯瑟琳一家也同样如此。
凯瑟琳与儿子的相处十分疏离,他们一家看似恩爱,但是罗伯特的桌子上却只放着凯瑟琳和儿子的合影,并不是三个人的全家福。
罗伯特知道凯瑟琳出轨之后的第一反应,是凯瑟琳一直声称自己给了她很不错的性经验,但他担心凯瑟琳的小情夫才是给了她最棒性经验的人。
后来罗伯特得知凯瑟琳是被强暴的,瞬间原谅了她,而且还释然了,因为他断定那一次的性体验一定不好。
这么看来,罗伯特和凯瑟琳的婚姻真的非常讽刺,也难怪两个人在真相大白后反而离婚了。
剧中的亲情都如此冷漠,父母对于儿子的关心都很淡然。
但是最终拯救了尼克拉斯的也是亲情。
杀红眼的斯蒂文一直想要要了尼克拉斯的命,以此来为儿子复仇,但是已经准备好了毒药的他却最终没有注射进尼克拉斯的身体中,就是因为尼克拉斯苏醒时喊了一声“妈”。
这声“妈”唤醒了斯蒂文的亲情,他由此想到了自己的儿子。
在焚烧照片的时候,他也看到了尼克拉斯出现在了照片里,得知尼克拉斯一直以来都知道真相,从而更加怜悯凯瑟琳。
不过实际上,不管是凯瑟琳的版本还是斯蒂文的版本都存在不可靠的因素,因为他们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叙述的整个故事。
真相只有掌握在谎称失忆的尼克拉斯身上。
导演没有再从他的视角叙述一遍,是保护了凯瑟琳作为母亲的尊严,这也是导演的用意。
看完整部剧之后的感觉有一种瘆人的惊悚,而这种瘆人正来自于导演一直在用亲情说事儿。
刀向敌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刀刃向内,刺向自己的亲人。
亲眼目睹母亲被强暴或者和其他人做爱是一种什么体验?
最后那张被火烧了一半的触目惊心的照片,定格了所有的情绪与恐怖。
细思极恐,说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P.S.这部剧梗姐虽然没有剪辑解说视频,但是资源还是留给大家了,详见。
整个故事以还原真相为驱动,却没有一个人真的在乎真相是什么。
乔纳森的妈:基于当年的现场搜证和私心美化,写出乔纳森版本。
本人偏执且自我封闭,坚信儿子是善良天真的受害者,忽视一切可能打破上述幻想的证据。
乔纳森的爸:基于妻子的推理幻想,精心策划并实施整场复仇,毁掉凯瑟琳的家庭和事业,并计划杀害尼可拉斯未遂。
凯瑟琳的丈夫:有家族基业但本人能力低下,低自信,可以接受妻子被qj,不能接受妻子跟别人更快乐,别人三言两语就能让他跳反,甚至从不考察话语真实性,说白了就是真相不重要,他只相信满足自身需求的凯瑟琳:家庭和职场中习惯性强势,有暴力倾向(职场霸凌、煽同事耳光、持刀破窗而入、医院动手等),高知表演型人格,资深记者编故事和临场应变力强(为第七集反转的故事版本做铺垫),并没有她讲述的那么爱她的儿子,应该说她爱的只有自己,把其他人视作自己的所有物去维护—————————————1. 尼可拉斯的童年创伤到底是什么?
一个高知富足家庭的独生小孩,如果父母都像他们声称的那样爱他,为何会这样缺爱又低自信?
2. 凯瑟琳版本漏洞:a. 最后一集照片证明,五岁的尼可拉斯走出来看到了他们,并不像凯瑟琳描述版本的一直在小房间的床上,小尼可拉斯是见过乔纳森出现在房间的。
b. 如果乔纳森是单纯为解决需求的暴力qj犯,没有动机冒死去救她的儿子。
c. 照片中的那种欢愉神态,不是被迫临时变脸就能有的。
d. 那把小刀比起凯瑟琳的战斗力有点过于儿戏。
3. 乔纳森暴力间接证据:女友在旅途中突然离开的真实原因被乔纳森的妈妈美化改写,现实中双方发生过争执,后来两方妈妈通话的氛围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愤怒且不想再有任何联系,合理推测同样被暴力侵犯—————————————两个版本的故事都不是完整的真相,但可以拼凑出真相。
【以下纯属推测,如与事实相符,是算好的】1. 凯瑟琳和乔纳森都有暴力倾向,但当时他们都看上了对方,所以跳过了强迫环节,房门钥匙是给的,算是双方自愿意志下发生的,照片的欢愉是真的2. 乔纳森尸体手臂上的叉型刀疤在凯瑟琳的故事版本有,在乔的版本却没有提及,因为这是儿子暴力情趣的一部分(舔伤口血),乔的妈妈无法想象这部分3. 乔纳森迷恋上凯瑟琳是真的,他想要有后续,所以才会冒死去救她的儿子。
而凯瑟琳只想一夜情不想影响家庭,这也是漠视乔死亡的理由4. 尼可拉斯的童年创伤,一是撞见妈妈出轨和那次溺水,二是长期的胁迫式教育和感受被忽视,他知道妈妈并没有那么在乎他,所以他和同样需要认可的爸爸更有共同语言每个人都在真相之上编故事,以达成自我暴行的合理化。
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也是施暴人。
剧集在女主和老头的交替叙述中展开,仿佛一场对往事叙述话语权的争夺。
观看时,对两人的信任感则不断在这之间摇摆。
现在时空分老头和女主的视角交替展开,过去时空呈现的则是小说所讲的故事,由老头的妻子编写,他们心中的真相。
阳光开朗的儿子和女友一起旅行,女友因为亲人出了意外赶回家中,孤身一人的儿子便被风骚的女主勾引,一夜风流。
甚至还因为救女主的儿子,溺水而亡。
怀着极度的悲痛和憎恨,老头的妻子为儿子写下这样一本“免责声明”,一切都是蛇蝎女人的责任,她勾引了我的儿子,我的儿子用自己的命换了他儿子的命,而她甚至为了摆脱我儿子,眼睁睁看着他被淹死在海里。
在妻子去世后多年,老头发现了它,并将它变成了刺向女主的一把匕首。
他将他公开出版,强势地入侵女主生活的方方面面,儿子、爱人、工作,告诉所有人书中的人就是她。
女主在乎的人都背叛了她,不想面对往事的逃避,对预期后果的恐惧,各方情绪的施压,让女主无力解释,只能仓皇逃窜。
但老头没想到的是,女主也有自己的“免责声明”,在和妈妈躺在一起时,女主终于卸下所有心防,吐露了真相。
这段无声的陈述,和母亲看似睡着,实则听到了一切后,默默握住了女主的手的设计,都令人十分动容。
但这还不到真正的声明,真正的声明是面对老头讲述出的一切。
相比之前小说呈现出的分散的,绘声绘色的片段,这段声明是无声而集中的。
在女主的讲述中,她被提前回国的丈夫仍在沙滩上,倍觉孤单的她,却意外收获了一段陪伴儿子的幸福时光,就在她想静静享受这段时光时,却被突然闯入的年轻人,也就是老头的儿子用刀威胁,经历了长达三个半小时的性侵。
在此之间女主的丈夫一直误会她背叛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迫切地发出自己的“免责声明”。
他对丧子的老头展现出无尽的理解和关怀,力证自己对枕边人的恶毒毫无察觉,是一样无辜的受害者。
而当他知道了所有的真相后,依然是下意识关心自己的利益,他松了一口气,他并没有被背叛,并不存在一个比他更有魅力的男人,赢过了自己。
最为痛心残酷而无奈的是来自儿子的“免责声明”,最终接受真相的老头烧掉了所有的真相,却意外发现相片捕捉到的影像,那晚本应熟睡的儿子,其实在门边目睹了一切,他一直知道真相。
但在之后的岁月中,他选择与母亲疏远,在看过小说后,他恶毒的咒骂书中浪荡的母亲,在被老头伪装的网友逼问后,他崩溃得想要自杀。
他本应该是能保护母亲的那个人,但最后他选择相信,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不是自己的错。
而最应该担责的凶手,他以见义勇为的牺牲,用生命为自己写下了最难撼动的免责声明。
就是这样一场无人担责的伤害,看似偶然荒诞,又何尝不是最真实的现状呢。
对nancy臆想的那部分的铺陈真切的牵引着观者,并没有想到去质疑,不过确实后半段nancy对儿子的obsession让我觉得有一丝不太对,要是对一个女性在她突然意外失去儿子的情况下指责她身上没有一丝善意却又有些不妥。
她的厌女和爱子的极致不仅仅表现在对儿子人设的刻画,对儿子性场面的想象和描述,甚至在小她的故事里故意削弱了表现或者书写这位女子对儿子的关爱,甚至可以表现了一些忽视。
她偏执的认为没人比她更爱孩子,更何况是这样一个她的刻板印象里典型的“淫荡”之女。
尽管从客观角度上来说cath也不一定说的都是真实的,在这样的情境下,对部分细节的真实情况进行美化也或许是人之常情,但这是这部剧要传递的,因为在cath第7集反转的时候,她承认自己不会为了孩子去跳海,否则她完全有机会也刻画一个完美母亲法律上“完美受害人”的说法,也一样和这个话题相关联。
人们喜欢故事,对如此大的矛盾冲突如嗜血般关注。
可一个女性,一个人的生活,却如此轻易被击碎。
所以,同情心却也如此廉价。
看得很入迷,从第二集开始大概就知道Nancy 的故事是什么样了,一直在想不至于因为怕affair暴露就不顾人死活吧……可能是先入为主,Catherine 这边的故事也觉得不够完善,怎么就强奸犯还要救她儿子了?
Sasha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给个说法不就佐证Johnathan 是个什么人了吗,非要搞这种两边故事都编不圆……就为了揭示Stefen软弱拖了这么多年才拿着因为儿子去世几近physcho的老婆写的书去报仇;揭示Robert 以为saint Catherine 出轨之后怒不可遏的大喊“我就知道你是个婊子”,以及知道老婆是被强奸的之后长舒一口气,折射他对自己性功能的不自信;揭示Nick被过度保护过度宠爱还觉得母亲不理解自己不爱自己,反智到只能做百货店导购还不好好做,被陌生人说母亲不爱自己就od到中风……Nancy 和Catherine像两个威风凛凛的母老虎,咆哮着保护自己的儿子和家庭(软弱无能不吭声的老公。
这么女性向的剧不知道要有多少baby boy破防了……这么看来,讲故事的目的已经不是讲故事了。
故事没讲全乎,各种话题倒是起的不少……
从意识到圈圈转场闪回是小说剧情开始,就知道结尾肯定有反转,导演将不算悬念的悬念硬生生憋到最后一集,加上娴熟的技巧,让观众共情,出字幕,激昂的情绪难以平复,峰终定律完美谢幕。
等情绪平复下来再思虑,就发现其实还是有逻辑硬伤的,一个入室强奸犯,第二天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受害者的儿子,女主一句不希望是他就带过去了,是小年轻良心发现想弥补错误?
还是靠人类的复杂性解释?
还是小年轻就单纯的自信于自己的泳技?
小年轻父母因仇恨蒙蔽了双眼,那第一幕火车上的激情四射是小说内容还是真实情况?
年轻人妈妈写小说处处美化孩子,那这一幕写的这么信马由缰,是为了抓住读者吗?
女主讲述真实经历后,小年轻父亲的行为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已经知道冤枉了对方,还赶着去医院终结女主孩子性命,这是个什么逻辑?
孩子喊了声妈妈,I want to go,你就停下来又是啥逻辑?
刚开始不相信?
孩子喊声妈,你就相信了?
老人去终结你孩子,女主你醒来有时间冲咖啡能不能先报个警再往过赶?
911是多少号码不记得了?
最后一幕个人觉得老人看到烧到一半照片中镜子反光自己孩子拿着刀,要比看到女主孩子更震撼,事实就在眼前,但你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
这样小年轻身上那个刀伤就可以省了,那个刀伤就是为了证明女主讲述真实性,少了这个就会陷入罗生门。
但自己拉自己那个实在有点太刻意了。
《Disclaimer》其实说不上好看也说不上不好看,很多情节我都不想用“人性是复杂的“说辞来解释。
一些notes:(含剧透)⭐剧里的男性:一个自以为是,软弱,没用的老公替儿子报复的猥琐大叔,忘记一切(我感觉根本不可能目睹的真相)只想躺平的毒虫儿子,精力无限的qj犯学生.....二十年后共同加害一位女性......使其身败名裂,好在最好女性靠自己站起来。
⭐男孩拍的女主的sex照片真的很欲,很美,很joy,以至于开头看的时候我完全相信男孩带给了女主非常不一样的enjoyable&refresh的x体验,看到真相揭露的时候,仍然无法相信,太牵强了,眼神,表情,伤痕,布景....这些都可以再照片中隐晦渲染丝丝真相的,但是并没有,导致qj的真相很牵强。
⭐有人对男孩qj了女主,第二天又冲去救她的儿子觉得很不理解。
其实救人行为指向性没那么大,可能他只是一时善心大发,其实谁他都会去救,而不是因为女主的关系,这么想的话,这个部分剧情不算bug。
⭐男孩的父亲心里一直筹划着复仇,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全程一股子狠劲都没看到,反而看到的是一个洋洋得意的猥suo老男人的形象,在玩自己设计的游戏,目的是毁掉一个女人,这太不对劲了。
⭐女主的儿子无意掉进大叔的圈套中,在他的引导下读了那本以母亲为主角的书,还跟大叔一起骂其中女子slut之类的恶言,很难理解他曾经亲眼看到母亲被qj的画面但是一点都没想起来,即使PTSD想忘记,这么多年没提及也确实忘差不多了,但我是不相信在这么大的导火索记忆还是一点没回来?
⭐结尾很好!
最终女主没有原谅丈夫,自己逐渐从往事中走出来,可能放在国内拍或者现实生活中,两个人肯定还在凑合过日子,会将更多注意力安放在儿子身上,尽管儿子已经废了(毒虫)但是剧里很明确男性离开了,留下女性和儿子回到过去,走进创伤,再一起走出来,很好的设定。
“我不原谅”好像一把复仇的利刃,支撑女性挺拔的站起来了。
⭐cate的年轻扮演者太美腻了!
性感与青春交织的那种少妇魅力,可太迷人了⭐Lesley Manville 演了男孩的妈妈,嘿嘿是我喜欢的演员⭐cate最后一集的演技全剧最佳!!
⭐总结:真相部分说服力很低。。。
乔纳森的妈妈凭几张照片臆断女主对其儿子见死不救,女主靠口述悲惨经历但是证据被自己销毁,谁也不知道真相是什么。
但是我作为观众来说,看了六集的铺垫以后,尚且觉得最后一集也可能是女主在撒谎,为什么乔纳森的爸爸在被妻子洗脑以后,就凭女主辩解几句就相信自己的儿子是恶魔呢?
一个19岁的年轻人去意大利旅行,海滩上看到个美女,突然间就色从胆边生,持刀入室强奸3小时半;第二天继续去海边玩,顺便救了个遇难的男孩,多好的心理素质、多好的体能、多么割裂的人格、多么不可思议的故事。
就凭最后一集 我要给他打负一分 观众看起来很好骗吗
故事好,可以拍的更好的
伦敦电影节主创映后。画面是真的美。音效一定是好好做了环绕声,所以应该带着AirPods Pro听。感觉是为了流媒体的属性,逼着故事必须到最后一集后半集才揭晓真相,所以前面巨拖,最后半集慌张都完包袱结束。不知道是不是被平台逼得哎。办公室同事告诉我说sacha是演borat的时候我都傻了。凯特布兰切特这个角色简直就是蓝色茉莉加塔尔除以二,这类角色已经印在她身上了,所以一定是来赚监制钱的吧。
很多不合理处 稍微处理下其实就可以了 但却有一种不care的傲慢
角色对话,角色旁白,画外解说,还有一本虚实不清的书,卡隆一定要给当代社会的罗生门编织这么多层迷雾吗?怕观众不明白?还是故意捣浆糊?而且narrator的口音音色音调都像极了博德之门3里的旁白,让刚打完游戏就看此剧的鄙人更加恍惚。即使是女神主演,也觉得为了上nothing as it seems这一课,时间成本有点高,到最后一口气追完的终极解释还是娱乐性。Kline和Manville非常抢戏。
看到第6集快气我了,女主周围都是傻蛋,同事丈夫儿子!死掉的男孩一家是纯evil了!剧本太狗血,一边倒!
boring
怎么说了,强行圆,处处别扭。意思丈夫怎么做都是错,虽然我不烦女权,但是这种照片如果是个男的,女的能无条件相信丈夫了?整部剧就是个SB逻辑。
视角、视点;真相、揣测;扑朔迷离,柳暗花明。在不被信任的基础上去探究真相,只能无限的接近于徒劳。影像表现水准很高。
文本直指的是对媒介虚实性的探讨,开片以元小说的形式作为故事真实事件与主体叙事相交替,逐渐让人信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以及真实照片作为证据补充,女主的色诱似乎成了板上钉钉之事,直至女主说辞才让事件变得扑朔迷离。照片仅仅是一种重构真实的片段,但在老夫妻眼里,事件是否真实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只相信他们所看到的,而这种直觉成为了一种信仰,让人性逐渐展现出罪恶的一面,二十年的仇恨,最终用另一种“小说”的媒介让更多的人产生同情,以此来步步为营,达到报仇的目的。影片摄影确实用心了,在女主与青年共事的一晚,小说所构建的镜语与女主回忆所构建的方式有所改变——特别是以不同的油画隐喻两个截然相反的叙事情境。但全片用大量的旁白来勾勒人物的心理,卡隆的功力并没有发挥出来,特别是其经典长镜头调度的运用,并没有在此部体现。
唉,后半段一泻千里……白瞎了前半段的精彩。而且我以为老头这么恨好歹得有一些很过激的情节,结果就这??对女性的围猎拍的也不够,比不上狩猎就不说了,跟近期麦学比也差些火候。不过前半场的酒吧情欲戏拍的真是不错,性暗示拉满,光听帅哥在那儿嘶哈嘶哈就能感受到氛围了。
感觉最近看了好多所谓的叙事诡计,这部这算是最低级的之一,甚至不是叙事诡计了,就是耍观众玩,阿方索卡隆的两成功力都没有吧……
我能不能问一下,如果之前的都是假的,那么那么详尽又大段的调情和床戏的意义何在。男凝了6集,说谎了6集,女主就辩白了一集,好均等的份量。是为了反转而反转,还是靠露骨又冗长的性爱场面、强暴戏份吸引眼球?对受害者的尊重没有看到一点,反而女主被错怪被捂嘴6集——看得长结节
Even大魔王也撑不起这个剧
糟糕的剧本,精良的制作。狗血的我笑裂了嘴上因为冬天干燥裂开的口子。
最后的反转不知道是好是坏,反正私人觉得就这个故事拍了七集也是挺难为人的。大魔王演的真好!
我觉得大洪水是上帝用来毁灭这个世界上的男人的。。。真TMD。。。
中后段节奏乱了导致最后一集拖了很久才看,好在收得还行
第二集后二十分钟就是屎,除了“please”没其他台词可以说了吗?电视剧和电影生态还是差的太多,只顾着表现演员,却不想想这样的视听是否能看,令人作呕。憋到第四集才讲到重点,铺垫的三集半太长了,找凯特来演也没啥必要,年轻女演员戏就挺好不如给人家化中年妆。
受够了流媒体剧找一群名导名演员,对着一个流水线剧本,装模作样地讨论社会道德人性。以及西语世界文艺创作者就是恶棍列传,首先丢掉empathy,然后才能玩弄叙事和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