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一部戾气很重的电影。
片头将“birmstone”的“t”处理成了✝️,显然是一部有上帝宗教的电影。
为什么要说“上帝宗教”?
因为基督教和犹太教在这里有斗争,这部电影多多少少反映了这种斗争在无意识层面所留下的记忆。
这部电影还教给我一个新的单词——brimstone,意思是硫磺,以前只知道sulfur是硫磺,但片名必须叫这个,因为“Fire and brimstone”是圣经中的固定说法,所谓“硫磺火”、地狱之火,上帝以此毁灭罪恶(比如大巴比伦、蛾摩拉等),片子也是一把火。
整个电影有四章组成:启示Revelation、流亡Exodus、起源Genesis和报应Retribution(均为宗教词汇,Genesis也是“创世纪”的意思)。
R-E-G-R,这是电影顺序,但实际上故事顺序是G-E-R-R请注意,实际顺序是G在E之前,E在片子里意谓丽兹的出逃。
Exodus,首字母大写,首要意思是“出埃及”:天选之民,犹太人(以色列人)不再为奴,由著名先知摩西带领,经过伟大旅程离开埃及,去往应许之地——迦南。
提这一茬是由于可能有人要讨论这部电影中的“乱伦”:首先,圣经中的确有不少乱伦记载,如亚伯拉罕和妻子撒拉是同父异母、罗得的女儿趁罗得醉酒与罗得发生关系生育后代……;但是,这些都发生在摩西时代之前,这里有个节点正是出埃及,有个更有名的事件叫“十诫”,由耶和华在西奈山通过摩西与人立约时颁布,其中就有对奸淫和淫人妻女的禁令;然后,到了《利未记(摩西五经)》里,这些规定被进一步明确,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上帝对乱伦的态度,比如:“不可露骨肉之亲的下体”、“你继母从你父亲生的女儿……不可露她的下体”(露下体就是发生性关系)。
所以,到了摩西时代,乱伦就是有罪的、被严格禁止的了。
而摩西时代是从出埃及记开始,所以,如果做这样的严格对照和联想,你会发现:本片中,事实上发生了的乱伦行为只在创世纪一章,后面的三章,从“出埃及记”开始,乱伦的行动并未再次发生。
那,神父有罪吗?
有人说,当然有,这个死狗要是不被打死,他必定要继续发疯下去……而且,他已经起了淫心不是?
《十诫》里规定的可不仅仅是行动啊,思想犯罪是一样滴……嗯……说的有理,但这样讨论已经偏了,因为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是对着除了剧本之外的另一个文本——无论其经典与否——来拍摄的。
我们要讨论这部电影,必须看这部电影本身。
这里要问一个问题,各位有没有发现这部电影相当“不合逻辑”?
比如,神父这个人,总是神出鬼没的,想在哪里出现就在哪里出现,想在哪里消失就在哪里消失。
雪地里,他突然用狙打死了小男孩(名字忘记),房间里,他早就已经把老爷子钉死在墙上,更别说他就如神仙,随时可以飘然而至,随时又可能隐身不见。
然后,你会发现,如果说“地狱火”是涤荡之火、惩罚之火,那导演就应该始终只让以丽兹为代表的这一边放火啊,结果呢,神父也放火;再然后,你会发现,这个神父不但神出鬼没,而且他是被割喉且不死的,他脸上的疤恢复得也很“漂亮”,之所以还在是为了脸盲症的人考虑;最后,还记得帅哥Jon Snow吧,他直接就被神父一个关节技把手腕一反,然后就被打死了。
这些事情,并不是说它们不能得到任何解释,比如可以说:安排这些就是为了显示邪恶的强大嘛,至于为什么狙完小朋友不狙丽兹,杀死老爷子、傻老公留下母女,都是这哥们邪恶以及要让丽兹痛苦啊……但是我这里所说的“不合逻辑”是指,这个故事看起来像一个神话,即,这个故事有一个节点,在此节点到来之前,神父是不死的,无论你派多少天兵天将,都等于是遇到了光头琦玉桑,统统死翘。
当然,故事都有点这样,但这部电影也太明目张胆了吧,我一开始都怀疑是看一部“克鲁苏”性质的电影,即其中的恶是无处不在的、无比强大、不可战胜的……但是,这部电影的最后,丽兹胜利,看尾声,也没有恶魔再临的暗示。
因此,这种“不和逻辑”就可以集中地表达为:这部电影里其实并不好懂,我相信看完了后没有感觉到快意恩仇的人有很多,有些人甚至觉得有点堵,或者觉得蛮不舒服的,好像吃了一碗夹生饭,所以,这部电影了有个不太好懂的核心,需要在这里做一点解释。
这部电影挺尖锐的,其实。
这么说吧,鲁迅当年夜读历史里的“仁义道德”,看了半夜,竟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这够惊悚,《狂人小说》由是诞生。
既然鲁迅能从仁义道德里看得出吃人,那你难道还怀疑西方人读了这么多年的讲述信、望、爱的《圣经》,能不读出个撒旦来?
显然能,而且是高级版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反面,光明有多强,阴影就有多黑,所谓“black Bible”,而整个西方思想史上,这方面最有天赋的人是尼采,他没说说自己读出来的是撒旦,他说是“敌基督者”,有兴趣可以看看同名的著作,尼采最后的作品,骂的很痛快。
这里要讲的是,事实上,信仰面对的局面是很严峻的,信仰中的敌人,是势不两立的。
如果他竟然还自称是神的代表——穿一样的衣服,说一样的话,有着一样的洞察力、一样的坚定,唯独不同的是,他可取神的位置而代之。
考虑一下整个剧情,神父的所作所为,包括最后他说的话,你就会知道,他不是一般的敌人,他是一个宗教天赋极高的人,他能有组织、有记录、有规模地缔造地狱。
什么斗争能如此激烈?
这里做一点揣测,根据不多,但也不是完全乱说:这个斗争就是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的斗争,基督教其实是后起的,它作为一种的新的宗教,要比犹太教“更开放”——我的意思是包容性更好、更富人性,而犹太教呢,它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封闭与原教旨主义,这里面的事情很复杂。
我只是考虑到电影给神父的种种恶行中安排了一种独特的恶行——乱伦,并且神父是以其所信仰的信条来支持自己的行为的,那我就有理由相信电影中至少是渗透进了将神父与犹太人联系起来的一种看法。
此处可以参看一处严峻行文中据说是(我没有查证)引自《塔木德》的一些说法:男人“意外插入”自己嫂子是被允许的( Yebamoth 54a 及其脚注),男人可以与邻居的妻子鸡奸(Sanhedrin,Exhibit 59),女人与狗和其他动物兽交是被允许的(Yebamoth,Folios 59a-59b),乱伦是允许的(sanhedrin 69及其脚注),奸尸是允许的(Yebamoth 55b),男人可以娶18、24或48个老婆(公会20b-21a),男孩在满九岁零一天、女孩在满三岁零一天之前可供猥亵,“三岁零一天的少女,可以通过交媾结婚”("A maiden aged three years and one day may be acquired in marriage by coition ...")(参见Sanhedrin 55b, Sanhedrin 69a-69b,Yebamoth 57b,Yebamoth 60b;Niddah 44b)。
当然,如果把乱伦看做是一般的性犯罪,那也就是跟罪恶之城索多玛、蛾摩拉一样,也正好跟毁灭它们的上帝之火——brimstone and fire相对应,那它也正是基督文明想象中的罪恶之城,当然,这样也就没直接针对犹太人了。
所以,这部电影的确可以看成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但它首先是在一种宗教激情、教义争端、迫害历史的无意识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叙述的。
以我之见,这部电影的目的在于让观众难受、一直难受,并在其中意识到——有一种与善很相似的东西与善同行着,但它却是最恶的,无论这种恶指向的是想象中的索多玛之罪还是由右翼思想家和宗教人士刨出的犹太人向全世界输出革命的阴谋论所代表的极端罪行,这种“敌对意识”必然融入了本片的构思。
一言以蔽之——敌基督与你同行!
且斗争是如此激烈,以至于本片的看法似乎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惟邪不胜正”。
仅此而已,只是如此而已!
其它的都没法保证。
但这种斗争的结果,从远期来看,仍然是无解的,不然这部电影也不用带着这么重的戾气了。
因为《Brimstone》的解决没有动摇它之发生的原动力,甚至,整个西方的社会、文化、宗教、经济的斗争史与发展史都系于这种原动力,所谓“两分法”、“二元论”。
这个“二”贯穿着西方文明历史,宗教只能说集中反映而已,自多神教衰落,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统统都是两分的,光暗死斗、善恶两立、天堂与地狱两极……二的麻烦在于,你要想消解“二”,用“一”是不管用的,因为“一”最终一定会在自身之外定出那个“非一”来,结果,还是“二”,且带着杀死对方的疯狂。
异教徒听说过吧?
要对付“二”,据说,得是“不二”,所谓“即一即异”。
这番大智慧,西方文明里没有,东方文明里有,不要以为我们的没有“上帝”,《尚书 伊训》中写到了殷人心中的上帝:“唯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这个上帝跟西方的很不一样,善恶皆自它,上帝即“大道”。
正因如此,殷人从不向上帝祈求,也不对上帝进行祭祀,他们求祀的对象只是是作为上帝代表的各种自然神。
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部电影中难解的部分,正是我们或许可以庆幸的东西。
华夏民族的确没有为近代科学和发明创造贡献多少知识成果,有时候也显得特没个性、没原则,这些我都同意,但如果说我们没有宗教,我就要附加一句:是,不过我们精神的源头处有一种很高明的对神、宗教的看法,它不是二分的,也不是一元的,它是“不二”,这就是它的高明。
然其流源既久,人们许已淡忘,只是它发扬出来的精神还在滋养我们,我们不喜欢那种尖锐、那种两立的东西,喜谈“万事和为贵”。
综上,这部由西方精神养育喂大的电影,并无给出答案——他们在二元范围里是提不出的,所以,它只是收了个光明的尾……给个三星吧。
范家姐姐的新作,去年威尼斯电影节首映,获得金狮提名,影片口碑两极分化褒贬不一。
鲤鱼个人非常喜欢,一部非常优秀的女权主义电影。
鲤鱼给8分,去年戛纳于佩尔大出风头的《她》在此类题材的影片中同属佼佼者,鲤鱼给7.5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部大气硬朗的风格。
男女主角的演技这部里都非常出色。
盖·皮尔斯作为老戏骨本来就是鲤鱼喜欢的一位演员,无需多说。
倒是范家大姐让人刮目相看,之前看过几部范家姐妹的电影,少年成名,天生丽质,至于演技好像真的没有。
这部达科塔·范宁扮演的是一位哑女,出场的三分之二的时间里没有对白,而且角色情绪波动是很大的,范宁完全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成功的演绎了这一角色。
一脸木然却透过双眼,将惊慌,恐惧,坚韧,永不屈服的性格特点表现的一览无余。
十九世纪荒凉野蛮的美国西部小镇,哑女莉姿(达科塔·范宁饰)和丈夫伊莱(威廉·休斯顿饰)辛苦养育一子一女,生活清贫却安详宁静。
莉姿虽然身有残疾,却是一位善良勇敢的助产士,不辞辛劳的帮助小镇上的孕妇度过分娩的难关。
伊莱作为虔诚的基督徒,每个礼拜全家都会前往小镇简陋的教堂听牧师布道。
当新来的牧师(盖·皮尔斯饰)的话语响起时,并未失聪的莉姿大惊失色,用惊恐的目光望向了牧师,而牧师则一脸木然冷酷的回望着莉姿。
礼拜之后莉姿为一位难产的孕妇接生,面临母子只能保住一人的抉择,莉姿选择了母亲。
而这一选择使莉姿全家陷入了困境。
就在莉姿全家进退维谷之时,牧师施以援手使莉姿一家得以脱困。
可牧师和莉姿之间好像有着血海深仇,牧师更威胁要用残忍的手段迫害莉姿的小女儿,惩罚莉姿。
之后莉姿家所有怀孕的母羊,全被刨开了肚子,羊胎鲜血淋漓的散落一地。
当晚牧师更用极其变态的手段杀害了伊莱,谋划已久的血腥复仇徐徐拉开帷幕。
女权主义电影作为当今电影的一种重要题材,产量不小,精品却不多。
尤其是以复仇为主线的电影,一不小心就会沦为血肉横飞的B级血浆片。
例如《我唾弃你的坟墓》和内地人气很高的《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
鲤鱼曾经在微博粘贴了一条关于《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评论。
影片一半是对城乡差距的波澜不惊的描写,一半是疯狂残忍的复仇奇幻剧,影片在不同类型中间摇摆不定。
该片对于韩国恐怖爱好者来说过于文艺,对于喜好外国电影的真正影迷又太用力和愚蠢,导演营造了很浓的气氛,但他并不知道该把暴力带向哪里,最终只留下了四不像的半成品。
(网易娱乐) 虽然鲤鱼很小心的特意留下了网易娱乐的字样,可惜很多女同学还是恨屋及乌的,把鲤鱼骂了个狗血喷头。
正好这部和《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横向比较的地方很多,鲤鱼来聊聊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男权社会对于女性压迫体现在哪?
走向男女平等的出路在哪里?
虽然说新社会妇女翻身成了半边天,可当今社会性别歧视还是无处不在随处可见。
这是这部电影的另一版海报,一部女权色彩如此严重的电影还能搞成这样,想起来都好笑讽刺意味很浓。
范宁的角色在这部里戏份远远大于盖尔斯,而海报中和打酱油差不多的雪诺躲在了盖·皮尔斯的身后,商业宣传把吸引观众的卖点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无可厚非,这就是现实。
天王和天后区别很大,同一级别的几位天后片酬加起来才能赶上一位天王,在女权运动轰烈烈的搞了一百多年的欧洲和美国还是如此,更别说我们这种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了。
鲤鱼给《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评分勉强7分,中肯点也就6.5分。
在我心中的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女权主义电影。
就电影技巧来说,人物性格的爆发太过突兀,逆来顺受的受气包,瞬间小宇宙爆发,半程开挂变成势不可挡的奥塔曼之母大杀四方,这种剧情太过漫画风格。
激情杀人砍死一个两个,还是有可能的,招式凌厉的虐杀一群仇人,没有杀人狂的本质绝对做不到。
作为一部优秀女权主义电影,很重要的特点是要深刻反映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前半段好像在说这些,可惜交代的混混沌沌不清不楚。
偏远,封闭,愚昧的环境设定,已经使电影不具有社会的代表性,而一对懵懵懂懂精虫上脑的兄弟也不具有男性形象的代表性。
相比之下《她》就非常出色,社会各个层面对于女性的压力都清晰的反映了出来。
这部在这点上更为优秀。
这部虽然将时间点定在一百多年之前,可是这些压迫到如今有所减轻却没有根除。
这部脉络清晰的将,宗教,父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反映了出来。
盖·皮尔斯牧师的身份代表宗教压迫,他在殴打妻女,和女儿乱伦时都能引经据典的背诵大段经文,鲤 鱼不是教徒不知道他背的真假,但是导演的用意我可以体会。
这里没有宗教歧视的意思,鲤鱼虽然没有信仰,可是生活有很多有宗教信仰的朋友,鲤鱼觉得他们在精神层面上是高于自己的。
可是不要忘了现在还有很多的极端宗教存在,一夫多妻制,荣誉杀人在很多教义里是推崇的。
即使没有宗教信仰的国人,把三从四德视为美德的大有人在,三从四德究竟说些什么可能倒是没几人认真想过。
盖·皮尔斯的形象同时又是父权压迫的象征。
顺便说一句电影的叙事结构,电影分为四章,非常工整3214的格局,开始和结尾叙述人旁白的完全衔接,精细的像看上个世纪的欧洲小说。
父权对于子女视为自己可以任意支配的财物,而忽视子女精神意志的独立性。
这个说实话现在是非常严重的,我肯定不是一位保守僵化的父亲,可我在管教儿子时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
事后虽然有所反省可从来没对孩子表露过,而且不能避免下次不犯。
以点带面,我是爹,我管你是为你好,不听我就揍你。
可能是很多父亲潜意识的想法,可是当爹的错了呢?
当爹就永远正确?
这个概念已经荒唐的可怕了,电影里盖·皮尔斯也是当爹的。
社会压迫,电影中有两段因为妓女伤害嫖客而被惩罚的戏,一个被吊死了,一个被割去了舌头。
最后莉姿的结局也是关于社会压迫,嫖客和男人的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这个当然有时代性,现在不存在了可是在电影的背景中,这种压迫感却是铺天盖地全方位的。
有评论说这是部荷兰西部片,通心粉西部片,寿喜烧西部片也好,都要有西部片的价值观在里面。
说这是郁金香西部片定义搞错了,电影唯一的一次决斗,要为女性伸张正义的老人枪还没拔,就被妓院老板的同伙用步枪干掉了。
莉姿的男性家族成员无一例外的被她的变态老爸用千奇百怪的方式挂掉了,导演清晰的告诉观众面对恶魔女人不会因为男人的保护得到救赎,这个不是西部片的价值观。
即使电影有西部的风光,布景,服装可这不是一部西部片。
所有的女权主义电影都会试图为性别歧视找寻出路,这个课题蛮大的,恐怕最权威的的社会学专家也给不出准确答案。
还是先说说《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
关于这点我一直怀疑导演是想拍一部关注女性的电影,还是压根就想拍一部血浆浓厚的商业片。
以暴制暴绝对不是女权主义的初衷,这个压根女性就在生理上处于弱势地位。
没有热兵器的支撑,女性对男性如果不是偷袭,女性成为被害的几率远远高于对手。
我不是和平主义者,有些仇恨要手刃仇人,而不是依法严惩我从潜意识是认可的,可我的价值观里是完全否定仇恨无限度扩大化的。
我被人侮辱压迫忍无可忍,就放把火点了仇人房子,烧死仇人老婆孩子制造灭门惨案,这在我这绝对不是复仇,这就是变态杀人狂。
豆瓣评论有女权主义大爆发男人都该死的论调,点赞的还不少,这话是女人说的吗?
杀光之后女主注定的结局该是如何,女权主义就是一起毁灭吗?
女权还是法西斯?
想起另一部豆瓣评分非常高的韩国电影《恐怖直播》,看过一遍记不准确,大意是社会体制对一群蝼蚁残酷压迫和剥削,其中一只比较血性的蝼蚁不断残杀身边的其他蝼蚁报复社会,可能也杀了几只螳螂,蝙蝠之类比蝼蚁大点的,但是大部分还是蝼蚁。
报复也谈不上要一个说法,暴力版秋菊打官司,韩国媒体非常有良心的对此进行了直播,我们没有这种直播,我们有肿菊,于是我们这些蝼蚁就跺着脚为韩国呐喊助威,于是一部热血的伟大电影产生了。
《悍女》在复仇这点上和《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完全是背道而驰,这部其实就没有复仇,莉姿一直就是在逃亡,压根就没有能力去想要复仇,莉姿的抗争,是坚韧的,无声的,从未屈服的。
盖·皮尔斯的所作所为更跟复仇没有一丝关系,他只不过是变本加厉用更加变态的手段来迫害莉姿。
虽然有莉姿爆发的一枪,可是电影的结局还是压抑的。
这是一部讨论社会问题的电影,负责任的安排,男女平等今日仍然没有实现,革命尚未成功,姐姐妹妹仍需努力。
压抑的氛围贯穿整部电影注定这部在豆瓣的评分不会太高,能够勉强爬到七分已属幸运。
因为更多的人喜欢在意淫的层面上得到情感宣泄后的快感,而不愿直面残酷的现实。
一部女权主义电影不是只有女性观众,不是讨伐男权社会的檄文。
而当男性观众看过之后也同样感到压抑的时候意义更大。
让男人体会女人的痛苦远比跟男人宣战更加有用。
生活里像盖·皮尔斯这种变态很少见,每个男人都有自己需要关爱的女人,母亲,姐妹,爱人,女儿,当看过一部女权主义电影之后的男人,会反省自己在潜意识的大男子主义会伤害到自己爱的女人时,这部电影的意义更大。
一部让我看过后能够思考的电影我就认为是一部好电影,这部看过后我一直在思考男女平等的可能性。
我觉得男尊女卑是因为几千年人类文明的社会化生产中体力劳动占有决定性的地位,而生理条件让男性自然而然的处于绝对优势,所以男权社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不再依赖体力优势的推动,男性的优越性也就会越来越弱化,最终男女平等会实现的。
只是时间可能会久一点,作为男权社会的既得利益者,这个我不是很着急。
这不是我无节操,这就是绝大多数男人的想法,既不是男权主义者,也不会为了女权主义呐喊疾呼。
鲤鱼的微信公众号:lydysc2017
首先摄影光线,色调我觉得是完美契合本影片的。
绝大部分画面整体感觉非常柔和,散发出一种古典的气息,映衬了本片讲述的时期正是男权为上的旧时期。
但是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处理,比如两个女孩在草地上畅想自由时的明媚,女主女儿最后寓意希望的阳光感,还有牛仔推门解救女主时候的短暂曝光……等等细节的处理都值得点赞。
然后剧情安排,采用了一种分节倒叙穿插的方式,让人对悲剧发生的缘由有一次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印象和思考更深刻。
影片立意还是在女权的支持吧。
毕竟畸形的宗教信念酝酿了太多的悲剧,不仅迫害了女性,更压抑了人性。
信仰与自由是平等的。
今天静静看完这部片子,心里久久难平,电影不可能使每个观众都能读懂编剧、导演的意图与表达,无论如何,从影片中我感受到女主不屈的意志。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很多次为女主捏了把汗,她沦陷在绝望中但脸上毅然沉着,这是一个悲哀到极点的女人,从小坎坷命运的她铸就了其坚毅如钢的性格特点,故事中她极力保护着自己的家庭。
可以看到她是多么厌恶上天的不公,为了这份爱与绝望,最后无比平静的跌入湖底。
当看到影片最后,这种悲剧的结局却并没有让人揪心难过,相反是一种释放,或许此刻,一切才终归平静。
剧中的神父即女主的父亲,看到他的时时刻刻让我都在颤抖,冷峻毫无表情,即便在夜光下的剪影都充满冰冷气息,极其到位的充斥着整个影片到最后,这种冰与火、爱与恨的对比,无形中使整部影片大放异彩。
无论从摄影还有情节刻画,我相信,都是我无法忘怀的一个经典。
面对人生,更是一种激励。
最后忍不住说一句:达科塔·范宁长大了,更加动人。
(原载威尼斯电影节期间的腾讯娱乐报道)在意大利的“通心粉西部片”、日本的“寿喜烧西部片”和印度的“宝莱坞西部片”之后,从此威尼斯影展又出现一部鲜见的“荷兰西部片”——《悍女》(Brimstone)。
它是荷兰导演马丁.寇霍文在成名作《战时冬天》后,就一直想实现的一个类型片梦想,同样将故事背景置于19世纪粗野的美国西部大开发,却有自己独特的讲述方式。
至少从剧组构成看来,它真的不该算是一部美国片。
除了上演残酷对手戏的父女主角盖.皮尔斯和达科塔.范宁之外,其余的工作人员,导演、编剧、制片、摄影、剪辑、化妆、美术、服装设计、声效、作曲,以及绝大部分配角,都是实打实的荷兰人,故事也是关于荷兰移民的。
甚至于影片取景,完全没有美国西部,而是在德国、匈牙利、奥地利以及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大区那块欧洲唯一的沙漠中本纳斯拍摄完成(影迷所熟知的莱昂内意面西部片同样取景于这块沙漠)。
《悍女》有着《暴雨将至》式的因果倒叙再顺序结构。
全长150分钟的片子,被近乎工整的分为启示(Revelation)、出谷纪(Exodus)、创世纪(Genesis)和报应(Retribution)四部分。
荒凉却不失和谐的小镇上,其乐融融的生活着哑女Liz和她的一家人,一天,像是来自地狱的传教士出现了,唤起一段交织漫变态亲情、逃往旅程、伤害与复仇的暴力史。
故事以西部片里鲜见的女性视角徐徐展开。
在第一段“启示”中,我们看得出达科塔.范宁饰演的哑女,明显有着一段不可告人的秘密,在农舍中的日常中,儿子经常不满的抱怨,“她不是我妈妈”。
传教士带着复仇之火前来,通过极其画面极其虐心的残杀,让这一开篇更像是一部制作精良的B级电影,犹如《冥间幽灵》和《千尸屋》。
第二段“出谷纪”则是Liz失声之前,那时她还是一个叫Joanna的小女孩,蓬头垢面的被广东移民卖到妓院,并在男尊女卑的荒蛮社会闯下大祸。
这是最像传统西部片的段落,有着推门而进的追杀、大街上的拔枪决斗。
第三段“创世纪”回到Joanna的生活原点,一家荷兰移民在变态父亲主导下的毁灭故事。
这本该是一个让人心碎而难过的故事,却因两张熟面孔配角的出现引发了笑场。
谁让《权力的游戏》影响力这么巨大,导致剧中新人演员的形象就这么被定格住。
什么都不懂的雪诺(基特.哈灵顿)扮演了一个避难劫匪,什么都不穿的红姨(卡里斯.范.候登)则成为Joanna的悲剧母亲。
回归正叙时空的第四段“报应”短促而干净利落,《荒野猎人》式的追杀和反击过后,正面形象的角色却也得遭至不公平的“报应”。
全片就是一支结构工整、节奏畅快、旋律动人又情感饱满的四乐章交响曲,笃定的主部主题,应该有个从宗教意义上对片名更为恰当的翻译——地狱燃火。
因为在《圣经》当中,Fire and Brimstone,指的就是神之愤怒,以及传教士运用关于审判日和永恒诅咒的生动描述,来鼓励信徒忏悔。
片末也确实燃起一团熊熊烈火,正直与邪恶、上帝与魔鬼,似在火焰的两头,高温却也灼伤着周围无辜的一切。
好吧,我反正觉得这部片子的观影感觉是十分不友好的,也不知道女主上辈子是遭了什么罪,摊上这么个变态老爹,从头到尾一直都在杀杀杀……电影总体来说完成度还是可以的,但是!
你玩章回体分3214没问题,你镜头影像画面十分有感觉给你点赞,可你玩弄观众智商就是你的不对了……老盖惨遭割喉依旧坚挺(本片最降智商的地方,编剧你想让他不死,干嘛非要设计割喉??
往他胸口扎一刀子也行啊!
),女主不知补刀的重要性(这个情有可原,因为当时她也慌得不知所措),可怜的雪诺同志身为江洋大盗却因为话多而遭神父成功反杀的吐血套路(你丫的就不能先打一枪,想说话先往腿上来一发也行啊!
)……实在是让我想要笑场。
故事就不多说了,是个人都能看懂,但是在一些情节逻辑上实在是让人不免吐槽。
《国王的演讲》中风流倜傥的爱德华八世在本片中化作长着一副禁欲苦逼脸的变态神父,然而他不仅会背《圣经》,还长个一身腱子肉,精通潜行,暗杀,狙击,钟爱各种酷刑,哎我去,还以为他主业杀手副业神职呢。
看到有人吐槽盖皮尔斯的演技,本人也不是专业的,不过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
仔细想想这种变态角色,《老无所依》里的哈维尔巴登长得太邪,《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加里奥德曼又太癫狂,想来想去一时半会儿还真找不到一个心目中合适的人选(肯定是我看片太少了,见谅……),盖皮尔斯这种看似一脸苦逼正直的造型还是很好地把这个人物内心的肮脏和险恶给藏了起来,如果硬要挑刺的话,也许就是他没有很好地表现出这位病态神父内心的挣扎吧?
……(毕竟大部分时间都揣着一幅一模一样的表情,在扮狠的戏上也有用力过猛的嫌疑。
)哦当然,从角色塑造上来看,这个角色也许根本挣扎不起来……因为这个男人将自己的兽欲和本性掩盖在宗教的外壳之下,他对圣经过分愚昧而极端的解读,使他假借神圣名义行罪恶之事。
他的人物形象没有丝毫一处地方值得同情。
在片中,他逼死了女主的母亲,害得女主离家出逃,然后一路追到妓院,杀了女主的好友,间接害女主割掉自己舌头,接着又找到女主安身的小镇,杀了她丈夫,烧了她家房子,最后在逃亡路上还射杀女主的儿子和公公……这究竟是有多大仇啊……这个男人双手沾满了鲜血,罪行累累,以至于我觉得最后他浑身着火,被一枪轰出屋外的死法实在是太便宜他了,还让他嘴里念念有词说着自己“没爱”,我的天,这是还打算给他洗白吗!?
本来还满心期待能有一场血战的我(好歹你得给我见点血啊,捅上几刀,挨几个枪子儿),看到这个结局是不能接受的……影片毫不避讳一些极度刺激感官的镜头,胎死腹中的绵羊,肠子抽出来绕颈三圈,割舌头(还是女主自割,想想都痛),雪诺杀完人分尸喂猪吃,神父鞭笞女主女儿(小女孩这么可爱),不得不说在相对漫长的影片叙事中,这些内容还是能很好地调动观众的情绪,在节奏的掌控上游刃有余。
不过还有一点想说的是,这个结尾实在是有点恶心了,这是部带有女权色彩的电影没错,但是在看到这么多无辜的好人牺牲,女主终于从一生挥之不去的阴霾中解脱之后,她还是难逃法律制裁。
导演是想通过这个结局说明什么?
有人解读为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注定是要付出流血和牺牲的代价。
恕我不能完全接受。
女主的出逃和抗争,都是对暴力和压迫做出的本能而被动的反抗,这其中源自本能的意味要大于觉醒,私以为,任何正常人放在女主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势必都会做出必要的回应。
女主这短暂的一生中,亲眼目睹了身边这么多她爱或爱她的人离自己而去,而她只是想要一份平静自由的生活,结果依然没能逃脱宿命般的死亡,随着她最后的一跳,之前一切的努力都化作虚无。
既然女主一定要死,与其让她带着镣铐被捕,还不如让她在与父亲的搏杀中同归于尽来得更加戏剧化。
这实在是太压抑绝望了……我需要看本鸡汤治愈一下……想说的就这么多,思路有点乱,有些方面理解也可能有所偏颇,大家随便看看吧~~
<悍女>/
Brimstone,《悍女》,看到一半的时候想弃,觉得故事太悲惨又太闷。
但是看到最后觉得还是很精彩,今日文明社会中女性所享有的平等权利,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历经数代人,一步步争取而来。
这其中的代价,不乏鲜血与生命。
看到有影评说Anna逆来顺受,我觉得不是。
在她的年代,受到社会和信仰的双重局限,在认为服从丈夫乃是天职的信念下她已经做了最大程度的抗争,最后更是以当众自杀来羞辱丈夫,Joanna的坚忍何尝不是遗传自这位外柔内刚的母亲。
想起另一部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电影《妇女参政论者》。
《悍女》是以美国西部淘金时代为背景,虚构了抗争命运的一对荷兰移民母女,而《妇女参政论者》则以真实历史人物入镜,演绎两位以一己之力推动历史进程的英国妇女。
今日我们可以平等接受教育、自己决定是否结婚、选择什么工作、发表个人观点、四处旅行等等,这些现代社会再平常不过的生活方式,在并不久远的过去都曾经是女性遥不可及的梦想(即使当下,在这个地球上,不能享受这些个人权利的女性还有很多)。
没有什么不可能,也没有什么救世主,所有的权利,要靠自己争取。
饮水思源,对所有与时代抗争过的女性,我们都应感激她们的付出,记住她们的故事是表达这种感激最好的方式。
5分,西部无法无天的压抑年代。
这和斯隆夫人是表现女性(女权)的两个极端,都会使现代男性感到不适一个是就差一个鸡巴(影片中台词)的现代女强人,另一端就是丛林社会被践踏的妓女。。。
该片是以妓女为主线的#不可饶恕#。
未及优秀的原因是太强调篇章的平均划分,影片第一部分无根由前述太长(40多分钟)。
正述开始,影片才变得精彩。
【分数范围5-6分】
披着宗教的外衣的伦理剧。
但是电影的色调阴暗,看着不爽。
女主达科塔·范宁是天生的演员,起步阶段就与西恩·潘、罗伯特·德尼罗、丹泽尔·华盛顿等多位演技派演员合作,表演天赋很快为人知晓。
她此后的表现也没有让人失望,一路走得相当平稳,长大后在角色方面也顺利进入成年人的世界,转换并无困难 。
达科塔·范宁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淡定,懂得如何在聚光灯下呈现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
《猎人之夜》的ultra Violent版变体,最后一章,连构图都直接扒了,又有点《杀死比尔》的意思。可惜导演才能有限,跟之前的《战时冬天》比,剧本已经超水平发挥,视听语言赶不上趟,音乐铺的那叫一个恶俗。
就是一二流迷你剧,打乱时间线分个章节就颤颤巍巍上了台。近几年西部片旧中翻新做得最棒的还是要数《幽暗山谷》。
天惹
对比 亡命徒与天使。究竟要怎样才能逃脱魔爪。看着亲人一个一个被杀死,TA才只是个孩子。如果你是女人,你绝对不会想要回到过去,那个时代,12,13,14岁结婚生子,生孩子更是听天由命。你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幸运。如果生在西部时代,有一个极端控制欲,伦理残缺,女人就是无条件满足男人的欲望,不允许一丝反抗的道具。It is woman&#39;s fate。无法反抗的命运。无论何时何地,必须是肯定的yes,否则抽出皮带,不分场合,后背的累累伤痕,魔爪伸向女儿,窥视女儿换衣,让女儿帮着洗澡,对母亲施加刑具——闭嘴。嫖客可以肆意侮辱虐待残杀妓女,稍有不配合,割舌,毒打。Men is rule over woman. As life progresses, images blur. All that remains
尸体横野,一言不合就丢命,割舌头、上绞架、被分尸喂猪……电影刻画了一个以父、上帝、法律之名行暴力之实的荒蛮世界。一部女性处于绝对绝对绝对失语、绝望地位的电影。导演似乎并不想节制篇幅,也不想克制这种对男权的鞭挞,只有少数几丝如风中烛火般的希望。盖-皮尔斯能竞争影帝?
如此级别的制作,就因为对剧本情节编排逻辑的严重不考究,导致本该无限接近于杰作的片子竟然戴上了低智惊悚悬疑B级片的内核,范宁的表演更是时好时坏,要么过了要么不够,唉,可惜了,不清楚是否是因为换角造成的不适应,不过原定女主是米娅,光是想想都赶脚略惊;总之这类主题还是很可看的
2020.04.20新冠肺炎期间的第103部片子.故事完整,时间线安排的很妙。2020.10.22二刷
看的时候只感觉离谱她爹这么难杀嘛?后面渐渐想明白了 她父亲的形象不简单是个人物 而象征着社会的父权 强权 神权等等对女性的压制和折磨 四个章节正象征四种不同状态的女性生存方式、控诉与反抗 这样看看立意还挺有意思
导演兼编剧的主要论点就是,女人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真是悲惨!心塞!
那个年代的宗教远比电影里的还要恐怖,而且影响人们到现在…老婆不比上帝重要??咋想的…好好地家庭玩散了。
美国西部拓展史之女权的斗争
愤然离场。@Venice
如果是迷你剧的话这个节奏就还可以接受。电影实在就太慢太烦人了。想起“Day of the Outlaw-1959”。前面太刻意压抑,最后又没有这么足够的爆发力。疑点重重,看得很烦。
毫无意义,为了变态而变态
范宁的戏路我真是看不懂了
从她妈,到她,再到她闺女,三代人从逃避软弱到战斗不息,再到坚强成长,到第四代,也就是片尾的小女孩,才终于能摆脱那股邪恶力量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使命,不逃避,才是人性价值得以彰显的所在。
很好看啊!
太虐了!虐心 (&gt;M&lt;)
一百个人看一本书就有一百种感悟,过度解读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