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光偶然发现的电影 影片的画面犹如一幅幅精美的意大利风情画,从古老小镇的石板路到阳光斑驳的校园角落,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故事的展开搭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迷人的舞台。
孩子们的表演自然而纯真,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成长的渴望以及面对变化时的迷茫与不安。
主角们在面对学业压力时的焦虑神情,在家庭中与父母产生矛盾时的委屈模样,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某种意义上的公路片,两条线并行,三个孩子在前,哥哥和修女在后,两边不同的经历也呈现了当时不同人民对法西斯的不同看法,在找寻犹太好友的路上以孩子的视角呈现,孩子们故作严肃但实则纯真,闹出不少笑话与闹剧,但随着历程的深入,他们看到了被枪杀的犹太人,对他们毫无怜悯的农家,经历战争而陷入困苦饥饿窘局的人家(孩子们把自己的小鸡肉块给喂奶的妈妈太高光了)以及被押送上火车的犹太人…似懂非懂中恐惧与良善并存,也因为这种似懂非懂和对获得肯定的期盼,伊塔洛希望用自己的秘密证据解救好友,踏上了前往集中营的火车…在另两个孩子的崇拜欢呼中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英雄主义。
在全程轻松欢快为主的基调下尾声投下一枚重磅炸弹,让观众的心瞬间沉入谷底。
我们知道这一次他无法像成功解救哥哥一般解救好友,并且也无法解救自己…这结尾让人想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再怎么向孩子们遮掩屠杀犹太人的罪过,粉饰法西斯的强大与不可摧毁,也无法阻止真相的来临,甚至得用他们自己的生命来体会…也从那一刻起,再没有懵懂的孩子…不论是牺牲的两个孩子还是目送悲剧发生余生活在自责与想念的另两个孩子…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2023)8.12023 / 意大利 法国 / 喜剧 / 克劳迪奥·比西奥 / 阿莱西奥·迪·多梅尼卡尼奥 Vincenzo Sebastiani这部电影背景是 1943 年的意大利罗马。
那时候战火纷飞,但有四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小孩,还在玩着战争游戏,并且结成了“史上最伟大的友谊”。
来自富裕犹太家庭的里卡尔多,有一天被德军带去了犹太人隔离区。
🌟剩下的三个好友,通过伊塔洛担任国家法西斯党干部的父亲的关系,知道了他的所在。
他们决心穿越意大利,来一场“英雄救友”!
这部片是改编自同名畅销反战小说的。
它通过儿童冒险喜剧的形式,还有孩子们天真的视角,展现了二战对意大利这个国家和人民的摧残。
在全球冲突肆虐的当下,这部电影更具现实意义,真的发人深思!
原本以为是没什么看头的无趣电影,但越看还越有意思,家境不同的四个小孩结下的友谊,不知背后道理的模仿成人的世界,但就和片头一样,虽然模仿纳粹要制裁犹太人,但犹太人又做错了什么呢?
小孩一想也有道理,还是继续做朋友,用小孩的世界向我们道这个世界本来该有的面貌——一切应该是和谐有爱的。
让我觉得讽刺的是纳粹军官的儿子最后上了火车前往集中营,而这个方案却是他爸爸想出来的,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了受害者,小孩不知道列车驶向何处,以为拿着象征权利的照片可以再次幸运的躲过一劫,他只是想去救自己的朋友,这是最讽刺的,但这个结果也很合理。
影片里的还有两个大人,一个是纳粹军官的儿子,以为是英雄,其实只不过是披着英雄幌子的逃兵;还有修女,这两位的设定也很有意思,在旅途中突破了当下的刻板印象,慢慢袒露自己的心声,军官不再骄傲,从不尊重修女到会保护修女,如果不被当下环境影响,不生在那样的家庭,或许也是一名优秀青年;修女也在旅途中打破束缚,脱去外衣后不再相信神,因为神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
四个小孩,两个大人,小孩依旧纯真且勇敢,大人们的形象也冲破束缚,挺好的一部影片,值得一看 。
个人浅薄之见
关于战争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友谊、成长和失去的故事。
开始就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几个小孩在阳光明媚的意大利乡间玩耍,天真无邪,对战争一无所知。
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候也是这样无忧无虑地玩耍,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残酷的事情。
小胖是个将军的儿子,他总是自豪地说自己是个"法西斯"。
可是当他的犹太朋友被带走时,他却毫不犹豫地决定去救他。
小孩并不懂什么是种族、什么是政治,他们只知道友情的珍贵。
这种纯真的友谊让人感动。
电影里还有一条成人线,讲的是一个军官和一个修女之间若有若无的感情。
这条线虽然不是主线,但是却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丝温情。
我特别喜欢那个场景,
军官问修女:"如果我不是快要死了,如果你不是修女,我可以约你出去吗?
"修女回答:"我会答应的。
"这段对话虽然简单,但是却让人感受到了战争年代里那种压抑的情感。
整个电影的节奏很轻快,有很多搞笑的场景。
比如说小孩偷鸡蛋吃的那段,还有他们在路边乞讨食物的情景,都让人忍俊不禁。
但是在笑的同时,我的心里却有一种隐隐的不安。
因为我知道,在那个年代,这些看似轻松的冒险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就在我以为这会是一个欢乐的结尾时,电影突然来了个急转直下。
小胖为了救他的朋友,毅然决然地登上了那趟开往集中营的火车。
当车门缓缓关上的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人狠狠地揪了一下。
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他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的时刻。
结尾让我想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同样是天真无邪的孩子,同样是残酷的命运。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给我的冲击更大,因为它用了整整一个半小时的欢乐来衬托最后的悲伤,这种反差实在是太强烈了。
在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孩子正在经历这样的事情?
在巴勒斯凌、在乌克兰、在叙利亚...他们是否也像电影里的小朋友一样,在战火中失去了童年?
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它不仅夺走了生命,更夺走了孩子们的纯真和快乐。
我希望这个世界能够和平,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长大,而不是像电影里的小胖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做孩子的机会。
虽然这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但它更多地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孩子们之间纯真的友谊,军官和修女之间克制的感情,都让人感受到了希望。
或许这就是电影想要传达的信息: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依然存在。
这部电影真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笑过,也让我哭过。
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思考了很多。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人性课。
追剧直达:电影咖啡
温情。
时间设定在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地点在罗马,视角是小孩视角。
片头从方形画幅的战争/轰炸纪录片、罗马受轰炸的新闻报道声,接到小男孩们在街道上玩耍。
小男孩/片尾的老人旁白开场-友谊诞生。
战争环境下,小孩受到法西斯的影响,崇拜英雄主义。
一个小男孩是犹太人,三小只出发去解救他;另一边纳粹士兵/哥哥和修女一起去找他们。
在今天拍80年前,用了火车铁轨作为主场景。
公路片,两拨人,年轻人、小孩子,在路上的团结、争吵、互相帮助。
结尾两路人汇合,小孩用弹弓、照片救大人。
尾声,小胖上火车,待着幻想走向未知的死亡。
纳粹的暴行,罄竹难书。
升华。
中间穿插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农民、乡村酒馆、饥饿的平民等等。
结尾,老年夫妻回到火车站,回首过去。
直视镜头的定格,在轻松温暖的基调中,询问观众是否忘记了过去的痛苦。
看了这个片,很直观地理解了为啥意大利人一打仗就投降哈哈哈。
凡事都不太认真。
小胖跑进来打断会议、合照,这要放在集权国家,压抑的氛围不会培养出天性烂漫、活泼的孩子。
比起打仗,弟弟更重要。
比起国家的胜败,个人最重要。
跟《罗慕路斯大帝》的主题呼应了。
也确实应该如此,为了宏大目标而牺牲不值得,反对暴力。
结尾,从故事中的新的车站,转场到现在老旧的车站,应该是先拍旧的、再翻新/拔草。
如果结尾小胖没有上火车,这个片格调就升不上去了,就会成了看似为了救犹太人,实际出门旅游去了的片子。
小孩一起出门冒险,是非常好的题材,很能打动人。
以后尝试写一个。
在历史的长河中,1943 年的意大利罗马,正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动荡的时期,通过四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小孩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的光辉。
影片以儿童冒险喜剧的形式呈现,既充满了童真童趣,又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沉重。
四个小孩在战争游戏中结成了“史上最伟大的友谊”,他们的天真无邪与战争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是来自富裕犹太家庭的里卡尔多被德军带去犹太人隔离区后,剩余三个好友的勇敢行动,让人看到了友谊的力量。
伊塔洛担任国家法西斯党干部的父亲,在这个故事中成为了一个关键的人物。
他的身份既代表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又为孩子们的营救行动提供了可能。
这种矛盾的设定,使得影片更加引人深思。
电影改编自同名畅销反战小说,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在全球冲突肆虐的当下,这部电影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它让我们看到战争对一个国家及其人民的摧残,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影片中的孩子们,用他们的纯真和勇气,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他们让我们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友谊和勇气也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他们是战争中的受害者,但他们也是希望的象征。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电影,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让我们重新审视战争与和平,以及人性的价值。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2023)8.12023 / 意大利 法国 / 喜剧 / 克劳迪奥·比西奥 / 阿莱西奥·迪·多梅尼卡尼奥 Vincenzo Sebastiani
电影中让观众开怀大笑的地方其实不是很多,但是却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孩子找朋友这条主线不用说了,有多完整在最后就哭得有多大声(笑。
最后伊洛塔乘上前往集中营的火车这一幕在大团圆之后,乍一下让人很突兀,但仔细一想确是很好的。
那个雅利安孩子还没有找到,三个人的目的还没有达成,让他们坐上火车继续使命便是有必要的,不过最后只有单独一个纳粹军官的孩子是导演留给我们最后的善良(总不能5个孩子,就留一个尿裤子的吧?
),也是导演对纳粹作的无声讽刺,无人不知集中营的残酷。
至于大人线嘛,整爱情这东西还是落了俗套,虽然导演是想表达即使是最残酷的军队与最圣洁的宗教,其中的我们都是有人性的个体,我们在相处之中也可能会产生同立场不符的情愫。
最后「你们是个混蛋,也因此是个很好的士兵」,希望在战争之中我们每个人都保有自己的童趣天真与人性。
文章内容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裴三说电影更多内容敬请垂阅关注公众号 本来这两天是在写另一篇东西,这部电影看之前对其根本毫无了解,甚至可以说是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对于那些近一两年内的新片,看之前我一般很少会事先查资料去了解它。
有时候把电影当作一场不期而至的相遇反而会更好,这种不设预期的观看往往会有更意外的收获。
这部意大利电影是去年的片子,估计国内看过的人恐怕并不会太多。
近110分钟的片长差不多就是一部标准时长的片子,基本上可以说是一口气就把它看完了。
当片尾音乐响起时,我就知道必须得放下手头其它的事情而先为它说点什么了。
不得不说有时候一个好的故事就是一部电影最好的背书,这部根据畅销反战小说改编的电影明显就属于此种情况。
不太清楚这个故事是根据真人真事的改编还是小说作者的虚构,但无疑这样精彩而又悲伤的故事在当时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下显然完全有真实发生过的可能性。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正值二战时期的意大利某个小城,对生活其间的人们来说战争之下以往那种平静的生活早已不复存在。
故事很快聚焦于小城中的四个小孩和与他们关系密切的两个年轻人。
里卡多,一个犹太小男孩,家里开着一家服装店;伊塔洛,法西斯军人家的小儿子,他有一个回家疗伤的军官哥哥(其实是个战争逃兵);科西莫,穷人家的小男孩,父亲显然是个受人排挤的反战份子;旺达,一个小女孩,从小由修道院里的一个年轻修女抚养长大。
虽然大人们身处战争的混乱之中,但对这些懵懂的孩童来说战争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一场大型的游戏罢了,他们显然也不像大人一样有深刻的种族偏见,所以这四个不同身份的小孩很自然就玩到一块成了要好的朋友。
但好景并没持续多久,某一天那个犹太小男孩里卡多突然就凭空失踪了,他那三个小伙伴随后得知里卡多和他的家人已经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而被抓走了。
作为孩子的他们显然不太可能理解这意味着什么,于是三个小伙伴就偷偷开始了一场拯救里卡多的远行,他们带着装备从家里溜出来打算沿着铁路一路走到遥远的德国去拯救里卡多。
伊塔洛的军官哥哥和那个抚养旺达长大的年轻修女得知后也随即沿着铁路一路来寻找他们。
接下去影片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这三个小孩一路上各种充满童趣的经历以及两个尾随而来的年轻人逐渐熟识并相爱的过程。
影片临近尾声三个小孩和两个年轻人终于有惊无险的相遇,正当我们以为可以为此长舒一口气之时,一心想救里卡多的伊塔洛却假扮成犹太人小孩只身跳上了一辆运送犹太人的火车准备前往德国,可想而知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
此片相关介绍资料上标注的类型是喜剧片,但我相信显然没几个人看完后会把这部电影当作喜剧片。
这部电影第一时间令我想到的是意大利导演罗伯托·贝尼尼1997年的那部著名影片《美丽人生》和另一部2008年的英法合拍片《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这三部影片的相似之处就在于都是用一种孩童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战争的荒诞和无人性,这种强烈的反差对比赋予了影片更深刻的悲剧意义。
《美丽人生》中的小男孩最终在集中营里幸运地等来了父亲向他承诺的游戏最大奖品即那辆解放他们的坦克车,而他那没有等到这一刻的父亲显然就没这么幸运了;《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那个集中营军官的儿子出于好奇而身穿标志着囚犯身份的条纹睡衣偷偷混入了集中营,等待他的显然也只有与无数集中营里的犹太人一样的死亡;而这部《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里的伊塔洛为了拯救小伙伴而跳上了那辆运送犹太人的死亡列车,他最后的命运显然也可想而知。
当然同样类似题材的电影值得一提的还有同样是去年的那部《利益区域》,一墙之隔的外面是集中营的人间地狱,而墙这边的集中营军官一家却还在精心构筑着他们的乡村田园生活。
现实在某个非常时期往往会以一种荒诞的面目展现于世人,这样的荒诞曾无数次上演而且可预料将来还会一次次上演,这是我们人类的悲哀,也是此类影片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影片最后的剧情走向虽说我们早已隐约有所预料,但当片尾已至人生暮年的科西莫和旺达带着他们的孙女站在当年那个火车站说出“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的地方”,而随即而来的背景交代说当年伊塔洛跳上火车没多久他们就已得知被抓走的里卡多根本连运送犹太人的火车都没机会上就已经死了,被送往集中营的伊塔洛死后因为没名没姓根本无法寻找之时,这一刻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感觉到这猝不及防的一切就像一把利刃一样直扎胸口,面对这样的陈述谁又能不泪流满面呢?
是的,对于科西莫和旺达而言火车站送别伊塔洛后的那一刻就是他们人生中最后一次做孩子,真相的了解也就意味着他们童年的结束,玩闹的游戏转瞬间变成恐怖残酷的真实,那本不该这么早就失去的孩童天性却因为我们成人犯下的罪恶而被残忍地剥夺,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悲哀的事情呢?
电影的闪光之处,就是恰如其分地营造了它的不完整,即在常理上明明将近高潮的部分戛然而止。
传统的小说、电影的戏剧处理方式是开头→冲突→解决冲突,但是这部电影却无意“解决冲突”,原因或许不是有意的营造冲击力的手段,而是纯粹的出于历史性、客观性和个人的无力,这样的危机本来就无法解决,而三个没有经历过残酷现实打磨的孩子,从电影的一开始,就注定了踏上不归路。
然而,从客观上来说,这样的留白处理和戛然的切换形成的鲜明对比,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诚然,电影可以在高潮之处继续往后拍,拍胖子入德后的惨痛遭遇、拍四人踏上的徒劳救援,但是已毫无意义。
毕竟从历史的角度,结局所有人都知道,但每个人都会从电影的角度,心存大团圆的幻想,导演借此达到其目的。
这是相当聪明的做法。
无法融入,为拍而拍。 差不多的分,感觉不如2016年的德国片《契克》。
公路片的延展,真·铁路片...其实从电影名字就能知道不论前边的剧情再欢乐,再开心,结局一定令人难过。只是没想到发生的那样突然,那样令人错愕惋惜。“无知者无畏”总被我用来讽刺,在本片却有了完全不一样的含义。这份“无知”背后是孩子们最纯真的友谊的见证,是彼此传递的勇气的勋章。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是孩子了。
天,真的是很好的故事,但是挖掘的太浅了。
相信看完《美丽人生》《条纹》 《乔乔兔》的朋友 对这类电影早就百毒不侵了
这片子配得上满分
虽然故事选这个二战背景几乎就注定了题材,但是前面开开心心看下来后还是会为结尾那一瞬间而触动。谁都无法假装看不见他被送上死亡列车,即便你是意大利人。童年时代在那一刹那就结束了。工工整整。
菊次郎夏天/再见我们的幼儿园既视感,本质还是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无论立场,孩子总是让人更加同情,因为他们足够简单,看的清楚,总是怀着难得的莽撞与勇敢,向未知的旅程奔去。ps但凡有异性,不管大人小孩,就得搞点男女关系,真无聊。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之公路片低配版,不同的场景设定导致从观感上来说逐渐离谱失真。在当今中东大背景下看片尾打出的那些死亡的儿童数量,则有点一言难尽。看在导演米兰球迷的立场上勉强加一颗星吧。
孩童视角的反战片,优秀的地方是孩子拍出来是孩子的样子,结尾干脆利落,但没有更多的新意。
如此残酷病态的法西斯往事,用比《月升王国》还招展的方式来呈递,花团锦簇地等一场狂风暴雨。被历史鉴定为邪恶的观点会植入孩童头脑,要用他们天真无邪的心态绕过主干,为其修剪枝丫,我们会看到,幸运的孩子,以及他们身边的人,会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真相,并以此重塑身而为人理应具备的道德,奈何很多人不具备这种眼光与胸襟,持续散发比肩当年的阳刚恶气。这电影应该让更多观众看到,尤其是孩子们。以及要说,世界怎么可以少得了被出厂设定的男孩子鄙薄的女孩子呢?那得多刚硬,多油腻,多不可理喻。
“你门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能……”(Mat18:3) 电影就是在用孩子的纯真碰撞、解构邪恶,越到影片后半你会发现,他们游戏般的行动愈发成为严肃的看点。
真美好 又是真残酷....
最后列车到来的时候,严肃且沉重的背景音乐响起了,谁都知道那痛心残酷的事实即将到来了,他们的这趟路程也结束了,他们的友情也结束了,连同他们天真的孩童时代。
二战时期的儿童也很幸福!三个小朋友真幸福!不管是战争还是和平年代,童年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结尾小胖踏上了开往集中营的列车,真的好傻!心疼小胖啊!
“这里就是你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的地方?”是的,从那以后就长大成人了。最后伊塔洛上火车的那一幕,让我想起《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结局是什么瞬间不言而喻。披着二战背景的公路片,一路上嘻嘻哈哈瞎打闹让我一度以为真的是喜剧片,结果结局拍了一个如此猝不及防的情节,没有一点心理准备,直接灵魂...
第一次看意大利语电影。三个孩子踏上路途,试图营救小伙伴,可惜失败的宿命一开始就种下。小胖胖走了,他们俩的童年死于出走罗马的那天。在极端的二十世纪,两个人即将迎来无法平静的下半场。
秘密武器只能使用一次😭已经忘记了从孩子变成大人的瞬间🥺铁轨+儿童,令人想起《伴我同行》。
怎么拍都不会拍坏的配置。
犹太日常洗洗片。
故事节奏轻快,几乎让人以为最后的最后能有转机。蜿蜒的铁路仿佛伴我同行,几个孩子有最好的念想,坚定选择了对的道路,但没有一种童年冒险得以逃脱军国主义。关上了车厢,朋友兴奋地冲他喊“带里卡尔多回来”,谁知童年在这一天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