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冰川,很是壮观。
105分钟的电影,两条线,第58分钟才交汇。
在这么个屁大的、封闭的、冬季的山区小地方,两伙警察的头儿、两个男主、其中一个还是巴黎赶来的大大有名的,各自忙到第60分钟才见面。
配角,一个个的,七长八短,獐头鼠目。
让·雷诺,上半场继续一味地装B扮酷,继续过分;不正常与人交流,不正常说话,讨厌。
下半时也没好多少。
“你实在不是做情圣的料”,没错,这种人做朋友都成问题。
莫妮卡·贝鲁奇的前老公,分到的角色要好一些,但仍然不喜欢他这张脸。
诸多情节不合理,比如跑道赛跑,比如男主之一雨夜孤身破墓开棺,等等。
整体评价:剧组费那么大的劲,扯屌蛋。
1,整个故事,其实就是:那个小镇的居民都是身份很高的人,他们想保持自己纯净的血脉,于是就只在内部通婚,结果就造成了人口素质降低,这些问题。
2,小镇居民为了输入新鲜血液而准备抢走那对双胞胎姐妹。
而她们的母亲为了保护其中的一个,只是割掉了其中的一个手指,造成其中一个已死的假像。
那些被杀害的人都是这个双胞胎之一所作。
为的就是报复他们的残忍和自私。
3,双胞胎姐妹的母亲为了躲避小镇人的追杀而逃到了修道院。
由于长时间带在黑暗的房间,她的眼睛已经退化。
4,蒙面的是被母亲救出的那个,她就是里面为了报复小政居民“纳粹”的行为,而杀害了那些人。
正是那些她杀的人,抢走了她的双胞胎妹妹。
小镇的居民在影片中就是那些出身高贵,血统高贵的人组成的。
他们也是为了自己,为了保持自己“物种”的纯净才与世隔绝,最后造成了人口素质降低,如那些盲人,就是近亲结婚的结果。
因此,小镇的那些生物学家便想出从镇外引进“新鲜血液”的办法,但是,他们又觉得如果让那些“新鲜血液”从小便受到小镇的“文化熏陶”会更好。
因此,才出现拐卖,谋杀这些残忍的行径。
他们无视自然法则,认为自己就是造物主。
2013年6月10号晚上22点半在东方电影频道放的时候正要睡觉,立马播出了这个电影,让人一下子接受不了,47寸大屏幕上出现会蠕动的俎虫时候真的让人抓狂,maya,中国真的应该有分级制度啊,让小孩子看了会有阴影的,别说现在孩子适应能力强,其实都是装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嘴头倔,不服软,可是大多数人的内心还是很脆弱的。。。。。
格农大学的所有教师都是法西斯纳粹分子。
大学的一切基础设施与周边的居民共享,自成体系,格农大学的校长不亚于一个市长。
然而这些纳粹分子信仰种族提升,由于纳粹分子们之间互相通婚,所以受近亲结婚影响,他们的孩子都基因异常,患有某些先天疾病或者残疾。
为此他们在格农大学的医院将这些残疾儿童与当地农妇们的健康儿童掉包,让这些健康儿童再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这些孩子都十分优异,几近“天才”,被人们比为“制造比尔盖茨的学校”。
然而这一切真相都是有一名格农大学的学生被杀而揭开的。
两名警探再调查他被杀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案中案——朱迪丝艾格之死。
朱迪丝艾格其实并没有死,车祸只是掉包的一种方式,她成为了两名格农大学教授之女,她的母亲为此而疯,只说她的女儿被魔鬼抢走了。
被撞死的是另一个女孩。
真正的教授之女和朱迪丝艾格一起展开报复,她们接连杀掉一个个知情者,并以杀害那些大学生为由引导警察揭开这一惊世奇谜。
最终谜被解开,而朱迪丝艾格死于雪崩。
电影前半部分特别艺术化,冰山下的小镇,悬崖边的尸体,刻意制造悬疑感的配乐与运镜,让人一下子就进入了电影想要营造的小镇景象,不自觉地带入进了悬疑感。
前期双线叙事也特别抓人,这种冥冥之间的联系特别配合无处不在的孤寂感,氛围营造的恰到好处,全片虽然没有太多直接的暴力或是露骨画面,也没有特别刻意的蓄意惊吓,但就是能让人越看越觉得脊背发凉。
可惜到了后半程,可能是导演出于片长得考虑,前期的伏笔甚多,但后面叙述清楚的太少,尤其是电影最后的雪山戏,日出照射下的雪山将电影前半部营造的悬疑气质扫空,雪崩戏也来得有些莫名,有些可惜。
但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在当时法国取得了重大的商业成功的同时,放在今天来回味,仍然能带给人边陲小镇在雪山深谷包围下人性的思考。
说一下影片我最爱的两场戏吧,一场是警长大叔和攀岩女在谷底进入雪山暗流,二人被剔透的冰谷包围,镜头反打,是胎儿般冻结在冰里的受害者,实在是太美了。
另一场是两位警察进入其中一位死者家中寻找证据的戏,细节太多了就不一一说了,这场每一幕我觉得都绝佳,动作调度也没的说。
虽然这部片后半段整体拉跨,但挺能仔细回味一下子。
初步看了一遍,的确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但不妨碍它是一部值得好好琢磨的法国电影。
一句话概括:双胞胎姐妹花识破纳粹大学的基因阴谋,为过往的亲情缺失、揭露学校基因丑闻以及未来的婚姻自由开始了哥隆的报复性杀戮计划。
开头浓墨重彩渲染了身处偏僻乡镇的哥隆大学,以其悠久历史遗迹精英化的教育方式蜚声全国,在当地小镇更是处于地头蛇地位,形成了以学校、医院等综合产业链,因哥隆有教授间通婚的传统,但因一代代持续地通婚,让大学眼科基因缺陷日益增多,要改变这种基因状况有要固守传统,只能将产房的孩子掉包这个是大背景。
双胞胎选择杀戮三个角色原因,剖析如下:在图书馆男女都是固定相向的(双胞胎之一芬尼有交代,她和校长的儿子相向坐了三年,学校准备安排他们结婚,这里可以听出她不满又无奈的语气),而位置的调配权在图书馆长手里,其实就是安排有运动基金的山民孩子和有高智商的教授的子女在一起。
探长在其宿舍的办公桌上发现了运动员和有缺陷基因的图片,暗示其处心积虑的座位安排是间接参与了基因掉包的纳粹事件,所以凶手先向他开刀。
产房医生的死--朱迪丝十岁的时候,妈妈带她去看病时,产房医生苏菲亚惊呆了,她和被掉包的芬尼很熟悉,当看到了和芬尼一模一样的脸的朱迪丝,她才意识到十年前的掉包计划会穿帮,这个时候她通知了校方杀死朱迪丝,好在双胞胎母亲发现了魔鬼们的阴谋,所以策划了女儿的假死案,才告一段落。
因产房医生是直接引导双胞胎家庭破裂的凶手,双胞胎当然会向其开刀。
眼科医生的死--眼科医生和校长以前是同事兼好友,就其向探长解释的基因、血统的原理,他应该是策划掉包事件的首脑级人物,只是因为他和校长的分歧才离开的学校,所以他也难逃厄运。
因没看过原作,一遍的走马观花,还是有如下疑点:1、哪怕是掉包,双胞胎母亲的另一个孩子呢,为什么从来没有出现过,那十年前死于货车轮前的孩子是谁?
2、十年前的火车事故是母亲主导的,还是学校?
为什么会和校长儿子开货车追杀巴黎探长的情景如此类似?
且公路管理员和年轻探员提到那段公路近些年有249宗命案,是巧合还是有人蓄意而为之?
3、双胞胎是如何相认的,朱迪丝是怎么长大的?
4、在修道院里的母亲为什么眼球也是玻璃弹珠的?
希望有大神帮忙解释一二。
情节上颇有些《达芬奇密码》的意思。
(嗯,这么说好像有些次序混乱,毕竟《暗流》在先。
当然于我而言相反)通过一个线索找到另一个线索,抽丝剥茧,发掘真相。
相比《达芬奇密码》,故事比较简单,有点虎头蛇尾。
前一个钟头基本是平行结构,两位男主角各行其是,估计是想增强迷雾感,可惜我觉得有些故弄玄虚的味道。
尤其在人物情节的设置上。
比如修道院中的母亲角色有点被浪费掉,本可以更精彩点。
连环杀人案,背后大抵都有个缘由,像《七宗罪》中的宗教杀人。
《暗流》也有,但显然小儿科的多,没两下便能猜出个大概,唯一出乎意料的是孪生。
两位男主,让雷诺和文森特卡索。
让雷诺的表现中规中矩,更喜欢文森特卡索。
法国男人,五官不特别好看,但抓人。
长度尚可,100分钟。
其它仿佛也没什么好说,总之还可以吧。
一部需要全神贯注、目不转睛观赏的惊悚悬疑片。
凭着出色的摄影、配乐,凝重、压抑、恐怖的气氛十足。
雪山,墓地,一切适合发生诡异事件的场所。
令人发指的罪行。
一老一少、风格迥异的两个警官。
意想不到的真相。
值得同情的疑犯。
让·雷诺还是那个让·雷诺。
第一次认识了Vincent Cassel这个法国性格男星。
看了这部片后,长久处于“shock”状态,比真的看见死尸还要难受。
好像明白了,又好像还没有完全明白,可是不敢再看一遍。
评分:8.5 out of 10
对于语言文化的陌生感,让我面对名声远扬的法国片总是望而却步,这么长的观影生涯里,只看过屈指可数的几部法国片,而印象深刻的更是寥寥无几。
然而最近开始看巴赞的书,对于电影认识如此深刻与严谨的法国人,让我对法国片重拾向往,正好看到有一部对自己胃口的片子就马上下来看了。
说来,在这部片刚刚大做宣传时,我就已经有所耳闻,因此现在再看,有些恍如昨日之感。
首先,片子拍得是非常之扎实的。
无论镜头角度、变换,剧情和剪辑的节奏,都使这片让人有在看大荧幕的气度,而不是那些要坐到电影院里才知道这是电影的片子。
而且片中风景与剧情照应得非常好,不会像某些拿风光充数的片子,只会让人感慨电影院为什么不能快进。
然而,对于我个人来说,稍感遗憾的就是悬疑有些弱了。
虽然看到影评里有人说不太看得明白,然而“优生学”的题材其实已经拍得非常多了,这部片走的是非常传统的路线,所以对于这片的剧情其实一点都不难预测。
从看到大学教授互相通婚开始,他们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其实已经很明朗。
而且这些线索交代得很早,我想之所以有人觉得看不懂,大概是因为在解谜的过程,电影里的重心都没放上面,无论是壮丽的冰川风光、雷诺与女主暗涌的情愫,还有帅气的文森特大秀拳脚功夫,明快、流畅的剪辑让这些如行云流水般穿插在一起,让人看得目不暇接,自然对于真正穿引剧情的那条“暗流”反而忽视了。
于是,在片尾雷诺一口气如报菜名般爆出案情真相时,一不小心就会漏听了……最后,个人还有遗憾的就是片子的篇幅太短。
这样一个牵涉巨大,主题深刻的案件,两个多小时真是太不够用,太多地方让我觉得蜻蜓点水。
可恨国内未见原著引进,也可恨法国不像美、日那样喜欢把当红的大片TV化,所以虽然知道第二部不是原著改编,我也还是满怀期待地找来下了,希望惊喜还能持续。
两个探员在同时破案,根据最近看电影的剧情,以为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破案,直到两人碰头,才知道原来是两个人。
根据三个尸体线索,来到一个坐落在山谷中一个大学,展开调查,这所大学的目的是制造优秀人种。
做法是大学教授的孩子之间结婚,时间久了,就是近亲通婚。
随着几代人的繁衍,身体素质越来越下降。
然后就看的不明白了。
1,双胞胎为什么要杀人,还要以那种方式杀人?
2,跑到雪山上干嘛?
3,怎么会突然出现双胞胎?
不到四星,但肯定超过三星。双线结构完美的汇聚。宗教阴霾下的种族优化和新纳粹问题。因其在封闭的欧洲古老大学发生,更平添了一层不祥和阴沉。配乐极棒,镜头推进平滑而快速,平常的风景呈现出奇异的质感。
差点因为片头那个尸体特写把这部电影给删了。……那个学校(哥隆大学?)真XXX。……记得片中有条对白是这样的:我现在不是在跟警察说话什么的(忘记了)……呜,片尾居然粘了一段格斗游戏的声音;嗯,在片中那个打斗场面也出现了,趣。……让·雷诺。
看着看着发现以前看过,但完全记不起情节,不能让人印象深刻。整体感觉一般,
在那个年代多好的一个脚本创意,硬是被官方翻译给掉分了
宗教悬疑探案,剧情好过第二部。剧情不是很懂,看完补习了下。
难道只有我觉得烂尾了么=。=
还不错的商业电影
非常有千禧年特色的Neo Noir,卡索维茨加入了一些时髦的元素,例如游戏式的格斗场面和Bruno Coulais的配乐。整体美国味比较浓,要是能更向Giallo上靠近一点就好了。
我觉得剧情凌乱,没有惊喜,揭密突兀,终将很快被忘记……全都是导演的错!!!!!!
总感觉在看“悬案密码”系列
6/10。重温也无新印象,证明导演的场面调度技巧平常,揭露纳粹优生学对精英社会进行批判老调重弹,双胞胎复仇更加烂大街,传统悬念结构中人身危险情境的反复与延续缺乏戏剧张力,两位主角在影片进展一半才汇合分散线索冲突,逃犯朝让雷诺身后墙上开了一圈枪这幕我不知为何跟[龙纹身女孩]出现记忆混淆。 @2017-09-03 20:44:33
索然无味并且没看懂
纯粹坑爹啊!!!
除了猎奇杀人之外好像也就是个普通的破案片(那段港片一样的功夫格斗是怎么回事!超好笑!)警探一小时后才聚首,互动时间有限,红鲱鱼设置还颇有坑爹之感。幸好我一般只要看到猎奇的连续杀人就会有满足感了
雪山 教会 学校 纳粹 李代桃僵 元素众多 安排太满了 反而不那么好看。
感兴趣的题材。两处印象深的地方 “尸体流落的泪水/雨水” “手和眼是最能体现人体体征的地方”
故事切口和作案手法倒是有些创意,此外毫无亮点,令人昏昏欲睡。拙劣的布局,笨拙的探案,混乱的线索,上演一出虎头蛇尾的杂耍把戏。
一贯的法国电影水准——细节与画面都无懈可击但故事讲得其实有点乱开始的镜头简直是完美啊
配乐被姜伟的《沉默的证人》用过,大姜伟果然是悬疑片爱好者啊。具体到本片剧本写得比较随意(法国片的老毛病),浪费了小说题材,只写追查不写对抗,这戏根本不可能好看啊。
这不是大学这是一座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