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Pretend It's a City,Fran Lebowitz: Si c'était une ville...

主演:弗兰·勒博维茨,马丁·斯科塞斯,Michael Alexis Palmer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剧照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2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4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5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6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4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5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6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7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8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9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20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剧情介绍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Netflix纪录剧集《假装这是座城市》(Pretend It' s a City)聚焦作家、评论家弗兰·勒博维茨,看她游走纽约,发表对一切事物的看法(“我充满了各种看法”),和她心中的纽约生活是怎样的(“纽约的千万人中,唯一一个看着自己在往哪走的人就是我。我要起草一份宣言,标题是‘假装这是座城市’”),有趣。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日落家园第三季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疯狂暑期之哈喽怪物失控的布朗森十里桃花后传杀无赦II逃亡之路恋爱101度小孩也疯狂鉴心天堂90分钟最后一个教父爱的平方2命中注定那头鹅最佳情侣火海凌云路线脱离十字架与吸血鬼使命召唤勋章冷案逝者难眠神鬼愿望尘网曦光废柴联盟第一季中国式关系为你而来母亲的飞机场宜家:组装帝国最后之时僵尸大屠杀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长篇影评

 1 ) 我期待看到的女性公众人物形象

这是一篇3.8妇女节特辑,关于《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的影评。

她是谁Fran Lebowitz (1950年10月27日-)美国作家、演讲家、业余演员,她也是女权主义、同性恋,她为Aids群体发声,评论是她的工作。

代表作包括《都市生活》(Metropolitan Life, 1978年)和《社会探究》(Social Studies, 1981年)。

这部传记式纪录片由Martin Scorsese导演,每集30分钟左右,共7集。

每集围绕一个大主题,以和Fran对话或采访的形式,讨论她的人生哲学。

纽约一直是Fran创作的母题,因此纪录片也围绕纽约展开,从艺术、大都会交通、金钱物质房产、谈到健康、书籍、生活等等。

Fran因幽默讽刺的谈吐并总有新观点和视角出名,幽默却不浅薄或讨巧,这部纪录片也将她的此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程小Trick不断,全剧总会伴着着Martin或观众的笑声,看到有个短评是“一直担心Martin会笑背过气” 觉得太可爱了哈哈哈。

Reviews第一个印象深刻的点是Fran谈及很多对年轻人的观点,比如地铁上所有人都在看手机,路上总有一心多用,描述精准、充满画面感,Fran另一个特征是她很抵触互联网技术,她从未拥有过打字机、电脑、手机。

关于她对Judging的看法也让我非常有感触,现在的网络环境让很多人失去了这一技能,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不再评判。

评判从不是坏事,糟糕的是不会正确的Judging,我们更应该评判的是作品本身,而不是作品背后的人。

Fran讲故事的能力真的太强了,当然她也说,很多人问她如何变幽默,这就像成年后要长个一样难(So I quit immediately hahaha!)。

她总会对那些看似习以为常或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现象发表观点,在她的描述下,才醒悟该行为有多么不可理喻。

Fran热爱写作,但是当她发现写作变成工作时,就不再热爱工作。

她说她唯一想做的事是成天躺在沙发上阅读,但是没有这种工作,如果有的话她早就有钱买房子了。

看到这里我真的笑出声,好的全世界的打工人都一样,我心满意足了(不是

艺术的慰藉从来不是让人大彻大悟,让我们对生活多一点点热爱、反思和精神被满足的愉悦,这就够了。

不得不说,整个纪录片我最最最喜欢的还是最后一集Library Services,Fran探讨了书籍对她的意义,Fran说“无论你是谁,你拥有的只是自己的人生,但在书中,你有无数种活法。

对我而言,读书是一种变得富足的办法,也许这就是我从不关心钱的原因。

因为只要你能读书,你就会非常富有,我的意思是,如果你一直读书,就不会想金钱,金钱不重要,但读书就很重要。

”“说话前先思考,思考前先读书”这点对年轻人更加重要。

我期待的女性公众人物形象之一观看传记作品,比起共鸣,我更期待的是了解我未曾经历过的生活方式,作为探索更多可能性的范本。

从第一夫人Michelle Obama,火遍文化圈的埃琳娜·费兰特,到学术圈的上野千鹤子,我总是期待在公共作品中看到更多元的女性形象,她们的成功不是基于完美的身材,我指的是,不像超级英雄电影或综艺节目中的女性,身材姣好和貌美是作为成功女性的必要条件。

Fran在出版第一本书并且走红后,她的穿搭也成为她的icon之一。

每次看到她慵懒地坐在椅子上畅所欲言,说起她20出头刚在纽约当司机的日子,那一刻我明白,她始终是自由的,身体上精神上都是,没有什么能禁锢她,哪怕纽约本身。

此外Fran作为女权主义,也谈及了对#MeToo的看法。

一直认为20世纪后半叶很有魅力,那个时代造就非常多有创造力的艺术家,Fran便是其中之一,当她在回忆80年代的事情时,我发现她从未衰老。

Here's toToniMorrisonFran和Toni Morrison一直是非常好的朋友,这部纪录片也是为了纪念她,在全剧快结束时出现“In loving memory of Toni Morrison”,那一刻我热泪盈眶。

Toni Morrison:“When you get these jobs that you have been so brilliantly trained for, just remember that your real job is that if you are free, you need to free somebody else. If you have some power, then your job is to empower somebody else. This is not just a grab-bag candy game.”

致敬 Toni Morrison.祝所有女性节日快乐The End.

 2 ) 生活在纽约的都是勇士

When people say why do you live in New York, you really can't answer them, except you know that you have contempt for people who don’t have the guts to do it.

尽管弗兰和很多New Yorker一样,吐槽的同时也深深爱着这个城市。

但生活在纽约,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弗兰说没有人担负得起纽约的生活,这也许是真的。

纽约的房租有多可怕,一个人生活起步价2000刀每月,走运的话。

以我现阶段的工作,在纽约能找到最好的岗位开价7万美金每年,平均每月不到6000刀,也就是说工资的一半要用来交房租。

这也许还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但这样的房租价格(2500刀)只能住合租的公寓,我或许能租个卧室,而我的客厅会有一张床垫租给付1800刀每月的租客。

屋里没有洗衣机,我得到公共的洗衣房去洗衣服,运气好的话地下室就有,否则就得去几个街区外的laundromat,当然都是收费的,一次大概5块钱,只收硬币。

我最好提前备好零钱,因为laundromat的ATM取钱是收费交易。

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吗,想象一下在冬日一个下雪的夜晚挑着两个大袋子揣着一口袋叮呤咣啷的硬币走过几条有抢劫犯出没的脏兮兮的街道,就为了洗几件该死的衣服... 你的公寓有老鼠?

闻起来像大麻?

暖气像摆设?

太正常不过了,这里是纽约。

我曾经抱怨过巴塞罗那地铁里的尿骚味,但是跟纽约比起来,所有城市地铁的肮脏程度都是小巫见大巫。

与巴塞罗那和伦敦地铁那种单一的尿味不同,纽约地铁有一种特殊的臭味,大概是混合了二手烟,流浪汉,狗,老鼠,大麻,酒精,呕吐物,奇怪的香水,和各种体液的气味。

像所有大城市一样,地铁车厢总是非常拥挤,神奇的是卖艺的人还是能够自如地穿梭并表演着各种高难度动作,从乐器到吊环到空翻,纽约地铁无奇不有。

有朋友提醒过我说,千万别走进空无一人的车厢,因为那节车厢一定有鬼。

他大概是对的,我就遇到过一次,在拥挤的地铁找到一节空车厢,走进去之后一股刺鼻的氨味扑面而来。

如前所说,这哪有地铁平时的气味可怕?

但那一次的浓度,好像打翻了实验室里所有的尿液样本,形成了一个天然结界,把所有试图闯入的凡人一并轰了出来。

车厢里只有一位年轻的妇女,疑惑地看着所有夺门而出的人不停地问"what is wrong???" ...她大概是一位仙人吧。

纽约地铁还有一点很奇妙:坚持使用过时的刷卡式纸质车票,即使你买的月票,也是那张没有任何区别的黄色卡纸。

这张纸一次刷成功的概率及低,常有那种连刷几分钟都没刷成功的情况,把跟在你后面等着乘虚而入的逃票人员都气得直骂脏话。

我的朋友Blaise,土生土长的都柏林人,二十年前选择搬过来做一个New Yorker。

她说纽约的脏是"liveliness",街道上的污水,垃圾,老鼠,噪音,都是生活气息。

我无比认同,但我可能永远无法像她一样热爱这种生活。

最让我感到害怕的不是犯罪,而是毫无掩饰的生活的残酷。

纽约的街头有无数无家可归的人,他们常常衣不蔽体地,以各种姿势盘踞在地上,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每个城市都有一些“住在街上的人”,但他们通常零星地分布在遮蔽的犄角旮旯里,不怎么引人注意。

而纽约不同,“街上的人”仿佛是城里的游牧居民,他们在各个街区形成了自己的“community”。

与所有人一样,他们出没在脚手架下的人行道,地铁站,超市和博物馆门口,中央公园,第五大道,时代广场...暴露在无数游客的目光中。

纽约客们,抱怨着系统的问题,同情着他人的不幸,却用一种视而不见的方式,与“街上的人”互不干涉的共享着这个城市。

在我所生活过的六座城市里,没有一个像纽约这样把污秽,贫穷,饥饿,死亡,老无所依...所有生活的黑暗面如此直接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而我却是那种“把灰尘扫到地毯下面”的人,注定无法直面生活的真实。

我曾对一位DC长大的朋友说,每个美国年轻人都应该去纽约体验一下真实的人生。

她笑了,意味深长地摇了摇头。

如弗兰所说,选择生活在纽约,需要太大的勇气。

BTW,"Blowin‘ in the wind"有没有可能是迪伦对纽约狂风的抱怨?

 3 ) 推荐13部关于纽约的电影

8.0 纪录 纽约街景地铁景象画外读信 信中的人情冷暖与异乡画面交叠 对异乡的感受每分钟都太真实 写给母亲的诗 像是杜拉斯的影像书写 用声画对位展现浓烈乡愁7.5 爱情文艺 献给雨天曼哈顿的情书 闪烁着梦幻光彩 对爵士乐的钟情 讽刺电影圈百态 十年来最刻薄最可看 就爱灰色天空和虚伪的人们 极尽浪漫与自嘲的剖析 质感轻盈又沉重6.7 急救医生无力回天时的无奈崩溃 不再拘泥于救生才能打开心结 用通灵的眼透视挣扎的灵魂 纽约底层人民的血泪众生相 夜戏堪称典范 地狱般残酷而浪漫6.0 童年 迷影博物馆听障 影像声音设计顶级 给默片和纽约的情书 彩色黑白两条线交叉剪辑 无声的倾诉很动人 奇巧而真挚6.3 犯罪悬疑动作小说改 剧情人设到位气氛超棒 灰暗冰冷的格调 独具一格的惊悚气息 节奏优美人物塑造传神 细节处处体现90年代的纽约 小男孩极为出色 男主越老越有劲7.1 犯罪悬疑人性黑幽小说改 拆迁故事 城市建基于罪恶的土壤上 复原50年代的纽约油彩饱满 爵士乐大赞 配乐与画面相互缠绕的段落太妙 妥瑞氏症演得神灵活现6.8 将中产送回过去重审自我 少年向往中年的成就 中年追忆少年的轻狂 非常纽约充斥着小资的自恋和自怨自艾 嘲讽攀龙附凤现象更衬出真诚干事者的落寞8.3 歌舞爱情 艺术家纽约生存写照 立意表演无懈可击 生活化贴近真实 感人至深久久难忘 人生态度令人感怀与热爱 主演全是96原卡8.7 喜剧 电视剧版纽约我爱你 关于爱的8个真实故事 缘分奇妙至极 让人蠢蠢欲动有所期待 认清和找到自我 不管和谁在一起都不放弃自我 细节很动人8.4 纽约色情产业浮世绘 自由放纵的70年代 商品社会脆弱的亲密关系 客观剖析底层被欲望驱使的人生 有种真实残忍的美感 露鸡比露奶多7.6 爱情 12个短片 写给纽约最奢侈的情书 市井百态尽显其中 更具包容性风格更多元 用快节奏叙述自己的特立独行 段落之间缝合漂亮互有交错 极具文艺范又不乏浪漫气息7.2 三段式文艺小品 三个纽约客的故事 风格各异个性十足 伍迪·艾伦最戏谑最生活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女儿的私人童话 马丁·斯科塞斯镜头音乐相得益彰真性情7.6 喜剧默片 写给纽约的情书 献给默片的挽歌 旧事物拼命坚持也不免淘汰 小聪明的桥段结合的太微妙 细节充满创意和灵感 外景保留了大萧条前期的纽约欲知片名,加入Q群:70字标签检索群(643753465)。

我给几万部电影做了标签,长度70字左右,能让人在1分钟内了解作品的优点,支持任何关键词检索。

 4 ) 为什么犹太人不吃培根,因为太好吃了-《假装我们在城市》分集金句整理(更新中)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于今年1月在Netflix上线,是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和作家弗兰·勒博维茨共同出品的纪录片,其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并夹杂着一些采访和提问来呈现弗兰·勒博维茨对纽约生活的全方位吐槽。

在近期的美国娱乐节目《周六夜现场》,一小品对《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进行了恶搞。

小品全程是Fran随便讲几句,Martin都狂笑。

当我看完全七集纪录片后,发现SNL小品的演绎太精准了。

弗兰是谁弗兰·利波维兹(Fran Lebowitz,1950年10月27日-)是一位美国作家,演讲家,业余演员(曾在《华尔街之狼》扮演法官)。

代表作有《都市生活》(Metropolitan Life,1978年)和《社会探究》(Social Studies,1981年),弗兰自称花了十年生闷气后又出了儿童书《Mr. Chas and Lisa Sue Meet the Pandas》(1994年)。

弗兰出生并长大于新泽西州,在被高中开除后,于1969年搬到了纽约。

为了维持生计,弗兰最初一开始做过清洁工,出租车司机和pornography写手。

在21岁时,她开始为一个小杂志写书评和影评,杂志的创办者就是查尔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的第四任妻子Susan Graham Ungaro。

查尔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 Jr., 1922 – 1979) 是一位美国爵士贝斯手、作曲家、乐队领队。

他被视为20世纪美国爵士乐的标杆人物。

随后,弗兰开始为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工作,写专栏 "I Cover the Waterfront"。

1978年,她出版了第一本书《都市生活》(Metropolitan Life)后,开始不断接受采访和上电视并成为当地的名人。

弗兰对她的犹太人身份的认同来自于其种族和文化,但与其宗教含义无关。

她自称从7岁起,她就已经是一位无神论者。

E01 Pretend it's a city 假装它是个城市弗兰被提问“你是怎么描述你的生活方式的”,弗兰回复道“我绝不会用生活方式这个词”。

弗兰被问“你会看不起人吗”,她回复道“有一些自命不凡是不好的,我的自命不凡不是针对你父亲是谁,你读的哪所学校,你在哪里长大,而是你是否同意我的意见”。

纽约地铁L线由于气味暂时关停了,弗兰说平时地铁车厢也不是紫藤味的高山村庄。

随后提到了911后的空气问题,即便在80个街区内人们都能闻到粉尘,Christine Whitman作为负责人仍表示空气没事,现在数千人得了癌症。

纽约生活物价这么贵,没有人负担的起,然而住在这里的八百万人somehow做到了。

弗兰说自己从未想生活在过去的纽约,这直接总结了一个半小时的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

E02 Cultural affairs 文化事务“为什么犹太人不吃培根?

因为太好吃了!

弗兰提到第一次(在某件事上)没有任何天赋是小时候学习大提琴,她随即认识到了自己可以通过练习能变得更好,而不是优秀。

大佬果真是早早就认清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事情了。

弗兰对于人们关于自己真正喜好但不擅长的事情的建议是,自娱自乐不要打扰他人就好,人们没有必要去展示任何事情。

她批评人们现在喜欢去晒任何小事。

“音乐家和厨师为人类大部分愉悦感负责。

在接受斯派克·李(Spike Lee)的采访时,弗兰表达了对艺术和体育的看法。

艺术是人们去观赏一个最终结果,人们会反复地去欣赏这个作品,但体育在于整个竞技比赛的过程,当比赛结束输赢已定,人们不会把这一场比赛再重新看一遍。

为艺术鼓掌,而不是价格。

弗兰提到了毕加索作品在拍卖时,当画作出来后现场是鸦雀无声,当拍卖结束后,人们为被拍出的高价鼓掌。

她对查尔斯·明格斯(20世纪美国爵士乐的标杆人物)的评价是个十足的吃货,让唐人街厨师都跑出来鼓掌那种。

一向目中无人的查尔斯·明格斯对另一位音乐家Duke Ellington却毕恭毕敬。

再自大的人都有一个其敬重的人物。

E03 Metropolitan Transit 大都会交通运输弗兰提到了纽约出租车司机开车太疯狂,她年轻的时候还谎称自己怀孕了,好让司机能够减速。

在提问环节,一个西班牙女人开始讲自己被警车撞,然后开始诉讼纽约这个城市。

弗兰和马丁忍不住打断,这不是提问,这是在讲故事。

一个地铁站为了重修关停五个月,弗兰忍不住吐槽这些狗狗的马赛克画像,在真正重要的问题解决前,艺术装置完全没有必要。

弗兰对于“度假”的态度也格外有趣,“我出门不是为了度假,而是为了赚钱,好让我能(不出门)继续住在这里”。

E04 Board of estimate 审计部门弗兰表示自己不喜欢写作,一直不满意自己的工作,随后意识到了自己就是讨厌工作。

弗兰谈到MeToo运动时,提到了反对浪潮(backlash)和撒谎的可能性。

她的态度更为细致和接地气,她的重点放在了普通女性上。

MeToo运动能够被引起重视是因为女明星们的参与。

要明确的态度是,这种演艺圈的潜规则当然是不好的。

对于女明星来说,你可以选择不去接某部戏而避免受到侵犯。

但对于在酒店整理床铺或从事类似工作的女性来说,她们很难有选择的余地。

弗兰说自己当年不去做服务员是因为要得到排班需要和领班睡觉。

E05 Department of sports & health 体育与健康部门这一集,弗兰表达了对现今的养生,体育,度假项目,和一些所谓的挑战的负面态度。

在接受Spike Lee的采访中,弗兰说自己讨厌体育。

她喜欢穆罕默德阿里不是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拳击手,而是作为一个有象征意义的人物。

Spike Lee说体育的意义也很有道理,体育给予了观众一份认同感,并且对于黑人来说这也是他们最先改变自身地位的手段。

就是他不断打断弗兰说话和咄咄逼人的态度有点烦。

斯派克·李,美国导演,凭借《黑色党徒》获第91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

而极限运动只不过是人为的,没有必要的,自我编造的挑战。

“挑战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不是你编造的事情“,并且现实生活就足够挑战了,这一段和小崔脱口秀说过的一段所表达的意义类似。

E06 Hall of records 户政部门开场弗兰说道,人会持续犯错,但年龄越大,能找的借口越少。

弗兰被提问有没有“guilty pleasure”,她说既然是乐趣,就不该有负罪感。

弗兰小时候到了7:30半就被要求上床睡觉,之后她问她妈为什么,她妈说过了晚上7:30就忍受不了她继续吵闹了。

片尾,弗兰说,真正年轻的人是意识不到年华逝去的,当你意识到了,证明你的年华(开始)逝去了。

E07 Library services 图书馆服务开场,弗兰被提问“你认为存在令人窒息的political correctness吗?

”,弗兰说我的呼吸很顺畅。

太佩服弗兰这种四两拨千斤的说话方式。

弗兰说,“如果你把一本书掉在地上了,你要亲吻它一下”,这是她在犹太教堂学到的对祈祷书的态度,她也将此应用到了别的书上。

弗兰在年轻时为安迪沃霍尔工作写专栏,声称二人关系不好。

在安迪沃霍尔(1928-1987年)去世两周前,她把她持有的所有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卖掉了了,为了支付公寓的维修费。

弗兰真是没财运啊。

二人的犹太人长相也太明显了!

1978年,当弗兰受邀为《新闻周刊》写专题,她的父母对此格外惊讶。

弗兰的父母不看《时代周刊》(因为当时的老板亨利鲁斯是反犹人士),但是看《新闻周刊》(Newsweek)。

其写的专题就是为青少年提供意见,在纽约公立图书馆售卖的冰箱贴上就引用了其中的一句话。

弗兰从成名到现在,她的服装造型和说话态度几乎没有变化,果真大佬在年轻时就决定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5 ) 假装我们在城市

pretend it’s a city.1. Do I tend to look down at people, you mean, am I a snob? There are certain kinds of snobberies that I think are bad. Of course those are not the kind of snobberies that I have. The kind of snobbery that I have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you know “who is your father”,” Where did you go to school?”, you know ”where did you grow up”. it has to do with “do you agree with me about this?” That’s what it has to do with it or “you think that? no.” Even though I know that people are very frequently very, not irritated it’s a to mild word, infuriated by me. It does somewhat surprise me because so what. Like who am I, am I making decisions for you? i’m not in charge of anything. I understand people being angry at me when I say things like “You should do this”, “This should happen” if people thought I could change it. But If I could change it I wouldn’t be so angry. The anger is I have no power but I’m filled with opinions.

 6 ) “忍受”勒博维茨,或“忍受”纽约

流媒体网飞(Netflix)最近推出了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拍摄的七集纪录片《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Pretend It's a City)。

在剧中,斯科塞斯与观众一道聆听他的老友、评论家勒博维茨机智风趣的谈话,时常大笑不能自已甚至肚痛。

这部剧集七集之间没有任何连续性,因此完全可以乱序观看,如果意在休闲,你可以拿它来杀时间;如果你是一个严肃观众,拿它当作一部《警世通言》来阅读也未尝不可。

谈论这部剧集理应有很多切入点,因为它实在是涉及了太多话题,而每一个话题又都在勒博维茨妙趣横生的言语中变得极富吸引力。

不过,笔者倒想从一个最细枝末节的地方进入这部剧集——在每集结尾的片尾,斯科塞斯都引用了意大利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名作《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中最著名的配乐。

费里尼拍了一辈子罗马,斯科塞斯则是一个老纽约,如果说前者用《甜蜜的生活》讽刺罗马人60年代初期荒诞不经、精神空虚的生活,后者在这部剧中使用它的配乐,意图也是不言而喻的:斯科塞斯无疑是想告诉我们,纽约是一个故事很多的城市,也是一个浮华荒淫的城市,这点在他拍摄的纽约电影《出租车司机》里有着极其血腥而深刻的呈现,相信观众对此绝不陌生。

第一集当中,勒博维茨火力全开吐槽纽约:地铁肮脏不堪、房租高到吓人、行人毫不礼让,甚至找不到洗衣房……几乎没有一样能如人所愿。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起中国的北上广,因为勒博维茨所说的这些几乎就是所有特大城市的通病。

不过,勒博维茨在调侃了一通之后,仍然觉得纽约对她而言具有无限的吸引力:如果不在这里生活,又能在哪里生活呢?

如果追求的是安静和干净,为什么会来到纽约呢?

“我自己就是一个来自又安静又干净的地方的人,”勒博维茨说,但那显然不是她所期待的城市。

纽约的吸引人之处,于她而言,恰恰就在于它的喧闹、它的丰富,甚至是它的肮脏和昂贵。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在这里生活下来的,但我还是活下来了”,就在她说出这句话之后,台下传来一阵会心的笑声。

勒博维茨绝不是一个怀旧主义者,她从不觉得过去更好,相反她认为纽约根本不存在什么“永久性”,变化才是这座城市永恒的终极魅力所在。

历史在变化中得以延续和书写,不变只能意味着可怕的安静与死亡。

乍看上去,评论人勒博维茨就像一个女版伍迪·艾伦:同是纽约人,都是犹太人,都有一副伶牙俐齿,甚至连面相都有几分神似,而且两个人最大的相似点是他们都非常焦虑,尤其是勒博维茨提到自己有一次在山中寻熊的经历时,她几乎是完全下意识地进入了这个话题,然后开始讲述自己是如何抓住向导不放,以至于向导开始怀疑勒博维茨是不是在勾引他。

当然,勒博维茨完全没有这个意思,她只是害怕、焦虑,而且我们也都知道,如果此时换作伍迪·艾伦,他大概也会这么做,虽然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像他这么惜命的人压根就不会冒险出现在危机四伏的丛林里。

某种程度上说,斯科塞斯拍摄的纪录剧集,不仅呈现了勒博维茨本人,更是借勒博维茨梳理了现代纽约的城市建筑、艺术、时尚、思想观念史。

在这部作品中,他穿插了很多历史影像,包括电视节目、纪录影像、电影片段、宣传片、广告等等,这些影像通常都与纽约有关,很好体现了时代氛围和纽约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勒博维茨则是这些素材的中心,将纽约的过去与现在连结起来。

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集大成之城市,纽约聚敛了全世界无数人才和财富,这一过程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已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

如果说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第一大移民国家,那么纽约就是这个国家中最具代表性的移民城市:斯科塞斯的父母即是意大利西西里岛人,后来移民至纽约。

移民这一身份,注定这个群体对金钱和地位高度敏感,而这在斯科塞斯的作品当中也是时有体现。

相比意大利裔的斯科塞斯,勒博维茨的身份更加复杂,所要面对的社会环境更加险恶,看待社会环境的态度也无疑更加复杂。

首先,她是犹太人,在片中她提及自己曾经听到过对犹太人的歧视性话语。

其次,她还是女性,在剧中她表现出对纽约女性地位的深刻认知,比如她痛陈很多女性为了获得工作不得不和身在高位的男性上床,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斯科塞斯所熟悉的影视行业,也出现在几乎任何行业,比如餐饮业等等。

最后,她也是一名评论家和知识分子,面对资本,她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比如她用一整集来表述自己如何看待金钱,如何为了买房而伤透脑筋等等。

诚然,勒博维茨的诸多看法并不直接涉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然而她也的确并不以严肃著称。

一个很好笑的例子是,在一场脱口秀表演中,一名来自西班牙的观众向勒博维茨发问,自己被一辆警车撞到,是否可以获得理赔,勒博维茨表示在这座城里“几乎任何事情都可以获得理赔”。

尽管没有明讲,但此处显然暗含着她对美国金融和政治的批判态度。

也正是从这些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勒博维茨所描述的早已超越纽约本身,抵达整个国家和时代的文化荒悖。

在剧中,她提及自己对当下美国人极其重视养生非常不解,表示自己烟不离口,甚至在飞机上都要抽烟(结果当然是被“高声训斥”);她对当代美国人的诸种生活方式极为不屑,甚至对运动本身也极为厌恶:她完全不理解拳击这种“斗殴行为”为什么会成为一种体育运动并赢得那么多关注,相比之下艺术作品则更加持久,因为它们可以留存下来并不断被观看或者聆听。

而在提及艺术时,她指认美国社会当中,艺术往往成为金钱和地位的花边。

“在拍卖会上,毕加索的画作出现时大家沉默不语,落槌之后大家却疯狂鼓掌,这难道不是意味着金钱比艺术重要得多吗?

”类似的观察不免具有调侃性质,但仍然可以称得上是对金元社会的绝佳观察。

勒博维茨的话语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她往往将评判隐于调侃,因此,人们获得的并非一种是与否的简单态度,而是更加复杂的思考的可能。

而事实上,勒博维茨自己也是一个充满矛盾、难以自洽的人,譬如在谈论技术之时,勒博维茨强调自己是一个顽固不化、不接受技术更新的人,不使用智能手机、不使用电脑,甚至连出租车座位上的广告屏幕都关不上。

但她又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批评者,也不会对所谓的现代性嗤之以鼻;她清楚地知道技术对于时代的意义,认为技术属于年轻一代,既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就无法对技术造成的影响轻易做出论断。

与此同时,勒博维茨又是一个绝对信仰传统的人——至少在某些方面,她绝对超乎常人——斯科塞斯让勒博维茨用一整集的时间来讲述书籍,包括城市发展之后书店减少的隐忧。

她热爱纸质图书,热爱阅读小说,热爱古书书店,对纽约哪里有书了如指掌,同时也认为逛书店才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

在剧集结尾,勒博维茨和斯科塞斯在她的小型图书馆里畅游书海,那里有她的一万本藏书。

任何看到这里的观众,都会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足:不是堆积如山的金钱,不是独门独院的别墅,而是在自己的藏书中为朋友翻找五月花号的乘客名单,探寻一段隐秘的家族历史,阅读一段你从没想象过的坎坷人生……而这又与我们观看剧集的感受如出一辙:我们所拥抱的,更多的是某种难以复制的、极其宝贵的经验和阅历,好像勒博维茨本人就是一部让人上头的好书;她的种种言辞,绝对不会因为完全彻底的主观而丧失说服力,反而因之熠熠生辉,照亮我们的内心深处。

主观,是弗兰·勒博维茨之于观众的意义,也是这个女性的巨大魅力所在。

 7 ) 逃离不自由,怀旧无意义,不如豹笑

(本文首发“幕味儿”微信公众号)你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在某条街某个电影院看了一场侯麦的电影然后洒了几滴泪,这些时间、地点、坐标构成了你的生命。

若干年后,你的回忆里只剩下这些坐标。

这就是城市如何和生命发生联系的。

电影之所以好玩是因为电影绝不排他,而是天然地也成为其他艺术形式的载体。

因此电影往往也为一个城市立传,如安东尼奥尼之于罗马,侯麦之于巴黎。

马丁·斯科塞西执导的网飞新剧《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Fran Lebowitz:Pretend It's a City)则别具巧思地以纪录片+脱口秀的形式介入纽约这座名副其实的世界之都,宇宙中心。

每集不到30分钟,点开即能收获和老马一起豹笑的快乐。

这里有一个不一样的纽约。

纽约是什么样的?

《绯闻女孩》里上东区小公主Blair在摩洛哥王子前骄傲地介绍自己土生土长于纽约(born and bred),《华尔街之狼》里杀红了眼的人们要在上班时间去洗手间来一发来保持精力和斗志。

而在本剧里,是博物馆里巨大的纽约市微观模型,是挤满了人的时代广场(“我还没被人撞死简直是奇迹”),是因为臭味儿被停运的地铁(看来纽约地铁站经年不散的尿骚味儿连纽约人自己都不能忍了),是起诉市政府然后苦苦等待而拿不到的赔款。

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与人相关的体验,是纽约的现实。

当弗兰一次又一次站在那个模型中说话,就像《温蒂妮》里葆拉·贝尔指着模型讲解柏林,当台下的年轻人们举手向弗兰提出他们生活在纽约的问题,而弗兰说“其实我不在乎”时,纽约才不是闪着金光的三个大字“NYC”,才不是一个“美国梦”的美好幻影或消费主义的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城市——本剧的名字“假装它是个城市”(pretend it’s a city)或许正是此意。

而纽约的历史则在人们的记忆里。

出生于1950年的弗兰是自由知识女性,怀揣200美元(那是她活到那时拿到的最多的钱)跑去纽约。

她当过出租车司机,写过糟糕的诗。

她第一次去百老汇看《歌剧魅影》时,吊灯升起,她担心会掉下来砸到自己。

现在,2020年,她穿着阔脚牛仔裤走过纽约遍地都是的地雕,察看其内容和日期,同时放肆地吐槽这座城市,而坐在她对面的出生于1942年的老马则放肆地爆发出笑声。

她吐槽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在国家层面很有意义的航天器和空间站,无人驾驶汽车,当代流行的装置艺术,Instagram,Twitter,等等。

这里人们花上五个月装饰地铁站里一副内容是狗的画作,却不解决地铁轨道和线路的种种问题。

“真的要花上五个月?

”地铁站里的水泥仍然坑坑洼洼,“装饰这些狗对纽约生活来说真的必要(essential)吗?

”而在吐槽的背后其实是对已经逝去的所谓“黄金时代”的喟然叹息。

“在当代做讽刺作家是不可能的了”,即使你是斯威夫特也不行。

民航业刚刚兴起时,乘坐飞机的体验是镀着金色镶着粉红边边的,现在的飞机则是乱哄哄的空中公共汽车。

而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坐飞机可以那么舒服了。

他们已经发展出截然不同的认知。

在各种各样的吐槽里,不断出现的一个词是“原创”(original)。

如弗兰所说,“现在的57街看起来就像那些海湾国家”。

而讽刺的是,曾经,“迪拜抄我们的摩天大楼”;现在,“我们反过来抄他们的”。

这一吐槽大概可以适用于我们当下流行的所有出口转内销文化产品:住在钢铁森林,还要在全封闭玻璃房里搞一片森林。

当北欧人还点着蜡烛追求小温暖时,我们的北欧风往死里性冷淡。

在这个意义上,弗兰的吐槽不局限于纽约,而成了对我们置身其中无法挣脱的现代化的普遍抱怨。

弗兰很可能还是愤怒的,愤怒这个时代一切都被标上了价格。

但还是那句话——“在当代做讽刺作家是不可能的了”。

她说以前人们不把锻炼当成一件事去做。

但人们那时更活跃。

孩子们有更多户外活动时间,因为父母无法忍受他们呆在屋里吵闹。

而今天,每个人都在搞养生(wellness)。

而一切都成了生意(business)。

“养生在我看来是一种贪婪(greedy)。

”她谈到抽烟,谈到彻夜party,然后建议人们,人生苦短,不要因为一件事是重要(important)而去,而因为快活(fun)而去做。

她和老马追忆和恋慕的大概正是一种还向往着创造伟大事物的精神:“我不需要小确幸(light happiness)”。

新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浪潮让一切飞着粉红泡泡的理想和信念都变得庸俗了。

弗兰说,她“从来没有为了钱激动过”,正如房子对她来说只是要装下她的东西。

甚至,在她第一次收到一笔巨额稿费时,她被吓坏了。

她不知如何花掉那张大额支票,于是跑去买三明治问能否找零。

今天没人能对红果果的纸币说不了。

年轻人怀着梦想涌入纽约,她给他们的建议只有一条:带上钱(bringmoney)。

还有书籍。

在最后一集中,她谈到了逛书店和在亚马逊网购书是截然不同的体验,谈到她完全无法舍弃任何一本书(Iamabsolutely, 100%, incapable of throwing a book), 丢掉一本书就像丢掉一个人,哪怕有很多辣鸡人。

书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东西(a book is really the closest thing to human being)。

然后我们跟着摄像机看到了她那巨大的、让每个人都能嫉妒到咬牙切齿的大书房。

因此,即使在这些箭一般的吐槽里,你也能感受到弗兰和老马对纽约的依恋。

枪林弹雨最终化为柔肠百转的给纽约的情书。

纽约也许是塑料纸糊出的繁华,但年轻人的梦想却真实得像屋檐滴下的雨水,清清凉凉。

享受弗兰的幽默不意味着要接受她的观点。

在弗兰快步穿梭在纽约的各个地标进行社会观察时,我们也以她为入口对“纽约客”/“知识分子”/“文化人”/“名流”进行了社会观察。

《假装我们在城市》最好玩的不是他们看到的世界,而是他们如何看世界。

在他们那里,光是扇动嘴唇说出“纽约”两个词就好像已经飞到了帝国大厦顶层,俯瞰世界,不可一世。

弗兰说,年轻人涌入纽约,因为别处都不是纽约。

但纽约就是世界吗?

怀旧并非什么不言自明的真理。

我们每个人却无法自拔地时时落入怀旧的陷阱。

在弗兰那里,电脑只是个更大、更快的打字机。

她从来不能理解为什么人们用Instagram和Twitter。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自恋,俨然一种18世纪初人们对前工业革命时代田园诗生活想象般的乡愁。

但一回头,想想我作为95后是如何不时还唏嘘下人人网的死亡,又如何还在飞信最后的余晖里费了老大劲群发社团几百号联系人,便觉在某个意义上,人人都免不了抱残守缺,如弗兰说的那些“钉子户”书店老板,在旧书堆里扒拉出书来,吹吹灰尘,然后不情愿地卖出。

弗兰和老马也很清楚他们在年轻人眼里可能已经老掉牙了,老得该进坟墓了。

于是连历史的车轮和时代的眼泪(划掉)也能成为吐槽的对象。

当弗兰坦然地说,“人们只能理解他们同时代的人(you can only truly understand people that are your contemporaries)”时,脱口秀有点突然转变为Ted演讲的意思了。

吐槽的终点是自我吐槽,解构的重点是自我解构。

感谢这点自我牺牲的精神,本剧才能让人从头豹笑到尾。

而当白发苍苍,个子小小的老马依然一次次爆发出爽朗的笑声时,我的惆怅中也多了一丝欣慰。

在电影里,美梦终究要醒来,人终究要面对眼下的现实,正如《午夜巴黎》中,曾经痴迷于过去的男主最终怅然地告别更加痴迷于过去的女友回到现实。

但在脱口秀里,我们不需如此。

我们可以吐槽,吐槽,再吐槽,在一遍遍的吐槽中,过去不再是被浸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标本(老马去年的《爱尔兰人》就有点这个意思),也不再是被一层层包裹起来的木乃伊,而是我们能触碰到和思考的现实。

——嗐,既然逃离不自由,怀旧也无意义,不如就跟着老马一起放声大笑吧!

 8 ) 假装我们在城市

真的很有意思,不得不惊叹弗兰的反向思维能力,给我惊得一愣一愣的。

在被现代化碾着走的当今,越发有怀旧情绪。

去了一座城市后,又开始怀念另一座城市。

城市裹挟着人们的全部回忆。

虽然里面有许多观念和我不尽相同,但是弗兰有趣的表达方式让我的反驳欲直线降低。

也在她的反讽里,看到了过去与现在的纽约。

 9 ) 弗兰·勒博维茨:我就是有很多很多观点要表达

谁是可以让老马(马丁·斯科塞斯)笑得最开心的人?

看完这部剧后就知道,绝对是弗兰·勒博维茨(Fran Lebowitz)!

基本上这部剧就是弗兰说脱口秀,老马在一旁不断:“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有几次我都怕老人家笑得岔气。

这部剧看晚了,看完特别喜欢!

弗兰·勒博维茨是一个神奇的人物,从小叛逆,女同,退学,典型的美国民 主 党 自由派,搬去纽约成为作家。

但写小说依然无法满足她的追求,因为她有太多好玩儿的见解,而且说话不仅直戳要害还极具幽默感,特别适合脱口秀。

之后她成名就是被邀请出席各种电视节目作评论,每次开口都惹得观众和主持人大笑。

事实上,看本剧前十分钟,就能感觉到她是老马(Martin Scorsese)+伍迪艾伦(Woody Allen)+卷西(Jesse Eisenberg)的混合体。

不仅是说话的语速、节奏和幽默感,连长相都是这三人的混合体她有很多对各种事,特别是纽约这座城市的独特见解,别人也很爱问她的看法,而且每次她回答得都很绝妙。

她的最大优点就是不用长篇累述,往往一句话就能把人噎死,但还能惹人发笑。

看老马呱呱呱地笑得那么开心就知道了。

本剧是老马指导并对弗兰·勒博维茨的采访,绝对是老马指导作品中最好笑的一部。

我真希望老马能学点她的幽默感,那他的之前那些电影就不会那么沉闷了。

精彩语录摘选:1)你的幽默感是怎么来的?

弗兰: 跟你的身高是怎么来的一样。

2)所以你觉得幽默感是天生的吗?

弗兰:反正对我来说肯定不是别人教的,从小我妈就跟我说:“女人不能有幽默感,男人不喜欢有幽默感的女生,谢天谢地,她说的并不正确。

”3)关于手机时代新纽约的生动描述弗兰: 我觉得只有我走路是真的看路的,其他走在路上的人都看手机。

而我没有手机。

我看到一个男生居然一只手发短信,另一只手拿着披萨,用胳膊肘来掌握自行车的方向盘,显然,他差点撞到我。

4)关于时代广场弗兰:看戏时不得以会去,但每次去都得被街上不看路的人撞个至少75次吧。

幸好纽约交通不好,车都开不起来,这也是为何我还活着。。。

居然有人带书去时代广场?

你对得起书吗?

5)关于纽约地铁弗兰:有次地铁居然关掉五个小时因为上面有异味?

你坐过纽约的地铁就知道,里面从来就没有无异味的时候!

后来他们说没有异味了就开放了,那是因为你关闭了五个小时没上人!

就算是出家的人只要坐一趟地铁就能再也无法心平气和。

6)关于人们只追求钱和价值弗兰:拍卖名画时画出现没人鼓掌,被卖出几千万后人们才鼓掌,他们根本不是在为艺术鼓掌,而是为了那个标价。

7)关于纽约太贵住不起弗兰:每个人都说纽约市太贵了,但是却有800万人在这里居住,奇怪了,他们是怎么住得起的?

8)关于为何依然有很多年轻人搬去纽约弗兰:纽约曾经很棒,我也是因此才搬来,不是因为它安全,也不是因为它安静,而是因为我们这些外来人有一些想法和观念与自己的家乡格格不入,无法被容纳,而纽约可以接纳我们。

比如同 性 恋,别的地方不接纳,于是纽约就挤满了愤怒的同 性 恋 们。。。

9)关于富人弗兰:每小时10美元是靠自己努力赚来的钱,百万富翁的钱都是"偷”来的。

10)关于在纽约生存弗兰:纽约是这样一个城市,你可能早上睁眼发现自己身无分文,但晚上就能赚到钱。

只是这种容易赚钱的途径现在越来越少了。

11) 关于那些把随身物品乱放缺乏警惕性的人弗兰:我年轻时在车里放了一包烟和一个苹果都被砸车抢劫,警察还说:“你这是自找的,把这些放在车窗前那么明显的地方!

”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那些会把包随便放在我面前却不看好的人,我看了都忍不住想偷12)关于音乐弗兰:流行歌手是最容易受人欢迎的。

音乐可以使人立刻快乐。

那些歌迷们真情实感地感谢歌手带给他们快乐。

而且不像毒 品、尼古丁和酒精会伤害别人,音乐在最快速度带给人愉悦时又不伤身。

13)关于她自己弗兰:我没有什么能力改变什么,但我就是有很多很多观点要表达。

14) 关于极限运动和做有挑战的事弗兰:我觉得人生就已经够有挑战的了,不需要再给自己添堵15)关于犯错弗兰:如果一生中不断重复犯同一个错误,那肯定是因为这件事你就是不擅长。

14)在宣传这个剧时被问:你会看这个剧吗?

弗兰:我不看,我没有Netflix 很想成为弗兰·勒博维茨这样的人,说话又尖锐又酷,别人不会觉得冒犯反而觉得好笑。

我又有了新的偶像!

这个剧已经在Netflix上播出了。

 10 ) 妙语连珠、顶级吐槽,网飞这新片真是怼人教科书

还记得去年的颁奖季吗?

《1917》势不可挡,《寄生虫》杀出重围。

《乔乔的异想世界》《婚姻故事》也成功分走一杯羹。

然而在漫长的奥斯卡战线中,有一部口碑傲人的黑帮史诗,几乎陪跑了整个颁奖季。

集齐了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三位影帝的《爱尔兰人》,奥斯卡10提0中。

这部厚重苍凉、匠气十足的“教父2.0”,就这样结束了它的颁奖季之旅。

年近八旬的马丁·斯科塞斯坐在偌大的颁奖礼堂,望着更年轻的电影人发表他们对艺术、对这个产业的看法。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感叹,属于老马的时代,可能真的过去了。

虽然《爱尔兰人》抱憾而归,但马丁带着老一代电影人不灭的情怀与风骨,始终在路上。

他们迎着崭新的气息,却也从没放下对“旧”的执念。

怀旧主义,似乎成了这些导演的大多作品,心照不宣共享着的内核。

伍迪·艾伦曾用一部《午夜巴黎》,畅想了一场黄金时代里“流动的盛宴”。

而马丁也为他的城市纽约,拍出了一部充满怀旧质感与文人精神的纪录片——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2021)9.02021 / 美国 / 喜剧 纪录片 传记 / 马丁·斯科塞斯 / 弗兰·勒博维茨 马丁·斯科塞斯

网飞出品,豆瓣9.1,外媒夸上天。

事实上,这并不是马丁第一次为纽约拍摄纪录片。

早在七年前,他就以杂志《纽约书评》五十年的发展为线索,拍出了一部揭示纽约浮沉历史的《争鸣五十年》(The 50 Year Argument)。

而这一次,马丁找来了自己的多年好友、毒舌的公众演说家弗兰·勒博维茨(Fran Lebowitz)。

《公众演讲》里那个又A又飒、侃侃而谈的西装女子,曾给多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丁为弗兰拍摄的纪录片《公众演讲》在《假装我们在城市》里,她再次携手马丁,穿梭在纽约的大街小巷,发表自己辛辣独到的见解。

从如今纽约客逐渐同化的生活方式,到曾经危险与乐趣并存的七十年代;从现代人对灵感的漠视,到对城市艺术那些繁荣岁月的追忆。

跟随着弗兰的脚步和马丁的摄像机,我们也得以去捕捉那些仍残存着的、这座城市“旧”的灵魂。

那么,弗兰·勒博维茨究竟是谁?

美国作家、评论家、公众演说家、业余演员。

她曾在马丁的《华尔街之狼》里有过惊鸿一瞥的短暂亮相。

也因讽刺幽默、一针见血、阴阳怪气的评论风格闻名,被称为“当代多萝西·帕克”。

弗兰无疑是个有趣又有境界的人。

她从小就喜爱读书,但非常讨厌数学。

对于自己挂了6次的代数科目,她直言:“第一次学就觉得学不懂,也没兴趣去懂。

”因成绩太差,她曾辗转多所学校,最终还是选择从高中辍学,去往纽约生活。

初来乍到的弗兰为了谋生,零零散散地做过许多杂活。

她曾帮学生写论文、当过清洁工、跑过出租车司机。

后来陆续产出了一些影评书评,被慧眼识珠的安迪·霍沃尔(《访谈》杂志)相中。

安迪和弗兰在杂志社工作的几年,弗兰有机会与各种各样的艺术家打交道。

她见证了先锋理念的相互碰撞,积累了许多珍贵的写作素材。

在七十年代文化解放浪潮的影响下,弗兰也培养起了特立独行的个人氛围与风格——穿上西装,指间夹一根香烟,走遍全城大大小小的酒馆。

弗兰好友、摄影师Peter Hujar镜头下的她弗兰最妙的一点,在于她对生活的不妥协。

当所有人都被日常琐事磨平了棱角、蚕食了激情,她却始终保持愤怒,对一切都“充满了各种看法。

”作为一个低产的作家、“高产的”演说家、全职的杠精,弗兰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愤世嫉俗。

有人让她描述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回答道:“我绝不使用‘生活方式’这个词,这就是我的描述。

”——浑身都散发着一股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与臭脾气。

被问起待在纽约的原因。

“如果我能想到另一个地方,我早就去了。

她承认自己是个自命不凡的人,但又表示不是“不好的”那种自命不凡。

其他人拼爹、炫富、秀文凭,而自己只是喜欢否定不同意见、对别人的决定指指点点。

很多人被她气得暴跳如雷,她四两拨千斤地回击:我说这件事人们该这么去做,又不代表我真的能做什么决定。

如果你认为我有能力去改变这些事,你气我那还算合理。

但如果我真的能作出任何改变,我自己从一开始就不会愤怒地提各种意见了。

“我愤怒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意见太多,却没有权力。

杠精的严密逻辑她也拒绝使用手机。

因为在她看来,那些被手机主导的现代人,生活还蛮可悲的。

她曾在第七大道上遇到过一个骑单车的孩子。

那人一只手在发短信,另一只手拿着一块披萨在吃,仅仅用胳膊肘控制着单车。

完全就是在挑战极限。

他的注意力全都在手机上,当然没注意到路过的弗兰。

差点被撞到的弗兰觉得难以理解。

因为她每天都很担心,怕自己在过马路时被车撞死。

但这个骑单车的人,却相信他不会出任何事。

而就算是不发短信、不吃披萨、不用胳膊肘汽车。

弗兰表示,自己也不会疯到在第七大道上骑单车。

她觉得很神奇,纽约街头每天竟然没有几万人被撞死。

因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几百万人里,只有自己会看路。

“纽约人忘了如何走路。

”弗兰说,这是最糟糕不过的事。

接着她和马丁谈起从前的纽约。

那个时候的街头有很多讨厌的人,但大家都遵守着一个默认的规则:“当两个人迎面走过时,各自朝旁边让一让。

”所以一天结束时,所有人都还活着。

很匪夷所思对吧,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哪里谈得上稀奇呢?

可事实是,现在的纽约人,能做到“让一让”的,真的少之又少。

他们不是在玩手机,就是抱着旁若无人的态度、封闭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对此,弗兰真是气得不行。

所以有时她会故意等那些人撞过来,然后迎着他们不爽的眼神,轻飘飘地说一句:“酒店大堂里竟然还有别人,惊讶吧?

现在的纽约人,对生活、对他们脚下这座城市的敬意太少了。

他们似乎从未想过,这座城里还有其他跟自己一样,在“生活”的人。

那些人不是观光客,他们也需要每天赶往各种地方。

赴约、纳税、喝糟糕的咖啡。

在擦肩而过时,他们值得你那一秒的注意力。

“这个城市里真的是还有其他人的。

”弗兰咬牙切齿地提醒道。

“假装我们在城市吧。

《假装我们在城市》,正是从弗兰的个人角度来看今天的纽约。

这部纪录片一共七集,每一集都围绕现代生活的一个方面展开,艺术、交通、健康、职场等等。

但两人的对话很自由,拍摄场景也是跟随着弗兰的脚步随意移动。

其中最有趣的,是皇后区艺术博物馆里的纽约全景模型。

这个模型占地近10000平方英尺,总耗资高达67万美元,完美复刻了当时纽约城的每个角落。

值得一提的是,它于1964年建成。

那一年的纽约,作为世博会的主办城市,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而如今,这个城市充满灵性的边边角角,却在被“不看路的人”忽略。

比如地面上创意十足的铭牌、涂鸦、小广告。

比如消失在时代广场的咖啡馆。

取而代之的,是可笑的临时休息椅,和丑到家的假植物。

在弗兰和马丁絮絮叨叨的对话中,我们能感受弗兰对这座城市的不满。

但这一种不满,也是带有温度的。

正是因为热爱、因为对这座城市还抱有期待,才会花心思去关注那些令人不满的地方。

“抱怨有用吗?

没有。

”但还是要抱怨。

因为这座城市值得。

因为这座城市在未被剥夺它的浪漫灵魂前,也曾热烈地发着光。

虽然在这部纪录片中,大多时候弗兰都是在针对如今纽约的种种问题,作出尖锐又幽默的评论。

但在那些轻松的话语里,我们能感受到的,还是她对过去的纽约那一份沉甸甸的怀念。

这个城市如此,电影业又何尝不是这样?

快餐文化崛起,很多人失去了鉴赏艺术的耐心。

胶片在被遗忘,老一代电影人在被迫退场。

市场成了主导者,视效大片占领全球,文艺电影夹缝生存。

但庆幸的是,电影人的精神不死。

《寄生虫》的导演奉俊昊,在奥斯卡的领奖台上说道:“在我学电影的时候,有句话我熟记于心。

‘最私密的往往就是最有创意的。

’这句话出自伟大的马丁·斯科塞斯。

当时全场的人都齐刷刷地起立鼓掌,向马丁致敬。

那个在姆爷表演时一脸“地铁老爷爷看手机”的老马,不好意思地起身,对大家挥了挥手。

两代电影人遥遥相望,老一代的梦被传承,新思想也破土萌芽。

艺术的力量,生生不息。

*本文作者:吃吃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短评

女版高晓松

4分钟前
  • Claryce
  • 很差

老太太特别witty 想和老太太谈话

7分钟前
  • 巧比
  • 力荐

看马丁的捧腹大笑太好笑!原本Fran 的机智,被高冷的老马魔性的笑声,放大了一百倍的幽默,笑到摔桌,让人着迷

9分钟前
  • 薾苨
  • 力荐

being mean是不是犹太人的种族天赋啊!这么看生长在北京和纽约真的有一种遥远又奇妙的相似性,随口就能列出一堆缺点,时刻都在吐槽,但就是无法想象自己会在别的地方生活。

11分钟前
  • 海王星黎明
  • 推荐

偏见,牢骚,做作,肤浅,自大,得意,自恋。

16分钟前
  • 日照西桥
  • 较差

Not the kind of humor I enjoy.

20分钟前
  • 东林君
  • 还行

老成这样也挺好的,肆无忌惮,口无遮拦

24分钟前
  • 芝麻糊糊大尾巴
  • 力荐

It's a tantalizing snapshot of New York in full bloom, along with Lebowitz's lively and unapologetic commentary on what it means to live there. But actually, it's not fun enough, plus I'm confused about Marty's hysterical laughter at every single thing Fran says.

26分钟前
  • Nelly
  • 较差

不温柔 不可爱

27分钟前
  • Parthenope
  • 较差

大家都觉得她好好笑

31分钟前
  • 格林童话
  • 还行

so NY

33分钟前
  • 麦秆||早睡早起
  • 还行

My hatred of money is very profound. However, my problem in regard to this, not my only problem, is that I love things.

34分钟前
  • sorrynotsorry
  • 力荐

hmmmm not my cup of tea 没什么有趣的观点

39分钟前
  • ジャチ
  • 较差

知识分子碎碎念,固执、有人格魅力,虽然说啥全忘了,但是马丁的笑声荡漾在脑海里哈哈哈哈哈。评论好多精神纽约人,有意思。看了前四集,对我来说属于心灵鸡汤类别,以后不开心了再找来继续看吧~

44分钟前
  • 乌秋
  • 还行

说实话对一个自以为是自说自话的人没什么好感。智力略高于一般人就开始得瑟。摆傲慢抖机灵装刻薄谁不会啊?实际拿不出点有说服力的东西。

47分钟前
  • 🌊
  • 较差

谁会不喜欢纽约,谁不曾缅怀黄金时代呢。犹太知识分子式毒舌太对胃口了,拳拳到肉,固执得可爱。感谢Netflix让马丁老爷子拍讲究的纪录片继续焕发青春(bushi

52分钟前
  • 吴慢慢
  • 力荐

还行

55分钟前
  • 公因式
  • 还行

这人挺有意思。拥有敏锐视角和辛辣毒舌(她的有些见解确实挺诚恳)之外,我看到她非常矛盾的一面。一大特点是爱物质(比如喜欢跻身有格调的俱乐部、住装修豪华的市中心公寓、买有品位的家具、大量囤积书、想过随心所欲的体面生活…… 所有都需要大量金钱尤其是在纽约),但一辈子也没掌握去拥有这些物质所需要的能力,不论是不屑了解电脑、手机app等基本社交平台,还是置业理财方面的无能(买到手的公寓最后都住不起必须卖了)。她甚至没能把自己的才华转化成名气和财富,好像一辈子就写了两三本书,以至于老了无意或故意地总是提到自己租不起房子了。都说幽默的人一般很聪明,但是叫嚣着钟爱物质却憎恨金钱的人可是有点荒谬

59分钟前
  • 水脉
  • 力荐

看完纪录片让我想到了马未都

1小时前
  • LilyVideo
  • 还行

不喜欢。她没有什么真正的观点,有的只是沾沾自喜与傲慢。所谓幽默?好的幽默有悲凉或通透打底,而她的幽默只有浮在表面的那层语言。这叫做滑稽。连带降低了我对斯科塞斯的有限好感。

1小时前
  • 奥兰少
  • 很差